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失眠

合集下载

《内经》理论与失眠的分类证治

《内经》理论与失眠的分类证治
气 不得人于阴 , 留于阳 。留于阳则 阳气满 , 常 阳气满 则 阳
32 火热扰心 .
《 素问 ・ 热论》 伤寒 一 日, 阳受 之 , 日“ 巨
跷盛 , 不得人于 阴则 阴气 虚 , 目不 瞑矣 ” 《 故 , 灵枢 ・ 热 寒
病》 阴跷 阳跷 , 日“ 阴阳 相交 , 阳人 阴 , 出 阳 , 于 目锐 阴 交 眦, 阳气盛则膜 目, 阴气盛则 瞑 目” 明确指 出失眠 的原 因 , 是卫气留于阳 , 导致 阳气盛 , 阴气 虚 , 阳不交 而失 眠, 阴 治 宜以滋阴和阳为大纲 , 中寓补 , 泻 水火既济 , 肾相 交。 心
针 对 五 脏 不 同病 因 , 而 治 之 。 分 4 营气 衰 少 而 卫 气 内 伐
《 灵枢 ・ 营卫生会》 :壮 者之气血盛 , 肌肉滑 , 日 “ 其 气
道通 , 卫之 行 , 荣 不失 其 常 , 故昼 精而 夜暝 。老 者之气 血
衰, 其肌 肉枯 , 气道涩 , 五脏 之气相搏 , 营气 衰少而 卫气 其 内伐 , 故昼不精 , 夜不瞑 。 卫 气昼行 于阳 , 行 于阴 , ” 夜 老年
气血不足 , 肉枯 槁 , 肌 卫气运行之道艰涩不通 , 五脏 功能失 调, 营气 衰少 , 卫气 内扰 , 营卫 运行 失常 , 白昼 不能 出行 于 阳, 晚不得人行 于阴 , 夜 故昼不精而夜不瞑 , 乃气血 不足引
《 灵枢 ・ 邪客》 今厥 气客于 五脏六腑 , 日“ 则卫气独 卫
其外 , 行于阳 , 不得入 于阴 , 行于 阳则 阳气盛 , 阳气 盛则 阳
【 中图分类号】 R2 ;71 2 【 21R4. 5 文献标识码】 A 【 0 文章编号】 1 2 21( 1) — 2 — 2 1 - 692 20 1 9 0 3 0 0 8 2

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

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

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汇报人:2023-12-22•睡眠理论概述•睡眠与五脏•失眠的原因与治疗目录•睡眠环境与养生•黄帝内经中的其他睡眠理论•现代医学对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的应用01睡眠理论概述在《黄帝内经》中,睡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是人体恢复和修复的重要过程。

定义睡眠对于维持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要性定义与重要性人体内有一个生物钟,它调节着我们的睡眠和醒来。

在晚上,人体的阳气内收,阴气外盛,人就容易感到困倦;而在白天,人体的阳气外发,阴气内敛,人就容易感到清醒。

睡眠机制在《黄帝内经》中,认为人体卫气的循行与睡眠和醒来密切相关。

白天卫气在阳分,人就清醒;晚上卫气在阴分,人就睡眠。

而当卫气由阳入阴或由阴出阳时,人就会在阴阳的交错中醒来。

醒来机制睡眠与醒来的机制卫气运行规律在《黄帝内经》中,认为卫气在人体内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的,其运行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晚上卫气在阴分,则人入睡;白天卫气在阳分,则人清醒。

卫气对睡眠的影响卫气的运行不畅或紊乱,会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如果卫气在体内运行不畅,会导致阳不入阴,从而使人失眠或多梦。

