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竹石》诵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 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 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和《竹石》,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

4.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学习古诗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背诵《马诗》,导入新课。

导语:在上节课中,诗人李贺把自己爱国的壮志和理想化作了《马诗》这首古诗,我们对他的才华感到钦佩,但又对他的命运感到哀叹。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和情感,我们先来学习于谦的《石灰吟》。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揭示诗题,简单介绍作者。

(1)板书诗题:“石灰吟”,学生讨论题意。

①“吟”的意思谁知道?(“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含有赞美的意思。

)②我们以前学过这种体裁的诗,如《游子吟》。

《游子吟》表达了游子的心声,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那么“石灰吟”是什么意思呢?(“石灰吟”即赞美石灰。

)(2)简介作者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①介绍作者。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年间进士。

他的诗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实遒劲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以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②了解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诗人日后的人生追求。

2.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

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

(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3.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这是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第1篇1.会写本课“络、锤”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托物言志。

1.理解诗歌所表达诗人的志向。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以及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分组准备)搜集边塞诗歌、郑板桥字画、于谦事迹。

3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那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

自古以来,多少和他一样的爱国将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怕牺牲、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让我们肃然起敬。

李贺、于谦、郑燮就是其中的几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诗歌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诗歌,扫清生字障碍。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三首诗歌,注意平翘舌“锤”“凿”的读音;注意多音字“燕”“劲”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马诗》1.了解作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中的第5首(共23首)。

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智、远大抱负以及生不逢时的感慨与愤懑。

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诗歌的意思。

2.理解诗意。

(1)出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思考。

“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3)“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诗歌朗诵表演教案《竹石》

诗歌朗诵表演教案《竹石》

诗歌朗诵表演教案《竹石》一、教材分析《竹石》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歌,全诗写竹和石的对比,以此表现出他对竹和石的性情和品格的认识和赞美。

这首诗歌的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刻,适合朗诵表演。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诵《竹石》的诗句,传达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价值观。

2、能够感性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内涵,建立对诗歌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3、通过诗歌朗诵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通过“一句千言”的朗诵练习,让学生体验朗诵、表演、活动的魅力与乐趣。

2、课内讲解:通过课文分析,解读诗歌的意境与内涵,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与欣赏能力。

3、课堂练习:通过课文朗诵表演、分组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4、课后反思:通过交流、讨论、分享等活动,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表演、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一、导入环节“一句千言”综合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朗诵、表演、活动的乐趣与魅力,培养他们对艺术表达的兴趣和热情。

二、讲解环节1、试胆朗诵让学生先自己朗诵一遍,通过试胆朗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表演水平和表现力。

2、朗诵技巧讲解(1)口型、意态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白口型、语音、意态的关系,要使读诗的声音与情感、意境相符合。

(2)发音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白发音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必须注重语音、时态的准确。

3、句子解析(1)竹石对比白居易在诗歌中巧妙地将竹和石对比,反映出竹和石的性情、品格和价值观。

(2)诗歌的意境与内涵要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解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内涵,从而理解诗歌和文化价值。

三、练习环节1、诗歌朗诵表演活动(1)带着情感的朗诵表演要引导学生在朗诵表演中表现出自己的感情,让读诗的声音与情感相符合。

(2)分组表演分组表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课堂活动,可以通过分组来提高课堂效率和活动的趣味性。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部编版6下 第四单元第10课《石灰吟、竹石》教案1 (1)

部编版6下 第四单元第10课《石灰吟、竹石》教案1 (1)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板书:要有骨气)
【答案】
(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任:任凭。尔:你。
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三、感悟诗歌,体会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板书:石灰竹子)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在那种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新课
教学
游戏导入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今天我们做个古诗接龙的游戏,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咱们开始吧。
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六下10 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完美版教案.docx

六下10  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完美版教案.docx

六年级一语文教案设计10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部编教材六下10课)【教学简案】第二课时竹石:正直不阿、永不低头。

4.讨论: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预设:都是借一种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设计意图】从不同的诗歌意向分析不同的精神品质,从而引出“托物言士”,己、o三、练习练习一—基础练习。

“两首古诗学完了,老师来考考你。

”(课件出示)(1)咬定青山(),立根原在()。

千磨万击还坚劲,()。

(2)《竹石》这首诗借赞美在艰难、恶劣环境中的岩竹,抒写了诗人()的高尚品质,说明做人要()。

(3)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妙处?练习二:梅、兰、竹、菊诗句欣赏。

“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人格品性的象征。

老师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歌颂梅花的高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歌颂梅花的执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歌颂东风的美好)【设计意图】检测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同时激发学生收集整理的欲望。

