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产品技术标准.doc

塑胶产品技术标准.doc
塑胶产品技术标准.doc

Q/CEGZ

技术标准

Q/CEGZ 9-2007

塑胶产品技术标准

2007-09-23 发布2007-10-01 实施

Q/CEGZ 9 – 2007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基本规定 (1)

3.1模具的分类 (1)

3.2检验条件 (2)

4塑胶产品尺寸公差 (2)

4.1未注偏差 (2)

4.2直接标注偏差的公差 (2)

4.3模具非活动部件决定的尺寸 (2)

4.4模具活动部件决定的尺寸 (2)

4.5批锋(溢边)对塑胶产品尺寸测量的影响 (3)

4.6塑胶产品级差对塑胶产品尺寸测量的影响 (3)

4.7塑胶产品尺寸公差表 (3)

4.8《C E G Z常用胶料塑胶产品所达到的公差等级》表的使用 (3)

4.9 塑胶产品未注角度和锥度公差 (7)

5塑胶产品的脱模斜度 (7)

5.1塑胶产品表面装饰纹样脱模斜度 (7)

5.2塑胶产品骨位的脱模斜度 (7)

5.3孔的脱模斜度 (7)

5.4文字、符号的脱模斜度 (7)

6塑胶产品的形位公差 (8)

7. 塑胶产品的表面粗糙度 (8)

7.1规定表面粗糙度要求的一般规则 (8)

7.2塑胶产品的表面分类 (8)

7.3塑胶产品的表面粗糙度 (8)

附录A不同胶料所能达到塑胶件表面粗糙度 (9)

附录 B 塑胶产品尺寸公差与模具型腔表面公差 (10)

B1工艺技术的可能性 (10)

B2塑胶产品的技术要求 (11)

附录C Mo ld-Te ch蚀纹样板 (12)

附录D益新电机蚀刻有限公司蚀纹样板....................................................13~14 附录E华生模具蚀刻厂蚀纹样板. (15)

附录 F 妮红咬花(香港)有限公司蚀纹样板……………………………

I

Q/CEGZ 9– 2007

前言

《塑胶产品技术标准》是CEGZ(深圳)有限公司根据CEGZ公司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标准和规则制定的。以此企业标准作为CEGZ对于塑胶产品以及相关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技术依据。

本标准由CEGZ有限公司标准化推行小组提出。

本标准由技术部归口,并负责起草、解释。

Q/CEGZ 9-2007

塑胶产品技术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CEGZ(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EGZ)制造的模具,在符合CEGZ 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条件下,模具在试模或小批量(500啤或以下)生(试)产时,其塑胶件产品所能达到的尺寸范围和变形情况,以及产品外观要求。本标准适用于CEGZ 承制的所有塑胶注射模具(试验用模具除外)所生产的塑胶产品。在实际过程中,如客户有不同于此标准的要求,在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按与客户签定的合同及相关的技术要求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4486-1993 工程塑料模塑料件尺寸公差

GB/T 12554-1990 塑料注射模技术条件

DIN 16901-1982 塑胶成型件尺寸公差和允许偏差

ISO 554-1976 调节和/或试验用标准大气、规范

GB/T 16892-1997 形状和位置公差非刚性零件注法

GB/T 1031-1995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GB/T 131-1993 机械制图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

3.基本规定

3.1模具的分类

根据目前CEGZ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所涉及的模具分为精密模具和普通模具。

3.2检验条件

塑胶产品的检验应当在成型之后16~24小时,按塑胶成形件的制造要求或经“后处

理”后实施。在温度为23±2℃,相对湿度(65±5)%时测量,(试模或注塑生产过程中的现场抽检或要求现场签板的情况除外)。

在测量注塑模具制造的塑胶件的偏差时,应考虑由于吸湿或后结晶所造成的偏差,为此在CEGZ和客户之间必须对“后处理“作出规定。经过协商对测量状态也作出规定,这是非常合适的。

4.塑胶产品尺寸公差

产品尺寸公差项规定了CEGZ制造的注塑模具在试模或小批量(500啤或以下)生(试)产时,其注塑件的材质,胶件表面缺陷,变形,和检验条件等需符合CEGZ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客户对塑胶产品胶料和品质的所有各项要求下,所检验的塑胶产品尺寸需满足的尺寸公差范围。

4.1未注偏差

对于技术文件中塑胶件未标注偏差的尺寸,则应按附表一《塑胶产品的尺寸偏差数值及公差数值表》中“未注偏差的尺寸允许偏差”栏实施。例如,基本尺寸30mm的140B公差查《塑胶件的尺寸偏差数值及公差数值表》表得:±0.24,即其设计尺寸为:

(30±0.24)mm。

4.2直接标注偏差的公差

对于技术文件中塑胶件标注偏差的公差,则应按附表一《塑胶件的尺寸偏差数值及公差数值表》中“标注公差的尺寸公差值”栏实施。例如,基本尺寸30mm的140B公差查《一般公差和直接标注偏差的公差》表得:0.48,即其偏差可以设计为:±0.24,或+0 , 或

-0.48 +0.48,或+0.10,等等。

-0 -0.38

4.3 模具非活动部件决定的尺寸

是指在同一个模具零件或互相间不可活动的模具零件中成型的尺寸。例如,产品上孔直径的尺寸。

4.4模具活动部件决定的尺寸

是指可活动的模具零件共同作用所构成的尺寸。例如,壁厚尺寸和底厚尺寸,或受斜顶、行位影响的尺寸。

2

Q/CEGZ 9 —2007

4.5 批锋(溢边)对塑胶产品尺寸测量的影响

对于精密模具成形的塑胶产品,允许批锋≤0.02mm;对于普通模具成形的塑胶产品,

允许批锋≤0.05mm的条件下,对塑胶产品尺寸进行测量。

4.6塑胶产品级差对塑胶产品尺寸测量的影响

由模具非活动部件决定的尺寸:对于精密模具成形的塑胶产品,允许级差≤0.02mm;而对于普通模具成形的塑胶产品,则允许级差≤0.05mm的情况下进行测量。

由模具活动部件决定的尺寸:对于精密模具成形的塑胶产品,允许级差≤0.05mm;而对于普通模具成形的塑胶产品,则允许级差≤0.10mm的情况下进行测量。

4.7塑胶产品尺寸公差表

具体见《附表一:塑胶产品的尺寸偏差数值及公差数值表》

《附表二:CEGZ常用胶料塑胶产品所达到的公差等级》

4.8 《CEGZ常用胶料塑胶产品所达到的公差等级》表的使用

《CEGZ常用胶料塑胶产品所达到的公差等级》表对于不同胶料,精密模具和普通模具,分别规定了所要求达到的不同的公差等级(如果客户有特别要求的除外)。对于塑胶产品上不需要直接标注尺寸公差的,原则上采用附表二“未注偏差”项;对于塑胶产品上需要标注尺寸公差的,通常采用附表二“直接标注偏差的公差”栏中的“一般要求”项,再根据塑胶产品具体的情形需要,制定出合适的偏差值;对于塑胶产品上的装配尺寸和功能尺寸,则通常采用附表二“直接标注偏差的公差”栏中的“配合要求”项。

对于附表一《塑胶产品的尺寸偏差数值及公差数值表》中公差等级为90的栏目,是使用在一些有特别要求的场合上。对于此类塑胶产品,一方面在模具制造上要考虑采用特别精密加工技术,并考虑制造工艺以提高并保证模具型腔的加工制造精度;另一方面,在模具的注塑生产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法,严格控制注塑设备,注塑参数,生产环境,塑胶材料等各个环节。

