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治的概念》的解读

对《政治的概念》的解读
对《政治的概念》的解读

敌人·战争·政治

——对《政治的概念》的解读

【摘要】《政治的概念》是施米特的代表作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本文试图以此为文本,从施米特的立场、前提和方法分析施米特的政治观,指出施米特为政治的正当性所做出的辩护及其问题。并揭示出

施米特的前提既是理解其政治观的关键,也是其为政治正当性辩护的阿基里斯之踵。

【关键词】政治观敌我划分正当性

一、影响和批评

施米特作为政治思想家的影响从未消失。战后德国思想界对施米特的关注从没减少,即使施米特被纽伦堡国际法庭无罪释放隐居家乡小镇以后,仍不断有知名学者、教授专程去拜访他。特别是施米特在1985年去世以后,在1986-1996年期间,据说德国几乎每个月有一部研究施米特的论著出版,涉及宪法、国际法、现代政治思想史、国家理论、政治哲学和政治神学①。英美学界虽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关注施米特,但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施米特变的炙手可热。无论赞同还是反对,业内人士承认,施米特乃“德国学界在宪法和公法领域最重要的人”(阿伦特语),其论著“最具学识且最富洞见力”(哈耶克语),“如今甚至开始盖过韦伯的光芒”。(《法兰克福汇报》,97年07月11日)②

施米特的写作生涯长达60年,一生著述甚丰,而且思想恢奇多端,涉及领域广泛,因而很难对其思想取得一个明晰、确定的共识。新左派和新右派理论家与自由主义理论家看待施米特的政治─法学理论的思想立场明显不同,各派政治思想的界限丝毫没有模糊。据刘小枫的说法,英美学界对施米特的解读就存在保守自由主义(右派)、社会民主派(左派)和自由主义三种立场(参见《施米特与政治法学》)。由此可见施米特思想的复杂性。本文主要涉及施米特的政治观,而且主要以施米特的名篇——《政治的概念》为文本。

《政治的概念》作为施米特的代表作,数十年来对其研究的文章已数不胜数,各个学者从不同的领域、角度出发对其做了迥然不同的解释。其中施特劳斯对其做的注释——《政治的概念》评注,占据特殊的地位。在施米特在世时就多次承认这篇文章对他的影响,并针对施特劳斯的批评修改了最先的版本;而且施特劳斯本身也以这篇论文在思想界崭露头角,从此开始成为一代政治哲学家的思想历程。

施特劳斯在《评注》中,透过施米特表面文字的表述,抓住了施米特隐匿的立场,并指出了施米特本身并未清晰意识到一些枝节、点破了他逻辑上不一致的地方。施特劳斯的结论是:

①参见《施米特与政治法学》

②同上

施米特是一个在自由主义视界之内试图反对自由主义的思想家。这种悖论处境使施米特对自由主义一方面持明确的批判态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采用自由主义的语言、范式,甚至下意识的采用自由主义的某些观念。

二、施米特的政治观

施特劳斯作为本身就是政治哲学家的学者,对施米特的解读肯定是不会出现偏差。但《政治的概念》作为一个开放的文本,本身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角度。本文试图分析施米特在这篇论文中显示出的政治观,他为政治的正当性做出的辩护及其问题。

《政治的概念》共分为八节,有的前后有明显的联系,有的则缺乏明显的联系。从逻辑连贯的角度,可以这样来读。首先从第七章——政治理论的人类学始基开始,施米特论证说:所有的国家理论和政治观念均可按照他们所依据的人类学来检验之,并由此分为两类,即性善论、性恶论。施氏首先揭示说自由主义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因而主张限制国家、国家应该服务于社会。但这在施氏看来,自由主义创造的这套“权力”分割和平衡学说即一套监督和制约国家与政府的体制既不能被看作一套国家理论,也不能被看作一套基本的政治原理。随即,施氏论证说人是一种“危险的”动态生物,所以敌人在任何时刻都存在,从而划分敌我的可能性就不会消失,政治存在的基础就不会失去。施米特说,政治思想和政治本能通过在理论和实践中划分朋友和敌人的能力来证明自己。政治的极致也就是那些明晰无误地把敌人确认为敌人的时刻。……在政治的历史上,无论是国际政治还是国内政治,一旦无力或不愿作出敌友的划分,便标志着政治的终结①。然后在第二章——划分敌我是政治的标准中,施米特提出了他的这一著名论断——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的具体政治性划分便是朋友与敌人的划分。这里的敌人是公敌,即生存论意义上的,从而战争是敌人的显现形式(第三章)。在这一章施米特对“战争是政治的极端形式”做了描述和展开。由于决断战争和敌人的需要,国家必须是政治统一体,而且是决定性的统一体。这样,多元论的国家理论是不成立的(第四章)。施米特论证说,能够决断战争和敌人是政治统一体的根本特点、是国家主权的体现。失去这种能力一个组织就不是一个政治统一体。而且,作为一个统一体必须进行敌我划分(第五章)。由于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的政治统一体,从而世界并非政治统一体,而是政治的多样本(第六章)。在这里,施氏揭露了普世伦理的浅薄与欺骗、对“人类”概念的滥用和垄断背后的非人道本质。至此,施米特就合理的得出中立化、非政治化的谬误。那种把国家用法律程序架空、用技术手段去提高国家的管理职能的技术主义无法回答施米特的问题:在非常时刻谁来决断战争和敌人。自由主义否定了政治性;可是自由主义并未因此从地球表面消除政治性,而只是隐藏了政治性;自由

