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工痕细图(超清晰)欣赏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红山玉器鉴赏(上部)作者李利峰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匕型器: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匕型器 皮壳包浆及孔道: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斧: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斧 皮壳包浆及使用痕迹: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斧 皮壳包浆: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斧 打磨使用痕迹:
作者:李利峰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玦: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玦 玦口痕迹: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玦 自然沁: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玉玦 皮壳包浆: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简易勾云佩: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简易勾云佩: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红山玉器鉴赏
作者:李利峰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红山玉器鉴赏
目录:
1、青玉玦 2、简易勾云佩 3、多头器 4、青玉蚕 5、鸡骨白手镯 6、青玉鱼 7、青玉匕型器 8、青玉斧 9、青玉猪龙
10、碧玉斧 11、青玉勒 12、青玉桶形器芯料 13、黄玉枭 14、青黄玉斧 15、玉钺 16、青玉桶形器芯料2 17、黄玉勾形器 18、黄玉者简介:
李利峰,实战派收藏家。 全国工商联河南省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理事。 北京遇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特聘古珠及高古玉器鉴定专家。 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研究员。 99年进入收藏界,收藏品涉及天珠、金铜佛造像、历代古珠、红山玉器、古钱 币等。擅长天珠、历代古珠、红山玉器的鉴定,实战经验丰富。
「德辅博物馆」红山文化玉器欣赏

「德辅博物馆」红山文化玉器欣赏展开全文德辅博物馆是经辽宁省文化厅批准的朝阳首家民间博物馆。
位于朝阳双塔古街9—15号,共四层,建筑面积750㎡。
博物馆经营宗旨是:弘扬红山文化,保护为主。
非盈利性质的面向社会公众展示。
主要业务范围:文物、艺术作品收藏、鉴定、编辑、修复、保管及陈列展览;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与方法研究;文物档案资料管理与研究;文物宣传与历史知识普及、培训等。
主要展览内容:地下一层:为距今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的全景再现,有围猎、生活、制陶、制玉、捕鱼、农耕、祭祀等场景。
地上一层:为石器展厅,所展石器为史前新石器红山文化时期。
斧、钺、铲、棒、凿、球、镞、磨盘、杵等近四百件展品。
地上二层:为陶器、骨器、玉器展厅。
所展藏品均为红山文化时期:陶器:近百件;骨器:近百件;玉器:近三百件;其中不乏精品乃至国宝级藏品。
德辅博物馆部分玉器:玉钉材质:玉质玉钉综述:该器为透闪石黄玉种,一端扁柱状,一端呈半球状,做工精细,极具神韵,较为少见。
玉斧综述:青玉质,该器呈方形板状,上端为自然边,下端一侧呈单面刃,刃锋利,斧身一面中间处磨有一凹形沟槽,不知何意,玉器受沁后包浆明显,沁象真实自然。
玉料芯该器为墨玉材质,外缘螺旋痕迹明显,中间有圈凸起台痕,对于研究红山玉器的制作工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马蹄形器该器整体磨制,呈扁椭圆形筒状,筒壁内侧钻孔掏芯,上端斜口,下端平口,上下边缘磨薄,制作工艺复杂,为红山文化时期玉器之精品。
方头玉龙该器整体磨制,头部略方,器身上部划有三道阴刻线,立直向下钻有一大孔,孔内螺旋纹清晰可见,尾部上翘,形似动物胚胎,做工复杂,工艺独特,极其少见。
