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案例学生版修改
新课程改革优秀案例

新课程改革优秀案例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往往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着年代、事件、人物,学生们在台下昏昏欲睡或者机械地记笔记。
李老师的历史课却完全打破了这种沉闷的局面,成为了学校里新课程改革的优秀案例。
李老师接手的这个班级,学生们对历史课一开始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于是,李老师决定从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第一堂课,李老师没有像往常一样从课本的第一页开始按部就班地讲。
他穿着一身古装,扮成了古代的夫子走进教室。
同学们先是一愣,然后哄堂大笑,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李老师开始讲起了原始社会的生活,他不是干巴巴地说原始人怎么生活,而是让同学们分组,模拟原始人进行“一天的生活”。
有的小组负责找食物(当然是用教室里的道具模拟),有的小组负责搭建住所(用桌椅和纸张等)。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了原始社会的艰辛,而且对课本里的知识理解得特别深刻。
当讲到古代战争的时候,李老师又有新招。
他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了一个古代战场的沙盘。
同学们分成红蓝两队,分别代表交战的双方。
他们要根据自己学到的战略知识,在沙盘上排兵布阵。
李老师在旁边充当“军师”,适时地给一些提示,比如“你们这个地形适合埋伏”或者“这里如果骑兵冲锋会很有优势”。
同学们都特别投入,在“战争”结束后,他们对古代战争的战术、地形的影响等知识都牢记于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李老师还开展了“历史人物模仿秀”。
每个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深入研究他的生平、性格、成就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仿展示。
有的同学模仿诸葛亮,手持羽扇,分析天下大势;有的同学模仿武则天,展现出女皇帝的威严与睿智。
这不仅让同学们对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
而且,李老师的评价方式也很新颖。
他不再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
他设置了“历史小达人”的评选,包括“最佳历史知识掌握奖”“最具创意历史表演奖”“最佳历史团队合作奖”等。
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课改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特别是在物理学科,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动手能力较弱。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以“项目式学习”为核心的改革实践。
二、改革目标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4.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改革措施1. 课程内容改革(1)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项目式学习内容。
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10%的项目式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2)引入跨学科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在项目式学习中,引入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方法改革(1)实施项目式教学。
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和评价标准。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完成项目。
(2)采用“翻转课堂”模式。
课前,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阅读教材等方式自主学习;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项目讨论、展示和评价。
3. 评价方式改革(1)多元化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2)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四、案例描述项目名称:探究“摩擦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项目目标: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探究摩擦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合作能力。
项目内容: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常见的物体(如木块、小车等)。
2. 观察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时的运动状态,并记录数据。
3. 在水平面上放置不同材质的纸,重复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摩擦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实施过程:1. 课前,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阅读教材,了解摩擦力的基本概念。
教学实践案例修改意见(3篇)

第1篇一、案例概述本案例主要讲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下是对该案例的修改意见。
二、案例背景1. 学科:小学语文2. 年级:四年级3. 课题:《去年的树》三、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大自然的视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新课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树和鸟之间的关系吗?”引发学生思考。
(3)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树和鸟的部分,体会作者的情感。
(4)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5)展示交流: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6)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修改意见1. 导入环节:(1)视频内容应更具针对性,与课文内容相呼应,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2)提问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同学们,你们觉得大自然有什么特别之处?”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新课导入:(1)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如:“你们有没有和树木、鸟类接触过?请分享一下你们的经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 自主学习:(1)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如:“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 合作交流:(1)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提高讨论质量。
5. 展示交流:(1)教师应提前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确保展示环节的顺利进行。
(2)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反馈。
教学改进案例

教学改进案例
《教学改进案例:让课堂“活”起来》
嘿,你知道吗,在咱这教学的领域里,可是有着各种各样精彩的改进案例呢!就说我们学校的王老师吧,以前她的课堂那真是平淡如水呀,学生们常常是听得昏昏欲睡。
有一次,她意识到这样可不行,这不是在耽误孩子们嘛!于是,她就开始琢磨着怎么改变。
她想到了一个特别妙的主意——把课堂变成一个大舞台!可不是嘛,就像咱平时看的那些精彩演出一样。
那天上课,她突然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一般哦,我们要把这节课变成一场冒险!”同学们一听,哇,这是啥呀,眼睛都亮了起来。
她把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关卡,让学生们分组去挑战,这不是跟玩游戏一样嘛!大家那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你争我抢的,那场面可热闹了。
有个小组遇到难题了,王老师走过去,鼓励他们说:“哎呀,你们可是最棒的呀,这点小困难算什么呢?再好好想想,肯定能找到答案!”然后呢,那小组还真就给解决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就这么着,王老师的课堂彻底变了样,不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和积极探索。
你说这改进是不是很厉害?