四、小结1.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并小结。

预设:(1)我知道了可以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古诗。

(2)我了解于谦和郑燮这两位诗人。

(3)我会背诵两首诗《石灰吟》、《竹石》,体会了作者的志向。

2.教师小结。

“《古诗三首》是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写的事物抒发了作者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我们运用古诗学习“四步法”对这几首进行了解读。

《马诗》借马表达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想法;《石灰吟》借石灰赞美了作者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竹石》借竹子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骨气。

希望同学们课下多运用“四步法”自主学习更多的古诗。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总结,再一次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梳理结构,加深学生记忆。

五、作业1.默写《竹石》。

2.搜集关于梅兰竹菊的咏物诗,并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尝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石灰吟》《竹石》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石灰吟》和《竹石》,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学会欣赏和理解骆宾王的诗歌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爱护大自然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文学对自然和环境的描述,如《山居秋暝》、《江雪》等作品。

然后提问:你们对自然环境有何了解和感受?2.学习《石灰吟》(30分钟)(2)阅读《石灰吟》,让学生理解诗中的“石灰”的意义,分析诗歌表达方式和情感。

(3)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环境问题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并汇报讨论结果。

(4)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意见,针对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3.学习《竹石》(30分钟)(2)阅读《竹石》,让学生理解竹子和石头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中隐含的人生哲理和对生活的感悟。

(4)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感受。

4.深化学习(30分钟)(1)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组织学生就环境保护以及对自然的感悟和责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行动。

(3)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行动,归纳总结各种环境保护方法,并制定自己的环保计划。

5.总结与展示(20分钟)(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自己对《石灰吟》和《竹石》的理解和感悟。

(2)班内展示环保计划,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3)教师总结学习内容,强调环境保护和对自然的责任,鼓励学生将环保的理念和行动融入到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诗歌分析、环保行动讨论和展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问题导引法: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诗歌和环保主题的思考和探究。

3.观察法: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诗歌,观察对自然和环境的描述,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课堂评价1.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讨论和展示情况,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 竹石托物言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 竹石托物言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咏物诗组《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前活动: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谜语,谜面是两首古诗,请大家猜猜下面这两首诗写的是什么物:(一)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唐代】李峤【简析】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二)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爆竹》【明代】黎淳【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

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一、了解咏物诗1.同学们,在上学期“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过了很多题材的诗歌,如写景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爱国诗、春、夏、秋、冬四季的诗。

那么大家说以上两首诗是什么类别的诗?(板书;咏物诗)2.那么,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以什么作为咏物的对象呢?什么是咏物诗呢?抽生说。

(柳树、松树、梅花、石灰、竹子、蝉、桃花、等等)“咏物诗”就是诗人通过细致地描写一个事物,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志向。

(板书:托物言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咏物诗》。

二、学诗悟情(一)学生回忆学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二)学习《石灰吟》(板书;石灰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1.解诗题读诗题,知道了什么?吟:吟颂。

(作者赞颂石灰)2.知作者于谦(1398-1457),明代人,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石灰吟》是于谦17岁时写的一首石灰的赞歌。

3.读诗文明诗意(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停顿,带着感情。

好,开始自读,指名学生范读(真是字正腔圆,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啊)生齐读;(2)看得出大家都读得很有感情,都是自信、勇敢的学生,结合文中的注解,谁来试一试说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诗意: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把烈火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胜利二小吴锦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生字“锤”“凿”“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体会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读诗时抓住关键词,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学会边读边想象,知人论诗的阅读方法,诵读并积累咏物类古诗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品质与高尚情怀。

(1)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诵读并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抓住关键词,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感受古诗韵律的美。

课前准备(1)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诗人于谦、郑燮的资料,制作阅读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贺知章的咏柳,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还有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3.板书:石灰吟4.师小结:这是一首写(石灰)的诗。

二、“四读”《石灰吟》(一)字字落实地读1.学生试读2.生字教学:锤(笔顺)、凿(易错字)3. 介绍:石灰的形成及特点4.字字落实地读(二)琅琅上口地读1.给古诗断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言绝句断句:二二三)2.认识文体——吟理解“吟”“吟”在字典里的解释有1,唱,声调抑扬地念,2,叹息,痛苦的声音,3,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4鸣,叫。

