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动物实验与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风险及管理对策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风险及管理对策作者:胡小林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第6期胡小林(云南省保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保山 678000)摘要:对实验动物在实验中可能会产生的危害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的首要责任,其次在运输及动物实验中,存在许多生物危害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实验的失败,更甚至可能使实验人员发生感染,引发环境污染,在实验泄露后,更有可能引发生物危机。
因此,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是目前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做好全方位的生物安全防范工作。
该文主要从实验动物的运输、人兽共患病、实验动物废弃物的处理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对策等分析其中出现的生物安全问题。
关键词:生物实验;实验生物安全;防控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06.0150 引言实验动物科学[1]是动物实验和研究实验动物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对动物实验规范化以及对实验动物进行标准化。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动物实验技术、动物饲养学、比较医学、实验动物医学等。
动物科学已经是走在生命科学的领头位置,并且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基础科学。
同时也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个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中心。
实验动物科学之所以很重要在于以下2点:第一,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的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其研究成果直接影响诸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式;第二,其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将许多领域的研究带到新的高度,将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因此,经过总结实验动物科学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第一,实验动物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份子,衡量一个国家以及科研单位的科研水平的重要方式就是观察其研究条件和基础,实验动物科学是服务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
第二,随着科学的逐步深入,实验人员对实验生物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引起了充分的重视,因此就需要实验动物作出科学的贡献[2]。
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案例

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动物在科研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数据,对人类健康和医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与此实验动物的使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生物安全问题。
本文将就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并以实际案例为依据进行分析。
一、实验动物的合理使用1. 实验动物的来源实验室通常从动物供应商处购物实验动物,这些动物往往是经过专业培育的,具有明确的品系和遗传背景。
一些实验室也会选择自行饲养实验动物,以便更好地控制其生长环境和饲养条件。
2. 实验动物的使用规范在进行实验室研究时,科研人员需要遵循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对实验动物进行合理的使用和保护。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种类和数量、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合理使用麻醉和镇痛药物等。
3. 实验动物的福利保障为了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实验动物的饲养和使用条件,以及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监管措施。
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也制定了相关的指导原则,如3R原则(Replacement, Reduction, Refinement),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和减轻其痛苦。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挑战1. 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着科研人员对实验动物的安全使用和生物实验的风险控制。
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科研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2. 生物安全技术和设施实验室需要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技术和设施,包括实验动物饲养场所的环境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和通风系统的设置、危险实验物质的存储和处理等,以防止实验动物受到感染和传播疾病。
3. 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尽管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十分重要,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如实验动物的逃逸、实验物质的泄漏等。
实验室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件的不良影响。
实验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讲义)

最适宜温度:20-25℃,温差:3℃或4℃ 适宜的相对湿度:40-70%
换气次数:10-20次/小时,洁净程度越高,要求换气次 数越多。
气流速度:0.1-0.2m/s。 压强梯度:洁净区高于污染区,每级压差20-50Pa。合 理组织气流和风速可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又可降低室 内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
1 、 普通环境 实验动物的生存环境直接与 外界大气相通。 2 、屏障环境 进入实验动物生存环境的空气 须经净化处理,其洁净度相当于10000级。 进入屏障内的人、动物和物品等均须严格的 微生物控制,是饲养清洁级SPF级实验动物 的场所。 3 、 隔离环境 洁净度相当于100级。人不能 直接接触动物。进入隔离系统内的动物和物 品都要经过严格的 净化和灭菌处理。是饲养 SPF级悉生动物及无菌动物的场所。
一、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设施:
以科学研究为目的而进行科学饲养、
繁殖的动物称之为实验动物。
它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动物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 控制下,经过科学的育种、繁殖生产,遗传背景清 楚,携带的微生物状况明确,并对其生态学、生物 学、生物化学、形态结构了解的特殊动物如大鼠、 小鼠、金黄地鼠、豚鼠、家兔、犬和小型猪等。 也包括一部分家畜、家禽和一些未经过人工驯化的 野生动物,如猫、羊、非人灵长类、鸡、鸭、鸽、 蛇、蛙和鱼类等等。
表2 动物实验设施(设备3)环境指标(静态)
指标 项目 小鼠、大鼠、豚鼠、地鼠 普通环境 温度,℃ 19~26 屏障环境 20~25 隔离环境 普通环境 16~26 犬、猴、猫、小型猪 屏障环境 18~22 隔离环境 鸡 屏障环境 16~26
日温差,℃ ≤ 相对湿度,%
4
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

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魏强【摘要】实验动物用于病原性研究越来越多,生物安全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有时还会非常严重。
近十年来,实验动物相关法规、标准不断完善,加之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进一步提高,为保障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提供了良好的控制要求。
但是,目前依然存在一些认识上、操作上和管理上的问题,如实验动物和实验用动物的使用要求、动物大小与饲养设备的安全控制、福利要求与生物安全的取舍侧重等方面。
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观点,以期为良好控制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起到借鉴作用。
%Animal experiments in pathogen studies such as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are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Different Animal Biosafety Level ( ABSL) faciliti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completely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biosafety.However, issues of personal protection, experiment management, risk recognition and control, animal care with infectious pathogens, etc.should be strengthened.In this review,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are proposed, and hopefully, are useful for related guideline compilations.【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动物实验;生物安全【作者】魏强【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卫生部人类疾病比较医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三级实验室,北京 10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实验动物用于病原性研究越来越多,生物安全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生物安全2011-9

