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翻译的基本知识
翻译的基本知识

一、翻译的定义什么时候有了一个民族或部落同另一个民族或部落的接触,什么时候就有了翻译。
西方自一世纪、中国自商周时期开始就有了跨语言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唐代贾公彦在《义疏》中写道:“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辞源》对翻译的解释是:“用一种语言表达他种语文的意思。
”《大英百科全书》:“将用一种语言或者一套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或者一套语言符号进行转换的行为或者过程。
”对于翻译较为完整的定义,要数现代翻译家奈达的:Translation consists in 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即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上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且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在语义上,其次在文体上。
人物简介贾公彦-贾公彦(生卒年不详,活动期公元7世纪中叶)中国唐代学者。
铭州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发现指纹的特征及用途。
他官至太学博士。
撰《周礼义疏》50卷、《仪礼义疏》40卷。
指纹是手指远端掌面的凹凸花纹。
由长短、形状、粗细、结构不同的纹线组成,分弓、箕、斗三种基本类型,具有终生不变、各不相同的特点。
因此,指纹被广泛用作侦破案件、人身保险、研究遗传疾病和人的自然素质的依据,成为法医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
据德国R·海因德尔撰写的《指纹鉴定》(1927年)一书中指出:“世界上第一个用作鉴定的指纹的著作者是中国唐朝的贾公彦,他是唐代的著作家。
他的作品大约写于公元650年,他是着重指出指纹是确认个人的方法的第一人”。
贾公彦,其字不详,唐州永年(今河北邯郸市东北)人。
翻译基本知识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echnique —Proper Omission of Words
省 略 译 法
由于中文和英文存在许多差异, 翻译时除了增添词语之外,还要适当 省略词语。汉语是意合语言,尤其讲 究简洁顺畅,英译汉时,要舍去原文 需要而译文不需要的成分。汉语也有 其自身的表达特点,汉译英时,也要 省略原文需要而译文不需要的成分。
省略其他词
英 译 汉 省 略 其 他 词
为了译文的流畅,根据上下文意思,其他 一些可有可无的词也可省略,完全直译反 而显得啰嗦。
To be continued
Part Four: Writing and Translation>>Translation
1) The fact that she was sacrificing her resting time before going to work so that I could learn English made me see the strength she possessed.
每个人生来都是独特的。(The word “something” is omitted. )
Part Four: Writing and Translation>>Translation
Section B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Pay attention to the omission of words.
Part Four: Writing and Translation>>Translation
Translation Practice
翻译的基本要求

翻译的基本要求————————————————————————————————作者:————————————————————————————————日期:翻译的基本要求第一讲:翻译的基本要求、原理、理解与表达、可读性1. 翻译的基本要求(一)透彻理解英文意思下面的例句在不同的语境中可有不同的含义:例1. It’s getting hot in here.如直译:这里热起来了。
如作为语用含义,可译为:请求某人打开门窗。
如作为反语:抱怨这地方太热。
如作为比喻:指争论在升级,吵闹激烈起来了。
语用含义不是揭示人们说了些什么,而是告诉人们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语用学中语境在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语用含义往往比词语本身所具备的意义更为重要。
这种翻译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等效翻译。
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准确理解原文的内涵,那么译者就要根据原著所提供的语境依从读者的文化习俗,在忠实原著的前提下将原作化为读者乐于接受的译文形式即可。
在实际操作中,“意译法”是常用的手法。
所谓意译(free translation),是指通过对原文深层意蕴的理解和消化,将原文的表层解构打破和重组,尔后转化为译文自然流畅的表层解构,“意译法”的核心是灵活变通。
为了追求全面的、整体的和真正的意义等效和功能相当,通过打破原文架构的方法,以便寻找最佳表达。
吕叔湘先生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原文如下:例2. She knew I knew and she knew if she got funny I’d either ruin the romance or make her marry him, so she was very friendly.误译:她很了解我,我很了解她;要是她遭遇困难,我的牺牲我们的浪漫,让她同他结婚,因为她待我太好了。
[译文]她知道我知道她和他的事,她也明白她要是跟我过不去,破坏或成全他们全在我的一念之间,所以她对我很客气。
翻译基础知识

