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时期历史背景及诗人简介

浪漫主义时期历史背景及诗人简介
浪漫主义时期历史背景及诗人简介

浪漫主义时期(1798-1832)

历史背景:

Political and social factors:

1. The 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 an upsurge of national 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movements

American revolution (1775-1783)—The form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United States.

French revolution of 1789—“Liberty,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2.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ffect:1. One of the main effects of the rapid and vast economic changes was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growing population.

2. The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poor in the cities was intolerable.

3. There were children working in dark, dangerous factories.

4. The working classes and the poor lived in polluted, congested slums. Mass epidemics like typhoid fever afflicted the slums. The romantics, the liberals, the socialists, the anarchists and the communists all emerged with their ideologies at this point in history to criticize these man-made horrors.

3. The Luddite movement (工人运动)

思想文化背景:

1.Rousseau 卢梭(page 2)—the father of romanticism

2.—To rely on feelings, to follow the instincts and emotions.

3.—Return to nature。

4.Edmund Burke 埃德蒙伯克( Page 2)

5.—Reflection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1790)《法国革命感想》

6.Thomas Paine 托马斯潘恩(page 3)

7.—Rights of Man (1791)

浪漫主义简介:

+It was an artistic,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movement that originated in Europe toward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in most areas was at its peak in the approximate period from 1800 to 1850.

+Partly a reaction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it was also a revolt against aristocratic social and political norms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and a reaction against the scientific rationalization of nature.

+ It was embodied most strongly in the visual arts, music, and literature, but had a major impact on historiography, education and the natural sciences.

+ Its effect on politics was considerable and complex; while for much of the peak Romantic period it was associated with liberalism and radicalism, in the long term its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nationalism was probably more significant.

+The term was used in Germany and France at the end of 18th and beginning of 19th

C to classify a new movement in literature, especially in poetry.

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人物共同特征:

(1) They cultivated imaginative freedom, though in very various ways, and this encouraged them to use a variety of sometimes very loose poetic forms.

(2) Each of them tended to express the feelings of man in solitude as opposed to those of man in society.

(3) They shared a tendency to be "inward turning" rather than outward-looking.

(4) All, except perhaps Blake, responded vividly to nature and the natural and uncivilized way of life..

(5) They tended to use language with more freedom and information than the 18th C poets, and emphasize the need for spontaneity in thought and action and in the expression of thought.

(6) They were all, but in different ways, profoundly affected by the great historical fact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by its various immediate consequences, especially the career of Napoleon; Blake, Wordsworth, Coleridge began as warm revolutionary sympathizers, but the Napoleonic wars caused Blake to withdraw and turned the other two into convinced conservatives.

(7) All of them exalted the individual genius.

General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romantic movement()

1. Subjectivism

2. Spontaneity

3. Singularity

4. Simplicity: everyday language spoken by the rustic people

5. A dominating note of melancholy

6. A freer verse form

浪漫主义诗人派别: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1494174.html,ke poet—the passive or escapist romanticists: Wordsworth, Coleridge, Southey

—detesting the real world, escaping from the reality.

2.Active or radical romanticists: Byron, Shelley, Keats

3.—striving to strengthen man’s will to live and raise him up against the darkness in the

world.

4.

Principles of poetry

1 Subjects:

1). The great subjects of poetry are “essential passions of the heart” and “the great and simple affections.”(Preface to Lyrical Ballads(2nd ed.)).

2). Incidents and situations from common life

2. Source of poetry: feelings

1). “all good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2).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3. Language: “real language of men in a state of vivid sensation” (no poetic diction)

诗人简介:

1.William Wordsworth:

早期经历:

+Both parents had died by the time Wordsworth was 13

+John Wordsworth, his father, was very educated and liberal and encouraged his children to be the same

+Wordsworth’s hometown was in the beautiful Lake District prompting his early love and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long with imagination

自然和妹妹的影响:

+Believed all individuals have potential to reach a transcendental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through his or her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Believed nature was the glue that binds everything together

+Dorothy, Wordsworth’s sister, was very important to him

–She experienced nature at an early age and her thoughts and impressions influenced Wordsworth.

2.Samuel Taylor Coleridge:

English poet, literary critic and philosopher; a founder of the Romantic Movement in England (with his friend William Wordsworth); a member of the Lake Poets.