这样的教学改进,不就像是给车子加了油一样嘛,让它跑得更快更稳!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咱老师们只要肯用心,肯去尝试新的方法,就一定能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们真正爱上学习呀!这绝对是真理,没得商量!
所以啊,大家都要向王老师学习,都去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变得不一样,变得精彩起来!咱可不能一直原地踏步呀,对吧?。
基础教育课程改变的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案例以某市一所小学为例,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
二、改革目标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3. 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改革措施1. 优化课程结构(1)调整课程设置。
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加强课程内容改革。
结合学科特点,融入跨学科知识,提高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2. 改革教学方法(1)实施启发式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探究式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实施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将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课程改革实践等方面纳入评价体系。
4.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1)举办各类活动。
如文艺汇演、运动会、科技节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
(2)加强家校合作。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四、改革效果1. 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学生在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了明显进步。
2.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课程改革取得实效。
3. 学校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教育教学秩序良好。
4. 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教育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
五、总结本案例以某市一所小学为例,探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
课改案例 闫淼

课改案例溧河一中闫淼课改案例(九3班、九4班)刘玄:(九3第5组组长)课改前,老师独霸讲台,课堂气氛压抑,容易走神,一不小心就不知道老师讲到哪儿了。
没有积极的互动,不懂的知识只有埋在心里,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同学之间也没时间讨论,学习中的问题就越积越多,学习兴趣下降,学习劲头减弱。
课改后,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预习,预习时把上课要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没懂的在课堂就认真听讲,大胆质疑。
上课变得轻松,效率也高,我认为这就是自主学习。
不光是自主学习,我们的提出个人的问题,在小组积极讨论,不能解决的在课堂上由老师同学帮助解决,课堂变得让人向往,我认为这就是合作学习。
每节课都会有好多的同学上台展示,有好的同学质疑点评,我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增强。
孙运苗:(九3第三组组长)课改以前,传统座位方式让我们讨论很不方便,没有学习小组的概念,没有互相帮助的感觉。
课改后,我们有强烈的小组意识,学会了共同学习,优势互补,更是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课改后,老师讲的少了,我们思考得多了,学到的知识不易忘记。
最重要的是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
我们支持老师课改,因为我们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好处”。
卢秋沛:(九4第二组组长)课改前,我感觉是老师在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很多同学课堂上没听懂,课后补起来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
也没有小组学学习的概念,孤军奋战很是困难。
课改后,我们有了强烈的团队意识,互帮互助,一起努力。
特别是在课堂讨论中,有时会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印象就会非常深刻,想忘都难。
这次我们组考了班上第一名,我们都特别高兴,希望课改一直坚持下去。
康亚楠:(九4第一组组长)以前老师讲课神采飞扬,但那只是一个人的也精彩。
我们感觉现在听评书,感兴趣的还行,不感兴趣的就容易走神,有时像坐飞机,云里雾里。
课改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课堂体验,大家激烈讨论,积极发言,沉闷的课堂变得热烈而生动,我们身处其中,很容易的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感觉有用不完的劲。
我的深化课程改革行动案例

我的深化课程改革行动案例
《我的深化课程改革行动案例》
嘿,大家知道吗?之前我们的课程那真的是有点平平无奇呀!就好像一杯白开水,没啥滋味。
那我能就这么看着吗?当然不能啦!于是,我开启了我的深化课程改革大行动!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看着同学们那有点无精打采的样子,我就寻思着,这样可不行呀!我就跟同学们说:“咱这学习要是一直这么枯燥,那多没意思呀,我们能不能变一变呢?”同学们一听,都来了精神,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有的说可以加些有趣的实验,有的说要多一些互动环节。
这一下可把我给点醒了!
说干就干,我在数学课上不再是一味地讲解公式,而是通过一些小例子来引出公式,就像讲故事一样,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说在讲三角形稳定性的时候,我就找了个三角形的架子和一个四边形的架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更牢固呀?”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怎么回事儿。
在语文课上,我不再只是让同学们死记硬背那些诗词,而是让他们分组去演出来!哇,那场面可热闹了,一组同学演得绘声绘色,其他组在下面看得哈哈大笑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
这可比单纯地背诵有趣多了吧?
