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一、基本原则1.安全优先原则:实验操作必须优先考虑到人员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全。
确保操作人员不受伤害,并避免实验动物逃逸或释放到自然环境中。
2.预防为主原则:通过建立全面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对人员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3.合理使用原则:合理选择实验动物,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动物,减少实验操作对动物的伤害。
二、管理组织机构1.设立生物安全责任单位或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对动物实验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和协调。
2.设立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管理员,负责具体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制定和执行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安排培训,检查实验现场等。
三、实验操作程序1.实验前准备:实验人员必须了解实验操作所涉及的生物安全级别、相关病原体,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和个人防护方法。
2.实验现场:实验人员必须穿戴好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如佩戴手套、护目镜、口罩等。
3.废弃物处理:实验后产生的废弃物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置,防止病原体的泄漏和传播。
四、个人防护措施1.佩戴防护装备:实验人员必须佩戴手套、护目镜、口罩等防护装备,降低对身体和粘膜的伤害。
2.洗手消毒:实验结束后,实验人员必须及时洗手,并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消毒,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3.个人卫生:实验人员需要保持好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将病原体带入实验现场或从实验现场带回家。
五、生物安全级别分级根据实验所涉及的病原体的危害性和传播途径,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级别分为四级,分别为BSL-1、BSL-2、BSL-3和BSL-4,级别越高,对实验人员的防护要求越高。
六、事故应急处置1.物料泄漏:如果实验过程中发生物料泄漏,应立即采取措施,包括堵塞泄漏口、清除泄漏物和进行消毒等。
2.实验动物逃逸:如果实验动物逃逸,应立即采取措施,尽快寻找和捕捉逃逸动物,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七、培训和教育1.动物实验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生物安全培训和教育,掌握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案例

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动物在科研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数据,对人类健康和医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与此实验动物的使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生物安全问题。
本文将就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并以实际案例为依据进行分析。
一、实验动物的合理使用1. 实验动物的来源实验室通常从动物供应商处购物实验动物,这些动物往往是经过专业培育的,具有明确的品系和遗传背景。
一些实验室也会选择自行饲养实验动物,以便更好地控制其生长环境和饲养条件。
2. 实验动物的使用规范在进行实验室研究时,科研人员需要遵循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对实验动物进行合理的使用和保护。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种类和数量、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合理使用麻醉和镇痛药物等。
3. 实验动物的福利保障为了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实验动物的饲养和使用条件,以及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监管措施。
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也制定了相关的指导原则,如3R原则(Replacement, Reduction, Refinement),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和减轻其痛苦。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挑战1. 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着科研人员对实验动物的安全使用和生物实验的风险控制。
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科研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2. 生物安全技术和设施实验室需要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技术和设施,包括实验动物饲养场所的环境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和通风系统的设置、危险实验物质的存储和处理等,以防止实验动物受到感染和传播疾病。
3. 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尽管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十分重要,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如实验动物的逃逸、实验物质的泄漏等。
实验室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件的不良影响。
实验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讲义)

最适宜温度:20-25℃,温差:3℃或4℃ 适宜的相对湿度:40-70%
换气次数:10-20次/小时,洁净程度越高,要求换气次 数越多。
气流速度:0.1-0.2m/s。 压强梯度:洁净区高于污染区,每级压差20-50Pa。合 理组织气流和风速可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又可降低室 内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
