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器用料(图文并茂)

合集下载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作者:崔岩勤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崔岩勤(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在出土的遗物中玉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目前已发表的资料看,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集中在辽宁朝阳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地区。

赤峰地区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为研究红山文化时期玉文化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赤峰;红山文化;玉器中图分类号:K87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01-07收稿日期:2016-02-24作者简介:崔岩勤,女,本科学历,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玉器、红山文化玉器、辽西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

赤峰位于内蒙古东南部,下辖的旗县区有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敖汉旗、喀拉沁旗、林西县、宁城县、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

赤峰是红山文化最早的发现地,也是红山文化命名地。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其中玉器是重要的遗存之一。

本文依据目前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研究成果,对赤峰地区各旗县区内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及历史文化价值。

一、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状况从目前已发表的考古发掘、调查资料及研究成果看,在赤峰地区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博物馆馆藏且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很多,分布在各旗县区,具体情况如下:翁牛特旗出土的玉器主要有三星他拉出土碧玉龙1件。

乌丹镇东柺棒沟出土黄玉龙1件。

海金山遗址出土长方形饰1件、角形饰1件、勾形饰1件。

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玉器较多,有玉猪龙1件、玉鸮2件、玉鸟1件、玉蚕4件、三联璧1件、勾云形器1件、玉珠68件、钩形器1件、玉斧2件、巴林石管2件、巴林石纺瓜2件、碧玺鱼1件,共计八十多件。

从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谈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从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谈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从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谈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红山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一个重要的考古文化,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绵延至青铜时代早期。

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大量玉器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文将通过对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玉器的分析,探讨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一、红山文化概述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古代文化,世界上最早出土的、供人类使用的陶器即起源于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交界处,被认为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玉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种类繁多,包括玉璧、玉钺、玉戈、玉琮等。

这些玉器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

1. 玉璧玉璧是古代贵族和统治者的象征,是最具权力和地位的物品之一。

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璧,这表明当时社会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制度,贵族和统治者通过拥有玉璧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2. 玉钺玉钺是古代君主的权杖,也是权力的象征。

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钺形状各异,有的呈锥形,有的呈弯曲状,显示了当时君主的权力和地位的多样性。

3. 玉戈玉戈是古代将领和武士的标志,象征着武力和勇气。

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玉戈,说明当时的社会中存在着武士阶层,并且他们在社会等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4. 玉琮玉琮是古代贵族的饰品,是贵族婚礼和宴会上的重要装饰物。

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琮形状独特,有的呈现“凹”字形,有的呈现圆形,展示了当时社会中贵族的独特审美品味。

三、红山文化的社会等级制度通过分析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玉器,可以得出红山文化时期的古代社会存在明显的等级制度。

1. 贵族统治红山文化遗址中丰富的玉器表明当时社会存在着贵族阶级和统治者。

他们通过拥有显赫的玉器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并通过掌握权力来统治下属阶级。

2. 武士阶层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玉戈表明当时社会存在着武士阶层。

红山文化玉雕龙赏析

红山文化玉雕龙赏析

在我国有两种以玉著称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一是位于浙北、苏南一带的良渚文化,出土玉器纹饰复杂,尤以玉琮上的神像最为骇人,也最具宗教意义,在良渚古城及庞大的水利系统发现以后,一般认为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古国时代。

二是位于辽西、内蒙古东南、河北北部一带的红山文化,出土玉器简洁明了,充满光的变幻,其中女神庙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与玉器风格相类,一般认为红山文化已迈入古国门槛。

这两种文化相隔1300公里,在龙的塑形上有很强的关联,它们就像银河畔的牛郎星与织女星一样熠熠生辉,牵动着海内外无数华人的心,无不对它们孜孜以求。

2014年1月,红山文化研究专家郭大顺和红山文化玉器爱好者洪殿旭,联合出版了《红山文化玉器鉴赏》,对红山文化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发掘品、有明确出土地区的收集品、有明确地点的收集品以及传世品进行了分类集中报道,可谓精粹摧心,美不胜收,但器物描述多遵从原报道,本文拟在对器物进行真实描述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红山文化的认识,给读者以较为详细的观察,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器物介绍《红山文化玉器鉴赏》一书收录器物众多,分类复杂,本文仅介绍深邃难测的玉雕龙及鸟龙、猪龙。