①《政治的概念》p200-201 选自《施米特:政治的剩余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主义导致了人们用反政治的话语模式来介入政治。这样,自由主义并未杀掉了政治性,而只是杀掉了对政治的理解,消灭了事涉政治性时所需的真诚。

以上是对《政治的概念》的逻辑的梳理,但这仅是字面含义,按施特劳斯说法,这只是显白教诲。如果只是这样解读,将掩蔽施米特的真正思想,看不到施米特的隐微教诲。

施米特开篇即说,国家的概念以政治的概念为前提。而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则以敌人的概念为前提。“一切政治的概念、观念和术语的含义都包含敌对性;它们具有特定的对立面,与特定局面联系在一起;结果(在战争和革命中表现出来)便是敌-友阵营的划分,而当这种局面消失之后,它们就变成幽灵般空洞的抽象。至于国家、共和国、社会、阶级、主权、法治国家、绝对主义、专政、经济计划、中立国家或全权国家等词,如果人们无法从诸如此类的术语上面确切地知道要侵袭、战斗、反驳或否定的对象,那么,它们便根本无从把握”。①只有当——“至少作为一种现实的可能性”——有一个存在时,政治才能存续下去,而且只有在敌人被识别出来的地方政治才是真实的。

施米特说划分敌我是政治的标准,并提出“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的具体政治性划分便是朋友与敌人的划分。这就提出了一个合乎规范的定义,它既非一个包揽无遗的定义,也非一个描述实质内容的定义”。②显然,在施米特的政治观中,敌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敌人存在的可能性的缺失意味着政治的终结。

而敌人的存在需要识别,需要划分敌友,需要决定是否与之一战,这样,就需要有一个具有决断权的统一体——国家。“政治造成了最剧烈、最极端的对抗,而且每一次具体对抗的程度越接近极点,即形成敌-友阵营,其政治性也就越强。在作为一个有机的政治统一体的国家之内,完全由自己决定敌-友的划分。不但如此,紧随这类首要的政治决断并在业已采取的决断保护之下,无数次要的“政治”概念便开始出台。”③“始终存在划分敌友阵营的可能性足以促生一种超越纯粹的社团-组织性团体的决定性统一体。政治统一体乃是一种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统一体,与其他各种组织相比,它具有决定性”。④即“国家的概念以政治的概念为前提”。

那么敌人如何识别?“战争是敌人的显现形式”。在施米特的理论中,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是政治的首要前提。“战争既非政治的目标,也非政治的目的,甚至不是政治的真正内容。但是,作为一种始终存在的可能性,战争乃是典型地决定着人类活动与思想并造成特定政治行为的首要前提”。⑤“只有在真正的战斗中,敌-友的政治划分所产生的最极端后果才得以暴露出来。人类从这种最极端的可能性中发展出特定的政治紧张局面。……在一个彻底消除了战争

①《政治的概念》p167-168

②《政治的概念》p164

③《政治的概念》p30

④《政治的概念》p180

⑤《政治的概念》p171

可能性的世界上,在一个完全实现了和平的世界上,将不会存在敌-友的划分,因而政治也将不复存在”。①

这样,战争和敌人的概念是互相蕴涵的。因为,施米特的“敌人并不是指那些单纯的竞争对手或泛指任何冲突的对方。敌人也不是为某个人所痛恨的私敌。至少是在潜在的意义上,只有当一个斗争的群体遇到另一个类似的群体时,才有敌人存在。敌人只意味着公敌”。②“每个参与者均站到自己的立场上判断,敌对的一方是否打算否定其对手的生活方式,从而断定他是否必须为了维护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反击或斗争”。③这样,敌人必然意味着战争,而战争中的双方也必然是真正的政治敌人。

三、施米特的立场、方法和前提

从而,施米特的政治观的后果性就显示出来了:政治即意味着战争,和平是不可期望的幻影。这显然是一种悲观主义的政治观,而且当前的现实似乎也证实了这种政治观——仿佛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观。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我们是否甚至在逻辑上也只能接受这个悲观的结果?让我们首先来分析施米特的立场。

“如果世界上存在的不同国家、宗教、阶级以及其他人类团体间能够相互一致到不可能、甚至根本无法想象会发生冲突的境界,如果在一个囊括了全世界的国度中始终能够预防内战爆发,那么,朋友与敌人的划分也将不复存在。世界上将不再有政治,也不再有国家,只剩下文化、文明、经济、道德、法律、艺术、闲扯等等”。④显然,施米特强调划分敌我是政治的标准,强调政治的严肃性是为了在这个缺乏严肃性的世界重新确立生活的严肃态度,让人们正视政治的强硬性。正如施特劳斯所说,“为何施米特拒斥和平主义的理想(更根本地讲则是文明的理想),为何他肯定政治性:他之所以肯定政治性乃是他在受到威胁的政治状态中看到了对人类生活之严肃性的威胁”。⑤在施米特看来,自由主义对政治的中立化、非政治化实质是放弃对严肃、正确生活方式的追求。因而他要强调政治,在一个一片娱乐化的世界重提严肃生活的重要性。

再看施米特的方法。施米特从非常规的、需要决断的“例外状态”出发,把这种状态推到极端,成为决定性的事件,从而论证了政治存在的必然性,做出决断的政治统一体的不可或缺。而且一旦确立了政治的必然性,施米特就将其继续推进,政治成为整个人类生活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施米特不会仅仅停留在如下主张:即政治“独立地作为一个自主的领域”客居于“其他人类生活和行动的领域中”。他也不会满足于其最早的宣称:政治须“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且相