请在括号里写出合适的解释:呻吟()、吟诵()、猿吟()、石灰吟()。

(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3.抓住“出深山.”“若等闲.”“在人间.”,感悟古诗的押韵。

4.琅琅上口地读5.师生或邻桌之间对读、接读。

(三)历历在目地读1.读一二句诗句,标出诗中描写到的事物(深山、烈火)2.展示深山、烈火的图片,体会石灰经历的磨难。

3.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4. 引导学生表达想象中的情景5.齐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

6.教师小结:诗人于谦仅用了14个字,简练地向我们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

(四)津津有味地读1.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石灰吟》这首诗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投影: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

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我被开采出来放入石灰窑中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

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

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

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

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

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这份材料与《石灰吟》这首诗的哪些地方是对应的?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1)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出深山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挖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磨难吗?(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若等闲、浑不怕)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浑不怕”。

(5)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浑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教师: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1)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知道这首诗的大意了吗?(2)在了解诗意的过程中,石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清白——指石灰装点人间的亮丽的风景;指石灰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高洁品格。

5.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读出慷慨激昂。

6.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7.知人论诗,了解诗人于谦,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于谦自小就有远大志向,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

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并且写下了《石灰吟》这首诗,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

——如果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样高声诵读这首诗?(2)后来于谦长大了,他和文天祥一样做了官。

现在让大家看一下他做官的故事。

课件出示:两袖清风的故事。

如果你是做官后的于谦,你会怎么吟诵这首诗?(3)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陷害,就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

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值钱的东西。

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来向世人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呢?一起来读。

(配乐读)(4)《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

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而是在——(他在抒发自己的志向,用石灰来比喻自己。

)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8.教师总结:托物言志也成了咏物诗的一大特点。

我们通过了解得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这首诗,这样的方法叫:知人论诗。

二、运用学到的方法,结合学习单,快读《竹石》。

1.由于谦过渡到郑燮(郑板桥),板书:竹石2.字字落实地读:强调“燮”“磨”的读音3.琅琅上口地读:断句并理解押韵(“松”“中”)4.历历在目地读:指名诵读,其他学生听读想象,感受诗中的情景。

5.津津有味地读,完成学习单。

(1)诗中的竹子生长在_____________,经历了______________的磨难。

(2)千磨万击: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哪些磨难,哪些打击?(风霜雨雪电击雷鸣)(3)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

①、春天,当雷声轰鸣、闪电霹雳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夏天,当暴雨袭来无情地鞭打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③、秋天,当秋风飒飒吹得竹子摇摇欲坠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④、冬天,当风吹雪溅铺天盖地而来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在读中体会竹子坚韧挺拔、不随风倒的精神。

教师过渡:竹子坚韧挺拔、不随风倒的形象和诗人郑燮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不谋而合”。

(4)出示:郑燮的生平资料,郑燮又名郑板桥字克柔,号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为官清廉耿直,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救灾,让老百姓先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兴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大火烧掉。

就因此而被罢官,从此郑燮寄居扬州,靠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

教师总结:诗人郑燮借三、多重对话:1、想像写话(1)于谦对郑燮说:板桥啊,,你看我。

(2)郑燮对于谦说:于兄啊,我辞官至此,但是。

2、交流写话。

3、用高亢、赞美的语调齐读《石灰吟》《竹石》4、《石灰吟》《竹石》都是咏物诗,一首表达了作者不流世俗、两袖清风的品格,一首表达了诗人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你更喜欢哪一首呢?四、课堂总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在阅读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诵读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品味诗中隐含的意思——知人论诗。

五、课外拓展。

搜集以下一些咏物诗词,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陆游《在狱咏蝉》(骆宾王)《梅花》(王安石)《青松》(陈毅)六、板书托物:言志:石灰吟→留清白竹石→还坚劲边读边想象知人论诗附学习单:1.标出加点字的读音。

郑燮.()千磨.万击()2.通过自学,我知道:(1)《竹石》中,押韵的字有:______________ 。

(2)诗中的竹子生长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写出了竹子经历了的磨难。

3.通过想象,我体会到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磨难。

4.通过多次诵读,我体会到诗人赞美竹子坚韧挺拔、不随风倒的精神,诗人借岩竹表达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追求。

5.想像写话(1)于谦对郑燮说:板桥啊,,你看我。

(2)郑燮对于谦说:于兄啊,我辞官至此,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