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镣铐,戴着]戴着镣铐跳舞
戴着“镣铐”也要跳出精彩的“舞蹈”——选修课《(史记)选读》教学反思

《 记 》 中 的文 字 不 是 很 难 史 懂 , 对普 通班 来说 , 生 阅读 习 但 学 惯 、 言基 础 等方 面差 异较 大 , 文 教 师组 织 教学 有一 定 的难 度 。但 因 为 以对 接 高 考 为 目标 ,所 以教师
难免采用必修课的教法, 以单篇课
卷 体 来。 师 知 让 生 i修 与 高考 之间 的关 系 ,努 力 寻找 上 现出 教 也 道 学
激发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 是无 怨无 悔 的人 生坐标 ,在这 种 精神 感 召下 , 才会 心 系祖 国 、 我们 胸怀天下 ,才会有正确 的价值观 和人 生观 ,工 作才 有永 不 衰竭 的 热情和动力 文言 传统 篇 目,受 到 世代 文 人学子的喜爱。在延续和发展中 华 民族 传统 美 德 的前 提 下 ,为它 注 入新 的 内涵 , 到古 为今 用 , 做 我 们的学生才能终身受益 ,成为具 有 现代 公 民意识 的接 班人 。
文 的解读 代替专题 内容 的整合 , 重 文 言词 句 的疏通 整理 轻思 想 艺术 的探究 , 中原 因固然有更 新观念 个
探 教 究 法的因 但 多的 功 i 素, 更 是 利
鉴 于此 , 以为在 《史 记 ) 我 ( 选
性的因素 , 因为人文素养无法在试 }19
不足 5 的时 间 , 周 匆匆结 束 了
《史记) ( 选读》 的教学任务。 对照新 课标 关 于选修 课 的要求 , 有所 若 失, 似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客观而论 ,( 《史记>选读》 这 本选 修教 材较 好地 体现 了新 课程
理念 ,有 利于 提高 学生 的语 文 能
《 史记》 究性学 习小论文评选 , 研 还 想让 学 生就 《 记 》 的英 雄 悲剧 史 中 搞一 次演讲会或辩 论赛 , 至想让 甚 学 生 自编 自导 自演《 记》 史 中的经 典故事 ……但现实允许吗? 课时太 紧 , 业太 多 , 考在 即……学 生 作 高 忙着 呢。 评 价 方 式—— 书 面 测试 , 分 数 第一 。 这 是 不 言 而 喻 的评 价 方 式 , 也是 对 接高 考 的达成 检测 ,它 将 文章 肢解 为具 体 的文 言词 句 。但 事实 上学 生对 课本 所 学 的古汉 语 知识 没有 很好 掌握 ,文言 阅读 能 力并 未真 正得 到 提高 。我想 这 主 要是 因为 进度 太快 ,学 生来 不及 消化 、巩 固;也 因为学 生读 得 太 少, 语感 不强 。 种评 价方 式还扼 这 杀 了学生 对 司马迁 和 《 记》 史 的好 奇心 ,也 让学 生对 古代 优 秀 的文 化经 典产 生 了畏惧 感 。当我 们下 学期给学生讲选修课《 唐诗宋词》 《 宋八大家散文》 唐 的时 候 , 学生
戴着镣铐跳舞——谈突破扩展语句题约束条件的限制

的认 识 , 所扩展 的语句必须富有理趣。 如果 不能熟知“ ” “ ” “ ” 溪 、海 和 潭 三个事物 的 自然属性 , 如果对生活没有深入的思考 , 就只能 那
做无米之炊了。
这两类 限制有一个共 同点 :对表达 什么样的 主题有明确要求 。所谓 “ 扩展语句” 就是要求根 据 表达中心的需 要 , 把简单凝练的一组词语 、 一个 短 语或语句 , 把一种情境 , 合理地扩充成表达具 体明 确、 语言丰 富多彩的一句话或一个语段 。 因此发现
题 中限制条件 , 就能准确解读扩展的内涵 , 明确思
维的指向: 三 、 达 技 巧 限制 表
【 3 (08 例 】 0 年高考浙江卷 ) 求把 下面的 2 按要
句子 扩 写 成 一 段 话
这个冬季 , 天气异常寒冷
要求 : ①正面捕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②至少
运用两种不同的修 辞方 法。③不少 于 8 0字 。
溜冰, 一样使人逸兴神飞 , 意趣盎然。
( 比喻 )
2根据 要求 , . 分别写一段话 , 每段话都 要包括
下 面三个 词语 , 词语顺序可 以不分 先后 。 要求思想 健康 , 语意连贯 。 想像 雾 倾听
4 .我们会 掉光牙 齿 , 我们 的头发会 花 白 , 皱
纹会布满我们此 时美好 的容颜 ,会 有一大帮孩子 围坐在我们身边 , 像我们从前一样 , 听你 唱起旧 日 的歌谣说起 旧 日的世界 【 作者单位 : 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 中学】 华
面与侧面描写之间的差异 以及 写法 ,只有熟练掌
握常见的修辞 , 才能突破 这些限制 。
考场作文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 ……身残志坚的史铁生的声音,朴素纯净, 未加任何修饰,却又铿锵有力,参透生命 的本真。这声音犹如美玉般纯洁,这声音 如同白莲般出淤泥而不染,这声音值得我 们聆听、感悟。
• 这未加修饰的声音,是真,真得像洪荒时 的天空。与自然拥抱,与本真牵手。 • 这未加修饰的声音,是天籁。没有一丝一 毫的做作,由胸中汩汩而出,化作一缕清 风。 • 这未加修饰的声音,是诗意…… 。
