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黄帝内经_胃不和则卧不安_探_省略_病机_从中焦脾胃气机谈失眠的治法_蒋涛
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探讨失眠的辨证论治

Key words: Insomniaꎻ Disharmony of stomach and restlessness of sleepꎻ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ꎻ
Constructive and defensive disorderꎻ Discord betwe 黄帝内经» ꎮ 该理论认为ꎬ胃阳明不逆ꎬ气从其道ꎬ则得和而卧安ꎻ在内因或外因作用下ꎬ
胃纳运失度ꎬ阳明逆ꎬ其气不得道ꎬ则导致“ 卧不安” ꎮ 在该理论的指导下ꎬ临床通过和胃法治疗部分因阳明逆而
“ 卧不安” 的患者ꎬ取得了良好疗效ꎮ 未来ꎬ应对和胃法治疗失眠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ꎬ以为临床研发新药提供
依据ꎮ
关键词:失眠ꎻ胃不和则卧不安ꎻ辨证论治ꎻ营卫失常ꎻ气血不和
Discussing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Insomnia from Theory of "Disharmony of Stomach and
Restlessness of Sleep"
YUAN Ruili1 ꎬFAN Xinrong2
1.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ꎬ Xianyang 712046ꎬ Chinaꎻ 2. Clinical Bas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ꎬ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ꎬBeijing 100700ꎬChina
748
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探讨失眠的辨证论治

意义:拓展了中医理论的应用范围,为失眠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推动了中 医的发展。
价值:为进一步研究失眠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有助于提高中医 临床治疗效果。
贡献:丰富了中医对失眠的认识,为全球医学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了中 医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从“胃不和则卧不 安”理论探讨失眠
的辨证论治
汇报人:XX
目录
01 胃与失眠的关系 03 从“胃不和则卧不安”看失眠治疗 05 典型病例分析
02 失眠的辨证论治 04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与治疗 06 结论与展望
胃与失眠的关 系
“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概述
理论来源:中 医经典《黄眠的发生
病例选择标准与流程
病例来源:医院失 眠科
病例筛选标准:符 合失眠诊断标准, 病程≥3个月
病例排除标准:严 重躯体疾病、精神 疾病、药物依赖等
病例入选流程:患 者就诊,医生询问 病史、体查,确定 符合筛选标准,签 署知情同意书
病例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选择符合失眠诊断标准的典型病例 资料收集:收集病例的临床表现、病史、检查结果等信息 治疗方法:根据辨证论治理论,制定治疗方案 疗效评价:对治疗前后进行评价,观察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可以缩短治疗 周期,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 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可以针对不同 病因和症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医 结合治疗失眠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 前景,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典型病例分析
胃不和则卧不安!

胃不和则卧不安!人晚上之所以可以安眠,一是气机下降,二就是心阳潜藏。
只有阳气收藏了,阳入于阴,心神才能安宁,人才能入眠,或者深睡眠。
可是如果脾胃功能不强健,胃有积滞停留,脾胃升降失常,阳气不收,向上漂浮,心神被扰,这样要么睡不着,要么睡着了也是浅睡眠,梦多。
《伤寒六书-不眠》:“若为阳所胜,故终夜烦扰而不得宁。
”所以脾胃虚弱的人,睡眠都不会太好。
但是饮食不节,肠胃受损,宿食停滞,扰及心神,是致使现代大多数人不得安眠的主要原因。
不管老人大人小人,吃得太好太多,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别严峻的社会问题。
老人本来应该是清淡饮食的,但是因为有很多是和孩子们一起住的,一家人只有晚饭可以在一起好好吃,所以他们早上和中午都随便糊弄一下,然后晚上做一桌子菜,吃的很油腻。
而年轻人白天上班匆忙,也只有晚上这一顿可以吃得比较轻松安稳,约饭也都是在晚上,所以一天就指着晚上这一顿了。