影响塑胶产品公差的因素以及塑胶产品公差与模具成型面公差的关系见附录B。

3

Q/CEGZ 3 —2007

mm

A模具活动部件决定的尺寸

4

附表二CEGZ常用胶料塑胶产品所达到的公差等级

5

续附表二CEGZ常用胶料塑胶产品所达到的公差等级

6

Q/CEGZ 9 —2007

4.9塑胶产品未注角度和锥度公差

锥度公差按锥体母线的长度决定,角度公差按角度短边长度决定。具体按下表规定执行:附表三mm

5.塑胶产品的脱模斜度

通常情况下,脱模斜度应包括在公差范围之内,但应在图纸上标明基本尺寸所在的位置,脱模斜度的大小必须在图纸上标出。

5.1塑胶产品表面装饰纹样脱模斜度

塑胶产品外表面有装饰纹样(包括蚀纹、火花纹、喷沙等各种表面装饰),应根据不同的纹样要求选取出模角。具体可参考附录。

5.2塑胶产品骨位的脱模斜度

塑胶产品上的凸起或骨位的单边脱模斜度在可能的情况下(不致影响产品表面质量并与客户进行沟通),请参考附表五制定脱模斜度,具体的产品应考虑其实际的情形(附表四)中所涉及的脱模斜度为可能情况下的参考值。

附表四

5.3孔的脱模斜度:

塑胶件上有数个并列圆孔或格状栅孔时,其单边脱模斜度应大于附表五的数值。

5.4文字、符号的脱模斜度

塑胶件上文字、符号的单边脱模斜度取8°~12°。

6.塑胶产品的形位公差

对于有形位公差要求的塑胶产品的标注方法,按GB/T 16892-1997《形状和位置公差非刚性零件注法》(eqv. ISO 10579:1993《技术制图——尺寸和公差注法——非刚性零件》)标准执行。

7.塑胶产品的表面粗糙度

规定表面粗糙度要求的一般规则

本标准采用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值评定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要求,不适用塑胶产品表面缺陷(例如,熔接线,气泡,刮伤等)

在规定表面粗糙度要求时,必须给出粗糙度参数值和测定时的取样长度两项基本要求[若取样长度未作要求则按GB/T 1031(eqv. ISO 468—1982《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和给定要求的通则》)规定执行]。必要时,可规定加工纹理、加工方法、加工顺序,等等。

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值是指在垂直于被测表面的截面上获得。对给定的被测表面如截面方向与高度参数最大值的方向一致时,则可不规定测量截面的方向,否则应在图样上标出。

7.1.5表面粗糙度的标注方法按GB/T 131(eqv. ISO 1302—1992《技术制图——标注表面特征的

方法》)规定执行。

7.2塑胶产品的表面分类

塑胶产品的表面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和客户的要求,分为表面有装饰纹样和表面无装饰纹样;又可分为透明件和不透明件;以及按装配和使用要求分为外露面与非外露面,和脱模困难的部位(例如深骨位);外露面(按客户要求)分为省滑,抛光,镜面,以及表面有装饰纹样共四种。

7.3塑胶产品的表面粗糙度:

具体每种塑胶产品表面要求所具有的表面粗糙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客户的要求,对于模具型腔表面要求达到相应的表面粗糙度,具体参见TKM 4-2007《注塑模具技术标准》中对模具型腔表面的粗糙度要求。

Q/CEGZ 9 —2007

附录A

不同胶料所能达到塑胶件表面粗糙度

注:当材料为增强塑胶料,其Ra数值应相应增大两个档次(即胶件的表面相应地更加粗糙)。

9

Q/CEGZ 9 —2007

附录B

塑胶产品尺寸公差与模具型腔表面公差

B1工艺技术的可能性

塑胶材料容许的收缩率波动范围,注塑参数和模具结构引起的收缩率变化,以及模具制造精度和磨损对塑胶产品的精度都有重大影响。其中除模具制造精度的影响外,以塑胶材料收缩率波动范围对塑胶产品精度的影响力最大。下表中列举了部分塑胶收缩率波动和塑胶产品标准公差值的对照关系。

下表把塑胶材料归纳为4类,每类以一种塑胶为代表。表中粗实线右侧显示标准公差值可以覆盖收缩量的变动值,从注塑工艺技术角度出发,我们认为能保证公差要求。左侧显示不能覆盖的公差值,在注塑生产中尽管采取各种严格措施,仍难于、甚至不能满足公差要求。

当塑胶产品的公差位于实线附近,精度又不能降低时,为了保证塑胶产品的公差要求,在计算模具型腔部位尺寸的过程中,在保证模具制造精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考虑模具热膨胀和模具型腔表面结构的影响,按模具型腔部位尺寸的最大实体条件进行计算(即按试模完成后保证可以采用加胶的方法修模的条件进行计算)。另一方面,还得采取通过试模后稳定料源,稳定注塑参数,通过试模获取准确的计算收缩率,从而修正模具型腔部位尺寸的方法,甚至采取对塑胶产品进行二次加工等特殊生产技术措施。从而最终保证塑胶产品的尺寸公差要求。

不同塑胶各类尺寸所能达到的公差等级参见附表一、附表二。

B2塑胶产品的技术要求

根据塑胶产品在整个产品中所起的作用和装配关系,可以将塑胶产品的尺寸划分为:功能尺寸;装配尺寸;自由尺寸。

附录C

12

13

14

附录E

15

Q/CEGZ 9 —2007

附录F

16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 基本设计守则 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铁般出现倒扣难於成型的形状问题,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加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强筋的位置亦受制於一些生产上的考虑,如模腔充填、缩水及脱模等。加强筋的长度可与产品的长度一致,两端相接产品的外壁,或只占据产品部份的长度,用以局部增加产品某部份的刚性。要是加强筋没有接上产品外壁的话,末端部份亦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发生在排气不足或封闭的位置上。 加强筋一般的设计 加强筋最简单的形状是一条长方形的柱体附在产品的表面上,不过为了满足一些生产上或结构上的考虑,加强筋的形状及尺寸须要改变成如以下的图一般。

长方形的加强筋必须改变形状使生产更容易 加强筋的两边必须加上出模角以减低脱模顶出时的摩擦力,底部相接产品的位置必须加上圆角以消除应力集过份中的现象,圆角的设计亦给与流道渐变的形状使模腔充填更为流畅。此外,底部的宽度须较相连外壁的厚度为小,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a说明这个要求。图中加强筋尺寸的设计虽然已按合理的比例,但当从加强筋底部与外壁相连的位置作一圆圈R1时,图中可见此部份相对外壁的厚度增加大约50%,因此,此部份出现缩水纹的机会相当大。如果将加强筋底部的宽度相对产品厚度减少一半(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b),相对位置厚度的增幅即减至大约20%,缩水纹出现的机会亦大为减少。由此引伸出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但当使用多条加强筋时,加强筋之间的距离必须较相接外壁的厚度大。加强筋的形状一般是细而长,加强筋一般的设计图说明设计加强筋的基本原则。留意过厚的加强筋设计容易产生缩水纹、空穴、变形挠曲及夹水纹等问题,亦会加长生产周期,增加生产成本。 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 除了以上的要求,加强筋的设计亦与使用的塑胶材料有关。从生产的角度看,材料的物理特性如熔胶的黏度和缩水率对加强筋设计的影响非常大。此外,塑料的蠕动(creep)特性从结构方面来看亦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数。例如,从生产的角度看,加强筋的高度是受制於熔胶的流动及脱模顶出的特性(缩水率、摩擦系数及稳定性),较深的加强筋要求胶料有较低的熔胶黏度、较低的摩擦系数、较高的缩水率。另外,增加长的加强筋的出模角一般有助产品顶出,不过,当出模角不断增加而底部的阔度维持不变时,产品的刚性、强度,与及可顶出的面积即随着减少。顶出面积减少

