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礼
培养“知礼懂礼守礼”的来华留学生

培养“知礼懂礼守礼”的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文化中,礼仪文化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社交场合和商务交际中更不可或缺。
因此,对于来到中国留学的国际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礼仪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将从知礼、懂礼和守礼三个方面,探讨应该如何培养“知礼懂礼守礼”的来华留学生。
一、知礼:了解中国的礼仪文化首先,知礼是指了解中国的礼仪文化,这是学习中国文化的第一步。
来到中国之前,留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阅读网上的资料和与中国朋友交流等方式,了解中国的礼仪文化和社会习惯。
同时,在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时,了解其中蕴含的礼仪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礼仪文化涵盖了很多方面,如在面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位、身份的人时需要注意的行为、言语、表情等。
除此之外,中国的餐桌礼仪、传统节日习俗等也是需要留学生了解的重要内容。
二、懂礼:认知自身文化背景和与中国人沟通交流接下来,懂礼是指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为与中国人进行良好沟通做好准备。
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会对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因此,在与中国人交流时需要了解其文化习俗,以避免出现误解和不必要的尴尬。
同样,留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汉语词汇和语法知识,以便在与中国人交流时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守礼:遵守中国的社交礼仪和习俗最后,守礼是指遵守中国的社交礼仪和习俗。
在与中国人交流时,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例如,在与长辈和上级领导交往时,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尊敬和敬意,不能出现轻佻和不恭之态。
在参加婚礼、宴会等社交场合时,需要了解并遵守中国的餐桌礼仪、礼物礼仪等,以表现出自己的尊重和谦卑,同时也能够获得中国人的认可和信任。
总之,作为来华留学生,要想获得更加顺利的交流和发展,就必须要掌握中国的礼仪文化,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遵守中国的社交礼仪和习俗,才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获得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带知礼的诗句

带知礼的诗句修疑知礼,谋迁似辨方。
--出自:刘克庄《又和南塘十首·大计当传子》岂惟知礼意,遂欲补诗亡。
--出自:苏轼《哭王子立次儿子迨韵三首》甘陵日党凋零尽,魏阙新知礼数崇。
--出自:刘禹锡《白舍人见酬拙诗,因以寄谢》七闽山秀江逾碧,俗知礼义亡奸慝。
--出自:蔡如松《国师南岩诗》不知礼乐东归后,文采还教作凤推。
--出自:陈子壮《送孙青宕归宁波·其四》宁知礼佛幢,不见读书幌。
--出自:陈子壮《海珠谒李忠简公祠》殊方知礼,声教日富。
--出自:鲍几《释奠应诏为王作诗》十五弹竿筷,十六知礼仪。
--出自:汉无名氏《孔雀东南飞》方凭知礼节,况奉化雍熙。
--出自:陈叔达《州城西园入斋祠社》阿噜勒继萨婆诃,佳作人可知礼也。
--出自:释正觉《偈颂七十八首·日照昼》固知礼义之本根人心,何如露台惜百金。
--出自:张铉《书锁树谏图》南班小吏犹知礼,朝夕时来一问安。
--出自:苏颂《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元丰戊午夏予尹京治陈·推治无期任猛宽》予预知礼年此足贺,十空九室皆斯民。
--出自:吕陶《雪意》吁嗟岭民未知礼,因君始拜令颡毗。
--出自:叶适《寄题运使方公祠堂》当知礼乐非文具,乃是其间造化名。
--出自:张九成《论语绝句一百首·四者相资体亦成》上大今已无人,雪岩可知礼也。
--出自:释祖钦《原妙侍者请》颠狂自索形骸外,酣适宁知礼法存。
--出自:陈棣《再用前韵三首·刺头底事向胶盆》战国犹有知礼士,后世还同问俗人。
--出自:罗公升《燕城读史·主父变服强公叔》有儿教饬知礼节,不以口耳传书诗。
--出自:程俱《刘朝散长源淮夫刘先生彝之子孝弟有贤行年六十一且致仕侍其亲义兴为赋诗一首》堪笑堪悲,可知礼也。
--出自:释昙华《莲道人自写像求赞》若到可知礼,盲龟跛鳖亲。
--出自:释原妙《偈颂十二首·欲明种子因》艾耋犹知礼,昏明在所操。
--出自:周南《夏中兄病关心复了一二小书稍凉葳然有白发坐》更问如何,可知礼也。
成长知礼之八礼知识

成长知礼之八礼知识As a person, we must have independent thoughts and personality.成长知礼之八礼知识餐饮之礼: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行走之礼: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仪表之礼: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游览之礼: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待人之礼: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言谈之礼: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观赏之礼: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仪式之礼: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成长知礼之餐饮知礼内容餐饮之礼是在家庭日常就餐、公共场所用餐、社会交往聚餐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具体要求:1、吃饭时不咂嘴,不口含食物说话。
与客人一起吃饭的时候,让客人先吃。
吃饭时不要东张西望,边吃饭边聊天。
2、夹菜时不许在盘中挑拣,只能夹眼前的,不许将筷子插在碗中,吃饭不咬筷子。
不能用筷子敲碗,敲碗有乞丐之嫌。