①《政治的概念》p171

②《政治的概念》p166

③《政治的概念》p164

④《政治的概念》p188

⑤《<政治的概念>评注》p228 选自《施米特:政治的剩余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对而言最终的决定。”政治的例外性通过以下事实显示出来:政治并不是与其他领域平起平坐的一个“领域”;政治并非被稀释于或消解于自由主义“文化哲学”的相对主义之中。当施米特背弃政治的“领域”概念时,他只是想将其理论说明或概念置于他的意图水平之上。因为暴死的紧急状态——施米特的政治概念以此为标底——“不仅仅是限于某个诸如政治的独立领域,而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①

而“例外状态”的存在既是一个事实,可以靠经验观察证实,又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因为在施米特的理论中有一个隐匿的前提:人是带有原罪的。因而必然会被区分为两类人,从而必然会有敌人的相互存在,必然要发生战争。这是施米特论证政治的前提,也是为政治的正当性辩护的出发点,又是其阿基里斯之踵。

人性之善恶显然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正如施米特所说,一切政治理论可以由此区分为两类。但施米特的政治概念并不以普通的性善性恶为依据,因为他说,对“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的心理学看法并不能解决问题。按照无政府主义的方法,只有那些认为人性本恶的人才是邪恶的。那些认为人性本善的人,即无政府主义者则被赋予了某种优越性或指控那些恶人的权利。所以,问题再度出现了。②这个问题只能由各种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的猜测来回答,而所有这些猜测最终都将导致一种对信仰的人类学空白。③可见,施米特并不相信从未有定论的性善性恶理论可以作为政治的前提。

这样,如何论证敌人的必然存在就成为能否保证政治必然存在的关键。那个“性命攸关的事件”乃是施米特所有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想要把握施米特的概念行动,就必须过问这一事件。因为正是这一事件而不是那些大多数“日常事件”才是施米特的概念构成的关键所在。④而正是在这里,施米特现露出其神学本质。对于启示的信仰关乎着政治神学的生死存亡,因为政治神学以启示这一真理的信仰为前提。……在信仰与错误信仰的斗争中不存在“中立者”:在启示真理面前朋友和敌人分道扬镳。……因为,正是在这里体现出了政治神学所要求的攫取一切并渗透一切的真理的权力,因为,这种权力能够迫使我们作出决断,召唤我们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⑤只有在基督教的背景中,敌友的区分才是必然的。上帝——“他宣称道,我要把敌意播撒在你的子孙和他的子孙之中”——的最高主权乃是这样一个会合点,已被救赎的与不能救赎的、被拣选的和没有被拣选的、朋友和敌人这三种区分在其中相遇。在这三种区分中“人的区别和分类”——由于这个原因“那种通常的人的概念的千篇一律的乐观主义变的没有可能”——获得了其最终的根据。⑥

①《古今之争中的核心问题》p30

②《政治的概念》p197

③《政治的概念》p192

④《古今之争中的核心问题》p69

⑤《古今之争中的核心问题》p72

⑥《古今之争中的核心问题》p89

只有在承认对启示的信仰的基础上,施米特的政治概念才是成立的,他为政治的正当性所作的辩护才是有效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政治在国际领域得到最充分的显示。因为在国际领域,各个国家作为独立的利益单位,对优势地位的争夺最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显示出其最刚硬的一面。政治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政治现象只有在敌-友阵营这种始终存在的可能性背景下,方能得到理解,而在这种可能性所包含的道德、审美及其经济等因素无关。……如果出于“纯粹”宗教、“纯粹”道义、“纯粹”法律或“纯粹”经济的动机发动战争,则是毫无意义的。敌-友的划分以及战争均无法从人类文化的这些特殊对立面发展出来。①

四、站在施米特之外看施米特

但明显,启示的真理决非自明的,也远非已经成为唯一的信仰。所以,走出神学的视界,施米特的政治观的局限性就非常清楚的显现出来。虽然现实世界确实是并非和平的世界,但并不代表没有和平的希望。在施米特的理论中,国际无法避免斗争和战争,一国的崛起必然要伴随着征服和征战,“大国悲剧”注定要上演。但这是由施米特的前提决定的。在施米特的观念中,世界是分裂为两个部分的,在理论上它由上帝决定为可以被救赎的和不能被救赎的,在现实中分为上帝的子民和异端。而双方是绝对对立的,不可共存的,注定要一战的,所以,划分敌我就成为政治的标准,政治以敌人和战争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在施米特的理论中有一个不证自明的条件,即国际政治的主体是民族-国家,政治存在于各个独立的国家之间。

那么,是否世界真的注定要在不断的划分敌我和战争中存在吗?真的即使在理论上也不存在和平的可能?当然不是这样。即便在西方,也有康德也样的世界和平主义者。“从康德主义者的视角来看,国际关系的主题只是表面上呈现为国家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类共同体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人类共同体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一旦它变成现实,国家体系就将消亡”。②

而站在西方的视角之外,抛开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我们会发现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蕴涵着另一种明显区别于施米特的世界政治观。在这种模式中,对世界负责任,而不是仅仅对自己的国家负责任,……即以“天下”作为关于政治/经济利益的优先分析单位,从天下去理解世界,也就是要以“世界”作为思考单位去分析问题,超越西方的民族/国家思维方式,就是要以世界责任为己任,创造世界新理念和世界制度。③也就是要以世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超越那种没有世界的世界观。

