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

因为人们需要的多样化,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使规范分成许多种类。特纳(R.H.Turner)提出“自发规范”(emergent norms)这个概念,科塞解释说,一个学生在教室里总是坐在那个位子上,别人要是偶尔坐在那里,其他人就会感到奇怪,而偶尔坐到那里的人,自己也会产生坐了别人位子的感觉,这就是自发规范起作用。他还解释说由于突发事件的产生或在集体行为中,以往的规范不能适应突然变化的环境,于是产生了自发规范[4](p.432)。与自发规范相对应的是规定性规范(prescriptive norms)。规定性规范是由法律、道德、规则、条例以及风俗习惯等规定的。另外科塞还提出特殊规范(particularistic norms)和一般规范(universalistic norms)两个概念[4](p.277)。特殊规范是把家庭成员每个人都当作特殊的个人来看待的,比如她是我的妻子,他是我的丈夫,他是我的儿子,她是我的母亲等等。所以家庭规范是基于对成员的爱和忠心而建立的,所以是特殊规范。其实特殊规范要比科塞的定义宽泛得多,每个亚文化群体里都有他们的特殊规范,所以要“入境问禁”和入乡随俗,乡俗乡规对一般社会规范来说就是特殊规范。

以上说的规范分类都是从前的社会学家已经做过的,我们的新见解是把社会规范分为公开规范(manifest norms)和隐蔽规范(hidden norms)两种。公开规范是指群体、组织和社会公开宣布的规范,比如法律规范、道德规范、技术操作规范以及各种规章、规则,都是公开宣布的规范。社会生活主要靠公开规范调整,所以人们对这类规范研究较多,而对于隐蔽规范,人们或者没有发现它,或者发现了而认为它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不去研究。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着重对隐蔽规范作些研讨。

隐蔽规范是指公开规范不禁止也不提倡,然而被人们默默遵守着的那类规范。这种规范和公开规范一样普遍,各处都有。就拿最讲究公平竞争的体育比赛来说,它有一套公开而又公平的比赛规则,然而运动员常常使用一些公开规则没有明确规定禁止的方法去破坏对方发挥竞技能力。按理说这是不符合比赛宗旨的,但是它并不直接违反规则,所以都这么做,以致成为秘而不宣的策略和规范。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一个机会的争夺,也时常使用隐蔽规范,比如职位的升迁,公开规定是能力与品德的考查,然而在考查背后隐藏着拉关系、走后门等活动,这些活动也是有规矩可循的,在中国叫“路子”,不懂得这套隐蔽规范叫“不识路子”。不过要特别说明的是,不能把行贿受贿当作隐蔽规范,因为行贿受贿是违反法律的犯罪行为,它不是隐蔽规范。隐蔽规范既不违反公开规范,也不是公开规范明确允许的,它既不是对公开规范的补充,也不是对公开规范的违反,而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对自己有利的不便言明的规范,是一种擦边球式的规范。

隐蔽规范有可能转变成为公开规范,比如花钱买功名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从秦汉时期就有,但不是正途,可以看作是隐蔽规范。到了清代,把捐官定为制度,特别是咸丰、同治以后,捐例大开,于是官员候补就分成两个班次,一班是经过科举考试上来的甲班,另一班是花钱买来功名的捐班。于是花钱买官就从隐蔽规范变成公开规范。

隐蔽规范产生的原因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利己主义自发倾向。人们的行为需要多种规范,而公开规范又不可能作详尽规定,所以人们在做事时,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要公开规范没有明确禁止的事情和行为就去做,于是就形成了隐蔽规范。我们要特别指出,隐蔽规范与自发规范不同,从产生原因看,隐蔽规范与自发规范有相似之处,但是本质不同。自发规范体现着群体的共同需要、共同价值标准,使群体活动更有秩序,或使群体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有应对的办法;而隐蔽规范总是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它不考虑他人和整体的利益,只考虑如何在不违反公开规范的前提下,为自己或小团体争取更多好处。比如“打擦边球”(擦公开规范的边)与“打时间差”(打公开规范新旧交替的差)等办法,就属于隐蔽规

范,对别人和整体都没有好处。按理说,一个社会最好不要有隐蔽规范,然而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隐蔽规范和暗箱操作,在这方面,世界各国只有程度不同,而不存在有无的差别。不然的话,中国人不至于总要求提高办事透明度,外国人也不会总是嚷嚷费厄泼赖了。(注:费厄泼赖是对英文fair play的音译,含义是光明正大地比赛。)。

隐蔽规范的存在和发现,可以使社会学的功能分析避免陷入目的论的泥潭。工具主义的结构功能分析着眼于社会整体的协调一致,好像每一种结构都是有目的地建立起来满足社会某种功能需要的,因此在推理上难免导致目的论。隐蔽规范正是对社会整体协调发出挑战,如果把社会运行比作一部奏鸣曲,隐蔽规范就是这部奏鸣曲中的一串不和谐但又去不掉的音符,人们听得久了,只好把它当作一个声部来听了。因为社会毕竟不是根据乐理创造出来的一部乐曲,它有和谐音,也有不和谐音。

三、权力制度体系

(一)权力的产生

前面我们依次分析了角色→人格→价值标准→规范,说明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及互相作用。到此为止,除了有隐蔽规范这个不和谐音符之外,我们看到的一幅美好和谐的社会风土人情画,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中国《桃花源记》中的社会。但是,人们看到的现实社会除了有和谐与欢乐之外,还有冲突,还有统治与服从,还有苦难与屈辱。如果没有别的因素发挥作用,仅仅是人格角色体系是无法解释这些人间现象的,因此我们必须寻找社会上为什么会有统治和服从,于是我们发现了权力这个重要的社会变量。

权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因为谁掌握了权力谁就可以支配别人,就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使别人服从自己。但是权力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它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是无权的服从者。那么权力是怎么产生的呢?自古以来对权力的产生就有多种理论,有中国孟子的“贤能论”、古希腊柏拉图的“神权论”、中国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论”、法国卢梭的“私有制论”、德国杜林的“暴力论”、马克思的“私有制和阶级、阶级斗争论”,还有彼得·布劳的“交换论”等等。