3、在公共场所就餐时不追逐嬉闹。
4、全家人围坐吃饭时,长辈先动筷子后晚辈才能动。
给大人或客人添饭时,不能说还要饭吗?5、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不能抢着吃,更不能把它拿到自己跟前。
6、不要用匙和筷翻腾饭菜,不要挑出自己不吃的食物和佐料。
7、用餐咳嗽或打喷嚏时,把脸移开后用手或手帕捂着嘴,以免失礼。
8、不能端碗乱跑,端碗乱跑那是要饭的。
9、吃饭时,手要扶碗,不许一只手在桌下;饭要吃干净,不留一粒米。
同学们,餐饮文明不仅表现在礼仪上,更重要的是要爱惜粮食。
从会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们就应该知道种植粮食的辛苦。
希望同学们在用餐的时候,不仅要吃出健康,吃出营养,更要吃出文明,吃出教育!。
知礼仪懂礼仪演讲稿通用8篇

知礼仪懂礼仪演讲稿通用8 篇知礼仪懂礼仪演讲稿篇 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这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礼貌礼仪伴我行》。
礼貌礼仪是什么?礼貌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忙;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老师时热情的问候;是不留意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是在公共场所不大声的喧哗。
礼貌礼仪是一种品质,礼貌礼仪是一种修养。
礼貌礼仪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盏明灯。
礼貌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没有了礼貌,我们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我们的生活也就失去了光彩!礼貌礼仪包括礼貌、礼节、仪表、仪式。
不但表此刻对人的尊重,还表此刻对社会秩序、文化秩序的尊重。
礼貌礼仪既是人们外在的言谈举止的表现,也反映了人们内在的气质。
在日常生活之中,礼貌礼仪随处可见,在深圳这个礼貌的都市里,更需要礼貌的礼仪!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素称礼仪之邦。
我们的祖先也以礼貌着称于世,在世界礼貌的长河里,我们是现代礼貌的使者!礼貌礼仪要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动作做起。
说礼貌话,做礼貌人。
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礼貌的行为来规范,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礼貌礼貌,诚实守信,学会关心,学会合作,让礼貌礼仪之花在我们的校园里处处盛开。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肩负着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
育人为本,养成为先。
要建设礼貌的社会,就务必的从我做起,让礼貌礼仪之花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经常看到,有的同学不注意个人卫生,丢三落四,上课不遵守纪律,下课乱跑乱闹……难道这些就是很礼貌的行为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礼貌的礼仪将会使我们的家园更加的完美,将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和谐!!同学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让我们的校园成为礼貌的天堂,让我们的深圳天更蓝,水更清,道路更清洁,环境更优美……让礼貌礼仪伴随着我们一齐健康成长吧!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知礼主题班会

知礼主题班会
《知礼主题班会》
今天,我们在这个主题班会上要谈论的是“知礼”。
知礼,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美德,它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
知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让我们成为受人欢迎的人,更能让我们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首先,让我们看看知礼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比如,当我们在公共场合或与他人交往时,有没有注意言辞和举止端庄得体?有没有向老师、家长或长辈致以问候和谢意?有没有尊重别人的意见和习惯?这些都是知礼的表现,而这些细微的举动正是展现我们教养和修养的方式。
其次,知礼也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一个懂得礼貌并愿意尊重他人的人,往往能够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因为懂得交际礼仪的人,不管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社交活动中,都会更受欢迎。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知礼更是一种迅速展现个人魅力和优势的秘诀。
最后,知礼也是一种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
当每个人都能够懂得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相互包容,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因此,通过知礼主题班会的教育,不仅能使我们自己受益,更能让我们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员,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知礼主题班会上,让我们一起来拥抱知礼这个简单而又重要的美德,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期待着,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能够让知礼成为我们生活中最闪亮的标签。
知礼善行方面素材

知礼善行方面素材
