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 第十章 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营养学发展1. 动物营养学起源动物营养学起源于人们对动物饲养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料的营养价值。
(1)早期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组成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能力上。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提出了“呼吸是燃烧的一种形式”,为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李比希的贡献:德国农业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是动物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动物营养的有机体理论,即动物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有机物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动物营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上。
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不同营养物质对动物生长和健康的重要性。
(2)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动物营养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营养物质的分类、营养生理学、营养代谢等。
同时,饲料工业的发展和饲养标准的建立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3)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开始探讨营养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营养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3. 我国动物营养学发展(1)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依赖于引进和消化国外的研究成果。
(2)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饲养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等。
(3)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包括营养与基因调控、营养与环境友好型畜牧业、饲料添加剂研究等。
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养标准

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养标准动物的健康与生长离不开适当的营养供应和科学的饲养管理。
了解动物的营养需求以及相应的饲养标准,对于养殖业者和爱宠主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养标准展开详细阐述。
一、动物的营养需求无论是家禽、畜牧动物还是宠物,它们的营养需求都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要素。
以下将对这些要素的作用和供给进行介绍。
1. 能量需求:能量是动物生长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它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不同动物的能量需求量有所不同,需根据其品种、生长阶段、体重等因素进行合理的供给。
2. 蛋白质需求:蛋白质是维持动物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构成物质,是动物体内组织和细胞的基本组成成分。
不同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会有所差异,养殖者和主人需要根据动物品种和生长阶段,提供适宜的蛋白质含量的饲料。
3. 脂肪需求:脂肪在动物体内有能量储存和维持体温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脂肪的需求程度不尽相同,适量的脂肪摄入能促进某些动物毛发和皮肤的健康生长,但过量的脂肪摄入则容易导致肥胖问题。
4. 维生素需求:维生素在动物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促进新陈代谢,维持正常的神经和肌肉功能等。
不同维生素对于不同动物的需求量也有所不同,养殖者和主人需合理配置维生素的种类和摄入量。
5. 矿物质需求:矿物质是动物体内的基本元素,对生长发育和体内代谢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各种矿物质对于动物的需求量和比例都有一定的要求,饲养者需提供合适的饲料含量以满足动物的矿物质需求。
二、动物的饲养标准了解动物的饲养标准是为了保证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防止营养不平衡和相关疾病的发生。
以下将对不同类型动物的饲养标准进行介绍。
1. 家禽的饲养标准:家禽包括鸡、鸭、鹅等,它们的饲养标准主要包括合理饲料配方、适宜生长环境、科学饲喂等。
合理的饲料配方应根据不同品种和生长阶段提供适宜的能量和营养素含量。
生长环境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饲喂过程需定时定量,避免过饥或过饱。
动物营养与饲料——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活动量估计:在基础代谢率基础上增加一定%
二、维持蛋白质需要的估计
1.基本概念及定量表示方法
(1)内源尿氮(EUN) 采食无N日粮后,从尿中
排出数量稳定的N;
EUN排泄量:0.5mg/KJ 绝食代谢,
150mg/kgW0.75.
❖ (2)代谢粪氮(MFN)
❖
采食无N日粮后,从粪中排出的数量稳
定的N;
❖
❖ 按排粪量估计:11g/kg粪DM(反刍动 物).