政治确实不会终结,但永远存在的政治并非一定是施米特这种刚硬的、总是你死我活的政

①《政治的概念》p172

②《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p19

③参见赵汀阳《天下体系》

治。政治作为追求优势地位的事业,确实必然存在竞争,但这种竞争并非一定是要分出死活的战争。

【参考文献】

1、迈尔:《隐匿的对话:施米特与施特劳斯》,朱雁冰、汪庆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迈尔:《古今之争中的核心问题:施米特的学说与施特劳斯的论题》,林国基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3、《施米特:政治的剩余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5、刘小枫选编:《施米特与政治法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2004级马哲专业董建

法律的经济分析导读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导读 【文章概要】20世纪60年代,法学随即受到了各种其他学科的猛烈冲撞及渗透、无异是向法律的自给自足性提出挑战。20世纪90年代,受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以市场为导向的法律改革潮流。经济分析法学正是其中之一,经济学为预测和解释人们的法律行为提供了最好的理论,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合理最大化者,在选择如何行为时,人们将考虑每种可能的行为方案所付出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将人们日常生活的相互交换活动中如何获取利益的简明经济原理和与经济效益有关的市场经济原理应用于法律制度的研究 关键词:法律经济分析财富最大化效益成本 经济分析法学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在长期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理论的西方国家中,认为国家不应过多干预市场经济政策,坚持国家经济作用有限论。但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看到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理论统治下的市场出现“失灵”带来的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使得资产阶级国家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从幕后走到台前,大量地、广泛地应用立法、司法手段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为此,经济学家和法学家不得不把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作为一个实在的法现象加以研究,经济分析法学由此孕育而生。 经济分析法学是国家干预社会经济运行的实践而来,更是在各个学科交叉冲撞及渗透过程中得到发展,它无疑在向传统法学的自给自足性提出挑战。对于传统主义的法学家而言,法律是不假外求的,更不必去求助于被认为带有“市侩”气息的经济学来侮辱神圣且历史悠久的法学。简而言之,法律被视为一个经过完美编排的观念及逻辑系统,再加上由某些崇高的理念(公平、正义、自然法)所引导,只要是训练有素的法律人运用传统的法学推理方法便可以得到案件的正确答案[1]。他们不考虑一个判决所要消耗的社会成本,以及衍生的实际社会后果,甚至不管这些立法或者政策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反而得到与此相悖的结果。而经济分析法学家认为传统的法律观和方法论能达到的真理是脱离现实的真理,是自以为是的“正义”。他们认为只有运用经济学进行“实证经济分析”才能都真正充当政策工具从而改变社会往所欲方向发展,从而利用最小可能的资源来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进而达到改革和完善法律制度的目的。 经济分析法学的核心思想是“效益”。在经济分析法学家看来,效益原则是经济分析法学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原则,法律的根本宗旨是以价值最大化的方式来分配和使用资源,或者说通过法律的参与以有效的利用自然、人力、财力等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这一根本目标。经济分析法学不仅体现在分析和解决规制市场经济次序的问题上,还体现在财产、继承、家庭等民事法律关系问题上,甚至在刑法、行政法、诉讼法、宪法等公法领域也有其经济根源。换言

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

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热论》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所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管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法律的经济分析》读后感

一、简介 《法律的经济分析》这部享誉世界的法律经济学著作,将经济学运用于许多非市场的行为,如,犯罪、起诉、离婚、意外事故、反种族歧视法等等,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全新的、广阔的、全方位的视角。效益被看作是法律的基本价值,法律的效益价值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是法学研究理论领域和方法论上的重大突破。 作者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 Allen Posner,1939--)是70年代以来最为杰出的法律经济学家之一。他将人们从互相自愿的交易中各自获得利益的简明经济理论和与经济效率有关的市场经济原理应用于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研究,为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对法学一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法律经济学的概念 但究竟什么是法律经济学?在文章的序言部分,译者就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也就作为我学习法律经济学的第一步。 法律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而且主要是运用价格理论(或称微观经济学),以及运用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他有关实证和规范方法考察、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的学科。它是法学和经济学科际整合的边缘学科。 在刚刚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不禁怀疑经济学工具对法律研究的可能性和有效性,但同时也对这种新颖的思想有着强大的兴趣——法律与经济,两个强大领域的交叉学科,究竟有着怎样神奇的力量。 在第一篇,作者就首先给出了广泛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研究通货膨胀、失业、商业周期和其他神秘莫测的宏观经济现象。他认为,“经济学是人类在一个资源有限、不敷需要的世界中进行选择的科学”,将经济学看成是一门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理性选择的科学,即在这个世界,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是有限的――资源具有稀缺性。它的假设是:人是对自己的生定目标,自己的满足,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自我利益”的理性的、最大限度的追求者。而“人是其自利的理性最大化者”这一概念暗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即,如果一个人的环境发生变化,而他通过改变其行为就能增加他的满足,那他就会这样去做。这就是法律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当然法律经济学视野中的法律基本概念,也和传统的法律基本概念有所不同。他认为,经济学对法律进行规范分析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效率是一个公认的价值,表明一种行为比另一种更有效当然是制定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了解法律经济学,就不得不重新对一系列的法律概念进行认识,法律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实用性。在传统的视角里面,法律都是处在消极的地位,一般都是进行事后的调整,缺乏前瞻性;法律的改变多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法律经济学却认为,法律除了事后的调整外,更多的应该注重事前的预防。因为损失的发生在很多情况下是难以弥补的。而关于权利,传统的法学理论习惯于从权利的静态,至多是从它的排他性出发,认为权利与权利之间是可以划清界限的,当严格依法界定并保护一个人的合法权利时,实际上也就界定和保护了他人的权利。科斯认为权利具有“相互性”(reciprocal nature),纷争的产生源自社会资源的有限,问题不在谁对谁应付赔偿责任或免除损害责任,而是如何减少损害,只有从双方性的观点去看损害赔偿的问题,才能真正达到社会财富最大化的目的,社会资源才能获得最有效率的运用。 在对第一篇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就已经感觉踏入了法律经济学的门槛,了解了学习法律