以上各种理论,除去“神授论”外,每一种理论都可以从经验中找到证据证明其存在,也可以从经验中找到证据证明其不存在。比如贤能论者会说,许多人争夺一个权力地位,当然是最有道德最有能力的人获得,这是经验常识。反对它的人会说,并不是每个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得到权力的。暴力论会说,权力都是用暴力夺取并用暴力维护的,不然为什么要有武器和军队?反对它的人会说,恐怖分子最相信使用暴力,但是他们总是处在相对无权的地位。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暴力论时也说,既然鲁滨逊可以手持利剑奴役星期五,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设想,有朝一日星期五握着实弹手枪面对鲁滨逊,这样全部暴力关系就颠倒过来了:星期五发号施令,鲁滨逊做苦工[9](p.163)。自从马克思发现私有制产生剥削,剥削产生阶段,阶级产生统治与被统治的理论以来,权力的来源似乎有了定论,但是即使在统治阶级内部,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力,权力仍然撑握在少数人手里。在民主制国家,虽说这少数人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但人民手里只有权利(rights)而无权力(power),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里,我们要探究的不是一个社会上为什么会产生权力和服从,而是要探究现实生活中哪些人能够获得权力,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去获得权力。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必须从经验中去寻求。

我们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权力的获得是一个人的能力、环境和机遇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能力是基础,环境是条件,机遇是运气;要想获得权力,三者缺一不可。首先是能力,能力包括人的体能和智能两个方面,其中体能是健康,是基本条件;智能是知识和技术,是获得权力的关键。智能表现在专业知识、社交能力、认识和应变能力等各个方面,凡是能够获得权力的人,在能力上都是全面发展的。环境是获得权力的必要条件,没有环境条件,能力再强也不会获得相应的权力。比如没有市场经济就不会出现企业主和企业家,不在军中

服务就不能成为将军。但是市场是对每个人开放的,在军中服务的人成千上万,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成为企业家和当上将军?原因在于除了能力和环境这两个条件之外,还得有机遇。一说到机遇有人就会想到命运,甚至陷入宿命论,这是不对的。机遇是“机会”和“遇到”的简称,机会是概率分布,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比如买彩票,规定每百万张设一个大奖,那么每一个人中大奖的机会都是百万分之一。谁能碰上它,那是一种偶然性,就是运气,运气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是一个科学概念,不是宿命论。

把运气写进权力获得的理论中,这是我们的新尝试,当然在肯定“运气”是一个科学概念时,应当看到它在权力获得过程中也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没有能力和环境两个前提条件,光靠撞大运是不会成功的。另外,我们说的机会的均匀分布是有条件的,当同阶级、阶层的人去争夺一个机会时,这个机会对于他们是均匀分布的;对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在整个社会上,机会分布则是不均匀的,甚至是很不均匀的。因此默顿在研究犯罪理论时,就创立了失范-机会结构理论,说明机会分布的不平等[3](p.125,p.189,p.191)。

从权力产生的方式上看,权力的获得有三种途径:第一是继承权力,即通过继承得到的权力,无论国家或群体的权力都有通过继承得到的,如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家族权力的继承等。第二是民选权力,即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权力,民主制国家各级主要领导人的权力都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如总统、省长、州长、市长、县长等。第三是任命权力,即通过任命得到的权力,封建官僚、民主制国家内阁和社会组织中管理层的权力就是通过任命产生的。

(二)权力的特征和定义

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都研究权力,但是研究旨趣各不相同。法学研究的旨趣在于权力的合法性,政治学研究的旨趣在于国家和政府权力的行使,社会学对权力的研究比以上两个学科要宽泛得多。它研究的权力除了国家和政府权力之外,还包括个人、群体、组织在社会交往中的权力,因为权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什么是社会学研究的权力呢?韦伯对权力的定义是:“权力是指某一种社会关系内的行动者取得贯彻实现自己意志的职位的可能性,而对那些无视这种可能性存在的基础的抗拒行为置之不理。”[1](p.531)布劳从交换论的角度给权力下了这样的定义:“它是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尽管有反抗,这些个人或群体也可以通过威慑这样做。威慑的形式是:撤消有规律的提供报酬或惩罚。”[10](p.139)默顿则认为权力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能力[11](p.76,p.80,p.124)。可见社会学理论大师们对权力的定义是不同的。究竟怎么给权力下定义,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权力有哪些特征。

了解权力的特征要从具体入手。比如家长有教育和管束子女的权力,当子女的言行都符合父母意志时,家长就不需要行使权力了;当子女的言行违反了父母意志,父母用惩罚的方式强迫子女改变,而子女不顾父母的惩罚,仍然坚持自己的行为,父母也无能为力,这时父母的权力无效,等于没有权力;只有当子女的言行违反了父母的意志,父母利用强制手段使其改变,或者用强制手段让子女做他们自己不愿意做而又非做不可的时候,这时父母的权力才体现出来。这个例子说明权力有以下特征:1.动态性。权力是个动态过程,不是一个静止概念。权力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表现出来,没有行动,权力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这个力量能否成为权力,只是一种可能。2.强制性。强制性是权力的重要特征,非强制行为与权力无关。布劳举例说,当顾客把钱付给售货员,售货员就必须把商品拿给顾客,看来这好象是顾客的权力,其实不是,这是交易。在交易中只有权利交换,而没有权力参与。只有一个人拿着枪对准售货员,让售货员把钱或货物拿给他,而售货员迫于武力威胁,很不情愿地把钱或货物拿给持枪人时,这才是持枪人权力的表现。3.服从性。权力是以服从为对象的,没有服从,权力便不存在。4.地位性。权力是和一定的身份地位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身份地位便没有名分,“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不成”,权力就无从谈起。掌权的人或是皇帝,或是总统,或是老板,或是家长等等,总得有个名分才能有权力。5.资源性。权力意味着对资源的占有,

