基于振动力学基础对声音产生的研究
振动与声基础(文档3篇)

振动与声基础(文档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振动与声基础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基础实验(一)实验二十:复式动力减振实验1.实验目的1、学习复式动力减振的原理;2、学习减振效果的测试;3.实验原理单式动力减振采用一个附加的特殊弹簧质量系统使主系统变成两自由度的系统,附加的弹簧质量系统固有频率 a ω不等于主系统的固有频率ω,如果附加系统的固有频率 a ω等于外部激振频率时,就可起到良好的减振效果。
如果外部激振频率高于附加系统的固有频率 a ω时,单式减振器就不能发挥作用,这时可以采用复式减振器。
复式减振器附加一个具有两自由度或多自由度的弹簧质量系统,减振器的一个弹簧质量系统的调节螺母经过调节,可以对应外部激振的激振频率,当外部激振力引起主系统某阶共振时,能量就转移到附加弹簧质量系统,起到减振效果。
4.实验步骤图 1 仪器连接示意图1、仪器安装参见仪器安装示意图,把动力减振器上安装两个调节螺母,安装在梁的中部螺孔中拧紧。
安装好接触式激振器。
2、开机进入INV1601 型DASP 软件的主界面,选择单通道按钮。
进入单通道示波状态进行波形和频谱同时示波。
3、在采样参数菜单中推荐设置:采样频率为500Hz ,程控 1 倍、采样点数2K 、工程单位m µ。
4、调节调压器使梁系统产生一阶共振(或者不使用电机,使用接触式激振器进行激振),记录其幅值,调节减振器上的调节螺母,观察波形,使其幅值达到最小时,停止调节,记录其幅值。
5、调节调压器使梁在高于一阶固有频率10Hz 的频率上产生振动,重复频骤4。
实验十九:单式动力减振实验1.实验目的1、学习动力减振的原理;2、学习减振效果的测试。
阻尼材料是由良好的胶粘剂并加入适量的增塑剂、填料、辅助剂等组成的。
胶粘剂通常用沥青、橡胶、塑料类等。
阻尼结构是将阻尼材料与构件结合成一体以消耗振动能量的结构,通常有以下几种基本结合形式:1)自由阻尼层结构;在振动结构的基层板上牢固地粘合一层高内阻材料,当基层板进行弯曲振动时,可以看到阻尼层将不断随弯曲振动而受到自由的拉伸与压缩。
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交通噪音、音乐、说话声等等。
这些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
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基于声音是一种机械波的事实。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传递机械波,这个波通过媒介(比如空气、水或固体)传播,我们的耳朵能够感知到这些波,从而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在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中,有三个主要元素起着关键作用:源物体、媒介和接收器。
首先是源物体,它是产生振动并最终产生声音的物体。
源物体可以是任何形状或大小,只要它能够振动就可以。
举例来说,当我们敲击一个鼓面,鼓面就会开始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媒介是指波在传播过程中所需要的介质。
在空气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传播的。
当源物体振动时,它会产生一系列的振动压缩和稀疏,这些振动会以波的形式传播到周围的空气中。
空气中的分子由于振动而产生压力变化,这种压力变化以波的形式传播,最终到达我们的耳朵。
最后是接收器,也就是我们的耳朵。
耳朵内部有一些特殊的器官,能够将机械波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递到我们的大脑。
大脑进一步处理这些信号,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总结一下,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是源物体的振动通过媒介(如空气)传播,在接收器(如耳朵)中被转化为电信号并最终被我们的大脑感知到,从而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这个原理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和材料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这也是声音是如何在我们周围传播的基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诞生记振动是关键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诞生记振动是关键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
鸟儿的歌唱、风儿的吹拂、人们的交谈……这些声音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美妙乐章。
但你有没有想过,声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其实,这一切的关键都在于振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声音的产生。
当一个物体发生振动时,它就会引起周围介质(比如空气、水等)的振动。
这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所感知,这就是声音。
比如说,当我们弹吉他时,拨动琴弦,琴弦就会快速地来回振动。
琴弦的振动带动了吉他音箱内的空气振动,从而产生了声音。
再比如,击鼓的时候,鼓面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于是就有了鼓声。