1、有人说:知礼善行是石,敲出和谐之火;知礼善行是火,点燃希望之灯;知礼善行是灯,照亮人生之路;知礼善行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
也许这就是我们人类的社会和其他动物群体的本质区别,有了知礼善行,
2、“人”字才能理直气壮地大写。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知礼善行是国家破碎时最好的缝合剂,知礼善行是社会崩毁是最好的镇静药,知礼善行是人们绝望是最温暖的心灵安慰。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一—贝多芬”贝多芬都已经做出了证明,你还等什么?快献出你的知礼善行啊!不管什么时候,知礼善行都是那样重要的。
3、有时,知礼善行就是那么简单。
在班级里我们可以帮助同学解决一道难题;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主动为年迈的老人让座;在街道上我们只需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屑、一个易拉罐;在家里我们孝敬长辈、热爱后辈;在学校里我们尊师重道、坚持真理;在社会上我们遵纪守法、坚持正义。
没有知礼善行的世界,国家会变得脆弱,社会崩毁,连人的心底那到最后的防线都会瓦解。
郭沫若说过,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我想,一个社会最悲哀的事情就是丧失知礼善行。
因此知礼善行不论在人的心灵,还是对于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明德知礼的诗句

关于明德知礼的诗句有:
1.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2. 不学礼,无以立。
3.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5. 礼仪三百复三千,酬酢天机理必然。
寒即加衣饥即食,孰为末节孰为先。
6.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7. 汉室鸿儒盛,邹堂大义明。
五千道德阐,三百礼仪成。
青紫方拾芥,黄金徒满籝。
谁知怀逸辩,重席冠群英。
8.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9. 弧矢重悬旧礼仪,郎君又产玉麟儿。
便烦着眼从头看,的似徐卿二子奇。
这些诗句都强调了明德知礼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得体的礼仪,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基本要求

"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基本要求爱国,是对公民行为提出的一个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华儿女的一种自然而朴素的精神追求。
爱国,就是热爱祖国。
一个人,是社会的人,是国家的公民、祖国大家庭的成员,他(她)必须处理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履行自己对祖国、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中国人民历来把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亿万群众和无数英雄豪杰为祖国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前仆后继、奋斗不息。
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守法,是一个现代国家对公民的起码要求;也是一个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
守法,就是遵守法纪。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然是法制国家,我们强调依法治国,不仅要立好法、执好法,还在于守好法。
凡是社会主义法律所鼓励、培养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的光荣、正义的行为;凡是社会主义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所不容的、不正当的行为。
法制是制度化的东西,而制度是相对稳定的、长远的、管根本的,不容松动,人人必须遵守。
诚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构建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
诚实,是言行一致,不说假话。
守信,是讲信用,不失信,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
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修身立国之本,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条道德准则。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其本质应当属于法治经济。
诚信是确保有效建立法治经济的重要因素,是构建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
知礼,是一个人提高文明素质和内心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加强国家、地区和个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知礼,就是知书达礼。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名,注重文明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哺育着代代华夏儿女,也影响着周邦邻国,甚至影响了世界,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瑰宝。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深入,礼节也成为联系各个国家、地区和个人的桥梁和纽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礼
-----相快乐处发言稿
知礼,在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话题。
华夏五千年,它不知道被我们摆在了一个多么重要的位置上。
古人早有语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没错,彬彬有礼,儒雅恭谦,从来就被认为是一个人高素质的举止。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把这个话题反复强调,却是因为这之中已经有了某些被遗忘的因素。