生活中的法律经济学论文

透视“梁祝”之争背后的法律问题长期以来,“梁祝”的传说被我国艺术家用各种形式演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千年。到底他们是哪里人?故事起源在什么地方,是河南还是浙江?惹起一场议。这场争论的一方是刚刚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文化之乡”的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另一方则是曾在2005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的河南省汝南县。一个是“梁祝文化之乡”,一个是“梁祝之乡”,虽然只有一词之差,这背后却隐含着两个地方各自对梁祝文化源流的认同。那么,为什么这一南一北两个地方会被冠以如此近似的称号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说,他们之所以给浙江宁波的鄞州区和河南的汝南县命名类似的称号,主要因为这两个地方都跟梁祝传说有关。 但是,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梁祝之乡?我门也无法判断。因此,关于梁祝文化的源流问题也许会成为一个不解之谜。与此同时,我们不禁会思考,在这个争论的背后,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用意? 原本尊重历史,辨明出处,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但是,争做“名人故里”的这些地方,目的真的是在于膜拜祖先,弘扬正气,传承文明么?其实,这里涉及名人故里之争背后的利益之争问题,也有一种说法叫做“文化搭台经济演戏”。当然从这个来看,其实这也是一个法律问题。目前,很多地方的政府,早已经偏离了实事求是发展历史资源的做法,甚至没有实事求是的意思。他们只是借“名人故里”来生利。名人故里之争,已经演变成为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成为资源之争、品牌之争。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名人故里以及相关开发,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再往深一层,名人故里之争是对品牌的争夺,地方希望通过名人、通过文化,来营销这个城市、这个地方。所谓的文化之争,已然演变成利益之争。 在“名人故里”之争的这场闹剧里,我们也看到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和保护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所有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这些文化传说、各种文化的形式,包括一些文化的空间,也就是说在某一个时段、某一个空间,我们举行的某种活动,这些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好几个说法,让民众不知所措,产生混淆,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了。不光是这个“梁祝”的问题,还有其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这种情况。于是,这又给我们提

技术分析的核心在于思维模式

技术分析的核心秘密在于思维模式! 做交易的,尤其是做期货交易的,几乎每个人都会了解一些技术分析。趋势线、支撑压力、各种价格形态、超买超卖、背离、百分比回撤,等等,这些技术手段几乎每个人都了解它的主要内容和使用方法。可是,为什么很多人总是用不好技术分析的这些工具、方法呢? 我的体会是:根源在于思维模式! 普通人最习惯的思维模式就是逻辑推理中的因果律,其表达模式是:“因为A,所以B。”这种思维模式在日常生活里处处可见,深刻的扎根在我们的思维深处。而它的背后的逻辑依据是:确定性。 可是,市场却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确定性的地方。市场里,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只有不确定性! 因此,“因为A,所以B。”的思维模式在交易中是第一等有害的、最错误的观念。 技术分析的思维模式是逻辑推理中的可能性,是对概率事件的一种推理,它的表达方式是:"如果A,那么,B的可能大于C的可能"。 在技术分析里,永远不能够成立所谓的“因为A,所以B。”。正是因为如此,技术分析可以解释一切的价格现象,因为在技术分析的眼睛里,看到了全部的可能性——价格或者上涨,或者下跌,或者横盘。这三种可能性,在技术分析里,平等看待,只是区别它们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 也正是因为如此,技术分析最适合与市场本身的特性! 所以,技术分析的交易者从不抱怨市场,如果市场运动方向与概率吻合,那么,他将继续原来的推理来操作;如果不吻合,那么,他将解读为前期推理的失效,比如假突破,而后他将根据新的事件重新调整方向。 所以,技术分析交易者也不需要走在市场的前面,只需要追随。 所以,技术分析交易者也不需要很多的理由、依据去挖掘价格背后的东西,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眼里所谓的基本面,而是盯住价格波动的本身。 要像运用好技术分析,首要的任务,在于调整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这是第一等重要的大事! 技术分析是一种理论,因此,要想运用好技术分析,需要对技术分析在哲学上做一些思考,这是有益的。技术分析绝对不是工具而已。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看待市场的角度和方法。如果在这个层面上不解决,而是花功夫去推翻它,实在没有任何意义。

