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TIA中国专家共识(教学查房版)ppt课件

TIA中国专家共识(教学查房版)ppt课件

TIA,不建议梗死型TIA的分型,此型应诊断为脑梗死。
四、临床评价与治疗决策
(一)临床评价建议 1、积极评价危险分层、高危患者尽早收入院 预后研究的结果[1]提示,TIA患者在发病后前3个月内发生脑梗死的 风险较大,其中前2d风险最大,患者的处理应越早越好。因此,对于 初发TIA患者、进展型TIA患者、症状持续时间>1h、症状性颈内动脉 狭窄>50%、已知的心脏来源的栓子(如心房颤动)、己知的高凝状 态、加利福尼亚评分或ABCD评分(见附录)的高危患者,在发病 24~48h内应考虑收入院进一步评价、治疗[1, 10-12]。 2、新发TIA应按“急症”处理 新近发生(48h内)的TIA预示短期内具有发生卒中的高度危险,应作 为重要的急症处理,新发TIA患者处理流程见下图。
然而,随着现代影像学的进展,基于“时间和临床”的传统定义 受到了诸多质疑。研究表明,大部分TIA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不 超过1h,超过1h的患者在24h内可以恢复的几率很小。而且部分 临床症状完全恢复的患者影像学已提示存在梗死。鉴于此,TIA 工作组在2002年提出了新的TIA概念[7]: “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典 型临床症状持续不超过1h, 且在影像学上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 。
TIA中国专家共 识(教学查房版)
点评-治疗
扩容:评价心肾功能 氯比格雷:粒细胞减少及腹泻 普罗布考:HDL、心电图 他汀:监测肌酶及肝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中国专家共识
承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李勇
《共识》撰写原则
不是讲座,不面面俱到,突出重点 不是指南,针对争议问题给与相对肯定的建议 不是国家行为,”中华内科中国卒中共识专家委员 会“更多地考虑了所在的教学医院情况制定,对于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完整版)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完整版)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完整版)关键字: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指南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校正年龄后的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人口,年脑卒中死亡率为(58~142)/10万人口。

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有相当的比例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是复发性脑卒中的高危个体。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上升,提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率正在增长。

近10年来随着大量的有关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结果的公布,脑血管病的治疗有了充分的证据,许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治疗指南。

尽管国外大量的研究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但考虑到西方人群与中国人群在种族、身体条件、用药习惯、价值取向、文化背景、法律法规、社会福利体系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出台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指南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由此而制订的指南更应切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套用其他国家的指南。

为此,2008年7月成立了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指南撰写专家组,汇集了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重症监护病房、呼吸科、介入科、流行病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编写此指南。

在写作过程中,强调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可操作性制定,在有充分可靠证据时使用证据,无可依靠的证据时,则采用当前最好证据或经验达成的共识。

专家们整理了2008年10月以前发表的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其中包括部分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证据)以及相关的专家共识、治疗指南,在此基础上,经过广泛的讨论和意见征求、几易其稿,并在讨论过程中增加最新的研究证据,正式出台了本指南。

他汀类降脂药防治缺血性卒中TIA专家共识

他汀类降脂药防治缺血性卒中TIA专家共识

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共识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共识北京天坛医院作者:王拥军文章号:W030777【编者按】卒中是中国第一位致残和第二位致死原因。

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2007年1月,国内脑血管病和血脂领域的专家组成员在参考了近10年来血脂领域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及相关的循证医学的证据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和现状,正式出台《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建议》,对规范临床治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又有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为此国内有关专家又进行讨论,达成了他汀类药物防治脑血管病专家新的共识,以期给临床医生更明确的临床指导。

1 胆固醇与卒中的流行病学尽管流行病学资料并非一致地提示总胆固醇水平与卒中存在相关性,而针对卒中不同类型进行分析发现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更大。

在冠心病人群中,随着胆固醇水平的增高,缺血性卒中的危险相应增加。

胆固醇每增加1mmo l/L),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增加25%[1]。

流行病学研究和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表明随着LDL-C水平的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减少。

