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梯度系数的产业选择研究
[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7c530f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c.png)
[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一、产业转移理论二、产业转移模式研究小岛清KiyohiKojima,1978提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在雁阵模型的基础上指出在国际贸易中应该将处于或即将处于生产边际劣势的产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转移出去,并以此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发展进程。
荒山裕行1995通过对中日两国三次产业转移过程的对比分析,得出产业转移对就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更改和就业结构调整所起到的作用。
JameH.Love,MicaArianaManury2022指出跨国企业对外贸易的模式选择与其单位生产力之间有关,而产业转移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方式。
JoneR..指出将劳动力密集产业中的低技术含量的生产部分向外转移,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三、产业转移动因研究金煜,陈钊,陆铭(2006)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对外开放以来空间上工业集聚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利用1987~2001年各省工业GDP的份额分布数据来实证分析了我国工业集聚现象的影响因素,介绍了我国工业空间布局现状。
陈建军(2002)从国家和地区两个角度揭示了目前中国国内发生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原因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国家政策的引导、地区产业结构的内在调整、企业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经营边际成本的最小化。
吴雪萍(2022)基于2003年至2007年皖江城市带九市两县市级截面数据,对其承接产业的转移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再运用OLS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要素成本、基础设施投入、产业集聚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五个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中的对外开放程度、要素成本、基础设施投入三个变量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影响显著。
四、产业转移模式研究蔡P,王德文,曲h(2022)通过将雁阵模型理论运用于中国国家内部,用国家内部各个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之间的差别,来解释中国的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间发生的产业转移现象。
基于产业集聚指数的产业选择研究——以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为例

比 较 劳 ( C 动 L P 生 ) 产 率
比 较 资 本 生 产 率 ( C C01 L)
c 篑 部 表 示 门 地 劳 区 动 某 生 种 产 行 率 的 业 高 的 低 产 业 技 术 水 平 . 反 映 某
cc 。 表示地区某个行 业的区域盈利能 力 . 数 值 越 大 说 明 该 行 业对 于地 区 经 济 的 贡 献越 大
产 业 梯 度 系 数
L Q CL P CC OR
产业梯度系数大于 1 .表 示 某 个 地 区 该 产 业
具有
一
定 的 竞争 优 势
产 业 动 态 集 聚 指 数
A ! j =
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 1 .表 明 该 产 业 的 发
展 速 度超 过 全 国平 均 水 平
注: e 表示某地区工业产值 ; E表 示 全 国 的工 业 总 产 值 ; 1 表示 某 地 区 从 业 人 数 ; L表 示 全 国 从业 总人数 ; c表 示地 区 行 业 的 资 产 总 额 ; c表示全国行业 的资产总额 ; 表示 i 地区 J 产 业 平 均 增 长 速度 ; ) ( j 表示 j 产业 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 表示 i 地区 J 产 业 的平 均 增 长 速 度 相 对 于 全 国 平 均 增 长 速 度 的 快 慢
