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核院介绍

合集下载

评价中科大 六系

评价中科大 六系

评价中科大六系摘要:1.中科大简介2.六系简介3.六系的优势4.六系的不足5.总结正文:【中科大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中科大或USTC),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成立于1958 年,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九所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中科大以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为主要任务,被誉为“中国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六系简介】中科大的六系指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六个学院,分别是: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这六个学院涵盖了自然科学的主要领域,是中科大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单位。

【六系的优势】1.师资力量雄厚:六系的教师队伍中不乏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者,他们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对学生的培养和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

2.学科设置齐全:六系涵盖了自然科学的主要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科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3.科研实力强大:中科大的六系在各个领域都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多个实验室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声誉。

4.优良的学术氛围:中科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六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提升自身能力。

【六系的不足】1.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中科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对于吸引优秀生源和招聘优秀教师可能存在一定影响。

2.学科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虽然六系的学科设置齐全,但在各个学科间的资源分配上可能存在不均现象,部分学科可能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

【总结】总的来说,中科大的六系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以下是六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介绍:
1.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合肥)共同建设。

该实验室旨在推进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研究,探索清洁能源的未来可能性。

2.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负责建设。

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多能源互补与智能网等。

3.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负责建设。

该实验室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前沿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引领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

4.微结构国家实验室:
南京大学(南京)负责建设。

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纳结构与材料的合成制备、微纳结构与材料的表征技术、微纳结构与材料的性能测试等。

5.重大疾病研究国家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负责建设。

该实验室针对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手段进行研究,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6.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负责建设。

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蛋白质组学等。

这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各自领域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推动科技进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科大科技英才班介绍分析

中科大科技英才班介绍分析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
英才培养的举措与思考
陈初升
2013年7月18日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是科大的传统!
钱学森在给学生上课
老一辈科学家主持设置系科专业,制定培养方案,亲自讲授 课程,形成了专业“精新活”和基础“宽厚实”的特点;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形成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传统;
钱学森亲自指导学生火箭小组的科研活动,第一届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 夏培肃主持的107计算机的研制。
在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使用原版教材,推进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16
计算机与信息科技英才班

典型举措(计算机类) 明确培养定位
充分发挥研究所和我校的学科优势,重点培养计算机系统结构方面的 一流人才
制定培养方案
以“计算思维”为核心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分析借鉴Stanford等国际一流学府的做法,优化设计课程体系 立足科大校友和研究所资源,建立国际化教学指导委员会 参考MIT, UC Berkeley, Stanford, CMU等做法,建立国际一流的高层 次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和环境 邀请国内外一流学者来校开设“龙星计划”系列课程
科教结合 给予学生面向科技 前沿的机会
国际化
课程体系:数学(参照 法国、俄罗斯),化学、物 理(参照 英国剑桥大学) 邀请国外名家授课 与国外大学开设异地同步课程,通过网络同时上课 学生出国游学交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6
人才培养体系与特色 两段式
两段式 双通道
在科大学习 基础课
中国科学院 科发人教函
科技英才班
天文科技英才班
字【2010】
68号
从大学一年级新生中选拔学生

武汉701研究所

武汉701研究所

武汉701研究所武汉701研究所是一所拥有悠久历史和卓越科研成果的研究机构。

下面将从其历史背景、科研成果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武汉701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之一。

其前身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武汉核工业部分所,建所之初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国家核工业的研究开发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武汉701研究所已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核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之一。

武汉701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丰硕。

首先是在核能利用与应用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该所在核燃料循环、放射性废物处理、核电站运行与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为中国核电行业的发展和核电技术的安全运行作出了积极贡献。

其次是在核辐射与辐射防护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该所在辐射生物学、辐射医学和辐射防护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辐射防护政策和辐射防护设备的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该所还致力于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

未来,武汉701研究所将继续致力于核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

首先是加强核能利用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推动核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其次是深化核辐射与辐射防护方面的研究,不断提升辐射防护技术的水平,保障核能等领域的安全运行。

此外,该所还将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拓宽研究领域,推动原子能科技的创新发展。

总之,武汉701研究所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卓越科研成果的研究机构。

其在核能利用与应用、核辐射与辐射防护以及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们对该所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相信其将继续在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为中国的原子能科技进步做出更多贡献。

中国原子能院核物理所待遇

中国原子能院核物理所待遇

中国原子能院核物理所待遇1.引言1.1 概述中国原子能院核物理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一所重要研究机构,承担着核物理和核能研究的任务。

作为一个高级研究机构,核物理所对待其研究人员的待遇非常重视。

首先,核物理所提供给其研究人员的工作环境非常优越。

该机构拥有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科研平台,为科研人员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科研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和平台来进行科研工作,从而提升研究的效果和质量。