翻译基础知识一、翻译的分类1.按所涉及的两种代码的性质,可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语符翻译(inersemiotic translation)。
2.按翻译主体的性质,可分为人工翻译、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两类。
3.按翻译的工具和成品形式,可分为口译和笔译。
4.按翻译的客体,亦即所译资料的性质,可分为文学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实用翻译(pragmatictranslation)。
二、译家译论1.支谦: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2.道安:晋、前秦时道安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3.彦琮: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4.玄奘:唐代僧人玄奘的指导原则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同时必须“喻俗”,亦即使群众理解,这就是说要“通顺”。
玄奘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等翻译技巧。
5.马建忠:清末,马建忠在其《马氏文通》中提出“善译”之说:“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
所有当相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声音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
”6.林纾:林纾强调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投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译者须与原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相交流。
专业英语翻译基本知识

专业英语翻译基本知识(仅供参考)1.英语翻译的标准专业英语的翻译注重客观性、准确性,不强调翻译者的主观色彩。
翻译的用词应该准确、恰当,句子叙述清楚,表达简洁、流畅。
(1)准确忠实:准确无误,不得有错。
即要如实表达原文的含义,不缺漏原文表达的每一层意思,也不添加任何原文没有的含义。
(2)通顺流畅:译文必须符合汉语的语法要求、修辞规则和通常习惯,使读者易看易懂易读。
因此,要求译文不能逐字逐句死译,而是要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律和习惯表达出来,做到通俗易懂。
(3)简练清楚:译文在清楚明白表达原文意思,不使人产生歧义和模糊不清的前提下,尽可能简洁、精炼、不重复啰嗦。
2.英语翻译的基本技巧2.1词性转译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通顺,或为达到一定的修饰目的,可以适当改变一下原文中某些词的词类,将原句中属于某词类的词转译成为另一类词。
一般而言有四种(1)转译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转译为名词)例:The cutting tool must be strong, tough, hard, and wear resistant.(形容词转译为名词)刀具必须有足够的强度、韧性、硬度,而且耐磨。
(2)转译成动词(名词、形容词、介词和副词等转译成动词)例:Rigid pavements are made from cement concrete.刚性路面是用水泥混凝土建造的(介词转译成动词)(3)转译成形容词(名词、副词等转译成形容词)例:This experiment in a success这个实验是成功的。
(名词转译成形容词)(4)转译成副词(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译成副词)例:Although the basic materials for bridge building remain either prestressed concrete orsteel, there have been some recent changes尽管建桥的基本材料仍然是预应力混凝土或钢材,但近来已经有些变化了。
英汉翻译基础知识

3. The Pananmanian leader publicly insinuated that he possessed compromising information about Mr.Bush that was liable to harm his bid for the White House.
8. 生产多了,价格就稳定,甚至下降一点。 (这两组例句可供学生尝试翻译并与原文进行对比, 从而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特征的认识。)
页面 15
2019/7/29
总结说明
对这两组例句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英语句子大多开门见山,搭起主谓空间结构(SV) ,形成句子主干(如句中划线部分所示),可参照下 页英语句子的树式结构;汉语则不一定是主谓结构, 如例(6)就属于“话题---说明”框架
页面 8
2019/7/29
汉英语言文化对比
页面 9
2019/7/29
1. 谱系(family):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 系
2. 类型(type):汉语是分析型(analytic)语言,其典型 特征是没有屈折变化(inflection),即汉语的词没有词 性和词形的变化;英语是分析型和综合型(synthetic) 语言,有丰富的屈折变化形式。
页面 14
2019/7/29
再看一组汉语句子:
5.老关忙即跳下车去,摸摸腰间的勃郎宁,又向四下里 瞥了一眼,就过去开了车门,站在门旁边。
基础翻译课后答案

