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概念

合集下载

二年级 人教版数学目录、知识点概念及例题整理

二年级 人教版数学目录、知识点概念及例题整理

最新人教版数学课本目录、知识点、概念及例题整理汇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点:认识厘米和米o学习要求: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用直尺测量长度o概念解释:厘米(cm)和米(m)是常用的长度单位,1米 = 100厘米o记忆方法:通过实际测量身边的物体来练习,比如书本的长度、桌子的高度o例题:1.用直尺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铅笔长15厘米2.用卷尺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高?▪课桌高75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o知识点:两位数加一位数o学习要求: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o概念解释:加法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o公式:a + b = co记忆方法:使用竖式计算法来练习o例题:1.25 + 3 = ?▪282.47 + 6 = ?o53o知识点:两位数加两位数o学习要求: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o概念解释:加法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o公式:a + b = co记忆方法:使用竖式计算法来练习o例题:1.25 + 13 = ?▪382.47 + 26 = ?o73o知识点:两位数减一位数o学习要求: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o概念解释: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得到剩余的部分o公式:a - b = co记忆方法:使用竖式计算法来练习o例题:1.25 - 3 = ?▪222.47 - 6 = ?o41o知识点:两位数减两位数o学习要求: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o概念解释: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得到剩余的部分o公式:a - b = co记忆方法:使用竖式计算法来练习o例题:1.25 - 13 = ?▪122.47 - 26 = ?▪21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认识角o学习要求:了解角的概念,能够识别角o概念解释: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这两条射线有一个公共端点o记忆方法:通过画角和观察生活中的角来练习o例题:1.请指出图中的角。

▪图片显示一个三角形,学生指出三角形的三个角2.请画一个直角。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人教版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第75-76页例1、例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起始课,是后续知识生长的基点。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识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并且本节课还要认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千”。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学好本节课,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加减法和四年级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数学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具有了一定的数感,具有初步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因此,在学习中他们可以凭借“2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基础,根据迁移、类推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这是本节课教学中可供教师利用的学生基础知识和人力资源。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一”、“十”、“百”,并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估算和推理的能力,但从百以内数的认识跨度到千以内数的认识,同时要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千”,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数感的形成更难。

同时,在“拐弯处”数数的过程中,学生要借助头脑中的表象(计数器)进行,因而对她们的思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时需要进行两次(甚至三次)计数单位个数的叠加,对于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基本策略:1.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2.引导学生经历直观感知——半抽象认识(建立表象)——抽象认识的学习过程。

3.鉴于教学内容较多、难点集中,为提高30分钟的课堂效率,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及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

让数数、读数(口头)、写数和认识新的计数单位融为一体,并以此突破教学难点,沟通数数、读数(口头)、写数的内在联系:都是多个计数单位个数的叠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千克及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课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千克及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课件

根据指针指向的数值读出物品的质量。
1千克 洗衣粉
4 5kg1 32
4 5kg1 32
重1千克
重1千克
重23千克
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在生活中的秤
电子秤
磅秤
在生活中,人们还习惯用“斤”和“两” 来表示物体有多重。例如:2斤苹果、2两茶叶。
1斤=10两
1斤=500克
2斤=1千克
归纳总结 1 用以“千克”为单位的秤称量物品质量时,指针 指向几,就表示所称量的物品有几千克。 2 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千克=1000克。
(3) 一瓶墨水重100克。( 10 )瓶墨水重1千克。
3.下面的物品有多重?填一填。
(g) 800 700
600
(kg)
4
1
32
( 650 g)
(1200 g )
3.下面的物品有多重?填一填。
(kg)
4
1
32
30 (kg)
( 2 kg )
( 28 kg )
当堂检测 及时反馈
1.判断。(对的画“ ”,错的画“ ”)
250g
50g
176g
2.写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
200g 50g 20g
200
0g 200
350
( 200 )g
( 270 )g
( 350)g
表示物品有多重,当物品的质量比较轻时,可以用质量单位克; 当物品比较重时,所用的质量单位不同,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是什么 呢?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引入2
千克 kg
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盘秤
弹簧秤
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这几种 秤,它们分别有什么用途?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目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目录
10、总复习
二年级下册目录
1、数据收集整理
2、表内除法(一)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②、除法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图形的运动(一)
4、表内除法(二)
5、混合运算
6、有余数的除法
★、小小设计师
7、万以内数的认识
(1)1000以内数的认识
(2)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8、克和千克
★、设计校园
9、数学广角---推理
2013年教育部审定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除法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图形的运动一4表内除法二5混合运算6有余数的除法小小设计师7万以内数的认识11000以内数的认识2整百整千数加减法8克和千克设计校园9数学广角推理10总复习
2013年教育部审定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做一做中,出现“平均分成5份”,这是第一次出现,所以我们先让学生思考“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用学具摆或者画一画,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再交流中进一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从上面的教材我们可以看出例1主要是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而例2就主要是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多种方法。可以一个一个分,可以两个两个分,也可以3个3个分等等,像这样让学生经历多种方式平均分的过程,这是以前我们教材中是没有的。
在新课程实施的开始阶段,“解决问题”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内容,其许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需要实验教师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1、主要内容
2、具体特点和教学建议。
(1)突出了概念教学。
这里涉及到两个概念“平均分”“除法”,以往教材把平均分和除法结合起来放在一个课时中完成。而我们现在实验教材中把除法认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2-17页,二是在建立平均分的基础上引出除法的概念18-22。
学生提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有需要一步计算解答的,也有需要两步计算解答的。对于用一步计算解决的,可以当时就让学生解答;对于两步计算解决的可以暂时留下,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出现学生的提问不着边际,不能较快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时需要我们加强提问指导,让学生逐步理解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
本单元三个例题教学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一致的,但在知识目标把握上应各有侧重。例1在学生分步解答的基础上,重点要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来列式计算。例2中第一次出现了“小括号”,也是本册教材中唯一的一次,重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计算练习来体验、感受、发现小括号的作用。教学时,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改写成综合算式,以引发矛盾冲突,再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明确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使用方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重点及难点(人教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重点及难点(人教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重点及难点(人教版)一、第一单元:重点: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⑴加减混合⑵连加、连减(两种方法解决)⑶乘加、乘减难点:多种方法计算同一题目。

