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模板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学号:20 姓名:莘建一一运动疲劳不同层面的概述参加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和比赛,到必然程度的时候,人体就会产生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性疲劳。
早在1880年,莫索(Mosso)就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
尔后,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腕普遍研究疲劳,并前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
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指出,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进程不能持续其性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这一概念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性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同时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发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通过适那时刻休息和调整能够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身体转变综合反映进程。
疲劳时工作能力下降,通过一段时刻休息,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非损害人体的健康。
所以,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讲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
可是,若是人常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
若是运动后能采取一些办法,就可以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专门快取得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取得及时的补充乃至达到超量恢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运动疲劳的分类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能够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表现,躯体性疲劳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缓、不准确。
躯体性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发的,可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消除

种判 断疲劳程度 的可靠检查方 法 ,根据本人 多年的体会 和有 关 资料的报道 。一般可根据 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定 : 第一, 根据学 生和运 动员的各 种 自觉症 状如疲 乏 、 头晕 、 头
悸 、 心 等 , 以评 定 。 恶 加 第二 , 根据疲 劳的客观体征如面色 、 排汗量 、 呼吸 、 动作 和注 意力等 , 进行评定 。 第三 , 根据身体各器官 系统 的生理 、 生化指 标变化 的情况 如 心 率 、 电 图、 心 反应 时 、 腱反 射 、 活量 、 肌 肺 血压 、 力和 尿蛋 白 握
等, 进行判断。由于运动时 , 机体 承受 的负荷量 和强度 、 机能状 况 以及外部环境条 件因素的不 同, 疲劳产生 的程 度不尽相 同 , 症状 表现也不一样 。
消除 疲劳 的方 法
1 理休息 . 合 () 1睡眠休息和安静休息 。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 , 机体的各器 官、 系统的活动能力 均下降到最低水平 , 物质代谢减弱 , 能量 的消 耗仅维持在基础代谢水平 , 这时合成代谢 有所加强 , 运动时消耗 的 能量物质逐渐得以恢复 。对 于进行高强度 、重负荷训练的学生来 说, 保证睡眠质量就是保障训练质量 。而适 当安静状态下的休息 , 包括听音乐等心理调节方法 , 也是调剂压力 和消除疲劳 的好方法 。 () 2积极休息 。积极休 息也称 活动休息 , 是指产生疲劳后 , 不 是 以静止休息来消除疲劳 ,而是采用强 度不大 、时 间不 长的运 动 ,或是改变运动方式作 为休 息 的方法 ,以达到消 除疲 劳的 目 的。在参加主要工作 的皮 质细胞产生疲 劳后 , 兴奋 度随后下 降 , 并逐渐转为抑制状态 。这时采用变换 方式 的轻微 活动 , 使皮质另 部分 神经细胞兴奋起来 , 通过负诱导机 制 , 可使原来 已经疲 劳 的神经 细胞 的抑制过程进一步 加深 , 物质 的合成过程加 快 , 而 从 达到加速疲劳消除的过程 。另外 , 将静止休息和积极性休息二 者 结合起来进行 , 效果更好 。 2 摩 . 按 按摩是一种 简单 易行的消 除疲 劳的方法 。适 时且恰 当的按 摩 , 以促进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转化 , 可 加速疲劳时肌 肉僵硬 、 紧缩和酸胀痛 的代谢 产物 的排除 , 增进肌 肉的张力和弹性 , 促进 机体的消化、 吸收功能和能源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 恢复关节功能。 3 . 温水浴 在水温适 宜( 3 4 度左右 ) 的条件下淋 浴 1 0分钟 以上 , 以加 可 速人体新陈代谢 ,调节 人体兴奋性还 可以大大降低血 液 中的乳 酸浓 度。此外 , 温水对副交感神经有所 刺激 , 以起到镇痛 的作 可 用以缓解 因疲 劳引起 的肌 肉酸痛 。由于每个人 的适 应能力 、 不同 对 温水 的要 求也不 一样 , 因此 , 水浴 的水 温 、 温 沐浴 时问等都 要 根据具体情况 而定 。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其次,体内能源贮备的减少和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降低,这无疑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不少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从事运动导致疲劳时,往往伴随体内能源消耗较多,如快速性运动2-3min至非常疲劳时,肌肉内的磷酸肌酸(能源物质)可降低至接近最低点,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由于糖的大量消耗,肌糖元及血糖均下降。能源贮备的消耗与减少,会引起各器官功能的降低。加上肌肉活动时代谢产物(如乳酸等)的堆积及水盐代谢变化等影响,机体工作能力就会下降而出现疲劳。
2、活动性休息。体育锻炼后,当局部肢体产生疲劳,可通过使另一部分肢体肌肉的适当活动来加速已疲劳的肌肉的体力恢复,故称为活动性休息。很多生理研究证实,当局部疲劳后,可利用未疲劳的另一些肌肉进行一些适当运动,借以促进全身代谢,加速疲劳清除。当全身疲劳时,也可通过一些轻的、兴趣高的体力活动,来达到加速清除肌肉疲劳的目的。
其次体内能源贮备的减少和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降低这无疑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不少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从事运动导致疲劳时往往伴随体内能源消耗较多如快速性运动23min至非常疲劳时肌肉内的磷酸肌酸能源物质可降低至接近最低点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由于糖的大量消耗肌糖元及血糖均下降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首先,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
