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_助词

合集下载

古汉语的词类

古汉语的词类
上》
(四)引进比较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比”。
❖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孟子·公孙丑上》
❖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 水。 《荀子·劝学》
2.以
(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等, 一般可译为“用”、“拿”、“凭”等。
❖ 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荀子·王制》 (2)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

❖ “固”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本 来”“当然”或 “坚决”、“肯定”,
❖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 “盖”常放在句子开头,表示提示或推测性 论断的语气,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孝文 本纪》
五、否定副词
❖ 否定副词是对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进行否定 的副词。
❖ 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三)表示程度变化 常见的有“愈”、“益”、“加”、
“弥”、“兹”、“尤”等。
买臣愈益疾歌。《汉书·朱买臣传》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二、范围副词
❖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 范围的词。
❖ 表示全体有如毕、悉、举、咸;表示限 定范围的如但、第、直、止等;
“哪一个更 ”。 ❖ 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 ❖ 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 孰与 是一种固定形式,“孰”和介词“与”连用,
构成,其比较的意味更重,可译为“与…… 相比, 哪个更…… 。 ❖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 ❖ 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 (二)指代事物的疑问代词:何、曷、奚、 胡
古汉语语法
❖ 古汉语的词类划分如下
❖ 实词——古汉语中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独立回答问题、含义比较实在具体的词。实 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1、词类活⽤以及判断词类活⽤的标准。

2、古代汉语代词的系统性;3、介词与连词的区别(注意本教材把“虽、苟、与(其)”归⼊介词)。

4、助词“者、所、之、其”的语法功能;古代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含⾃指和转指)和名词化。

5、古汉语语⽓词的系统;语⽓词语⽓表达的单⼀性。

※学习内容古代汉语主要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和在此⼝语基础上产⽣的书⾯语,即⽂⾔。

学习古代汉语,是以现代汉语为参照对象,把⽂⾔作为⼀个泛时的语⾔系统来对待的,从宏观上充分把握⽂⾔的特点。

把握古代汉语的词类系统是为了进⼀步学习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句类。

古汉语的最⼩语法单位是词词,因为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语素和词基本重合。

古代汉语语法单位及本课程所介绍各⼩类情况:词实词虚词体(名)词性词类谓词性词类名词代词形容词性词类动词性词类形容词数词副词动词介词连词助词语⽓词词组⼆者结构⽅式相同,词组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句⼦句法结构⾮核⼼结构关系核⼼结构关系助词结构联合、连谓偏正、主谓、述补、述宾句⼦句类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复句、单句说明:1、体(名)词性词类体(名)词性词类的语法功能是指称指称,经常做主语、宾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语。

2、谓词性词类谓词性词类的语法功能是叙述叙述,经常作谓语。

3、古代汉语的数词经常作谓语数词经常作谓语,因⽽属于谓词性词类。

4、介词介词多由及物动词虚化⽽成,语法功能是组成介宾结构,把⾃⼰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因⽽亦属于谓词性词类亦属于谓词性词类。

第⼀节名词 P221⼀、名词的语法功能:*古今汉语的名词语法功能的异同:同:名词多作句法结构中的主语、宾语、定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语。

异:异:古汉语名词可以做判断句的谓语,可以作状语。

(三)充任状语,修饰谓语。

(现代汉语中仅时间名词有此功能:学⽣[下午]开会。

)(三)充任状语,修饰谓语。

辨别:名词出现在主语后,动词前。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见教材例)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时间。

古代汉语-语法学(五)助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语法学(五)助词语气词

出現,語氣助詞有時被稱爲語氣詞單獨成一類。
因此先秦漢語助詞以結構助詞最爲重要,它們能在
句子或短語的範圍內發生作用,使句子的語序或短 語的語法功能發生變化。
之Hale Waihona Puke 結構助詞“之”來源於指示代詞“之”。最初指示
代詞“之”放在名詞後面作爲複指,表示領有。如 “麟之趾”原始意義是“麟它的趾”,“公侯之事 ”原始意義是“公侯他們的事”。這也是爲什麽先 秦時代詞後加“之”不常見的原因,因爲“之”本 身即爲代詞。 處於“X之Y”結構中的“之”很容易演變爲表示領 屬的助詞。它的功能有:

見父之執朋友(友执:朋友),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 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禮記· 曲禮 上》
非判斷句中,仍是表達論斷或肯定語氣:
墻有茨荆棘,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詩經· 鄘風· 墻有茨》 墙有茨,不可扫 陈述 墙有茨,不可扫也 肯定(主观性) •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左傳· 莊公十年》

