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故事 (1)
有寓意的经典典故故事_有寓意的小故事

有寓意的经典典故故事_有寓意的小故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流传下来了很多古代寓言故事,其中含有许多典故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有寓意的经典典故故事,供大家参考。
经典典故故事1不龟手之药宋国有个人善于炮制防止冻裂的不龟(jun)手之药,他的家族靠着这个祖传秘方,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始终勤勤恳恳,披星戴月,但由于收入菲薄,生活总是很贫困。
有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听说有不龟手之药的秘方,愿以百金求购。
这可是个大数目!不龟手之药的主人动心了。
但想到祖传的秘方要卖出去,也是件大事,于是集合全家族的成员共商转让之事。
大家七嘴八舌一番议论,最后总算统一了思想:祖祖辈辈以漂洗丝絮为生,收入太少,今天一旦出售药方,可以获取大笔金钱,何乐而不为?于是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把药方卖出去。
客人得到秘方以后,立即奔赴吴国,对吴王说,今后将士在寒冬打仗,再也不用为冻手犯难了。
不久,越国大军压境,吴国告急,吴王委任此人统帅大军。
此时正值严冬,吴越两军又是进行水战。
由于吴军将士涂抹了不龟手之药,战斗力特别旺盛,因而大胜越军。
班师回朝后,吴王大喜过望,颁诏犒赏三军,同时将献药之人视为有特殊贡献的统帅,割地封赏嘉奖他。
同样是这个不龟手之药,宋国人世世代代用来漂洗丝絮,结果始终贫困交加;而吴国用来作战,则可以战胜敌国。
由此可见,同样一个事物,由于使用方法和对象不同,其结果和收效也会大不一样。
经典典故故事2浇水与添薪战国时代有个哲学家名叫巫马子,他有一次对墨子说:“您提倡兼爱哲学,主张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当团结友爱、平等相待,可是却没能给别人带来什么直接的好处;我主张各人顾各人,人人自行其是,独来独往,也没听说伤害了谁。
我们两人迥然不同的哲学主张,目前都还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社会效果来,可是为什么您总是认为只有自己的理论是对的,而要全盘否定我的理论呢?”墨子并没有正面回答巫马子的提问,而是另外举了一个例子。
他说:“假如现在有人在这里放火,一个人看到后赶紧去提水,准备把火浇灭;而另一个人则打算往火里添柴,希望这火势越烧越旺。
典故故事 (1)

典故故事是指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口耳相传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道理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在中国文化中,典故故事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民间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典故故事,如《孟母三迁》、《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等。
首先,我们来谈谈《孟母三迁》。
这个典故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辞辛劳地三次搬家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深知教育对子女成才的重要性,因此她不惜一切代价,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三次搬家,最终找到了一个适合孟子学习的地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长应该重视子女的教育,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
其次,我们来谈谈《卧薪尝胆》。
这个典故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后,为了报仇雪恨,每天睡在柴草上,用舌头舔苦胆的故事。
勾践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终使得越国重新崛起,击败了吴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再次,我们来谈谈《破釜沉舟》。
这个典故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军队攻打赵国的时候,赵国将领赵括下令将所有的船只都破坏掉,表示要与秦国决一死战。
这种坚决的决心使得赵国军队士气大振,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敢于同敌人决一死战,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脍炙人口的典故故事,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韩信点兵》等。
这些故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风貌,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总之,典故故事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道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典故故事,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