He coined many familiar words and phrases, including the celebrated suspension of disbelief. He was a major influence on Emerson, and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3.George Gordon Byron

Personal Image:

a leader of the era's poetic revolution, he named Alexander Pope as his master;

a worshiper of the ideal, he never lost touch with reality;

a deist and freethinker, he retained from his youth a Calvinist sense of original sin;

a peer of the realm, he championed liberty in his works and deeds, giving money,

time, energy, and finally his life to the Greek war of independence

Writing forms:

satire, verse narrative, ode, lyric, speculative drama, historical tragedy, confessional poetry, dramatic monologue, seriocomic epic, and voluminous correspondence, written in Spenserian stanzas, heroic couplets, blank verse, terza rima, ottava rima, and vigorous prose

terza rima三行诗节押韵法(象旦丁《神曲》中所用的诗体,三行为一节,每节的第二行与下一节的第一、三行押韵)

ottava rima(意)八行体(一种诗体,每行十或十一个音节,前六行交替押韵,后两行另成一组同脚韵)

拜伦式英雄:

Definition:

Byron’s chief contribution to English poetry. Such a hero i s a proud, rebellious figure of

noble origin. Passionate and powerful, he is to right all the wrongs in a corrupt society, and he would fight single-handedly against all the misdoings. Thus this figure is a rebellious individual against outworn social systems and conventions.The Byronic hero first appears in Byron's semi-autobiographical epic narrative poem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1812–1818).

Characteristics:

The Byronic hero typically exhibits several of the following traits:

Arrogant

Cunning and able to adapt

Cynical

Disrespectful of rank and privilege

Emotionally conflicted, bipolar, or moody

Having a distaste for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norms

Having a troubled past or suffering from an unnamed crime

Intelligent and perceptive

4.Percy Bysshe Shelley

Shelley is one of the leading Romantic poets, an intense and original lyrical poet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He has a reputation as a difficult poet: erudite (learned), complex (difficult), full of classical and mythological allusions. His style abounds in personification and metaphor and other figures of speech.

Shelley loved the people and hated their oppressors and exploiters.

He called on the people to overthrow the rule of tyranny and injustice and prophesied a happy and free life for mankind.

He stood for this social and political ideal all his life.

He and Byron are regarded as the two great poets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n English Romanticism.

5.John Keats

Major features of Keats’ poetry

1.Characterized by exact and closely-knit construction, emotional descriptions, and by

force of imagination, gives transcendental values to the physical beauty of the world.

2.Always sensuous, colorful and rich in imagery.

3.Major subjects: love & beauty, suffering & death.

His artistic aim is to create a beautiful world of imagination as opposed to the miserable reality of his day. His leading principle is “Beauty is truth, truth is beauty.”

6.Charles Lamb

Literature career:

Lamb lived under the poetic shadow of his friend Coleridge. In the final years of the

18th century Lamb began to work on prose with the novella entitled Rosamund Gray,

a story of a young girl who was thought to be inspired by Ann Simmonds, with whom

Charles Lamb was thought to be in love. Although the story is not particularly successful as a narrative because of Lamb's poor sense of plot, it was well thought of by Lamb's contemporaries and led Shelley to observe “what a lovely thing is Rosamund Gray! How much knowledge of the sweetest part of our nature in it!”

In the first years of the 19th century Lamb began his fruitful literary cooperation with his sister Mary. Together they wrote at least three books for William Godwin’s Juvenile Library. The most successful of these was of course Tales From Shakespeare.

Works:

Lamb also contributed a footnote to Shakespearean studies at this time with his essay "On the Tragedies of Shakespeare," in which he argues that Shakespeare should be read rather than performed in order to gain the proper effect of his dramatic genius.

Lamb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Shakespeare's contemporaries with his book Specimens of the English Dramatic Poets Who Lived About the Time of Shakespeare.

Although he did not write his first Elia essay until 1820, Lamb’s gradual perfection of the essay form for which he eventually became famous began as early 1802 in a series of open letters to Leigh Hunt’s Reflector. The most famous of these is called "The Londoner" in which Lamb famously derides the contemporary fascination with nature and the countryside.