• 风雨飘摇,国破家亡,那未加修饰的声音, 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 • 华夏大统,百废待兴,那未加修饰的声音, 是实事求是的良苦诤言 • 物欲横流,媚俗拜金,那未加修饰的声音, 是不流于世俗的纯真天籁 ——马骋之
• 未加修饰的声音,从不做作,升华我们的 心灵,震撼我们的灵魂。 • 未加修饰的声音,是那样的真实,是发自 内心的真切想法。 • 未加修饰的声音,还是那样朴素,但朴素 中透着一股豪迈。
• 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登上高山,望断天涯 路。这一隔就是四十载,大陆有他的根, 大陆才是他的魂。寒风呼啸,扬起满头白 发,悲怆地吟咏。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 见兮,只有恸哭。”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 见兮,永不能忘。” •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
考场作文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 杨善洲对家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 是党的人”,这几个字铿锵有力,朴素的 不加修饰,它不是某一个人闲来的轻描淡 写,而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高度 赤诚。
考场作文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 刘伟的内心在呐喊,他的灵魂在高 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的 声音,未加修饰,纯净自然,发自内心, 让人动容。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师 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些声 音未加修饰,或豪放,或虚弱,或激昂, 或悲壮,可却都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戴着镣铐跳舞”再思考——兼及翻译比喻之分类

第28卷第3期江苏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Vo l.28,No.3Jun.,20222022年6月翻译比喻是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既涉及到具体的翻译概念,也涵盖翻译现象中的其他因素(如译者和读者)。
丰富多彩的翻译比喻能够从特定视角形象地描述有关翻译现象的特点,有助于翻译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翻译及其相关研究。
作为一个形象比喻,“戴着镣铐跳舞”在汉语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尤其在翻译研究领域更是广为引用。
就其作为翻译比喻而言,学者刘爱兰[1]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让人颇为受益,却也存在言之欠详令人意犹未尽之感。
故此,本文从考察“戴着镣铐跳舞”的使用情况入手,通过追根溯源,分析目前运用该语作为翻译比喻的可能误区,并尝试对翻译比喻重新思考和分类,以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翻译比喻。
一、“戴着镣铐跳舞”之考察在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戴着镣铐跳舞”一语的使用频率以及应用范围甚广。
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的统计为例(截至2020年底),调查发现包含“戴着镣铐跳舞”一语的各类论文共计3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100多篇),甚至标题中包含该语的论文超过50篇,涉及文学、语言、哲学、历史、经济、教育、法律等学科,其中文学、语言和教育三个领域的论文最多。
经过文献梳理表明,国内早期使用“戴着镣铐跳舞”一语的领域并非翻译研究,而是出现于文学尤其诗歌创作领域,来源大都模糊不明,且措辞也存在些微差异(如“带”和“戴”),如例(1)和例(2),这或许是早期学术论文的一个普遍特征。
(1)《女神》与同一时期的诗风也大不一样。
在当时的诗作中……有的虽同情人民的苦难,却不过是人道主义的怜悯。
虽号召战斗,却不知如何战斗。
虽描绘光明,却又十分朦胧;虽向往未来,却又脱离现实基础。
虽大胆探求新诗形式,却又“戴着镣铐跳舞”再思考——兼及翻译比喻之分类收稿日期:2022-05-0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译者《论语》英译与传播研究(1898—2017)”(20YJA740056)作者简介:张德福,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和典籍翻译。
