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口问

合集下载

《素问·阴阳别论》之“风厥”考辨

《素问·阴阳别论》之“风厥”考辨

《素问阴阳别论》之“风厥”考辨张序文;陈晓【摘要】“风厥”乃《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古病名之一.通常认为此病在《内经》多个篇章中的病证描述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这对学习、传承和临床运用都会带来许多困难.试以《素问·阴阳别论》之“风厥”为切入点,通过对原文中包含的病因病机、证候信息进行深入解读,认为此“风厥”之病因可能与外感风邪有关;其病机初为阳明与厥阴二经受邪,子母相传而累及于心,其主要症状“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四者皆为心病的相关表征,说明本病与心的关联极为密切,因而有理由认为“风厥”或为心病的一种.【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12【总页数】4页(P1658-1660,1706)【关键词】《黄帝内经》;风厥;心病【作者】张序文;陈晓【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1“风厥”病名首见于《内经》,其在后世临床医著中论述不多,而目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诊断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1]中虽然仍可见到“风厥”病名,但其定义已与《内经》之“风厥”含义完全不同,出现了中医古今同名异病的情况,这对学习、传承和临床运用都会带来许多困难。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风厥”之病在《内经》中共有三处记载(遗篇除外),分别是《素问·阴阳别论》《素问·评热病论》和《灵枢·五变》,而此3篇中所描述的“风厥”在病因病机及证候方面似乎全无相同之处,亦即《内经》本身可能就存在同名异病现象,从而导致后世医家难以准确把握此病的特点,遑论辨治。

延至如今查阅与“风厥”相关的论述,多见历代《内经》注家从文意入手勉强论之,而少有治法方药及医案留存。

本文通过对《素问·阴阳别论》之“风厥”病因病机、证候方面进行挖掘与比较,现初步得到如下观点,试分别论述于下。

厥证中医治疗

厥证中医治疗

《内经》中有关厥证的论述《内经》论厥涉及病名近40个,散见于60余篇中。

以“厥”命名疾病时,或偏于病因,或偏于描摹症状,或兼而有之,其病名繁杂,症状简约。

本文从“厥”字本义入手,对《内经》厥证的含义和病因病机进行探讨。

“厥”,《说文解字》作“厥”,云:“屰气也”或作“欺”,而“屰”云:“不顺也”。

因此厥,意思是指气不顺而言。

《内经》中厥的记载颇多,其含义是什么?后世对厥的概念,多半是根据《伤寒论》中的定义,所谓“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也。

”因此《内经》中厥的含义,除有手足逆冷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以及《内经》中厥证对后世的影响,便是本文探讨的目的。

一、《内经》中厥的含义《素问·方盛衰论》中提到:“是以气多少,逆者皆为厥。

”所谓气是指阳气与阴气,阳气与阴气不相协调而有偏胜,或多或少,以致气逆皆可为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厥气上行,满脉去形”,“逆气象阳”。

可见《内经》中“厥”是指气机逆乱,或上行不降而言。

《内经》认为气逆上行主要表现是下肢逆冷和昏仆。

如:“问曰:有余者厥耶?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气上不下,头痛巅疾”张景岳解释云:“有其少,必有其多,故以阳厥多阳,阴厥多阴,皆疑其为有余也。

阳逆于上而不下,则寒厥到膝。

……巅顶巅也,上实下虚,故病如此。

”说明阳气上逆则上实下虚,上实而有巅顶疾患,下虚则有寒厥到膝。

故《素问·方盛衰论》说:“一上不下,寒厥到膝。

”《素问·通评虚实论》也有:“气逆者,足寒也”。

《素问·五藏生成篇》有:“足冷为厥”。

说明足冷是厥,而原因在于气逆于上所致。

《素问·解精微论》有:“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气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气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即胀也。