中国古人是非常重视礼仪的。
据《史记》记载,在孔子还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在游戏中教他礼仪知识。
他给学生开的课程里,也包含了礼。
他的弟子有子深谙礼的重要性,曾说过:礼仪的最大用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
看看古代的书信,比如著名的劝降书《与陈伯之书》,那里面的曲折委婉、文采辞情,无不周详备至。
不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单其开头结尾的礼节性用语,就含义丰富而且十分得体。
任何一个文明的国家都讲礼仪,林肯担任美国总统时,正值南北战争。
他手下一名将军刚愎自用,吃了败仗。
林肯怒火中烧,想写一封信狠狠批评这位将军。
但落到纸上,最厉害的词句不过是:“如果我是你,我会……”这封信被著名演说家卡耐基奉为经典,因为它有爱而宽容。
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将礼貌、礼仪视为一个人文明的尺度。
礼仪包含仪容仪表、孝敬父母、尊贤敬长、做客待客、社会公德、律己修身六个方面,它们的内涵都可归结为“敬、让、静、洁”四个字,其核心是自谦而敬人,目的是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近世以来对传统文化重于“破”而轻于“传”,对外国的礼仪也知道得很零碎。
过去就有干大事者常不拘小节之说,“文革”期间便有很多人以“大老粗”自居、自傲,尤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更是风雅尘埋,礼仪凋丧。
受影响者达几代人,父母不知礼,造成子女礼盲。
以至于现在一些国人,常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说笑旁若无人。
有人主张中小学课程中增加礼仪内容,看来是有必要的。
学习礼仪并不需要很多时间,关键是有一颗尊重别人的心。
如果心中没有爱和尊重,礼仪又有什么用呢?
时代在前行,社会在进步,但在现代社会中,“知礼”依然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这不应当成为我们背弃传统文化的理由。
相反,当代人更要知礼,更要有一颗尊重别人的心。
朋友们,记住,知礼方能自尊。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所谓“无上大雅”的画面:
走廊上,有些同学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教室里,一些人为了一点小事骂得不可开交,而众多围观者在一旁指手画脚;老师办公室门前,一同学连招呼都不打,就大摇大摆地闯了进去。
面对这些现象,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分社社长龚亚夫委员说:“我们的城市就是因为这些‘无伤大雅’的小事而失去了和谐。
”这句话一定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我们感觉到身边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去规范这些“小事”,而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知礼”。
知礼,是讲礼貌、懂礼节、行礼仪,彬彬有礼是有道德有修养、懂规矩尊重人的表现。
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华民族自古就将“礼”列为治国四纲之首。
古人云:“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国有四维,礼义廉耻。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正处在腾飞阶段,这就更需要我们的思想道德跟上发展势头,提高到一个新层次上,以促进社会发展。
可是,偏偏有一些人的“知礼”观念淡莫。
他们视“礼貌”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觉得文明礼貌是读书人的“酸劲”,是富裕者的“把戏”,甚至是当官者的“派头”,对于讲礼貌不屑一顾,我行我素。
要么举止不雅,仪表不整;要么待人无礼,斤斤计较;更有甚者恶语伤人,粗话成风。
他们的行为有损社
会的和谐,有辱于“礼仪之邦”的名声。
为了发展,为了进步,我们呼唤“知礼”。
这就是今天我为什么站在这里的原因。
党中央正在全国广泛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我们中学生应抓住这个机会,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那么,这要求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呢?
依我看来,首先,我们要懂礼,就是说要懂得“礼”的含义。
所谓“礼”,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表示尊敬的语言或动作或是礼物,以礼相待”。
做到了这些,才算是“礼”。
我们在懂得了“知礼”的时代意义及其社会价值后,就要实践,就是说要把“知礼”做到实处。
“知礼”不是一句口头空话,它体现在我们对人对物的态度上,因此,我们对人要彬彬有礼,谈吐文雅,举止大方,以“知礼”的魅力去感动人。
然而,我们只做到有礼待人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自律。
因为“知礼”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表面功夫,它是我们的一种内在修养。
这就需要我们修身自律,进行自我管理、自立守则,知书达礼,品行端正。
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我们可以观看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使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知礼从小的方面看人的道德修养,从大的方面看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
倘若一人不知礼,则四邻不得安宁;倘若人人不知礼,则整个社会就成为野蛮之地;要社会和谐发展,则要人人知礼,使知礼行为蔚然成风。
现在广东省正提出要创建和谐社会,我们中学生理应抓住这次公民道德教育的机会,自觉地,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层次。
那么,从今天起,让我们行动起来,讲礼,知礼,让世界少一些不礼貌的用语,多一些友善的行动,让我们的社会永远谱奏“知礼”的乐章!