7.Walter Scott

A Scottish historical novelist, playwright, and poet

Popular throughout much of the world during his time

The first English-language author to have a truly international career in his lifetime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西方音乐史论文 一个充满神奇音乐的时代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目录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简述 (2)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不同 (2) 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3) 浪漫主义音乐特点总结 (3)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关于音乐,人们一直都在探讨它的奥秘和美妙,当第一次听到《小夜曲》,便被其中的婉转、悠扬与空灵所吸引,它源于西方浪漫主义时期——一个充满神奇音乐的时代。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浪漫主义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以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动乱之中,它支配着十九世纪的艺术。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简述 浪漫主义音乐善于表现个人的感情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主义的体验。他们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情感的爱情主题;倾心于带自传性的,不满现状的忧郁,孤独者的精神。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也更强调主观色彩的印记。作曲家不同程度地倾心于标题音乐,其构思常常以文学、诗歌、戏剧、绘画、特性舞蹈等其他姊妹艺术的内容为基础,甚至为强调表现意图而加添明确的标题。所采用的形式载体也为了与标题性内容相符而突破传统的模式,创造出许多综合性或形式灵活的体裁。 同时,浪漫主义音乐有着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的强烈兴趣。这反映了19 世纪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一些长期倍受欺凌的国家和民族(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家的“民族乐派”先后成立。和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紧密呼应。在音乐创作的题材方面,盛行采用民间歌谣及民间故事为主题。在追求更加个性化、情感化表现技巧的过程中,诸多民族民间音乐的色彩影响到旋律特征、调式和声与节奏节拍的独特处理。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不同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如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主义音乐派创新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简介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简介 拜伦,出生于英国伦敦,是19世界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拜伦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拜伦生平简介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GordonByron,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拜伦,1788年出生在伦敦一间很破旧的房子中。他 的父母都是没落贵族中的人家,拜伦天生有一只脚是跛的,因此他对这个很敏感。拜伦十岁的时候,他家族的世袭爵位以及产业都落到了拜伦的身上,所以拜伦成为了第六世勋爵。在1801年,为了同拜伦的贵族身份相符合,家里便决定送她去 一所有名望的学校读书,这所名为哈罗公学的大学是由约翰·里恩在1571年创建的,在英国历史上,这所大学培养了 很多知名的大人物,其中对拜伦很崇拜的丘吉尔就是从这所学校中毕业的。 拜伦从哈罗公学毕业后,又进入剑桥大学,他是一个不努力学习的学生,很少听课,但却广泛的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等历史著作。拜伦在学生时代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1809年到1811年期间游历了很多国家,受各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鼓舞,创作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在1824年拜伦不幸遇雨受寒,导致一病不起,在4 月19日逝世,他的逝世使希腊人们深感悲痛,希腊的独立政

府宣布拜伦之死为国葬,并且全国哀悼三天。 拜伦是同性恋吗 拜伦长大成年后就长的十分帅气,他身高有 1.78米,体重在60—89之间,他少年时候肥胖,但在进入剑桥大学后,减肥成功,甚至因为漂亮而出名。之后拜伦很在意外表,甚至用节食来保持体形,睡觉头上还要戴卷发纸。 在拜伦二十四岁的时候,随着《恰尔德·哈洛尔德》的出版,便红透英伦。当时的英国,拜伦形象类似现在的当红偶像,这不仅是因为他充满浪漫、激情和反抗精神的诗作,也因他的贵族身份、令人惊叹的英俊相貌、放荡不羁的私生活以及同性恋、乱伦这样惊世骇俗的绯闻。只要拜伦爱过的人,他都会为他们写诗。在哈罗的时候,拜伦就意识到了自己不一样的性取向,进入剑桥之后,开始了一段让他终生难忘的同性恋情。他在剑桥遇到了十五岁的唱诗班少年约翰·埃德勒斯顿,直到多年之后,拜伦描述这段恋情:“强烈的、纯真的爱和激情”,还写道:“我爱他胜过世间万物”。他们曾经交换的信物,拜伦都随身佩戴,直到去世。 两人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持续了两年,最后贫苦出身的埃德勒斯顿因为生计离开剑桥,之后还写信给拜伦,希望能帮他找份工作,拜伦也想过包养埃德勒斯顿,但是一方面他自己因挥霍无度而债台高筑,另一方面他又沉溺于声色犬马的放纵生活,于是很快就将他抛到了脑后。 拜伦情史 拜伦的第一首诗歌是写给他的表姐玛格丽特·帕克的,他的表姐比他大一岁,两人是青梅竹马,感情很好,因为玛格丽特·帕克不慎跌伤,脊骨受损,于是过早的就逝世了。拜伦十分的悲痛,于是在悲痛之中写下了诗歌《悼玛格丽特表姊》,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史的两大高峰