塑胶产品出货检查标准

一、目的 為產品質量檢查提供判斷合格是否的依據﹑產品接收的標准与產品Critical﹑Major﹑Minor缺限予以界定,此資料說明G/M產品一般外观的要求和准則。 二、圍 公司所有产品的出货檢查. 三、檢查標准(某种產品具体需檢查哪些項目,見相應作業指導書的規定) 1.外觀(包括包裝)抽樣檢查標準: a.按MIL-STD-105E單次正常抽樣標准進行. 致命: 0% 严重: 0.4% 轻微: 1.0% 若major或minor其中之一項超出接受圍便拒收. b.包装箱应用所规定的包装箱包装,不得用错箱,箱不得变形,破烂,现品票不得涂改并端正贴于箱的右中 央。 c.检查产品时无特殊规定检标准,一律参照检查标准书检查. 2.尺寸抽樣檢查標準. 依据基准书如實測尺寸5PCS不符合工程图纸或相应检查指导要求,不可以接受[客户有特棌放宽除外]. 3.功能試裝檢查: a.如有印刷/喷油附着力检测应按客户规定的测试标准及要求对表面进行附着力测试,不能有剥离脱色现象. b.对应的装配件进行试装,如有变形,间隙大,装配其他问题则判定为NG 4.重量檢查: 除有特別規定外,本公司重量檢查所得數据,僅供參考用. 5. 如有任何矛盾存在于通用标准,指导书和QC工程图之间,最终以客户签字的样板为准。 四.質量階級的定義(一﹑二級﹑三級表面) 一級表面:使用者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直接能看到的表面.如: 頂部; 正面等. 二級表面: 使用者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能直接能看到的表面,如: 后部` 底部等. 三級表面: 使用者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很难或根本看不到的表面.內部,表面隱藏部分等. 装件: 整个部件在组装成成品后看不見者或只有在拆机维修时能看見者,一般只要外观缺陷不影响装配与使用功能均可接受。 五、檢测的環境條件 ?目測基本条件是正常裸眼(或纠正视力)单眼視力不小于1.0(无色盲). ?要求: ◆檢查距離 1.LOGO 10CM以与视窗部位,檢查距離为200MM; 2.浅色产品檢查距離为300MM; 3.深色产品檢查距離为500MM. ◆時間:3~5秒/遍(即检查某一部位,视线停留时间不超过3~5秒):其中产品视窗部位不少于5秒. ◆目測場地:無塵;不肮臟 ◆光源:日光燈1000± 200 Lux 且距离被检产品为1± 0.2M ◆檢查角度:垂直光源450或900(其中一级表面为450且摆动100,其它部件为 900).

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ok

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 1.制定目的: 确定检验作业条件,确定抽样水准,明确检验方法,建立判定标准,以确保产品品质。 2.适用范围: 本检验规范适用我司塑胶件产品检验作业。 3.权责单位: 本检验规范由品管单位制定,事业部总经理核准后发行; 所制定之规格,如有修改时,须经原制定单位同意后修改之。 4.应用文件: MIL-STD-105E II 抽样计划表(国家标准GB2828-87一般检查水平II)、工程图纸、工程样板。 5.检验标准: 1、MIL-STD-105E II表(国家标准GB2828-87一般检查水平II),正常检验、单次抽样计划,AQL订定为CRI=0 、MAJ=0.65 、MIN=1.5。 2、相关抽样标准或判定标准,可视品质状况或客户要求等做修正。 6.定义 6.1缺点分类: a.严重缺陷(CRI):可能对机器或装备的操作者造成伤害;潜在危险性的效应,会导致与安全有关的失效或不符合政府法规;影响机械或电气性能,产品在组装后或在客户使用时会发生重大品质事件的。 b.主要缺陷(MAJ):性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不至于引起危险或不安全现象;导致最终影响产品使用性能和装配;客户很难接受或存在客户抱怨风险的。 c.次要缺陷(MIN):不满足规定的要求但不会影响产品使用功能的;客户不易发现,发现后通过沟通能使客户接受的。 6.2塑胶不良描述: 6.2.1、异色点:与本身颜色不同的杂点或混入树脂中的杂点暴露在表面上。 6.2.2、气纹:由于种种原因,气体在产品表面留下的痕迹。 6.2.3、缩水:材料冷却收缩造成的表面下陷。 6.2.4、水纹:射胶时留在产品表面的水波浪的纹路。 6.2.5、拉伤:开模时分模面或皮纹拖拉产品表面造成的划痕。 6.2.6、变形:产品出现的弯曲、扭曲、拉伸现象。 6.2.7、顶白:颜色泛白,常出现在顶出的位置。 6.2.8、烧焦:塑胶燃烧变质,通常颜色发黄,严重时碳化发黑。 6.2.9、塌坑:由于材料收缩,使产品局部整体表面下陷。 6.210、熔接缝:产品在成型过程中,二股以上的融熔料相汇合的接线,目视及手感都有感觉。 6.2.11、缺料:产品某个部位不饱满 6.2.12、混色:由于内应力,在产品表面产生与产品本色不同的颜色。 6.2.13、滋边(毛刺):由于种种原因,产品非结构部分产生多余的料。 6.2.14、封堵:应该通透的地方由于滋边造成不通。 6.2.15、断裂:塑料理局部断开后的缺陷 6.2.16、拉毛:因摩擦而产生的细皮,附在塑料表面的现象。 6.2.17、油污(油痕):由于种种原因,在产品表面留下的痕迹(包括脱模式剂),使该部位发光并带有流动样 6.2.18、气泡:透明产品内部形成的在中空。 6.2.19、划痕:由于硬物摩擦而造成的塑胶件表面线形痕迹。 6.3喷涂件不良描述: 6.3.1、漆点:涂层厚度比周围涂层厚的部分。

塑胶件检验标准.doc

1目的 本标准为IQC对塑胶(包括五金件)来料检验、测试提供作业方法指导。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须经IQC检验、测试塑胶(包括五金件)来料的检测过程。 3职责 IQC检查员负责按照本标准对相关来料进行检验、测试。 4工具 4.1卡尺(精度不低于0.2mm)。 4.2打火机。 5外观缺陷检查条件 5.1 距离:肉眼与被测物距离30CM。 5.2 时间:10秒钟内确认缺陷。 5.3 角度:15-90度范围旋转。 5.4 照明:60W日光灯下。 5.5 视力:1.0以上(含较正后)。 6检验项目及要求 6.1塑壳 6.1.1外观 a.所有外观面光滑过渡、无注塑不良。 b.外观面无划伤、痕迹、压痕。 c.非喷涂面不能有喷涂印。 d.喷涂均匀完整、不粗糙、无暗纹、亮斑,不能有局部堆积,少油,纤维丝。喷涂是否牢固,硬度是否符合要求。 e.喷涂层色差光泽均匀、光亮。

