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传声筒》

合集下载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传声筒》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传声筒》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传声筒》含反思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声音的奥秘》,详细内容为第三节《好玩的传声筒》。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探索传声筒的制作与使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知道传声筒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思考、表达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传声筒的制作。

教学重点:声音传播的实践操作,培养幼儿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传声筒模型,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空纸杯,棉线,小木棒,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演示传声筒模型,让幼儿观察并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邀请幼儿参与传声筒游戏,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引导幼儿探讨传声筒的制作方法。

3. 制作传声筒(10分钟)教师分发学具,讲解制作步骤。

幼儿动手制作传声筒,教师巡回指导。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两人一组,使用自己制作的传声筒进行交流。

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给予指导和鼓励。

邀请幼儿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声音传播原理2. 传声筒制作步骤3.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传声筒,并与家人、朋友分享声音传播的乐趣。

2. 答案:根据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制作方法,完成传声筒的制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声音传播的原理,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探索生活中其他传声工具的原理和作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制作传声筒4. 随堂练习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合适的传声筒模型,确保模型能直观地展示声音传播过程。

幼儿园大班《好玩的传声筒》科学精品教案精选

幼儿园大班《好玩的传声筒》科学精品教案精选

幼儿园大班《好玩传声筒》科学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好玩传声筒》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声音世界》第三节《声音传播》。

本节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声音传播原理展开,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解传声筒工作原理,感受声音传递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解传声筒工作原理,知道声音是通过振动传递。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传声筒制作方法和工作原理。

难点: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传递这一科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传声筒模型、图片、教学课件。

学具:空纸杯、棉线、铅笔、剪刀、胶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幼儿进行“悄悄话”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声音传递。

2. 例题讲解(10分钟)展示传声筒模型,讲解传声筒工作原理,引导幼儿观察传声筒结构。

3. 制作传声筒(15分钟)指导幼儿分组合作,按照步骤制作传声筒。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用自制传声筒进行对话,感受声音传递。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好玩传声筒》2. 板书内容:(1)声音传播原理(2)传声筒制作步骤(3)声音传递感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传声筒,并与家人分享声音传递乐趣。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幼儿能正确制作出传声筒,并描述声音传递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对传声筒制作表现出极大兴趣,但在理解声音传递原理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利用声音传递原理进行制作,激发幼儿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为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声音传递,我设计“悄悄话”游戏。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重点关注幼儿参与度和游戏过程中互动。

通过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受到声音传递,从而激发他们对本节课兴趣。

2024年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好玩的传声筒》

2024年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好玩的传声筒》

2024年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好玩的传声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活动手册》第四章“声音的奥秘”,详细内容围绕“好玩的传声筒”展开。

通过学习传声筒的制作与原理,让学生探索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道传声筒的制作方法,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传声筒的制作及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传声筒模型、演示用传声筒、音响设备。

2. 学具:每组一份传声筒制作材料(纸杯、绳子、铅笔、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传声筒模型,邀请学生尝试用传声筒进行对话,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感受,讨论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传声筒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原理。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效果。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按照传声筒制作步骤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各小组展示制作的传声筒,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传声筒制作步骤2. 声音传播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简易传声筒,并与家人进行对话。

答案:根据课堂所学,制作传声筒,与家人进行对话,观察声音传播效果。

2. 拓展延伸:研究不同材质的传声筒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锻炼,但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仍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其他声音传播的奥秘,如回声、共鸣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

2. 例题讲解中传声筒制作步骤和声音传播原理的清晰度。

3. 随堂练习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师的指导。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传声筒》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传声筒》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传声筒》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需要媒介传播。

2.理解传声筒的工作原理,能够制作出简单的传声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学准备1.黑色厚纸板、金属罐头、包装纸、胶水、剪刀、万能胶、手电筒等材料。

2.准备一则有声音内容的故事。

3.课件PPT教学步骤第一步: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1.利用课件PPT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