资源包括金钱、财富、武力、声望和有价值的社会关系等等。不占有资源,虽有名分地位也是无权的,比如败落贵族,身份犹存,却无权力。掌握有价值资源是权力的基础,掌握资源的多少是权力大小的基础。对权力的争夺本质上是对地位和资源的争夺。

综观权力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韦伯把权力定义为排除反抗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是指地位规定的权力,而地位规定的权力能否实现,那只是一种可能。可能性是不确定因素,权力是实实在在的力量,所以我们不同意韦伯对权力是“可能性”的界定,而同意默顿和布劳把权力定义为排除反抗贯彻自己意志的能力的观点。能力有大小,权力也有大小,能力所及才是权力。地位规定的权力只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不是现实的权力,只是潜在权力。所以我们认为应当把权力定义为:权力是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中以威胁或惩罚的方式强制他人贯彻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权力一旦产生出来,社会上就有了统治和服从。

(三)权力与制度

如果从人本主义角度看,最好不要权力。没有权力也就没有统治和服从,人人平等、自由、博爱,多么美好!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英雄豪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而牺牲!1848年在法兰西共和国成立不到两个小时,巴黎各处的墙上都用大号字母写着:自由,平等,博爱!说明人们对没有权力压迫的渴望。然而就在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天,共和国政府就颁布了“国家工厂法令”,强迫工人劳动,于是有了六月起义和政府对起义的镇压。这时自由、平等、博爱变成了步兵,骑兵,炮兵!这说明社会存在不是依人的美好愿望为转移的,权力的存在也是这样。不要说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就连动物群都是有头领的,可见权力的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

权力的功能从统治者来说,是使他的意志得到贯彻执行,但是如果他的意志贯彻达到大多数人无法忍受的程度,服从者就会起来反抗,通过反抗或者限制统治者的权力,或者推翻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反抗限制权力,推翻权力的革命是很少发生的,因为革命的代价太大。从服从者方面来说,一定的权力也是必要的,权力的存在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必要。恩格斯在批判无政府主义时,举了很多事例说明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权力的必要性,然后他说:“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不管社会组织怎样,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下,都是我们所必需的。”[12](p.553)权力之所以是必需的,是因为它是安排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生活总得有秩序,秩序性安排就是制度。而秩序的安排和维持是依靠权力实现的。可见社会生活需要秩序,也就需要权力,而权力也必须通过制度来行使,例如交通警察的权力是通过维持交通规则(交通规则就是一种制度)来实现的。掌权的人是人格化的、特殊的,谁掌握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看得清清楚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是一般的,但是一旦违反它就会受到惩罚。只有非人格化的无处不在的制度才能实现权力的统治作用,所以权力必须体现为制度。

什么是制度?社会学家往往是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制度”这个概念,有时是指组织和行为的模式,有时是指包括许多要素的复合体。在中国社会学的文章和著作中,单独使用“制度”这个词的并不多见,一般是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使用,而称“社会制度”。一提社会制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这和社会学所说的制度是有差别的。大多数社会学家在使用“制度”这个概念时,是指包括价值标准、规范、组织和物质设备等要素在内的复合体系。如默顿说:“社会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它在一对规范存在着潜在冲突期间,使之模式化。这是一种安排,这种安排是运用制度统治的方法把那些不一致的行动混合起来,通过强制使其变成合理一致的行动。”[3](p.33)可见制度是由权力产生的,没有权力制度便不能形成;权力必须体现为制度,没有制度权力便不能行使。

(四)四种基本社会制度

制度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种类繁多,不过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角度看,最基本

的社会制度有四种:一是承担人口繁衍功能的婚姻家庭制度;二是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的经济制度;三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教育科学制度;四是发挥领导和整合作用的政治制度。

婚姻家庭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它的功能是繁衍人口,禁止乱伦,提高人的体质。没有家庭制度,就不知道自己的长幼亲属,乱伦是不可避免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禁止虐待老人,因为被虐待的可能是自己的父亲。禁止乱伦不仅是道德上的需要,更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需要。没有家庭制度,近亲繁衍,人种就会退化,甚至走向死亡。此外,家庭制度还有精神功能,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家庭是唯一能够给个人提供精神安慰和抚爱的“避风港”。

经济制度是关于生产要素的配置,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制度,它的功能是给人类生存提供物质资料,所以是生存制度。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没有比经济活动更加神秘难解的了:为什么人类有能力创造出产品而没有能力消费这些产品?为什么都是等价交换然而有的人发了财、有的人破了产?为什么一夜之间金融风暴象寒流一样袭来,使货币贬值,银行倒闭?这些现象比巫术咒语还难解,伤透了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脑筋。当然这些问题都能从马克思的《资本论》找到答案,特别是马克思能从等价交换中发现价值增量的秘密,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这显示出他的超凡智慧。但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那要比揭露这个矛盾困难得多。因为影响经济活动有许多复杂的社会变量,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可以把影响经济的一切变量纳入理论分析之中。例如2001年美国发生的“9·11”事件,对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是一次重击,然而没有哪种经济理论把恐怖活动当作经济变量来分析。我们认为,研究经济制度的也要关心社会环境的变化,应当把社会环境纳入经济学中的一个变量来分析。既然社会学家可以用经济学的制度理论来分析社会,那么经济学家为什么不可以用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来分析经济呢?