经济法学分析论文

经济法学分析论文 一、从热闹浮华到冷静思考 中国经济法学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兴起的一门学科。“由于宏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要求,震惊世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规模空前的经济立法实践的促进,我国经济法理论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期间,出现了几十位经济法学家,创立了综合经济法学派、纵横经济法学派、纵向经济法学派、经济行政法学派、学科经济法学派等,呈现出学派林立,众说纷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繁荣景象是由特定时代背景促成的。具体说来,是经济法沾了经济的光,经济法重点在“经济”而不在“法”,人们对经济的热望外溢辐射到了法律身上,规模空前的经济立法使得法律水涨船高。但与此同时,人们不仅对经济法,就是对许多法律部门包括民商法和行政法都认识不清,以至于把经济法理解为有关经济的法,甚至是一切有关经济的法。特别是当时经济法学处于初创阶级,许多基本问题都尚在探求之中,不要说当时难以解决,就是今天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也难以真正彻底解决。而当时许多实际问题,如承包租赁、两权分离、经营责任制,都是一时的问题,甚至不是什么真正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当时经济法学的繁荣,客观地说是繁而不荣,甚至是虚假繁荣。 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使这种繁荣成为昔日的荣光。民法通则第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并在立法说明中进一步指出:“民法主要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即横向的财产、经济关系。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国家和企业之间及企业内部等纵向经济关系或者行政管理关系,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由有关经济法、行政法调整,民法基本上不做规定。”上述规定和说明给经济法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使综合经济法学说分化,纵横统一经济法学说解体,同时在经济法原有的领域内引入了新的竞争者,即行政法,这大长经济行政法学说的志气,而这一学说认为,“单纯从国家行政权力活动这一点看,经济行政法与行政法没有区别。按照传统行政法学的观点看来,经济行政法应当属于行政法中的行政作用法之一部。”[2](P?224)因此,该学说的根本宗旨与学科经济法学说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7)

《中医经典选读》心得体会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总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着手里当宝?但是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论》、《金贵要略》和“温病学”,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受到验证的,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刻苦钻研中医经典的内容并推崇之。这是因为其对中医重要价值,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能够有效的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便开始学习。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依据,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经典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病学”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比如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中医经典必读书籍

中医经典必读书籍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医经典必读书籍》的内容,具体内容:有哪些?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欢!中医学生必读的20本书《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 有哪些?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欢! 中医学生必读的20本书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网友评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学中医者该好好阅读。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

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网友评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读医书不能脱离成书的时代背景。 《伤寒论》 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他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经典。 网友评论:仲景先师的毕生巨著,它出现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面对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理所应当,也该抱着真正求学的心态来钻研祖先们留下来的医术,继续将它们传承和发扬,而不是一味地否定。《难经》 《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学习中医学、掌握传统理论真谛的必读之书。它成书于西汉末年。全书以问答释疑的形式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并对《内经》中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阐发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但由于其成书较早,文字古奥,语句艰深,极难使中医初学者理解掌握。 网友评论:其成书较早,文字古奥,语句艰深,极难使中医初学者理解掌握。跟着老师听了一遍,可能有些东西还需要沉淀才可以感受到!

浅析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分析

2008年8月(总第177期) 法制与经济 FAZHIYUJINGJI NO.8,2008 (Cumulatively,NO.177) 法律经济学又称为经济法律学、法律和经济学、法律的经济学、法律的经济分析等等。关于法律经济思想学派的称谓,的确是多样,但基本都大同小异。综合诸多关于法律经济学的称谓及定义,可以把法律经济学定义为“法律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而且主要是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他有关实证和规范方法考察、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的学科,它是法学和经济学科际整合的边缘学科。”[1]一方面,它以人类社会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故成为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法理学的一大流派;另一方面,由于它的经济理论与方法为其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工具,故又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一、法律经济思想与波斯纳 (一)思想渊源 1.功力主义理论 功利主义理论是由18世纪英国著名的法学家杰里米?边沁所创立的。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以研究的本性开始,认为“趋利避害”,“避苦求乐”是人的自然本能,是人们对待利、害、苦、乐的共同态度,是人们行为的唯一原因[2]。 2.制度经济学理论 制度经济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西方一个经济学派。它主张运用制度—— —结构分析方法,分析制度因素和结构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政策建议。新制度经济学是以交易成本为中心,主要考察经济运行的制度基础,通过考察和分析产权关系,来合理地界定、变更和调整产权结构,以降低或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改善资源配置。 3.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法律经济学的思想渊源之一,它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支派,与制度经济学同产生与一个时期。福利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就是要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是有效益的,也就是要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和最大化。该学派以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帕累托,他提出“最适宜状态”概念来作为检验社会福利是否增值的标准。不过,他的思想存在极大的不足,后卡尔多和希克斯都提出新的效益原则。 (二)时代理论呼唤 20世纪20、30年代经济大危机,政府为了振兴经济,开始大规模干预经济活动,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法律进行干预。实际上就促使了人们把法律和经济结合起来,不过当时只有反托拉斯发之类的与经济活动有着直接关系的法律领域才有经济 学的介入。二战后,西方各主要国家都积极奉行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的政策,法律内容涉及到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对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政府的干预并不总是富有成效,这促使了经济学与法学更紧密的联合。同时,美国的法律现实主义运动也是拖动法经济学诞生的原因之一。20世纪中期,芝加哥大学的大师们也促进了法经济学的发展。 (三)对时代呼唤的回应 随着社会经济和秩序发展的需要,法律和经济的联合更加紧密。不断地涌现出一批批专家学者,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西蒙斯(HenrySimns),是1934年来到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虽然“他对形成法和经济学这门现代学科的思想发展起的作用很少,或根本没起什么作用”(科斯语),但他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设立法和经济学项目上起了关键的作用。西蒙斯在法学院教授的价格理论受到欢迎,并使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教员中应有一位经济学家的传统得到承认,西蒙斯迈出的一步有助于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法和经济学有可能取得成就,后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西蒙斯纪念讲座的设立也证明了西蒙斯对法律经济学的客观影响。 2.迪雷科特,1946年在哈耶克的极力推荐下来到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与利维共同讲授反垄断课程,从那时起,法律中经济分析的优势最终在反垄断领域中被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明确认可。迪雷科特在法学院创建了法和经济学项目并创办了《法和经济学杂志》,并因此吸引来了法律经济学的另一位巨人—科斯。 3.科斯于1964年加人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在迪雷科特退休后不久,成为法和经济学项目的负责人。科斯受到1951年一个学生作者赫赛尔的一篇文章的启发写出了《联邦通讯委员会》一文,但由于其中对产权基本原理的讨论带有对庇古的攻击,而被芝加哥的经济学家所批判,于是发生了一个经济学上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在斯蒂格勒的自传中有生动的描述,1961年的一个晚上,在迪雷科特家里进行了一场后来被称为“夜审科斯”的辩论,最后科斯让包括弗里得曼、斯蒂格勒、哈伯格、麦克奇、凯赛尔等在内的巧位芝加哥有名的经济学家全部缴械投降,这场胜利导致了西方经济学的一场革命,辩论会的直接产物《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于1961年10月发表于《法和经济学杂志》第三卷,标志着现代法经济学的诞生。 4.波斯纳,他和科斯一样自学经济学,并于969年加人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担任教授,1973年一部《法律经济学分析》给 浅析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分析 梁媚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波斯纳是法律经济分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集大成者,对法律经济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在介绍法律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代表人物及发展简史的前提下,接着主要论述了波斯纳与法律经济分析,最后在评议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法律经济学的研究与经济建设现状,展望法经济学在我国逐渐壮大。 [关键词]法律经济;波斯纳 91