二、語氣詞没有语法功能,表达主观态度
語氣是說話人對所說句子與現實關係所持的態度,
如直陳、疑問、肯定、否定、假設、擬測、商量、 命令、讚歎、驚訝等。
漢語的語氣可分爲陳述、疑問、祈使、感歎四大類

現代漢語的語氣常常可以通過不同的語調來表現,
古漢語的語氣則衹能依靠語氣詞和語境來考察。
語氣詞有時也被稱爲語氣助詞,是漢語特有的一種
“耳”是“而已”的合音,也表示限止語氣。《尚書
》、《詩經》中未見,春秋之後的文獻中常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 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 梁惠王上》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 ,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荀子· 勸學》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史記· 項羽本紀》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在语法上与现代汉语存在一些差异,包括用法和意义的变化。

虚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助词、虚词和副词等。

1. 助词:中古汉语中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有时可以表示语法关系,有时可以表示语气或情感。

例如:
- 所:表示动作的施事或着力,如“所杀者”(杀的那个人)。

- 之:表示宾语或动作的对象,如“言之”(说话)。

- 乎: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如“乎哉”(真是啊)。

- 矣:表示肯定、断定或命令,如“已然矣”(已经了)。

2. 虚词:中古汉语中的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和助词等。

例如: - 而:表示转折或承接的关系,如“游而不登”(游了但没有
登上)。

- 于:表示处所、时间、手段等,如“于斯”(在此)。

- 以:表示手段、目的或依据等,如“以言”(用语言)。

- 何:表示疑问或反问,如“何独”(为什么)。

3. 副词:中古汉语中的副词一般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

例如:
- 忽:表示突然、猛然,如“忽然”(突然)。

- 常:表示经常、常常,如“长常”(经常)。

- 皆:表示都、全都,如“皆无”(都没有)。

以上只是中古汉语虚词的一些常见的例子,实际上中古汉语的虚词非常丰富多样,其用法和含义也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

古代汉语虚词助词

古代汉语虚词助词

古代汉语虚词助詞古代汉语的助词有“者”“所”“之”“就是”1、“者”字结构(动词∕形容词∕数词+者=名词)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子罕》)——“好德如好色者”意思就是“好德如好色的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記•淮阴侯列传》)——智者,有智慧的人。

愚者,愚蠢的人。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往者,过去的事情。

来者,将来的事情。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善之善者,好的当中更好的。

此数者,皆用兵之忌也。

2、“所”字结构(所+动词∕形容词=名词)富与贵,就是人之所欲也。

(《论语•里仁》)——所欲,想要的东西。

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战国策•赵策四》)——所憎,不喜欢的人。

所爱,喜欢的人。

“所”字结构指称的对象有时也可以直接出現在“所”字结构的后边,构成“所+动词+之+名词”式偏正结构。

例如: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孟子•滕文公下》)“所”不仅可以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也可以与介词构成“所”字结构,“所+介詞”结构指称介词宾语所表达的事物。

例如: 就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墨子•公输》)——距,通“拒”。

所以,凭借(使用)的方法。

附所其她用法①名词,处所。

夜以火指鼓所。

②量词,套、座。

离宫别院,三十六所。

③表示大概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

④所以:……的原因,用来……的东西。

⑤为……所……⑥所谓……3、“就是”作助词,用于动宾倒装结构中,起提宾作用,无实义。

这种用法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中,如“惟利就是图”“惟命就是从”等。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就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无乃……与”就是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

古代汉语助词

古代汉语助词

——必定呢要纠正用词不当吗?
(四)矣
动态语气词,表示动作行为已然、 将然。 1.用于叙述句末,可译为“了、啦”。 如:
◎余病矣。(鞌之战) ——已然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
——已然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
——将然
2.用于描写句(谓语为形容词)尾。
如: ◎今老矣!(左传)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


可分为询问、反问和推测三种情况。
1)询问 “乎”可译为“吗”或“呢”。如: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 ◎冯公有亲乎?(战国策)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
2)反问 “乎”可以译成“吗”或“呢”。如: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许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注意】
(4)疑问句尾
【注意】 并不是“也”有疑问语气词用法,而 是“也”字加强疑问词表示疑问的确 认语气。如: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孟子)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何得车之多也?(庄子)
2.句中“也”
多用在句中的主语、状语后,表示语气停 顿,对上文是强调,对下文是提示。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 ◎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 ◎必也正名乎?(论语)
(2)陈述句尾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 也。(论语)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也 。(孟子)
(3)祈使句、感叹句尾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郑伯克段于鄢)
◎久矣哉,由之行诈也! (论语) ◎野哉,由也! (论语) ◎恶!是何言也!(孟子) ◎盖天下奇才也!(苏轼)