教育科学制度是社会的启导发展制度,或称导进制度。它的功能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一般认为教育与科学的目标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当然没错,不过并不全面,应当看到,教育与科学的终极目标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而创造新的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从这个观点出发,当前的许多提法和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比如把教育说成是一种产业,把科学研究推向市场,看起来很合乎潮流,其实并不合理。教育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还有应用学科教育和纯理学科教育;科学研究也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笼统地说把科学研究推向市场,把教育当作产业来办是不恰当的。基础教育和纯理教育不能面向市场,而是面向人,面向人类未知的世界。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研究和纯理研究也不能推向市场,哪个企业会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呢?然而没有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就难以开发。总之,教育和科学制度的确立和改革,应当根据它们的性质来确定。

最后我们来分析政治制度。为什么把政治制度放在最后分析?因为政治制度的权力性最强,它是统领各种制度的,各种社会制度的设立和修改都是由国家政治制度来决定的。政治制度是国家权力如何产生、如何行使以及对权力结构的规定。从历史上看,国家政治制度有三种类型:独裁制,即寡头统治;集权制,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民主制,即通过民主选举议会和政府首脑。法学和政治学认为,寡头统治是凭借暴力取得的,是不合法的;后两种政治制度是合法的,其中以民主制为最好。我们认为,制度的好与不好,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但三种政治制度的存在是客观事实。科学家的任务是分析客观事实产生的原因和变化规律。一个国家实行何种政治制度,不是少数英雄人物的主观选择,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恺撒大帝公开宣布自己为独裁,即狄克推多(dictatorship),是由于罗马共和国的长期内战,人民厌倦了混乱,社会需要一个军事独裁者。希特勒上台实行法西斯主义集权制,是因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战败国,

骄傲的日尔曼人受不了这个打击,极端民族主义随之抬头,他们需要一个像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狂人来宣泄自己的极端民族主义感情。民主制的基础是市民社会,无论是古代的民主制还是现代的民主制,都是因为社会上出现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以及相应的社会阶层。虽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民主制要优于以上两种制度,但是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英国一代名相丘吉尔(W.Churchill)就说过,民主制“是由聪明人设计出来的最糟糕的体制”[4](p.418)。英国作家福斯特把他的文集题名为《为民主欢呼两次》,意思是说他再也不会为民主欢呼第三次了。我们不打算追究他们为什么不喜欢民主制,也许丘吉尔因为竞选首相落选而说民主制最糟糕,也许福斯特认为民主制鼓励没有才能的人而不再为它欢呼,反正这种“最糟糕”的民主制仍然在英国、美国和法国等许多国家实行着。英国和法国的民主制是经过百年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打出来的,美国的民主制是欧洲移民移过来的。不论是打出来的民主制,还是移过来的民主制,民主制的基础是财产所有权的分散造成的。如果一个国家里存在着许多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实体,这个国家就只能实行民主;如果一个国家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那就没有缘由实行民主。总之,经济上的绝对集中,就不会有政治上的民主。

在分析政治制度的时候,应当看到独裁制、集权制和民主制都是一种管理国家的制度,而不是目的。那种把民主和自由混在一起而歌颂它的人,其实是不了解民主的本质。民主是各种力量互相牵制而产生出来的任意多边形,这个多边形的重心与各边的距离是不相等的。因此民主制虽然比封建专制进步,但是它实行的结果仍然是少数精英政治,并不能公平地代表人民的意志。

我们对以上四种基本制度的排列不是随意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这方面,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系统之间的信息和能量交流理论对我们很有启发,不过在我们看来信息和能量交换不是发生在帕森斯主观划分的系统之间,而是发生在客观存在的制度之间。在人类社会的四种基本制度中,生育制度是提供社会活动能力的源泉,政治制度是掌握和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源泉,所以从能力交流角度看,制度的排列次序是: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制度→科学教育制度→政治制度;从信息交流角度看,制度排列的次序是:政治制度→科学教育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

结论

本文从齐美尔的“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这个命题出发,首先分析了个人,从个人身上找出其社会规定性,即角色。然后再从角色的内涵分析个人怎样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或群体发生多种关系,这些关系总和起来构成为社会,而角色和群体就是这张网上大小不同的纽结。角色是由具有一定人格的人担任的,角色扮演使角色人格化,人格又使角色具有鲜明的生命力,所以角色与人格紧密相连成为社会的第一个体系。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三个要素,这三要素以价值标准为核心联系起来发挥作用。价值标准是因人而异的,特殊的,是无形的,它必须外化为规范才能发挥作用。规范是价值标准的外化、一般化和非人格化,它具有普遍的制约力。内在的价值标准外化为规范而组成社会的第二个体系。从角色人格体系和价值规范体系的分析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理想国,这与现实社会是不一致的,这正是古典和现代结构功能理论受到批评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的分析进一步深入到社会的权力制度体系。权力产生统治和服从,并通过制度行使权力,但是权力和制度不是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的,而是从社会共同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它是社会的第三个体系。通过以上三个互相联系的社会体系的分析,我们力图在理论上完整地再现社会真实。我们这个社会学理论可名之曰“角色—制度理论”。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曼(袁亚愚,等译).国际社会学百科全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贾春增,等译).社会学20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Robert Merton,Sociological Ambivalence,A Division of Mecmillan Co.Inc New York,1976.

[4]Lewis A.Coser,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London,1983.

[5](美)刘易斯·科塞,(石人译).社会学名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7]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8](法)雷蒙·阿隆,(葛志强,等译).社会学主要思潮[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9]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美)彼得·布劳,(孙非,等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1]Robert Merton,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New York,1976.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论社会学的功能图文稿

论社会学的功能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论社会学的功能 (一)描述功能 所谓描述是指通过客观而完整地收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和现状资料,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图景的过程。任何实证科学,都要求首先能够忠实地描述事物本来面貌。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研究社会的起点就是借助于一定技术手段和方法收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实际资料,探明并详细描述社会事物与现象发生、变化的具体情况,为认识社会构成及其运行规律并有效地管理社会提供准确可靠的感性经验资料。这是社会学的最基本的功能。因为,没有对社会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所进行的这种描述,不能占有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资料,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比如,目前在中国城市谈论较多的问题是工人下岗,那么哪些企业的工人下岗下岗的人数有多少占就业人数的比例怎样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龄有什么特点他们对大中企业改革持何态度社会大众对此有什么看法等等。社会学对此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社会调查。借助社会统计分析技术,收集到这些资料和信息,为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最基本的依据。虽然其他社会科学都以不同的形式传输各种专门的社会信息,但社会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它向人们传输的社会信息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社会学描述社会现实所得到的信息与情况必须具有代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工时性,任何片面的、虚假的、无效的、过时的信息都可能造成士识上的混乱和决策上的失误。 (二)解释功能