而如果卫气在体内运行紊乱,则会导致阴阳失调,从而使人出现夜卧不安、多寐等睡眠问题。

睡眠与卫气02睡眠与五脏心脏通过血脉输送气血,维持睡眠和觉醒的交替。

心主血脉心藏神失眠与心血不足心脏还藏有精神意识,对睡眠有重要影响。

心血不足可能导致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

030201肝脏具有疏泄功能,调节情志和睡眠。

肝主疏泄肝脏还藏有魂,影响睡眠的稳定性和质量。

肝藏魂肝火旺盛可能导致失眠,表现为烦躁不安、难以入睡等。

失眠与肝火旺盛脾主运化脾脏具有运化功能,将食物转化为气血,为睡眠提供物质基础。

脾藏意脾脏还藏有意念,对睡眠有调节作用。

失眠与脾胃不和脾胃不和可能导致失眠,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等。

肺脏具有调节气机的作用,对睡眠有重要影响。

《内经》论失眠之我见

《内经》论失眠之我见
经> 文的理解 和应用 。 原
1 睡 眠 之 生 理
< 枢 ・ 客 > 于 本 型 失 眠 的 治 疗 , 出 了两 种 治 疗 方 灵 邪 对 提
法 : 针 刺 : 文 中提 出 的 治 疗 原 则 是 “ 其 不 足 , 其 有 余 , ① 经 补 泻 调其虚 实. 通其道 而 去其 邪。此 失 眠与 阴阳跷 脉 有关 , 以 ” 即
劳 苦 、 逸 和 情 志 有 无 忧 思太 过 , 有 无 纵 欲 , 后 视 发 病 情 安 乐 然
况对症 治疗。
本 文 仅 将 < 经 > 有 关 失 眠 一 证 的 论 述 , 其 存 者 予 以 内 中 摘 类析 , 结合临床 , 充 以证治 方药, 期 能加 深读 者对 ( 并 补 以 内
夜行 于 阴 , 阳 气 尽 则 卧 , 故 阴气 尽 则 寤 。 夜 则 神 安 于 舍 则 寐 。 ”
入 寐 除 与 心 和 阴 血 相 关 外 , 卫 气 运 行 有 直 接 联 系 。 卫 气 运 与 行 于 脉 外 , 其 规 律 , 昼 行 于 三 阳 经 、 行 于 三 阴 经 , 为 有 如 夜 各 二 十 五 周 。 卫 气 行 于 阳 则 阳经 气 盛 主 动 。 神 动 出于 舍 则 寤 ;
《内 经 》论 失 眠 之 我 见

关键 词 : 内经 ; 眠 ; 术探 讨 失 学 中图分类号 :2 1 R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 津 中医 学 院, 天 天津 30 9 ) 0 13
文 章 编 号 :0 0—1 1 (0 2 0 —0 5 10 7 9 2 0 )8 4 5—0 2
阳 挠 脉 盛 而 阴 跷 脉 虚 . 应 泻 阳 跷 脉 , 阴 跷 脉 , 跷 脉 所 出 故 补 阳

关于失眠的中医古文典籍

关于失眠的中医古文典籍

关于失眠的中医古文典籍
失眠在中医古文典籍中被称为“不寐”或“失眠症”,在古代
医学著作中有着丰富的论述。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
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对失眠有详细的记载。

《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心使志意,主神明,居血海,其病则
不寐,多言则悗,梦食则遗,遗则忧。

”这说明失眠与心神失常有关,而且还提到了失眠可能会导致梦境紊乱和精神忧虑的情况。

另外,《素问·调经论》也提到了失眠的治疗方法,强调调节
情志、饮食起居和针灸疗法对于失眠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灵枢·本脏》中也提到了失眠与脏腑的关系,如心神不安可导致失眠,肝气郁结也会引发失眠等。

除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也是古代中医典籍之一,
其中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也有所记载。

比如《伤寒杂病
论·伤寒论》中提到,“夜不安卧,寐卧不宁”,描述了失眠的症状。

《伤寒杂病论·金匮真言论》中还提到了一些针灸和药物治疗
失眠的方剂,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等。

总的来说,古代中医典籍对失眠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入的,不仅
从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还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调节情志、饮食起居、针灸疗法和药物治疗等,这些对于今天的失眠研究和临床治疗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黄帝内经》论睡眠障碍

《黄帝内经》论睡眠障碍
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 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 瞑矣。” 病案
.
病案 王某某,男,68岁,2005年3月29日接诊
失眠三月余,服舒乐安定、氯硝安定及 养血安神糖浆、枣仁安神丸等药物,效 不显,神情烦躁,语多不休,声如洪钟, 易怒,耳门刺痛阵阵,咽红喉痛,口干、 口腻,纳食无味,寐则头汗如浴,苔厚 白腻,质暗,脉大弦。
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 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 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 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 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素问·平人气象论》 “溺黄赤安 卧者,黄疸,”
.
病案:蒋某某,男,60岁,2004.3.16初 诊。
神疲乏力,多卧,每日睡12~14小时, 仍不解乏。形体肥胖,腹大,体重98公 斤,身高170公分,患有高血脂、脂肪 肝、高血粘度症,便溏,慢性结肠炎。
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 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 不得安而喜梦。”
.
黄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 岐伯曰: 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
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焫,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 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
.
肝气盛则梦怒, 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 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 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 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 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
.
2、邪留上焦,卫气久留于阴 《灵枢·大惑论》曰:“邪气留 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己食 若饮汤,卫气留于阴而不行, 故猝然多卧焉。”
中风先兆 病案
.
奚某 女,76岁2000年11月8日初诊。 平素昼不精,夜不瞑,近三、四天
突然多卧,不思起床,起则行步飘忽不 定,易摔跤,神疲头晕,目眩耳鸣,倦 怠面黄,记忆力大减,两足至膝皮肤刺 痛,扪之麻木如隔衣,形体瘦削,脉小 弦滑,舌暗红,苔厚腻, 血压160/90mmH克,血甘油三酯、胆固 醇均偏高, 脑CT示:左侧颞部腔隙性梗塞灶。