玉龟该器整体磨制,背甲呈椭圆形,漫鼓,头前伸,颈部横穿隧孔,腹平,短尾,器身光滑圆润,沁象自然真实,为史前红山文化时期玉器之精品。
玉人面该器整体磨制,白色,地方玉质,脸、鼻凸起,眼睛、嘴用阴刻线刻画,侧面钻有三个凹坑,不知何意,造型古朴,形态奇特,较为少见。
千奇百怪红山玉系列(8)——一组别样神器

千奇百怪红山玉系列(8)——一组别样神器众所周知,红山很多典型器。
大家耳闻熟详的有:玉猪龙、勾云佩、太阳神等等诸多图腾。
现在公认的红山文化,从6800年前(也有说从8000年前的兴隆洼算起)到4300年前,时间跨度最少2500年。
在如此长的时间长河中,玉器的传承和变异是巨大的。
可以想象从汉代到如今约2500年,这2500年玉器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不单是器型的变化,更多是的思想的变化,文化的变化。
在远古时期,变化可能没有现在这样速度大,但也是时间跨度也是2500年啊。
再加上,众多的不同部落,不同的图腾,还有部落之间的融合,部落的消亡,部落之间的战争,所以玉器作为崇拜的图腾,一定是繁杂的,多样的。
红山玉的式样一定是缤纷多彩,数量一定是巨大的。
绝非某些人所说的“存世几百件”。
我们就是终其一生,也无法窥其全貌。
这需要打破原来的禁锢,动员全民的资源,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得以完成。
今天介绍一组别样神器,一共七件。
这七件之所以说是一套,是因为1、2、3、4、6等五件玉质一致;玉石皮、壳一致;玉石沁色一致;大小尺寸相仿。
另外的4、5、6、7等四件玉诀开口形制一致;开口加工工艺一致;玉质一致;大小尺寸相仿。
前四个和后三个只是外包浆有所不同(可能是把玩过,也可能环境不同),所以断为一组。
上图一:直径:145mm;110mm;厚:30mm;重:1200克。
硬度:6上图二:直径:85mm;厚:38mm;重:399克。
硬度:6上图三:长:132mm;高:32mm;60mm;厚:mm;重:419克。
上图四:长:88mm;高:30mm;85mm;厚:mm;重:391克。
上图五:长:95mm;宽:75mm;厚:22mm;重:224克。
上图六:直径:68MM;厚:32MM;重:246克。
上图七,长:80mm;厚:23mm;重:260克。
这一组玉器为什么特别重要?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研究:第一个问题是:图一这件神器是神马?这一件器型最特别。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的部分器物红山早期的玉器红山早期玉玦红山早期玉管辽宁省博物馆是著名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初为国内三大博物馆之一,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
辽宁省博物馆藏品总量达11.2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藏品分为考古、书画、雕刻、陶瓷、丝绣、服饰、铜器、货币、漆器、景泰蓝、家具、古生物、少数民族文物、甲骨、碑志等18类文物,已基本上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收藏体系,其中尤以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清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辽宁省博物馆的书画收藏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东晋人书《曹娥诔辞》,是现存世最早的楷书墨迹,有"正楷第一"之尊。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孙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书帖原迹为底本,由弘文馆书手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为现存世的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诸摹本中时代最为可靠、钩填最精到者,堪称"下真迹一等",殊为珍贵。
唐欧阳询《行书梦奠帖》与《行书千字文》,在欧氏传世墨迹中占其二,价值非凡。
《草书古诗四帖》为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传世的唯一一件狂草作品,为草书由今草向狂草演变的最早的实物例证。
北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为其传世草书孤本,与上海博物馆所藏《楷书千字文》交相辉映,堪称双璧。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是体现唐代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传世巨作,富丽典雅,为辽博的镇馆之宝。
