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力量测试与训练

合集下载

肌力级别与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级别与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级别与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的分级:
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
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Ⅳ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Ⅴ级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健美理论中用RM表示某个负荷量能连续做的最高重复次数。

比如,练习者对一个重量只能连续举起5次,则该重量就是5RM。

初练者可以把哑铃的重量调到8到12RM的程度,每组做8到12个左右。

每组做完休息不超过一分钟,每个动作做完休息不超过2分钟。

做下面运动前先热身10分钟,可以小跑。

胸部:哑铃卧推4组
哑铃飞鸟4组
俯卧撑4组(数量20到30个)
肱二头肌:哑铃单臂弯举6组
弯举6组
腿部:深蹲6组
箭步蹲4组
提踵6组
肱三头肌:哑铃俯身臂屈伸4组
窄距俯卧撑4组
哑铃颈后臂屈伸4组
背部:宽、窄距引体向上各4组(尽量做10个以上)
哑铃划船4组
肩部:推举4组
前平举4组
侧平举4组
腹肌:仰卧举腿4组
腹肌每组做到力竭或者15到25个。

每组做完的休息时间为20
秒到30秒。

腹肌一周练3次左右。

一天锻炼胸肌、肱二头肌,第二天锻炼腿部、肱三头肌,第三天锻炼背部、肩部,第四天休息。

练四天一个循环。

浅析运动员肌肉力量测试方法及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浅析运动员肌肉力量测试方法及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木动作的稳定性。姚波等 的研究也表 明,
下 肢 伸 膝 肌 力 对平 衡 功 能有影 响 ,肌 力 较
时只有收缩元产生克服阻力的肌 张力,而 无 串联 、并联弹性元被拉长所产 生的弹性 力 ,因此 ,离心收缩产生的肌 力大 于向心
收 缩产 生 的肌 力 。D o n a t e l l i 等通 过 对棒 球 投 手 优 势侧 与 非优 势 侧 等 速 测 试 对 比分 析
美 ”的方向发展 ,对准确完成专项技术 的 能力 ,完 成 高难 度 动 作 的 能力 和 显 示 人 体
优 美 运 动 的 能力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等 速 力 量 测 试 与 评 价 在 技 能诊 断 、机 能 评 定 、 运 动 效 果 分 析 等 领 域 发 挥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浅析运动员肌肉力量测试方法及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文 / 张 峰( 陕西 中医学 院体育部专项 教研室 陕西 咸阳 7 1 2 0 4 6 )
摘 要 :近 年来 , 随着竞技运 动水 平的 不断提 高,运 动员的力量素质在 身体素质
中逐渐 占据主导地位 。笔者通过 阅读 大量 生理特征 、测试的方法及对平衡 能力的影
数学者认为,进行核心力量i J i I 练时力的作
体就是在 这个 动 态不 稳 定 的支撑 面 下 , 通 过 激 活 、 募 集 核 心 肌 肉 来 实 现 对 核 t l , 部 位 稳 定 的 有 效 控 制 。 其 调 节 机 制 基 本 就 是 在 人 体 运 动 时 , 前 庭 器 官 受 到 刺 激 发 出 神 经 冲 动 经 过 前 庭 脊 髓 束 传 到 下 肢 肌 肉 纠 正 身 体 平 衡 。 人 体 在 直 立 姿

肌力评定简要介绍

肌力评定简要介绍

肌力评定简要介绍肌力评定是指对人体肌肉力量进行客观测量和评估的过程。

它在运动训练、康复治疗和健康管理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肌力评定进行简要介绍,从其定义、分类、常用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肌力评定是指通过测量肌肉产生的力量大小来评估人体肌肉的功能状态。

肌肉力量是人体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运动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和评估肌力状态对于运动员的训练管理、康复科学以及老年人群体健康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类肌力评定可以根据评估的目的、测量的位置和评估的方法等进行分类。

根据评估的目的可以分为运动性肌力评定和功能性肌力评定。

运动性肌力评定主要评估运动员在特定运动项目中的力量表现,而功能性肌力评定则关注人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力量表现,例如下蹲、举重等。