不仅仅是乐器,我们人类说话也是通过声带的振动来实现的。
当我们发声时,肺部呼出的气流经过喉部,使声带产生振动,从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不同的振动频率和幅度决定了声音的高低和强弱。
那么,物体为什么会振动呢?这通常是由于外界的力量作用在物体上。
比如,刚才提到的吉他弦,是被我们用手指拨动而振动;鼓面是被鼓槌敲击而振动;而声带则是在气流的冲击下振动。
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风吹过树枝,树枝振动发出沙沙声;雨滴落在水面,引起水面振动产生滴答声;甚至是我们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也会产生微小的振动和声音。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也就是说,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在空气中,声音以纵波的形式传播。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会挤压和拉伸周围的空气分子。
这些空气分子依次向前传递振动,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形成了声波。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例如,在钢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可以达到每秒 5000 米以上;在水中,声音大约每秒能传播 1500 米;而在空气中,声音通常每秒只能传播 340 米左右。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耳朵贴在铁轨上能更早地听到远处火车的声音。
声音的传播和谐振现象的实验探讨

结果分析与解释
实验目的:验证声音的传 播与共振现象
实验方法:使用声波传感 器和振动传感器进行数据
采集
实验结果:在不同频率下,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共振现
象有所不同
解释: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频率有关,共振现象是由 声音与物体共振引起的
实验结论与意义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不同介质中 的传播速度不同。
声音的传播距离:声音的传播距离受介质、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
声波的基本特性
频率:声波的频率 决定了声音的音调, 频率越高,音调越 高。
振幅:声波的振幅 决定了声音的响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 大。
波长:声波的波长 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波长越长,音色 越低沉。
速度:声波的速度 取决于传播介质, 在空气中的速度约 为340米/秒。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 误差分析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评 估
对实验方法的改进建议
对实验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和应 用建议
THANK YOU
汇报人:XX
关系:共振频率与振幅的关系是, 当外力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相同时, 振幅最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振幅:物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 的最大距离,称为振幅。
应用:共振现象在声学、力学、电 磁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超 声波清洗、无线电通信、地震监测 等。
共振现象的应用实例
乐器:如钢琴、吉他等,通过 调整弦的长度和松紧度,产生 不同的音调
金属板等
接收器:如 麦克风、录
音机等 辅助工具: 如尺子、胶 带、剪刀等
测量仪器: 如声级计、
频率计等
记录工具:如 笔记本、笔、
录音笔等
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
以声音的振动为原理的发明

以声音的振动为原理的发明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声音的振动原理
2.基于声音振动的发明的发展历程
3.声音振动原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4.我国在声音振动发明领域的发展
正文
【声音的振动原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随之振动,从而形成声波,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声音的振动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能量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
【基于声音振动的发明的发展历程】
基于声音振动原理的发明,可以追溯到电话和无线电。
19 世纪,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一发明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声音的振动来进行远程通信。
