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案5篇

《石灰吟》教案5篇《石灰吟》教案5篇《石灰吟》教案篇1 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决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燃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____,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的: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以下词语:燃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按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展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老师深化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学生按照刚刚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
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精选1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精选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
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理解《石灰吟》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石灰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审美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释诗歌的题目“石灰吟”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2 诗歌文本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诗中的意象和隐喻。
探讨诗歌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探讨诗歌的语言美和音乐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石灰的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石灰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的特性和象征意义。
3.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表达。
3.3 诗歌解析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隐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进行文学鉴赏。
3.4 诗歌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石灰为题材,模仿《石灰吟》的风格。
学生互相交流并评价彼此的创作,进行文学批评。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通过录音或现场表演,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的准确性。
4.2 学生诗歌解析的评价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
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3 学生诗歌创作实践的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互相评价的准确性。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诗歌文本《石灰吟》。
诗人李清照的介绍资料。
石灰的实物或图片。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图片。
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的朗读。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理解诗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于谦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于谦及其创作《石灰吟》的历史背景。
2.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句,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哲理美等方面进行赏析。
4. 诗歌拓展:对比其他咏物诗,探讨《石灰吟》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作者于谦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诗歌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句,分析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哲理等方面进行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与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撰写诗歌鉴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于谦、历史背景2. 诗歌解析: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3. 诗歌鉴赏:音韵美、意境美、哲理美4. 诗歌拓展:咏物诗对比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石灰吟》。
2. 撰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诗歌鉴赏短文,不少于300字。
3. 收集其他咏物诗,与《石灰吟》进行对比分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作者故事、解析诗歌内容、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石灰吟》的知识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石灰吟》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能够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能够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利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通过描写石灰石的烧制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赞美。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但仍需要对特定时代的背景和文化有所了解。
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诗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3.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意象和哲理的领悟。
对明代文化和诗人背景的了解。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辅助教学。
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和诗人的介绍。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石灰石和石灰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石灰吟的兴趣。
简单介绍明代诗人和诗的背景。
5.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石灰吟》。
鼓励学生背诵诗文,加强记忆力训练。
5.3 词语解释与句子分析: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如“石灰”、“烧炼”等。
分析诗中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象和情感。
5.4 意象与哲理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如石灰石的烧制过程。
讨论诗中的哲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答、讨论和朗读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6.2 终结性评价:安排一次诗文背诵和理解的测试,评估学生对《石灰吟》的掌握程度。
2024教材:《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

《石灰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它由明代人蒋士铨创作,体裁为叙事长诗,共分上、中、下三卷。
该作品以泰山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激发了读者对于人性和爱情本质的思考,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情感的价值。
针对《石灰吟》这个经典作品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一、教学目标:1.熟悉古代文学的形式和特点;2.掌握《石灰吟》的基本情节和主题;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和作品概况;2.分析《石灰吟》的结构和文学特点;3.阅读并理解《石灰吟》的文本;4.探究《石灰吟》所传达的主题与意义;5.分析《石灰吟》中的诗句和用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6.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撰写文章,批判性地分析作品中的人性和情感义理。
三、教学流程:1.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和作品概况通过PPT和讲解,介绍蒋士铨的生平和背景,并简要介绍《石灰吟》的创作背景、情节和主题。
教师还可以讨论《石灰吟》的价值和地位,使学生在了解该作品的同时,对古代文学有更清晰的认识。
2.分析《石灰吟》的结构和文学特点阅读《石灰吟》的文本,分析其结构、行文风格和语言运用的特点。
教师应该从诗体和叙事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并讲解相关概念。
以此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3.阅读并理解《石灰吟》的文本教师可以选择逐章节阅读的方式,配合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石灰吟》中的情节和主题。
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笔记,便于后续的讨论和分析。
4.探究《石灰吟》所传达的主题与意义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对《石灰吟》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进行探究。