6. 1.2尺寸 测量下列尺寸,所有尺寸均须同图纸吻合或与样板一致。 a.五金槽的尺寸。 b.外型轮廓。 c.定位孔位置 d.特殊点位置及规格(超声线)。 6.1.3材质 a.原材料是符合相关设计要求。 b.防火材料应用打火机做实验(需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6.1.4试装配 a.将胶壳与相应的保护板、五金、支架等配件试装应配合良好。 b.必要时应取1-3个胶壳试超声,超声缝隙应均匀一致,焊接良好。 6.2五金件 6.2.1尺寸 测量五金的尺寸,须与样品或BOM一致。 6.2.2外观 目测检查五金的色泽是否与样品一致,是否有划伤、变形,电镀层脱落等。7检验方法 7.1外观 使用目测法检查被检品的外观。 7.2尺寸 使用卡尺测量被检品的尺寸。 8塑壳表面分类 A面:塑壳壳面;B面:塑壳底面。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 基本设计守则 壁厚的大小取决於产品需要承受的外力、是否作为其他零件的支撑、承接柱位的数量、伸出部份的多少以及选用的塑胶材料而定。一般的热塑性塑料壁厚设计应以4mm为限。从经济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不但增加物料成本,延长生产周期”冷却时间〔,增加生产成本。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增加引致产生空穴”气孔〔的可能性,大大削弱产品的刚性及强度。 最理想的壁厚分布无疑是切面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均一的厚度,但为满足功能上的需求以致壁厚有所改变总是无可避免的。在此情形,由厚胶料的地方过渡到薄胶料的地方应尽可能顺滑。太突然的壁厚过渡转变会导致因冷却速度不同和产生乱流而造成尺寸不稳定和表面问题。 对一般热塑性塑料来说,当收缩率”Shrinkage Factor〔低於 0.01mm/mm时,产品可容许厚度的改变达;但当收缩率高於0.01mm/mm 时,产品壁厚的改变则不应超过。对一般热固性塑料来说,太薄的产品厚度往往引致操作时产品过热,形成废件。此外,纤维填充的热固性塑料於过薄的位置往往形成不够填充物的情况发生。不过,一些容易流动的热固性塑料如环氧树脂”Epoxies〔等,如厚薄均匀,最低的厚度可达0.25mm。

此外,采用固化成型的生产方法时,流道、浇口和部件的设计应使塑料由厚胶料的地方流向薄胶料的地方。这样使模腔内有适当的压力以减少在厚胶料的地方出现缩水及避免模腔不能完全充填的现象。若塑料的流动方向是从薄胶料的地方流向厚胶料的地方,则应采用结构性发泡的生产方法来减低模腔压力。 平面准则 在大部份热融过程操作,包括挤压和固化成型,均一的壁厚是非常的重要的。厚胶的地方比旁边薄胶的地方冷却得比较慢,并且在相接的地方表面在浇口凝固後出现收缩痕。更甚者引致产生缩水印、热内应力、挠曲部份歪曲、颜色不同或不同透明度。若厚胶的地方渐变成薄胶的是无可避免的话,应尽量设计成渐次的改变,并且在不超过壁厚3:1的比例下。下图可供叁考。 转角准则

塑胶外壳来料检验标准

. .. . 市小樱桃实业 塑料外壳来料检验标准 文件编号:YXT-WI-QCD-23 版本号:A1 生效日期:2015年10月14日 编制人:编制日期: 审核人:审核日期: 批准人:批准日期:i. .w.

工作文件 版本: A1 题目:塑胶外壳来料检验标准 页数: 第 4 页 (共 7 页) 1. 目的 本文件针对来料提供检验标准及判定依据,并为保证最终来料的外壳符合本公司品质要求和客户需求。 2. 适用围 适用于本公司生产使用的塑胶来料。 3. 定义 3.1 界面定义 3.1.1 A 面:产品放置于桌面眼睛直接可以目视的面,一般为产品的正上面和LED 面 3.1.2 B 面:客户稍微 3.2 缺陷定义 3.2.1 异色点:出现与整体颜色不同的点状物,多出现白点、黑点、褐色点。 3.2.2 缩水:表面凹痕,常见于胶位厚的地方。是由于射出压力胶量不足,射胶时间不够 , 模温过高所致 3.2.3 气泡:制成品中气影:塑胶件表面有雾状痕迹。常出现在水口附近。是由于压力小或 速度快所造成。空有空气。夹气、排气不良所造成的 3.2.4 多胶:塑胶件局部多一些胶,凸起。是由于模具某处少一点、有凹陷或断针、爆裂所 致。 3.2.5 变形:所啤的塑胶件平面不平或与所配的部件相装配不合适,常常是由于啤得太快, 注塑速度太快、冷却时间太短所造成,或是啤工取下啤件时用力方向不当所致,或模具故障。 A 面 A 面 B 面 B 面 D 面 C 面

3.2.6 顶白,塑胶成品被顶出磨具造成的泛白或变形,通常发生在顶出梢的另一面 4. 检验方法及条件 4.1 准备工作: 4.1.1.检验前戴好棉质手套; 4.1.2.准备样品、承认书(IQC)、工作文件、DCN和相关工程资料; 4.1.3.准备好不良标识的贴纸及检验记录表; 4.1.4.准备好检验工具、。 4.2 检验环境: 灯光亮度大于400LUX(大概1米高度的一盏40瓦的日光灯)。 4.3 目视检验方法: 4.3.1 检验人员双手持板,保持目视距离30cm左右,视线与检验物体呈45度倾斜,依照由大 到小、极性、ABC料、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外观检验,轻微缺陷检查停留时间小于5 秒。 4.4 附着力测试方法 4.4.1 摩擦测试,用干净的橡皮擦在丝印表面来回擦拭3个回合,丝印不掉色,不脱落为合格 (适用于丝印在UV或橡胶油上面工艺)。 4.4.2 3M胶纸测试,将3M600胶带粘在印刷区域,并用大拇指擦拭接触部位,以加强胶带 与待测区之接触面积,静置(90±30)s后;用手抓住胶带的一端,在垂直方向迅速扯 下胶带,同一位置测试3次。实验判定:制品印刷图案不可缺口/断线。 5. 检验标准

塑胶件结构设计规范

塑胶零件结构设计规范
摘要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产品的增加,为了造型的需要产品结构件中塑料零件用 的越来越多。那么在具体设计塑料零件的结构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怎样合理地设计 塑料零件的结构?如何选择塑料零件的材料?壁厚选择多少合适?等等。 本文对这些具体问 题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希望对大家在今后的设计中有所帮助并希望大家一起来补充完善。 关键词 塑料零件、壁厚、脱模斜度、加强筋、材料选择 1、零件的形状应尽量简单、合理、便于成型 1.1 在保证使用要求前提下,力求简单、便于脱模,尽量避免或减少抽芯机构,如采用下 图例中(b)的结构,不仅可大大简化模具结构,便于成型,且能提高生产效率。
1.2 利用转换区的方法来防止突然的递变。

1.3 利用肋及浮凸物和铸空法使设计更合理。
1.4 转角处用圆弧过渡。

1.5 尽量让浮凸物与外壁或肋相连。
1.6 如果肋本身即与外壁间隔相当远,则最好加上角板。
2、零件的壁厚确定应合理 塑料零件的壁厚取决于塑件的使用要求, 太薄会造成制品的强度和刚度不足, 受力后容 易产生翘曲变形 , 成型时流动阻力大 , 大型复杂的零件就难以充满型腔。 反之, 壁厚过大, 不但浪费材料,而且加长成型周期,降低生产率,还容易产生气泡、缩孔、翘曲等疵病。因 此制件设计时确定零件壁厚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壁厚; 2.2 零件的各部位壁厚尽量均匀, 以减小内应力和变形。 不均匀的壁厚会造成严重的翘曲 及尺寸控制的问题; 2.3 承受紧固力部位必须保证压缩强度; 2.4 避免过厚部位产生缩孔和凹陷; 2.5 成型顶出时能承受冲击力的冲击。