”张志聪解释为:“诸阳之气合并于上……阳并于上,不得阴气以和之,则火独光于上也“……阴并于下,不得阳气以和之,则足寒,足寒则藏寒生满病也。

小建中汤证

小建中汤证

【胡希恕医案】
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就诊。胃院隐 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断为“胃粘膜脱垂。” 近常饿时胃皖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大便 微塘,日二次行,下肢痪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 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 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 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服6剂胃脘痛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 但仍日二行,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 外,余无不适。
使用注意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 疼痛忌用。
【刘渡舟医案】
李妇,38岁。产后失血过多,又加天气严寒, 而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肚皮向里抽动。此时,必 须用热物温暖,方能缓解。切其脉弦细而虚,视 其舌淡嫩,苔薄。辨为血虚而不养肝,肝急而刑 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
为疏: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6克, 生姜9克,大枣7枚,当归10克,饴糖40克(烊 化)。 此方服3剂,而腹痛不发。转方用双和饮气 血两补收功。
《新编伤寒论类方》
按语:本案为典型的虚寒腹 痛、由血虚不能养肝,肝急刑脾 所致,以腹中急痛,喜温喜按, 脉弦而细为特征。小建中汤在补 益脾胃之中兼能平肝胆之气,又 能缓解筋脉之拘急,用于本案正 中其机。 据刘老经验,治疗脾气虚弱, 肝胆气急腹痛,可先服小建中汤, 然后再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 效果更佳。
【辨治要点】
病机:中焦虚寒,气血亏虚,复 被邪扰。 主症: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 喜温喜按,或伴轻微恶寒发热。 治法:建中补虚,调养气血。 方用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 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 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灵枢·禁服》原文译文赏析

《灵枢·禁服》原文译文赏析

《灵枢·禁服》原文|译文|赏析《灵枢·禁服》是战国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中主要阐述针灸治疗疾病的高深原理,以及在具体运用中遵循和禁忌的内容,故而得名。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灵枢·禁服》原文作者:佚名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

(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

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若细子。

细子恐其散于后世,绝于子孙,敢问约之奈何?黄帝曰:善乎哉问也。

此先师之所问也,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斋乎。

雷公再拜而起曰:请闻命于是也,乃斋宿三日而请曰:敢问今日正阳,细子愿以受盟。

黄帝乃与俱入斋室,割臂歃血,黄帝亲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

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

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曰:慎之慎之,磿为子言之,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腑,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诸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

雷公曰: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

黄帝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

雷公曰: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

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

雷公曰:愿闻为工。

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日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