根据测量的位置可以分为全身肌力评定和局部肌力评定。

全身肌力评定通常使用一些全身性训练项目进行测量,如卧推、深蹲等;而局部肌力评定主要关注特定部位的肌肉力量,如手握力、腿缩肌力等。

根据评估的方法则可以分为直接评定方法和间接评定方法。

直接评定方法通过使用专业的肌力测量仪器直接测量力量的大小,如动作分析仪、力量平台等;而间接评定方法则是通过一些特定的体能测试项目来推测肌力水平,如跳远、引体向上等。

三、常用方法肌力评定的方法主要包括极限肌力评定和重复次数评定。

极限肌力评定是通过测量个体在单次最大耗力情况下的力量水平来评估肌肉的最大力量。

常见的极限肌力评定方法有一次最大重量(1RM)测试和一次最大重复次数(1RMT)测试。

1RM测试是将个体推至最大负荷,测量其能完成的最大重量;而1RMT测试则是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尽量多次的动作,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重复次数评定则是通过测量个体在一定负荷下的动作次数来评估肌力的耐力水平。

常见的重复次数评定方法有平均力量测试(APFT)和康复指数测试,其中APFT常用于军事体能测试,康复指数测试主要应用于康复治疗等领域。

神经肌肉力量的测试、评定

神经肌肉力量的测试、评定
➢ Reproducable positioning 可重复的位置固定 ➢ Standardized testing procedure 标准的测试过程 ➢ Only if Re-Test is done in exactly the same way results can
be compared 如果做重复测试,测试方法必须完全一致才有可比性 ➢ Documentation 测试结果数据文件 ➢ Reporting 报告
➢Isokinetic concept developed in late 1960’s 等速的概念出现于60年代末 ➢Converse to traditional exercise 与传统的练习相比
➢ - traditional: fixed weight -- variable speed 传统的:固定重量-变化速度
Objective – reliable- valid methods 客观-可信-有效的方法 evidence based assessment 用于循证医学(医学科研)
SOREHA China
Assessment of muscular strength: 肌肉力量测试
Professional Assessment modes
➢ 不完全的(缺乏)–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 ➢ Results dependent on person who do the test ➢ 测试结果受测试人的影响很大 ➢ No documentation and reporting ➢ 没有书面的结果和报告 Not evidence based 不能用于循证医学(医疗科研)
16
Strength assessment with Multi Joint System 通过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系统进行力量测试

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

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

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浩天揽云FBI 2008-10-07 11:00:16 回复在康复后期需要通过等速测试来判断康复情况,很多断友有疑虑,整理小文如下,仅供参考,敬请指正!1 等速运动的定义及特点等速运动是指在关节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一旦预先设定,无论受试者肌肉收缩产生多大的张力,肢体的运动始终在某一预定的速度(等速)下进行,肌肉张力大小的变化并不能使肢体产生加速或减速(运动开始和末了的瞬时加速度和减速度除外)的一种运动。

在等速运动过程中,等速仪器提供一种与肌肉实际收缩力相匹配的顺应性阻力。

这种顺应性阻力使肢体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每一瞬间或不同角度下均承受相应的最大阻力,使肌肉产生最大的张力和力矩输出。

由于等速运动时,肌纤维伸长或缩短,引起明显的关节活动,是一种动力性收缩,类似等张收缩。

而肌肉收缩时因阻力可变,在每个角度都能承受最大阻力,产生最大肌张力,又类似等长收缩。

因此,等速肌肉收缩兼有等张和等长收缩的某些特点优点。

但也有人认为,等速运动提供的动作较简单局限,与肢体运动时的自然动作有一定差距,在肌肉测试和训练中存在一定的局限。

2 等速肌肉测试的临床应用传统的等长肌肉测试仅反映关节运动中某一角度肌力的大小;等张肌肉测试只能反映关节运动过程中最弱的肌力。

而等速肌肉测试可同时测试关节运动中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任何一点肌肉输出的力矩值,得到力矩曲线,并可同时进行肌肉作功能力、爆发力及耐力等功能的测试,上述各项参数经等速仪器的计算机处理后,可作为评价肌肉功能的指标。

弥补了前两种肌肉测试方法的缺陷。

等速肌肉测试作为一种新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评定方法,在临床应用中,不少学者运用测试数据的组内相关系数(ICCs)进行等速测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等速肌肉测试的可信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各项测试数据中,峰力矩(PT)值的可信度最好,总功(TW)和平均功率(AP)中等,而肌肉耐力略低。