的行 业 . 作为该 地区 优势产 业 . 结 果 如 表 2 所 示。
其 他 采 矿 业
农 副 食 品加 工 业
食 品 制 造 业 纺 织 业
6 . 8 5
1 . 4 0
2 - 2 7 0 . 6 8
O . 8 9
1 . 4 0
1 . 6 4 2 . 0 7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行业选择研究

产业经济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行业选择研究郑小丽甄东兴管超(燕京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河北燕郊065201)摘要:京津冀城市圈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是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河北省 作为京津冀城市圈极其重要的一端,需科学地考虑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对京津产业的承接能力和范围。
为此,分析了河北省现在产业结构现状,依据产业区域聚集指数分析了京津两地需要进行转移的产业类型和结构,从 而运用产业梯度系数来分析河北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对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承接;产业聚集系数;产业梯度系数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7. 02. 0011引言产业转移发生在不同经济水平的区域之间,是指 在产业间比较优势的影响下,经济发达区域的部分产业根据政府政策要求通过跨区域直接转移和投资,将 部分不符合本地区发展目标产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表现出的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的转移。
河北内环经济中心京津,西接煤矿大省山西,东临 渤海,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将华北平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本文通过对京津产业转移趋势及河北省产业承接能力的分析,结 合河北现有产业结构和经济情况,提出了河北省承接京津两地产业的结构性布局和调整策略。
2河北产业承接能力的现状2.1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2.1.1 河北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承接产业能力增强根据河北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河北经济年鉴2013》显示,2008年一 2012年,河北省利用外资的项目累计达到1111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298492万美元,其 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2133347万美元,平 均每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増长速度为13.51%。
尽管 相比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利用外资的项目均减少50个,但是利用外资的总额分别増长了 20. 48%与 38%,利用外资的项目呈现出数目精简、投资额増大的良好态势。
河南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25 ・
论 涵义 也是 十分 清楚 的 , 政 府 应 当优 先 扶 持那 些 能 带 动其 他产业 发 展 的产 业 。在 赫 希 曼 看来 , 后 向关 联 比前 向关联 更为 重 要 , 从 而使 他 的选 择 理论 有 更 大 的倾 斜性 。 美 国经济 学家 罗斯 托对 主导产 业理论 进行 了系 统 分析 。罗 斯 托 在 研 究 现 代 经 济 增 长 的 本 质 时 发 现, 经济 增长 总 是 首 先 发 生 在 某 个 部 门 ( 即主 导 部 门) , 并且 运 用 部 门总 量 的分 析 方 法 得 出经 济 成 长
关键词 : 主 导产 业 ; 工业 ; 河 南
中图分类号 : F 2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 3 7 1 5 ( 2 0 1 3 ) 0 5— 0 0 2 5— 0 4
一
、
引 言
( 2 0 1 2 ) 根 据 主导产 业 的选 择 基 准 选 取指 标 , 在 对 上 海市工 业进 行 因子 分 析 的基 础 上 , 根据 实 际情 况 分 析 出上 海 的 主 导 产 业 。席 雪 红 ( 2 0 1 2 ) 以感 应 度 系
要 意义 。