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典故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典故(一)振臂一呼西汉时,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
第二年秋天,汉将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北上。
他的军队走了很长时间,在一处开阔的地方,与匈奴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相遇。
尽管敌强我弱,但李陵及其部下毫不畏惧,奋勇杀敌。
匈奴单于见汉军非常骁勇,于是向北撤退。
李陵率众追赶,歼敌两千多人。
单于十分生气,又调来八万骑兵,与李陵的部队作战。
单于发现汉军没有后援部队,就打算把他们全部消灭。
李陵见势不妙,只得撤退。
单于率领部队追击。
李陵率领部将英勇反抗,杀死了很多敌军士兵。
单于觉得李陵太英勇了,恐怕自己吃败仗,就想收兵。
可是在这个时候,汉军中的一个小头目投降匈奴,泄露了军事秘密,说汉兵只剩下三千多人,而且受伤、得病的人非常多。
单于觉得汉军可以很快消灭,打消了原来的主意,下令对汉军进行全线进攻。
汉军吃了败仗,尸体堆满了原野,血流成河。
剩余的汉军已不足百人,且以伤者、病者居多。
李陵不肯服输,挥动着手臂,高声呼喊道:“快杀敌啊!”在李陵的号召下,众士兵无论有伤无伤,全都举起手中的兵器,向匈奴冲杀过去。
匈奴兵见汉军这样英勇,惊得心惊胆战,纷纷向后退去。
后来,这支汉军部队还是被匈奴消灭,李陵万般无奈,只得投降匈奴。
历史典故(二)唾面自干娄师德是唐代的一位名臣。
他性情温和,为人厚道,为官四十年,从不与人结怨。
武则天欣赏他的才能,委以重任。
一次,他的弟弟被提拔到代州去做刺史。
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和你都蒙受皇上的恩宠,待遇十分优厚。
这是很容易招惹别人妒忌的,一定有人想找我们的过错。
如果遇到这样的人,你将怎样应对呢?”他的弟弟想了想,说:“假如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脸上,我绝不和他计较,擦干净就是了。
”没想到娄师德却说:“人家既然把口水吐到你脸上,表示心中在怨恨你,擦干净一定会增加他的怒意。
历史典故故事6篇

历史典故故事6篇历史典故故事篇一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
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
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
回到军中后立即将曹无伤诛杀。
历史典故故事篇二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
武王灭商两年后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不能理政,周公代成王摄政,当时天下很不平静,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不服,阴谋作乱;商后裔武庚图谋反叛复国。
周公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摄政,对内勤政仁治,对外镇压叛乱,夙夜操劳,食不甘味,礼贤下士,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周公为了国家兴旺,十分珍惜人才,热心接待来宾,甚至到了“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程度。
“握发吐哺”后指贤相勤政爱民,为国殚尽竭虑,废寝忘食,公而忘私,忠心耿耿。
简短的历史典故10篇

简短的历史典故10篇01、涿鹿之战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但是,你知道吗,我们祖先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追溯到5000年以前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涿鹿之战,即黄帝对蚩尤的战争。
据史书记载,黄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他从小就很聪明、能干,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黄帝所处的时代,大约是我国原始社会逐步解体的时期,私有制、阶级有了初步发展。
氏族公社不断扩大或合并,逐渐形成部落。
黄帝最早居住在陕西北部,后成为黄河流域一个有名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一带定居下来。
当时在黄河流域西北部有一个首领叫炎帝的部落,同一个首领叫蚩尤的九黎族部落发生了冲突,斗争结果是炎帝被打败了。
于是炎帝带领他的部落成员逃到了涿鹿,与黄帝部落合并,结成部落联盟,黄帝、炎帝担任正副首领,这就是炎黄部落,是中华民族的雏形。
炎黄部落合并后,九黎族部落自恃强悍,经常前来骚扰。
为了解除九黎族部落的威胁,一场新的大战开始了。
传说中的蚩尤是一个人头、兽身、长着四眼六臂的怪物。
他有81个弟兄,个个是人头兽身,铜头铁额,凶猛异常。
黄帝更是异常,他一个头颅上长着四张脸,分别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他住在天廷中央,总管春夏秋冬。
他拥有以虎豹熊罴命名的几支精锐部队,还有用玉石磨制的,在当时是很厉害的石刀石斧作武器。
大战开始,蚩尤和他的81位弟兄主动出击,黄帝则调动虎豹熊罴,狮貔貅各路军队,还请来四方天兵神将助战,杀向蚩尤。
双方厮杀成一团,难分难解。
黄帝命大将应龙拦截江河,以大水冲淹蚩尤,蚩尤则请来能呼风唤雨的风伯、雨师对付。
黄帝又命随军出征的女儿、名叫魃的旱神收云息雨,使狂风暴雨无影无踪。
刹时烈日当空,把蚩尤的军队晒得焦灼不安,四散逃命。
蚩尤眼看就要战败,便使了一个绝招:他和他的弟兄张开大口吐雾,使大地白茫茫、迷濛濛一片,抬头不辨东西南北,使黄帝的军队迷失方向而蚩尤的军队却能时隐时现,运动自如。