戴着镣铐跳舞——解读新课改下高考作文

撷英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如是说。
一年一度的高考历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尤其是高考重头戏作文的细微变化,更吸引人们的眼球。
而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一出现便引起社会尤其是考生及教师的热烈讨论,对其褒贬不一,但高考作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时时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毁誉参半正说明其合理性、时代性变化特点。
下面是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近几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Ⅱ)的一点粗浅看法,姑且抛砖引玉,贻笑于大方之家。
一、材料及要求的创新变化1.材料的时代性变化高考命题人张伟明曾说:“作文题应该是与同学们生活相关的相对开放的题目。
”此语中的“相关”“相对开放”两个概念,切实完美地阐述了近几年高考作文的玄机,抓住了命题人的七寸,也契合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修订基本原则“坚持反映时代要求”,更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不谋而合。
于是,高考作文命题不再回避政治热点、生活热点,而是通过高考作文引导学生“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关注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思辨能力”“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
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新课程标准和作文的变化,便于考生抒发自身感受,描述生活经历,把握时代脉搏,展示写作个性,让每个考生都有话说,甚至可以从中挖掘出闪光点、动情点。
比如2019年全国卷Ⅱ作文材料要求针对“1919年的五四运动,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1979年的改革开放,2019年新时代青年,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要么写演讲稿,要么写信给家人、同学,要么写观后感,要么写慰问信。
总之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所以高考作文题不但未脱离考生生活,反而紧扣考生生活,体现着《高考说明》的宗旨和意图,也是高考作文命题上的创新、变化和发展。
高考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

⾼考作⽂是“戴着镣铐跳舞”2019-04-30⾼考作⽂是“戴着镣铐跳舞”,是指它必须在符合题意、⽂体和有限字数的前提下,展现个性的思想和写作才能。
认真审题,符合题意,是⾼考作⽂的第⼀关,也是⾼考作⽂评分标准的第⼀条。
“符合”的意思是适合、相合。
“符合题意”,就是符合题⽬的“规定性”。
⾼考作⽂,考⽣需要正确地把握试题所涵盖的审题⽴意的⾓度、主要内容、中⼼、⽂体、字数等,要对作⽂题⾯的每个字、词、符号、图表等仔细品读,细⼼揣摩,全⾯审核和理解其含义,正确地把握命题意图,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确⽴中⼼意旨。
因此,⾼考作⽂虽然注重考⽣的写作⾃由,但是也有很⼤的写作限制。
因⽽,⾼考作⽂的审题⽴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审题⽴意决定了⾼考作⽂的成败。
在考试中要做到符合题意,就必须在审题⽴意时做到以下⼏个⽅⾯:⼀审题⽬,明确对象;⼆审材料,把握题旨;三审提⽰,把握⽅向。
下⾯笔者就三道作⽂题,进⾏具体阐述。
⼀、审清题⽬,明确对象(2009年江西省⾼考作⽂题)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
今年3⽉15⽇,在国⼈的强烈反对声中,佳⼠得拍卖⾏仍将圆明园⾮法流失的兔⾸、⿏⾸铜像在巴黎拍卖。
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价拍下这两件⽂物。
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
对此,舆论⼀篇哗然。
有⼈称其为民族英雄,有⼈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有⼈认为……你对蔡铭超的⾏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成⼀篇⽂章。
