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马诗、石灰吟、竹石鉴赏
石灰吟诗歌鉴赏

石灰吟诗歌鉴赏《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作品原文版本一石灰吟1千锤万凿出深山2,烈火焚烧若等闲3。
粉骨碎身浑不怕4,要留清白在人间5。
版本二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1.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也作“千锤万击”或“千鎚万击”;指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粉骨碎身:也作“粉身碎骨”;浑:亦作“全”;怕:也作“惜”。
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白话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创作背景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据说此时的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作品鉴赏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
马诗石灰吟竹石的诗意

马诗、石灰吟、竹石的诗意
1、《马诗》诗意: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
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地奔跑着,踏遍这清爽秋日的原野。
2、《石灰吟》诗意: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灰石,把烈火焚烧当作平平常常的事,纵使焚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清白留在人间。
3、《竹石》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图》解析《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和《竹石图》是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的课文,分别出自于唐代、宋代、元代和明代的著名古代文学作品。
这些古诗可以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增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以下是对各首诗文的解析。
1. 《古诗三首》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考。
人们经历了岁月的转变,有了更多的人生经验,希望它们都能被铭记于心。
通过这首诗,孩子们可以体会到时间的无情和人生变迁的不可逆转性。
同时,也能够领悟到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2. 《马诗》《马诗》由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通过描绘马儿奔腾的形象,表达了恢弘壮丽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马的力量和速度,展示了苏轼对自然界动物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孩子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界中的生命力量,并了解到文学作品中运用形象描写的技巧。
3. 《石灰吟》《石灰吟》是元代文学家贺铸的作品。
这首诗以石灰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贺铸通过描写石灰的制作过程和劳动所需,歌颂了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的精神。
在这首诗中,孩子们可以领悟到劳动的重要性,并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
4. 《竹石图》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文征明所作,以竹和石为主题,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它们表现出来。
文征明通过描绘竹子的刚直和石头的坚固,反映了他对自然界中简朴和坦诚品质的向往。
这首诗让孩子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简约,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文作品,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这些诗文精选自中国文学的经典,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理解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孩子们可以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分析。
可以对每首诗的背景、主题、意境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解读。
教学记之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教学记之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永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
三位诗人借咏探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一首,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之你贵姓片段。
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诗词积累,尽量每日背诵一首古诗。
二、出示课题,引入《马诗》1.积累关于“马”的四字词语。
马革裹尸蛛丝马迹万马齐喑心猿意马悬崖勒马2.介绍作者。
李贺,字长吉,中唐诗人。
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同时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喻今,所以后人常称他“诗鬼”,他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不过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27岁就因病英年早逝了。
在李贺生活的唐代,马成为一种精神图腾,这从唐朝人养马、驯马、画马、咏马的盛况便可窥见一斑。
在唐诗中,专门咏马的诗就有150余首,特别是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本课选自其五。
三、初读古诗,明了诗意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停顿。
五言绝句:二三节奏2.“燕”字正音(第一声),“燕山”典故介绍。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也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石灰吟古诗鉴赏

石灰吟古诗鉴赏
《石灰吟》是明代文学家、将领于谦所作的一首诗歌,诗歌借用了石灰石的制作过程,表达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的译文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整体感知:
《石灰吟》以石灰为比喻,描述了在艰苦环境下,为了守护正义和真理的决心和信念。
其中,“千锤万凿出深山”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则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使人感到石灰岩本身是非常坚硬,寓意着坚韧不拔的品格。
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则形容即使化成粉末,也毫无畏惧,要把清白留在人间的精神,象征着有志之士无论面对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能从容不迫。
艺术特色:
《石灰吟》以石灰为比喻,语言浅显易懂,表达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仰。
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作者将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融入到对石灰的描述中,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力。
诗人情感:
于谦作为一位文学家和将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定的信念。
他在《石灰吟》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真理、正义和忠诚的追求,以及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总之,《石灰吟》是一首充满力量和感染力的诗歌,它通过对于石灰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真理、正义和忠诚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
这首诗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强的启示意义,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五、课后习题答案
二、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
(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3)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三、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马诗》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可见竹遭受的打击之大。“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诗人无惧无畏、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源自网络
四、注解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五、鉴赏
①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2020部编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 石灰吟 竹石》知识点梳理

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石灰吟/竹石》知识点梳理学习托物言志一类诗的学习方法:1、读懂诗句,知道所写之物的特点。
2、借助资料发现物和人大相似之处。
3、明白诗人所言之志。
《马诗》知识点梳理一、诗歌原文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作者简介作诗背景作者简介李贺(791-817年),字长吉。
“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李贺从小刻苦读书,积极求仕,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然而并未如愿,先后经历了举仕无门的惆怅,从军无路的失落。
作诗背景李贺生活的中唐正是藩镇割据的时代,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他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于是他创作了一组关于马诗共23首来抒发自身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慨,就是《马诗》就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注释:1、大漠:广大的沙漠。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4、何当:何时将要。
5、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6、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7、清秋:清朗的秋天。
四、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恰似那弯弯的金钩。
什么时候才能给骏马带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任意驰骋,建立功勋呢?五、诗歌主题及写作方法主题:诗人李贺借骏马,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怀才不遇的悲叹。
写法:这种借物来抒发自己心中志向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六、问题归纳1、请分析诗中比喻的妙用。
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引发读者的联想。
“沙如雪”既是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
“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征战的场景。
诗人那极为丰富的想象让人赞叹。
2、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呢?请你联系诗中的关键词来具体说说看。
部编六下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后练习(含答案)1