1.玉雕龙26件标本1(图1),辽宁建平境内征集。

亚白色,光色荏苒。

宽耳略高,后缘圆滑,切于中孔。

耳面(此处指鼻孔以上部分)中下部雕画圆眼,眼睑甚宽,呈凹面,眼睑连线通过鼻面,耳根线接于眼睑上线。

横水滴形鼻孔凸起,打洼较宽。

鼻孔下有宽嘴,两侧各雕一对獠牙,是红山文化玉红山文化玉雕龙赏析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 周云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郝红星图3 首都博物馆藏品图1 辽宁建平境内征集图2 河北围场县下伙房收集图4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图5 天津博物馆藏品图6 内蒙古巴林右旗羊场乡额尔根勿苏遗址出土雕龙唯一有牙者。

嘴尾相连,断面较窄,嘴、尾断面大小近同。

中孔对钻,残留中脊。

颈背系孔有对钻旋痕。

肌肤玉理,体面虽有坑斑,但圆眼与凸起的鼻、牙使玉龙看上去萌气十足。

飘落在国外的30件红山文化玉器大盘点

飘落在国外的30件红山文化玉器大盘点

飘落在国外的30件红山文化玉器大盘点红山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遗址中发现的玉器。

红山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

以后,在红山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

红山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其显著特征。

近一个世纪以来,这些中国古代玉器在香港、日本以及欧美各个私人收藏家或各大博物馆几经转手,其中有很多已经被拍卖,不知花落谁家了。

笔者收集这些图片,品味着数千年中国古老文明的气息,所谓见过即是拥有、见过即是不忘。

中国人以红色为吉祥,中国古玉和中华文明亦初出于红山,所以,理所当然以红山玉器作为开篇。

以后,将按照中国玉器文明的传播路线、演变过程和它们的年代秩序,陆陆续续,刊出其余。

这是对海外中国玉器的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回顾的过程。

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纽约佳士得 2010年秋季拍卖会拍卖,赛克勒藏中国艺术品。

估价:USD 6,000-8,000 。

成交价:RMB 40722.0000 。

香港苏富比2010年春季拍卖会拍卖。

估价:HKD 60,000-80,000(港元)。

成交价: RMB 308000.0000 。

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藏。

英国出版物图片,下落不明。

旧金山亚洲艺术馆美国布法罗科学博物馆美国布法罗科学博物馆美国布法罗科学博物馆美国迈阿密大学洛尔艺术博物馆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美国赛克勒艺术博物馆藏纽约佳士得2010年秋季拍卖会拍卖,赛克勒藏中国艺术品。

估价:USD 30,000-50,000 。

未成交。

美国国家博物馆藏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藏(据称系上世纪九十年代从香港购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馆藏美国芝加哥艺术馆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伦敦佳士得 2008秋季拍卖会拍卖。

千奇百怪红山玉系列(8)——一组别样神器

千奇百怪红山玉系列(8)——一组别样神器

千奇百怪红山玉系列(8)——一组别样神器众所周知,红山很多典型器。

大家耳闻熟详的有:玉猪龙、勾云佩、太阳神等等诸多图腾。

现在公认的红山文化,从6800年前(也有说从8000年前的兴隆洼算起)到4300年前,时间跨度最少2500年。

在如此长的时间长河中,玉器的传承和变异是巨大的。

可以想象从汉代到如今约2500年,这2500年玉器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不单是器型的变化,更多是的思想的变化,文化的变化。