共识1胆固醇水平增加是缺血性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LDL-C的升高与缺血性卒中发生密切相关。

降低LD-C是减少缺血性卒中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I,A)2 他汀类药物与卒中的一级预防降低胆固醇水平主要通过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和使用他汀类药物[2]。

使用他汀类药物并非单纯预防卒中,而是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进展,包括心脑血管及其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相关事件的全面减少[3]。

降低胆固醇并不能完全解释使用他汀类药物所获得的相对危险下降,这说明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外的作用至关重要[4]。

对97981例患者的26项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21%的卒中危险(P<0.0001);LDL-C水平每降低10%,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减少0.73%/年,卒中危险降低15.6%(P=0.002),获益与基线LDL-C水平无关,而与LDL-C的降低幅度有关[5]。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一、概述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后循环,也被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

对后循环缺血的深入理解对于其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上,后循环缺血的概念经历了演变。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发现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存在颈动脉颅外段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这是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的原因,被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

这个概念被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概念。

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颈动脉系统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不再被使用。

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原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

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对PCI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

PCI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见的情况。

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

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基于以上共识,国际上已用PCI概念取代了VBI概念。

我们制定了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旨在提高对我国后循环缺血的认识,明确其定义、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防治策略,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质量。

CHANCE研究解读

CHANCE研究解读

70%TIA/轻型卒中在 发病24h内就诊
仅44%TIA/轻型卒中 在发病3h内就诊
近70%患者不能正确认识 到自己发生了TIA或轻型卒中
30% 70% 56% 44% 69%
31%
Chandratheva A, et al. Stroke. 2010;41:1108-1114
中国CNSR研究:近一半的轻型卒中/TIA患者未及时就诊
项目
年龄(A) 血压(B) 临床症状(C) ≥60岁 收缩压≥140mmHg或 舒张压≥90mmHg 单侧无力 不伴无力的言语障碍 症状持续时 间(D) 糖尿病(D) 双重(7d 内 )TIA(D) ≥60min 10-59min 有 有
ABCD 分值
1 1 2 1 2 1 NA NA
ABCD2 ABCD2-I 分值 分值
Coull A, et al.BMJ.2004;328:326-328;
中国研究:逾一半的再发缺血事件发生在7天内
中国167例轻型卒中/TIA患者:超过一半的再发缺血事件发生 在发病后1周内
缺 血 性 事 件 再 发 率 ( %)
Liu J, et al. Neurol Res. 2013 Feb 12. DOI 10.1179/1743132813Y.0000000172
ESSEN优于SPI-II
限于样本量,仍需大规模研究证实
• 轻型卒中定义为NIHSS≤3
轻型卒中/TIA抗血小板策略探讨
主要内容
1
轻型卒中/TIA:临床常见,却容易忽视
2
3 4
轻型卒中/TIA的早期高复发风险和风险评估 轻型卒中/TIA患者的早期综合管理
轻型卒中/TIA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主要内容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 血 症 状 血管狭窄 血管痉挛
血流
症 状 缓 解
血液成分 改变
血流动力学 改变
TIA—临床表现
一、临床特征
◆ 年龄特征:中老年,男>女
◆ 突发性 突然起病,具有明确的发病时间,症状通常在数分钟 内达到高峰。 ◆ 无时间限定性 虽然典型的TIA多在1h内缓解,但偶尔也会持续的更久 些。如此一来,症状持续2h者如果有梗死证据则诊断为脑梗 死,如无梗死证据则诊断为TIA。证据持续30min而有梗死证 据,则诊断为脑梗死。
范畴
典型表现:间歇性跛行和下肢远端发作性无力。 少数也可表现为发作性截瘫。
TIA—危险分层与临床评估
建议怀疑TIA患者应早期行ABCD2评估,并尽早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估。
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判断导致TIA的病因和可能的发病机制,只有找到病因,才 有可能做出最适宜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TIA—危险分层与临床评估
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和复视。
●特殊表现:跌倒发作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双眼视力障碍发作
基底动脉近段严重狭窄
TIA—临床表现
●椎基底动脉系统可能的TIA
急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构音障碍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意识障碍 交叉性感觉障碍 交叉性运动障碍 眼外肌麻痹
TIA—临床表现
四、脊髓TIA
新定义中把脊髓短暂性缺血发作也列为了TIA的
TIA—临床表现
◆ 完全缓解性 临床症状恢复完全,不遗留任何后遗症。发作后无 任何肢体麻木或言语不利。而近年来研究发现TIA存在迟 发型认知功能的损害,故其完全缓解性是指急性期的缓解。 ◆ 局灶性 必须有脑、视网膜、脊髓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 状,可定位于大脑前循环、后循环或脊髓循环的某特定的 血管支配区。 ◆ 无梗死性 有缺血症状却无梗死证据 ◆ 反复发作性