孩子呢?更别提了……所以说我们能“胃和”吗?再加上大多数人吃完饭就宅在家里不动了,胃中有积滞就成了常见的问题。
很多妈妈都问我,为什么孩子晚上睡不好,翻身翻的象在床上烙饼?那你们想一想,是不是为了给孩子增强营养,晚上给孩子吃的太多太好了?老人家晚上要想睡得安稳,多出的那一口菜和饭,就别强压着自己吃了。
如果怕浪费,以后就少做点儿。
就算偶尔浪费点儿饭菜,也比把脾胃吃坏了,上医院吃药省钱。
晚上最好的食物,就是粥。
对脾胃最好的营养,不是贵的,而是“能吸收能消化”的。
粥里有很大一部分都被脾胃吸收,变成了水谷精微,去滋养你的五脏六腑了。
所以能被吸收的才是营养。
晚上少吃点儿,吃得健康点儿,减少脾胃的负担,其实就是保养脾胃最好的办法,比吃什么补药效果都好。
自古有“过午不食”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自《内经》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后,历代医家都对其十分关注,对其治疗失眠的指导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医学心悟》有云:“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
失眠,从中焦脾胃入手,再配合经方,屡获奇效

失眠,从中焦脾胃入手,再配合经方,屡获奇效不寐是指由于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导致人体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表现为入寐难,或寐而不酣,时醒时寐,或醒后难以再次入寐,重则彻夜不寐。
临床上以心肾不交型最为多见,以心烦多梦,日夜不能安眠为主要症状。
针对此证型,临床治疗上多以“温肾水、泻心火”而成滥觞。
蔡教授为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从事中医临床、科研相关工作50余年,深谙经典,在治疗不寐方面有丰富和独到的经验。
蔡慎初,教授,浙江省名中医、温州市名中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温州市干部保健委员会第三、四届医疗保健专家小组成员。
2019年国家级“蔡慎初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资助。
案例一临证中蔡教授认为心肾上下交损之际,当治其中,故诊治不囿于心肾,把握整体,从中焦脾胃论治,并运用经方化裁组合,屡获奇效。
笔者有幸侍诊蔡教授,现将蔡教授治疗不寐经验整理如下,与同道共飨。
从中焦脾胃论治失眠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灵枢·邪客》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详细分析了脾胃影响人类睡眠的机制。
脾胃为中土,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营卫之气皆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若中土失运,积湿生痰,痰湿阻滞气机,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导致“阳明逆不得从其道”而发不寐。
方用半夏秫米汤能燥湿化痰,调气和胃,交通阴阳而安神。
后世医家多结合本段理论来探讨“胃不和则卧不安”,从而使调理脾胃成为治疗失眠的重要则治法。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于脾胃所致失眠都多有展开论述。
蔡教授治疗不寐经验01注重化痰,调畅枢机实证患者常因食积、气滞等有形实邪滋生,致使中焦脾胃纳化失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聚为痰,痰湿相困,影响脾胃气机,进而心肾失交,故心烦不寐同时多伴见身体困重,腹胀脘闷,大便溏滞,舌苔厚腻,脉滑或濡等表现。
蔡教授认为见症当治其中,以祛湿化痰,恢复中焦脾胃正常升降气机为要,同时针对痰湿形成原因而兼施以消食、行气、解郁、泻热等法,全面兼顾病情,方可上下俱调。
论“胃不和卧不安”之失眠

2016.03中医中药177论“胃不和卧不安”之失眠李昆阳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市 300000【摘 要】《内经》原指胃气上逆喘不得卧之“胃不和则卧不安”,经后世医家引申为从脾胃病入手论治失眠的指导思想。
本文从“胃”的含义、“胃”的生理、“胃”的功能论述“胃不和”的病因病机;“胃不和”导致“卧不安”也分虚实,即饮食积滞,劳倦脾虚都会导致阴阳失交而致失眠。
【关键词】脾胃;和;卧;失眠在临床中不难发现很多脾胃病患者同时遭受失眠的困扰,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或睡后痛醒,再难入睡。
《素问•逆调论》[1]早有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引申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
1 胃不和“胃不和卧不安”之“胃”并非解剖之胃,而是代指整个胃肠消化系统。
《灵枢•本输》[2]就有“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只说,小肠、大肠在位置上与胃紧密相连,在机能上与胃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受纳、腐熟功能。
因此,古代胃肠常统称作胃。