3.《石灰吟》是一首__________诗。作者以______作比喻,表达自己为___________的决心。
4.郑燮的《竹石》着力表现了________的品质。是一首赞美_____的题画诗,也是一首______诗。
27.古诗天地。
马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诗》是唐代诗人______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马诗二十三首》的第五篇。这首诗用______手法,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诗的前两句通过______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跨马奔驰,强烈传出企盼______而不被赏识之意,而且富有咏叹的意味。
千磨万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品析诗句。
1.《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运用的是________的修辞方法,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抒发了诗人因热切期望为国建立功业,却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感慨。
3.读到“千锤万凿”,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让我想到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感受到石灰石____________。“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现出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诗》赏析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人,唐代诗人。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27岁英年早逝,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短暂的一生,流传下来240余篇光芒四射的诗篇,其中以马为题或谈到马的诗歌有80多首,占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可见李贺对于马有一种情有独钟的喜爱。
他的《马诗二十三首》是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是历来写马之作中的经典,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马为题写的组诗。
李贺写作马诗并非只是为了描绘马的外形,更多的是借马来表达对在位者的赞美、讽刺,对他人或自己身世的悲叹或怜惜之情。
整体感知:一二句突出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抒情,表现作者热切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主题:表达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叹。
诗歌中的“马”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借“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鉴赏:诗歌中的骏马轻捷矫健,渴望驰骋沙场,诗人借马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立功的愿望。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鉴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请从修辞角度鉴赏诗歌前两句。
鉴赏:“沙如雪”不仅从视觉写出颜色,而且从触觉上写出了寒冷的感觉,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
“月似钩”首先写出了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作者建功立业的志向——此处的“钩”,就是冷兵器的典范“吴钩”,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象征。
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并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金络脑”象征着骏马受到重用,在沙场上纵横驰骋,建功立业。
“踏清秋”声调铿锵,搭配新奇,“清秋”之时草黄马肥,正好驱使,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但以“何当”引出,却让人感慨扼腕,“何当”即“何时”,说明遥遥无期,不知什么时候,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表达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叹。
《石灰吟》赏析
一、了解作者:于谦,明朝大臣,军事家。
既是清廉正直的清官,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抗击外族入侵的英雄。
据说于谦才十二岁时路经一石灰窑眼见石灰的锻造过程挥笔写此诗,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石灰吟》所咏不仅是于谦其人的坚定志向,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主题:本诗以石灰作比,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清白正直的崇高气节。
三、整体感知:全诗句句在咏物,前三句着力描写炼石灰的过程,最后一句写石灰热切的追求,点出石灰的特性。
句句语义双关,句句以石灰自喻,句句都在说如何锤炼人的高尚品格。
诗人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表达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气节。
三、句意理解:
1、前两句,写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首句强调石灰的前身经历的痛苦之巨大,第二句写被挖掘后经过的高温煅烧。
“若等闲”写石灰的态度,面对严酷考验,从容自若,处之淡然,表现石灰心甘情愿接受考验的精神。
2、“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
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决不向世俗低头、决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
3、《石灰吟》在托物自志的同时,还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石灰吟》给我们指出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品格高尚而能有所成就的伟大人物,必然要经历系列的磨难。
这个道理和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4、《石灰吟》主要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生志向,请结合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对比,“粉骨碎身”与“浑不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石
灰”面对种种磨难无所畏惧的精神,而支撑它做到这点的则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崇高志向。
在前面几句作对比的基础上最后推出主旨句,表达效果十分鲜明突出。
《竹石》赏析
作者简介: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的一幅名为《竹石图》的画作所题之诗。
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两句交代了画面内容,第一句是全景图,第二句则是特写镜头,镜头对准的是竹的根部:扎根在岩石的缝隙之中。
展现了画之“形”。
后两句是画笔无法绘出的内容,揭示画之“神”。
这首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竹坚韧坚贞的傲气,表现了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三、咬文嚼字
“咬定青山不放松”,把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展现出来,可谓先声夺人。
一个“咬”字将竹拟人化,表现了竹子倔强和坚韧的性格。
一个“定”字写出竹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意志之坚定。
可见青山是竹之依靠,明写竹之坚定不移,暗写青山于竹之重要。
“千磨万击还坚劲”“磨”和“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
但在“千磨万击”之下,竹“还坚劲”,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任尔东西南北风”,在作者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也是季节的变换。
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如何变换,竹都做然挺立,坚韧刚劲。
“任”字写出竹子之豪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竹子不惧磨难、傲然而立、潇洒慷慨、积极乐观的精神! “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三、《竹石》一诗主要是写“竹”,为什么题目不是“竹”而是“竹石”?
本诗描写的主体是“竹”,但“竹”之所以能“坚劲”,除自身的柔韧之外,还得益于能“咬定青山”,可见青山是竹之依靠,明写竹之坚定不移,暗写青山于竹之重要。
尤其是“破岩”二字点明竹子生长环境之恶劣,更好地突出了主旨。
四、三首诗的比较赏析
1.本课的三首诗有哪些共同特点?
三首诗都是咏物诗。
既然咏物,都要实写物之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同时又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三首诗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托物言志的好处是:举浅近事物表达深远的思想感情,写寻常之物表达重大主题的目的。
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既深刻含蓄、饶有韵致,又具体形象、可感性强。
2、这三首诗,分别说说诗中描绘的马、石灰、竹各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借这些形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参考答案:
《马诗》中,骏马渴望驰骋沙场,这与诗人李贺的渴望为国立功的愿望相同。
《石灰吟》中的石灰,甘愿经受磨难甚至粉骨碎身,只为能成就清白,造福人间,这与作者于谦不畏强权、不惧打压,甘愿用生命来维护为官为人之清白的高尚品格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