因素。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紧密相关。身体素质就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必然影响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譬如,长时间肌肉活动导致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速度等当然会下降,于是在完成运动练习时,往往会力不从心而觉得疲劳。在耐力性运动中,如果以肺功能下降,承受耐力负荷的能力当然会降低,机体就会疲劳而降低工作能力。
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

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一、引言运动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从日常锻炼到职业运动员参加各种比赛,它是一种受欢迎的休闲方式,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的健康,也可以促进社交联系。
尽管对于人类来说运动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存在一种弊端: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长时间的体力运动或体力劳动所引起的疲劳,其表现形式包括肌肉疼痛、乏力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而这种疲劳的出现不但会影响运动员的表现,还会对身体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地识别运动性疲劳,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减轻其负面影响,一直是运动员和教练员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运动性疲劳的原因运动性疲劳是由众多复杂的机体反应引起的,常常是由于运动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代谢和神经功能的改变所致。
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乳酸的积累运动可导致肌肉中乳酸的快速积累,这种积累会引起乳酸蓄积的酸性环境对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2、炎症反应长时间的运动可以导致炎症反应,包括细胞因子的释放、自由基的产生和肌肉损伤的程度等。
这些生物因子和分子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肌肉细胞的功能。
3、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可能是导致疲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疲劳”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无法完全集中注意力,结果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表现。
4、高温和低温环境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运动也是常见的疲劳原因之一。
极高或极低温度都会影响肌肉能量的产生和分解,从而导致疲劳。
三、运动性疲劳的类型根据疲劳产生的机制,运动性疲劳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神经抑制疲劳、肌肉疲劳、心理疲劳和代谢性疲劳。
1、神经抑制疲劳神经抑制疲劳是由于大脑皮层对运动皮层或横纹肌细胞进行反应之间的时间延迟过长而引起的。
这种疲劳往往出现在重复或高强度的运动后,特别是在做自我调控的情况下。
2、肌肉疲劳肌肉疲劳可以是中性或负性的。
中性的肌肉疲劳在大量运动后出现,可以通过恢复和休息来缓解。
负性的肌肉疲劳会导致对肌肉及其周围组织的激烈损害,需要更加专业的医疗干预。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学号:2010540101018 姓名:莘建一一运动疲劳不同层面的概述参加体育锻炼以及运动训练和比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体就会产生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性疲劳。
早在1880年,莫索(Mosso就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
此后,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
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指出,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这一概念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同时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疲劳时工作能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不损害人体的健康。
所以,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
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
如果运动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运动疲劳的分类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以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表现,躯体性疲劳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
躯体性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可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探究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探究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体育运动的过度或运动量过大,使身体的机能下降而导致的疲劳,也称为运动疲劳。
运动性疲劳在运动员中非常常见,正常的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但若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运动员的身体和健康损害,所以疲劳的预防和有效的恢复是很关键的。
本论文以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探究为主题,对预防和恢复运动性疲劳的相应手段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运动性疲劳的表现及原因当运动员发生运动性疲劳时,他们在运动时会感到疲劳和不适,甚至会出现生理反应,例如:心率增快,肌肉无力,精神萎靡等。
这些情况为运动性疲劳的典型表现。
在进行运动时,身体的肌肉和其他器官都会产生疲劳,这是由于运动所引起的酸性代谢产物和其他生理反应所致。
每个人的身体与运动习惯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疲劳。
常见的运动性疲劳原因如下:(1)肌肉疲劳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疲劳,当运动员进行激烈运动时,肌肉会产生一种称为乳酸的物质,从而引起疲劳。
(2)情绪性疲劳情绪性疲劳通常是指心理上的疲劳,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等因素。
运动员可能在比赛中表现出紧张和焦虑,从而导致情绪性疲劳。
神经性疲劳通常是由于长时间重复的动作或低强度的运动,这些会产生心理和生理乏力,这样还会引起神经性疲劳。
(4)缺水疲劳当体内水分不足时,运动员可能会体验到缺水疲劳,这通常是由于运动员在减轻体重或未尽充分的水分储备所致。