数、 影响力系数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系数相对大小为 依据 , 定量 地判 断河 南省 当前 的主导产 业选 择方 向。 这些研究为地区主导产业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但是 , 关 于主导 产 业 选 择 研 究 的 方法 并 没 有 突
出地 区竞 争优 势 , 容 易造 成 区域产 业结 构 同构化 , 影 响地 区经 济 的发 展 。 因此 , 本 文 以 区域竞 争 优 势 为 基础 , 以河 南 工业 为 研 究 对象 , 选择 2 0 1 1 年 以 当年
泛长三角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研究——以安徽为例

长 三 角经 过近 2 年 的高 速发 展 ,支 撑 长 三角 地 区 经济 发展 的 O 劳动 力成 本 和 土 地 约束 等 比较优 势 正 在 逐 步 减弱 ,产 业 发展 的资 源 和 环 境 承 载 能 力 已 构 成 了 经 济 增 长 的 硬 约 束 。 土 地 资 源 、 人 力 资源 、能 源 资 源供 给 紧 张 , 商务 成 本 及 用 工 价格 普 遍 上扬 。长 三 角 的 要素 成 本 不 断 上升 ,部 分 制造 业 向 中西 地 区转 移 的趋 势不 可 避 免 。 长 三 角 的 产 业 结 构 定 位 是 “以 现 代 服 务 业 为 主 导 、、 际 先 国
进 制 造 业 基 地 ” 。 目前 , 沪 、 苏 、 浙 正 面 临 大 规 模 产 业 升 级 , 区 域 内处 于梯 度底 部 的产 业势 必不 断 向外 围转 移 。
2 0 年9 , 国务 院审 计 并发 布 了 《 08 月 国务 院 关于 进 一步 推进 长 江 三 角洲 地 区改 革 开放 和 经 济 社 会发 展 的 指 导 意见 》 , 以中央 文 件 的 形 式提 出 “ 长 江三 角 洲 ”这 一概 念 ,并 强 调 了 “ 极推 进 泛 积 泛 长 江三 角 洲 区域 合作 ” 。上 海 社会 科 学 院 经 济 学博 士 、 科研 处 副 处 长王 红 霞对 泛 长三 角 边界 之 争作 了 详细 的 归纳 ,包 括 “ + ” 3 1 ( 海 、 江 苏 、 浙 江 和 安 徽 ) 、 “ + ” ( 海 、江 苏 、 浙 江 、 安 上 32 上 徽 和 江 西 ) 以及 “ + ” ( 东 六 省 一 市 ) 等 多种 方 案 。 61 华 安 徽 省 资 源 丰 富 , 生 产 成 本 较 低 , 交 通 十 分 便 利 , 腹 地 市 场 广 阔 , 产业 结构 和 经 济发 展 同长 三 角梯 度 差 异 明 显 ,互 补 性 较 强 , 是 长 三 角 产 业 转 移 最 为 有 利 的承 接 地 。 近 年 来 , 长 三 角 地 区 产 业 向安 徽 省 的转 移呈 现 加速 态 势 。2 0年 ,沪 、苏 、浙 在 皖3 0 06 0 万 元 以 上 项 目 投 资 额 为 5 8 8 元 ; 2 0 年 , 来 自 沪 、 苏 、 浙 的 0 .亿 07 千 万 元 以 上 投 资 项 目 到 位 资 金 达 到 了 8 8 7 元 。 2 0 年 安 徽 实 6.亿 08 际利 用 省 外 资 金 3 2 . 亿 元 , 其 中 来 自长 三 角 地 区的 资 金 占5 % 265 5 以上 。 2 0 年 1 一 0 份 ,全 省利 用 省 外 资金 项 目实 际到 位 资 金 09 月 1月 3 0 . 亿 元 , 同 比 增 长 4 . %, 其 中 , 来 自 浙 江 的 投 资 项 目额 达 到 97 9 38 4 7 个 , 投 资 额 3 9 . 亿 元 , 到 位 资 金 9 1 4 元 , 占全 省 利 用 省 02 52 6 3.亿 外 资 金 的2 .% 上海 市有 11 个项 目,投 资额 3 9 .亿 元 ,到 位 96i 65 400 资 金 4 7 8 元 , 占 i . % 江 苏 省 有 3 3 个 项 目, 投 资 额 2 0 . 3 .亿 39: 14 200 亿 元 , 到 位 资 金 5 2 8 元 , 占 1 . % h 4 .亿 73 。 i 安 徽 具 有 承 接 东 部 沿 海 地 区产 业 转 移 的 比 较 优 势 和 现 实 基 础 ,但 安 徽 应 该 如何 合 理 承 接沿 海 地 区的 转移 产 业 ,如何 加 速 皖 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移 示 范 区 的 建设 ,需 要结 合 安 徽 和 长三 角 地 区 的产 业 发 展 现状 进 行 具 体 研 究 。本 文 利 用相 对 产 业 梯度 系 数 计 算模 型 及 动 态 集 聚 指数 模 型 , 以长 三 角 地 区 的上 海 、 江 苏 、浙 江 及泛 长 三 角 的安 徽 省为 样 本 ,对 安徽 可 承 接 的长 三 角 地 区 的具 有 转 移 趋 势 的 产 业进 行测 算 与 比较 分 析 , 以更好 地 实 践 泛 长三 角 地 区与 长三 角 地 区的产 业对 接 活动 。 二 、相关 理论 综述 对 于产 业转 移 的研 究 ,国外起 步较 早但 针对 性不 强 ,成果 散见 于各 个学 科领 域 。较 早形 成理 论 的是2 世纪3 年 代 的 日本 经济 学家 O 0 赤松 要 提 出的 “ 行 发展 模式 ”。这 一理论 后来 经 小 岛清 的发 展 , 雁 即 “ 际 产 业 扩 张 论 ” , 成 为 2 世 纪 7 年 代 日本 向 亚 洲 新 兴 工 业 国 边 O 0 和 地 区 以 及 东 盟 国 家 和 地 区 进 行 产 业 转 移 , 推 动 本 国 经 济 发 展 的 重 要 理论根 据 。