肌肉向心收缩测试的ICCs值高于肌肉离心收缩。

运动生理学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精要

运动生理学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精要

力量训练器械与非器械训练
器械训练
使用杠铃、哑铃、力量训练机等器械 进行训练,可针对特定肌群进行负重 练习,增加肌肉力量和体积。
非器械训练
利用自身体重、弹力带、稳定球等工 具进行练习,具有方便、灵活、低成 本等优点,适合家庭和户外训练。分级训练计划01
02
03
初级训练计划
针对初学者,以基础动作 和轻负重为主,强调正确 的动作姿势和技术,逐渐 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
训练计划
初级阶段
中级阶段
高级阶段
以基础力量训练为主, 逐渐增加负荷和难度, 建立良好的力量基础。
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 增加训练强度和复杂性, 进一步提高肌肉力量。
针对个人目标进行精细 化训练,强化特定肌肉
群,追求力量极限。
恢复阶段
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合理 安排休息和恢复,避免
过度训练和损伤。
04
肌肉力量素质的训练实践
运动生理学肌肉力量素质的 生理基础与训练精要
目录
• 肌肉力量素质概述 • 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 肌肉力量素质的训练精要 • 肌肉力量素质的训练实践 • 肌肉力量素质的评估与提高
01
肌肉力量素质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肌肉力量素质是指肌肉在特定条 件下克服阻力的能力,是运动表 现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
测试方法
评估肌肉力量素质的测试方法主要包括重量训练、举重、推举、硬拉等力量训练动作,以及利用等速 测力仪、力量测试器等仪器进行的专门测试。这些测试方法可以全面评估肌肉力量素质的不同方面, 为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个体差异与训练反应
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在肌肉力量素质 方面存在的差异,如肌肉纤维类型、神 经支配能力、激素水平等。这些差异导 致不同个体在力量训练中的反应不同, 有些人可能更容易增加肌肉力量,而另 一些人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明 显效果。

肌肉力量测量方法

肌肉力量测量方法

肌肉力量测量方法
肌肉力量是指肌肉产生的力量大小和持续时间,它对于运动表现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肌肉力量测量方法:
1. 握力测试:这是最简单且常用的肌肉力量测量方法之一。

通过用力握住一个测力器,可以测量手指、手腕和前臂的肌肉力量。

握力测试也可以分别在左右手进行。

2. 俯卧撑测试:这是一种测试上肢力量的方法。

测试者以脚尖为支点,双手与地面平行,利用手臂肌肉的力量将身体从地面推起,再缓慢放下。

测试者可以根据能够完成的俯卧撑次数来评估肌肉力量水平。

3. 双腿蹲起测试:这是衡量下肢力量的方法。

测试者站立时掌握好平衡,然后尽可能深地蹲下,最后再站起来。

可以根据完成的重复次数或测试者能够深蹲下去的距离来评估下肢肌肉力量。

4. 重量抬举测试:这是一种测试整体肌肉力量的方法。

测试者选择适当的重量,在正确的姿势下将其从地面上抬起。

可以根据能够抬举的重量或完成的重复次数来评估整体肌肉力量。

5. 计算最大推力:这是一种通过计算从力臂上推力来评估肌肉力量的方法。

测试者选择适当的重物,位于力臂的一侧,然后通过推力将其移动。

可以根据推力的大小来评估肌肉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只是肌肉力量测量的一部分,准确的
测量结果需要在正确的测试条件下进行,并且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力量水平。

因此,在进行肌肉力量测量时,最好由专业人士指导和评估。

平衡功能评估与训练方法

平衡功能评估与训练方法

平衡功能评估与训练方法平衡功能是人体维持直立姿势和稳定行走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体育运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平衡功能障碍已成为一个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健康问题。

因此,对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和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一、平衡功能评估方法1.肌肉力量测试:肌肉力量是维持身体平衡所必需的。

通过各种肌肉力量测试,可以了解人体不同部位的肌肉力量水平,从而判断整体平衡功能的强弱。

2.神经系统功能测评:平衡功能受神经系统控制,因此神经系统功能的测评也是评估平衡功能的重要手段。

例如,神经传导速度测试、触觉、视觉和前庭功能测试等都可以反映神经系统对平衡功能的调控情况。

3.平衡能力测试:平衡能力测试是评估平衡功能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常见的平衡能力测试包括单脚站立、走直线、闭眼站立等。