屈原与李白——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史的两大高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起源于屈原的楚辞。屈原而降,才人代出,曹植、阮籍、郭璞、鲍照、李白、李贺、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诗词作家,各以其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为古代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光彩。其中屈原和李白更是群山起伏中的两座高峰。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主张创作自由,描写自然,注重民间文学艺术上尊创新反模仿,重奇特而轻平凡,想象丰富,幽深奇谲,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等特点。浪漫主义诗歌形式新颖,格律自由,辞藻富丽,比喻动人,句锻字炼,色彩瑰丽, 一、屈原——浪漫主义之先河。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屈原是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开创者。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1、楚辞 《楚辞》作为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开浪漫主义之先河。《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即诗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即书名)。 楚辞体特征: A.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B.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2、《离骚》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体”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中屈原的《离骚》,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源头: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

浪漫主义作品特征

思想特征 1、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浪漫主义对法国大革命后的现实极为不满,往往把非资本主义的生活加以理想化;浪漫主义作家深感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枷锁,于是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他们特别重视爱情题材,对人的梦境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 2、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由于厌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反感庸俗丑恶的现实,对工业化的恐惧和憎恶便成为浪漫主义诗人共有的特点,而雄伟瑰丽的大自然和远方奇异的情景,则成为浪漫主义作家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在他们的笔下,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鄙俗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些非凡的人物往往出没在大自然中间或奇异的和具有异国情调的环境里。他们标举卢梭的“回归自然”的主张,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浪漫主义作家不仅歌吟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如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至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许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他们的描写不重在反映历史真实,而在表现自我的想象,往往只是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史书上语焉不详,可以任凭作者自由驰骋。有的浪漫主义者美化了中世纪封建宗法制度,把中世纪当作“黄金时代”以与资本主义来对立。 4、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都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为此还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这是因为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其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自由,语言通俗。 艺术特色 1、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成就最突出的在于诗歌,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视野宽广,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 2、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这些都离不开对比、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3、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忧郁是浪漫主义者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既有贵族的怀旧式的忧郁,也有资产阶级不满现实的忧郁,“世纪病”即是忧郁病,勒内乃其典型。

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特征

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特征 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是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所组成。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的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性”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 浪漫主义的思想特征:一、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二、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四、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 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一、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成就最突出的在于诗歌,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二、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三、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浪漫主义画派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些成分早在18世纪音乐里便已出现,狂飙突进运动中展现出的强烈精神和情绪成为了哥德小说的先驱,而法国大革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带有血腥而激情风格的歌剧,浪漫主义音乐便

是在这时期开始显现出其独特的风格。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在视觉艺术和文学上,“浪漫主义”代表的通常是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的期间。浪漫主义文学里经常可以发现的特色在于对于过去历史的批判、强调妇女和儿童、对于自然的尊重。除此之外,一些浪漫文学的作家例如纳撒尼尔·霍桑,还将他们的作品根基于超自然/神秘学和人类心理学的基础上,他们都对此深深着迷。