教师可以就该作品的人性、爱情和人生等角度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对于其中的隐含意义进行思考和探究。
5.分析《石灰吟》中的诗句和用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针对《石灰吟》中的诗句和用词,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石灰石的开采和石灰的烧制过程。
2.掌握石灰在建筑、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石灰石的化学成分、石灰的烧制过程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石灰石的化学成分与石灰的烧制原理。
三、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酒精灯、滴管、玻璃棒、电子天平、研钵等。
2.实验试剂: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等。
3.教学课件、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石灰石开采和石灰烧制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石灰石的来源和石灰的用途。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石灰石的化学成分、石灰的烧制过程及其应用。
2.学生记录学习笔记,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石灰石的化学成分是什么?石灰是如何烧制的?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的结论。
(五)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石灰石的化学成分和石灰的烧制过程,谁能来回顾一下?(二)深入学习1.教师讲解石灰在建筑、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石灰的实用价值。
2.学生举例说明石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一则关于石灰治理污染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分析石灰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石灰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视频、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
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第8篇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
读题。
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一)读出诗的节奏1.自由读诗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四遍。
前两遍,读准字音。
后两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好读出点诗的韵味来。
2.多种形式读:指名读。
自由读。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
女同学读前两句——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
男同学读后两句——(三)初识“托物言志”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
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2.生自由谈。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
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灰吟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焚”。
能结合工具书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2、能较为通顺地说出整首古诗的意思。
3、凭借资料,体会作者借吟石灰抒发自己理想、志向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学会探究。
了解探究型学习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石灰
1、今天我们这节课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石灰。
见过石灰吗?没见过吧,那我们来见识一下,石灰吧。
(看石灰生产的画面,了解。
)
2、谁来说一说,石灰给你留下的印象。
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
3、其实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关于石灰的诗。
板书:《石灰吟》
石灰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你懂这个词的意思吗?
老师这里有三种关于吟的解释,你看一下,应该选择哪一种?
◎唱,声调抑扬地念叹息;◎痛苦的声音;◎鸣叫
这里应该认为是哪一种?(板书课题)。
朗读课题。
联起来解释一下课题?
对石灰唱的赞歌。
顺便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赞颂了它的什么呢?读一读这首诗,我们一起走近石灰。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
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3、评价(1)读得正确流利(2)读得声音响亮
(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
4、集体齐读。
三、了解古诗大意,了解石灰生产过程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
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对照古诗,读读网页,你了解了石灰的哪些生产过程?用诗中的一些词来概括。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
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埋藏在深山之中,相当坚硬,人们将我开采出来,运出了深山老林。
然后,将我与焦炭混合在一起,放在高达1500度烈火的石灰窑中煅烧,这时,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虽然,这时的我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已经浑身雪白,白得十分耀眼,轻轻一捏,就容易破碎。
人们还要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
于是我变成了熟石灰,这时的我很像一块软软的洁白的年糕,人们将我涂在墙上,既能保护墙面,又能美化墙面。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
你懂这个词的意思吗?这个词分成两部分。
若:好象,等闲:平常。
过渡;烈火焚烧却用了一个词,若等闲。
——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
(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评:你也一定很勇敢,等。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浑不怕,如果在这中间加一个关联词,你会想到哪一个?
加入这个关联词“虽然——但是——”你来说一句话,讲一讲这句诗的意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中间,你最关注哪一个词,为什么?
说得好,石灰留下清白了吗?
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这首诗仅仅在讲石灰吗?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
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
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
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
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
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明朝最精锐50万人马全军覆没,皇帝英宗被俘。
瓦剌军乘胜追击,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北京城危在旦夕。
于谦以一介书生,他义正辞严地驳斥了投降与迁都谬论,临危受命就任兵部尚书,他稳定了军心与民心,日夜带领全体军民,修筑城墙,布置防务,并亲自带领军队与瓦剌军血战五昼夜,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英宗也得以归国。
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
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
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
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随机应变。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
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
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
)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
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一定会想起少年时的诗作,他一定会诵《》
评:好一个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好一个铮铮铁骨,也一定会浩气长存,永世流传。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想起于谦,就一定会想起他的这一首诗,也一定会吟起这首诗,他们心中一定会想起?他们的心中一定会涌起?
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让我们带着的无限的崇敬的心情,一齐来读《石灰吟》
五、总结
三、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
“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
“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
“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
“爝(jue)火”,小火把。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
“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
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
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