技术经济学心得体会

技术经济学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学期对技术经济学的学习,我了解到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间辩证关系的新学科,它是从经济角度研究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再生产过程中即将采用的各种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的科学。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经济建设,包括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产力的综合论证。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纯技术,也不是纯经济,而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选择最佳技术方案。 通过老师的细心讲解,我了解到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技术与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技术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明显的经济目的性,没有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技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而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技术手段,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技术基础的经济发展。技术和经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经济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和动力,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与应用都需要经济的支持和制约。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国家或企业,只要是技术领先,产品超群,都是对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高投入的结果。当然,经济的发展又推动技术进步。任何一项新技术的产生,总是由经济上的需要而产生,经济上的需要是技术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只有经济上需要它而又采用它的条件的时候,才能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否则技术活动就失去了方向,没有了生命力。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也懂得了因为任何生产项目都需要应用科学技术,同时也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资金。技术与经济统一与生产目的的全过程,任何方案的取舍以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为决策的标准。在技术经济学研究方法方面我了解到:技术经济学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并采用各种数学公式、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评价。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系统综合,即采用系统分析、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对技术的研制、应用与发展进行估计;方案论证,即技术经济普遍采用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一套经济效果指标体系,对完成同一目标的不同技术方案的计算、分析、比较;效果分析是通过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对比分析,效益与费用的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原则是效果最大原则。技术经济分析、论证、评价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有决定型分析评价法、经济型分析评价法、不确定型分析评价法、比较型分析评价法、系统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可行性分析法等。 技术经济学用反映我国技术经济运动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我国技术经济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不断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将伴随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而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各种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的论证与评价;生产力布局、转移的论证与评价;经济规模的论证与评价;企业技术改造的论证与评价等等。 作为一名当代研究生,我认为技术经济学对于我们无论是现在的学习中还是将来工作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习这门课程是很必要的,通过老师的授课让我对技术经济学有了理性的认识,讲技术与经济有效的结合,认识到技术经济学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感谢老师这一学期对我们于技术经济学的启蒙,和教导,让我们对这门课有了很大的兴趣,我会把学到的和之后进一步探究的技术经济学方面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 班级:工艺01班 姓名:王钰佳 学号:27号

分析法学论文法律经济学论文:经济学与法学关系的思考

分析法学论文法律经济学论文:经济学与法学关系的思考摘要:本文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调整范围和司法实践等几个方面对经济学与法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常识性的探讨。笔者认为法学必然要与经济学发生联系,经济学成为法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不学经济学决不可能学好法学;法学家不仅应是法律专家,同时还必须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学者。 关键词:分析法学法律经济学经济学 在法学界有一个实证分析法学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边沁、奥斯丁、凯尔森、哈特等。特别是以凯尔森为代表的纯粹法学派,他们试图完全不考虑法律的实质内容,仅从形式上建立一个完美的法学体系。不可否认这个学派对法学的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法学的体系化和形式化上。但这一学派也遭到几乎所有其他学派的批评。这是由于没有内容只有形式,法学就形同虚设难以具体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我国法学界的许多人实际上是坚持法学形式主义的观点的,按照这种观点法学是一个能够自我满足的学科,它与确实难以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法学不是真空中的学问,也不是儿童玩具,它必须实实在在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还必须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因此,法学在研究目标上、研究内容上、调整范围

上,以及司法实践上就必然要与经济学发生联系,使经济学成为法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但在此同时,法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科学也与经济学有着重要的区别。 一、经济学与法学在研究目标上的关系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节约的学问,其核心研究目标是如何以最大效益为目标配置稀缺的经济资源,或称如何是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它又可以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现象,以对经济现象的实证分析为主,就此而言经济学也称为经济分析;规范经济学则主要是研究应如何按照对经济现象的分析结果,实现对某经济现象的调节和管理,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经济目的。 法学是研究调整社会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科学,法学与经济学在研究目标上既具有一致性,同时也有明显的区别。在一致性方面,经济学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效率,法学也以效率作为其基本价值之一。在这一点上法学与经济学是一致的。其中规范经济学实际上同法学在研究目标上没有本质的区别,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制度经济学以及法经济学,我们很难说清它们是法学还是经济学,它实际上就是法学与经济学的综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学与经济学的溶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法学与经济学在研究目标上还