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

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 内容摘要:浪漫主义文学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文学主流,其影响巨大且持续时间长。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是个政治风起云涌、工业变革的时代,在文化领域引起激荡,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便是一个直接反应。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叙述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背景 一、政治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首先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震撼了整个欧洲,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攻占了巴士底狱,拉开了一场持续几年的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浪漫主义的产生就是这次大革命的直接反应。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然而,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热月党人推翻,人民生活更加恶化。 1799年11月,拿破仑政变,建立帝国,对内实行专制,对外连年发动战争,在对封建复辟势力进行斗争的同时,也进行独裁和侵略。欧洲人们怨声载道。1815年,拿破仑战败,俄、奥、普建立了“神圣同盟”,充当国际宪兵,镇压人民革命。同年,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扶持下,法国波旁王朝复辟,称“复辟时期”(1815-1830)。 20年代,民族民主解放运动高涨。1830年7月,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这短短几十年间,欧洲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宁中。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引起了人民的普遍失望,拿破仑战争、欧洲“神圣战争”的镇压,封建王朝统治的恢复,使人民深受封建专制独栽的奴役,引起普遍的不满,向往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整个19世纪文学的精髓。19世纪文学中的“世纪病”、“个人反抗”,都是在自由主义思潮的背景下产生。浪漫主义作家把政治自由的原则广泛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由此可以看出,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它以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文学艺术是社会的反映。法国大革命没有彻底铲除欧洲的封建制度,资产阶级仍在曲折进行之中。面对启蒙思想的幻灭和法国大革命时期欧洲动荡的社会现实,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象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便应运而生。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文学是与革命息息相关的,很多文学作品也是真实反映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政治风云和战争。如德国的海涅通过他的作品《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来表达他的革命民主主义观,通过诗人在祖国大地上的旅行,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法国大革命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法国大革命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更具有催生作用。从个人角度来讲,法国大革命的共和民主精神彻底击垮了专制、等级和特权。平民出身的拿破仑似乎成了那些渴望凭借个人能力获得权利和成功的年轻一代的楷模。而从民族的利益出发,大革命后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法国,影响了周围许多停滞落后的国家,他们相继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深入人心,有为青年,对个人的前途、对国家的命运都充满热望。在仍然动荡的社会发展阶段,仿佛一切梦想都能实现。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以表达

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a)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b)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其提供思想基础。 c)文学自身的发展。 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 a)强调创造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b)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c)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d)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3.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a)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b)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 长篇小说的创造。 c)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d)忧郁感伤情调的喜好。 二、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1.英国 第一代:“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向往中世纪的宗法制田园生活,他们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而闻名。 1798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其中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纲领。 第二代:拜伦(1799—1824)雪莱(1792—1822) 浪漫主义小说家司各特,其代表作为历史小说《艾凡赫》。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 雪莱第一部长诗叫《麦布女王》。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写成)。晚期的抒情诗以《西风颂(1819)、《云雀》(1820)等为著名。表达了诗人高昂的革命热情,对未来的深刻预言。 约翰·济慈(1795——1821)《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翁颂》; 2.德国“浪漫主义故乡” (1)施莱格尔兄弟《雅典娜神像》 (2)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3)霍夫曼(1776—1822) 代表作为《金罐》、《谢拉皮翁兄弟》(短篇小说集) (4)海涅(1797—1856)犹太人,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代表作《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德

《边城》的浪漫主义色彩分析

《边城》的浪漫主义色彩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用笔描绘的一幅美丽的风俗画卷,展示了湘西民间独具的民俗美、风情美。它蕴含着诗一般意境和韵味,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人物与景物以深厚象征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朴情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暴美:天朗、风轻、水清。寄托着作者和读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寄托着哀愁、怜悯和希望。没有辛亥革命后列强侵入的痕迹,没有军阀混战的硝烟,没有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矛盾,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这是沈从文对于现实社会不满而创作出的理想化背景,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带有一种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抒情格调。 《边城》里人情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纯净。阅读《边城》的开篇一段“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不论是乘船的人还是撑船的人都极为客气,不贪小便宜,极为质朴,这一点在现代的社会中难能可贵。老船夫是古代劳动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他对外孙女无私关爱,炎黄子孙得以繁衍血缘纽带,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人性之美。 翠翠是《边城》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恬静的山区小女孩。“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是开始时对翠翠的描写,沈从文用诗一般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湘西山区的风俗画,翠翠的身体自然消融在四周的青山绿水、春风黄麂之间。他将自然与人物融合,既写了翠翠的天真可爱又写出湘西自然景观的美丽,将我们带入那个边城小镇感受那淳朴的魅力。翠翠接下来的言行举止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灵气,活泼可爱,柔情似水的小女孩。至于作者对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刻画,如船总的慷慨好施、正直豪爽;天保、傩送的英俊潇洒、知情晓义,都通过作者的描写,无一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就连吊脚楼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的淳厚,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沈从文在叙写《边城》之时,运用了浪漫主义基调,他结合现实与自身的想象构建出一个世外桃源,并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 而《边城》之中更带有一种伤感忧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翠翠与天保、傩送之间的恋情美好纯情,兄弟二人公平竞争用唱歌的方式追求,带有一种原始淳朴的味道。而它的结局模糊而悠远: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