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

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煤医 内经 多选题

煤医 内经 多选题

绪论:8.《黄帝内经》的作者是《》A.黄帝B.歧伯C.王冰D.华佗E.以上都不是9《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最可能是《》A.春秋战国B.秦代C 西汉D.东汉E.晋唐10.《黄帝内轻》书名最早见于《》A《史记?扁鹊传》B《针灸甲乙经》C《汉书?艺文志》D《伤寒杂病论》E.《太素》11.《素问》书名首见于《》A.《史记?扁鹊传》B.《针灸甲乙经》C.《汉书?艺文志》D.《伤寒杂病论》E.《中藏经》12现在通行的《灵枢》是谁的校正本A马莳B史崧C王冰D.杨上善E.全元起13.历代第一个《对素问》注释训解的是《》A.王冰B.王叔和C.全元起D.皇甫谧E.林亿14.现存《内经》共有多少篇《》A.72篇B.81篇C.144篇D.162篇E.172篇《二》多项选择题15.《灵枢》在古代又称为《》A.九卷B.针灸甲乙经C. 玉枢D.针经E.灵轴16.现在通行的《素问》是经过哪几位医家编次、校正的《》A.王叔和B.王冰C.林亿D.班固E.史崧17建构《内经》的主要方法有《》A.格物致知B.直觉领悟C.揆度奇恒D.援物比类E.司外揣内、18.内经》的经络系统包括哪些内容《》A.皮部B.经筋C.经别D.络脉E.经《脉19.内经》包括哪些部分《》A.太素B.素问C.灵枢D.玉枢E.灵轴第一单元:14;《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养生的重要原则,除下列哪一项以外均是:《》A.法于阴阳B.和于术数C.起居有节D.延年益寿E.食饮有节15.《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恬淡虚无”的含义是指:《》A.思想安静乐观B.精神充沛不妄耗C.顺应四时D.面部安祥E.去世离俗16.《素问?上古天真论》主要论述了什么内容?《》A.藏象B.经络C.阴阳D.气血E.养生19.《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天癸”的含义是:《》A.精血B.男于的精液,女子的月经C.泛指先后天之精D.具有生殖作用的物质E.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20.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对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五脏之气B.天癸C.水谷D.肾气E.胃气23以下哪项是丈夫八岁的生命特征?A.天癸至B.肾气实c.肾气不充D.筋骨弱E.肾气不实、24.《素问‘上古天真沦》认为男子“精气溢泻”属于哪一生理阶段?A.三八B.四八C.五八n.二八E.七八3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的气候特点是:《》A.发陈B.蕃秀C.容平D.闭藏E.万物华实3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的生活作息时间是:《》A.夜卧早起B.早卧早起C.早卧晚起D.晚卧晚起IE.以上均不是3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春三月养生,人应持有的情绪是:《》A.生而勿杀,予而勿夺B.收敛神气C.若有私意D.若已有得E.若所爱在外34,《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夏三月养生,人应持有的情绪是:《》A.无外其志B.予而勿夺C.若已有得D.赏而勿罚E.若所爱在外第二单元:29."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道'之含义是:( )A.道路B.本原C.道理D.规律E.导向3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A.病因B.病机C.病性D.病位E.阴阳3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 )A.阳生阴长B.阳杀阴藏c.阳化气,阴成形D.阴静阳躁E.水为阴,火为阳3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属于阴阳基本内容的哪一方面?( )A.对立B.互根C.互制D.转化E.交感3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说明( )A.阴阳互根B.阴阳消长C.阴阳对立统一D.阴阳的升降E.阴阳的相互转化3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飨泄",其机理是:( )A.胃气虚衰不能腐熟水谷B.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谷C.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D.浊阴滞于上而不能降E.肾阳虚衰不能温运脾土3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论,其膜胀的病机是:( )A.肺气不肃降B.脾气虚不升清£.胃气虚不能降浊D.浊阴滞于上而不能降E.阴阳之逆行7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句话的含义是:( )A.阴阳的互根关系B.阴阳的转化关系C.阴阳的互制关系D.阴阳的消长关系E.阴阳的互用关系7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阳偏胜的症状是:( )A.身热B.喘粗为之俯仰C.汗不出而热D.齿干以烦冤E.腹满7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偏盛的症状是:( )A.身寒B.汗出C.身常清D.数慄而寒E.烦冤第三单元:42.《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的生理功能是:( )A.生之本,神之变也B.为五藏六府之大主C.君主之宫,神明出焉D.主身之血脉E.心藏神43.《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擅中"是指:( )A.心包络B.上气海部位C.下气海部位D.气海穴E以上都不是44.《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擅中的生理功能是:( )A.推动气血运行B.主气C.积宗气D.喜乐出焉E.司呼吸45.《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是:( )A.经脉之海B.受盛之官C.气血之海D.仓顾之官E.中精之府46.《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气之本B.藏魄C.主治节D.主宜发E.司呼吸84.《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四肢不用的病理是:( )A.肝风动摇B.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C.阳气偏阻D.气血不足E.风寒湿袭85.《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述脾与季节的关系是:( )A.脾主长夏B.脾主四时C.脾不主时D.脾主四时末十八日E.以上都不是98.《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肾所主之五华和五体是:( )A.其华在发B.其华在面C.其华在爪D.其充在骨E.其充在筋99.《素问?五藏生成》在论述肝的藏血功能认为:()A肝受血而能视B.足受血而能步C.掌受血而能握D.指受血而能摄E.耳受血而能闻100.根据《素问?五藏别论》的论述,才奇恒之府的特征是:( )A.功能藏精气似五脏.B.形态中空与六腑相似.C.协助六腑的传化功能D.传化水谷E.输泻而不蓄藏101.《素问?五藏别论》论述五脏总的功能和特点是:( )A.泻而不藏B.藏精气而不泻C.能藏能输泻D.满而不实E.实而不满102.《素问.五藏别论》认为六腑总的功能和特点是:( )A.其气象天B.传化水谷c.传化物而不藏D.满而不实E.实而不满第四单元44.《灵枢?本神》篇所述,肾气虚的症状是《》A.耳鸣B.形寒C.手足厥冷D.面恍白E.腰膝酸软45.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肝气虚的症状是《》A.恐B.四肢不用C.腹胀经溲不利D.面鱿白E.腰膊痰软46.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心气虚的症状《》A.恐B.四肢不用C.腹胀经溲不利D悲E笑不休49.《灵枢?营卫生会》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之“内外”是指《》A.营气与卫气B.体内与体表C.白天与晚上D.气与血,E.阴经与阳经50.{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营卫运行五十度而复大会的部位在《》A.足少阴肾经B.足阳明胃经C.足太阳膀胱经D.足太阳脾经E.手太阴肺经51,《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营卫之气在体内一昼夜各运行多少度?A.二十五度B.三十五度C.四十五度D.五十度E.四十八度54.《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营出于中焦,卫出于《》”。