古汉语的词类

古汉语的词类

2.以
(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等, 一般可译为“用”、“拿”、“凭”等。 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荀子· 王制》 (2)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 于”。 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汉书· 食货志》 (3)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 骞以郞应募使月氏。为匈奴所留,十余岁得还。 《汉书· 张骞传》 (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 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柳子厚 墓志铭》
副词
• 情态副词
• 否定副词
• 表敬副词
一、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
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表示程度深,表示程度浅,表示程度的变化。
(一) 表示程度深 1.“极”、“最”、“至”、“绝” 等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文选· 答 客难》 李广军极简易。《史记· 李将军列传》
指代人,表示“没有谁”;
指代事物,表示“没有……事物
(地方)”等。古汉语中, 常用的有“莫”、“无”、“靡”、 “末”等。
第二节 副词
副词是限制和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
范围、时间等意义的词。 副词一般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脱离谓语, 它总是依附于谓语。
• 程度副词
• 范围副词
• 时间副词
第一节 代词
代词是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古代汉语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
代词、疑问代词、辅助性代词和无定代 词等。
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 词。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 称、第三人称。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 称呼自己的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 余、予、朕、台(yí )、卬(áng)”等七 个。

古代汉语 虚词-助词

古代汉语 虚词-助词


→施事者或谓词性成分陈述的主体(对象)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孙子兵法·虚实)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庄子·秋水) 凡杀人者踣诸市,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 使守内,刖者使守囿。(汉书·刑法志) 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 见爱甚故然耳!(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粟者,民之所种。(汉书·食货志)
——粟,是老百姓种的那种东西。
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汉 书·苏武传)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
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
★所+动+者 → (所+动词)+者:“者”复指 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灭之。(史记·酷吏
列传)
★所+动+(之)+名 →“所”结构充当同位性定语 获秦王所乘云母车。(资治通鉴.卷104) 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的用法,并对所有用例按用法进行分类归纳。
助 词
结构助词:之、者、所
语气助词:夫、惟、盖【→语气词或语气副词】 语音助词:言、薄、爰【→词头?凑足音节?】
句首语气词
☆夫:提起话题,引发议论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 夫志,气之帅也。(孟子·公孙丑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僖30 提起话题,发表议论


C.所+动词+(宾语)→所+(介)+动【B】

空队、要塞,人之所往来者。(墨子·号令)