2.展示一些生活中产生声音的例子,例如:火车、飞机等有声音的工具。

3.强调声音需要媒介才能传播,介绍媒介的种类和传播的方式。

第二步:了解传声筒的工作原理1.向学生介绍传声筒的工作原理。

2.展示传声筒的样品,让学生了解其外观和结构。

3.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发现传声筒的神奇之处。

第三步:制作传声筒1.给学生发放制作传声筒的材料。

2.配发制作流程,让学生根据流程自行制作传声筒。

3.指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细节问题,例如:金属罐的边缘应该削平,以免划伤手指等。

第四步:测试传声筒1.用手电筒或其他工具在一个房间的角落发出声音。

2.让学生一人拿着自己制作的传声筒走向声源处,调节传声筒的方向直到声音最大化。

3.让其他学生也逐个测试自己的传声筒。

第五步:应用传声筒1.取出之前准备好的故事,让学生分成小组,运用传声筒把故事讲述给其他小组的学生听。

2.让学生自由发挥,在传声过程中增添一些情节、语调等元素,让听众更加感受到故事的气氛。

课堂反思1.在制作传声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一些材料操作不当导致制作失败。

下次可考虑增加说明细节问题的环节。

2.在测试传声筒的时候,有些学生发现自己的传声筒效果不佳,可能是由于制作时材料配比不当,需要继续调整。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案《好玩的传声筒》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案《好玩的传声筒》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案《好玩的传声筒》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材第四章《声音的世界》,详细内容围绕“好玩的传声筒”展开。

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探索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传声筒的制作原理,知道声音是通过振动传播的。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增进幼儿对声音传播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制作传声筒。

重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传声筒的制作和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传声筒模型、演示用传声筒、音响、绳子、卡片等。

2. 学具:每组一份传声筒制作材料(空纸杯、绳子、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传声筒模型,邀请两名幼儿进行“悄悄话”游戏,让其他幼儿猜测内容,引发幼儿对传声筒的兴趣。

2. 讲解声音传播原理(10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图片,讲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传播的,介绍传声筒的制作原理。

3. 制作传声筒(10分钟)教师示范制作传声筒,并指导幼儿分组进行制作。

4. 传声筒使用体验(10分钟)每组幼儿用自己制作的传声筒进行交流,感受声音的传播。

5.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传声筒能传播声音?”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

6.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用自己的传声筒进行“悄悄话”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好玩的传声筒》2. 内容:声音传播原理传声筒制作方法传声筒使用体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制作一个传声筒,并用它进行家庭沟通。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幼儿能正确使用传声筒进行沟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掌握了传声筒的制作和使用,但部分幼儿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科学馆,了解更多声音传播的奥秘。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探索声音的世界。

大班科学好玩的传声筒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好玩的传声筒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好玩的传声筒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有趣的物理现象》第四章第一节“声音的传播”,详细内容围绕“传声筒”的原理与实践展开,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探索传声筒的制作与使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掌握传声筒的基本原理。

2.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传声筒的原理及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传声筒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传声筒模型、演示用传声筒、教材、黑板、粉笔。

2. 学具:每组一份传声筒制作材料(纸杯、棉线、小木棍、图钉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演示用传声筒,让学生观察并猜测传声筒的原理。

2. 例题讲解(15分钟)(1)讲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2)介绍传声筒的原理与制作方法。

3. 课堂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按照教材要求制作传声筒。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用自制的传声筒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好玩的传声筒2. 内容:(1)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2)传声筒的原理与制作方法(3)实验结果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传声筒,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2. 答案:参照教材步骤,完成传声筒制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传声筒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合作不够默契,导致制作过程较长,今后需加强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传声筒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其他物理现象的原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中的传声筒原理与制作方法3. 课堂实践中的学生分组合作4. 作业设计中的传声筒制作与交流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具有趣味性和神秘感的传声筒模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大班科学优秀精品教案《好玩的传声筒》含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精品教案《好玩的传声筒》含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精品教案《好玩传声筒》含反思《好玩传声筒》教学方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声音奥秘》,详细内容围绕“声音传播”展开,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声音在传声筒中传播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声音传播原理,知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探究欲望。