胃作为六腑之一,主受纳、腐熟水谷,有 “水谷之海”、 “太仓”之称,与脾同为 “后天之本”。
脾胃同居中宫,互为表里。
从《素问•灵兰秘典论》[1]中“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知,只有通过脾胃共同的受纳健运,水谷化为精微,才能“谷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脾胃同居于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顺,为运化水谷升清降浊的枢纽,更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故而只有脾胃健运,脏腑气机阴阳升降有序,清浊归其本位,机体才能正常。
由此可见脾胃结构上相互依存,功能上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说文解字》:“和,相应也”,可知“和”的本义是相应、和谐、相融洽。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无不是处处希望达到“和”的状态,即阴平阳秘。
然而阴阳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阴阳失调,脏腑机能运行失常,即为“不和”。
由此可见,所谓“胃不和”,胃肠功能失和,胃肠阴阳平衡遭到破坏,是胃肠道病变的统称,并非单纯指宿食痰饮停滞胃脘,也可以是脾胃之间阴阳失和,升降失调,纳运不和。
调节脏腑气机治疗失眠症

调节脏腑气机治疗失眠症摘要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病症,又是比较难治之病症。
作者从多年临床实践得出经验,认为调节脏腑气机对治疗失眠症有较好的疗效。
首先略论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提出脏腑气机失调是失眠症的主要病因。
然后从治心调气安神法、疏肝理气安神法、升清降浊安神法、补肾升水安神法四个方面对失眠症的治疗加以阐述,并附病案加以印证。
关键词失眠症脏腑气机中医治法失眠症多由植物神经失调引起,常见于神经官能症,现代医学往往采用镇静催眠、抗焦虑等药物治疗,长时间使用,往往会产生药物依赖,并出现头昏、头晕、精神疲惫等副作用。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实践中,贯彻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和方法,以调节脏腑气机为主,治疗失眠症患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论析介绍如下。
1 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人的正常睡眠是大脑皮质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正常的表现,中医称之为“神”。
《灵枢·大惑论》说:“心者,神之舍也。
”即言人体之神藏于心。
神虽然与心关系密切,但它也是其他脏腑阴阳气血自然转化的结果。
心神正常则能寐,凡导致心神失常的因素均会发生失眠症。
其原因不外虚实两种。
实则由痰、食、火、瘀等致脏腑气机升降失调,阴阳不循其道,神不归舍而致;虚皆由脏腑气血阴阳之不足,使心神失养而致。
《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指出了胃气不和可以引起失眠症;《景岳全书》:“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所以不眠。
”即言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而致失眠症;《辨证录》:“人有昼夜不能寐,心甚躁烦,此心肾不交也……心肾之所以不交者,心过于热,而肾过于寒也。
”指出心肾两脏功能失调可以引起失眠症。
《症因脉治》:“真阳素乏,木不生火,心气虚则心主无威,心神失守,而夜卧不安之症作矣。
”道明年老体虚可以引起失眠症。
综上所述,心、肝、脾胃、肾各脏腑功能失调,神志不宁是发生失眠症的基本病机,但在众多病因之中,笔者认为脏腑气机失调则是主要的病因。
从《黄帝内经》理论浅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从《黄帝内经》理论浅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摘要以《黄帝内经》理论为指导,从病因病机入手,探讨失眠的发病及治疗,以期更好地将经典的精髓运用到临床。
关键词黄帝内经失眠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失眠在《黄帝内经》中又称“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失眠在临床虽不属于危急重病,但睡眠的过程对于人的身心健康都非常重要,由于睡眠时间的不足或睡眠质量很差,醒后会出现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全身无力等一系列症状,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长期的顽固性的失眠,还会使人们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久而久之,恶性循环。
易患药源性疾病。
临床上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通过中医“审因查机”,针对病因病机治疗,则会避免上述隐患,并可使失眠的病症得到根本的治疗。