随后,无线电的发明,也是基于声音振动原理,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提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声音振动原理的发明越来越多。
比如,声纹识别技术,就是通过分析声音的振动特征来识别身份的。
再比如,医疗领域中的超声波技术,也是利用声音的振动原理,来检查和治疗疾病。
【声音振动原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在现代科技中,声音的振动原理被广泛应用。
例如,智能家居中的语音助手,就是通过识别声音的振动来理解并执行指令的。
此外,声音的振动原理还被应用于无人驾驶汽车,通过声纳技术,汽车可以利用声音的振动来感知周围的环境。
【我国在声音振动发明领域的发展】
我国在声音振动发明领域也有着不俗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声纹识别、超声波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此外,我国还在声音振动原理的应用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
总的来说,声音的振动原理是一项重要的科技原理,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发声震动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即发声体的振动与声波传播的关系,了解不同发声体在振动时产生的声音特性,并掌握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振动与声音之间关系的方法。
实验器材1. 扬声器2. 音频信号发生器3. 秒表4. 纸张5. 橡皮筋6. 玻璃杯7. 水盆8. 摄像头9. 个人电脑10. 相关音频处理软件实验步骤1. 扬声器振动观察:- 将扬声器接入音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稳定的音频信号。
- 使用摄像头捕捉扬声器的振动情况,并记录视频。
- 通过个人电脑播放视频,观察扬声器振动的频率和幅度。
2. 橡皮筋振动实验:- 将橡皮筋固定在玻璃杯的杯口,轻轻拉紧。
- 使用秒表测量拉紧橡皮筋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 在橡皮筋上放置纸张,观察纸张在橡皮筋振动时的跳动情况,记录纸张振动的频率。
- 比较橡皮筋振动频率与音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音频频率,分析声音的音调。
3. 玻璃杯与水振动实验:- 在玻璃杯中加入不同量的水,观察玻璃杯振动时的频率变化。
- 使用摄像头捕捉玻璃杯振动时的声波传播情况,并记录视频。
- 分析不同水量下玻璃杯振动产生的声音特性。
4. 声波传播实验:- 在空旷的场地,使用音频信号发生器发出不同频率的音频信号。
- 在不同距离的位置,使用麦克风捕捉音频信号,并记录数据。
- 分析声波在不同距离传播过程中的衰减情况。
5. 共振现象实验:- 使用摄像头捕捉不同物体振动时的共振现象,如弦乐器、管乐器等。
- 分析共振现象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分析1. 扬声器振动观察:- 观察到扬声器在音频信号作用下产生振动,振动频率与音频信号频率一致。
- 摄像头捕捉到的扬声器振动视频显示,振动幅度与音频信号的强度成正比。
2. 橡皮筋振动实验:- 橡皮筋振动频率与音频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一致,纸张跳动频率与橡皮筋振动频率一致。
- 通过实验得出,橡皮筋振动产生的声音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3. 玻璃杯与水振动实验:- 随着水量的增加,玻璃杯振动频率降低,声音音调降低。
物理声音振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研究不同振动物体的振动特性对声音的影响。
3. 探究声音的传播介质及其特性。
二、实验原理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消失。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等。
3.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器材1. 手机2. 锤子3. 响铃4. 钢尺5. 砝码6. 弦线7. 电动音叉8. 滑轮9. 钢卷尺10. 固体材料(如木板)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声音产生振动(1)将小球放在响铃中间,用锤子敲击响铃小球,观察小球震动情况。
(2)用手机调至震动档,打电话给手机,将手机放在固体材料上,观察手机震动情况。
2. 实验二:弦振动现象(1)将弦线固定在滑轮上,调整弦线长度。
(2)使用电动音叉敲击弦线一端,观察弦线振动情况。
(3)调整弦线长度,观察弦线振动频率的变化。
3. 实验三:声音传播介质特性(1)将钢尺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2)拨动钢尺,观察钢尺振动和声音传播情况。
(3)将钢尺按在水中,拨动钢尺,观察钢尺振动和声音传播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一,我们可以观察到小球和手机在振动时产生声音。
这证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实验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二,我们观察到弦线振动频率与弦线长度有关。