认识社会不能停留在“是什么”这一层次上,而应该把经理作为向导,深入到社会现象的背后,回答“为什么”,这就需要开社会事实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社会学的解释功能就是指社会学在研究过程中借助概念和范畴进行理论抽象,将描述功能得出的感性资料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现象的形成、发展及其过程作出科学的解释。它包括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因果性考察和人的社会行动动机的意义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中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每一种社会现象的发生都要受到各种内部条件和周围条件的制约,只有深入到社会现象的内部,对其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果分析和说明,才能抓住本质,认识其规律性。例如,关于工人下岗问题,解释功能的任务就是通过收集到的感性资料,深入分析整个国有企业改革与工人下岗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制度、科技进步以及劳动者素质对下岗现象的影响。社会学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不仅仅包括因果性解释,还包括相关解释、功能解释、意向解释等等。另外,解释社会现象必须借助于一些科学的概念、范畴、理论,如果解释不了,则必须创立新的概念、范畴乃至新的理论,以帮助人们清晰地认识社会。 (三)预测功能 社会学不仅可以描述现实社会、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预测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前景。这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将来可能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计和推测的过程,就是社会学的预测功能。它所揭示的是社会事件和状态将来怎

论社会学的功能

论社会学的功能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1、论社会学的功能 (一)描述功能 所谓描述是指通过客观而完整地收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和现状资料,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图景的过程。任何实证科学,都要求首先能够忠实地描述事物本来面貌。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研究社会的起点就是借助于一定技术手段和方法收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实际资料,探明并详细描述社会事物与现象发生、变化的具体情况,为认识社会构成及其运行规律并有效地管理社会提供准确可靠的感性经验资料。这是社会学的最基本的功能。因为,没有对社会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所进行的这种描述,不能占有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资料,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比如,目前在中国城市谈论较多的问题是工人下岗,那么哪些企业的工人下岗下岗的人数有多少占就业人数的比例怎样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龄有什么特点他们对大中企业改革持何态度社会大众对此有什么看法等等。社会学对此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社会调查。借助社会统计分析技术,收集到这些资料和信息,为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最基本的依据。虽然其他社会科学都以不同的形式传输各种专门的社会信息,但社会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它向人们传输的社会信息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社会学描述社会现实所得到的信息与情况必须具有代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工时性,任何片面的、虚假的、无效的、过时的信息都可能造成士识上的混乱和决策上的失误。

(二)解释功能 认识社会不能停留在“是什么”这一层次上,而应该把经理作为向导,深入到社会现象的背后,回答“为什么”,这就需要开社会事实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社会学的解释功能就是指社会学在研究过程中借助概念和范畴进行理论抽象,将描述功能得出的感性资料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现象的形成、发展及其过程作出科学的解释。它包括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因果性考察和人的社会行动动机的意义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中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每一种社会现象的发生都要受到各种内部条件和周围条件的制约,只有深入到社会现象的内部,对其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果分析和说明,才能抓住本质,认识其规律性。例如,关于工人下岗问题,解释功能的任务就是通过收集到的感性资料,深入分析整个国有企业改革与工人下岗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制度、科技进步以及劳动者素质对下岗现象的影响。社会学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不仅仅包括因果性解释,还包括相关解释、功能解释、意向解释等等。另外,解释社会现象必须借助于一些科学的概念、范畴、理论,如果解释不了,则必须创立新的概念、范畴乃至新的理论,以帮助人们清晰地认识社会。 (三)预测功能 社会学不仅可以描述现实社会、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预测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前景。这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将来可能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计和推测

社会学理论

一、斯宾塞---英国“社会唯实论”者 1、斯宾塞把进化论用于社会学研究,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的进化和生物的进化遵循着同一条规律 2、他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两个原则之上:将社会理解为有机体的“社会有机论”思想;认为社会进化史自然地、渐进地实现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3、对社会类型的划分 4、斯宾塞认为社会复杂性的程度与军事--工业社会的二分无关,分化较低的社会可能是“工业的”(这不是今天所说的工业社会的含义),现代的复杂社会也可能是军事的。判断一个社会是军事的还是工业社会的标准并不是根据复杂性的水平,而是是否存在于外界的冲突。 5、斯宾塞认为,随着进化的发展,任何单位的结构和功能都要发生变化,体积的增加也会导致分化的加剧,这是他的有机体相似论的最大成果。 6、斯宾塞认为“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处在不断进化过程中,但社会的进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并不都是直线上升的,有可能会出现暂时的退步,在他看来,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和自然的环境。 7、斯宾塞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他把社会看作是实现个人目的 的工具,他认为社会一旦产生,就不会消亡,其原因在于:保持个人社会进化的复杂程 简单 的、复合的、双重复合的、三重复合的 社会内部的管理类军事社会 工业社会

之间的结合就是保持生活条件,这种生活要比离群索居的生活更令人满意。从个人主义的观点出发,斯宾塞认为社会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由组成社会的个人的性质决定。 8、按照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结构越复杂,功能越分化,其各部分间的功能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社会变得越加脆弱,比起先前未分化的社会更容易受到伤害。 二、滕尼斯---德国---《公社与社会》 1、“公社”和“社会”是所有社会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 2、共同生活中的意志类型----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 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情感动机,指的是人们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合;选择意志则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那种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的目的性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考虑。 3、公社:人们的相互关系式建立在亲密的、不分你我的私人关系基础上;社会:人们的联系是建立在目的、利益以及以此为条件的人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 4、公社体现的是人的本质意志;社会所代表的是人的选择意志 5、在社会研究中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 三、涂尔干---法国 1、涂尔干的方法论特点是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认为对社会的研究必须考虑社会现象各自的特殊性,反对还原论,反对对人类社会问题作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解释,而注重社会结构的决定作用,注

论社会实践的功能(一)