内经选读基本功训练三级内容2011-7-7

内经选读基本功训练三级内容2011-7-7

《内经选读》基本功训练内容说明1、下所有原文为希望背诵的内容2、其中涂黑又有下划线的内容为必须背诵的内容3、其中涂黑的原文为推荐背诵的内容第一章气·阴阳·五行1106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120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02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07 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灵枢·阴阳系日月)1208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1209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素问·五运行大论)1211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2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3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4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张静生治疗重症肌无力临证经验与用药分析

张静生治疗重症肌无力临证经验与用药分析

第38卷第12期2020年12月中华中医药学刊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V〇1.38 No. 12Dec. 2 0 2 0I X)I:10. 13193/j.issn.1673-7717.2020. 12.006张静生治疗重症肌无力临证经验与用药分析张会永,冷锦红,谢伟峰,刘宁(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丨丨0032)摘要:张静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全国名中医擅长治疗重症肌无力,形成自己独到的治 疗理念,认为脾肾虚损是贯穿重症肌无力病程始终的基本病机,其病机复杂多元,常常夹燥、夹火、夹风、夹湿、夹瘀.治疗上,以温补脾肾、益气升阳为主,以黄芪复方为基本方剂,佐以润燥、清热、化湿、祛风、通络、开窍、明目等 法:,黄民复方由黄茨、当归、太子参、炒白术、山笑肉、枸杞子、何首乌、升麻、防风、积壳、益母草1丨味药组成,由补 中益气汤化裁而来,包含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等名方,并加入补益肾精的药物,具有补脾益肾、升阳举陷的作用。

临床应用时,需结合病机,根据重症肌无力患者具体临床表现,结合眼部、口咽部、躯体四肢等症状,加入常用药对 或药组应用。

由于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以黄芪复方守方,患者往往可以达到停服中西药物,临床 症状消失的效果。

