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初中音乐 ☆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二课时《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教案)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二课时《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教案)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学期音乐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山野放歌第二课时:《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目标1、情意目标: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2、知识目标:知道陕北“信天游”和青海“花儿”的知识。

3、能力目标:聆听男声独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花儿与少年》,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

教材分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陕北民歌改编的合唱曲。

歌曲反映了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陕北人民热烈欢迎子弟兵的心情与场面。

歌曲曲调采用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类。

流行于陕西北部、宁夏东部和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

信天游歌词一般为七言两句体,上句用比兴,下句点出主题,这是信天游的显著特色。

曲式结构为兼具三部曲式的变奏曲式。

歌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奏,主题和主题变奏Ⅰ(第一段、第二段歌词)。

第二部分:简短的间奏,变奏Ⅱ(分节歌反复)和间奏、变奏Ⅲ(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歌词)。

第三部分:主题旋律的间奏,再现变奏Ⅰ,结尾句(第六段歌词)。

《上去高山望平川》《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花儿”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相毗邻的广大地区,是生活在这里的回、汉、东乡、土、撒拉和保安族人民广泛流传的民歌,也是回族代表性民歌。

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属于山歌类。

“花儿”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为广泛。

由于“花儿”长期传播于高原、山川之间,所以“花儿”在整体上形成了高亢、奔放、刚健、粗犷的音乐风格。

当地人称“花儿”为“令”,如“黄河令”、“土族令”、“尕马儿令”和“脚户令”等,约有100余种。

“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

“长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由于宽广,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演唱,“短调子”短小、平和,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多用真声演唱。

☆上去高山望平川-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歌词含义。

2.能够唱出这首歌曲,并准确掌握节奏、音准、音乐感。

3.能够通过歌曲,感受到高山平川间的美景。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简介《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唐诗改编而成的歌曲,歌词描述了登高远望、放眼望去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 歌曲学唱1.教师演示歌曲,学生跟随练习节奏、音准。

2.模拟练习,分段教唱,帮助学生掌握歌曲,提高学生声乐表现力。

3. 歌曲赏析1.引导学生理解歌词含义,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让学生听一些有关高山和平原的音乐,通过视听、联想、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高山平川间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的情感,掌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音乐感。

2.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程度不同,需要教师提供帮助。

2.学生声乐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指导。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策略:情感教育法、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法。

教学方法:引导式讨论、歌曲教唱、形象化教学、讲授式教学。

五、学情分析本课学生年龄为13-14岁,多数学生虽然能文言文中理解一些字词,但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仍存在若干困难;部分学生音乐基础较好,能够胜任学习和唱歌;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语言和声音表现方面的问题。

六、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歌曲播放器或乐器、短片欣赏材料。

七、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出“高山平原景色的美”,引起学生对这首歌的兴趣。

2.歌曲简介(10分钟):用PPT展示歌曲的文化背景、意义和表现形式,让学生对这首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教唱练习(40分钟):分段教唱,逐步掌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音乐感,由教师带领学生反复练习。

4.歌曲赏析(15分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形象化地感受高山平原间的美景,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上去高山望平川音乐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上去高山望平川音乐教案
师:民歌是老百姓的口头创作,民歌的歌词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我们先看下这首民歌歌有什么特点。
生:歌词委婉,结构工整。
师:这首民歌中,歌词有着委婉的含蓄美;歌词结构工整,音乐上是属于双四度结构音型。
re(2)——sol(5)la(6)——re(2)
2、跟随范唱演唱《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歌曲的演唱方法?
生小组探讨交流:歌词寓意深刻,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只能望花兴叹。
生方言版本的演唱,体会原汁的花儿。
这一教学环节运用视频,开门见山地进入到主题。《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首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采用从星光大道上出来超具人气的阿宝演唱版本,一下与学生拉近距离,使得学生对所上内容产生兴趣。
(1)师:刚才这首歌是什么?
生:《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师:画面中演唱者的装扮和音乐音调上判断,会是哪里的民歌。师:对,这就是西北民歌。冼星海名言: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中国民歌。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呈现着多姿多彩的风格迥异的民歌,今天我们一起乘着歌声的翅膀,走进高亢的西北腔。
课时
1
课型
欣赏课
集体备课及个人复备修改
课标要求
结合音乐让学生了解西北民歌的高亢,在学唱中体验并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冼星海名言: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中国民歌。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呈现着多姿多彩的风格迥异的民歌。
花儿王朱仲禄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花儿艺术,他是集继承、演唱、研究、创作为一体的青海民间非物质文化传承者,为青海花儿的推广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重难点
花儿的句式结构特点;自由起伏的旋律;衬词筠腔的衬托;真假声演唱的方法.
突破措施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课程教学设计:3.3上去高山望平川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课程教学设计:3.3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
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一、乐曲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知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这首歌是“花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
八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
3.3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
目标
1.通过欣赏男声独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
2.能够对西北民歌感兴趣,喜欢演唱西北民歌。
3.用歌声来表现船工们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和自豪、乐观性格。
教学
重点
通过西北民歌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体验和掌握西北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
难点
如何领会、表现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
2.学生讲述故事:
1929年,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牡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2、这首歌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象,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组回答:乐句悠扬、宽长,起伏较大,旋律高亢、自由舒缓,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情调。极富西北地方色彩,经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罹和倾慕之情。
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八年级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八年级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与少年》一、教材分析《山野放歌》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与《花儿与少年》,初步了解西北民歌,让学生对“花儿”这一题材产生兴趣。