其次,核物理所注重培养和发展研究人员的专业能力。

他们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研修班等。

通过这些机会,研究人员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不断向前沿科学领域迈进。

此外,核物理所为其研究人员提供稳定而丰厚的薪酬待遇。

作为中国科学院直属机构,核物理所的薪酬水平较高。

研究人员的薪资不仅与其个人的学术能力和工作表现挂钩,还与项目的进展和研究成果有关。

这样的薪酬机制激励着研究人员们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为核物理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原子能院核物理所为其研究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专业的培训机会以及优厚的薪酬待遇。

这些待遇的提供不仅有利于研究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核物理所,推动核物理和核能领域的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原子能院核物理所的待遇进行深入探讨:第一部分,待遇概况。

我们将介绍核物理所的薪资待遇、福利待遇以及其他相关待遇信息。

通过对待遇概况的详细了解,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核物理所员工所拥有的各项待遇,为后续内容提供基础。

第二部分,待遇优势。

我们将重点分析核物理所待遇与其他同类型单位相比的优势所在。

其中包括薪资水平、晋升机制、培训机会、科研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通过对比分析,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核物理所待遇的独特之处。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旨在全面展现中国原子能院核物理所的待遇概况,并从中可以看出其较其他单位的待遇优势。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复试科目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复试科目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复试科目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是我国核能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其复试科目也是备受关注的。

在复试科目中,主要包括核物理、核工程、核材料、辐射防护等方面的考核。

核物理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复试科目中的重要考核内容。

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结构、核反应、核能量等方面的学科,是核能领域的基础学科。

在复试中,考生需要掌握核物理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核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核工程也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复试科目中的重要考核内容。

核工程是研究核能的应用技术和工程实践的学科,是核能领域的重要分支。

在复试中,考生需要掌握核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熟练运用核工程知识设计、建设和运行核能设施。

核材料也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复试科目中的重要考核内容。

核材料是研究核能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和应用的学科,是核能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复试中,考生需要掌握核材料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核材料知识研究和开发新型核能材料。

辐射防护也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复试科目中的重要考核内容。

辐射防护是研究辐射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的学科,是核能领域的重要保障。

在复试中,考生需要掌握辐射防护的基本概
念、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熟练运用辐射防护知识保障核能设施的安全运行。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复试科目涵盖了核物理、核工程、核材料、辐射防护等方面的考核内容,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核能领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简介-90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简介-902
环境放射化学与三废处理技术
王和义*研究员、雷家荣*研究员、张东 研究员、谭昭怡 研究员、董亮 副研究员
研究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种态及影响因素;环境介质中痕量放射性核素的分析测量技术;核设施退役与放射性废物处理及处置技术;放射性核素的迁移与转化规律;放射性源项调查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放射性工作场所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技术。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082702
氢同位素化学与工艺
彭述明*研究员、龙兴贵*研究员、王和义*研究员、罗阳明 研究员、胡胜 研究员、梁建华 研究员、陈晓军 研究员、周晓松 研究员、肖成建 副研究员、胡双林 研究员
研究金属氢(氘、氚)化物的设计、制备、性能表征技术及其在能源、国防领域中的应用;氢同位素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吸附、溶解、扩散和渗透),氢同位素、氦在材料中的行为和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氢和氦协同作用下材料的辐照效应和性能变化;氘氚燃料循环工艺中的氚增殖、氚提取、氢同位素分离与纯化和等离子体排灰气处理技术;研究含氚固、液废物处理、处置和含氚废气净化技术;研究氚分析、测量与衡算技术。
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探测器及测量系统的能量响应、时间特性、粒子甄别能力、能量分辨率、空间分辨能力、探测效率及测量信噪比等关键参数,研究中子/伽马/X射线辐射场,包括强脉冲混合场、稳态和非稳态单一场的辐射测量方法和技术及其在加速器、反应堆、临界或次临界系统、核聚变实验等方面的应用;关注核电子学在核辐射测试技术中的应用。
中子学参数
刘荣*研究员、安力 副研究员
在基准实验和工程模拟中,研发新的积分实验方法和探测技术。研究聚变及裂变中子作用于大块物质所产生核反应,实验研究中子和伴生γ射线的时空、能量分布,提供高精度积分量,以满足不同构型核系统精密化及核数据评价需求。研究积分实验MC数值模拟,研究中子学微观参数实验方法与技术。