黄帝命人制作一辆指南车,用以辨别方向,并集中力量向蚩尤军队发动强大攻势,最后打败蚩尤军仅并活捉了蚩尤,将他杀死,带到涿鹿埋葬。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古代典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它们蕴含着数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历史、文化和民俗,继承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在古代典故之中,有些是较为知名的,也有一些则更为冷门。
本文收集了20个小故事,旨在让读者了解更多的古代典故。
一、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出自北宋爱国词人苏轼的《赤壁怀古》,据史料记载,太守到访,苏轼请其听曲,拨起琴来弹奏了一曲古琴:“高山流水”。
曲罢众人反复纳闷:“苏子久不归,何以今日而至此?” 苏轼淡淡笑道:“吾闻此山乃名山,有高山流水之胜景,在此一晤,使余忘归。
便今晚赖此而宿。
”二、盲人摸象“盲人摸象”出自《庄子·外物》。
庄子的故事说,一天,盲人手摸大象,一个人握住大象的腿,认为是棕榈树,抱住它的耳朵,认为是团扇,抚摸大象的鼻子,更以为是口袋,他们彼此争执不下。
这则典故寓意认知和经验的局限性、相对性的重要性。
三、三位求学者“三位求学者”是唐朝人李群威的故事,讲述了三个人争相留在墓碑上,以寻求墓主人的教诲(因为那里埋葬了一位贤士)。
墓主人的妻子出现并告知三人:“有徐子陵在,何必尔等扰我的恳思?”四、追风逐电朱自清《背影》中的“追风逐电”,原意是形容母亲迅速离开的样子。
在这个故事里,母亲离家时告诉儿子:“向南走,到人家问路,到吉庆街十字路口买饭吃。
”从此留下了对儿子一生的影响和成长。
五、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唐朝诗人陈陶所写的,描绘一个好饮酒的老人,借酒消愁,有时喜欢在山林间游荡、写诗作画,也许失意形如醉醺,但他的精神境界却很高尚。
六、“蒿庵训徒”著名文学大家刘复的《蒿庵训徒》讲述了一名武生到隐者处学艺,但隐者只教他了“文艺”,而不是武艺,这让武生很困惑,但他在奋斗中最终悟出了很多道理,从而成为了一名有远见的艺术家。
七、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一,讲述了七仙女化身为织女,遇到了牛郎,并相爱了。
他们结合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世人,并成为中国古代的重要的爱情传说。
历史典故故事简短一点_历史典故大全-5068儿童网

历史典故故事简短⼀点_历史典故⼤全 - 5068⼉童⽹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博⼤精深,对于后世影响深远,每⼀个朝代或者说是时代都有逸闻趣事。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历史典故故事简短⼀点,供⼤家参考。
历史典故故事1东施效颦的历史典故【出处】(战国)庄周《庄⼦·天运》。
【释义】效:仿效;颦:皱眉。
⽐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历史典故】春秋时期,越国有⼀位美⼥叫西施,⽆论举⼿投⾜,还是⾳容笑貌,都⼗分惹⼈喜爱。
西施略施淡妆,⾐着朴素,但美若天仙,⽆论⾛到哪⾥,都有很多⼈向她⾏注⽬礼,都为她的美貌⽽折服。
美貌的西施却患有⼼⼝疼的⽑病。
⼀天,她的病⼜犯了,⼿捂胸⼝,双眉皱起,流露出⼀种娇媚柔弱的美。
从乡间⾛过的⼈,⽆不睁⼤眼睛注视着⼼⼝疼的西施。
乡下有⼀个相貌很丑的⼥⼦,名叫东施。
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声⼤⽓,总想让⾃⼰变成像西施⼀样的美⼥。
她看到西施捂着胸⼝、皱着双眉的样⼦竟博得这么多⼈的喜爱,回去以后,也学着西施的样⼦,⼿捂着胸⼝,紧皱眉头,在村⾥⾛来⾛去。
哪知这使她的样⼦变得更难看。
结果,⼈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的东施,简直像见了瘟神⼀般,都离她远远的。
东施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很美,却不知道其中的缘由,只是⼀味地模仿,落得⼀个被⼈嘲笑的下场。
【成长⼼语】每⼀种花都是独⼀⽆⼆的,每⼀个⼈也都有⾃⼰独有的长处与特点,⽆论⾃⼰怎样,都要坦然地接纳⾃⼰,这样才能绽放出独特的芳⾹。
每⼀个⼈毕竟是⾃⼰的花朵,妒忌和羡慕别⼈是愚蠢的。
真正的智者懂得将⾃⼰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懂得接纳⾃⼰的缺憾,做最真实的⾃⼰。
历史典故故事2东床袒腹的历史典故【出处】《世说新语·雅量》。
【释义】本指在东床上躺着的才能出众、使⼈称⼼的⼥婿。
现⽤为⼥婿的美称。
【历史典故】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的书法家,被后⼈尊为“书圣”。
王羲之是当朝丞相王导的侄⼉,年轻时就仪表堂堂,很有风度。
当时,朝内有个太傅名叫郗鉴,他有个⼥⼉,聪明美丽,想找个好⼥婿。
值得一读的历史典故故事_著名的历史典故

值得⼀读的历史典故故事_著名的历史典故历史⼩故事是⼀段历史的经典产物,对于那个时代的背景来说,是有极⼤的影响意义的。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值得⼀读的历史典故故事,供⼤家参考。
历史典故故事1卖狗嫁⼥【出处】《晋书原传》。
【释义】⽤卖狗的钱嫁⼥⼉,形容⼈⾮常节俭。
【历史典故】东晋有个⼤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跟母亲艰难度⽇,由于家境贫困,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
等到他做官以后,本来可以享受⽣活,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全家只住在⼏间茅草房⾥。