四部经典著作

四部经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百草经》、《伤寒论》。《皇帝内经》现存最早一部医学巨著,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医圣张仲景。《神农百草经》是第一部药学专注。发展阶段:1.魏晋隋唐晋皇莆谧著《针灸甲乙经》发展经络、腧穴和针灸;王淑和著《脉经》提出24脉,发展脉学理论;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2.宋金元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3.明清张介宾《景岳全书》4.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主张中西药合用。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辩证论治证、症、病 阴阳基本概念的内涵:可表示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统一的事物属性,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也可表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层面的属性,如气与血,脏与腑。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规定性 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4.阴阳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1)阴阳偏盛: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指导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五行的概念:“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1、取象比类法2、推演络绎法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悲恐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气:风暑湿燥寒五行在一般状态下的调节机制: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3.五行制化。 特殊状态的相互影响:1.母子相犯2.相乘3.相侮。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学说:是研究①藏象的概念内涵,②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③以及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④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五脏:心、肺、脾、肝、肾。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泻而不满”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共同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泄而不藏,实而不满”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六腑的区别:1.功能不同。五脏主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泻而不满”六腑主受盛和传化水谷。“泄而不藏,实而不满”2.五脏藏神。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而六腑除了胆以外,均与神志活动无关。3.形态有别。五脏多为被精气充满的实体器官,故贮藏精气。六腑多为中空性的器官,故传化水谷。4.脏主腑从。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从属五脏。脏病多虚,脏腑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1)主血脉(2)贮藏神2.肺(1)主宣发肃降(2)主气1)主呼吸之气2)主管气的生成3)调节全身的气机(3)助心行血(4)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3.脾(1)主运化1)运化水谷2)运化水液(2)主升(3)主统血4.肝(1)主疏泄1)调节精神神志2)维持气血运行3)促进脾胃消化吸收与分布4)协助水液代谢5)调节生殖机能(2)主藏血1)贮藏血液2)调节血流量3)防止出血5.肾(1)主藏精1)主管生长发育2)主管生殖繁衍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2)主水液3)主纳气。五脏与体、华、窍、

对《分析化学》的感想与感悟

对《分析化学》的感想与感悟 学好分析化学,是一个药学人员必备的技能;学好分析化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为人处事;学好分析化学,我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变得更加前面。这是我学分析化学后的感叹。 一、什么叫分析化学呢?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的检测方法、检测原理和检测技术的科学,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我学了分析化学后,对分析化学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方式和想法,在此,我把分析化学定义为是研究物质的化学反应现象、反应过程以及判定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变化等信息的一门关键技术,是科研等很多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门技术。 我认为分析化学是关于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分析化学实验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元素、离子、官能团、或化合物)、测定物质的有关组分的含量、确定物质的结构(化学结构、晶体结构、空间分布)和存在形

态(价态、配位态、结晶态)及其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等。 二、分析化学的任务 (1)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定性分析 (2)测量试样中各组份的相对含量——定量分析 (3)表征物质的化学结构、形态、能态——结构分析、形态分析、能态分析 (4)表征组成、含量、结构、形态、能态的动力学特征——动态分析 三、分析化学发展趋势。 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第一次是随着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特别是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如溶液理论)的发展,使分析化学从一种技术演变成为一门科学,第二次变革是由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改变了经典的以化学分析为主的局面,使仪器分析获得蓬勃发展。目前,分析化学正处在第三次变革时期,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

法经济学论文

法律经济学期末论文 LEGAL ECONOMICS THE TERM PAPER 医患纠纷的法经济学分析 THE LEGAL ECONOMIC ANALYSIS OF MEDICAL DIS PUTES 学院(系):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 专业班级:行政管理专业092班 学生姓名:吴海东 学号: 2007064222

摘要 近年来,原本在同一战壕与疾病斗争的医患双方越来越走向对立,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医生带着钢盔上班,患者带着DV机看病。据统计,目前全国法院一年审理的医疗事故案件1万余件,医疗损害赔偿案件4万余件;北京市的某个区级法院1999年只处理了9起医疗纠纷案件,2008年已经上升到200件。医疗纠纷数量逐年上升,迫切需要从法律上合理界定医疗损害责任,2010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侵权责任法》第七章用11个条文,专门规定了“医疗损害责任”,把医患之间难解的复杂关系,置于法律条文的框架下,试图重建医患关系。 主题词:医患纠纷;信任危机;双轨制;医疗事故;非医疗事故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as in the same trench and fight the disease both doctors more to the opposition, medical disputes emerge in endlessly, the doctor with a helmet to work, patients with DV machine a doctor.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at present the national court in a trial of medical accident case over 10000 pieces, medical damage compensation cases over 40000 pieces; Beijing's a district court in 1999, deals only with a 9 cases of medical disputes, 2008 has risen to 200. The number of medical disputes is rising year by year, the urgent need to legally reasonable definition medical liability, July 1, 2010 promulga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tort liability law "chapter 7 in 11 an article, which specified the" medical liability ", the patient

【免费下载】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国中医科学院 季巍巍 一、概要 (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 《 黄帝内经 》 、 《 伤寒论 》 、 《 金匮要略 》 、 《 温病条辨 》。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 ?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