短暂性脑血管病(TIA)的药物治疗讲诉

短暂性脑血管病(TIA)的药物治疗讲诉

新 定 义
是否有 组织学 损伤
无时间 限定
脑,脊 髓或视 网膜发 生梗死
鼓励使 用神经 影像学 观察有 无组织 学损伤 。
暗示可 以引起 严重的 神经功 能缺损

TIA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疾患、 血液成分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因素促成的 临床综合征。TIA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微栓子学说。 在颅内动脉有严重狭窄的情况下,血压的波动可 使原来靠侧支循环维持的脑区发生一过性缺血。 血液黏度增高等血液成分改变,如纤维蛋白原含 量增高也与TIA的发生有关。无名动脉或锁骨下 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盗血 也可引发TIA。
Thank you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物 需要抗凝的患者,可于出血稳定后7-10天 开始抗栓治疗 对于再发血栓风险小,全身情况差,改用 抗血小板药物。
癫痫


发生率2-33% 建议:不推荐预防使用抗癫痫药物 孤立一次或者急性期发作控制后,不建议 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 脑卒中2-3月再发的,建议癫痫常规治疗, 脑卒中后癫痫持续状态,按癫痫持续状态 处理

(3)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与传统的经 胸骨心脏超声相比,提高了心房、心房壁、房 间隔和升主动脉的可视性,可发现房间隔的异 常(房间隔的动脉瘤、未闭的卵圆孔、房间隔 缺损)、心房附壁血栓、二尖瓣赘生物以及主 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源性栓子来源。

神经内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诊疗精要

神经内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诊疗精要

神经内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诊疗精要一、概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与脑梗死是用24h症状消失与否判断,即TIA产生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24h内完全消失。

这一定义直接影响临床医生对TIA的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

临床研究表明,典型TIA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为数分钟到1h。

若每次发作持续1~2h及以上可伴存神经损害。

反复的TIA是脑卒中的先兆,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我国TIA的患病率为每年180/10万,男女比例为3:1,患病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差异较大。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TIA危险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动脉硬化,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颈内大动脉硬化狭窄等。

(2)心脏病,如心房颤动、瓣膜病变、卵圆孔未闭等。

(3)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综合征。

(4)年龄大于65岁。

(5)雌激素替代治疗。

(6)吸烟。

(7)过度饮酒。

(8)体力运动过少。

另外,有学者发现高纤维蛋白血症、高C反应蛋白水平也是TIA独立危险因素。

也有研究结果说明维生素B₆水平降低也可能导致TIA发作。

(二)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根据TIA发病机制常分为血流动力学型和微栓塞型。

血流动力学型TIA是在动脉严重狭窄基础上因血压波动而导致的远端一过性脑缺血,血压低于脑灌注代偿阈值时发生TIA,血压升高脑灌注恢复时症状缓解。

微栓塞型TIA 又分为动脉—动脉源性TIA和心源性TIA。

其发病基础主要是动脉或心脏来源的栓子进入脑动脉系统引起血管阻塞,如栓子自溶则形成微栓塞型TIA。

主要表现如下。

1.微栓塞栓子可来源于病变血管,也可来源于心脏,脱落的栓子随血流到达微血管并将其栓塞,但栓塞后的再通可使血流迅速恢复,症状消失。

2.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本身病变如狭窄等的基础上,某些因素引起低血压或血压波动时,病变血管区域血流显著下降,出现TIA。