失眠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多次出现,并初步形成了关于失眠的理法方药的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该书主要从阴阳气血方面究其病因病机,针对病因病机辨证用药。
在临床中对失眠的治疗尤其是顽固性失眠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黄帝内经》是如何论述的呢?下面分别述之。
1、正常睡眠的基础卫气的正常运转,阴阳交泰是保证正常睡眠的基础。
在《灵枢·口问》中详细阐述了睡眠的基础:“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从《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
行于阳不得人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睡眠与人体卫气的运行关系极为密切,卫气的性质是“傈疾而滑利”,白天运行于人的体表(昼日行于阳),夜晚运行于人的体内(夜行于阴),如果人体的五脏六腑运行异常,阻碍了卫气通行体内的道路,夜晚卫气仍运行于体外,造成人体“阳盛阴亏”的状态,此时机体就会出现不能闭目睡眠的状态。
肝胃不和、失眠,《黄帝内经》调理方法

肝胃不和、失眠,《黄帝内经》调理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失眠是家常便饭了。
很多人上了一天班,虽然很累,但就是睡不着,躺下来了还总想再看看手机,刷刷朋友圈。
好不容易睡着了,还老是做梦,经常有一点儿响声就容易惊醒,而且醒来之后就睡不着了。
这就是失眠。
失眠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长期休息不好会使人感到头昏脑涨、精神萎靡、倦怠无力、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而且脾气也变得烦躁、容易生气,给学习、工作带来无尽的困扰。
肝胃不和可影响睡眠《黄帝内经》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
”意思是胃中不和、脾胃功能失调可影响睡眠。
肝属木,脾胃属土,“木疏土”,肝的精神情志疏泄功能正常,则有利于促进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如果肝脏功能失调,“木不疏土”,则会造成胃肠功能停滞,胃气上逆,继而造成失眠。
肝胃不和常表现为如下症状:1.肝胃不和常由饮食不节、生活没有规律导致,所以常有腹胀、打嗝、泛酸、苦口等症状。
2.肝气犯胃可能导致肝气不舒,使人觉得胸肋疼痛、胃口差。
3.晚上睡觉的时候觉得腹部胀得难受,故而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睡得不深容易惊醒,而且醒来后再也无法入睡。
4.肝胃不和的人会因长期失眠而形体消瘦,眼眶发黑,双眼无神乏力,皮肤干燥没有光泽。
橘茹饮标本兼治助睡眠对于肝胃不和型失眠,温胆宁心是标,调理脾胃是本。
居家调理,可用橘茹饮。
橘茹饮橘茹饮中的药味少,多为药食两用之品。
陈皮性温,理气解郁,宽中健脾,有助于顺肝气、降胃气。
竹茹性微寒,味甘,入肺、胃,心、胆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常用于肝胆火旺挟痰、心神不宁、心烦失眠、胃热呕吐等症。
柿饼由成熟柿子去掉外皮,晒干压制而成,性寒,味甘、涩,入心、肺、胃经,具有润肠、涩肠、止血的功效,克润肠通便,祛除肠胃积热。
生姜性微温,可温胃止呕、健胃消食、增进食欲。
白砂糖性平,味甘,入脾、肺经,有润肺生津、止咳、舒缓肝气等功效。
食药相配,可疏肝和胃,使五脏和谐,故而心神得养,失眠得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蒋涛(1988-),男,四川省江油市人,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2007级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邮箱:skyjt00.163.com。
△通信作者:潘敏娟,主任医师,主要研究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
·理论探讨·从《黄帝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探讨失眠病机———从中焦脾胃气机谈失眠的治法蒋 涛1,王宇其1,梁 超2,潘敏娟2△(1.成都中医药大学2007级七年制,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失眠从古到今论述的人很多,有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虚胆怯等等之论。
笔者从《黄帝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着手,寻求失眠之总病机,欲求能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向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个治疗思路。
关键词:内经;失眠;脾胃;通法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3)12-0016-03失眠,中医又称不得卧、不得眠、目不暝,是指睡眠的质或量不足的一种病症。
常以难以入寐,寐中易醒、醒后不易再眠或时寐时醒,或寐而早醒为临床表现。