(1)必须写议论⽂。
(2)题⽬⾃拟。
(3)⽴意⾃定。
(4)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合。
(5)不少于800字。
(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清题⽬,明确对象,就是审清题⽬要求我们描述或议论的对象。
江西省2009年作⽂题⽬要求⽴意⾃定和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看似给了考⽣很⼤的⾃由写作空间,其实不然。
材料作⽂写作时,⼀定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并对此进⾏前后分析,才能较准确地把握材料主旨。
材料明确告知了议论的对象――“你对蔡铭超的⾏为有什么看法”,⽽不是对佳⼠得的⾏为或者⼈们的议论发表看法。
你如何理解历史学家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

如何理解历史学家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戴着镣铐意味着有束缚,我觉得历史学家的束缚是多样的。
时间的束缚。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往的行程,历史学家无法直接感知认识的客体,了解历史要靠过去的文献资料,文物等,但这些难免有人为的变改。
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穿越时空,再去经历历史,不是亲身经历,总有一部分历史的真相不得而知,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总是会褒扬胜利者,把胜利者的优点放大,把缺点缩小,失败者刚好与之相反,比如隋炀帝杨广被抹黑地很严重,其实他并没有那么昏庸残暴,他把突厥打的抬不起头,搞出来的大运河是利在千秋的,唐朝的繁荣也有大运河的功劳,但唐朝的史官抹黑隋炀帝,为唐朝的合法性提供依据。
历史是人为记录的,写史的人总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情感,使历史真相扭曲,那些写回忆录的历史人物更是如此。
即使是第一手史料也有失真失实的部分,历史学家在没有第一手史料的情况下,还得读第二手史料,第二手史料偏离历史真相的程度比第一手史料更高。
许多文献古籍的真本已经失传,还有不少后人伪造或篡改的文献,《古文尚书》多出的25篇就是伪造的,这些对于史学家研究历史会增添许多麻烦与迷茫。
秦代颁布“挟书律”后,一些史料只能被当时的知识分子记在脑子里,等西汉建立,挟书律废除,他们再默写出来,肯定和原文不一样,还要加点自己的私货,所幸还有一些书籍是藏在墙里,埋在地下,保持了原文。
清朝编纂《四库全书》时,有许多不利于清朝统治的文献被篡改或销毁,这里面就有大量的史料。
时间是无情的,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今天读的历史书经过无数人的记载、编修、篡改,上面的内容不知道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
时间的束缚还有另一层意思,历史属于文科,学习历史没有坐一二十年的冷板凳很难出成果,古今中外的历史浩如烟海,光是熟悉古今中外的主要历史就得话不少时间。
只有熟知历史之后才能较好地研究历史,即使只研究中国史,我觉得一些古籍也很难看完,中国古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处处带着儒学的烙印,要想深入的研究中国史,得阅读四书五经,而老庄这样的经典也得读,二十四史也得读,还包括历朝历代的各种典籍,读懂读完这些书怎么也得30岁,说30岁还算早了,或许得40岁以后,而且读这些古籍有一个问题,他们是用文言文写的,历朝的文言文还不太一样,现代人读起来很慢,成为一个历史学家基本都是40岁以后的事,中国人均寿命70多,人生前四十年的积累才能成为一个历史学家。
戴着镣铐跳舞 议论文阅读

戴着镣铐跳舞系列浅析议论文阅读的复习策略议论文阅读一直都是中考的重点,关注度高,源于这种文体的阅读材料主要侧重于人生态度类、感悟生活类、学习话题类、习惯养成类、社会现象类等,这些文章往往能够给人以教益,引人深思,所以赢得了出题者的青睐。
议论文是表明观点、阐明道理的文章,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所以议论文相关知识的考查,就是对上述要求的细化。
下面我们来共同回顾有关议论文的相关考点。
议论文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要素,围绕这三大要素,结合历年来的中考题,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种考查要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作用;论证思路(过程);议论文的语言;各段落或者句子的作用。