在远古时期,变化可能没有现在这样速度大,但也是时间跨度也是2500年啊。

再加上,众多的不同部落,不同的图腾,还有部落之间的融合,部落的消亡,部落之间的战争,所以玉器作为崇拜的图腾,一定是繁杂的,多样的。

红山玉的式样一定是缤纷多彩,数量一定是巨大的。

绝非某些人所说的“存世几百件”。

我们就是终其一生,也无法窥其全貌。

这需要打破原来的禁锢,动员全民的资源,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得以完成。

今天介绍一组别样神器,一共七件。

这七件之所以说是一套,是因为1、2、3、4、6等五件玉质一致;玉石皮、壳一致;玉石沁色一致;大小尺寸相仿。

另外的4、5、6、7等四件玉诀开口形制一致;开口加工工艺一致;玉质一致;大小尺寸相仿。

前四个和后三个只是外包浆有所不同(可能是把玩过,也可能环境不同),所以断为一组。

上图一:直径:145mm;110mm;厚:30mm;重:1200克。

硬度:6上图二:直径:85mm;厚:38mm;重:399克。

硬度:6上图三:长:132mm;高:32mm;60mm;厚:mm;重:419克。

上图四:长:88mm;高:30mm;85mm;厚:mm;重:391克。

上图五:长:95mm;宽:75mm;厚:22mm;重:224克。

上图六:直径:68MM;厚:32MM;重:246克。

上图七,长:80mm;厚:23mm;重:260克。

这一组玉器为什么特别重要?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研究:第一个问题是:图一这件神器是神马?这一件器型最特别。

红山玉器材料来源

红山玉器材料来源

红山玉器材料来源(转载)努鲁玉石在宝玉石界是个新鲜的名词,但努鲁玉石的存在却是极为久远的事情。

努鲁尔虎山源起于我国河北省东北部、蔓滥于辽宁省西部、延伸至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其山峰峦叠嶂,丘陵起伏,有多种玉石蕴藏。

然而,由于称谓发音出于少数民族语言,名不见经传,人多不识,更不知美玉存焉。

几千年来,努鲁尔虎山玉石或有实用,却充掖它山它处,对此,山伯精魂当会涕零感叹。

笔者冒昧提出努鲁玉石这一概念源于对红山文化玉器用材出处的探索。

关心红山文化的学者和玉石界人士无不关注红山文化玉材是怎样解决的,这有助于认知我们远古祖先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了解红山先民们族群之间的状态。

幸运的是笔者通过对红山文化出土文物的观察、分析以及对努鲁尔虎山隐晶质矿物的调查,最终捕捉到了努鲁山玉和红山文化玉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了红山文化玉材即努鲁山玉的结论,与此同时一批努鲁玉雕精品也已经面世,为我国玉苑增添了一朵百花园中的奇葩,笔者生于斯长于斯的辽宁朝阳这块神奇土地上又添了一分异彩。

(图版1)关于红山文化玉器采用玉料的产地和来源,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这牵涉到当时红山人的活动方式及后人对红山玉器的认知,不少研究者提出其玉料白、黄等颜色的是新疆和田玉,深绿色的是新疆玛纳斯碧玉,如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它拉的红山文化玉龙,其玉料与通常认为后来才出现的新疆玛纳斯碧玉相似;也有人提出是被称为“老岫玉”的透闪石宽甸玉以及现在大量开采使用的蛇纹石岫岩玉。

其实,上述说法依据均不充分,可能性不大,而红山文化玉器的各种多样性材料取自本区域内的努鲁尔虎山脉却是顺理成章的。

(图版2)首先,从地理距离看岫岩乃至新疆都远了些。

新疆离红山文化区域万里之遥,远古时代不大可能大量运来治玉石料;岫岩在红山文化大的范围内,但其地处辽宁东部,和出土大量玉器的红山文化中心区也相距千里,红山人要翻越古时的几条大河及大片的盘锦一带湿地当极为艰难。

另外,包括岫岩玉在内的所有的矿标材料中,并没有发现红山文化玉器中象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C形龙那样的特有的碧玉。