I 课内练习答案第一章翻译理论第一节翻译的基本原理课前活动第一句来自自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
原文是优美的景物描写。
(见“补充文字材料”。
)译文1没有翻译出原文风格;译文2是百度翻译的,完全不通顺。
译文3较好地做到了信达雅。
第二句来自一篇科普文章。
第一个翻译文白间杂,滥用四字成语,不符合原文的语体风格。
第二个较好地做到了“信达切”,但对kingdom的词义选择有误。
第一二句分别属于不同的genre(体裁),这就意味两个文本的语体风格不同:第一个语篇为散文语体,第二个语篇为说明文,因此属于不同的register(语域,指因使用场合、对象、领域等不同有不同的语体;语言的具体变体),而语域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词汇范围选择不同。
散文体使用优美的文字和四字描写成语比较多,而说明文体的语言要求文字严谨、准确、易懂。
通过分析两个源语文本的文体风格,两个语篇的翻译选项谁优谁劣就不难做出选择了。
第三句来自Thomas Henry Huxley 的Evolution and Ethics, 译文1来自2010年的版本《进化论与伦理学》(宋启林等译),译文2来自1896年严复的版本《天演论》。
由于历史的原因,两个版本不存在孰优孰劣。
老师可以借讨论最后一个例子引入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思考与练习1.翻译的定义五花八门,对它们的归类可以因角度而异。
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和思考,对翻译定义还可以如何进行分类?答:翻译定义可以因为翻译的视角、翻译的目的、翻译所涉的领域不同而不同;也可以因为翻译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以及翻译的诉求不同而不同。
例如,有基于语言层面的定义、超越语言层面的、有交际理论层面的还有艺术层面的等等。
2.请你介绍一两个令你印象最为深刻的翻译定义。
答:美国当代语言学家以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尤金.A.奈达的著名翻译论断: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 这个定义既简练又不简单。
口译基础理论和技巧