一、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见解和主张,所以它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主要是围绕它进行论证。
论点在文章当中一般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两者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同学们常常把论题和论点相混淆,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话题,而论点是作者围绕着论题阐述的明确的观点。
比如说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谈骨气》,“谈骨气”就是这篇文章讨论的话题,也就是论题,它并没有直接表明作者的态度和主张,只是限定了文章论述的内容和范围,而“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才体现了作者的见解,所以这句话才是文章的论点。
关于论点考查的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明确文章的论点(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或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此类型题目比较简单,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论点的表述形式应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判断句,所以疑问句不会是论点。
有的论点在原文可以找到,它一般出现在标题、开头或者结尾,当然中间也有可能出现,过多的关注一下“可见”“总之”一类的归纳性词语。
有的论点在文章当中没有原话,所以需要我们自己去概括。
大家可以抓住反复出现的关键性词语,也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着镣铐跳舞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语文高考,新材料作文仍旧占据着半壁江山。
新材料作文要求中的“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给考生以巨大的写作空间。
只要学生平日里有足够的素材积累,有清晰的语言表达,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在高考的考场上交上一份情感真实内容贴切思想深刻的作文应该不是难事。
但写作常常是这样:当学生们面对无限的写作自由时往往会出现随意为文的现象,更有甚者竟至出现了偏题跑题的作文悲剧。
其实作为高考的作文,依然属于应试的考场作文,即便作者有再好的写作功底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写作套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脉”,戴着镣铐跳舞是每个高考学生必须面对的一次经历。
文脉清晰,如净水观鱼赏心悦目,文脉错乱如戈壁迷行不得要领。
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在平日的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这种作文软实力呢?
考场文章的文脉狭义的理解即为作文的结构,而常见的作文结构又无外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三种。
并列式以小标题或段首句的形式予以呈现,不论是分论点还是论据皆无主次先后之分,阅卷者最易辨识,也最容易将此类文打上“千人同文,流于平庸”的记号;对照式讲求的是观点或论据的一正一反、一明一暗,虽然在内容上出现了变化,却很容易让读者以为行文板滞。
换言之,并列式和对照式的显性信息太多,学生容易模仿驾驭,写此类文的人多了,往往就把考生堵进了死胡同,因为考场上依然遵循着“物以稀为贵”的评分法则。
递进式的文章是这三类作文中显性信息最不明显的一类文章样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行文思路是读者必须要通读文章之后才能了然于胸,高考时能够争取到阅卷老师的时间也就争取到了获得老师垂青的前提。
而且递进式文章更为灵活多变,可以“是什么,为什呢,怎么办”三者面面俱到,也可专攻一点深处掘井不及其余。
下面以教师的一篇下水文为例,管窥递进式文章的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
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
两只老虎经常进行亲切的交谈。
笼子里的老虎总是羡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老虎的安逸。
一日,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咱们换一换。
”另一只老虎同意了。