梯 度转 移理 论认 为 : 区域经济 的 发展 取决 于其产 业 结 构 的 状 况 , 而 产 业 结 构 的 状 况 又 取 决 于 地 区 经 济 部 门 ,特 别 是 其 主 导产 业 在工 业生 命周 期 中所处 的 阶段 。主 导专业 化 部 门处在创 新 阶 段 并在 今后某 一个 时期 内经济 仍然 可 以持 续发展 , 这种地 区就认 为 它 是 经 济 发 展 的 高 梯 度 地 区 。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及 生 命 周 期 阶 段 的 变 化 ,生 产活 动逐 渐 从高梯 度地 区向低 梯度 地 区转移 ,而 这种 梯度 转 移 过程 主 要是通 过 多层 次 的城 市 系统 扩展 开来 当然 ,这种 扩散 是 有 序 的 ,也 是必 要 的 。第 二梯 度 在 工 厂布 局决 策 时 必须 考 虑 近 原 料 、 市场 ,劳 动力 成本 、运 费等 问题 上往 往具 有一 定优 势 。此 外 , 第 三 、 第 四梯 度 的地 区 由于接 受 能力 较 差 ,不 具 备 生产 能力 ,转 移 只 能是 从第 一梯 度到 第 二梯度 ,逐 渐过 渡 到第三 、第四梯 度 的地 区 。 也 就 是 我 们 平 常 所 说 的工 业 区 位 向 下 渗 透 。 [ 2 国 内对 产 业 转 移 的 研 究 起 步 较 晚 ,处 于 初 步 阶 段 。 卢 根 鑫 ( 9 7 在 他 的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论 》 中 , 围 绕 价 值 盈 余 这 一 核 19) 心 范 畴 ,对 产 业 转 移 问 题 从 理 论 角度 进 行 阐 释 ,认 为 产 业 转 移 的 两 种 基 本 形 式 是 产 业 贸 易 和 产 业 投 资 。石 东 平 、 夏 华 龙 以梯
产业链空间离散化效应与产业梯度转移研究的开题报告

产业链空间离散化效应与产业梯度转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各国之间的产业链联系日益紧密。
产业链的空间离散化效应和产业梯度转移问题成为当今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方面,产业链空间离散化效应指的是产业链各个节点在空间上的分散和区域特点的影响。
由于地理空间的限制和地方政策的吸引力差异等原因,产业链各个节点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从而引发了诸多问题。
比如,高端产品制造企业离低端配套企业较远,物流成本高,导致高端产品价格上升,生产成本上升,减少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对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产业梯度转移也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产业梯度指的是国家或行业内的产业发展水平等级。
产业分工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承担的产业和环节也不同,不同阶段的产业发展水平也不同。
产业梯度转移,指的是随着经济发展,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向不同地区的转移,形成新的产业格局。
如当下半导体产业被认为正在经历产业梯度转移,高端工艺渐渐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
产业梯度的转移既是一个产业发展必然的规律,又是经济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然而,如何促进良性转移,避免过速过度转移所带来的问题,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课题。
因此,本文拟就产业链空间离散化效应和产业梯度转移等问题展开研究,希望能够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和技术路径,促进地区产业的协同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产业链空间离散化效应的表现形式、影响机制和政策对策,以及产业梯度转移现状、其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及其政策调控的有效性等问题。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统计分析和策略分析方法。
具体而言,本文将运用大量实证数据,分析产业链空间离散化效应的存在与表现,以及产业链空间离散化措施的成本效益和政策效果;同时,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探究产业链各个节点的关系和协同机制,探求空间离散化效应的挖掘和协同发展之路径。
兰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 关 键 词 】 兰州市 ; 产 业转移 ; 主成分分析; 产业梯度 系数 ; 产 业选择 【 中图分类号 】 F 1 2 7 . 4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0 0 4 — 2 7 6 8 ( 2 0 1 3 ) 1 1 - 0 1 3 4 - 0 3