1 、 普通环境 实验动物的生存环境直接与 外界大气相通。 2 、屏障环境 进入实验动物生存环境的空气 须经净化处理,其洁净度相当于10000级。 进入屏障内的人、动物和物品等均须严格的 微生物控制,是饲养清洁级SPF级实验动物 的场所。 3 、 隔离环境 洁净度相当于100级。人不能 直接接触动物。进入隔离系统内的动物和物 品都要经过严格的 净化和灭菌处理。是饲养 SPF级悉生动物及无菌动物的场所。
一、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设施:
以科学研究为目的而进行科学饲养、
繁殖的动物称之为实验动物。
它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动物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 控制下,经过科学的育种、繁殖生产,遗传背景清 楚,携带的微生物状况明确,并对其生态学、生物 学、生物化学、形态结构了解的特殊动物如大鼠、 小鼠、金黄地鼠、豚鼠、家兔、犬和小型猪等。 也包括一部分家畜、家禽和一些未经过人工驯化的 野生动物,如猫、羊、非人灵长类、鸡、鸭、鸽、 蛇、蛙和鱼类等等。
表2 动物实验设施(设备3)环境指标(静态)
指标 项目 小鼠、大鼠、豚鼠、地鼠 普通环境 温度,℃ 19~26 屏障环境 20~25 隔离环境 普通环境 16~26 犬、猴、猫、小型猪 屏障环境 18~22 隔离环境 鸡 屏障环境 16~26
日温差,℃ ≤ 相对湿度,%
4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人感染后形成 结核病,猴、犬、豚鼠、兔和猫等均可感染,以猴发 病率最高。
(九)志贺菌病
由志贺菌(Shigella spp)或称痢疾杆菌引起人和实
验动物肠道感染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人和猴以细菌性
痢疾为主要症状。
进入按以下顺序,即:更衣-淋浴- 更灭菌衣--洁净
走廊--动物实验室-污染走廊--洗消室--更衣--外部。
所有进出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屏障环境管理规定。
17
物品进出屏障环境的基本要求: 双扉高压蒸汽灭菌器:耐高压蒸汽灭菌物品的灭菌。 带紫外线消毒的传递窗:不耐高温高压、不能药液 浸泡以及内包装已经由高压蒸汽、60CO辐照和环氧 乙烷等灭菌方式灭菌过的物品的灭菌。
率高,黄种人低。
25
(五)弓形虫病
本病是由属孢子纲的刚第弓形虫引起的,能够在人
与动物之间传染的重要人兽共患病。小鼠、大鼠、地鼠
、豚鼠、犬和猴为中间宿主,猫为终末宿主。
症状:常无明显症状。
人:多数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
实验动物:少数被毛疏松不整,淋巴结肿大,出现 流产或死胎现象。
26
(六)沙门氏菌
季均可发生,春夏稍高。
2、症状:(1)前驱期(沉郁期);(2)兴奋期(狂暴期);(3)麻痹期
24
(四)猴B病毒病
由猴B病毒(Simian Bvirus Infections)(又称疱疹病
毒)引起的人和猴共患的一种传染病。猴是B病毒的自然 宿主,感染率可达10%~60%。多数情况下仅在口腔出现 疱疹和溃疡,之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器 官附近的神经节,也可长期潜伏在组织器官内,产生B病 毒抗体。人类感染主要表现脑炎或脑脊髓炎症状,多数病 人发生死亡。 大多数猴呈隐性感染。种族差异明显,白种人死亡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实验动物作为科学研究和医学实验的重要资源,其生物安全管理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研人员的健康安全。
为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和管理,预防和控制实验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从事实验动物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使用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三、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一)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1. 实验动物单位应设立生物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生物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实验动物单位应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生物安全责任,确保生物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3. 实验动物单位应定期对生物安全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生物安全培训1. 实验动物单位应对从业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生物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 培训内容应包括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动物疫病防治等。
3. 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四、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操作(一)实验动物引进1. 引进实验动物前,应了解其来源、品种、遗传背景、健康状况等信息。
2. 引进的实验动物应经过隔离检疫,检疫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 引进的实验动物应具有合法来源,并附有相关证明文件。
(二)实验动物饲养1.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舒适。
2. 实验动物饲料、饮水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实验动物的营养需求。
3. 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防止疫病传播。
(三)实验动物使用1. 实验动物使用前,应了解其品种、遗传背景、健康状况等信息。
2. 实验动物使用过程中,应遵守实验动物使用规范,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
3. 实验动物实验结束后,应进行合理处理,防止疫病传播。
(四)实验动物疫病防治1. 实验动物单位应建立健全实验动物疫病监测和报告制度。
2. 发现实验动物疫病,应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进行动物实验,应重点注意三方面内容:一是正确选择实验动物,对所用动物必须了解其整体概况,特别是微生物携带情况、免疫情况;二是保证动物应享有的福利,在使用动物进行实验研究时,应尽量避免给动物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或伤害,痛苦和伤害往往使动物活动增加、暴露增大,增加生物安全风险;三是在使用动物进行感染性病原实验时,必须保护好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防止人员感染和污染环境。
所以,要求实验人员必须了解动物实验的原则和要求。
一、动物实验样本采集中的生物安全为防止被动物咬伤、抓伤,在进行皮下、腹腔、尾静脉注射、采血、给药和处死的实验操作时,必须首先正确抓取、保定动物,应佩戴动物专用防护手套等防护用品。