通过这些测试,可以客观地了解个体的平衡能力水平。

4.姿势控制测试:姿势控制是维持平衡的关键。

姿势控制测试能够评估个体在改变姿势时的调整能力和稳定性,从而判断平衡功能的优劣。

5.运动功能评估:平衡功能与运动功能密切相关,因此运动功能评估也是评估平衡功能的重要方面。

例如,步态分析、运动灵敏度测试等都可以反映个体的平衡水平。

二、平衡功能训练方法1.力量训练:适当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身体的肌肉力量,从而改善整体平衡功能。

常见的力量训练包括举重、器械运动等。

2.平衡训练:平衡训练是针对平衡功能的特殊训练方法。

通过各种平衡训练器械或平衡训练动作,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平衡能力。

3.神经系统训练:神经系统训练是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来激活神经系统,从而提高神经系统对平衡功能的调控能力。

常见的神经系统训练包括平衡垫训练、光触垫训练等。

4.运动技能训练:运动技能训练可以提高个体在运动中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进而改善平衡功能。

例如,练习跑步、跳绳等都可以锻炼平衡能力。

5.康复训练:对于存在平衡功能障碍的个体,康复训练是恢复平衡功能的重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几种肌肉力量训练手段的生理学分析 1、等长练习(静力训练法) 概念:肌肉收缩而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力量训练方法 优点:肌肉能承受的运动负荷重量较大。
等长练习时神经细胞长时间保持兴奋,有助于提 高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可提高肌肉无氧代谢能力、增 加肌红蛋白含量、促进肌肉毛细血管的增生。 缺点:肌肉缺乏收缩和放松的协调; 练习容易枯燥无味;具有明显的“关节角度效应”
2020/3/3
肌肉初长度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越长,肌肉收缩时产 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原因:
➢牵张反射 ➢肌肉本身有弹性 关节运动角度 同一块肌肉在关节的不同运动角度时产生的力量不同。
2020/3/3
(二)神经源性因素
中枢激活
➢概念: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叫做中枢 激活。 ➢水平低者:60%~ 70%肌纤维参与活动;
特点:速度较大,阻力较小,常用于检测和评价肌肉耐力。
(三)其他等速向心肌力测试 (四)其他等速离心肌力测试
2020/3/3
比较
等长肌力测试 等张肌力测试
速度
固定
变化,不易控制
阻力 可变,定角
度力矩值
全副或半幅
反映最弱关 节点力矩值
等速肌力测试
任定,恒定
2020/3/3
(三)其他因素 年龄 性别 激素作用 力量训练
2020/3/3
第二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
一、等长肌力检测 等长收缩: 十字支撑、直角支撑 、站桩、静坐等 等长肌力测定: 握力、背力、臂力、腿部力量等 测量手段:握力计、背力计、等速肌力测试系统、
力传感器
2020/3/3
二、等张肌力检测
概念:通过给人体施加一定频率和强度的机械震动来保 持和提高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
2020/3/3
特点:等速力量训练器所产生的阻力与用力的大小相适 应的,在活动范围内的各个角度上,产生的肌肉张力都 是最大的。目前认为,这种训练方法是发展动态肌肉力 量较好的训练方法之一。
5、超等长练习
概念: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 训练方法。如多极跳、深跳等。
应用:主要用于发展爆发力
依据2020:/3/3 牵张反射机制、肌肉的弹性回缩力
定速度进行最大收缩的能力。
超等长肌肉力量:肌肉在拉长-收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2020/3/3
力量
绝对力量:指机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
表示方法
大力量。通常用肌肉收缩时所能克服的 最大阻力负荷来表示。
相对力量:指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肌
肉横断面积等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
最大肌肉力量:肌肉在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
2020/3/3
三、等速肌力检测
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始终与负荷等同, 肌肉以恒定的速度收缩。
(一)慢等速测试
速度:300/s ~ 600/s (角速度)
特点:速度较小,所以阻力较大,常用来进行最大动态肌力检测 与评价。
(二)快等速测试
速度:180 0/s (角速度) 240或3000/s(运动员)
水平高者: 80%~90%肌纤维参与活动
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不同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得到改善,就可以提高主动肌与对 抗肌、固定肌之间的协调能力,发挥更大的收缩力量。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会导致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生理 活性物质大量释放,使肌肉的应激性提高,使肌肉力量增加。
特异性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 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 象。