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

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

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睡眠理论概述•失眠的原因与危害•睡眠养生的原则和方法•睡眠与疾病的关系及调养•黄帝内经中的睡眠理论•现代医学对睡眠的研究与应用睡眠理论概述01CATALOGUE睡眠是人体生理现象之一,是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和恢复的过程。

睡眠的定义促进生长发育、维护机体功能、调节免疫、修复损伤、储存能量等。

睡眠的作用睡眠的定义与作用人体生物钟与自然昼夜节律相适应,调控睡眠与觉醒的周期性交替。

昼夜节律阳入与阴出神与形的关系白天阳气生发,夜晚阳气收敛,夜晚阴气生发,白天阴气收敛。

形神合一,神主宰人的睡眠与觉醒状态,形体为神的物质基础。

03睡眠与觉醒的生理机制0201睡眠与五脏的关系肾与睡眠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则髓海得养,有助于入眠。

肺与睡眠肺主气,司呼吸,为华盖之官,肺气宣降影响人体气机升降,从而影响睡眠。

脾与睡眠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不足,影响睡眠质量。

心与睡眠心主血脉,藏神,为君主之官,心安则神安,神安则寐安。

肝与睡眠肝主疏泄,藏血,为将军之官,肝气条达则气机舒畅,有助于入眠。

失眠的原因与危害02CATALOGUE失眠定义失眠是指人体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入睡或者保持睡眠的状态。

失眠分类根据失眠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分为短期失眠、长期失眠和慢性失眠三种类型。

失眠的定义与分类噪音、光线、温度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睡眠质量。

环境因素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理因素年龄、性别、疾病等生理因素也会影响睡眠质量。

生理因素如晚上吃夜宵、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失眠。

不良生活习惯失眠的原因分析失眠对身体的危害失眠会导致精神状态不佳,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精神状态免疫力情绪状态心血管系统失眠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使人更容易患上疾病。

失眠会导致情绪不稳定,如烦躁、焦虑、抑郁等。

长期失眠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

失眠《中医内科学》

失眠《中医内科学》

失眠《中医内科学》失眠《中医内科学》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证。

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及医源性疾患,因而颇受欢迎。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证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寐,如《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素问·逆调论》还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是指“阳明逆不得从其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

《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用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

《古今医统大全·不得卧》较详细地分析了失眠的病因病机,并对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原则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较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方法,“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广由营气之不足耳”,还认为“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

从《黄帝内经》理论浅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从《黄帝内经》理论浅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从《黄帝内经》理论浅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摘要以《黄帝内经》理论为指导,从病因病机入手,探讨失眠的发病及治疗,以期更好地将经典的精髓运用到临床。

关键词黄帝内经失眠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失眠在《黄帝内经》中又称“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失眠在临床虽不属于危急重病,但睡眠的过程对于人的身心健康都非常重要,由于睡眠时间的不足或睡眠质量很差,醒后会出现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全身无力等一系列症状,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长期的顽固性的失眠,还会使人们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久而久之,恶性循环。

易患药源性疾病。

临床上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通过中医“审因查机”,针对病因病机治疗,则会避免上述隐患,并可使失眠的病症得到根本的治疗。

失眠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多次出现,并初步形成了关于失眠的理法方药的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该书主要从阴阳气血方面究其病因病机,针对病因病机辨证用药。

在临床中对失眠的治疗尤其是顽固性失眠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黄帝内经》是如何论述的呢?下面分别述之。

1、正常睡眠的基础卫气的正常运转,阴阳交泰是保证正常睡眠的基础。

在《灵枢·口问》中详细阐述了睡眠的基础:“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从《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

行于阳不得人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睡眠与人体卫气的运行关系极为密切,卫气的性质是“傈疾而滑利”,白天运行于人的体表(昼日行于阳),夜晚运行于人的体内(夜行于阴),如果人体的五脏六腑运行异常,阻碍了卫气通行体内的道路,夜晚卫气仍运行于体外,造成人体“阳盛阴亏”的状态,此时机体就会出现不能闭目睡眠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论失眠
本文仅将《内经》中有关失眠一证的论述,摘其存者予以类析,并结合临床,补充以证治方药,以期能加深读者对《内经》原文的理解和应用。