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里。
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十分快乐,再不用为食物而发愁。
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
一只是饥饿而死,一只是忧郁而死。
从笼子中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同时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品味幸福
笼中三餐无忧的老虎为寻觅自由而走出笼外,没有捕食本领最终饿死荒野;笼外自由自在的老虎因羡慕宁静安逸而步入笼内,狭小局促的空间却让它抑郁而终。
两只老虎各自羡慕对方的生活,以为那就是幸福,然而它们都死在了追求幸福的路上。
我们不得不思量:什么才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满足,是一种对自己目前生活状态的认可与愉悦。
于饥饿的人,一块面包可以使之幸福;于案牍劳形的人,乡间的一缕清风亦可以使之满足。
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还能有几人会反躬自省,怀着一颗浮躁过后忐忑的心去追问心中的幸福?难怪白岩松在十年前发出了“痛并快乐着”的呐喊,十年后不得不向众生补出了一句“幸福了吗”的追问。
其实,幸福就是一种心态,它不取决于一个人占有物质的多少,而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恬然自安,正如有了豪宅未必拥有温馨的家庭,有了奢华的水床未必拥有高质量的睡眠,我们有时无法左右自己占据多少物质的财富,但我们绝对可以让自己轻松地拥有一份幸福的心态。
一位腰缠十万贯而锒铛入狱者与一位辛苦劳作却能观日朗山青者,我们又会说谁是幸福的呢。
智者云:知足,方能长乐。
幸福就要活在当下,做好自己,盲目羡慕他人的生活,一山望着一山高,是不会寻觅到真正的幸福的。
人们往往是身在幸福之中却不知道幸福为何物。
常言道:生在福中不知福。
蜜罐中泡大的人是不辨酸甜的。
用双脚弹奏出精彩乐曲的刘伟说过:活着就是幸福,已值得庆祝。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翁在诀别官场,拂袖归去时,对幸福的渴望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即便南山种豆,草盛苗稀也乐此不疲,谁说那月下荷笠而归的五柳先生在回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家中时不会幸福长啸呢?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在面对仕途的风雨来袭时,依然固我如昨,活在当下而宠辱不惊,既来之则安之,将那心中的愤懑与不平一一消解,沐浴在江上清风中,陶醉在山间明月下,虽与客枕藉舟中,面对既尽肴核,狼藉杯盘时,亦可以洒脱的来一次幸福的放逐!
颜回身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在物质的极度匮乏下独守心灵的宁静,谁说这不是一种幸福,古人的幸福许是十年寒窗过后的一举成名,博得个封妻荫子,光耀门楣。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当然是一种幸福。
现代人的幸福可能也不过是美国人宣扬的有房有车有花园的梦一般的生活吧。
对于幸福,我们似乎也总愿意老鸹落在猪身上,只见别人不见自己,我们往往愿意紧盯别人的幸福生活而厌倦自己的生活,所以怪异的现象层出不穷:乡下人进城来买房,阔佬返乡去种菜;公务员跳槽要下海,大学毕业生挤破头喊破嗓子也要挤进来。
追求幸福有时更像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在我们羡慕别人生活而欲开启崭新生活时,我们也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改变自身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
温室中的花朵,不经历风霜雨雪洗礼,很可能会为了那室外的阳光雨露而枝残叶衰;每日山珍海味、玉盘珍馐之人欲改换口味而吃糠咽菜许会给自己搞个胃口紊乱消化失常。
古人早就说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能享得了富贵亦能守得住贫穷,这世间有几人欤?所以我们才会向那些“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握红旗旗不湿”的人肃然起敬!
幸福不是虚无,不是空空道人口中的《好了歌》,它需要人们慢慢珍惜品味,利来利往的尘世,熙攘的人群中匆忙麻木的灵魂是难觅幸福的:喷着昂贵香水的摩登女郎嗅不到麦田的清香,穿梭于公寓写字间的高薪白领沐浴不到野外的阳光,终日眼盯光标手敲键盘的人永远无法触碰到山水间的灵性与温度。
人可以遥望彼岸,但要记住此岸亦是幸福,做好自己,活在当下,把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