不久,吴隐之的⼥⼉出嫁,⼈们猜想他这回⼀定能好好操办⼀下。
谁知结婚当⽇,吴家仍然冷冷清清。
⼤将军谢⽯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个仆⼈牵着⼀条狗⾛出来。
管家问道:“你家⼩姐今天出嫁,怎么⼀点筹办的样⼦都没有?”仆⼈皱着眉说:“你可别提了,我家主⼈太节俭了,⼩姐今天出嫁,主⼈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
我还以为这回主⼈该破费⼀下了,谁知主⼈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
你说,⼀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也⽐我家主⼈⽓派啊!”谢⽯的管家感叹道:“⼈⼈都说吴⼤⼈是少有的清官,以节俭出了名,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成长⼼语】《左传·庄公⼆⼗四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也。
”意思就是:节俭是善⾏中的⼤德,奢侈是邪恶中的⼤恶。
勤俭是⼀种美德,还可以让⼈避免因为贪⼼⽽招来祸患。
任何事物都是来之不易的,如果轻易浪费,则是在糟蹋他⼈的劳动成果,是⼀种对他⼈不尊重的⾏为;勤俭节约,则会让他⼈对你⽣出崇敬之情。
历史典故故事2⼀饭千⾦的典故【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陰侯列传》。
【释义】千⾦:千两黄⾦。
受了别⼈⼀顿饭的恩惠,要⽤千两黄⾦来回报。
⽐喻受恩厚报。
【历史典故】韩信,汉初⼀位叱咤风云的统帅。
他本是淮陰⼈,出⾝贫寒,⾃幼⽗母双亡,⽽且性格放纵,不拘礼节。
他家⾥没有什么财产,既不可能被推荐做官,⼜不会经商、种地,⼀直过着穷困潦倒的⽣活,常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只得依靠别⼈救济度⽇,这⾥混⼀顿,那⾥蹭⼀餐,许多⼈都很讨厌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故
▪ 典故,就是典例故实。一般来说,凡是出现 在古籍中,被后人袭用的故事或词句,都可 称之为典故。
▪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各 种各样的人物,发生过各种各样的事件,流 传着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其中一部分故事, 经后人熔铸凝练,成为诗文中经常引用的典 故。
▪ 闻鸡起舞 ▪ 一琴一鹤 ▪ 枕戈待旦 ▪ 胸有成竹 ▪ 五十步笑百步 ▪ 卧冰求鲤 ▪ 卧薪尝胆 ▪ 韦编三绝 ▪ 望梅止渴 ▪ 完璧归赵
1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典源】《史记·李将军列传论》:“太史公曰:传 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 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quān)如鄙人, 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 田忌赛马 ▪ 鸿雁传书 ▪ 桃李满天下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泰山北斗 ▪ 树倒猢狲散 ▪ 三寸之舌 ▪ 入木三分 ▪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请君入瓮
▪ 强弩之末 ▪ 破镜重圆 ▪ 赔了夫人又折兵 ▪ 莫须有 ▪ 芒刺在背 ▪ 买椟还珠 ▪ 马革裹尸
廉颇善饭 梨园弟子 胯下之辱
▪ 口腹蜜剑 ▪ 介子推不言禄 ▪ 渐入佳境 ▪ 家徒四壁 ▪ 鸡鸣狗盗 ▪ 鸿鹄之志 ▪ 河东狮吼 ▪ 好好先生 ▪ 好大喜功 ▪ 鹤立鸡群
▪ 【释义】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 了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程度不同, 实质却一样。
6、卧冰求鲤
▪ 【典源】《搜神记》:“王祥字休征,琅邪 人。性至孝。……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 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 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 【释义】形容子女极其孝顺。
▪ 比喻读书勤奋。
9、望梅止渴
▪ 【典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 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 【释义】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 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 自己。
10、完璧归赵
▪ 【释义】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11、田忌赛马