口译基础理论和技巧第一章口译基础知识basicknowledge一、口译与笔译口译(interpretation)与笔译(translation)做为译者活动的两种课堂教学形式,从本质上来说都就是在谋求原语(source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language)之间的意义对等。
译者犯罪行为意在“认知”一“话语篇章”,然后用另一种语言“再次抒发”这一“话语篇章”。
“话语篇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语言科学知识同语言外科学知识融合的产物,就是译者的对象。
“认知”有赖于语言外科学知识,“再次抒发”的质量也和译者的主题科学知识息息相关。
口译和笔译的最终目的是确保采用相同语言的人们之间成功交际(交流),因此,译者的重点应立足于原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意义上对等,而并非就是其语言形式上的机械对应。
口译和笔译都有很长的历史。
口译活动是随着人类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上溯到人类各种语言逐渐形成后的时期。
在这个意义上讲,口译的历史比笔译的历史久远得多。
口译活动在历史上的记载甚少。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曾将大量印第安人运到西班牙学习西班牙语,并将他们培养成口译译员。
明清时期中国的一些小说中对口译译员有了正式的称呼“通事”。
直到20世纪初,口译活动的开展仍以粗放式为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口译译员的需求急剧增加。
1919年,“巴黎和会”首次借助英法两种语言的翻译进行谈判,当时的口译方式主要是发言人讲一段,译员翻译一段,即交替传译,也可称连续口译或接续口译。
这是口译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第一次正式出现了现代意义的口译技术,即口译的记忆、笔记、复述等基本技术。
此后,美国发明了一种让译员使用耳机听辨原语,同时使用话筒传送译语的“共时翻译”设备,这种设备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口译界的认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纽伦堡战犯审判中,人们正式启用了同声传译,以保证在大量繁杂的听证、辩护、审判工作中能在原语话语结束时立即“同时”结束译语,从而节省宝贵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翻译的类型
罗曼·雅可布逊的这三种类型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使我们认识了广 义和狭义的翻译概念。雅可布逊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在语内翻译 中,是用一个语符单位替代另一个语符单位,对一个词的翻译可以选用同义 词或者迂回表达法。但同义词不可能是完全对等的词,而改换说法会使原意 有增减。同样,在语际翻译中,符号与符号之间一般也没有完全的对等关 系。人们通常不是用一种语言的语符替代另一种语言中的单个的符号,而是 替代“更大的单位”,即“信息”(message),是用信息替代信息。也就
Translation is the “the transfer of ‘meaning’ from one set of language signs to another set of language signs” (Lawendowski, 1978:267).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 Nida, 1969/1982:12).
Translation is a pane of glass through which we look at the work of art
(G. Mounin).
Translation should produce a version which may be read with as much pleasure as the original, and yet remain faithful to its spirit, sense and style (A. V. Federov).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an interpretats of some other language),是指两种语言之 间的翻译,即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来解释一种语言的语符,这就是人们 通常所指的“翻译”,如英汉翻译。
Translation is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ome other language” (Jakobson, 1959/1966: 233).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another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source language,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Dubois).
第一章 翻译的基本知识
主讲:郭彧斌 西藏民族学院外语学院
1
第一节 翻译的类型
根据语言学家罗曼·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1959/1966:233) 论述,翻译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other signs in the same language),是 指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如古文翻译成现代 文。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nonverbal sign system),是指通过非语 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如把语言 符号用图画、手势、数学、电影或音乐来表达。
是说, 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 应),而且也关注符号和符号组合的对等。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的 对等信息。但双语符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对等关系存在于符号所承 载的信息。因此,语际翻译不是符号翻译,而是信息转换(李文革, 2004)。符际翻译的内容更是广泛多样,把语言符号转换为其他形式,如图 画、电影、电视或音乐,其改编的幅度可能更大,常会涉及情节、内容、人 物等的较大更改。雅可布逊对翻译的三种分类,表明他对语言概念的观点, 即语言概念是广泛的和无所不包的。这三种类型的翻译,几乎包括了一切语 言(和非语言)的交际活动。
5
(T. Savory, 1959: 13).
第二节 东西方学者论翻译
Translation, essentially, is the faithful representat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written or said in another.
The Book of Changes says that the first requisite of rhetoric is truthfulness; Confucius says that expressiveness is all that matters in language. He adds that if one’s language lacks grace, it won’t go far. These three qualities then are the criterion of good writing and, I believe, of good translation too. Hence besides faithfulness and expressiveness I also aim at elegance.)
4
第二节 东西方学者论翻译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 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唐]贾公彦《义疏》)。
翻 译的定义是开放性的,而不是排斥性的。其目的不是要给翻译套上
“紧 箍咒”,或给出一个十全十美的定义,而是通过各家对翻译概念的论 述,来展现翻译的特性和本质。 一.西方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观点: 语文学观点:
8
第二节 东西方学者论翻译
鲁迅:信、顺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
丰姿。(《翻译论集》) 林语堂: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翻译是一种艺术。…翻译的艺术所依赖的: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 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 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相 当的见解。(《翻译论集》) 朱生豪论翻译
7
第二节 东西方学者论翻译
二.中国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学者观点: 严复: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 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 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严复:《天演论》序言)
(Translation has to do three difficult things: to be faithful, expressive, and elegant. It is difficult enough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yet if a translation is not expressive, it is tantamount to having no translation. Hence expressiveness should be required too.
(注解:作为翻译的语言学派的重要人物,Fedrove在这里却提出了一个 翻译的文艺学观点。可见,文学翻译归根到底是艺术。)
语言学观点:
Translation is the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J. C. Catford, 1965:20).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A. Tytler).
Translation, the surmounting of the obstacles, is made possible by an equivalence of thought that lies behind its different verbal expressions
功能理论观点: Translation is the production of a functional target text maintaining a
relationship with a given source text that is specified according to the intended or demanded function of the target text (Nord, 1991:28). Translation is a written communica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having the same meaning as the written communication in a first language ().
6
第二节 东西方学者论翻译
Translation is the replacement of a representation of a text in one language by a representation of an equivalent text in a second language. (Meetham and Hud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