中科大介绍 PPT

中科大介绍 PPT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 “中国科大”,由中国科学院直属,中央直管 副部级建制,位列“双一流”、“211工程”、 “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 划”、“2011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 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 “九校联盟”成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 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 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 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 她的创办被称为“中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 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 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汇集了严济慈、华 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 璋等一批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 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 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创办少年班、 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 开放办学等新举措;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 工程的大学。
也西湖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亭
芳华园
郭沫若广场
樱花大道
图书馆
11、 力学类 1、 物理学类 12、 数学与应用数学 2、 物理学 13、 应用物理学 3、 数学类 4、 电子信息科学类 14、 电子信息工程 15、 电子信息科学与 5、 地球物理学 技术 6、 理科试验班类 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6、 统计学 8、 化学类 9、 理科试验班 10、 信息与计算科学
谢谢观看!
据2016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信息显 示,校园占地面积145万平方米,有教学与科研 人员1812人,在校学生15500多人,其中博士研 究生1900多人、硕士研究生6200多人、全日制 本科生7400多人;有15个学院、30个系,开办 37个本科专业,设有研究生院,以及北京教学 与管理部、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先进技 术研究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科学技术学院一、学院概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经学校批准,于2009年1月10日正式组建成立。

随着国家核能源战略起步,我国对核科技人才需求日益迫切。

在胡锦涛总书记希望科大“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创造性地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精神指导下,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建设核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以国际重大科学计划为牵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热核聚变实验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及国家实验室,联合国内大型核电企业和研究设计院,围绕先进裂变核能、磁约束核聚变、加速器光源和民用核技术应用,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知识结构、卓越创新思想和实践技能的核科学技术高端科研和管理人才。

二、院系专业设置学院拥有“核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具有本-硕-博、工程硕士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完整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汇聚了一批国际知名的核领域专家和优秀的年轻学者。

设有1个本科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6个硕士点(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同步辐射及应用、辐射医学物理、核安全与环境保护、核燃料循环与材料),1个博士点(核科学与技术)。

学院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专业发展方向特色鲜明,具有核技术(加速器)与同步辐射应用相结合,核裂变工程与核聚变工程结合,临界堆技术与次临界堆技术相结合的三大特色,同时依托于强大的反应堆物理和技术基础积极拓展核科学与技术在医学和环保等其他领域的交叉应用研究。

拥有先进的专业教学研究实验室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实验平台,承担了多项国家及中科院大型科研项目,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保障。

三、院长签字444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一、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以及系统扎实的核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实验和技能,掌握必要的机电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前沿进展,熟练掌握英语,受到核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初步训练,具备初步的核装置研发能力和核技术应用开发能力,以及核工程的管理能力。

培养基础扎实、后劲足、适应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较强的高级人才。

毕业后可继续攻读核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高新技术领域、交叉学科等领域的研究生,可到科研、高等学校、国控产业集团或民营企业等单位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和高新技术研发工作。

二、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基本要求学 制: 四年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课程设置的分类及学分比例如下表:类 别 学 分 比 例通 修 课 66.5 41.56%学科群基础课 58 36.25%专 业 课 ≥27.5 17.19%毕 业 论 文 8 5%合 计 ≥160三、修读课程要求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下:1、通修课:(66.5)参照学校关于通修课的课程要求,其中物理类课程以本专业要求为准。

此外,还要求修读以下课程:电子线路基础实验(1学分)、大学物理―现代技术实验(1.5学分)、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1.5学分);建议选修以下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3.5学分)、数据结构与数据库(3.5学分)2、学科群基础课:(58学分)MA02*(数学类课程):(11学分)445数理方程(A)(3学分)、复变函数(A)(3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计算方法(B)(2学分);ES72*(电子类课程):(7学分)电子技术基础(1)(2学分)、电子技术基础(2)(2学分)、电子技术基础(3)(3学分);PI02*(仪器与机械类课程):(2学分)机械制图(非机类)(2学分);PH02*(物理类课程):(38学分)力学(甲型)(4学分)、电磁学(4学分)、热学(3学分)、光学(4学分)、原子物理(4学分)、理论力学(4学分)、电动力学(4学分)、计算物理B(3学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4学分)、量子力学B(4学分);3、专业课:(≥27.5学分,共76学分)专业必修课:(12学分)PH0*(物理类课程):(8学分)粒子探测技术(4个学分)、原子核物理(4学分);NS03*(核科学类课程):(4学分)核科学与技术最新发展(1学分)、辐射防护(3学分);专业选修课:(选≥15.5学分,共54学分)PI0*(仪器与机械类课程):(5学分)AutoCAD(2学分)、机械设计基础(3学分);ME0*(力学类课程):(4学分)材料力学(1)(4学分);TS03*(热科学类课程):(18学分)流体力学基础(4学分)、工程热力学(4学分)、传热的基本原理(4学分)、热物理基础实验(1)(2学分)、计算热物理(4学分);EM0*(管理类课程):(3学分)管理学概论(3学分);NS03*(核科学类课程):(16学分)核技术基础引论(3学分)、短波光物理和技术导论(3学分)、带电粒子束动力学(3学分)、加速器原理(1.5学分)、核聚变工程导论(3学分)、核电厂系统与设备(2.5学分);NS04*(核科学类高级课程):(8学分)反应堆物理(2学分)、反应堆材料(2学分)、反应堆热工水力学(2学分)、核安全学(2学分)。