塑料件检验标准

塑料件检验标准.txt爱情是艺术,结婚是技术,离婚是算术。这年头女孩们都在争做小“腰”精,谁还稀罕小“腹”婆呀?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检验标准 塑料件检验标准 1目的 本标准为IQC对塑料(包括五金件)来料检验、测试提供作业方法指导。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须经IQC检验、测试塑料(包括五金件)来料的检测过程。 3职责 IQC检查员负责按照本标准对相关来料进行检验、测试。 4工具 卡尺(精度不低于)。 打火机。 5外观缺陷检查条件 距离:肉眼与被测物距离30CM。 时间:10秒钟内确认缺陷。 角度:15-90度范围旋转。 照明:60W日光灯下。 视力:以上(含较正后)。 6检验项目及要求 塑壳 a.所有外观面光滑过渡、无注塑不良。 b.外观面无划伤、痕迹、压痕。 c.非喷涂面不能有喷涂印。 d.喷涂均匀完整、不粗糙、无暗纹、亮斑,不能有局部堆积,少油,纤维丝。喷涂是否牢固,硬度是否符合要求。 e.喷涂层色差光泽均匀、光亮。 6. 尺寸 测量下列尺寸,所有尺寸均须同图纸吻合或与样板一致。 a.五金槽的尺寸。 b.外型轮廓。 c.定位孔位置 d.特殊点位置及规格(超声线)。 a.原材料是符合相关设计要求。 b.防火材料应用打火机做实验(需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a.将胶壳与相应的保护板、五金、支架等配件试装应配合良好。 b.必要时应取1-3个胶壳试超声,超声缝隙应均匀一致,焊接良好。 五金件 测量五金的尺寸,须与样品或BOM一致。 目测检查五金的色泽是否与样品一致,是否有划伤、变形,电镀层脱落等。 7检验方法 外观 使用目测法检查被检品的外观。 尺寸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准则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 基本设计守则 壁厚的大小取决於产品需要承受的外力、是否作为其他零件的支撑、承接柱位的数量、伸出部份的多少以及选用的塑胶材料而定。一般的热塑性塑料壁厚设计应以4mm为限。从经济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不但增加物料成本,延长生产周期”冷却时间〔,增加生产成本。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增加引致产生空穴”气孔〔的可能性,大大削弱产品的刚性及强度。 最理想的壁厚分布无疑是切面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均一的厚度,但为满足功能上的需求以致壁厚有所改变总是无可避免的。在此情形,由厚胶料的地方过渡到薄胶料的地方应尽可能顺滑。太突然的壁厚过渡转变会导致因冷却速度不同和产生乱流而造成尺寸不稳定和表面问题。 对一般热塑性塑料来说,当收缩率”Shrinkage Factor〔低於0.01mm/mm时,产品可容许厚度的改变达;但当收缩率高於0.01mm/mm时,产品壁厚的改变则不应超过。对一般热固性塑料来说,太薄的产品厚度往往引致操作时产品过热,形成废件。此外,纤维填充的热固性塑料於过薄的位置往往形成不够填充物的情况发生。不过,一些容易流动的热固性塑料如环氧树脂”Epoxies〔等,如厚薄均匀,最低的厚度可达0.25mm。 此外,采用固化成型的生产方法时,流道、浇口和部件的设计应使塑料由厚胶料的地方流向薄胶料的地方。这样使模腔内有适当的压力以减少在厚胶料的地方出现缩水及避免模腔不能完全充填的现象。若塑料的流动方向是从薄胶料的地方流向厚胶料的地方,则应采用结构性发泡的生产方法来减低模腔压力。 平面准则 在大部份热融过程操作,包括挤压和固化成型,均一的壁厚是非常的重要的。厚胶的地方比旁边薄胶的地方冷却得比较慢,并且在相接的地方表面在浇口凝固後出现收缩痕。更甚者引致产生缩水印、热内应力、挠曲部份歪曲、颜色不同或不同透明度。若厚胶的地方渐变成薄胶的是无可避免的话,应尽量设计成渐次的改变,并且在不超过壁厚3:1的比例下。下图可供叁考。

塑料产品验收标准

塑胶产品来料检验标准规范版次:N01 共5页 1.0目的 明确塑料产品外观印刷品质的检验标准,促使生产单位按标准要求生产,有利于检验者对来料品质控制,以满足客户对产品的品质要求。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产品,于加工厂品质部门QC/QA人员、生产部有关人员检验的塑胶品外观、结构时使用。 3.0参考文件 参照PHILIPS、SONY、COMPAQ、VTECH、MOTOROLA塑胶件外观标准。 4.0名词解释 4.1检查面是指塑胶件能看见的表面,它包括正面、侧面和底面的三种表面。 ①正面(A面):是指在最经常能被看到的主面。 ②侧面:是指要在某种方向的视线才能看到的表面。 ③底面:是指很少被见到或者要在拆装时才能见到的表面。 4.2缺陷: 就是指成型后的塑胶件存在的某种不良现象和问题点。它包括灾难、主要和次要三种性质。 ①灾难缺陷(Critical):是指有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产品缺陷或严重缺陷。 ②主要缺陷(Major):是指对产品的使用性能有影响或降低其使用性能的缺陷,外观一般指表面缺陷。 ③次要缺陷(Minor):是指对产品的使用功能无影响的缺陷,外观一般指侧面或反面。 4.3缺陷术语: ①轻微褪色:轻微变色或光泽度变化,一般出現在注入口上, 或者厚度的突变处, 或是其他流 程中的结构。 ②毛边(批锋):模具分型面处的过量材料。 ③结合线;(焊接线) 熔化塑胶結合形成一种部件表面的暗线, 结合线通常表现为一条相对明 显的穿过产品表面的线条. ④超范围喷涂:在非指定喷涂表面喷漆。 ⑤刮伤:表面上除去或置换材质的印记, 表现为细长形,其长度相对于深度和宽度是很长的。 ⑥缩水:由材料收缩不一致引起的表面中断, 下陷, 凹洞. ⑦变色:(银色条纹, 氧化皮 ) 部件表面由水气或材料切割引起的轻微变色 ⑧直浇口:位于直浇门上的由注入口內的空泡引起的洞. 直浇口只可在清理焊缝或转动直浇 门时被发现。

塑胶外壳来料检验标准

深圳市小樱桃实业有限公司塑料外壳来料检验标准 文件编号:YXT-WI-QCD-23 版本号:A1 生效日期:2015年10月14日 编制人:编制日期: 审核人:审核日期: 批准人:批准日期:

工作文件版本: A1 题目:塑胶外壳来料检验标准页数: 第 2 页(共 6 页) 文件修订目录表 次序原版本新版本文件修改栏修订人生效日期 1 A0 第一版本发放(ISO9001:2008版)郭华2014年5月15日 2 A0 A1 更改测试项目4.4 黄瀚明2015年10月14日 部门评审/发放管理栏: ?行政人事部?业务部?采购部?生产部 ?开发部?品质部?工程部?财务部 ?计划部?仓库