就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那是蹭蹭往上涨啊!他们不再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和挑战的旅程。
我的观点很明确呀,课程改革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必须要真正落到实处,让同学们受益,让他们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难道不是吗?。
我的课改故事(学生版)

我的课改故事曲濑镇高沙小学五(2)班易凯课改对我的帮助真大啊!以前,数学课上,我们的教室那就是一个小型的菜市场。
同学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玩具,有的在折飞机。
老师烦了,拍一下讲台,“砰”的一声,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当老师转过去写字时,教室里又乱成了一锅粥,又陷入了混乱。
自从实行了课改,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上数学课,就像开会一样。
老师讲课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竖起耳朵听老师讲课,因为只有认真听课,才能更好地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能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才能更好的交流和汇报展示。
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许多同学都举起了小手。
老师点名让我发言,我站起来,敞开心扉地说出了我的见解,我的展示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也得到了老师的赞扬以及为我们组加的2分。
我们创世组因为组员的积极发言和展示,在好几周中都被评为“冠军小组”,得到了奖状和奖品。
这样的荣誉让我们小组的组员更加积极和上进了。
课改不仅改变了课堂的质量,还改变了我和许多同学的学习习惯。
以前,我上课不想发言,课后写作业也是随便划几下应付应付。
我和许多同学也不以为耻,下了课还是开开心心的。
但当上课铃响了的时候,我们的笑容消失了。
课改后,课堂有了活力,通过自主学习,我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用再被牵着鼻子走了。
老师帮我们归纳总结一些问题,然后让我们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在小组交流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发言,和组员交流,互相学习。
到了小组展示环节,我们都希望得到机会,为小组争光。
课后作业,我也写得很认真,不会的我就多读读书,问小组长,甚至在网上找资料。
因为作业的质量也会影响对我们小组的评价。
课改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文理学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问题与案例负责人:刘丽华二○一二年二月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问题与知识链接:分子病的概念与蛋白质的结构假奶粉事件、毒奶粉事件的原因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知识拓展三聚氰胺(Melamine)(化学式:C3H6N6),俗称密胺、蛋白精,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IUPAC命名为“1,3,5-三嗪-2,4,6-三氨基”,常被用作化工原料。
三聚氰胺性状为纯白色单斜晶体,几乎无味,微溶于水,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对身体有害。
食品工业中常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中的氮,从而推算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由于三聚氰胺分子中含有6个非蛋白氮,当三聚氰胺被掺入食品时,待测样品可被测得较高的氮含量,从而推算出较高的蛋白质含量。
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发生取代反应(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三聚氰酸和三聚氰胺形成大的网状结构,造成结石。
2008年在我国发生的“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就是利用上述原理,用非蛋白氮冒充蛋白氮,以增加奶粉中蛋白质的被测含量,造成大量婴幼儿发生肾结石。
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的概念区别讨论:蛋白质变性的应用案例:案例2-1患者,女性,16岁。
因发热、间歇性上下肢关节疼痛3月余就诊。