为了预防运动性疲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合理的运动计划可以充分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饮食充足优秀的饮食可以帮助身体存储物质和能量,这有助于避免疲劳。
3、适度休息良好的休息可在训练和比赛之间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抗力和恢复力,避免疲劳。
4、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充电,并有助于体育运动员克服疲劳。
1、休息休息是完全恢复最重要的部分,身体需要时间来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增强身体的能量储备。
2、补充水分和食物补充水分有助于缓解身体的疲劳和消除肌肉酸痛。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探究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探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和运动锻炼。
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运动性疲劳的问题。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后出现的肌肉疲劳、精力不足、身体疲惫等现象。
如何有效地解决运动性疲劳,恢复身体状态,是广大健身爱好者和运动员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运动性疲劳的成因、表现及恢复手段,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运动性疲劳的成因运动性疲劳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肌肉疲劳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肌肉会产生酸性物质,如乳酸,导致肌肉酸胀、疼痛、僵硬等感觉,从而影响运动状态。
2.神经疲劳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会使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导致神经疲劳,影响肌肉协调和反应速度。
3.心理疲劳长时间的运动锻炼过程中,由于大量的肌肉运动和能量消耗,导致身体和大脑疲劳,影响情绪和意志力。
4.营养不良运动后及时补充足够的营养是恢复体力的重要保障。
营养不良会导致身体能量不足,反而加重疲劳。
运动性疲劳会表现为以下几种症状:1.肌肉酸痛在运动后,肌肉会感到疼痛、酸胀,甚至局部肌肉出现肌肉拉伤的症状。
2.精力不足运动后感到疲惫、困倦,精力不集中,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思维迟钝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大脑疲劳,影响思维灵活度和反应速度。
4.免疫力下降长期的高强度运动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三、恢复手段针对运动性疲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恢复手段来缓解疲劳,恢复身体状态,并提高运动效率。
1. 合理饮食运动后及时补充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以恢复体内能量和营养,促进肌肉修复和生长。
2. 适当休息在运动后,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避免过度疲劳。
3. 水疗运动后可以采用热水浴或冷水浴的方式来刺激血液循环,促进身体代谢和废物排泄,加速疲劳物质的清除。
4. 按摩适当的按摩可以缓解肌肉酸痛和僵硬感,促进肌肉松弛和血液循环,有助于肌肉疲劳的缓解。
5. 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在运动锻炼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感受,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长,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疲劳。
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

浅谈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一、恢复在体能训练中的意义体能训练的发展过程,是先从片面追求量的积累阶段开始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视为世界体育运动发展史上的大运动量时期。
期间高水平运动员所完成的运动量总额,往往都已达到或接近极限水平。
在这种状况下,人们要想再依靠进一步加大运动量的手段来提高体能已不大可能。
所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了促进体能的继续提高,在保证数量指标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把注意力对准了如何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加大强度训练上来。
从而使得体能训练进入了量与质(强度)相结合的发展阶段。
经过多年量与强度的结合训练,人们开始尝试大负荷量和大强度相结合,同步提高、同时达到最大值的训练方法。
向新的极限挑战!此时的体能训练的特点为“一快二多三大”,即训练周期的节奏快、训练天数多、课次多、每次训练的运动量大、强度大、密度大。
随着新极限的出现,人们再次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近年来对恢复手段的研究和应用,为体能训练开创了新局面。
采用积极有效的恢复手段与方法,促使体能在近乎极限状态下的继续提高。
向恢复要体能正逐步成为共识。
至此,体能训练的发展进入了运动量、强度、恢复三位一体的新阶段。
积极有效的恢复手段与方法,可以充分保证量与强度“积累效应”的完成。
它在尽快消除体内各种疲劳因素的同时也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以较好的身心状态迎接下一极限的到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阶段提高体能主要在两次极限的间隙上做文章。
那么间隙时间的长短,则完全取决于恢复手段的优劣。
恢复对于提高体能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正在日趋明显地表现出来。
量的积累、质(强度)的提高、恢复的完善是运动员提高体能的三大要素。
其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任何盲目偏重或忽视其中之一者,都将成为体能训练的失败者。
二、疲劳的概念与类型1.劳的概念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一种生理现象。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由机体运动本身所引起的“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机体运动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
很多人在运动之后都叫苦连天,浑身酸痛,好几天都感觉很累,缓不过来。
这很正常,运动量大了或者改变训练方法,许多健身爱好者就会感觉疲劳。
可是,身体累,大多数人都认为需要好好补补,但好好吃就能补回来吗?怎么才能科学的恢复过来呢?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疑问。
疲劳是一种生理性现象,只要不是因为疾病所造成的或者是过度疲劳,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
人体生理学认为疲劳对人来说是一种保护性的机制。
同时疲劳又是一种运动量的标志。
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疲劳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恢复。