实验研究中,经常要采集实验动物的血液、组织、器官等样本,进行常规检查、某些特定指标的生物化学分析或病原检测。
因此掌握正确的采血和样本采集技术十分必要,良好的样本采集技术,既能满足实验需要,也能有效实现生物安全控制。
除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体表物质采集外,其他样本往往通过解剖或手术技术取得。
为避免意外发生,原则上活检采样时应对动物进行麻醉。
对接种了病原体的中、大型动物进行采血或体检时,要求将动物麻醉。
对小动物进行灌胃、注射和采血时,可不麻醉动物,但要防范被动物抓咬受伤。
标本的运输要求用防渗漏的容器装标本,放入标本的容器应确保密封。
将动物标本从实验室传出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执行。
所有样本采集器具、物品必须严格消毒灭菌后,方可处理。
手术、解剖操作时容易被血液、体液、样品污染或被器械、针头刺伤,存在潜在生物危害,因此必须做到:动物操作一定要使用适当的镇静、镇痛或麻醉方法;尽量减少样本活体采集,禁止不必要的重复操作;不提倡利用一只动物进行多个手术实验;严格实验操作规程,防止发生血液、体液外溅。
在组织、器官等标本采集处置过程中避免意外划伤、针刺伤等;手术后的动物、标本以及所用器具材料等必须按规定程序妥善处置。
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第一条为了加强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工作,预防和控制潜在的危害或风险,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第二条实验动物的采购、验收和检疫一、实验动物的采购只能通过实验动物中心从有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供应商中购买,每一批动物都必须有质量合格证。
实验犬必须有个体档案和疫苗接种记录。
实验人员未经动物中心许可不得私自采购实验动物。
二、禁止从无证个体农民中购买草狗等动物进行实验和教学,对一些非常规实验动物,如猫、羊等,需要由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进行风险评估,批准后方可进行。
三、购入的实验动物应分别由饲养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进行验收,实验人员在验收后应在验收单上签名。
四、购入的实验动物如有异常,应请兽医会诊。
如确认是传染病,应尽快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处理,必要时通知供应商和向上级实验动物管理部门和当地动物检疫、卫生防疫单位报告。
第三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一、饲养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应严格执行本中心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外源性病原微生物带入动物饲养室/实验室。
二、动物实验中发现实验动物患病死亡的,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尸体解剖,并记录在案。
三、对于确认患有重要人兽共患病和烈性传染病的动物,必须在兽医的指导下予以销毁或者隔离治疗。
对可能被污染的区域采取严格消毒措施,防止疫病蔓延。
四、对于非传染病死亡或实验后处死的动物尸体,应用黑色尸体袋包装,放到动物尸体冰柜内,定期由具有资质的专业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对于确认患有重要人兽共患病和烈性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和垫料,应用适当浓度的消毒液浸泡或喷洒后,焚烧处理;笼盒和饮水瓶高压灭菌处理。
第四条感染性动物实验的管理一、“感染性动物实验”是指用国家规定的第四类病原微生物进行的动物实验。
本中心不接受第三类以上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实验。
二、感染性动物实验必须在专用的感染性动物实验室进行,并有专人负责管理。
三、感染性动物实验必须预约申请,经伦理委员会风险评估,批准后方可进行。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 包括下述不同等级:
基础实验室(BSL-1): 一级生物安全水平 基础实验室(BSL-2): 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防护实验室(BSL-3): 三级生物安全水平 最高防护实验室(BSL-4):四级生物安全水平
四、野生动物和昆虫
普通级环境应安装纱窗、挡鼠板、下水道安装 网眼挡板等。
五、动物致敏原 实验前戴口罩、手套和防护镜,穿隔离服,
症状严重者需要脱离动物饲养环境并且治疗。
六、有害气体 来源于动物粪便、尿液等排泄物,主要成分 为氨。当饲养室饲养动物的密度过大,或更 换垫料不及时均会引起氨气浓度过高;特别 是在大动物饲养室中。
三、生物安全的相关术语
1.实验室生物安全 —— 是指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实验室为避免 各种生物危害而采取包括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配 备必要的物理、生物防护设施和设备等综合措施。
2.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aboratory, BSL) —— 是指专门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实验室。
* 根据操作不同危险度等级微生物所需的实验室设计
* ABSL-1一般不需要使用生物安全柜,人员进入实验 室穿戴防护服和手套即可,应配备常规的实验及清洁 用具,也可配备呼吸防护装置、紧急冲洗装置等。可 在开放的实验台、洗手池上操作。
* ABSL-2在达到ABSL-1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具备生物 危害警告标志,要增加适合感染性材料操作的Ⅱ级生 物安全柜、洗眼装置以及高压灭菌锅和化学消毒装置 等废弃物处理设施,实验室的门带锁,能自动关闭。
2、细菌性疾病
沙门氏菌病、布氏杆菌病、猴结核病、志贺氏菌病、李 斯特菌、鸚鹉热、鼠咬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肠炎 耶森氏菌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4、基因安全 •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基因水平开展对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的 研究方兴未艾,转基因和克隆动物的相继问世使“基因安全”随之成为新 的生物安全问题,由于人类对基因工程技术的使用与控制尚不成熟,对基 因工程产物的认识受到现有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些新技术、新物种的 潜在危害,陛仍需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意识到。如若对这些新技术 、新物种控制不当,极可能造成对现有生态和遗传平衡的破坏,进而给人 类的生存带来无法估计的严重影响。
• 1、安全事故受伤者感染发病死亡 • 2、受伤人员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压力 • 3、工作队伍的稳定性降低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三、在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研究中引入生物安全的必要性