工作文件 版本: A1 题目:塑胶外壳来料检验标准 页数: 第 3 页 (共 6 页) 1. 目的 本文件针对来料提供检验标准及判定依据,并为保证最终来料的外壳符合本公司品质要求和客户需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生产使用的塑胶来料。 3. 定义 3.1 界面定义 3.1.1 A 面:产品放置于桌面眼睛直接可以目视的面,一般为产品的正上面和LED 面 3.1.2 B 面:客户稍微 3.2 缺陷定义 3.2.1 异色点:出现与整体颜色不同的点状物,多出现白点、黑点、褐色点。 3.2.2 缩水:表面凹痕,常见于胶位厚的地方。是由于射出压力胶量不足,射胶时间不够 , 模温过高所致 3.2.3 气泡:制成品内中气影:塑胶件表面有雾状痕迹。常出现在水口附近。是由于压力小 或速度快所造成。空有空气。夹气、排气不良所造成的 3.2.4 多胶:塑胶件局部多一些胶,凸起。是由于模具某处少一点、有凹陷或断针、爆裂所 致。 3.2.5 变形:所啤的塑胶件平面不平或与所配的部件相装配不合适,常常是由于啤得太快, 注塑速度太快、冷却时间太短所造成,或是啤工取下啤件时用力方向不当所致,或模具故障。 A 面 A 面 B 面 B 面 D 面 C 面

塑胶制品检验一般标准

塑胶制品厂家检验一般标准 1. 目的 本规范旨在定义×××塑胶制品品质标准,为产品设计者提供达到产品图纸图面要求的系统,为质检员提供塑胶制品检验与判定的参考依据,同时是模具及塑胶制品供应商对×××品质要求认知的准则。 2.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中试验证、生产组装所需塑胶制品的成品、部品及其表面的喷油、印刷。 3. 职责 本规范由质量保证部和中试部负责制定,质量保证部负责实施和维护。 4. 定义 4.1 缺陷 发生危险影响产品的安全性能,或产品使用性能不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或显著的降低其实用性质,或不影响产品的实用性但影响产品外观的缺点。 4.2 塑胶制品外观缺陷 4.2.1 欠注———射胶量不足,制件缺料或不饱满。 4.2.2 毛边———分模面挤出的塑胶。 4.2.3 缩水———材料冷却收缩造成的表面凹陷。 4.2.4 凹痕凸起—制件受挤压、碰撞引起的表面凹陷和隆起。 4.2.5 融接痕——塑胶分支流动重新结合的发状细线。 4.2.6 水纹———射胶时留在制件表面的银色条纹。 4.2.7 拖伤———开模时分模面或皮纹拖拉制件表面造成的划痕。 4.2.8 划伤———制件从模具中顶出后,非模具造成的划痕。

4.2.9 变形———制件出现的弯曲、扭曲、拉伸现象。 4.2.10 顶白———颜色泛白,常出现在顶出位置。 4.2.11 异色———局部与周围颜色有差异的缺陷。 4.2.12 斑点———与周围颜色有差异的点状缺陷。 4.2.13 油污———脱模剂、顶针油、防锈油造成的污染。 4.2.14 烧焦———塑胶燃烧变质,通常颜色发黄,严重时炭化发黑。 4.2.15 断裂———局部材料分离本体。 4.2.16 开裂———制件本体可见的裂纹。 4.2.17 气泡———透明制品内部形成的中空。 4.2.18 色差———实际颜色与标准颜色的差异。 4.2.19 修饰不良—修除制件毛边、浇口不良,过切或未修除干净。 4.3 喷油涂层外观缺陷 4.2.1 泪油———油膜向下流动聚集的泪滴状突起。 4.2.2 油泡———喷油涂层表面泡状突起。 4.2.3 油滴———喷溅到制品表面的油点。 4.2.4 杂质———被喷油涂层包覆的尘点、尘丝。 4.4 表面等级 4.4.1 ×××使用罗马数字和英文字母组成的编码指示塑胶制品不同等级的表面或区域,表面的重要程度用罗马数字分类区分,最终使用者目视频率用英文字母排列区分。 4.4.2 Ⅰ类:重要的外部表面。包括:外壳制件的产品正面、上面或指定面的表面,或其它制件与外壳组装后露在产品正面、上面或指定面的表面。 4.4.3 Ⅱ类:除Ⅰ类外,次要的外部表面。 4.4.4 Ⅲ类:内部表面。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洞孔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洞孔 (Hole) 在塑胶件上开孔使其和其它部件相接合或增加产品功能上的组合是常用的手法,洞孔的大小及位置应尽量不会对产品的强度构成影响或增加生产的复杂性,以下是在设计洞孔时须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相连洞孔的距离或洞孔与相邻产品直边之间的距离不可少於洞孔的直径,如孔离边位或内壁边之要点图。与此同时,洞孔的壁厚理应尽量大,否则穿孔位置容易产生断裂的情况。要是洞孔内附有螺纹,设计上的要求即变得复杂,因为螺纹的位置容易形成应力集中的地方。从经验所得,要使螺孔边缘的应力集中系数减低至一安全的水平,螺孔边缘与产品边缘的距离必须大於螺孔直径的三倍。 孔离边位或内壁边之要点 穿孔

从装配的角度来看,穿孔的应用远较盲孔为多,而且较盲孔容易生产。从模具设计的角度来看,穿孔的设计在结构上亦较为优胜,因为用来穿孔成型的边钉的两端均可受到支撑。穿孔的做法可以是靠单一边钉两端同时固定在模具上、或两枝边钉相接而各有一端固定在模具上。一般来说,第一种方法被认为是较好的;应用第二种方法时,两条边钉的直径应稍有不同以避免因为两条边钉轴心稍有偏差而引致产品出现倒扣的情况,而且相接的两个端面必须磨平。 盲孔 盲孔是靠模具上的哥针形成,而哥针的设计只能单边支撑在模具上,因此很容易被溶融的塑料使其弯曲变形,形成盲孔出现椭圆的形状,所以哥针的长度不能过长。一般来说,盲孔的深度只限於直径的两倍。要是盲孔的直径只有或於1.5mm,盲孔的深度更不应大於直径的尺寸。 盲孔的设计要点 钻孔

大部份情况下,额外的钻孔工序应尽量被免,应尽量考虑设计孔穴可单从模具一次成型,减低生产成本。但当需要成型的孔穴是长而窄时”即孔穴的长度比深度为大〔,因更换折断或弯曲的哥针构成的额外成本可能较辅助的後钻孔工序为高,此时,应考虑加上後钻孔工序。钻孔工序应配合使用钻孔夹具加快生产及提高品质,亦可减少因断钻咀或经常番磨钻咀的额外成本及时间;另一做法是在塑胶成品上加上细而浅的定位孔以代替使用钻孔夹具。 侧孔 侧孔往往增加模具设计上的困难,特别是当侧孔的方向与开模的方向成一直角时,因为侧孔容易形成塑胶产品上的倒扣部份。一般的方法是使用角针”Angle Pin〔及活动侧模”Split Mould〔,或使用油压抽哥。留意哥针在胶料填充时会否受压变形或折断,此情况常见於长而直径小的哥针上。因模具的结构较为复杂,模具的制造成本比教高,此外,生产时间亦因模具必须抽走哥针才可脱模而相应增加。 其他设计考虑 有关孔穴在产品设计上的考虑,尚有下列各点: 1. 多级”多个不同直径但相连的孔〔的孔可容许的深度比单一直径的孔长;此外,将模具件部份孔位偷空,亦可将孔的深度缩短,下图说明这两种方法的应用。