红山玉的玉料

红山玉的玉料

红山玉的玉料之源根据考古出土和传世馆藏的情况来看,红山文化玉器的原料大致有以下几个种类:透闪石、蛇纹石、绿松石以及其他几种玉石,其中,透闪石占了绝大多数。

这些透闪石材料的产地在哪里?长期以来认识不一细玉沟的透闪石矿脉红山文化属于辽东地区,玉器的产地大致也应在辽东地区。

对于这一地区的玉石出产历史,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

《尔雅?释地》中记载:“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间之殉?]琪焉。

”晋郭璞注:“医巫闾,山名,今在辽东殉?]琪,玉属。

”尚书?顾命》记载周王朝使用的玉有“越王”“大玉”“夷玉”等多种。

“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

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汉郑玄曰:“夷玉,东方之殉?]琪也。

” 同时,古人将辽东出产的玉称为“夷玉”,这与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在历史上常被称为“东北夷”“东夷” 有关。

辽东地区出产的玉石在先秦时期已为古代先民所认识。

而辽东地区盛产玉石的地方主要在岫岩一带,所谓“夷玉”即应包括岫岩玉在内的多种玉石。

这里提到的一个名词,“ ?] 琪”,是指东北的玉石,到底是指哪种玉石,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

从文献中看,《说文解字》解释:“,医巫闾圩琪《周书》所谓夷玉也”;“ ?] ,石之似玉者《”广;韵》解释:“琪”,“玉也”。

但是,现在的医巫闾山在辽宁省锦州附近,主要出产玛瑙,迄今尚未发现透闪石。

如把“医巫闾之?] 琪”(通俗的意思是,医巫闾山的玉石),仅理解为现在辽宁锦州附近的医巫闾山所产的玛瑙一类玉石,似与文献记载不符。

我们也注意到,战国至汉代的文献也有将辽东诸山(医巫闾山、千山等)等通称为“医巫闾” 这一山名。

把“医巫间”理解为战国至汉代人们对辽东出产玉石山脉的泛指似乎更为合理。

果真如此,“?] 琪” 就应包括如今的岫岩玉。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先秦时期直至汉代,我国的古代先民都在开发利用包括岫岩玉在内的辽东地区玉石。

很有可能新时器时期的红山文化玉器就开始利用岫岩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汉代,并在文献记载中得以体现。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红山玉器鉴赏(下部)作者:李利峰 收藏家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红山玉器鉴赏(下部)作者:李利峰 收藏家
刃部遗留的碱壳
刃部留下的细条状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钺:
灰白色玉料,表面布满黑色沁斑,沁斑星罗棋布,表面痕迹长短不一、方 向不一,局部有成组平行的划痕,划痕上面有氧化包浆。中间大孔对钻形 成,遗留有对钻形成的凸楞。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钺细节:
两侧小孔未见穿系形成的痕迹,孔道内旋痕圆润直挺,应为实心桯钻对钻 而成。
目 录
作者:李利峰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碧玉斧: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碧玉斧 皮壳自然状态:左边斑驳状的大片凹陷,可能是玉料相对
疏松的位置,经过长年使用过程中无意识撞击或者磕碰逐渐形成的。这种表面 带有氧化的大片凹陷,也可作为鉴定的特征之一。而那条片状工具的凹槽,两 侧陡立直挺,推测应是先用窄小平直的片工具,在表面推磨浅窄痕迹,然后用 相对宽厚的片工具修磨形成。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黄玉斧:
上窄下宽成梯形,下端刃部成弧面,边缘逐渐变薄,表面使用痕迹明显, 有瑕纹、飞皮和局部凹陷,上端受沁,下端留有碱壳。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黄玉斧细节:
表面可见长条状划痕,应为使用痕迹,刃部留有碱壳,碱壳下面仍是使用 痕迹,长条状使用痕迹上有氧化包浆。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桶形器坯料:
整体上圆弧面已经进行了打磨处理,背面较为明显,正面受沁较重,正面
上端斜口处可见粗坯时候留下的大面积的打制去料痕迹,侧面(右图)明
显的可以看出当时加工斜口那一面的时候,片锯去料留下的痕迹。
斜口桶形器正面
斜口桶形器背面
斜口桶形器侧面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