我们知道,华夏千年文明,万里疆域,从来都以礼仪之邦为骄傲,朱文公,越过孟子,追问董仲舒,上溯孔圣人.从周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走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传承了许多的雍容揖让,礼尚往来;从公共汽车上的尊让老幼到外交场上的纵横捭阖,我们发扬着更多的文质彬彬,温良恭俭。
即使在崇尚简洁的西方,礼节的存在也不被视为繁琐.十八世纪,英国的查尔斯爵士订立了一百二十八条交往守则,成为了后世华服丽装的绅士淑女们在餐桌,舞池及各种社交场合的金规玉律.
那为何无论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如此崇尚礼节呢? 想来,礼节有以下三大好处:
第一,礼节可以化解尴尬的局面;第二,礼节可以减少摩擦提高工作效率;第三, 礼节可以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感到生活的美好.
首先,礼节可以化解尴尬的局面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分别与周总理和江青会面时的情景。
尼克松见到周总理时,主动伸出手来,周总理彬彬有礼地说:“欢迎你从大洋彼岸伸出手来。
”
周总理礼貌的一句话,立即化解了紧张的气氛,使尼克松感到了愉快和友好,他说:“我们本来就生活在同一星球上。
”
彼此的礼貌与风趣,为这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会晤,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气氛。
而相反的例子是,当尼克松第一次见到江青时,她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过去怎么不到中国来?”这无礼而突兀的问话,令尼克松十分尴尬,双方的政见隔阂更加深了.由此可见,礼节的存在是多么的重要,它是人的高雅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外现,是人际关系适度和分寸感的表露。
其次,礼节还能减少摩擦,提高效率。
在瑞士街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行人匆匆,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突然从十字路口传来一声巨大的碰撞,这时,无论是遛狗的妇人或是挥汗如雨的搬运工,都不由得像那路口望去,哦,原来是两辆轿车拐弯时撞在了一起,车头撞瘪了,还不轻。
只见两架车上都走下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高大男士,他们径直向对方走去。
也许您以为这又是一场争执。
可是,他们谁也没说什么,反而紧紧地相互拥抱。
十秒,
二十秒,半分钟,一分钟。
他们分开,用关切的眼神打量对方,友好地询问对方有没有受伤,然后打电话叫警察,并掏出烟相互借火,边抽边等警察的到来。
更奇怪的是,路上的行人只是瞟了一眼,就匆匆地走向自己的目的地了。
也许他们对这种极度的礼让与包容已经习以为常,也许他们明白,礼节既是粘合剂,又是润滑油,它的广泛运用能使社会机器更为高效地运转。
最后, 礼节还可以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感到生活的美好.
很多人不会忘记对陌生人以礼相待,却不记得对身边的人守礼.不要以为对待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就能够大大咧咧;不要认为对待血浓于水的亲人就可以毫无顾忌.如果我们能对他们恒敬以礼,他们就感到的不仅是自己的价值得到的尊重,更是回馈给他们点滴付出的感激.有两位教授夫妻,几十年相濡以沫,始终相互尊称以您,当他们的学生不解地问起时,教授先生回答说,您字的意思,就是把你放在我心上.原来,在看似被礼节疏远的称呼背后,竟藏着深重的感情!另外,假如我们能够及时地感谢为我们付出过的人,那对他们将是莫大的安慰!在西欧贵族的生活中有着一个规定,就是在王公大臣们享用过美味佳肴之后,必需将掌勺的厨师一一请出,感谢他们带来的盛宴.这简简单单的礼节所具有的意义不仅是褒奖与肯定,更是一种感恩!它让人们感受到存在的意义和付出的价值,体会到相处的融洽与生活的美好!同样,对于我们莘莘学子,礼节也是不可或缺的。
哪位老师不愿意接受学生热情地点头问好呢?又有谁不愿意和宽容、热心、尊重别人的同学相处呢?
由此可见,礼节使我们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平添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为祖国未来文明礼仪的传承者我们更应该学会知礼,守礼,讲礼,那比所有言辞都更动听,比所有许诺都更诚恳!如果礼节是热情的火焰,那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够融化冷漠的坚冰,照亮心灵的长夜!如果礼节是和煦的春风,那一句诚挚的感谢就能够吹绿江南的两岸,唤醒人间的春天!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