“花儿”流行在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和宁夏相毗连的广大地区。

是生活在这里的回、汉、东乡、土、撒拉和保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

花儿的曲调当地人称做“令”,如“河州令”、“土族令”、“尕马儿令”和“脚户令”等。

《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曲调是“河州令”。

“河州令”是花儿中流行广、影响大、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之一。

歌词寓意深刻,富于想象,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地方色彩特点。

乐段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乐句悠扬宽长,起伏度大,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中,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西北民歌《花儿与少年》融入了中国西北民间民歌“花儿”的旋律,主要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及新疆。

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分析、体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青海“花儿”的特点与演唱特征。

2. 聆听《花儿与少年》,能对青海民歌有进一步的认识。

初步了解电子音乐知识,体验其音色特点。

3、通过学习这两首歌曲,丰富情感体验,增强对西北民族歌曲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了解、体验“花儿”的民歌体裁,增强对西北民歌的热爱。

四、教学难点。

分析“花儿”的特点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山野放歌》。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和集体创作。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中国民歌按体裁分为三大类。

(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其中山歌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丰富。

许多地区的山歌还有自己的称谓,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

(二)学习《上去高山望平川》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上去高山望平川》。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课题: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年级:初中二年级课型:欣赏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理念:《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著名的青海“花儿”,也是众多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日常生活中对民歌接触比较少,所以对欣赏学习这首作品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首先从复习上节课所学山歌相关内容开始导入,然后在新授过程中采取了教师范唱、学生完整欣赏并采用民歌口耳相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了部分歌曲旋律,另外还通过学生亲自模唱来体验歌曲节奏自由宽广,旋律跌宕起伏的特点并了解了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最后简单分析歌曲结构和调式特点并在此过程中结合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的不同版本,进一步理解了民歌口耳相传、流传变异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裁。

山歌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自己的民间称谓,我国青海省及其周边地区的群众就把当地的山歌称为“花儿”。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众多青海“花儿”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完整欣赏需要两分多钟。

其为五声徵调式,单乐段结构,全曲回环往返,跌宕起伏,自由宽广,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在高音处常有悠长的自由延长音。

其歌词寓意深刻含蓄,富有哲理,让人有荡气回肠、美不胜收之感,充分体现了山歌“花儿”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对我国青海及其周边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山歌——“花儿”产生兴趣,积极参与、体验各种音乐实践活动,领略山歌“花儿”的艺术魅力。

2、能够在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欣赏学习中,基本掌握山歌“花儿”的音乐风格;能尝试学唱部分歌曲旋律,了解真假声混合的演唱方法并简单了解其歌曲结构和调式特点。

3、能够比较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的不同音乐版本并理解民歌口耳相传及流传变异的特点和意义。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上去高山望平川 花儿与少年》人音版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上去高山望平川  花儿与少年》人音版
导学案
课题: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课型:新受授 主备人: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素材 上去高山望平川 花儿与少年 审核人: 班级:八年级 课时安排: 1 月 日
1.聆听歌曲,对民歌感兴趣。 2.模仿旋律。 3.理解作品表达的情绪,体会作品表达的主题。 作品的聆听 情绪的理解 多媒体
课堂引导过程与策略
学习步骤 复习导入。
学习内容
情景 导入
自主 尝试
1、目标明确,自主尝试。 学生预习导学案 ,聆听作品简介 2、互动体验 边听边模唱 体会作品风格 理解作品情绪,体会作品表达的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音乐要素。
拓展 创造
用喜欢的形式理解作品
展示 评价

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与其他同学评价。
教学 反思

《上去高山望平川》微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微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微教案一、教学目标:1、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青海花儿自由、起伏的旋律特点,体验其真假声结合的演唱特征。

2、通过聆听体验,能够对西北民歌感兴趣并喜欢演唱二、教学过程(一)导入:1. 欣赏视频西北歌会《上去高山望平川》2.教师提问,这首歌曲属于哪种类型?这是一首青海的花儿,花儿是流行于青海和甘肃及宁夏大部分地区的汉、回、撒拉等十多个民族中的一种山歌。

这首《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众多花儿中流传广、影响大、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更是一首节奏自由、旋律宽广的原生态民歌。

(二)新课授教1.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师: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他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呢?再听老师来唱一下。

旋律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中间还有几个大跳,跌宕起伏,它的节奏自由舒展,一唱三叹,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这样的旋律使高原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融为一体。