为区域产业 i 的需求增长率 , A N f N为区域生产总值增长率。当
其大于 1 时, 说明i 产业 的需求增长率大于 国民收入的增长率 , 当等于 1 时, 说明 i 产业 的需求增长率等于 国民收入的增长率 , 当小于 1 时, 说明 i 产业 的需求增长率小于 国民收入 的增长率 , 区域 主导产业应该是选择需求收入 弹性较大 的产业 。具有高收 入 弹性 的产业 部门 ,才能保证其产品市场不断地 大幅度扩张 , 其在产业结构 中的 比重不断增加。
1 . 产 业 的增 长 潜 力
产业的增长潜力 , 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产业 的需 求收入弹性 条件 , 同时 以产业 的增长速 度 、 产业 增长对 G D P增 长的贡献表
现 出来 。
( 1 )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 A D 丽 i / O i ; ( 1
,
2 , …, n ) , △ D / o
y 二
( 2 ) 增加值规模: = ÷ , Y i 为产业i 的增加值, Y 为 ∑y 一
所有产业 的增加值 , 墨越大 , 说明该产业越具备增长的经济实力 。
2 总 资产 贡献 能力
中一天水经 济区发展规划 》 、 《 甘肃省 循环经济 总体规划 》 等重
总资产贡献率 : X 3 = + A + A 。 ) , 1 0 0 %, 其 中, A 。 为某 i 产 大举措 , 为 兰州 市承接产业 转移 , 发展 经济提供 了有力 的政策 A 为某 i 产业税金 总额 ; A 为某 产业利息支 出; 保障。因此 , 如何利用兰州市 的政策机遇 以及 国内外产业转移 业利润总额 ; 曰 为平 均资产总额 。 的有利形势 , 积极 、 有效地 承接 国内外产业转移 , 促进经济的快 速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 主要通过定量分析来 阐述兰 3 . 产业 吸 纳 劳动 力 能 力 州市产业转移承接点选 择问题。 ( 1 ) 就 业吸纳率 : ' 此指标 表明 了
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_龚晓菊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 07 0. 81 0. 03 0. 87 8. 43
非金属矿采选业
2. 11 2. 35 0. 12 0. 68 0. 00
农副食品加工业
0. 57 1. 42 0. 22 0. 23 0. 17
食品制造业
0. 50 0. 99 0. 20 0. 15 0. 24
饮料制造业
0. 73 5. 22 0. 79 0. 30 8. 62
DOI:10.13269/ki.ier.2012.04.011
( 双月刊)
2012 年第 4 期( 总第 59 期)
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
龚晓菊1 刘祥东2
( 1.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 100048; 2.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
摘要: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中国东西部协调均衡发展的可靠途径,本文在总结目前区域产业转移 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产业梯度系数得出西部十省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再基于各省产 业的基础情况和与东部地区的相对产业梯度系数,确定西部各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 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
13. 7 5. 0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7. 4
17. 4
61. 9
15. 9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造业
43. 3 68. 7
32. 0 12. 5
37. 9 83. 4
31. 1 5. 53
装备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64. 7 65. 4
15. 5 12. 2
76. 0 72. 5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产业梯度系数; 优势产业
中图分类号: F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301( 2012) 04-0089-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学术界主要围绕