当弦线长度增加时,振动频率降低;当弦线长度减小时,振动频率升高。
这验证了弦振动现象。
3. 实验三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三,我们观察到在空气中,钢尺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较快;在水中,钢尺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较慢。
这说明了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六、实验结论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不同振动物体的振动特性对声音有影响。
3.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其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物体撞击造成伤害。
科学声音与振动

科学声音与振动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振动的方式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科学声音与振动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与其相关的振动现象。
本文将探讨科学声音与振动的基本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通过物体的震动产生的,当物体受到外界的刺激或者内部发生变化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将导致物体振动。
这些振动以波的形式传播,形成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常见的介质包括空气、水和固体等。
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例如,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343米。
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也是我们在水中听到声音和在空气中听到声音有所区别的原因之一。
二、声音的特性声音有多种特性,其中包括音调、音量和音色等。
1. 音调:音调是声音高低的属性,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调可以用频率的单位赫兹(Hz)来表示。
2. 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强度或者说是能量的大小。
音量可以用声音的振幅来衡量,振幅越大,音量越大。
3. 音色:音色是声音的质地,也叫做音质。
不同乐器演奏相同的音符,产生的声音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音色。
音色是由声音的谐波成分和其它频率成分决定的。
三、声音的应用声音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应用:1. 声音的传播:我们日常使用电话、广播、电视以及各种音乐播放器等设备,都是基于声音的传播原理。
声音传播的技术也被应用到海底通信等领域。
2. 声波医学:声波可以用于医学诊断,例如超声波成像。
超声波成像通过声波的反射来生成人体内部器官的影像,帮助医生判断疾病。
3. 音响技术:音响技术用于音乐会、演唱会等大型活动,以及影视制作和录音等领域。
通过合理的扩音和音效处理,可以使音乐和声音更加逼真、动感。
四、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声音与振动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以下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1. 声学材料和隔音技术的改进:科学家正在研究新型的声学材料,以改善声音的传播质量和隔音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2
整理可以得到:pa =
ρ 0 c0 cos (wt −φ )
∗
π BF 0 sin (φ ) V0
=
Bρ0c0 cos (wt −φ )
∗
cw π V0
。
三、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假定得到的函数式可以初步知道声压 p 的大小与激振力F0 大小和频率大 小有关。下面根据λ的不同进行分类讨论并利用 Matlab 计算作图分析。 首先将 pa =
2
dt = 0 + πBF0 sin φ
= πBF0 sin (φ) 而阻尼系统在一个周期内做的负功为 We = cx(t) dx =
T cx 2 0
dt = cB 2 w 2
0
2π w
(cos (wt − φ))2 dt = πcB2 w
根据声学基础[2]的知识可以得到在体积V0 内的总的声能量为 ∆E = ∆Ek + ∆Ep = 2 ρ0 V0 v 2 + −
基于振动力学基础对声音产生的研究
作者:李林华
摘要: 由初中物理知识可以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在此论文中就基于振动力学的基础 对声音的产生进行相关分析和计算。 以探索产生声音声压大小与人给予的激振力大小和声压 大小与激振力频率大小之间的关系。查阅了相关声学和振动学资料,没用得到理想的式子。 最终根据自己对声学和振动学的理解,给出几个假定,利用能量法列出等式化简得出函数。 最后利用 Matlab 软件对函数取具体实数计算作图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此结论是在假定的情 况下成立,所以此研究只是定性的研究了振动力学对声音产生的关系。 关键词:振动力学[1],能量法,有阻尼的强迫振动。