• 1、动物 • 实验动物是医学生物学实验研究的第1要素。使用微生物学质量不 合格的动物,常常会引入各类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从而在繁育和实验中通过各种途径感染工作人员和其他动物。在使用野 生动物的研究中,一些野生动物携带对其自身不致病,但对人却有致命 危害的病原微生物,如来源于灵长类和啮齿类野生动物的埃博拉(Ebola) 病毒,由于人类对这些微生物所知甚少,故而缺乏有效的防范手段,容 易导致严重的感染事故。
•
致命疾病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治疗措施。
•
四级:对人体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
•
或传播途径不明的微生物。尚无预防治疗措施。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五)为何要讲生物安全防护
•
不注意安全和容易导致意外事故
•
针刺伤(穿刺)
•
碎玻璃刺伤(不穿鞋,刺伤手)
•
载玻片割伤(显微镜下计数细胞)
,从而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污染自然环境等。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 • 狭义的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是转基 因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构 成的危险或潜在风险。
• 广义的生物安全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大致分为3方面: • ①人类的健康安全; • ②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的安全; • ③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多样性即环境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技术 涉及生物资源保护、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和医药食品等方面,主要解决生 物技术从研究、开发、生产到实际应用整个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使危害 性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 2、设施设备 • 设施和设备是医学生物学实验研究的第2要素。没有与实验动物生产和 实验研究的要求相适应的设施,污染就会扩散。对设施设备的使用不当、维 护和检查不力等也是导致生物危害因素泄漏的重要原因。 • • 3、操作 • 由不当操作引发的生物危害具有一定隐蔽性,其后果可能在相当长一 段时间后才显露出来,故此难以追查当时究竟是谁、什么样的操作引发了事 故。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危害因素的蓄积和表达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与短期 实验研究(几天或几周)相比,长期的实验(数月以上)或连续的动物繁殖生产 过程中这类问题较多发生。
•
有关的本地的外来的物质。
•
BSL-4 :危险的/外来的具有生命威胁特征的物质。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四)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
一级:对人体和环境危害较低,不会引发健康成人疾病。
•
二级:对人体和环境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
•
三级: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 (三) 生物安全等级
•
BSL-1 :非已知会导致疾病的物质。
•
BSL-2 :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物质。
•
BSL-3 :与人类疾病相关并且与气溶胶传播潜力
•
溅入口腔,溅入眼睛(分装/冻存样品)
•
离心管破裂,滑倒跌伤,酒精灯损坏
•
负压泵接管损伤,过滤分装毒种过程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六)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防护:
• 1、对实验者 • 2、对他人 • 3、对周围环境 • 4、对样品
•(七)发生事故后可以造成严重危害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二、生物安全的基本内容
• (一)生物安全原理 • 生物安全的原理包括生物安全分级和生物安全屏障两方面。生 物安全分级是对生物危害进行正确评估的依据,生物安全屏障则是 对生物危害进行有效遏制的方法。生物安全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 正确的评估和适当的防范,在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同时,推 动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之为人类创造最大利益。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性的分级
• 在应用实验动物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工作人员面对的主要生物 危害是来自动物或实验室的各类病原微生物。按照病原微生物对人或 动物致病性的强度进行分类,既是生物安全评估的依据,也是制定生 物危害防制对策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感染性微生物的危害程 度分级
应用技术科学。转基因实验动物的育成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实验动物领域的成功
运用。
•
生物危害:是指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昆虫和的危害。生物因素广泛存在于环境和各种生物体内,具有
强大的变异能力以适应环境,例如产生抗药性的细菌、昆虫和鼠类等。人类有意识地使
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科研和生产时,也可能产生以目前的科技知识水平无法预见的后果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 生物安全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1年3月4日星期四
•
第一节 生物安全概述
•一、生物技术、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
•
生物技术:一切利用有机体的操作技术都可称为生物技术,其中,现代
生物技术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综合利用现代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手段,
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物体、生命体系和生命活动过程生产有用物质的一门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