1睡眠之生理
《内经》认为,睡眠与卫气、营阴、阴跷脉、阳跷脉有关。

营卫之气运行于阴阳之经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睡眠的好坏。

1.1卫气与睡眠的关系《灵枢·口问》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

阴者主夜,夜者主卧。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灵枢·大惑论》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夜则神安于舍则寐。

入寐除与心和阴血相关外,与卫气运行有直接联系。

卫气运行于脉外,有其规律,如昼行于三阳经、夜行于三阴经,各为二十五周。

卫气行于阳则阳经气盛主动。

神动出于舍则寤;卫气夜行于阴则阴经气盛主静,神入于舍则寐。

此为一般人睡眠生理之常态。

阴阳经气的偏盛偏衰,直接影响着是寤还是寐。

1. 2营卫会于阴经与睡眠的关系《灵枢·营卫生会》云:“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

”大会是指阳卫阴营之气相会而言。

盖卫气营气的运行,
本表里异变,常不相值,惟于夜半子时,阴气已极,阳气将生。

这时营气在阴经,卫气亦在阴经,则阴经气盛,而万民皆卧则熟睡。

1. 3阴阳跷脉与睡眠的关系《灵枢·寒热病》云:“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

”阴跷脉和阳跷脉属奇经八脉,阳跷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别,阴跷脉为足少阴肾经之别,当卫气昼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行于诸阳经时,阳跷脉渐盛,故目开
而不能睡;当卫气夜从足少阴肾经开始行于诸阴经时,阴跷脉气盛,阳开阴合,故目合而熟睡。

故曰:“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

”阴阳跷脉气之盛衰与寐寤有直接关系。

2失眠证的分类及证治
2. 1阳盛阴虚之失眠
2 .1 .1病理机制《灵枢·大惑论》云:“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不目瞑矣’。

”《灵枢·邪客》亦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行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以上两段经文中所谓“阴气虚,故不瞑”、“阴虚目不瞑”皆是指由于阴分之中卫气不足而失眠,与通常所说的六味地黄丸证之“阴虚”在概念上完全不同。

卫气运行有常,方能保持正常睡眠,今卫气运行失常、阳盛阴虚,故而目不瞑。

2. 1 .2治疗对于此证的治疗,《灵枢·大惑论》指出,“先其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在治疗上,应首先明确其形体有无劳苦、安逸和情志有无忧思太过,乐有无纵欲,然后视发病情况对症治疗。

《灵枢·邪客》对于本型失眠的治疗,提出了两种治疗方法:①针刺:经文中提出的治疗原则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此失眠与阴阳跷脉有关,即阳挠脉盛而阴跷脉虚,故应泻阳跷脉,补阴跷脉,阳跷脉所出处为申脉穴,阴跷脉所出处为照海穴。

申脉穴用泻法,照海穴用补法。

②内治法:用半夏秫米汤。

半夏味辛苦,性温,辛以通散,苦以降浊,为调气机化痰浊之圣药;秫米味甘,甘以补营,两药配合,有调和中州,益阴和阳之功。

半夏秫米汤是在针刺阴跷脉和阳跷脉的穴位以后用的,因此,在辨证针刺的同时,合用本汤和胃,效果更佳。

2 .2营气衰少之失眠
2 .2 .1病理机制《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老年人的失眠多由气
血衰,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结不行所致。

因气血亏虚,营气衰少,甚者营卫不相协调,客伐于内,致卫气昼行于阳者少,表现为精神疲惫;营气失其常度而脏阴少,使神不安于舍,虽入夜,但不能眠,故而可见昼不精,夜不瞑。

2 .2. 2治疗本证多见于老年人,可见夜寐早醒,而无虚烦之证,白天精神疲惫,或病后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白易疲劳,舌淡,脉细弱。

多属营气衰少,气血不足,当宗“虚者补之”的治则,法以养血安神,方以归脾汤加减。

2 .3阳明气逆之失眠
2. 3. 1病理机制《素问·逆调论篇》云:“阳明者,胃脉也。

胃者六腑之海,其亦下行。

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胃主受纳,其气宜降,饮食不节,肠胃受伤,宿食停滞,酿为痰热,壅遏于中,胃失和降,一则反使浊气上扰,心神被扰而不安,二则卫气运行失常,卫气出于胃,脾胃为升降之枢,今阳明逆,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此即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