&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研究!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编号: "7bA>"$# ] &产业转移的制度效应: 基于中部地区主要城市的实证研究!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 研究青年项目 编号: ##WB[<7"!79 ] &基于 [3J 模型的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研究! [ 年项目 编号: #!WB[<7"":9] 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2 刘友金, 男, 湖南浏阳人,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 !2 廖倩, 女, 江西赣州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 92 聂瑶, 女, 湖南长沙人,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 人, 向: 产业经济学; $2 朱婵, 女, 湖南娄底人,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
[8 ]
源供给和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的产业在一国内 部或国家间的转移活动 #陈建军( !""7 ) 从企业开
[7 ]
放型发展战略的角度对产业转移进行研究
#
产业选择的理论主要是基于主导产业的理论发 展起来的, 而产业的选择之所以被提出, 说到底归结 于经济的不平衡增长现象# 罗斯托 ( #7:" ) 认为, 在 近代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都存在一个$主导产业 , 部门体系$ 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过直接 ( 自身的增 长) 或间接( 通过后向" 前向" 侧向联系 ) 效应带动整 个经济的增长
中部五省产业梯度系数( !"#" ) 山西 #"2 "<8#!%!< "2 !%":::8"8 92 !7:!!79": "2 9%:::#%98 "2 $%:7#<:%< "2 %7%%<!:!7 "2 87:##!7%! "2 9#8%<!%:% "2 #$<7<$$!< "2 "8%!#$""$ "2 ""$"%9:<9 "2 "<$<7<<7: "2 "$"#"<88: "2 #7#%%%"7% "2 9!7!<#%$7 "2 "89"<:8<% #"2 9<:$!%!< #2 9%97"9#:$ #2 "!!#<!":! "2 "98!%99:$ "2 !798<$#98 "2 #<779"997 #2 #8"<<#$88 湖北 "2 "9%8<9$97 #2 #:<:8!!7: "2 !7%#"$<%8 !2 ":!%#<%7! #2 9<#:#%::8 "2 7#$8:$9$% #2 78<79#8"7 !2 !9%977:#$ "2 8$"#$""78 #2 ""$"::$$7 "2 "779!7:#% "2 %!%9$$$#8 "2 !%8$988<: "2 :<#9!#7%$ #2 #9"<"%""9 "2 %"8<!7$8! #2 "7%%#%9%7 "2 <$9:7#"%9 "2 7!7"$"!## "2 "88:$:$7< "2 $7"<#:<%9 "2 8:8:"7::9 #2 """$9%9!8 安徽 #2 #9%89# "2 <%$8<< "2 $#8!8$ #2 #9<8%7 #2 $:8:8$ "2 :#%%<7 "2 8<88:8 #2 #%<##9 "2 $7"99# "2 %%<<$# "2 7$"99: #2 $#"9%: "2 <99"$$ "2 %7!!<< #2 !"79"% "2 %%:%#7 "2 $!:#<: "2 <%<:": "2 %9:7<7 "2 !%%##8 "2 8%%99$ #2 %"!!<$ #2 "%$8:7 湖南 "2 <7$<%% "2 $##:#< !2 9<9%7 !2 <"":8% #2 :9"8$9 #2 #79#<: #2 #8!::8 92 9%:%7: "2 $8$"!! "2 ::%8#8 "2 8!99<< !2 !$"#"< #2 <!7!7< #2 <#$%"9 #2 7:988 "2 8<"8"< "2 $%8%$$ "2 :"$8:9 #2 #$$7#! "2 #7$<:9 "2 !"8%:8 #2 "!9<7$ #2 ""<7"9
克萨维提出了梯度推移策略理论, 认为在经济发展 初期, 由于受经济实力限制, 都会要求优先发展基础 较好的地区, 导致区域经济差距较大, 然后再通过扩 散效应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戴宏伟 ( !""9 )
[#8 ] [#< ]
#小岛清 ( #7<8 ) 的
边际产业转移理论认为, 对外直接投资应从该国已 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 称为边际产业 ) 依次进行转移
[# ]