体格检查:体温38.5℃,贫血貌,轻度黄疸,肝、脾略肿大。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0g/L,血细胞比容9.5%,红细胞总数3×1014/L,白细胞总数6×109/L,白细胞分类正常。
网织红细胞计数0.12;血清铁21μmol/L,次亚硫酸氢钠试验阳性;Hb电泳产生一条带,所带正电荷较正常HbA多,与HbS同一部位。
红细胞形态:镰型。
患者呈现明显的贫血症状(红细胞缺乏)、严重感染以及重要器官损伤。
诊断:镰状红细胞贫血。
问题讨论1.镰状红细胞贫血患者的细胞学特征是什么?2.HbS与HbA的一级结构有什么区别?3.HbS结构的变化对其功能有什么影响?案例2-2患者,男性,42岁。
因进行性痴呆、间歇性肌阵挛发作半年入院。
体格检查:反应迟钝,言语较少,理解力差,计算力下降;腱反射亢进,肌力3级,水平眼震,闭目难立征阳性。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CSF)蛋白0.6g/L;脑电图示弥漫性异常;头颅磁共振(MRI)提示:脑萎缩。
入院后经氯硝安定,巴氯芬(baclofen)治疗,肌阵挛有所减轻,但痴呆症状无明显好转,且语言障碍加剧,一月后患者出现昏迷,半年后死亡。
经家属同意对死者进行尸检,行脑组织切片后,发现空泡、淀粉样斑块,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丢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PrP sc阳性,确诊为克雅病(Creutzfeld Jakob disease, CJD)。
问题讨论1.克雅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2.朊蛋白变构以后有什么特征?3.朊蛋白的变化对其功能有什么影响?第二章核酸的化学问题与知识链接:基因中心法则信号转导分子杂交与探针技术的原理应用亲子鉴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方法案例:案例2-1患儿,女性,1岁8个月,出生后20天右下睑出现片状红斑,4个月时颜面出现多数浮肿性红斑,起水疱,破溃,结痂。
眼流泪,分泌物增多。
5个月时面部、肩部、前臂伸侧出现多数黑褐色斑点。
患儿经常被其父母抱到户外晒太阳,以防得佝偻病。
而面部及前臂皮肤暴露部分斑块扩大,近10天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
家族史:患儿家族其他人无相同疾病。
体检:患儿体温、呼吸、一般情况尚可,发育与同龄儿童相仿,未发现明显的耳、眼及神经系统症状。
皮肤干燥。
面、肩、前臂皮肤日光暴露部分可见深浅不一的黑褐色斑片及色素脱失斑,伴毛细血管扩张,无萎缩性瘢痕。
下唇可见少数米粒大小黑斑。
临床初步诊断:着色性干皮病(XP)?问题讨论:1.如何确诊着色性干皮病,实验室还需做哪些检查?2.着色性干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
XP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尽管家族中其他人无相同疾病,首先追问家族史,得知患儿父母在上五代前有血缘关系。
通过采集患儿及其父母亲和一些亲属血样共10份,检测着色性干皮病家系中XPA、XPB、XPC、XPF、XPG等基因是否突变。
实验室通过DNA测序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证实其父母皆为杂合子。
患儿XPA基因发生了C631→T631的点突变。
患儿被确诊为着色性干皮病。
患儿经常于户外晒太阳,皮肤日光暴露部分因紫外线照射而易诱发细胞内DNA链的嘧啶二聚体形成。
但患儿因XPA基因突变导致其机体DNA切除修复系统缺陷,因而不能切除嘧啶二聚体造成的DNA损伤,故其皮肤和眼对于日光敏感,易发生色素沉着或脱失、萎缩、甚至癌变。
XP发生的分子机制源于碱基错配所致。
患儿XPA基因第5外显子上发生C631→T631的碱基转换,使第211位氨基酸由精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导致XPA基因编码XPA蛋白提前终止,在C端缺失了63个氨基酸,从而丧失了XPA 蛋白的功能。
XPA蛋白的功能参与DNA的切除修复,XPA基因突变致使XPA蛋白功能缺陷时,直接导致细胞内DNA损伤的修复障碍,临床以光暴露部位色素增加和角化及癌变为特征。
目前对于XP的治疗尚无有效方法,主要对症方法缓解病情:如避免紫外线照射,避免肿瘤致病因子刺激,对皮肤癌变和眼疾可利用手术对症治疗;因核酸内切酶异常可采用T4内切酶治疗。
第三章酶问题与知识链接:酶与医学的关系讨论:同工酶的临床应用:同工酶广泛存在于生物界。
其生理及临床意义在于:①在代谢调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同工酶的存在能满足某些组织或某一发育阶段代谢转换的特殊需要,提供了对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代谢转换的独特调节方式,用于解释发育过程中阶段特有的代谢特征;③同工酶谱的改变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④同工酶可以作为遗传标,已广泛用于遗传分析的研究,农业上同工酶分析法已用于优势杂交组织的预测。
吃馒头时多嚼一会儿,就会感到甜味?医生常用多酶片给病人治疗消化不良的依据是什么?磺胺类药物作用的原理?案例:案例3-1患者,女性, 45 岁,因与家人争吵自服敌百虫约100ml。