按采食量估计: 非反刍动物: 1-2g/ kg DM;
反刍动物: 4-6g/kg DM; 按EUN估计: 猪禽:40%;
马、兔:60%; 牛、羊: 80%;
简言之,即特定动物系统成套的营养定额就是 饲养标准,简称“标准”。
二、内容
饲养标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说明
介绍标准的研究方法,研究条件,标准特 点,使用方法及建议等。
2、需要量
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内容
3、饲料营养价值表
标准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般分畜种列出常用饲 料的各种概略养分含量、能值、一些纯养分的 含量及某些养分的消化率或利用率等。
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教学内容
概述 维持营养需要
第一节 概 述
一、概念 二、内容 三、应用
一、概念
1、营养需要
指动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 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 要求,它是一个群体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 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2、饲养标准
是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 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 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
动物营养学-13 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x

否一致或比较相近,若品种间差异太大,则标准难以应用 于对象。
除了动物遗传特性外,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合理设定保
险系数使“标准”规定的营养定额适合应用对象的实际情 况。
三、应用饲养标准的基本原则
(二)应用标准定额的灵活性
“标准”中的定额对具有广泛或比较广泛的共同基础的
动物饲养具有应用价值。共同基础小的动物饲养仅有指 导意,而无应用价值。
饲养标准的内容和应用
饲养标准的内容概述 饲养标准的作用 应用饲养标准的基本原则
一、饲养标准的内容概述
(一)饲养标准的种类
已制定饲养的标准:猪、禽、奶牛、肉牛、绵羊、山羊、
马、兔、鱼、实验动物、狗、猫、非人灵长类动物等。
一些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珍稀动物、观赏动物等也在
不同程度上有了一定的饲养标准或营养需要量。
二、饲养标准的作用
(四)提高科学养殖水平
饲养标准具有帮助饲养者计划和组织饲料供给,
科学决策发展规模,提高科学饲养动物的能力。
(一)选用“标准”的合适性
三、应用饲养标准的基本原则
“标准”都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所选用的“标准”是
否适合要被应用的对象,须认真分析其对应用对象的适合 程度。
选用每个“标准”,应考虑其所要求的动物与应用对象是
第一节
饲养标准
饲养标准的概念 饲养标准的基本特性 饲养标准的发展
一、饲养标准的概念
(一)饲养标准
饲养标准:是指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
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
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 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的统称。
“标准”是一个传统专业名词术语,其含义和
准确程度受科学研究条件和技术进步程度制约。
《动物营养学》习题解答【精选】

《动物营养学》课程习题解答绪论1.名词解释:营养;动物营养;动物营养学2.问答题:(1)动物营养学的任务是什么?(2)简述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简述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1.名词解释:营养物质;概略养分分析分案;游离水(自由水、初水分);吸附水(结合水);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非蛋白氮;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可消化养分;消化率;表观消化率与真消化率;抗营养物质2.问答题:(1)饲料中概略养分的种类有哪些?(2)说明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基本功能。
(3)比较动植物体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差别。
(4)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有哪些?比较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5)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有哪些?(6)影响消化率的因素与哪些?第二章水的营养1.名词解释:代谢水;总可溶固形物2.问答题:(1)水的性质有哪些?(2)水的营养生理作用有哪些?(3)说明水的来源和排泄途经。
(4)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有哪些?(5)水缺乏将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6)衡量水质的指标有哪些?第三章蛋白质营养1.名词解释:美拉德反应(棕色反应);瘤胃氮素循环;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与条件性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净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效率比;蛋白质化学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可消化氨基酸、可利用氨基酸与有效氨基酸;蛋白质降解率;理想蛋白质;氨基酸平衡;氨基酸互补;氨基酸拮抗;氨基酸中毒2.问答题:(1)组成蛋白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有哪些?(2)蛋白质的性质及分类。