3.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是脑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组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传统与新TIA 比较卒中脑梗死心绞痛心肌梗死编者按:传统观点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良性、可逆性脑缺血综合征”,复发风险低于脑梗死。

但最近研究发现TIA患者7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为8%左右,30d为10%,而90d内出现卒中的风险则高达10%~20%,而急性卒中90d内卒中复发的风险仅为2%~7%。

TIA患者不仅会发生脑梗死,90d内TIA复发、心肌梗死和死亡事件总的风险高达25%。

目前我国TIA的诊治领域“低估、误诊”现象严重;“救治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突出,鉴于此,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特约请国内神经病学专家充分讨论并最终达成TIA 概念、发病机制、病因分层评估和治疗决策的专家共识。

一、概念1.历史回顾:传统“基于时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概念起源于上世纪50~60年代,1958年Fisher认为TIA可以持续几小时,一般为5~10min;1964年Acheson和Hutchinson支持使用1h的时间界限;Marshel建议使用24h概念;1965年美国第四届脑血管病普林斯顿会议将TIA定义为“突然出现的局灶性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且排除非血管源性原因”。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脑血管病分类于1975年采用了此定义[l],并沿用至今。

然而,随着现代影像学的进展,基于“时间和临床”的传统定义受到了诸多质疑。

研究表明,大部分TIA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讨1h。

超过1h的患者在24h内可以恢复的几率很小,而且一些临床症状完全恢复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提示已经存在梗死。

美国TIA工作组在2002年提出了新的TIA概念[2]:“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也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典型临床症状持续不超过1h,且在影像学上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

新概念把TIA的时闹界限缩短为1h同时也将TIA与卒中的界定由传统的“时间和临床症状”标准改进为“组织学损伤”标准(表一)。

2.建议:TIA和脑梗死是一个缺血性脑损伤动态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

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尽可能采用“组织学损伤”的标准,对症状持续1h以上者,应按照急性卒中流程紧急救治。

如症状持续1h以上且有“组织学损伤”证据者,不再诊断为TIA。

二、发病机制1.文献复习:一般认为,TIA主要病因与发病机制常分为血流动力学型和微栓塞型。

血流动力学型TIA是在动脉严重狭窄基础上因血压波动而导致远端一过性脑缺血,血压低于脑灌注代偿的阈值时发生TIA,血压升高脑灌注恢复时症状缓解。

微栓塞型TIA又分为动脉-动脉源性和心源性。

其发病基础主要是动脉或心脏来源的栓子进入脑动脉系统引起血管阻塞,如栓子自溶则形成微栓塞型TIA。

2.建议:TIA是一个综合征。

不同病因决定不同的临床决策,预后也不尽相同,因此应重视TIA的病因,建议TIA的临床诊断应尽可能包括其发病机制。

三、临床评价与治疗决策(一)临床评价建议1.积极评价危险分层、高危患者尽早收入院:有关预后的研究结果提示[1],TIA患者的处理应越早越好。

对于初发或频发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1h、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50%、明确有心脏来源的栓子(如心房颤动)、已知的高凝状态、加利福尼亚评分或ABCD 评分的高危患者,应尽早(48h内)收入院进一步评价、治疗[3-4]。

2.新发TIA应按“急症”处理:新近发生(48h内)的TIA预示短期内具有发生卒中的高度危险,应作为重要的急症处理,新发TIA患者处理流程见图1。

3.尽早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对于怀疑TIA患者首先应尽可能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明确是否为TIA。