3. 培养幼儿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在传声筒中传播原理。

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受声音传播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传声筒模型、演示用传声筒、录音机、磁带。

学具:每组一个传声筒(自备材料:两个纸杯、一根长绳子)、剪刀、胶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幼儿进行“悄悄话”游戏,让幼儿感受声音传播远近。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传播?”2. 例题讲解(1)展示传声筒模型,讲解声音在传声筒中传播原理。

(2)引导幼儿探讨如何制作一个传声筒。

3. 随堂练习(1)发放学具,指导幼儿分组制作传声筒。

(2)组织幼儿用自制传声筒进行“悄悄话”游戏,感受声音传播。

(2)提出问题:“除传声筒,还有哪些物品可以传播声音?”六、板书设计1. 声音传播2. 传声筒制作步骤3. 声音传播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自制传声筒和家人进行“悄悄话”游戏,记录游戏过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本次教学中,幼儿对声音传播原理表现出浓厚兴趣,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锻炼。

但在传声筒制作过程中,部分幼儿遇到困难,需要加强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声音传播大比拼”活动,让幼儿探索不同物品传声效果。

同时,开展家庭科学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探究过程,共同感受科学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我特别关注声音传播这一科学原理适宜性。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声音传播抽象概念需要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感知。

因此,我精心设计从“悄悄话”游戏到传声筒制作一系列教学活动,以确保幼儿能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和学习。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好玩的传声筒》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好玩的传声筒》含反思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初步了解声音的传播。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相互合作的意识,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让幼儿通过拍手、拍桌子等动作,感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 制作传声筒:让幼儿动手制作传声筒,并观察传声筒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若干个传声筒(可用气球、塑料管等材料制作),音源(如鼓、哨子等)。

2. 学具:每组一份传声筒材料(气球、塑料管、胶带等),音源(如鼓、哨子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拍手、拍桌子等动作,引起幼儿对声音的注意,引导幼儿讨论声音的产生。

2. 探究声音的产生:教师演示声音的产生,让幼儿感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探究声音的传播:教师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4. 制作传声筒:教师展示传声筒的制作方法,引导幼儿动手制作传声筒。

5. 实验与观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传声筒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实验结果,让幼儿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

五、教学评价:1. 幼儿能说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幼儿能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 幼儿能动手制作传声筒,并观察传声筒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4. 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能积极参与,与同伴合作。

5. 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愿意主动探究问题。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让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传声筒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七、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传声筒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拍手、拍桌子等动作,引起幼儿对声音的注意,引导幼儿讨论声音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传声筒》
活动目标:
1.探究声音在管状物体里传播的现象。

2.感受声音传播这一科学现象的神奇,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多段塑料管子、多个塑料弯头、可以塞进塑料管子的布头若干。

2.《声音传播》教学挂图、教师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用一根塑料管子做“传声筒”,两人一组玩传递“悄悄话”的游戏:请出声筒口的幼儿轻轻说话,看听筒口的幼儿是否能听清楚。

2.引导幼儿两人合作拼出不同长短、不同形状的传声筒,两人一组玩传递“悄悄话”的游戏,一人在一端轻轻说话,一人在出口处倾听,试一试两个传声筒都能听见声音吗?传出的声音是否一样大?
3.引导幼儿几人合作拼出有多个听筒的传声筒,组织幼儿玩多人“打电话”游戏。

(1)制作有一个说话口,两个同样长短听筒的传声筒,三人一组
做游戏。

听筒口的两个孩子一段时间后互换位置,听听两个听筒口的声音是否一样大、一样清晰。

(2)制作有一个说话口,三个同样长短听筒的传声筒,四人一组做游戏。

听筒口的三个孩子一段时间后互换位置,听听三个听筒口的声音是否一样大、一样清晰。

4.引导幼儿在塑料管里塞上布条,比较塞上布条和不塞布条的塑料管在传声上有什么不同。

5.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课件,了解生活中通过管道扩音的例子,如用扩音喇叭说话、用听诊器听心脏的跳动等。

活动延伸:
可在幼儿园走廊里安装较长的传声筒。

活动总结: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