服毒后自觉头晕、恶心,并伴有呕吐,呕吐物有刺鼻农药味。
服药后家属即发现,立即到当地医院就诊,洗胃10,000ml后,予阿托品5ml静推,解磷定2g肌注后,病情无好转。
渐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刺激反应差,于凌晨服药后5小时转入某医学院附属医院。
经辅助检查诊断为有机磷中毒,立即予以催吐洗胃,硫酸镁导泻,阿托品、解磷定静注,反复给药补液、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
问题讨论:1.有机磷中毒的生化机制是什么?2.有机磷化合物对酶的抑制作用属于哪种类型?有何特点?3.解磷定解毒的生化机制是什么?4. 催吐洗胃,硫酸镁导泻,阿托品、解磷定静注,反复给药补液、利尿等对症治疗的根据是什么?案例3-2患者,男性,28岁;主诉:因中上腹痛伴恶心呕吐5天收住入院。
病史:患者5天前出现中上腹痛,为持续性隐痛,尚能忍受,偶有腰背部痛,伴呕吐2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3天前于当地医院就诊,查尿淀粉酶748U/L,白细胞计数:13.6×109/L, N:0.762 .给予“氯唑西林针,奈替米星针,山莨菪碱针”治疗,但病情未见明显好转,转院诊治,拟“急性胰腺炎”收住入院。
治疗过程:治疗予:左旋氧氟沙星、甲硝唑、氨曲南抗炎,“奥曲肽”抑制胰液分泌,“卫可安”制酸,“雪乐通”活血及营养支持治疗。
治疗后患者体温下降、腹痛缓解,进食半流质后未诉不适。
问题讨论:1.胰腺产生哪些消化酶?这些酶以何种形式分泌、储存和运输?2.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生化机制是什么?案例3-3患者,男,29岁建筑工人。
工地劳动时突发胸痛,疼痛程度中等,仍坚持工作一天后,疼痛更明显,特别在呼吸时感到剧痛,并有紧缩感横绕前胸壁。
医院就诊查:心电、胸透检查阴性,血浆乳酸脱氢酶升高400IU/L,并持续升高到住院第4天。
其他检查项目均正常。
诊断结果;肌肉损伤。
问题讨论:1.乳酸脱氢酶催化什么反应?2.为什么肌肉损伤后血浆乳酸脱氢酶会升高?3.正常血清中LD同工酶有多少种?在所有疾病时LD的各种同工酶是否同样地成比例升高?为什么?第四章糖代谢问题与知识链接:血糖及其调节糖尿病高血糖低血糖案例:案例4-1患儿,男,2岁,因面色苍白伴血尿2天入院。
2天前患儿食新鲜蚕豆后,次日出现发烧、恶心、呕吐,排浓茶色尿,面色苍白渐渐加重。
追问病史,其母曾有类似病史。
体检:体温38℃,脉搏148次/分,呼吸38次/分,血压10.67/8kPa,呼吸急促,神清,萎靡,面色苍白,皮肤及巩膜黄染。
睑结膜及口唇苍白,咽不红,心、肺无异常,肝肿大,脾无触及,双肾区无叩击痛,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RBC 1.98×1012/L,Hb 53g/L,血清总胆红素85.5μmol/L,结合胆红素13.7μmol/L,未结合胆红素71.8μmol/L,肾功能正常。
尿蛋白(++),潜血(+),尿胆红素(-),尿胆素原(+),尿镜下未见红细胞。
问题讨论:1.该病初步诊断是什么?还需进行何种检测项目可以确诊?2.该病的发病机制如何?案例4-1案例分析:某些具有氧化作用的外源性物质(如蚕豆、抗疟药、磺胺药等),可使机体产生较多的H2O2。
正常人由于G6PD活性正常,服用蚕豆或药物时,可使磷酸戊糖途径增强,生成较多NADPH+H+导致GSH增加,这样可及时清除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的H2O2,不会出现溶血。
但遗传性GDPD缺乏者,其磷酸戊糖途径不能正常进行,NADPH+H+缺乏或不足,致GSH生成量减少,由于平时机体产生的H2O2等物质并不多,因此不会发病,与正常人无异。
但当服用蚕豆或药物时,机体中的GSH不能及时清除产生的H2O2,后者可破坏患者红细胞膜而发生溶血,从而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
案例4-2某男,59岁,已婚,厨师。
于4个月前开始自觉口渴、多饮,每日饮水量达2暖瓶(约4 000ml)。
多尿,每日10余次,每次尿量均较多。
不伴尿急、尿痛及血尿,昼夜尿量无明显差异。
无明显多食,日进主食约300g~350g,也无饥饿感。
当时未注意,也未检查治疗;近1个月来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并出现严重乏力、消瘦,体重较前减轻约10kg,不能从事正常工作,故前来就诊。
体格检查:体温36.2℃,脉搏89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6/10.7kPa。
一般状态尚可,神志清楚,消瘦体质,自动体位。
皮肤弹性佳。
双眼球无突出及凹陷。
甲状腺未触及。
双肺呼吸音清,未听到干湿性啰音。
心率89次/min,心律齐,未听到病理性杂音。
腹软,无压痛,肝脾末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
双肾区无叩击痛。
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糖(+),酮体(-),蛋白(-),隐血(-),尿比重1.020。
尿沉渣镜检白细胞(WBC)2~3个/HP。
空腹血糖7.0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