TIA患者应该通过快速急救通道(12h内)进行紧急评估和检查。

如果头颅CT、心电图或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未在急诊完成,那么初始的评估应在48h内完成。

如果在急诊完成,且结果阴性,可将全面评估的时间适当延长,以明确缺血发生的机制及随后的预防治疗。

4.全面的检查及评估:(1)一般检查:评估包括心电图、全血细胞计数、血电解质、肾功能及快速血糖和血脂测定。

(2)血管检查:应用血管成像技术(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血管超声可发现重要的颅内外血管病变。

全脑血管造影(DSA)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治疗(CAS)术前评估的金标准。

(3)侧支循环代偿及脑血流储备评估:应用DSA、脑灌注成像和(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等评估侧支循环代偿及脑血流储备,对于鉴别血流动力学型TIA及指导治疗非常必要。

(4)易损斑块的检查:易损斑块是动脉栓子的重要来源。

颈部血管超声、血管内超声、MRI及TCD微栓子监测有助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进行评价。

(5)心脏评估:疑为心源性栓塞时,或45岁以下颈部和脑血管检查及血液学筛选未能明确病因者,推荐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可能发现心脏附壁血栓、房间隔的异常(房室壁瘤、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二尖瓣赘生物以及主动脉弓粥样硬化等多栓子来源。

(6)根据病史做其它相关检查。

(二)治疗决策建议建议对不同的病因进行分层,采用不同的治疗决策(图2)。

1.内科治疗:(1)心源性栓塞性TIA:持续性或阵发性心房颤动的TIA患者,建议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除外),其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5(范围为2.0~3.0)。

对于抗凝药物禁忌症的患者,推荐其使用阿司匹林(75~150mg/d),如果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应用氯吡格雷(75mg/d)。

若无其他心源性栓塞的高度风险,窦性节律的TIA患者不应使用抗凝药物[5-9]。

(2)非心源性栓塞性TIA:不推荐使用口服抗凝药物[9-10]。

建议其进行长期的抗血小板治疗。

常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75~150mg/d),也有资料表明氯吡格雷(75 mg/d)较阿司匹林更有效[9,11-12]。

明确动脉-动脉栓塞性者,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及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LDL-C目标值2.1mmol/L以下)[9-13]。

有资料表明,联合使用阿司匹林(75~150mg/d)和氯吡格雷(75mg/d)可能更有效[14]。

(3)血流动力学性TIA:除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治疗外,应停用降压药物及血管扩张剂,必要时给以扩容治疗,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考虑血管内或外科治疗[9]。

在大动脉狭窄已经解除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血压控制到目标值以下。

(4)控制危险因素:应加强对TIA各种危险因素的控制,具体推荐参见美国指南[9]。

2.外科手术及血管内治疗:(1)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根据NASCET(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测量标准,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为70%~99%的新发(6个月内)TIA患者,如果患者年龄在40~75岁之间(预期寿命至少有5年)[15],可以在有条件的医院(围手术期卒中和死亡事件发生率<6%),行CEA或CAS。

新发缺血性卒中或TIA、症状性颈动脉中度狭窄(50%~69%)的患者建议根据其具体情况(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及发作时症状的严重程度或最佳内科治疗无效者)行CEA或CAS。