2020/3/3
(三)安排练习原则 1、练习顺序 大肌肉群→小肌肉群 多关节→单关节 大强度→小强度 2、训练节奏 P317图
2020/3/3
二、肌肉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一)影响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若干负荷因素 P(percent) –最大负荷百分比 表示的是力量练习强度大小,常用“最多重复次数”或 用最大肌力的百分比表示。 I(interval)-每两组练习间的间隔 两组练习间的间隔会显著影响力量练习时的肌肉代谢、 激素和心血管反应。 R(repetition)- 一组练习的重复次数 T(time)-完成重复练习的时间 S20(20/3/s3 et)-组数
类型:最大等张肌力检测、肌耐力检测和肌肉功率检测
最大等张肌力检测
形式:卧推、蹬腿、屈臂、负重蹲起 表示方法:1RM
肌耐力检测
检测方法:以 70%1RM重量,重复练习,记录练习次数表示。 也可采用俯卧撑、仰卧起坐、单杠引体向上等。
肌肉功率检测 检测方法:立定跳远、纵跳摸高、小球掷远
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Margaria下肢功率试验
断面积不是决定肌肉力量大小的唯一生理学因素。 肌纤维类型
➢快肌收缩力量较慢肌大。 ➢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肉力量特点不同:耐力项目运动员肌
肉含有较高比例的慢肌纤维,短跑和爆发力项目的运动员 含有较高的快肌纤维。 ➢力量训练,可使快肌和慢肌纤维横断面积和收缩力量增 加,但快肌收缩力量增加的速度和程度快于慢肌。
缺点:“关节角度效应”
3、离心练习
概念: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力量训练方法
优点:对肌肉造成的刺激较向心练习大,更有利于发展肌肉横断 面积和肌肉力量。
缺点:训练后引起肌肉疼痛的程度较其他方法明显。 2020/3/3
4、等速练习(等动练习)
概念: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训练器进行的肌肉力量 训练方法。
6、电刺激
概念:通过电刺激替代由大脑发放的神经冲动使肌肉产 生收缩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
优点:可保持和增加肌纤维横断面积、减少脂肪,提高 肌肉力量。
缺点:其引起的肌肉收缩可以干扰和破坏机体自身的感 受器自动调节和保护功能,对协调性产生不良影响,大 量使用还会导致肌肉过度疲劳和容易造成微细损伤。
7、震动
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表现形式和 快速肌肉力量: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
构成特点
力,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力量耐力:指肌肉长时间对抗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
2020/3/3
二、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
(一)肌源性因素 肌肉横断面积
➢概念: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 ➢它是由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决定。 ➢一般,肌肉的横断面积越大,肌肉力量也越大,但是横
2020/3/3
2、等张(向心)练习
概念:肌肉进行收缩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
对抗阻力可包括对抗体重和对抗外部阻力。对抗体重的等张练习 有引体向上、爬竿、爬绳等,对抗外部阻力练习有举杠铃、负重 蹲起、卧推、哑铃、拉力器等。
优点:肌肉运动形式与多数比赛项目的运动特点相一致;可提高 肌肉的协调性。
第一节 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肌肉力量的分类
概念: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
肌肉力量
静力性力量: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 收缩形式 动力性力量: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
向心收缩力量:向心收缩时表现出来的抗阻运动能力
离心收缩力量:离心收缩时表现出来的抗阻运动能力 动力性力量 等速肌肉力量:肌肉在其控制的关节活动范围内以恒
可变,顺应性阻
力,与速度有关
全副或半幅
反映任意关 节角度运动 力矩值
2020/3/3
第三节 肌肉力量训练
一、肌肉力量训练的若干生理学原则
(一)超负荷原则
超负荷不是指超过本人最大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训 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包括负荷强度、 负荷量、力量训练的频率。
负荷8,练到12
(二)特异性原则
2020/3/3
[教学目的]
❖掌握肌肉力量的概念及肌肉力量的分类 ❖掌握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熟悉其作用机制 ❖熟悉肌肉力量的常用检测与评价方法 ❖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熟悉肌肉力量训练的 方法
2020/3/3
[重点难点]
➢掌握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 ➢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2020/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