论社会实践的功能(一)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重要功能之一,其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效应,能强化大学生培养人文意识、人文素质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Abstract:Humanityeducationisoneoftheimportantfunctionsofauniversity.Itprovidesguidancetouni versitystudentsconcerninghowtobeacivilizedman,andhowtocopewith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an dth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natureaswellashumanandsociety.Besides,ithelpstocultivatest udentsinrationality,sensibilityanddetermination.Thus,socialpracticeisofcomprehensivesignificance instrengtheninguniversitystudents'humanityawareness,humanityeducationandtheconsciousnesso Keywords:socialpractice;universitystudent;humanityeducation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把杜威的命题进行了辩证的否定,认为“生活即教育”。两位伟大的教育家都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都主张结合社会生活来教育。我国古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说法也从一个侧面充分强调了到社会中去学习,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从教育的规律来看,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人文意识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环是经历“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对从抽象思维到实践具有综合效应,可以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断强烈、不断升华,能强化大学生培养人文意识、人文素质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投入社会生活,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根本途径之一 高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是直接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应从根本上反映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质量要求。但是,由于社会需求的可变性与学校教育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与学校培养人才规格的相对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加强社会实践,可以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减小这种差距。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起决定作用。作为大学生,仅仅依靠课堂和书本知识来认识事物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补充、完善课堂和书本知识的不足,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人文素质教育本质决定了它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体会“处处涵人文,人文在处处”,才能真正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实践的结果不仅是外在客体的改变,同时也促进实践主体的身心变化和知识、能力的发展。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促使自身发生变化,锻炼与培养自身的气质、修养、性格等人文内涵,体验到社会的需要、社会的责任、应具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通过社会实践,也可完善、强化培养目标,深入改革教育、教学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切实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 二、社会实践是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通过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情民意,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规范,不断改造自我,以适应各种社会关系的要求,从而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发展自身社会性的过程。它也是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首先要从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开始。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才能彻底端正对自身的认识,修正对自己的角色期望过高、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感情脆弱、不适应复杂的人际关

社会学基本理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 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 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 一、涂尔干 1.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各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特征:客观性、约束力(对个人)、普遍性。 3.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的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化,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等,且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的支配的团结。(现代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团结) 4.有机团结: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某种专门的社会职能,建立在社会分工和非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团结。(现代社会) 5.社会分工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扩大,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存竞争加剧促使人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养活大量增殖的人口,促进了劳动分工的产生。 (2)分工的发展和互动的增加使得人们之间的依赖性加强。 次要原因是科学的世俗化极其发展。 限制条件有年长者的权威、传统和习俗的消弱、法律、道德和文化的合理性加强,社会对个人的压制的普遍减轻、个人独立个性的增强等。 6.自杀的社会类型: (1)利己型自杀是由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膨胀。(如已婚者中没有孩子的夫妇比有孩子的夫妇自杀率更高,其中家庭组织增强了社会团结的纽带) (2)利他型自杀是在社会组织高度整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它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如军队中为了集体荣誉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所产生的自杀) (3)失范型自杀是由社会失范导致的。(如离婚引起的家庭秩序的破坏导致的自杀) (4)宿命型自杀是由于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的。(被严律苛法无情断送前程、压制情欲的人们,如年轻的丈夫、五子女的妻子等。)7.宗教的概念:是以超现实的神圣世界为象征,反映世俗世界的力量和规范,保存和传播社会文化,并对人类思维和个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齐美尔 1.社会几何学:(1)群体构成的数量:群体人数和群体规模的增大会使群体的结构和群体的互动性质发生改变。 (2)社会互动的距离: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对距离与互动形式和事物的价值密切相关。 2.货币哲学:(举例或论述见107p) 3.主观文化的概念: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客观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科学、工具、科技、艺术、伦理、组织、团体、制度等。 三、韦伯 1.理想类型:一套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的严谨而精确的概念体系。 2.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 (1)传统型统治: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智商的统治。(前现代社会)

三种社会学理论流派之功能论

三种社会学理论流派之功能论 陈子奇 建筑12 2110703036 自十九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变迁愈发迅速,随之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提也愈演愈烈,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社会学这一学科得到了确立和发展。进入二十世纪中期,随着社会学的发展,各种理论流派也逐渐兴起和成熟起来,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角度各异,理论丰富多彩。其中较为主要的为功能论(Functionalism)、冲突论(Conflict Theory)、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这三大流派。 在这三种理论流派中,我比较认同功能论的观点。 功能论初步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鼎盛于60年代,为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该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为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与罗伯特·金·莫顿(Robert King Merton)。功能论论深受孔德的证实主义与迪尔凯姆的理论影响,认为社会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而建构的,社会的稳定性建立在合作意识与共同意愿之上,提倡以整体的角度分析问题。 在帕森斯的理论中,社会整合了其内部各部分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自给能力,一般情况下,其系统总是区域和睦与均衡的,而各部门也都为社会的和睦各司其职,不利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部门则会面临淘汰。 然而,对于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阶级冲突、种族冲突,帕森斯的理论体系无法对其进行解释,莫顿的理论体系则对进行了补充与修正。莫顿认为社会机制包含了显性功能、隐性功能与反功能,并非每个功能都有利于社会系统的稳定,而社会的存在是基于各功能的协调。 毫无疑问,冲突论的观点从本质上解释了社会内部系统的关系与社会的运作方式,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与实用性,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主流理论,功能论目前依然在社会学界被广泛认可。然而,就个人而言,经过对三种理论流派的学习与思考,我选择了功能论的理由如下: 功能论的观点较其他流派的观点更为客观、全面 功能对社会的认知来源与使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其构成功能与运作模式,通过严谨的推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功能论的思考方法是站在整体的角度,全面的去认知社会的本质。社会的组成内容是复杂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因此对社会问题的分析也不能只从单一的角度考虑,只有以全面、整体的眼光去分析,才有可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由于功能论体系的整体性与全面性,并不以社会中的某一方面作为着重点,保持着中立而冷静的研究态度,对于社会各层面的问题都能得到相对客观的认识。 反观冲突论与互动论。互动论将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的冲突作为研究的主题。的确,冲突是影响社会运作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且反应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冲突的仅是社会现象的一个方面,虽然对社会形态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能背作为社会的主体研究。因此,我认为冲突论的观点过分注重现象,仅仅将重点放在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虽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缺乏对社会本质的思考与认识的全面性。而互动论认为社会的形成源于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便通过对个体间互动的研究来研究社会。总体来看,互动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较好的解释诸如个人社会化等的社会微观问题,弥补了前两者在在小范围内为社会现象分析中的不足。但是与此同时,这一理论过分强调了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1.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以及西美尔对社会的理解? 答: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社会结构才是真正客观的存在。 社会唯名论认为不存在社会这么一个实体。客观存在的是个体及其行为,社会只不过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集合。 西美尔认为构成社会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西美尔承认个体的存在,也承认社会结构的存在; 2.社会并非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构成了社会; 3.社会由透过互动而结合在一起的个体所组成,社会的存在就表现在这些互动的关系上。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答:社会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之中。 社会学研究的并不是个人互动,而是互动的抽象形式,社会学的任务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进行分析,正是这种互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 3.如何理解社会是一种过程? 答:社会是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交往)构成了社会。 1.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 2.互动中的个体关系,高低贵贱的地位、凝聚、模仿、劳动分工、交换、普通的攻击或防卫、宗教社团、政党的形成,诸多其他等等。互动是在这些框架中的发展或用它来表征。 3.社会是这些居于一定关系的互动过程的总称。 4.社会交往形式是什么? 社会交往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是交往构成社会现实。 西美尔讨论的各种社会交往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 2.体制化结构的形式:国家、教会、家庭、军事组织等。 3.自主的游戏形式:社交、体育活动、游戏等。 4.社会本身的一般形式: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