▪ 【典源】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 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 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 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 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 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 【典源】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 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 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 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 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 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 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4、胸有成竹
▪ 【典源】宋·苏轼《文与可画筼(yún)筜 (dāng)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 于胸中。”
▪ 【释义】原指画竹子时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 的形【典源】《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 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枕戈待旦
▪ 【典源】《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 志枭逆虏。”
▪ 【释义】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 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形 容时刻准备作战。
3、一琴一鹤
▪ 【典源】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九:“赵阅 道为成都转运史,出行部内,唯携一琴一鹤, 坐则看鹤鼓琴。”
▪ 《宋史·赵抃传》:“帝曰:‘闻卿匹马入蜀, 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 【释义】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 琴、鹤:都是旧时文人认为高雅的东西。
▪ 国士无双
▪ 白虹贯日
▪ 狗尾续貂
▪ 半部论语
▪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 割席分坐
▪ 北窗高卧
▪ 化干戈为玉帛
▪ 比干剖心
▪ 妇人之仁
▪ 伯牙鼓琴
▪ 冯唐易老
▪ 不食周粟
▪ 东窗事发
▪ 才高八斗
▪ 盗泉宁渴
▪ 沧海遗珠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程门立雪
1、闻鸡起舞
▪ 【典源】《晋书·祖逖传》:“(祖逖)与司 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 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 也。’因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形容志士 发奋自励,勤奋学习。
7、卧薪尝胆
▪ 【典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王勾践 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也。
▪ 【释义】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韦编三绝
▪ 【典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 《易》......读《易》,韦编三绝。”
▪ 【释义】韦: 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 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 断。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 简的牛皮带子。
▪ 【释义】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 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13、桃李满天下
▪ 【典源】唐 狄仁杰门生众多,累向 武则天 推荐将相多人,或谓 仁杰 曰:“天下桃李, 悉在公门矣。”
▪ 唐 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令公 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 【释义】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 【释义】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 在竞技中获胜。
12、鸿雁传书
▪ 【典源】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 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 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 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 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 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 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 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