失眠从古到今论述的人虽很多,但各自将失眠分为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心胆气虚型等等不同证型分而论之,莫衷一是,常常会给临床工作者论治带来顾此失彼之憾。
笔者从《黄帝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着手,寻求失眠之总病机,欲求能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向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个治疗思路。
1 正常睡眠的生理基础———阳入阴则寐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对失眠的病机做了探讨,如《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懔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指出卫气的正常运行,阴阳交泰是睡眠的基础。
《灵枢·营卫生会》:“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歧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灵枢·大惑论》亦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暝矣。
”《灵枢·邪客》篇指出卫气:“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
”《灵枢·卫气行》也指出卫气:“其始人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一周。
”由此可见卫阳之气的运行循环以及其盈虚通滞的状态都会影响阴阳的正常交泰,即则阳不入于阴,从而导致失眠。
是故后世有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窹之说。
2 失眠病机的讨论———气机阻则卧不安阳入于阴则寐,《黄帝内经》指出卫阳之气从其生成到运行都有一个循环通路,《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轻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卫气的生成与运行模式,如陈潮祖教授总结认为卫气的来源有三:一是肺系吸入的清气,二是脾胃生成的水谷后天之气,三是肾生化的元气。
水谷入胃,经消化吸收后的水谷精微上传于肺,通过肺的宣降一方面将其中的剽悍之气与肺吸入的清气相合成为宗气,宗气行于血脉,推动运行营血,滋养五61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第34卷第12期DOI:10.16254/ki.53-1120/r.2013.12.005脏,行于脉外的则是卫气。
另一方面则下输膀胱,通过肾的气化,成为元气,元气经过经隧(陈潮祖教授总结认为是三焦膜腠,《素问·调经论》则云:“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行于血脉之中,在脉外者则是卫气。
所以后世有卫出上焦,卫出中焦,卫出下焦之说。
由于卫气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的循环运行使得阳入于阴则寐,所以凡是影响卫气的正常升降出入,使气机不畅的因素均能导致五脏失养,尤其是心的濡养,从而引起失眠的发生。
而失眠的这种病理改变在《内经》中已经进行了论述,只是散存各篇。
如《素问·逆调论》:“《下经》日:胃不和则卧不安。
”吴鞠通注解:“《素问》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饮以半夏汤,覆杯而愈。
盖阳气下交于阴则寐,胃居中焦,为阳气下交之道路,中寒饮聚,致令阳气欲下交而无路可循,故不寐也。
半夏逐痰饮而和胃……饮退胃和,故曰覆杯而寐也[1]。
”由此可知,《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实指中焦气机受阻不通,气机不畅,阳交于阴无路可循,故不寐也。
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素问·逆调论》:“阴阳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素问·痹论》:“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素问·水热穴论》:“故水病,下为肘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等等此些篇章也对失眠进行了论述。
实则《内经》除了论述痰湿,六淫邪气,寒湿,水饮可以引起失眠,还有瘀血、七情,外伤,劳伤等都有论述,但都不离乎气机受阻不通而导致失眠的发生。
故从以上窥见,气机受阻不畅导致气在不同部位发生盈虚通滞使得心脏失养才是失眠发生的主要病机。
3 从脾胃论治失眠———以通为主,舒展气机脾胃位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亦是人体水液,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
其化生水谷精微上合肺之宗气,下合肾之元气,通调上下,贯通内外。
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指出了脾转输津气的重要枢纽功能。