4、克隆及转基因动物的潜在生物危害 、
克隆动物和转基因动物在医学生物学研究方面具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安全性问题。如转基因 动物的器官移植可能增加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机会,具有某 些优势性状的转基因动物释放到自然界,会对生态平衡和 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转基因动物的生理、行为、代谢, 对理化和生物因子的内受力等方面的新特性,以及转基因 动物所应用的基因重组技术,都可能产生一些超过人类防 范能力的危害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增殖一旦失控,就可能 带来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克隆动物的出现,使转基因动 物的个体增殖可通过无性繁殖体系实现,因而携带危害基 因的个体可能大量快速增加,一则构成对人类的危害,二 来可能破坏业已形成的生态和遗传平衡。
4. 经昆虫媒介感染
设施的缺陷和管理的疏漏等因素,常导致蚊、 蝇、螨等昆虫的入侵或滋生,尤其是蟑螂。通 常这些昆虫携入外界的病原体污染实验室,或 成为实验室内病原体的传播媒介,由此危害到 实验动物工作人员。
五、实验动物工作中生物危害的防制
防制的一般原则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 使用标准的合格的实验动物 与实验动物工作相配套的动物设施及其管理 具备规范、 具备规范、娴熟的操作技术 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正确的个人防护 正确处理生物危害“三废” 正确处理生物危害“三废”的处理
一、实验动物工作中做好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在实验动物繁育和动物实验过程中, 在实验动物繁育和动物实验过程中,存在许多生 物危害因素,如果不做好防范工作, 物危害因素,如果不做好防范工作,会导致一系列 不良后果,轻则使动物繁育和相关研究失败, 不良后果,轻则使动物繁育和相关研究失败,重则 导致工作人员被感染、甚至死亡,还会引起环境污 导致工作人员被感染、甚至死亡, 染,甚至可引发地区乃至全球生物安全危机。所以, 甚至可引发地区乃至全球生物安全危机。所以, 实验动物工作的生物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实验动物 和相关人员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和相关人员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关系到实验室 及其周遍环境的安全, 及其周遍环境的安全,我们必须对此要有清醒认识 和高度重视。 和高度重视。
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

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摘要】生物安全是生物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医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阐明生物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旨在强化师生生物安全意识,规范实验室操作,并提出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应对措施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实验活动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造成危害,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公众造成伤害,以及为了保证试验研究的科学性还要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
1. 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1.1生物安全一级:适用于操作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1.2生物安全二级: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或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1.3生物安全三级: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1.4生物安全四级: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2.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2.1一类病原微生物: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
临床表现起病迅速,病程短,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通常导致个体死亡,或者痊愈之后有严重的后遗症。
这类疾病可能传播的途径多,传播速度快,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十分普遍,或者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这类病原体的实验室操作应该在BSL-3级或者以上级别的实验室进行。
2.2二类病原微生物: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临床表现起病迅速,病程短,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通常导致个体死亡,或者痊愈之后有严重的后遗症。
这类疾病传播速度比第一类要慢,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比较普遍,也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人类 疾 病 天 然 模 型 存 在 , 且 有 的 高 等 动 物 在 解 而 剖、 生理 学上 接 近 于人 类 , 医 学 实 验 最 理 想 的实 是 验动 物 。 目前 , 乎 所 有 的 生命 科 学 领 域 的 科 研 、 几 教学 、 生产 、 检定 、 安全 评 价 和 成 果评 定 都 离 不 开 实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一、流行性出血热 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三、狂犬病 四、猴B病毒病 五、弓形虫病 六、沙门氏菌病
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疾病, 七、钩端螺旋体病
即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 八、结核分支杆菌病
引起,在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 疾病。
九、志贺菌病 十、鼠痘 十一、兔出血症
19
(一)流行性出血热
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大鼠的烈性传染病
25
(七)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 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 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流产、皮肤和 黏膜坏死、水肿等。
钩端螺旋体的动物宿主非常广泛,几乎所有温血 动物都可感染,其中啮齿目的鼠类是最重要的贮存宿主
26
,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981年WHO统一命 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 1、自然宿主: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大鼠为实验动物型HFRS
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气溶胶吸入,人类主要接触宿主动物及排泄物而受感 染。
3、症状: 人:发热,头痛,肌肉痛,结膜水肿充血(点状), 出血性肾损伤(肾综合症出血热),最后肾衰竭,出现尿毒 症,严重可导致死亡。大鼠:多为隐性感染,长期排毒,一 般无临床症状,也不死亡。一般不影响实验进程。
(八)结核分支杆菌病
由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
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人感染后形成
结核病,猴、犬、豚鼠、兔和猫等均可感染,以猴发
病率最高。
(九)志贺菌病
由志贺菌(Shigella spp)或称痢疾杆菌引起人和实
验动物肠道感染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人和猴以细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