关键词:痿证;视歧;复视;复方黄杞颗粒;上睑下垂;五轮学说;久病入络中图分类号:R249;R746. 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20) 12-0027-04 Introduction of ZHANG Jingsheng's Academic Thoughts and Prescriptions of Myasthenia GravisZ H A N G H u i y o n g,L E N G J i n h o n g,X I E W e i f e n g,L I U N i n g(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 Liaoning, China)A b s t r a c t:Professor Z H A N G J i n g s h e n g is the chief p h y s i c i a n,doctoral supervisor a n d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fa­m o u s traditiona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H e is g o o d at treating m y a s t h e n i a gravis a n d fo r m s his o w n u n i q u e treatment c o n c e p t.H e thinks that the deficiency of s p leen a n d k i d n e y is the basic pathogenesis t h r o ughout the cour s e of m y a s t h e n i a gravis. T h e pathogenesis is c o m p l e x a n d d i v e r s e,often with d r y n e s s,fire,w i n d,d a m p n e s s a n d blood stasis.In te r m s of treat­m e n t,i t m a i n l y focuses o n w a r m i n g spleen a n d k i d n e y,s u p p l e m e n t i n g Q i a n d p r o m o t i n g Y a n g,taking C o m p o u n d H u a n-gqi G r a n u l e as the basic prescription,s u p p l e m e n t e d with the m e t h o d s of m o i s t e n i n g d r y n e s s,clearing a w a y h e a t,r e m o­ving d a m p n e s s,expelling w i n d,u n b l o c k i n g collaterals,o p e n i n g u p the orifices a n d clearing the e y e s.C o m p o u n d H u a n-gqi G r a n u l e is c o m p o s e d of H u a n g q i(Astragali R a d i x),D a n g g u i(A n g e l i c a e Sinensis R a d i x),T a i z i s h e n(Pseudostellariae R a d i x), B a i z h u(Atractylodes R h i z o m e), S h a n z h u y u(C o m i F r u c t u s),H o u q i z i(Lycii F r u c t u s),H e s h o u w u(P o l y g o n u m Multiflorum R a d i x),S h e n g m a(C i m i c i f u g a e R h i z o m a) ,F a n g f e n g(S a p o s h n i k o v i a e R a d i x) ,Z h i q i a o(Aurantii F r u c t u s) a n d Y i m u c a o(Leonuri H e r b a).I t is m a d e u p of B u z h o n g Yiqi D e c o c t i o n,including D a n g g u i B u x u e D e c o c t i o n,Y u p i n g-feng P o w d e r a n d other f a m o u s prescriptions.I t h a s the functions of invigorating s p l e e n,tonifying k i d n e y a n d p r o m o t i n g Y a n g.In clinical application,i t is n ecessary to c o m b i n e th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a c c o r d i n g to the specific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m y a s t h e n i a gravis patients,c o m b i n e d with the s y m p t o m s of e y e s,or o p h a r y n g e a l p a r t,b o d y a n d l i m b s,a d d i n g the c o m­m o n l y-u s e d h e r b- pairs or h e r b- g r o u p s.B e c a u s e the patients with m y a s t h e n i a gravis are seriously i l l a n d h a v e a long course of d i s e a s e,C o m p o u n d H u a n g q i G r a n u l e c a n m a k e these clinical s y m p t o m s d i s a p p e a r.Keywords:flaccidity s y n d r o m e;optic disproportion;d i p l o p i a;C o m p o u n d H u a n g q i G r a n u l e;b lepharoptosis; five - w h e e l t h e o r y;chronic diseases entering collaterals张静生教授(1941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 批全国名中医。