英美文学浪漫主义

英美文学浪漫主义 【篇一:英美文学浪漫主义】 一、英美文学浪漫情怀的相同之处 中国论文网 /7/view-3799669.htm (一)文学作品的时间及其历史背景 “romanticim”(浪漫主义)这一形式的文学作品最早出现在英国。(frequently shared certain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moral enthusiasm,faith in the value of inp>(二)浪漫主义情怀的定义与主题 从某种程度上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该形式的文学作品中是开山 鼻祖,而美国等其他国家则是在其基础上取其精华,再根据本国的 社会现状以及基本国情做出相应的创新发展,以激起国民对于革命 的爆发和对新生活的追求。所以从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很容易 看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子。英国木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的超自 然主义,华兹华斯的英国国教的正统主义以及雪莱的无神论的精神 主义,司各特的对以往时代的缅怀,都充分表露出浪漫主义的主色 调就是反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肮脏以及统治者的不满,而追求大自然、追求正义讲究实际的道德观与人生观。与此同时,看看美国的作家: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布雷思特(bryant),则反对传统的文化思想,反对旧的封建殖民主义的思想,追求浪漫主义情怀,在这点上看来,英美文学在浪漫主义的情 怀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浪漫主义情怀相同的特色 对美国的文学做深入的了解,就会很容易发现,英国的文学对于美 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很多美国作家跟英国作家 都处于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所以有着很多相似的优秀文化传统 道德。毋庸置疑,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美国浪漫主 义文学运动起源于新英格兰的(transcendentalism)超验主义,表 露的是不讲逻辑,不讲系统,只强调超越理性的感受,超越法律和 世俗束缚的个人表达;呼吁文化复兴,反对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 相信精神上的超越,相信无所不能的善的力量,强调善为万物之源。这个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oson)的人性本善(believed that man was a part of absolute good)和梭罗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1.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的主导特征是表现自我、抒发主观情感。 2.浪漫主义与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时局有着一定关系。19世纪前30年,法国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达尔夫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思潮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 3.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4.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中就开始运用。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近代的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与贵妇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一词开始在英德法流行开来,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与18世纪启蒙文学,特别是伤感主义文学有紧密联系。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英国兴起的伤感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首先,强调主观感情,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2、其次,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情感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的信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是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联系的那种想象力。”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3、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丑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回到自然”和18世纪伤感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写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门话题。 4、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样,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浪漫主义的爱情观期末答题举例分析

期末答题举例分析 灵与肉的激情碰撞 ——初析浪漫主义爱情观 这三部作品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因此,在论及其爱情观时,必须有一个大前提,即浪漫主义重视人的个性,是以“自我有”为出发点,去发掘人的内心世界,并且这种发掘是激情式的。从文本来看,就是几位主人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维特敏感、海黛天真、克洛德残忍傲慢。他们对爱情对象的选择都是凭着自我为出发点作出的自由选择,更多地忽略了来自外部世界(责任、道德、人际关系)等规则的束缚。在这一前提下,浪漫主义的爱情包含了兽性与神性两层含义,下面将具体展开论述。 一、爱情的神性是希望自身的灵魂在对方面前达到可视,并且带 来一种自我实现。具体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爱情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审美观照。如《唐璜》 中作者说道:“一般所谓用情不专,不过是由于自然对某个宠 儿,赋予过多的美……我们起初对色相之所以景仰,不过表示 崇敬于美的理想”。又如伽西莫多认为埃斯梅哈尔达是一件“娇 弱、精致、宝贝的东西,是为别人的手而不是为他那样的手生 的。”,爱情首先会赋予对象一种“美”的感受,如中国人的“情 人眼里出西施”。 (二)爱情希望在对方的眼中窥见“自我”,使最起初的灵魂在对 方眼跳达到可视。如维特认为“我对于自己变得多么可贵了呵,