塑胶产品检验规范

塑胶产品检验规范 1. 目的 本规范旨在定义塑胶制品品质标准,为产品设计者提供达到产品图纸图面要求的系统,为质检员提供塑胶制品检验与判定的参考依据,同时是模具及塑胶制品供应商对品质要求认知的准则。 2.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试产验证、生产组装所需塑胶制品的成品. 3. 职责 本规范由品质部和注塑部负责制定,品质部负责实施和维护。 4. 定义 4.1 缺陷 发生危险影响产品的安全性能,或产品使用性能不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或显著的降低其实用性质,或不影响产品的实用性但影响产品外观的缺点。 4.2 塑胶制品外观缺陷 4.2.1 欠注———射胶量不足,制件缺料或不饱满。 4.2.2 毛边———分模面挤出的塑胶。 4.2.3 缩水———材料冷却收缩造成的表面凹陷。 4.2.4 凹痕凸起—制件受挤压、碰撞引起的表面凹陷和隆起。 4.2.5 融接痕——塑胶分支流动重新结合的发状细线。 4.2.6 水纹———射胶时留在制件表面的银色条纹。 4.2.7 拖伤———开模时分模面或皮纹拖拉制件表面造成的划痕。 4.2.8 划伤———制件从模具中顶出后,非模具造成的划痕。 4.2.9 变形———制件出现的弯曲、扭曲、拉伸现象。 4.2.10 顶白———颜色泛白,常出现在顶出位置。 4.2.11 异色———局部与周围颜色有差异的缺陷。 4.2.12 斑点———与周围颜色有差异的点状缺陷。 4.2.13 油污———脱模剂、顶针油、防锈油造成的污染。 4.2.14 烧焦———塑胶燃烧变质,通常颜色发黄,严重时炭化发黑。 4.2.15 断裂———局部材料分离本体。 4.2.16 开裂———制件本体可见的裂纹。 4.2.17 气泡———透明制品内部形成的中空。 4.2.18 色差———实际颜色与标准颜色的差异。 4.2.19 修饰不良—修除制件毛边、浇口不良,过切或未修除干净。 4.3 喷油涂层外观缺陷 4.2.1 泪油———油膜向下流动聚集的泪滴状突起。 4.2.2 油泡———喷油涂层表面泡状突起。 4.2.3 油滴———喷溅到制品表面的油点。 4.2.4 杂质———被喷油涂层包覆的尘点、尘丝。 4.2.5 纹路不良———因材料或机台变化造成塑料件的表面纤纹变化 4.4 表面等级 4.4.1 Ⅰ类:重要的外部表面。包括:外壳制件的产品正面、上面或指定面的表面,或其它制件与外壳组装后露在产品正面、上面或指定面的表面。 4.4.2 Ⅱ类:除Ⅰ类外,次要的外部表面。 4.4.3 Ⅲ类:内部表面。

塑胶外壳外观检验标准超详细

一、目的 1.为规范操作,方便IQC检料有据可依,物料检验有标准参考所制定。. 二、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的数码产品来料、成品的检验。 三、职责 1、IQC员对来料进行检验、判定、标识、记录。 2、IQC组长对异常情况的判定、分析、反馈。 3、品质主管、IQC组长、QC组长对不良品的判定、分析、协同采购要求供应商改善,提升产品品质。 四、抽样计划 按GB2828-2003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外观抽样依据MIL-STD-105E 一般Ⅱ级随机抽样 AQL :CR=0 MAJOR: MINOR: 五、规范内容: 缺陷分类 严重缺点(CRITICAC 简为CR) 会导致使用人员或财产受到伤害、违反法律法规、产品完全失去应有能力,会严重伤害到企业的信誉. 属安全方面的缺陷。 主要缺点(MAJOR 简为MA) 产品失去商品价值或功能不全,及外观不良严重影响使用者感受,及可能导至客户退货或投诉; 次要缺点(MINOR 简为MI) 不会降低产品的使用效果、只是存在外观方面的轻微缺陷。. 检查条件及参数 检验环境:700~900Lux灯光下(二支30W日光灯照明)

检验角度:机体与水平桌面成45度视角。 检验距离:人眼与被检测物业25~35cm,灯与被测物的距离为~检验时间:各面目视检查时间约为3秒针 外观检查面设定:外观检查面设定为ABCD四个面 :A面:消费者经常看到的面,一般为产品的正面或顶部分 :B面:一般为产品的左右两侧面 :C面:一般为产品的底部或背部 ..4:D面:一般为产品的内部 代号 H—变形度(mm) W—宽度(mm) S—制件表面积(mm2) —缺陷直径(mm) L—长度(mm) D—间距(mm)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 基本设计守则 壁厚的大小取决于产品需要承受的外力、是否作为其他零件的支撑、承接柱位的数量、伸出部份的多少以及选用的塑胶材料而定。一般的热塑性塑料壁厚设计应以4mm为限。从经济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不但增加物料成本,延长生产周期”冷却时间〔,增加生产成本。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增加引致产生空穴”气孔〔的可能性,大大削弱产品的刚性及强度。 最理想的壁厚分布无疑是切面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均一的厚度,但为满足功能上的需求以致壁厚有所改变总是无可避免的。在此情形,由厚胶料的地方过渡到薄胶料的地方应尽可能顺滑。太突然的壁厚过渡转变会导致因冷却速度不同和产生乱流而造成尺寸不稳定和表面问题。 对一般热塑性塑料来说,当收缩率”Shrinkage Factor〔低于0.01mm/mm 时,产品可容许厚度的改变达;但当收缩率高于0.01mm/mm时,产品壁厚的改变则不应超过。对一般热固性塑料来说,太薄的产品厚度往往引致操作时产品过热,形成废件。此外,纤维填充的热固性塑料于过薄的位置往往形成不够填充物的情况发生。不过,一些容易流动的热固性塑料如环氧树脂”Epoxies〔等,如厚薄均匀,最低的厚度可达0.25mm。 此外,采用固化成型的生产方法时,流道、浇口和部件的设计应使塑料由厚胶料的地方流向薄胶料的地方。这样使模腔内有适当的压力以减少在厚胶料的地方出现缩水及避免模腔不能完全充填的现象。若塑料的流动方向是从薄胶料的地方流向厚胶料的地方,则应采用结构性发泡的生产方法来减低模腔压力。 平面准则