养生重在养木气

养生重在养木气

养生重在养木气养生重在养木气。

木气敷和之处,才是生气最旺之地。

所谓敷和,木气没有太过不及的现象,表现出来的是正常的生发之气。

这一点,也可以从自然界看出来,以中国的版图来说,木气最旺的地方,在东北和西南。

东北的是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一带的森林,西南是四川、云南一带的森林。

这两个地方森林覆盖非常广泛,所以生气很旺,生气旺,所以各种动物品种也非常丰富,有了生气,动物生长才会比较有利,因为动物食的就是这个生气。

中国的西方、西北方,大都人烟缥缈,虽然占据非常大的国土面积,但是人烟稀少,动物种类也非常少。

这西方的特点就是木气不受高,大部分要么就是高原,要么就是沙漠、戈壁滩,西方为金气所交之地,正为木气之克星,所以西方生气不受高。

北方为寒水之地,大部分为草原,木气初生,未盛之故。

东北方,为艮土,土地比较肥沃,水气也很充足,所以木气很旺。

东方木气最盛,然由于木气最盛,所以土为木所乘,反而土比较弱,土弱则水强,故东方为大海。

西南为坤土之所在,土气厚重,丽日当空,水汽亦随之,故四川一带人口相当密集。

木气,于人体而言,就是肝胆之气。

调整人体的木气,人体才可以存有勃勃生机。

所以食疗重点穷人家木气。

今年为未丑年,土不及,则木气受高,再加土无法生金,木气就更加民不聊生,整年来说,大多数病因都在土弱木弱。

所以左关脉都相对较低而软,土气无法封藏之故,所以木气泄漏。

木气泄到一定程度,就沦为虚。

所以来年养育木气更关键。

那么怎么养木气呢?首先要有水,没有水则干燥难以生物,水不能为寒水,水要暖;然后土气一定要厚,无土难以养木;再然后要有太阳,阳光一定要好,如此木气方能上升;最后还要有一个大气层,大气层收住木所敷布的生气,使不至于外散,如此才能形成生物圈。

挑投影像是,如何回去养育木气,用药也就明确了。

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活一口气”、“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等,都是在强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口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下面由我为大家带来我们小队的演讲。我们的演讲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历代医家对这句话的注解 第二、从生理方面:寤寐的机制和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 以及病理方面:失眠、 多寐 、多梦对此加以理解 三、对以上病理的总结 四、这种思维对临床的指导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历代医家的注解。我们都知道《内经》非一时、一人完成,而是集众多医家思想的论文集,因此,其前后篇章往往有众多相似的条文和思想,而这些条文又可以相互佐证解释,我称它们为“以经解经”。如:

以经解经 《灵枢·大惑论》:“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灵枢•营卫生会》“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灵枢•寒热病》:“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灵枢“卫气行》:“ 阳主昼, 阴主夜。故卫气之行, 一日一夜五十周,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于身, 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行阴分,复合于目。”

以上为《内经》中的相关条文,下面我们来看历代其他医家的注解情

历代其他医家的注解 隋唐•杨上善:“阳气主昼在上,阴气主夜在下,阴气尽,阳气盛,则寤。” 明•张介宾:“夫阳主昼,阴主夜;阳主升,阴主降。凡人之寤寐,由于卫气。卫气者,昼行于阳,则动而为寤;夜行于阴,则静而为寐。” 明•马莳:至人之所以寐寤者,以夜半之时,万民皆卧,命曰合阴,斯时卫气已尽,营气方盛,故目瞑而寐;至夜半之后,则阴气已尽,阳气方盛,当从此而寤矣。 清•张志聪:“此论阴阳之气,上下出入。阳者,天气也,主外主上;阴者,地气也,主内主下。然又有升降出入之机,而人亦应之。人之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行于阴则阳气在内,阴气在外,阳气在下,阴气在上。夜半一阳初升,至天明卫行于阳而寤。然在下之阳气未尽行于上,阳欲引而上,阴欲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此阴阳之上下也。日暮在外之阳气将尽,而阴气渐盛,则目瞑而卧。平旦在外之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则寤矣,此阴阳之外内也。” 清•林佩琴:“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 清•黄元御:“阳尽阴盛,蛰藏得政,则目瞑,阴尽阳盛,生发当令,则人寤。”

综合《内经》里面的条文以及历代医家的注解,下面是我们小队的理

解与拓展

寤寐的机制 这是《内经》对于人睡眠与觉醒机制的认识,而这种机制主要是从卫气行于阳分和行于阴分来解释。由于人体卫气白天由里出表行于阳分,阳主动;夜间由表入里行于阴分,阴主静。所以卫气行尽阳分而入于阴分时,人就要睡眠,行尽阴分而入于阳分时,人就从睡眠中醒寤。同时,这句话也是失眠、多寐、多梦证治的理论依据之一。