一" 引言及文献评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 国家在 !"": 年颁布了 , 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 中部地区包括江西省在内 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7 年, 国务院颁布&促进 ; 在 !""7 年 #! 月 #! 日, 中部崛起计划! 国发展战略#随着国家的政策向包括江西在内 的中部地区倾斜, 江西省发展投资环境日益改善, 承 接产业转移的机会增多# 区域经济发展与该区域产
[#$ ] [#% ] [#9 ]
# 在赫
的不平衡发展理 等人的工业生产
( ! ) 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 ( [?XN ) 大致能客观地反映一 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比较劳动生产率大 于 #, 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区域全部产业劳 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 说明 该 产 业 具 有 比 较 优 势# 具体公式为: [?XN C ( f# ] 3# ) ( \" ] c" ) ( !) 式中 f# 为各产业总产值; 3# 为各产业从业人 员; \" 为全国各产业总产值; c" 为全国各产业从业 人员# 92 江西省选择承接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分析 ( # )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为了详细考察江西省各个产业的优势, 本文选 取了中部其他各省作为参照, 选择了中部各省的 9< 个规模以上工业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 运用产业梯 度系数比较得出江西省的优势产业# 需要说明的一 点是, 由于河南省相关数据的缺失无法得出该省的
[% ]
产业比较优势影响的基础上, 最先用区位商和劳动 生产率的乘积来衡量区域产业梯度水平, 并称之为 产业梯度系数, 即产业梯度系数计算公式为: 产业梯 度系数 C 区位商 d 比较劳动生产率# 该系数表示的 是某地区某一产业在整个区域中所处的位置, 产业 梯度系数大于 # , 说明该地区的这一产业在整个地区 中处于高梯度, 具有发展优势; 反之, 小于 # 则处于 低梯度, 没有发展优势, 并以此作为区域产业分工布 局的重要依据# 它主要受两个因子的影响: 创新因 子和产业集中因子#创新因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来 表示, 它取决于该地区该产业劳动者的技能" 技术创 新水平和转化为生产的能力等因素与全国平均水平 的比较; 产业集中因子即专业化生产程度, 用区位商 来表示# !2 产业梯度系数测算方法 由以上内容得知, 产业梯度系数计算公式为: 产 业梯度系数 C 区位商 d 比较劳动生产率# 具体分析如下: ( # ) 区位商分析 区位商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 它由哈盖特首先提出并运用 于区位分析中, 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 况, 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优劣势, 以及某一区域在高 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通过计算某一区域 产业的区位商, 可以找出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 位的优势产业, 并根据区位商 ( \e ) 值的大小来衡量 其专门化率#\e 的值越大, 则专门化率也越大# 具 体公式为: \e C ( 1# ] @# ) ( 1" ] @" ) ( #) 式中 1# 为研究区域某部门产值; @# 为研究区 域所有部门产值; 1" 为全国某部门产值; @" 为全国 所有部门产值# 区位商即表示地区的专业化水平; 区位商越大, 专业化水平越高#
表# 行 业
产业梯度系数, 所以本文剔除河南省用其余四省与 江西进行比较#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 计年 鉴 !"## ’ 以 及 中 部 各 省 !"## 工 业 经 济 统 计 年鉴" ( ! ) 计算过程与结果 按照上述思路, 分别计算出江西省与其他中部 各省( 缺少河南省情况下 ) 的产业梯度系数 ( 结果如 表 #) , 我们发现江西省有 !$ 个产业的梯度系数大于 #, 说明这些产业均具有比较优势# 在黑色金属矿采 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等 !$ 个 产业在中部 % 个省市中梯度系数最高 ( 缺乏河南省 数据的情况下) "江西省产业梯度系数排名前十的产 业为: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 回收加工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纺织服装" 鞋" 帽制造 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