在大部份热融过程操作,包括挤压和固化成型,均一的壁厚是非常的重要的。厚胶的地方比旁边薄胶的地方冷却得比较慢,并且在相接的地方表面在浇口凝固后出现收缩痕。更甚者引致产生缩水印、热内应力、挠曲部份歪曲、颜色不同或不同透明度。若厚胶的地方渐变成薄胶的是无可避免的话,应尽量设计成渐次的改变,并且在不超过壁厚3:1的比例下。下图可供叁考。 转角准则 壁厚均一的要诀在转角的地方也同样需要,以免冷却时间不一致。冷却时间长的地方就会有收缩现象,因而发生部件变形和挠曲。此外,尖锐的圆角位通常会导致部件有缺陷及应力集中,尖角的位置亦常在电镀过程后引起不希望的物料聚积。集中应力的地方会在受负载或撞击的时候破裂。较大的圆角提供了这种缺点的解决方法,不但减低应力集中的因素,且令流动的塑料流得更畅顺和成品脱模时更容易。下图可供叁考之用。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支柱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支柱(Boss) 一、基本设计守则 支柱突出胶料壁厚是用以装配产品、隔开物件及支撑承托其他零件之用。空心的支柱可以用来嵌入件、收紧螺丝等。这些应用均要有足够强度支持压力而不致於破裂。 支柱尽量不要单独使用,应尽量连接至外壁或与加强筋一同使用,目的是加强支柱的强度及使胶料流动更顺畅。此外,因过高的支柱会导致塑胶部件成型时困气,所以支柱高度一般是不会超过支柱直径的两倍半。加强支柱的强度的方法”尤其是远离外壁的支柱,除了可使用加强筋外,三角加强块”Gusset plate的使用亦十分常见。 一个品质好的螺丝/支柱设计组合是取决於螺丝的机械特性及支柱孔的设计,一般塑胶产品的料厚尺寸是不足以承受大部份紧固件产生的应力。固此,从装配的考虑来看,局部增加胶料厚度是有需要的。但是,这会引致不良的影响,如形成缩水痕、空穴、或增加内应力。因此,支柱的导入孔及穿孔”避空孔的位置应与产品外壁保持一段距离。支柱可远离外壁独立而处或使用加强筋连接外壁,後者不但增加支柱的强度以支撑更大的扭力及弯曲的外力,更有助胶料填充及减少因困气而出现烧焦的情况。同样理由,远离外壁的支柱亦应辅以三角加强块,三角加强块对改善薄壁支柱的胶料流动特别适用。 收缩痕的大小取决於胶料的收缩率、成型工序的叁数控制、模具设计及产品设计。使用过短的哥针、增加底部弧度尺寸、加厚的支柱壁或外壁尺寸均不利於收缩痕的减少;不幸地,支柱的强度及抵受外力的能力却随着增加底部弧度尺寸或壁厚尺寸而增加。因此,支柱的设计须要从这两方面取得平衡。

二、不同塑胶材料的设计要点 ABS 一般来说,支柱的外径是内径的两倍已足够。有时这种方式结果支柱壁厚等於或超过胶料厚度而增加物料重量和在表面产生缩水纹及高成型应力。严格的来说支柱的厚度应为胶料厚度的50-70%。如因此种设计方式而支柱不能提供足够强度,但已改善了表面缩水。斜骨是可以加强支柱的强度,可由最小的尺寸伸延至支柱高的90%。若柱位置接近边壁,则可用一条肋骨将边壁和柱相互连接来支持支柱。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出模角篇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出模角篇 基本设计守则 塑胶产品在设计上通常会为了能够轻易的使产品由模具脱离出来而需要在边缘的内侧和外侧各设有一个倾斜角”出模角〔。若然产品附有垂直外壁并且与开模方向相同的话,则模具在塑料成型後需要很大的开模力才能打开,而且,在模具开启後,产品脱离模具的过程亦相信十分困难。要是该产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上已预留出模角及所有接触产品的模具零件在加工过程当中经过高度抛光的话,脱模就变成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出模角的考虑在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 因注塑件冷却收缩後多附在凸模上,为了使产品壁厚平均及防止产品在开模後附在较热的凹模上,出模角对应於凹模及凸模是应该相等的。不过,在特殊情况下若然要求产品於开模後附在凹模的话,可将相接凹模部份的出模角尽量减少,或刻意在凹模加上适量的倒扣位。 出模角的大小是没有一定的准则,多数是凭经验和依照产品的深度来决定。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选择也在考虑之列。一般来说,高度抛光的外壁可使用1/8度或1/4度的出模角。深入或附有织纹的产品要求出模角作相应的增加,习惯上每0.025mm深的织纹,便需要额外1度的出模角。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列出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的关

系,可作为叁考之用。此外,当产品需要长而深的肋骨及较小的出模角时,顶针的设计须有特别的处理,见对深而长加强筋的顶针设计图。 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 不同材料的设计要点 ABS

一般应用边0.5°至1°就足够。有时因为抛光纹路与出模方向相同,出模角可接近至零。有纹路的侧面需每深0.025mm(0.001 in)增加1°出模角。正确的出模角可向蚀纹供应商取得。 LCP 因为液晶共聚物有高的模数和低的延展性,倒扣的设计应要避免。在所有的肋骨、壁边、支柱等凸出膠位以上的地方均要有最小0.2-0.5°的出模角。若壁边比较深或没有磨光表面和有蚀纹等则有需要加额外的 0.5-1.5°以上。 PBT 若部件表面光洁度好,需要1/2°最小的脱模角。经蚀纹处理过的表面,每增加0.03mm(0.001 in)深度就需要加大1°脱模角。 PC 脱模角是在部件的任何一边或凸起的地方要有的,包括上模和下模的地方。一般光华的表面1.5°至2°已很足够,然而有蚀纹的表面是要求额外的脱模角,以每深0.25mm(0.001 in)增加1°脱模角。 PET 塑胶成品的肋骨,支柱边壁、流道壁等,如其脱模角能够达到0.5°

塑胶件检验与验证标准

文件修订/变更记录表 文件发放控制记录表

《GB/T 2423.5-1995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第二部分:机械冲击试验》 4外观检查面定义: A 面:暴露在外,正常使用中可直接看到的主要表面,除 LCD 显示视窗区外的手机直视面。 B 面:暴露在 外,且正常使用时候并直接看到的次要表面,如底壳组件的正面,上部与底 部、两侧面,电池盖,正常使用时可看到的区域。 C 面:正常使用时看不到,只有在卸电池或 SIM 卡时可看到的内表面及手机配件。如:底 壳的电池仓、电池盖的内表面,彩盒及手机配件(电池、耳机、数据线)。 5塑胶件不良缺陷术语及定义 1.1点缺陷:具有点形状的缺陷。测量尺寸时以其最大直径为准。 1.2混色:不能被完全熔融的、不同于机壳颜色的其它异色。 1.3顶高:由于塑胶件较难脱模,顶针局部受到强大的顶出力所产生的凸起。 1.4顶白:由于塑胶件较难脱模,顶针局部受到强大的顶出力所产生的白印。 1.5硬划痕(有感划痕):由于硬物摩擦而造成样品表面有深度的划痕。 1.6细化痕(无感划痕):指样品表面没有深度的划痕。 1.7批锋:由于注塑参数或模具的原因,造成在塑胶件的边缘、分型面、顶针孔、镶 件等处溢出的多余 胶料,摸上去有刮手的感觉。 1.8磨花:由摩擦造成的塑胶件表面轻微的划伤痕。 1.9批伤:削除批锋时由于操作工艺的不当造成的削痕。 1.10拖伤:因注塑压力过大或型腔不平滑,脱模时所造成边缘的擦伤。 1.11缺胶:因注射压力不足或模腔内排气不良等原因,使熔融胶料无法到达模腔内 某一角落而造成的射 胶不足现象。 1.12熔接线:塑胶熔体在型腔中流动时,遇到阻碍物(型芯等物体)时,熔体在过 阻碍物后 不能很好的融合,于是在塑胶件表面形成一条明显的结合线。 1目的 制定控股有限公司各种类型手机用塑胶件的检验标准和试验方法,确保智能终端事业部所 有采购、生产的手机用塑胶件能满足研发设计、生产及用户使用的要求。 2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手机用塑胶件的检验及认证。 3引用标准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B:高温试验方法》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3.1 3.2 3.3 3.4 3.5 3.6 试验A:低温试验方法》 试验Ca:恒定湿热试验方法》 试验N:温度变化试验方法》 试验:温度冲击试验方法》 第二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d:自由跌落》 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