这句话也可以用于解释为何“诊法常以平旦”

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 《素问•脉要精微论》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平旦初寤之时,“阴气尽”即阴气正平而未动;“阳气盛”即阳气旺盛而未耗散,饮食未进而谷气未行,因此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至扰乱,脉体未及更改,故可以诊有过之脉。张介宾解释说:“平旦者,阴阳之交也。阳主昼,阴主夜,阳主表,阴主里。凡人身营卫之气,一昼一夜五十周于身,昼则行于阳分,夜则行于阴分,迨至平旦,复皆会于寸口。”

在病理方面,我们总结了一些《内经》的条文。首先是失眠,分为以

下几个小点 失眠 卫气运行失常 《灵枢•大惑论》:“ 卫气不得入于阴, 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 阳气满则阳跷盛, 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非常精要地指出了卫气出于阳、入于阴与寤、寐的关系。

胃气不和 《素问•逆调论》:“不得卧而息有音者, 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 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 胃脉也, 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 阳明气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素问•热论》曰:“伤寒一日……二日, 阳明受之, 阳明主肉,其脉挟鼻, 络于目,故身热, 目痛而鼻干, 不得卧也。” 这两段话是《内经》中较早论述失眠病机的观点。指出脾胃的病变影响营卫的生成与运行而导致失眠的病机。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五脏六腑皆靠其滋养。胃之为病, 必使各脏腑失其濡养而损其所用,可以看出,营卫的生成与胃的功能正常与否是密可分的,营卫的运行也要受胃的功能正常与否的影响。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胃气以降为顺, 若其不和, 必使营卫之气不能顺其道而自行,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水气上逆 《素问•逆调论》:“ 诸水病者, 故不得卧, 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说明水气上逆使卫气入于营阴受阻而导致失眠。

(水气之病多源于肾, 水气上逆之失眠也与肾有关。正如《素问•逆调论》所说:“ 夫不得卧, 卧则喘者, 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 主津液,主卧则喘也。”而胃为肾之关,肾为水藏, 肾虚水泛, 随阳明之气逆, 上乘于胃, 则胃不和而不得卧, 同时亦影响到卫气运行,阳不能入于阴, 阳气盛, 阴跷虚而致失眠。)

火热扰心 《素问•刺论》所说:“肝热病者……热争则狂言及惊, 胁满痛, 手足躁, 不得安” 肝以血为基础,肝热耗伤阴血,日久导致阴虚阳亢, 营阴不足,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则失眠。

邪气内扰 《灵枢•邪客》:“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 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 阳气盛则阳蹻陷,不得入于阴, 阴虚则目不瞑。”也指出卫阳不入营阴而失眠。

(《灵枢•胀论》:“夫心胀者, 烦心短气, 卧不安,,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能胜衣, 卧不安。”《素问•痹论》:“ 肝痹者,夜卧则惊, 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素问•大奇论》:“肝壅,两月去满,卧则惊,不得小便。”《灵枢•癫狂》曰:“狂始发,少卧不饥。”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不寐》中将失眠分成有邪、无邪两种类型, 认为“有邪者多实证。”有邪者又分为外邪、内邪“凡如伤寒、伤风、疟疾至之不寐者, 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 如痰如火, 如寒气水气, 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 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

气血虚衰 《灵枢•脉度》所说:“气并相还, 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灵枢•营卫生会》:“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 气道通, 营卫之气不失其常, 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虚, 其肌肉枯, 气道涩, 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 故昼不精, 夜不瞑。”二者均指出营气不足,卫气不得入于阴而导致失眠。

(或因久病失调, 或思虑过度, 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或因慢性失血,血亏气耗, 渐而导致心脾气血两虚;或因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 肾阴耗伤, 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 则心阳独亢; 或心火内积,不能下交于肾, 心肾失交,心火亢盛, 热扰神明而致不寐。《内经》中还特别强调了老年人夜不寐亦属于气血虚衰。老年人年迈血少,引起心血不足, 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