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 因为人们需要的多样化,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使规范分成许多种类。特纳(R.H.Turner)提出“自发规范”(emergent norms)这个概念,科塞解释说,一个学生在教室里总是坐在那个位子上,别人要是偶尔坐在那里,其他人就会感到奇怪,而偶尔坐到那里的人,自己也会产生坐了别人位子的感觉,这就是自发规范起作用。他还解释说由于突发事件的产生或在集体行为中,以往的规范不能适应突然变化的环境,于是产生了自发规范[4](p.432)。与自发规范相对应的是规定性规范(prescriptive norms)。规定性规范是由法律、道德、规则、条例以及风俗习惯等规定的。另外科塞还提出特殊规范(particularistic norms)和一般规范(universalistic norms)两个概念[4](p.277)。特殊规范是把家庭成员每个人都当作特殊的个人来看待的,比如她是我的妻子,他是我的丈夫,他是我的儿子,她是我的母亲等等。所以家庭规范是基于对成员的爱和忠心而建立的,所以是特殊规范。其实特殊规范要比科塞的定义宽泛得多,每个亚文化群体里都有他们的特殊规范,所以要“入境问禁”和入乡随俗,乡俗乡规对一般社会规范来说就是特殊规范。 以上说的规范分类都是从前的社会学家已经做过的,我们的新见解是把社会规范分为公开规范(manifest norms)和隐蔽规范(hidden norms)两种。公开规范是指群体、组织和社会公开宣布的规范,比如法律规范、道德规范、技术操作规范以及各种规章、规则,都是公开宣布的规范。社会生活主要靠公开规范调整,所以人们对这类规范研究较多,而对于隐蔽规范,人们或者没有发现它,或者发现了而认为它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不去研究。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着重对隐蔽规范作些研讨。 隐蔽规范是指公开规范不禁止也不提倡,然而被人们默默遵守着的那类规范。这种规范和公开规范一样普遍,各处都有。就拿最讲究公平竞争的体育比赛来说,它有一套公开而又公平的比赛规则,然而运动员常常使用一些公开规则没有明确规定禁止的方法去破坏对方发挥竞技能力。按理说这是不符合比赛宗旨的,但是它并不直接违反规则,所以都这么做,以致成为秘而不宣的策略和规范。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一个机会的争夺,也时常使用隐蔽规范,比如职位的升迁,公开规定是能力与品德的考查,然而在考查背后隐藏着拉关系、走后门等活动,这些活动也是有规矩可循的,在中国叫“路子”,不懂得这套隐蔽规范叫“不识路子”。不过要特别说明的是,不能把行贿受贿当作隐蔽规范,因为行贿受贿是违反法律的犯罪行为,它不是隐蔽规范。隐蔽规范既不违反公开规范,也不是公开规范明确允许的,它既不是对公开规范的补充,也不是对公开规范的违反,而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对自己有利的不便言明的规范,是一种擦边球式的规范。 隐蔽规范有可能转变成为公开规范,比如花钱买功名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从秦汉时期就有,但不是正途,可以看作是隐蔽规范。到了清代,把捐官定为制度,特别是咸丰、同治以后,捐例大开,于是官员候补就分成两个班次,一班是经过科举考试上来的甲班,另一班是花钱买来功名的捐班。于是花钱买官就从隐蔽规范变成公开规范。 隐蔽规范产生的原因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利己主义自发倾向。人们的行为需要多种规范,而公开规范又不可能作详尽规定,所以人们在做事时,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要公开规范没有明确禁止的事情和行为就去做,于是就形成了隐蔽规范。我们要特别指出,隐蔽规范与自发规范不同,从产生原因看,隐蔽规范与自发规范有相似之处,但是本质不同。自发规范体现着群体的共同需要、共同价值标准,使群体活动更有秩序,或使群体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有应对的办法;而隐蔽规范总是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它不考虑他人和整体的利益,只考虑如何在不违反公开规范的前提下,为自己或小团体争取更多好处。比如“打擦边球”(擦公开规范的边)与“打时间差”(打公开规范新旧交替的差)等办法,就属于隐蔽规