我是多么崇拜自己了呵,自从她爱我。”伽西莫多畸形的外表使他一开始在世界中对自身的认识是一种混沌的状态,但在圣殿避难的行动后,爱情激发了他,美好灵魂的再现,流下了一滴“温柔痛苦和怜悯的泪”,“眼里充满了光辉”。 应该说,爱情的神性如果扩张开去,最终可达到一种自我的实现,并且能够使这种美的力量仁慈给更多的人,如伽西莫多在圣殿顶端骄傲地喊出三声“圣地”时,也感染了全城的人,“群众用眼睛在阴暗的本堂里寻找他,惋惜他这样迅速地从他们的欢呼声中走掉。” 二、爱情的兽性是肉欲的满足及对对方强烈的占有欲,最终导致 一种悲剧性的结果。具体的表现主要有: (一)对肉欲的追求,对方第二性征的吸引。如维特中“每当我俩 的脚在桌子底下相互碰撞着,呵,我的血液立刻加快了流动,就像碰着了火,我真是心醉神迷。”海黛“没有睡,轻柔而又坚定地把她胸脯的娇美献给他去枕。”副主教“眼睛里闪出浮荡的光,他那贪欲的嘴唇火热地吻着姑娘的脖子。” (二)强烈的占有欲导致悲剧性、毁灭性的结果。由于灵与肉本身 的难以调和,爱情的占有欲使本来可现的自我又迅速地流失,因此,当一切激情释放之后,人便陷入一种空虚的境地。这就使维特和海黛选择“自杀”。而副主教本来就受压制的欲望与畸形人格,在这种状态下就越发本性必露。他“一定要占有”埃斯梅哈尔达,并且让她选择“死掉或者属于他”。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爱情本身就是人性在两性关系层面的反

浪漫主义时期历史背景及诗人简介

浪漫主义时期(1798-1832) 历史背景: Political and social factors: 1. The 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 an upsurge of national 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movements American revolution (1775-1783)—The form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United States. French revolution of 1789—―Liberty,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2.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ffect:1. One of the main effects of the rapid and vast economic changes was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growing population. 2. The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poor in the cities was intolerable. 3. There were children working in dark, dangerous factories. 4. The working classes and the poor lived in polluted, congested slums. Mass epidemics like typhoid fever afflicted the slums. The romantics, the liberals, the socialists, the anarchists and the communists all emerged with their ideologies at this point in history to criticize these man-made horrors. 3. The Luddite movement (工人运动) 思想文化背景: 1.Rousseau 卢梭(page 2)—the father of romanticism —To rely on feelings, to follow the instincts and emotions. —Return to nature。 2.Edmund Burke 埃德蒙伯克( Page 2) —Reflection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1790)《法国革命感想》 3.Thomas Paine 托马斯潘恩(page 3) —Rights of Man (1791) 浪漫主义简介: +It was an artistic,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movement that originated in Europe toward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in most areas was at its peak in the approximate period from 1800 to 1850. +Partly a reaction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it was also a revolt against aristocratic social and political norms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and a reaction against the scientific rationalization of nature. + It was embodied most strongly in the visual arts, music, and literature, but had a major impact on historiography, education and the natural sciences. + Its effect on politics was considerable and complex; while for much of the peak Romantic period it was associated with liberalism and radicalism, in the long term its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nationalism was probably more significant. +The term was used in Germany and France at the end of 18th and beginning of 19th C to classify a new movement in literature, especially in poetry.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除了夸张手法的运用、想象奇特之外还有什么? 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则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其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场风靡欧洲的文学运动,相继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欧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必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古典/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产生的原因。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思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的诗歌。"并指出这是一种"根据'古典的'与'浪漫的'之间的对立说法而建立的类型论。"这种对立或区别具体的含义是"指那种与新古典主义诗歌相对立并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启发并以此为榜样的诗歌" 。 从这里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新古典主义对立",是说浪漫主义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不像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得到启发",是说浪漫主义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这些特点都使浪漫主义文学有了与西方传统文学全然不同的面貌。 不过,即使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那里,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和面貌,德国的、法国的和英国的浪漫主义不尽一致,早期的和以后的浪漫主义之间也有区别。但是这些民族的、时代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文学没有统一的特征和性质。正如韦勒克所说: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整个大陆上自称为'浪漫主义的'具体文学的特点,我们就会发现全欧都有着同样的关于诗歌及诗的想象的作用与性质的看法,同样的关于自然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看法,基本上同样的诗体风格,在意象、象征及神话的使用上与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截然不同。" 关于这些共同点,韦勒克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 也就是说,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些特点,是浪漫主义文学共有的特征。 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自然观,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即自然观的世界观是什么意思。浪漫主义所谓的自然是针对古典主义而言的。他们认为,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秩序、规律的强调,其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无华的和天真无邪的事物视为"自然的"。从这里引出了浪漫/古典之间的一系列对立,如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浪漫主义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古典主义强调对人类创