《内经》对失眠的论述非常详细, 但卫气运行失常是各种失眠病机的基础, 以上所列举的各种失眠,均因为各种原因扰乱了卫气的正常运行,阳不入于阴所致。 接下来是多寐

多寐 邪留上焦多寐 《灵枢·大惑论》“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在此提出了邪气留于上焦引发“猝然多卧”的机理。

(三焦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也是气化的场所,更是卫气运行之道路。若因暴饮暴食,或邪气客于上焦,使三焦气机壅闭,卫气滞于肠胃之内,久留阴分,而不能外行于阳经,上行于上焦,则清阳不升,神气衰微,精神萎靡,猝然多卧。)

湿重多寐 《灵枢·大惑论》提出:“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解释了湿邪困阻卫阳,卫阳不能正常的升发而导致多寐。

(1、肠胃大肠胃大者多痰湿,卫气在其中迂回运行的时间须延长,卫气久留于阴,不得出于阳,故多卧。2、卫气行于阳的主要部位在体表的皮肤、腠理和分肉之间 “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皮肤肌肉中卫气之通道涩滞,卫气不得滑利于其间,自然“行迟”,故久留于阴而多卧。3、多卧者醒后还有头晕乏力、神不清、气不爽之感。此乃卫气行于阴则被肠胃中痰湿所阻滞;行于阳则又受皮肤肌肉中痰湿碍滞,使卫气懔悍滑疾之性不得施展,清阳之气不得出上窍,故“其气不清”。)

心气虚多寐 《灵枢·天年》曰:“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马莳注曰:“好卧者,卫气不精也。”人年老之后,心气不足,气血虚衰,也可使卫气运行紊乱,不得行于阳而出现嗜睡,此属虚证。

阳虚多寐 《灵枢·大惑论》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蹻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揭示了卫阳虚弱,升发不足而多寐。 髓海不足多寐 《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若髓海不足者则其精气必虚,精虚则神无所养,神衰气去而诸证并现,必见怠惰安卧,多寐嗜睡。

以上列举的各种多寐均是由于卫阳虚弱或被困阻而不能正常的行于

阳分起到兴奋作用导致多寐。 最后是多梦

多梦 《灵枢·淫邪发梦》日:“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可见邪气外袭,内客脏腑使脏气逆乱,影响卫气正常运行,导致失眠多梦。气淫于府,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出现各种梦境。

病理总结 寤寐失常之根本在于内外因素的干扰,使卫气不循其道所致,故治疗亦当通畅卫气运行之道。《内经》就提出了具体的施治原则和方法。《灵枢•邪客》云:“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 调其虚实,以通其道, 而去其邪。”所谓“通其道”者, 谓祛除厥逆之邪气, 开通阴阳交会的道路,使阴阳之气调和贯通, 则能安卧。

对临床的指导

遣方用药 临床遇见寤寐失常的病症时,应结合具体辨证分析,究其失常的原因,补泻兼施, 交通阴阳, 和调营卫。而在具体用药方面,可遵循“天人相应”理论,用一些具有“昼开夜合”性质(与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性质相似)的药物,以调其阴阳,和其营卫。上海名老中医王翘楚教授发现花生叶“昼开夜合”现象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人体寤寐有同步一致的现象,从而提出花生叶“昼开夜合”与人体“入夜则寐,入昼则寤”可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存在某种促睡眠物质的设想。并将此设想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当然,存在着类似性质的药物肯定不止花生叶一种,其它的就要看我们怎样去观察和发现了。倘若能将这种思维应用到临床,定会有不错的疗效。 时间医学 临床用药调阴阳和营卫时,如果服药时间遵循阴阳的运行规律,即应用时间医学选择相应的时间疗法,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安神药宜临睡前服,以助卫阳入于营阴:十枣汤宜平旦服,以顺应阳气升发之性而达攻逐水饮之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