2.分析歌曲的结构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呢?他是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单乐段结构,这也是花儿的典型特点。

3.讲解歌词大意师:我们再看一下歌词,采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这也跟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

4.分析歌曲的调式师:这首歌曲是什么调式的呢?我们先来找一下主音,主音是5,是调式中的徵,再来看看,歌曲中少了角音3,所以是四声徵调式,属于民族调式,我们把他的音排列起来,就是56125,这也是西北民歌中的典型音列。

5.讲解演唱方法师:刚刚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歌曲用了什么样的演唱方法?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在高音处常常有悠长的自由延长音,突显了西北民歌高亢、嘹亮的特点。

6.讲述歌曲的情绪歌曲的情绪是非常舒展悠扬的(三)总结花儿的特点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

1、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青海的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结合这首歌曲,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花儿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

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过程与方法
聆听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感受歌曲演唱情绪与陕北民歌比兴创作手法,并能够跟唱歌曲感受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青海花儿自由、起伏的旋律特点,体验其真假声结合的演唱特征。

知识与技能
知道陕北“信天游”和“花儿”的知识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男声独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体验西北地区民歌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PPT 民歌片段
设问:听一听,这些歌曲同属于什么风格的歌曲?
生:民歌
归纳: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了解民歌。

民歌是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

设问:民歌有哪些体裁?
2、展示PPT 介绍民歌
设问:刚才三首歌曲片段属于民歌中的什么体裁?
生: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设问:从民歌的地域色彩上感受,它们属于什么地区的民歌呢?主要流行于哪些地区?这些
地区在你的印象里都是什么样?
生说出山歌说出西北
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
黄土高原白头巾
归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黄土高原,去感受西北民歌的花儿和信天游。

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
1、出示PPT 歌曲歌词
播放歌曲
设问:
(1)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
(2)歌词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
生初听歌曲,感受歌曲乐段与内容
(1)上下两个乐句组成
(2)两字和三字有规律
归纳:歌曲为上下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歌曲。

歌词的格式是223,332,223,332这种格式称为“双字双句尾”。

这两段歌词,第一段是写景,给人一种苍茫辽阔的意境,第二段意在抒情,从表面上看呢,是一位男子将自己心中的女子比作了牡丹,表达了自己对心中的女子的倾慕之情,但是,实质上是揭露了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

2、再次播放歌曲感受旋律特点和情绪
引言:花儿的曲调当地人称作“令”,这首歌曲的曲调是“河州令”,河州令是花儿中流行广、影响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曲调之一。

让我们再次欣赏。

设问:
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归纳:旋律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自由舒缓,跌宕起伏,一唱三叹,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

(2)歌曲用了什么样的演唱方法?(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
归纳: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在高音处常有悠长的自由延长音,凸显了西北民歌的高亢、嘹亮的特点。

(3)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情绪平静悠扬)
归纳:歌曲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三、聆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播放歌曲《兰花花》
设问:(1)歌曲唱了几句?(两句)
(2)歌词有什么特点?(叠字)
归纳:信天游多为上下句结构,歌词的上句常用比兴手法展示意境或想象,下句才点出主题,比较具体的叙事和抒情。

所谓“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所谓“兴”,即寄托,“托事与物”。

句中常用叠字,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2、播放视频《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设问:
(1)歌曲分为几部分?情绪有什么变化?(三部分,第二乐段热情欢快的情绪)
归纳:歌曲是单一主题的三部曲式,第二部分情绪热情欢快,节奏铿锵活跃,描绘了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热烈场面和欢欣鼓舞的情绪。

(2)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样的演唱形式?(回转起伏、高亢亮亮、优美舒展。

女声领唱、合唱演唱形式)
归纳:歌曲旋律采用了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回转起伏、优美舒展、高亢嘹亮,尤其是采用了合唱这种表现形式,使得歌曲的表现力更丰富。

3、播放歌曲第一乐段
设问:歌曲第一乐段具有哪些信天游的特点?(上下字、叠词)
提示:歌曲唱了几句?(轻声范唱)这是一首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新民歌。

4、播放第二乐段音乐
设问:这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一领众和,跟音乐学唱众和部分)
跟教师在众和处演唱
四、拓展
1、教师演唱以花儿和信天游为素材改编的流行歌曲
《在那遥远的地方》
《黄土高坡》
设问:老师演唱两首根据花儿和信天游改编的流行歌曲,同学们分辨一下分别是以什么为素材的?生说一说创作的素材
2、总结
设问:
(1)西北民歌的主要风格特点是什么?
(2)形成西北民歌这种风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讨论:
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起伏较大
最主要是地理条件的影响,西北人稀地广风大的环境造就了西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

加上平时悠闲,更有机会一展歌喉。

归纳:西北地区高原峥嵘,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必须向大自然做斗争,所以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总结:民歌的美就在于她的:“原生性”。

人们情绪的宣泄和抒发都包含在高亢的歌声中,体现和渗透着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希望同学们能喜爱这些原生态的西北民歌。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