(3)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4)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有哪些?(5)比较非反刍动物与反刍动物蛋白质消化代谢的特点。
(6)说明反刍动物蛋白质评定新体系的特点。
(7)说明单胃动物理想蛋白质模式的特点。
(8)动植物体内NPN的种类。
(9)反刍动物利用尿素应注意的问题。
(10)瘤胃微生物在饲料蛋白质降解过程中的利弊。
十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

二、研究方法
2、析因法
根据“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分开的原理,分 别测定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各项需要之和即为 畜禽的营养总需要量。
养分总需要量=维持需要+生产需要
二、研究方法
如体重600kg奶牛,日产奶30kg NE需要量: 维持需要= 85 × 600 0.75 =10.305 千卡 产奶需要=740×30=22.200千卡 总NE需要=32.505千卡
2、需要量
标准的主要内容。
饲养标准中的指标体系
1.能量指标体系 DE、ME、NE、TDN、NND 2.蛋白质指标体系 CP、DCP、RDP、UDP、DIP、UIP 3.氨基酸指标体系 EAA、DAA、TDAA、TAAA 4.其他指标体系 采食量、EFA、维生素、矿物元素及非由于素指标
饲养标准中数值的表达方式
如用饲养试验确定猪饲粮中适宜食盐水平:
食盐(占饲粮% ) 0 0.1 0.2 0.3 0.4 0.5 1.0
ADG(kg)
.40 .63 .66 .67 .67 .67 .61
F/G
3.45 3.20 3.21 3.26 3.32 3.36 3.37
二、研究方法
• 优点
直接、客观,便于应用。
• 缺点
一、概念
2、饲养标准(Feeding Standard)
是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 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 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 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
简言之,即特定动物系统成套的营养定额就是 饲养标准,简称“标准”。
一、概念
3、饲养标准含义
二、研究方法
•综合法与析因法比较
营养需要和标准

第十三章 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动物营养学既要研究阐明不同种类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素种类、作用和代谢利用规律,还要研究阐明每一种营养素需要的数量。
这两方面的的研究成果对提高动物生产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便于应用,动物营养学家总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将这些研究成果,特别是定量研究成果,加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面的成果,按动物种类总结成一套系统、简明、实用的表册式配套资料,供生产和科学研究应用。
这种系统的资料在五十年代以前一般叫做饲养标准,现在又称为营养需要。
本章主要对其基本特性、内容及其表达形式、应用原则和意义等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 饲养标准一、饲养标准的概念(一)饲养标准(Feeding Standard) 是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
简言之,即特定动物系统成套的营养定额就是饲养标准,简称“标准”。
“标准”是一个传统专业名词术语,其含义和准确程度受科学研究条件和技术进步程度制约。
早期的“饲养标准”基本上是直接反应动物在实际生产条件下摄入营养物质的数量,“标准”的适用范围比较窄。
现行饲养标准则更为确切和系统地表述了经实验研究确定的特定动物(不同种类、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状态、生产性能、不同环境条件等)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数值。
(二)营养需要(Nutrient Requirements,也称营养需要量) 是指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
简称“需要”。
营养需要量是一个群体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制定这种营养需要的目的是为了使营养物质定额具有更广泛的参考意义。
因为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同品种或同种动物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对特定营养物质需要量没有明显差异,这样就使营养需要量在世界范围内可以相互借用参考。
为了保证相互借用参考的可靠性和经济有效地饲养动物,营养物质的定额按最低需要量给出。
动物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一、营养需要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一)营养需要