2. 3. 2治疗本型失眠的治疗,当宗《灵枢·邪客》“以通其道,而去其邪”的治疗原则,以半夏秫米汤为主方加减。

阳明气逆之失眠,属饮食停滞者,证见失眠及食滞胃肠之证,苔腐脉滑;病机为食滞于中,浊气既上扰神明,又阻卫入阴,故不眠;治则为通其道,祛其邪;法以消导、和胃、安神,方用保和丸合半夏秫米汤加减。

属痰热内扰者,主要见证为心烦不眠,胸脘烦满,苔黄腻;病机为痰热蕴胃,胃失和降,上扰心神;治则为结者散之、热者寒之;法以清热化痰,和胃安神;方用温胆汤加减。

2 .4肝郁气逆之失眠
2 .4.1病理机制本型失眠,在《内经》中有3处提及。

《素问·刺热篇》指出,“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通,手足躁,不得安卧……。

”《素问·痹论篇》曾云:“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小便数,上为饮如怀……”。

《素问·大奇论篇》曰:“……肝雍,两月去满,卧则惊, 不得小便……。


肝为风木之脏,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

本型所论失眠,多由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一则母病及子,肝病及心,心藏君火,肝藏相火,君相火旺,火扰神明,致神不守舍,故可见“狂言”及“惊”等症状;二是气机疏泄升降失序,使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

”故而不得寐。

心肝火旺,气机失常,故可见“胁满痛”、“两月去满”、“上为饮如怀”等症状。

“小便黄”、“不得小便”为或热伤津之象。

2. 4. 2治疗肝郁气逆之失眠,其症为烦躁不眠、多梦怒杀之事,伴有肝经火热之证,舌边尖红,脉弦数有力;病机为肝火内郁,上炎扰心,致心神不安,火热又拒卫气行于外而阳跷满,故不寐;治则可宗《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提出的,“热者寒之”,法以清肝泻火,镇静安神。

方用龙胆泻肝汤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本型失眠亦可用针灸治疗。

《素问·刺热篇》指出,“肝热病者……不得安卧……刺足厥阴少阳……”以刺法(泻法)为主,采用表里两经并刺法,以泻其邪热。

可取肝腧、太冲、间使以泻肝,以神门、三阴交养心安神。

2. 5五脏伤精之失眠
2. 5 .1病理机制《素问·病能论篇》云:“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歧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五脏所藏为精为神,诸如心主血,藏神;肝藏血,藏魂;肺藏津液,藏魄;脾藏阴液,藏意;肾藏精,藏志。

各藏阴经气盛,则神安,自无失眠及神志之证。

若脏伤,精不养神而一致失眠。

欲使睡眠得安,必使五脏之“精有所寄”。

寄,寓也,藏也。

精得充而藏于脏中,则神自安而眠自好,便不会久病失眠了。

五脏伤津之失眠多由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阴血虚,肝肾阴虚,胆虚不足等引起。

2. 5 .2治疗本型失眠的治疗,当宗《灵枢·大惑论》“先其藏府,……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的原则,分别治之,属心脾两虚者,症见难以入寐,乱梦纷纭,伴心脾气血不足之证,治则为“虚则补之”,法以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加减。

属心肾不交者,症见昼夜难以入寐,伴心肾阴虚、心火旺之证,或见心阳盛于上肾阴虚于下之证;对肾阴不足心火炎上者,治则为“先补其阴,
后泻其阳而和之。

”法宜滋阴泻火,方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减;肾阴不足心火炎于上者,宜温肾引火归元,方用上下两济汤加减。

属肝阴虚者,症见白日困倦、夜不能寐、劳亦不寐,伴有肝阴血虚证,舌质淡,脉弦细;治则为“虚者补之”;法以滋养阴血,方用润燥交心汤加减。

属肝肾阴虚者,症见心烦不眠,早醒,醒后难寐,有肾肝阴虚之证,脉细数,治则为“虚则补之”,法以滋补肝肾,降火安神,方用六味地黄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属胆虚不足者,症见惊惧不眠,寐中易惊醒,脉弦细,治则为“虚者补之”、“惊者平之”,法以补益肝胆、安神定惊,方用肝胆两益汤加减。

失眠之证,其病势总由阳不入阴,神不守舍所致,病位在心,其证有虚有实,心之虚,或发于本脏,如心血、心阴虚怯……,或发于他脏,在肾、在肝,或卫气循行无序,或阴阳跷脉经气运行失常,其治疗除用药物、针刺外,须当注意“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注意精神治疗和生活调摄,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