4、毕业论文(8学分)为必修环节。

5、跨学科选修课程:暂不作硬性要求。

446四、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相互关系结构图注:黑色字体为通修基础课与学科群基础课,兰色为专业课程447五、指导性学习计划表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四年制指导性学习计划一 年 级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 PS01001 无 形势与政策讲座 1 PS01003 10400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60 3 PS01004 10400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60 3 FL01002 018502 综合英语二级 80 4 PS01002 1040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40 2 PE012** 103B01 基础体育选项 40 1 FL01001 018501 综合英语一级 80 4 PH01701 022162 大学物理-基础实验 60 1.5 PE011** 103A01 基础体育 40 1 MA01002 001513 多变量微积分 120 6 CS01001 210505 计算机文化基础 10/20 1 MA01003 001514 线性代数 80 4 CS01002 210502 C语言程序设计 40/30 2.5PH02003 022052 电磁学 80 4 MA01001 001512 单变量微积分 120 6 PH02002 022094 热学 60 3 PH02001 022093 力学(甲型) 80 4 文化素质类课程夏NS03001 214001 核科学与技术最新发展 20 1 小 计 ( 9 )门课 ≥24.5小 计 ( 8+* )门课 ≥27.5二 年 级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PE013** 103D01 体育选项(2) 40 1 军事理论 1PS01005 104009 重要思想概论 80/80 6 MA02504 01708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0 3 FL01003 018503 综合英语三级 80 4 PH02005 022054 原子物理 80 4 PH01702 022163 大学物理-综合实验 60 1.5PH02102 022057 电动力学 80 4448秋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 PE013** 103C01 体育选项(1)40 1 PH01703 022164 大学物理-现代技术实验 60 1.5 PH02004 022391 光学 80 4 ES72001 004203 电子技术基础(2) 40 2 PH02101 022392 理论力学 80 4 PI02004 009004 机械制图(非机类) 40 2 MA02501 001506 数理方程(A) 60 3 TS03001 013002 流体力学基础 80 4 MA02505 001505 复变函数(A) 60 3 TS03002013001工程热力学 80 4 ES72000 004202 电子技术基础(1) 40 2文化素质类课程ME02002005004材料力学(1) 80 4 夏文化素质类课程 NS03001214001 核科学与技术最新发展20 1任意选修课小 计( 9+* )门课 ≥29.5+4 小 计( 7+* )门课≥17.5+8三 年 级秋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 PH02203 004040 计算物理B 60 3 PH02105 022060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80 4 PH13308 004018 ★原子核物理 80 4 NS03002 214002 ★辐射防护 60 3 ES72002 004204 电子技术基础(3)603TS03004013051计算热物理80 4 IN01700 210509 电子线路基础实验 40 1 TS07001 013090热物理基础实验(1) 80 2 MA02503001511计算方法(B) 40 2 NS03104 214104核电厂系统与设备 40/20 2.5 PH01704 022165 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 60 1.5NS03101214101核技术基础引论 60 3 PH24211 004601 ★粒子探测技术 80 4 NU34207 214604 反应堆物理 40 2 PH02104 022059 量子力学B 80 4 NU34206 214603 反应堆热工水力学 40 2 TS03003 013004 传热的基本原理 80 4 NU34202 214602 反应堆材料 40 2 PI03031009045机械设计基础603NU34201214601核安全学402449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NS03107 214107 带电粒子束动力学 60 3 文化素质类课程NS03105 214105 加速器原理30 1.5任意选修课文化素质类课程 夏任意选修课 NS03001 214001 核科学与技术最新发展 20 1 小 计 ( 7+* )门课 ≥22.5+11.5小 计 ( 2+* )门课 ≥7+19.5四 年 级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PI02003 009129 *AutoCAD(选) 40 2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8 EM02100 016003 管理学概论 60 3CS01003 210503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 60/20 3.5CS01005 210506 微机原理与接口 60/30 3.5NS03103 214103 核聚变工程导论 60 3NS03106 214106 短波光物理和技术导论 60 3任意选修课小 计 ( 2+* )门课 ≥0小 计 ( 1+* )门课 ≥8450六、课程简介课 号:NS03001课程名称(中文):核科学与技术最新发展课程名称(英文):Recent Development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学 时:20学 分:1开课学期:秋、春预修课程:高中物理适用对象和学科方向:物理学主要内容:使得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新生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国内外核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了解核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了解中华民族腾飞赋予这一代青年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