二、第二单元重点:1、除法的含义(平均分)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用口诀求商。

4、用除法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

难点:用口诀求商。

三、第三单元重点:1、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画角。

3、认识平移和旋转,画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画平移后图形四、第四单元重点:1、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2、应用除法含义解决的两种实际问题:⑴会解决与“平均分”相联系的简单实际问题。

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3、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

难点: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五、第五单元重点:1、读写万以内的数及万以内数的组成。

2、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近似数。

3、整十数、整百数及简单的计算。

六、第六单元重点:1、认识克和千克。

2、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七、第七单元重点: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2、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3、估算八、第八单元重点:1、每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2、复式统计表九、第九单元重点:1、图形的规律2、数列的规律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注:要知道八个方位,能根据给出的示意图描述出地点的位置。

4、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5、0乘任何数都得0。

注:在除法算式中,0不能做除数。

乘除法的估算必须会。

用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的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如:57×89;能准确计算出除数一位数的除法,如:417÷4,并会用乘法验算,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新版教材教材分析(全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新版教材教材分析(全套)
教学目标: 1. 借助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 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辨认。 2. 借助生活中的平移现象,通过观察、操作, 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能够辨认平 移后的图形。 3. 初步理解旋转。 4. 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美。
教学内容结构
认识轴对称图形
例1
认识平移 图形的运动 (一) 认识旋转 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3. 在学习困难处加强引导。
P32例4 教学提示
4. 把握教学要求
难度控制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本单元建议5课时教学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教学目标: 1. 经历求商过程,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会迁移学法
教学内容结构
用7、8、9口诀求商 表内除法 (二)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结构
平均分 除法初步认识
被除数不超过12 例1、2、3
除法含义
例4、5
表内除法 (一) 乘法口诀求商
例1、2
用2-6口诀求商被除数不超36解决问题例3
教材编排特点
1. 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
对比活动突出平均分 P9 经历平均分 例2、3两个操作 语言描述 例2、3下一行话
除法概念的建立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2. 多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
例1,分物体的对比:分完和分不完(拓展对除 法的认识) 例1、例2,表达式的对比:理解式子中数的含 义,以及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材编排特点
(接上页) 有余数除法横式与竖式的对比:理解竖式 的写法与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有余数除法竖式与表内除法竖式的对比: 理解竖式中余数0的含义。 感受知识间的联系,为建构合理的知 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例题演练
例2:写出下列算式对应的乘法口诀。 42÷7=6 口诀:( 六七四十二 ) 48÷6=8 口诀:( 六八四十八 )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必考知识点
4.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 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都用除法计算。
例题演练
例3:72÷9=8表示把( 72 )平均分成( 9 )份, 每份是( 8 );还表示( 72 )里有( 8 ) 个( 9 )。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必考知识点
1.用平均分求商,被除数是几,就点几个点, 然后圈出除数的个数,圈了几次,商就是几。 2.连减求商,从被除数中减去除数,减了几次, 商就是几。
例1: 18-9-9=0 18÷9=2
例题演练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必考知识点3.乘法口诀求商,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

4、被除数÷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被除数=商X 除数
5、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每份数X 份数=总数
6、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左右两边、上下两边,斜线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一样,并能够重合。

7、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8、物体或图形沿直线移动,且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的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9、单价X 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10、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1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后算加、减法。

12、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13、两个算式合并为一个算式,加减先算加括号。

14、余数<除数。

被除数= 商X 除数+ 余数
15、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

(10个一是10 )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10个十是100)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百是1000 )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10个一千是1000)
16、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

我们认识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
位、千位,万位。

17、最小的一位数是1,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

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19、从右边起,第一位是各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
第五位是万位。

20、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数位多的比数位小的数大:数位相同的,第
21、位相同比第二位,第二位相同比第三位,第三位相同比第四位……
22、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0;末尾不管有几个都不读0。

23、写近似数的方法:约是整千看百位,约是整百看十位,都约是整十看个位。

(≥5 前一位加1 ,﹤5 前一位不变)
24、计量比较轻的物体,常用:“克”(g)作单位。

计量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Kg)作单位。

25、1千克=1000克“克”和“千克”化,有0去掉三个0,无0加上三个0
26、比较轻的物体常用天平秤来称。

27、一个2分的硬币约重1克;7粒黄豆约重1克;2袋盐约重1000克;
1袋方便面约重100克。

28、我们认识的称有:天平秤、盘秤、弹簧秤、体重秤、电子称、磅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