教育社会学

2015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615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917年出版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的是 A.佩恩B.哈里斯 C.詹姆斯D.史密斯 2.法国的涂尔干在1903年发表论文强调研究教育要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该论文是 A.《教育社会学导论》B.《教育百科全书》 C.《教育社会学文选》D.《教育与社会学》 3.一般认为,作为系统和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中晚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初中期 4.一门学科独立或制度化的标志是在大学设立专门的讲座、有专业化的学会组织和 A.有专门的研究队伍B.有特定的研究对象 C.有公开出版专业性的书报期刊D.有特殊的研究方法 5.帕森斯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A.传授知识B.培养能力 C。培育个性D.社会化 6.以美国着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和墨顿为代表的理论对教育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理论是 A.“结构一功能主义”理论B.符合互动理论 C.常人研究理论D.批判社会学理论 7.冲突理论发端于 A.马克思B.恩格斯C.佩恩D.哈贝马斯 8.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试图证明教育能促进社会变迁,最先在这个命题上提出支持理论的是 A.“教育投资理论”B.“人力资本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D.“经济发展理论” 9.国外社会学者开展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客观方法、主观方法和 A.声望方法B.能力方法C.知识方法D.出身方法 10.向戴维斯—穆尔分层理论首先提出挑战的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A.柯林斯B.图明C.哈贝马斯D.金提斯 11.梅塞尔认为精英是一个与其人数相比特别有权发号施令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包括的核心要素是凝聚力、共谋和 A.群体意识B.自我意识C.共同策略D.共同利益 12.符号互动论的真正创立人是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家 A.库利B.华纳C.米德D.墨顿 13.对于全球化的分析与研究的争论涉及三个基本理论,即“趋同化”理论、“多极化”理论和 A.“综合化”理论B.“混合化”理论 C.“生活化”理论D.“和谐化”理论 14.在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文化的基本功能包括社会化功能和 A.“趋同化”功能B.“整合”功能

社会学论文

《人口原理》读后感 ——浅析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积极因素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长期受到批判,但该理论其实它也包含许多合理因素:一是深刻揭示了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开辟了从消费领域研究人口的新渠道;三是第一个建立了人口理论体系; 四是客观地分析了控制人口增长的两种途径五是正确指明了解除贫困的主要手段和根本方向。 1957年,面对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现实,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指出控制人口增长刻不容缓。然而这样一种正确思想却受到了批判,马寅初先生也因此被指控为“中国的马尔萨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确实有许多消极的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也对其中的消极因素进行过批判,但是我们不能以此来全盘否定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大量事实说明,马尔萨斯人口论中包含了许多积极合理的因素。 1.深刻揭示了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 关于“两个公理”。其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简单道理。人类要生存,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问题,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一公理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无关,尽管在不同生产方式、社会制度下其内容有所不同。其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现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人首先是生物的人。我国长期以来忽视人的自然属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把人当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的英雄,就使人失去其存在的生物基础。否认了人的生物性需求,把人的生理需求看成是低级下流的资产阶级趣味,人性中美的东西被视为毒草而禁绝,人的本性被扭曲,思维被异化,给我国社会造成极大地损害,这一教训是我们应该汲取的。 关于“两个级数”。从人口发展的现状看,虽然并没有像马尔萨斯所说的那样以“几何级数增长”,很多人也以此为据批评马尔萨斯理论的错误性,但他们没有真正弄清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含义。他强调的是“在无所妨碍时”,这本身就是一个前提,事实上,人口在长期的发展中总是受到某种阻碍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大量的战争、疾病、瘟疫、灾荒、贫困等极大地抑制了人口的增长。到了现代,生育控制更是直接从出生的角度对人口增长施加了影响。 2.开辟了从消费领域研究人口的新渠道 在马尔萨斯之前,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派的学者研究人口问题主要是从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来进行。重商主义者认为人口增加,财富也随着增加。他们认为:一方面人口多就能造出更多的工业产品,就能产生国际收支的余裕,于是这些余裕使外国的金银流入本国,使国家富裕,因而人口是国家富强的源泉。同时人口是扩展海外殖民地、掠夺财富的军队的来源,有了强大的军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财富。另一方面又认为:政府实行贸易管理和产业奖励政策,可以给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获得工资收入,维持生活,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才会实现,才能满足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 马尔萨斯从消费领域去分析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消费是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根本条件,没有消费人类就无法生存和繁衍,人类社会也不会存在,当然也谈不上人口生产与再生产的问题。人口生产和再生产同时和生产、分配、交换都有一定的关系,然而消费欲望、

社会学概论要点 (3)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管理理性化的标志()。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C、从抽象概念到具体问题的研究 D、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您的答案:C正确答案:C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0984818,点击提问】 解析:从抽象概念到具体问题的研究是社会管理理性化的标志。参见教材P36。 2、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是()。 A、《实证哲学教程》 B、《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 C、《资本论》 D、《社会学原理》 您的答案:B正确答案:B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0984826,点击提问】 解析: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可以看作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参见教材P38。 3、刘易斯·A.科塞的代表著作是()。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您的答案:C正确答案:C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0984847,点击提问】 解析:刘易斯·A.科塞的代表著作有《冲突的社会功能》、《社会学思想名家》。参见教材P45。 4、辩证冲突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 B、马克思 C、达伦多夫 D、科塞 您的答案:C正确答案:C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0984849,点击提问】 解析:辩证冲突论由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提出,其代表著作是《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参见教材P45。 5、交换理论的建立者是()。 A、帕森斯 B、霍曼斯 C、默顿 D、哈贝马斯

【答疑编号10984943,点击提问】 解析: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所建立的。参见教材P45。 6、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 A、乔治·赫伯特·米德 B、欧文·戈夫曼 C、舒茨 D、布迪厄 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0984946,点击提问】 解析: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参见教材P45。 7、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法兰克福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哥伦比亚学派 D、功能学派 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0984947,点击提问】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参见教材P46。 8、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您的答案:B正确答案:B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0984948,点击提问】 解析:舒茨深受现象学哲学的影响,创立了现象学社会学。参见教材P46。 9、《区隔》一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A、福柯 B、哈贝马斯 C、布迪厄 D、舒茨 您的答案:C正确答案:C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0984953,点击提问】 解析:布迪厄的主要著作有《实践理论大纲》、《区隔》、《国家精英》、《实践与反思》等。参见教材P47。 10、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学者是()。 A、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