冀之北土,马之所生。(左传·昭4)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B: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这类“所”字结构可视为介词省略。表达的语义 相当于被省略的介词的宾语。通常前面以一个主动 者作定语,以“之”为标志,“所”字短语作中心 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句首“夫”
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引出议论的内容。如果 是用在复句的最后一个分句的句首,则常表 示对上文的结语或推论。如: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晋灵公不君)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 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荀子·天论)——此例是对上文的总结。
1.句尾“也” (1)判断句尾
◎南冥者,天池也。 ◎此大年也。
◎是礼也。(论语)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孟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陈述句尾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 也。(论语)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也 。(孟子)
◎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 焉。(庄子)
3.作一般语气词,相当于“矣”(呢)。 凡句子中主语、状语已有处所、范围 含义,“焉”不必再兼指示代词,可 看做一般句尾语气词。如:
◎(穷发之北)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 山。(庄子)
◎蛤,今海旁有焉。(周礼注)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2.感叹句尾
多表示呼唤或感叹语气,可译作 “啊”。如: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论语)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六)与(欤)
语气词“与”,秦以后多写作“欤”。 用法和“乎”一样,既可以表示疑问 语气,也可以表示感叹语气。
【注意】句尾的“焉”
作用有三种:
1.相当于“语气助词兼介词+指示代词宾 语”(于此、于彼),可译为:在里面、 在那里、在这方面等。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孟子)
2.用于形容词后,表比较,相当“于 之”。如: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 “焉”可与其他语气词连用
◎战而胜,则无以加焉矣!(战国策)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诗·北门)
——算了吧!老天爷安排我受苦,又能奈 他何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
3)推测 句中常有“其、无乃(毋乃)、得无”
等词语相配合,增加推测委婉语气。 一般可译为“呢”。如: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左传)
◎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 ——您一返回国家便有私心,这样恐怕不可 以吧?
1)询问 “乎”可译为“吗”或“呢”。如: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 ◎冯公有亲乎?(战国策)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
2)反问 “乎”可以译成“吗”或“呢”。如: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许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注意】
“乎”与“不亦”构成“不亦……乎”, 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如:
1.疑问句尾
语气时,在是非问句句尾一般不表示纯粹 的疑问,而是说话人心目中已有了某种看 法,但还不能深信不疑,提出来要求证实。 这是“与”(欤)和“乎”在表疑问语气 时的主要不同之处。可译为“吗”或 “么”。如: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论语)
◎“许子冠乎?”曰:“冠。”曰: “奚冠?”曰:“冠素。”曰“自织 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许
3.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 于“哉”。
◎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 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史记)
◎尧又曰:“谁可者?”(史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
4.用于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 音节作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报任安书)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2)如果与名词性结合“者”去掉不影响句子
表意,为语气助词。
①视吾家所寡有者。(者——代词)
②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 为秋。(者——语气助词)
③有鬻踊者。 (者——代词)
【2】有时用“也者”提顿,语气更加 舒缓,表示下文将对主语作说明或解 释或加强语气。如:
◎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
(老子)
◎岁欤!岁欤!其吾与欤!
(唐·刘禹锡《原力论》)
◎若斯之美欤!
(唐烈的感叹,可译为“啊”。
如: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 ◎管仲之器小哉!(论语) ◎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君列传) 倒装句仍然可看作是句尾。如: ◎大哉,尧之为君!(许行) ◎快哉此风!(史记·太史公自序)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论语)
◎刑之不滥, ‖君之明也。(左传)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左传)
3.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 ◎宋何罪之有?(墨子) ◎惟陈言之务去。(韩愈) ◎其此之谓乎。 (礼记) ◎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许行)
2.句尾“夫”
表示感叹语气,有兼表疑问测度语气, 可译“啊”、“吧”或“吗”。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论语)
◎吾歌,可夫?(孔子世家)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论语) ——出苗而不开花的有啦!开花而不结果的也有啦!
(九)焉
【注意】
【1】句中的“焉”不是语气助词 如果“焉”是用在句中动词前,是
一、助词 学习重点
①结构助词
1.助词分为三大类
②语气助词
(语气词)
③衬音助词
2.九个重点助词: 之、者、也、矣、乎、与、哉、
夫、焉
二、重点助词
(一)之
1.结构助词。表领属,译作 “的”,最为常用。如: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
也。(庄子)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 (晏子)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使主谓句降为偏正短语,充 当句子主语、谓语、宾语等。一般不 译。
◎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战国策)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 ◎三子者出,曾皙后。(论语)
——三子+者(失去指代词作用)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战国策)
【辨析】
【1】代词“者”与语气助词“者”区别
1)如果“者”可与前面谓词性成分结合为名
词性“者字短语”作句子成分,为特殊指 示代词。
1.用于叙述句末,可译为“了、啦”。 如:
◎余病矣。(鞌之战) ——已然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
——已然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
——将然
2.用于描写句(谓语为形容词)尾。 如:
◎今老矣!(左传)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
3.用于祈使或疑问句末,表报道语气。 如:
(3)祈使句、感叹句尾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郑伯克段于鄢)
◎久矣哉,由之行诈也! (论语) ◎野哉,由也! (论语) ◎恶!是何言也!(孟子) ◎盖天下奇才也!(苏轼)
(4)疑问句尾
【注意】 并不是“也”有疑问语气词用法,而 是“也”字加强疑问词表示疑问的确 认语气。如: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孟子)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何得车之多也?(庄子)
(报任安书)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庄子)
(三)也
位置:语气词“也” 用在句尾为多, 用在句中较少;
句式:常用于判断句句尾,但也可以 用在陈述句尾和疑问句尾。
对译:加强判断肯定语气,现代汉语 没有和它对应的词。有的可译“啊、 呢”,有的不译。
行)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 过与?(论语)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注意】
“与”(欤)也”有时连用,或跟 “岂”、“得非”等配合,加强语 气。如: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
【附录】
语气词“邪(耶)”和“与”用法相 近。如: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 极邪?(庄子)
2.感叹句尾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子行矣!(庄子)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矣? (论语)
【注意】“矣”有时也写作“已”。如: ◎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五)乎
可用在疑问句尾表疑问语气,也可用 在感叹句尾表感叹语气。
1.疑问句尾
可分为询问、反问和推测三种情况。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 ◎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禄也者,人之
所以持生也。(韩非子·解老)
2.用于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 者,冯谖之计也。(冯谖)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 ◎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
知之审也。(奇鬼)
2.疑问句尾 “哉”字可以跟疑问词配合用于询问
句和反问句,但句子的询问语气和反 问语气由疑问词来表达,加“哉”字 略带上感叹色彩,可译为“吗”、 “呢”。如:
◎此何鸟哉?(庄子)
◎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许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八)夫
可用于句首,也可用于句尾(极少句中)。
2.句中“也”
多用在句中的主语、状语后,表示语气停 顿,对上文是强调,对下文是提示。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 ◎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 ◎必也正名乎?(论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