狭窄程度<50%时不适合行CEA或CAS[15-20]。

TIA患者有CEA或CAS适应证时,建议治疗在2周内进行。

对于症状性颈动脉闭塞患者,不推荐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9]。

(2)椎基底动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的椎基底动脉或颅内动脉狭窄TIA患者,经内科治疗(抗栓药物、他汀类药物及其他控制危险因素治疗)无效者,有条件的医院可考虑血管内治疗[2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名)陈海波(北京医院),陈康宁(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程炎(天津总医院),狄晴(南京脑科医院),董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樊东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高旭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何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胡学强(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舜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焰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刘春风(苏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罗本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帅杰(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孙圣刚(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王少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王伟(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王拥军(北京天坛医院),徐安定(暨南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徐恩(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曾进胜(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微微(北京军区总医院),张哲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张茁(北京安贞医院),赵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郑荣远(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参考文献[1]A classification and outlin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Ⅱ.Stroke,1975,6:564-616.[2]Albers GW,Caplan LR,Easton JD,et al.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proposal for a new definition.N Engl J Med,2002,347:1713-1716.[3]Johnston SC,Gress DR,Browner WS,et al.Short-term prognosis after emergency department diagnosis of TIA.JAMA,2000,284:2901-2906.[4]Rothwell PM,Giles MF,Flossmann E ,et al.A simple score (ABCD) to identify individuals at high early risk of stroke after transient ischaemic ncet,2005,366:29-36.[5]Hart RG,Pearce LA,KoudstaalPJ.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fibrillation:implication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the Erropean Atrial Fibrillation Trial and Stoke Pre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Ⅲtrial.Stroke,2004,35:948-951.[6]Algra A,DeSchryver EL,van Gijn J,et al.Oral anticoagulants versus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preventing further vascular events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minor stroke of presumedArterial origin.Stoke,2003,34:234-235.[7]Gage BF,van Walraven C,Pearce L,et al.Selecting patients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for anticoagulation:stoke risk stratification in patients taking aspirin.Circulation,2004,110: 2287-7792.[8]Grunfeld E,Noorani H,McGahan L,et al.Surveillance mammography after treatment of primary brest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Breast,2002,11:228-235.[9]Sacco RL,Adams R,Albers G,et al.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cnt ischemic attack: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Council on Stroke: co-sponsored by th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ffirms the value of this fuideline.Stroke,2006,37:577-617. [10]Chimowitz MI,Lynn MJ,Howlett-Smith H,et parison of warfarin and aspirin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N Engl J Med,2005,352:1305-1316.[11]Diener HC ,Bogousslavsky J,Brass LM,et al.Aspirin and clopidogrel compared weth clopidogrel alone ater recent ischaemic stoke o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in high-risk patients(MATCH):randomis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ncet,2004,364:331-337.[12]A randomised,blinded,trial of clopidogrel versus aspirin in patients at risk of ischaemic events (CAPRIE).CAPRIE Steerinf ncet,1996,348:1329-1339.[13] Amarenco P,Bogousslavsky J,Callahan A 3rd ,et al.High-dose atorvastatin afte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N Engl J Med,2006,355:549-559.[14]Dittrich R ,Ritter MA,Kaps M,ETAL.The use of embolic signal detection in multichenter trials to evaluate antiplatelet efficacy:signal analysis and quality control mechanisms in the CARESS (Clopidogrel and Aspirin for Reduction of Emboli in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trial.Stroke,2006,37:1065-1069.[15]ACCF/SCAI/SVMB/SIR/ASITN 2007 clinical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n carotid stenting: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gy Found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s (ACCF/SCAI/SVMB/SIR/ASITN Clinical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Committee on Carotid Stenting).J Am Coll Cardiol,2007,49:126-170.[16]Beneficial effect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high-grade carotid stenosis.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eremctomy Trial Collaborators.N Engl J Med,1991 ,325:445-453.[17]MRC 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interim results for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severe (70-99%) or with mild (0-29%) carotid stenosis.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ncet,1991,337:1235-1243.[18]Mayberg MR,Wilson SE,Yatsu F,et al.Carotid endarterectomy and prevention of cerebral ischemia in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Veterans Affairs Cooperative Studies Program 309 Trialist Group.JAMA,1991 ,266:3289-3294.[19]Barnett HJ,Taylor DW,Eliasziw M,et al.Benefit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moderate or severe stenosis.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erectomy Trial Collaborators.N Engl J Med,1998,339:1415-1425.[20]Randomised trial of endarterectomy for recently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final results of the MRC 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ECST)Lancet,1998,351:1379-1387.[21]Jiang WJ,Xu XT,Du B,parison of elective stenting of severe vs moderate intracanial atherosclertotic stenosis.Neuiology, 2007,68:420-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