当然前一次疲劳没有消除而新的疲劳又紧接着产生,积累起来就会造成过度疲劳,不利于身体锻炼,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因而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显得格外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简述运动性疲劳
(一)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
许多着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
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这一疲劳概念的特点是:①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②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二)心理疲劳与身体疲劳
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
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
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
身体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
身体疲劳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
身体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
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身体疲劳和
心理疲劳是密切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二、消除运动疲劳
体育锻炼后身体会产生一定的疲劳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社会科学论文肌肉力量下降,收缩速度放慢,肌肉出现僵硬、肿胀和疼痛,动作慢、不协调是肌肉疲劳的表现;第二方面是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注意力不集中是神经疲劳的表现;第三方面是内脏疲劳,其表现为;呼吸变浅变快,心跳加快等。
由于运动量不同,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产生的疲劳也有不同程度之分。
一般将疲劳分成三个层次:轻度、中度和非常疲劳。
运动后产生疲劳感是正常的。
轻度疲劳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中度疲劳通过采取一系列手段也很快能消除,不会影响身体;但如果重度疲劳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损伤身体。
研究证明,运动员提高体育成绩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恢复手段的有效性,由此可见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性。
疲劳是由于活动使工作能力及身体机能暂时降低的现象。
根据疲劳产生的机制和疲劳的分类,消除疲劳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消除疲劳的途径
1.用各
种方法使肌肉放松,如整理活动、水浴、蒸汽浴、桑拿浴、理疗、按摩等,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及营养物质的补充。
2.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机能状态来消除疲劳。
如睡眠、气功、心理恢复、放松练习、音乐疗法等。
3.通过吸氧、补充营养物质及利用某些中药来调节身体机能补充机体在运动中大量失去的物质,促进疲劳的消除。
(二)、消除疲劳的方法
1、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深的结果,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睡眠时机体感觉减退,意识消失,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
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
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睡眠。
青少年和成年运动员每天要保证8至9小时的睡眠,特别是在大运动量训练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应适当延长,机体的疲劳能得到有效得恢复。
2、科学的整理活动
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回流,减少心血输出量,致使血压降低,造成暂时脑贫血,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对机能的恢复、疲劳消除和肌肉酸痛的消除都不利。
因此,在运动后应做适当的整理活动。
做整理活动
时量不宜大,动作尽量缓慢、放松,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如进行慢跑、走或做放松操,同时进行深呼吸;也可随音乐进行放松跳动等。
若活动量过大则会超量恢复,疲劳不但不会消除还有增加。
3、按摩
按摩是加速疲劳消除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常用的按摩方法有机械按摩(按摩椅、带式按摩机、按摩床、滚动放松机和小型按摩器)、水力按摩、气压按摩以及人工按摩。
通过按摩不仅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使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而且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加速疲劳的消除。
按摩的部位,根据项目的特点和疲劳程度而定,一般将按摩的重点放在运动负荷最大的部位。
采用人工按摩时,肌肉部位以揉捏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抖动和扣打等手法;关节部位以揉为主,穿插使用按压、搓和运拉,按摩开始和结束时用推摩和擦摩的手法,按摩可在运动结束与整理活动一并使用,也可在运动结束洗澡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
当运动员非常疲劳时,需休息2至3小时再按摩。
4、温水浴
运动后进行温水浴,可刺激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同时可使汗腺分泌增加,肌肉放松,达到加速消除疲劳的目的。
温水浴的水温为40℃士2℃,每次10-15分钟,勿超过20分钟。
5、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主要是意念活动。
运动后通过一定的套语暗示,可消除神经紧张、心理压抑,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疲劳的消除和机能恢复。
目前常用的有自我暗示和自我催眠。
如:在全身自然舒适的状态下进行暗示——“我躺在一个舒适的地方,空气新鲜;我放松了,没劲了,眼皮发沉,劲部放松,腰背放松,大、小腿放松,全身放松”。
在设计暗示语时,勿须考虑语言修饰和语言的逻辑性。
暗示放松时间为l0分钟左右。
6、药物疗法
为了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可适当使用一些药物,在排除兴奋剂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维生素或天然提取的专用药物。
这样能有效地调节人体生理机能。
加速新陈代谢,补充能量;减少组织的耗氧量,减少氧债,改善循环尤其是微循环,提高生物氧化过程,补充肌肉营养;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扩张冠状动脉。
日前常用的有维生素B1、B12,维生素C、维生素E,黄芪、刺五加、参三七、人参、鹿茸、冬虫草和花粉等。
另外,保持良好的心情,也能加快疲劳的恢复。
三、结论
总之,运动性疲劳虽然不
是疾病,但疲劳得到累积的话,对人的身体各各机能也会有不良的反应,因此我们要及时的对运动性疲劳加以恢复。
以上介绍的方法针对性强,没有条件的,可以选择几种恢复法,如温水浴、按摩、心理疗法等,完全不用花费多少,就得到身体的放松和疲劳的恢复,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