从浪漫主义的源头看李白的浪漫主义解析

从浪漫主义的源头看李白的浪漫主义(1) 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化的继承,作为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仙李白,对屈原、庄子又是如何继承的呢? 一、从积极浪漫主义屈原方面来看李白的浪漫主义 屈原在楚地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有关宗教活动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他的诗歌《九歌》、《招魂》、《离骚》、《天问》等篇,无一不带着鲜明的神话意识,而在李白的诗歌中,随处可见神话,即或不是神话,却也把它当作神话来描写的情景。比如《古风十九》中写华山就把华山人格化、神化:“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好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政治上不得志,信奉道教,长期过着游山玩水、修道炼丹的生活以及对浪漫主义的传承,使李白经常把道教的神仙传说融入诗中,神话构成了李白诗歌离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我们进一步研究屈原的浪漫神话。例如《九歌》中诗人叙写了一系列灵光飞扬的自然神形象,因相爱而不得相聚的湘江之神,充满失意而悲哀的“山鬼”,因不能长久地与“美人”聚合而烦恼的河伯……显然这一系列的自然神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文化心理,即“万物有灵”。 既然万物是有灵的,大自然是有灵的,人生的最高境界则应为“天人合一”,人生最大的自由莫过于回归自然。李白对大自然的那种无比的热爱,其实质即是他天人合一生命观的一种表现。大自然中,最神奇、最为一个道教徒(李白)所重视的应该算明月了,李白的笔下,几乎随处可见明月的意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个生命体,明月、形体、影子,它们融洽相处得那样亲切自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把我的愁心托付给亲爱的朋友明月、长风,明月与长风和作者融洽无间、天人合一,李白的性灵融合在自然之中,与月一体,与风一体,明月即李白,长风即李白,高山即李白,流水即李白。 从“万物有灵”的角度看,从“回归自然”的角度看,李白的生命是整个宇宙。 回归自然,我记得古代有一句表现回归自然的话——“日月星辰胸中走”,如果李白就是整个宇宙的话,那么,从这个视点出发,我们去体味李白浪漫主义那雄奇的夸张,“疑是银河落九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与尔同销万古愁”等一系列突破时间的、空间的、现实的、理性的思维障碍的夸张,那又有什么奇特的呢?而西方文艺所说的“三个大”又有何难呢? 二、从消极浪漫主义庄子方面来看李白的浪漫主义 追求与大自然神秘的契合,反对用理性的思维让人与自然分离,这一点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家共同具备的,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读书人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我们来看另外一位浪漫主义大家庄子。庄子因梦见蝴蝶,他分不清到底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蝴蝶。李白终身以大鹏自比,是他能够像大鹏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还是大鹏能够像李白一样有放荡不羁的思维?具有强烈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的人,是不能为理性而牺牲自己内心的灵性的。他的灵性只能深深地来自他的生命,来自他对生命、对宇宙的神秘契合的强烈的爱。具有宇宙意识的人,能够

浅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浅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摘要: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具有浓 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洋溢着火焰般的激情,具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构建起古代 浪漫主义的新高峰,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文坛、诗坛具有重大而 深远的影响。李白存诗九百九十多首,这些诗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 烈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政治集团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画 笔点染祖国壮丽的山河。他的诗篇,无论五言七言,无论古体近体,无不别具风格,具 有强烈的浪漫主义。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浪漫主义; 特征 一、浪漫主义的含义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二、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内涵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以天才的艺术创造,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手法,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李白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的强音。李白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是冷静细致地表现生活,而是侧重于抒发个人炽热的内心情感,他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独创性。比如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时,愤怒地斥责“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古风》其五十一);在批判安史叛乱时,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他的强烈愤怒。他在抒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而在表达追求自由的心情时,更是十分狂放:“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搏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特别是当他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他的诗歌主观色彩就更强烈了,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陡然的发端,直抒内心郁结,可见其精神苦闷的强烈。接着转入描写登楼所见所感,酒酣兴发,飘然欲飞,似乎所有的烦忧一扫而空。然而现实的黑暗依然存在,感情也未平静。所以,后面的诗句反跌入更大的苦闷,希望在消极避世中寻求解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就是这样抒写自己内心苦闷、抑郁以及追求与希望。上述这种炽热感情的抒发,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出鲜明的傲岸不屈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语),以气夺人的特色。 (二)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抒写情感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还体现在善于运用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写感情。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梦境描写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登超现实意象,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