然而在人身中除了中焦脾胃可调气机,其他如上焦肺之宣降,下焦肝之疏泄,亦可调气机,但上下二焦要发挥调畅气机的作用,除了要依靠中焦后天之气的濡养,还要依靠中焦脾胃的转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者,五脏主之。
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使”与“市”可引申为通畅之意),即指出肝心肺肾四脏之气的升降出入,要依靠中焦脾升胃降的作用。
所以从脾胃论治气机受阻不畅从而引起失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取性。
从脾胃论治失眠,笔者选用了通法。
此处通法非特定的通下法,而是指凡能祛除引起气机受阻不畅的因素的方法,诸如化痰,消导,通腑,利水,活血,祛瘀,散寒,去湿等等治法,也包括《内经》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等等。
早在《金匮要略》就有:“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之说。
而张仲景亦在治疗疾病时不离乎于此。
其治疗失眠一症立方有栀子豉汤宣上泻下舒展气机,立有方大承气汤治疗实热内盛之失眠,令中焦气机通畅而寐。
其方配伍“通”药,令五脏元真通畅,令阳通于阴而寐。
而仲景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之说,陈潮祖教授将其发展为五脏宜通论[2],并指出“脾胃位居中焦,是阴阳升降之轴,上焦阳气要下济于阴,下焦阴精要上济于阳,要通过中焦才能使其阴阳相济。
”故明,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本,调理好脾胃,就抓住了气血阴阳的要旨,就可让气血阴阳各归其位,各行其道,阴阳偏盛偏衰也可以复而阴平阳秘,而阳亦可以入阴而寐。
712013年第34卷第12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导师临床每遇失眠病人有长期脾胃病变伴随者时,均从脾胃论治。
鉴于脾胃为后天之本,其生化不足,则“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功能减弱,则“上注于肺,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的功能衰败,则最易导致心肺不足,心肺失养,心失所养则导致失眠。
故老师每用枳实消痞汤(枳实,紫苏叶,槟榔,桂枝,炙甘草,白术)清肃气机运行之通路,中用黄芪建中汤补其脾胃,以期补其心肺之不足,肺不病则宣降可用,水湿痰饮可走,心不病则可藏神。
上佐龙骨牡蛎敛其心阴心阳,心阳可循清道而入于阴,下配桂枝附子,驱肾之生化以助脾胃运化,以温经络之阳驱邪外出。
整个处方以通为要,通其中焦而阴阳交济有路可循,展其气机而升降出入有序。
假若补而不通,尤断流注水,恐其决堤泛滥成灾也。
故当通即可补,通补并行。
临床工作者在临床过程中若遇失眠未伴脾胃病变者,也可从气机着手,运用通法消除病因清肃气机 通路,展其气机,从而达到引阳入于阴而寐的治疗效果。
结语:《内经》对失眠的病机阐述虽然散见各篇,但却对失眠的病理阐述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后世医家虽然各自成文论述,但亦不离乎于此。
从古到今,失眠一症证型繁多,病机复杂,医者虽能治其有效,但时有捉襟见肘之苦。
故本文从《内经》所论来讨论失眠病机,从中焦脾胃拟定治法以期执简驭繁,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个思路,希医者能细品验之。
参考文献:[1]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收稿日期:2013-10-22)*基金项目:江苏省南通市社会事业科技创新与示范计划项目(NO:HS12952).·临床研究·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GF-1水平的影响*郑晓丹1,杨英俏2(1.江苏省南通市中医医院,江苏南通226001;2.辽宁省锦州市中医医院,辽宁锦州121014) 摘要:目的 观察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
方法 1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服用荷丹片,对照组单纯服阿托伐他汀,每日20mg,2组患者连续服药6个月。
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DV)等指标。
结果 2组治疗前后IGF-1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
结论 IGF-1作为一种重要的循环内分泌多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脂代谢的调节,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有效缩小颈动脉斑块,降低血脂水平,升高血清IGF-1水平。
关键词:荷丹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3)12-0018-0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rtery plaque,CAP)不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因此,积极干预CAP具有重要的意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