北宋人摹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为传世诸摹本中的佳构,对研究东晋时期的绘画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的《山弈侯约图》、《竹雀双兔图》,时代明确,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绘画风格,对于研究辽代契丹族的绘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11091843_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赏析

红山文化是我国辽、蒙、冀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其充满想象力的玉器造型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堪称我国玉器发展的头牌。
红山文化玉器高度发达,与玉器同样发达的良渚文化南北呼应,熠熠生辉。
与良渚文化最具礼仪性质的琮、璧不同,红山文化具有礼仪性质的玉器是玉雕龙与勾云形玉器。
玉雕龙我们在《红山文化玉雕龙赏析》[1]一文中已作介绍,这里将勾云形玉器再做简介,并对这种变幻莫测的玉器的来源、演变路径略做探讨。
文中图片均来自郭大顺、洪殿旭两位先生编著的《红山文化玉器鉴赏》[2]。
一、器物介绍勾云形玉器从形制上看有繁、简两种,从形象上看有具象、抽象两种。
依次介绍。
1.具象勾云形玉器。
器皆狭长方形,一面或两面有纹饰。
这类勾云形玉器一般认为是模仿猫头鹰的形象并加以改造、夸张而成,甚至有些抽象成分在内。
标本1,陕西凤翔县博物馆藏品。
陕西凤翔上郭店春秋墓出土,红山文化遗物。
青玉,淡黄色,正、背面纹样相同。
以纵中线为轴,两侧两眼较小且距离近,眼上弧状镂孔向外展开,表示猫头鹰的耳羽,眼下有齿凸5枚,齿凸间的沟槽较深,最外为4个卷勾,上勾窄小,下勾宽大,勾间版面镂出长槽形成4条长枝。
轴线上端对钻系孔,器之平面中部皆随形打洼,风格干爽犀利。
长11.4厘米,宽4.3厘米,厚0.3厘米。
(图1-1)标本2,通辽市博物馆藏品。
青玉,右上卷勾上有褐色沁斑,下勾缺失。
正面为猫头鹰的形象,背面较平。
轴线旁两眼稍大,眼上弧状镂孔加宽,眼下有齿凸5枚,间隔槽宽而浅,左侧两勾大小相近,勾间镂空长槽外窄内宽。
右侧卷勾略长。
轴线上端系孔较大,器随形打洼成深槽,槽顶圆滑。
长15.6厘米,宽6厘米,厚0.3厘米。
(图1-2)标本3,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藏品。
青玉,正面为猫头鹰的形象,背面较平,仅有镂空纹。
器右侧略宽,圆眼较大,眼上弧状镂孔仅中部通透,眼下有齿凸7枚,4个卷勾大小相若,勾间镂空长槽仅中部通透。
轴线上端对钻系孔较大,器随形打洼宽而深,美感不及前器。
《窥玉集》之红山文化玉枭赏析

《窥玉集》之红山文化玉枭赏析
《窥玉集》是著名玉器鉴定专家刘迎春老师主讲的玉器鉴定节目,刘老师以不同的视角讲述玉器的鉴赏,从玉器上的一点或一面来窥视玉器历史全貌,回味古人的制玉心境,让您明白古玉与仿品的区别。
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
红山玉器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其一,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深厚、凝重,既概括洗炼,重点部位突出,又有不同于一般特征的神韵。
如红山玉器的动物造型,既生动,又拙朴、豪放。
现实仿制的红山动物玉器,只能做到形似,总体上拘谨、呆板、无生气,难以捕捉到原器物固有的神韵,很难模仿到那个时代的特征。
其二,造型手法多样,既有浅雕又有浮雕。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讲求神似,大都以熟练的线条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艺,将动物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极具古朴苍劲之神韵,动物形象注重整体的形似和关键部位的神似。
红山玉枭馆藏精品欣赏。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红山玉器鉴赏(下部)作者:李利峰 收藏家

刃部留下的细条状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钺:
灰白色玉料,表面布满黑色沁斑,沁斑星罗棋布,表面痕迹长短不一、方 向不一,局部有成组平行的划痕,划痕上面有氧化包浆。中间大孔对钻形 成,遗留有对钻形成的凸楞。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钺细节:
两侧小孔未见穿系形成的痕迹,孔道内旋痕圆润直挺,应为实心桯钻对钻 而成。
目 录
作者:李利峰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碧玉斧: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碧玉斧 皮壳自然状态:左边斑驳状的大片凹陷,可能是玉料相对
疏松的位置,经过长年使用过程中无意识撞击或者磕碰逐渐形成的。这种表面 带有氧化的大片凹陷,也可作为鉴定的特征之一。而那条片状工具的凹槽,两 侧陡立直挺,推测应是先用窄小平直的片工具,在表面推磨浅窄痕迹,然后用 相对宽厚的片工具修磨形成。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黄玉斧:
上窄下宽成梯形,下端刃部成弧面,边缘逐渐变薄,表面使用痕迹明显, 有瑕纹、飞皮和局部凹陷,上端受沁,下端留有碱壳。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青黄玉斧细节:
表面可见长条状划痕,应为使用痕迹,刃部留有碱壳,碱壳下面仍是使用 痕迹,长条状使用痕迹上有氧化包浆。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桶形器坯料:
整体上圆弧面已经进行了打磨处理,背面较为明显,正面受沁较重,正面
上端斜口处可见粗坯时候留下的大面积的打制去料痕迹,侧面(右图)明
显的可以看出当时加工斜口那一面的时候,片锯去料留下的痕迹。
斜口桶形器正面
斜口桶形器背面
斜口桶形器侧面
目 录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解读红山文化“跳刀”痕及羽工痕

解读红山文化“跳刀”痕及羽工痕跳刀痕:在这件形器中, 除了在中间有着一种史前的独有工痕, 跳刀来雕外, 在在右上角的凹线内, 可见第一种的工中工痕。
种后世根本无法可以用任何电动或手动工具能在一些极烦覆而又超威细而不足0.02mm 的纹线内再以这种跳刀来雕出红山王权的神徽, 这种神徽的工艺, 也许在几百万年前的红山先祖(PS:这个数严重的错误,应该是8000到1万年左右才对), 早就预料到今天的后人会因为不懂如何看懂他们的文物, 而早就在这些玉器所雕出的独有工痕, 这是目前后世无法可以仿出来的精密工痕.(虽然作者的观点,我并不认同,但是出土的良渚玉器上的这种极为细微工整的阴线是如何加工出来的,是到目前为止无法解释的,在当今乃至今后很长时间内,由于学术混乱,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大师,今后估计几百年内,只要不是战乱推倒重来,将不会再有大师出现,我想也是无法解释,或者这种解释是无法被认可的,对于良渚玉器的工艺解释,可能将会永远是不解之谜,因为即便有人解释了,也很难普及这一观点)跳刀是红山史前玉器中, 王权神徽的一种失传而又无法可以仿出来的特有工痕, 而这种工痕, 是在一些红山的王权迁移去良渚后的王权一族, 被后世出土在良渚当地, 就被称为'良渚文化' ,而在约五年前, 华夏红山文化研究协会已在群培训中开始发表研究, 证实良渚文化是源自红山文化,回说到这些所谓良渚神徽, 在不同的神徽中, 都出现一些很奇特的工痕, 这些工痕, 既非后世的汉八刀, 以一刀切来雕出直线, 而是在一些比穿衣针还要幼细的线凹线内, 以很多跳跃的线来勾挖出来。
有些更出现在良渚有方框的边位如下图:世上原来根本无任何电动或计算机工具能仿出以这种跳刀来雕一条凹线, 况且, 由于世人根本不懂也不知道有这种跳刀, 故根本无必要这样烦覆地在每条不足0.02mm 的凹线内, 更要做出这样的奇妙跳刀. 故今天不单是无法可以仿, 就算想仿也仿不出跳刀来.所以, 当大家清洗好你的玉器后, 以高像素放大来细拍这些跳刀痕后, 你除了会惊叹史前的红山先祖, 怎会有能力来雕出这种跳刀.也许红山先祖, 早就预测到我们后世的今天, 会有很多不懂扮懂的狗屁砖家会因他们水平低而拒絶承认这些红山真品, 也预知今天化们会胡说, 故特意在雕工时, 特以这种跳刀来给家留有一手, 而我们也要谢谢红山先祖特意留下这跳刀痕来给我们来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馆藏工痕细图(超清晰)欣赏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是发源于东亚北部,起始于约公元七千多年前的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七、九千年前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时期玉雕工艺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
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