图 1
2.
当λ = 1时, 即激振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同, 达到共振。 令ρ0 = 29; c0 = 340;λ = 1;ζ = 0.01;t=1;m=1;v=1;w=0.01,利用 Matlab 作图可 得大致图像(力从 100000 到 200000 步长 1000) :
图 2 3. 当λ ≫ 1时,即激振力的频率远大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同,振动得响应跟不 上激振力的振动。 令ρ0 = 29; c0 = 340; λ = 10; ζ = 0.01; t=1; m=1; v=1; w=0.01, 利用 Matlab 作图可得大致图像 (力从 100000 到 200000 步长 1000) :
将 F0 sin wt = F0 sin wt − φ + φ = F0 cos φ sin wt − φ + F0 sin φ cos wt − φ 带入上式得 Wf = BwF0 cos φ
2π w 0 2π w 0
sin wt − φ cos wt − φ dt
+ BwF0 sin φ
cos wt − φ
其中 v = x(t) 即为振动速度,p 为声压。则带入 x t = Bwcos(wt − φ) ∆E = V0 ∗ ρ 2 a (cos (wt − φ))2 c2
0 0
p2
(四) 在一定假设上计算
假定 1:物体处于稳定状态下振动,则一个周期内的激振力做的功全部转化为 阻尼消耗的能量。 假定 2:阻尼消耗的能量与声能量相等,即阻尼的能量全部转化为声能。 (此假 定的理由是:振动的阻尼大部分是物体与空气摩擦产生的) 。 根据上述两个假定可以得到等式: πBF0 sin φ = πcB 2 w = V0 ∗ ρ 2 a (cos (wt − φ))2 。 c2
F0 k
∗
1 (1−λ 2 )2 +(2ζλ )2
,
c m
= 2ζwn ,
k m
2 = wn , λ=w ,
n
w
φ = tan−1 1−λ 2 。 设激振力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能量为Wf ,则可以得: Wf = F t dx =
T P(t)x(t) dt 0
2π w
2ζλ
=
0
F0 Bwsin(wt)cos (wt − φ) dt。
ρ 0 c0 cos (wt −φ )
B= ∗
F0 k
∗
1 (1−λ 2 )2 +(2ζλ )2
带入 ∗
cw π V0 cw π V0
π BF 0 sin (φ ) V0 1
=
B ρ 0 c0 cos (wt −φ ) ρ c
得: 。
pa =
F0 k
∗
(1−λ 2 )2 +(2ζλ )2
图 3 由上面的计算和图像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1.图 1 和图 2 可以看到,力的值越大,声压的值越大,这与实际的情况也很 相似,当我们用大的力打击物体时,产生的声音也是很大的; 2.图 1 与图 2 对比可以看到, 图 2 的声压的数量级是图 1 的声压数量级的106
倍, 说明共振时, 声压非常非常的大, 这与实际也非常相似, 当物体共振时, 产生很大的噪音; 3.由图 3 和图 1,图 2 对比发现图 3 的曲线和他们完全不同,原因是激振力 振动的太快, 振动的物体不能跟上激振力的节奏导致物体的振动相对激振力 可以忽略,此时就只看激振力,而激振力单方面产生的声压是很小的,除非 频率非常大才可能出现声压达到可听范围内,实际情况和这个有些相似。
二、 基本理论
(一) 模型假定
应用振动力学[1]的有阻尼的强迫振动图像,如图所示: F(t)
m
k
c
(二) 已知条件
激振力 F(t) ,质量 m,弹簧刚度 k,阻尼系数 c,大气压强P0 ,周围空气 的体积V0 ,空气(也可以是传播声音的媒介)密度ρ0 ,在空气的声速为c0 。
(三) 理论计算
根据振动力学的知识可以得到上述的自由振动微分方程即 mx + cx + kx = F0 sin (wt) 设wn 为物体固有频率,w 为激振力频率。 则可以解的微分方程的解为 x t = Bsin(wt − φ) , 其中定义 B =
参考文献
[1] 振动力学,倪振华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 声学基础,杜功焕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0 0 ∗ cos ∗ (wt −φ )
下面分类讨论分析: 1. 当 λ ≪ 1 时,即激振力的频率相对于系统的固有频率很低,令 ρ0 = 29 ; c0 = 340;λ = 0.01;ζ = 0.01;t=1;m=1;v=1;w=0.01(这里的数字只是 为了 Matlab 计算作图研究用,所以没有考虑单位换算) 。利用 Matlab 作图 可得大致图像(力从 100000 到 200000 步长 1000) :
一、 前言
振动学是研究“声学”的基础,声学现象实质上就是传声介质(气体,液体,固体 等) 中质点所产生的一系列力学振动传递过程的表现, 而声波的发生也是源于物质的振 动。在此,基于振动力学的研究推广至声学。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尚未发现关于声音 产生于物体振动的关系。 而在此次论文报告利用能量的转化关系对声音产生于振动力学 之间的相关联系进行粗糙分析等到激振力的大小和声音大小的关系, 还有频率和声音大 小的关系。
1 p p dV 0
,由于dp = −
p
ρ 0 c2 0 V0
dV,
则可得: 1 V0 ∆E = ∆Ek + ∆Ep = ρ0 V0 v 2 + 2 2 ρ0 c0 =
1 2
p dp
0 1
2 ρ2 0c0
ρ0 V0 v 2 +
V0 2ρ 0 c 2 0
p2 =
V0 2
ρ0 (v 2 +
p2 ), 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