指动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 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 量的最低要求。 它是一个群体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 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动物对养分的需要包括两部分维持需要和生 产需要 。
4、提高科学养殖水平
标准帮助饲养者计划和组织饲料供给,科学决策发展
规模,提高科学饲养动物的能力。
五、饲养标准
饲养标准的基本应用原则: 1、选用标准的适合性
标准所要求的动物与应用对象是否一致或比较近似。除 动物遗传特性外,可合理设定保险系数使之相似。
2、应用标准定额的灵活性
营养定额以具有广泛或较广泛的共同基础的动物有应用 价值,共同基础小的动物则只有指导意义。
三、饲养标准
饲养标准基本特性 1、科学性和先进性
其是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高度反映了动 物生存和生产的客观要求,具体体现了本领域科学 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生产实践的最新总结。
2、权威性和严肃性
体现在其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及其制定过程 和颁布机构的地位作用。 饲养标准由有关权威行政部门颁布,我国是农业部, 美国NRC,英国ARC。
五、饲养标准
饲养标准基本特性 3、可变化性
标准仅起到指导饲养者的作用,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调 整营养定额,认真考虑保险系数。 只有充分考虑标准的可变化性,才能保证对动物经济 有效的供给,更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常数
a,b,c,d,e:每单位代谢体重或单位重量产品所需营 养物质; X,Y,Z:各产品产量。
2.综合法: --即反应曲线法。
根据动物体营养物质的进出平衡,动物的生 理、生产反应来估测养分的需要。即剂量-效应反应曲线。
笼统测定某个生理状况或数个生产目的下,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总需要量,而不 剖析构成此需要量的组成。 仅能了解总需要量,不能反映构成总需要的生理过程。
1. 避免生产上的盲目性。
按标准对动物进行饲养
2.便于牧场制订饲料生产与供应计划。
营养需要量 的研究
养分利用的 基础研究
饲料营养价值 的评定
营养需要表 (饲养标准)
合理配制日粮
饲料营养 价值表
动物的 科学饲养
生产效率提高 生产成本降低
饲料资源的 合理利用
图
饲养标准的制定和意义
三、饲养标准的应用
第十章 动物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第一节 动物营养需要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节 饲养标准
第一节 动物的营养需要及其研究方法
一、营养需要的概念
(一)营养需要(nutrient requirements):
指在某一状态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 (即数量与质量的要求)。
性能和环境条件等的不同,动物需要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也就不同。见《动物营养学》P183.
适用。一般禽的饲养标准都按这种方式表示。猪的饲养标准则上述两种表达方式同时并列。 对自由采食、全价日粮
3.与某些主要营养物质的比例关系: 4.以动物代谢体重或体重表示:
或正相关。 营养需要量与自然体重或代谢体重呈正比
5.按生产力表示: 营养物质的需要与产品产 量相关。
如奶牛每产1千克标准奶需要粗蛋白质58克,母猪带仔10-12头每天需要消化能66.9兆焦等。
因动物种类、品种、年龄、性别、生理机能、生产目的、生产
(二)最低需要量:
指 为 了 预 防某 种 养 分 的 缺 乏 或 不 足 症 , 动 物 必 须 获 得 的 最 低 养 分 量 。
(三)适宜需要量:
(四)供给量:
使动物处于饲料利用最充分,生产处于最佳状态或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时的养;次适需要量: 是指
三、动物营养需要的测定方法
(一)衡量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标征:
即动物反映需要量的标志特征。
营养物质确切需要的适宜标征尤为重要。 应产品的产量作为衡量适宜需要量的标志。
确定需要量时,选择判定动物对
1.以体重或产量为标征:
生长动物用增重率(常用日增重),其他产品动物则以相
综合标志。
只是总量的标志,不能反映营养物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饲养标准
P183、7
一、饲养标准(feeding standard)的概念
根据动物的不同种类、年龄、体重、性别、 生理阶段、生产目的与水平等,以科学研究 结果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科 学地规定一头动物每天应给予的营养物质及 其数量。
(或/和日粮营养物质的含量)
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的规定称为饲养标准。
(二)营养需要量的表达方式:
1.每头每日需要量:
常用于小型厂(场)或非全价日粮的供给。
计饲料供给或对动物进行严格计量限饲。一般反刍动物的饲养标准以这种方式表达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便于估
2.单位重量饲粮中营养物质浓度(含量):
风干或全干基础两种。以百分比或g、mg、 μg/kg表示,能量用Kj/kg、Mj/kg。
养分的供给虽不足以使动物产生明显的临床缺乏表现,但却能严重影动物的生产性能。 响分需要量。
在适宜需要量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保险系数(安全系数),即得到此供给量。
营养需要量、供给量是针对动物群体而言, 是平均值。
二、动物营养需要的指标和表达方式
(一)指标:
主要指标:
1.采食量:干物质或风干物质的采食量。 P188.
饲养标准: 包括下列部分或全部 P187
序言、研究综述;
动物的营养需要量或供给量(包括确定需要量的 原则的扼要说明); 饲料营养价值表;
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
典型饲粮配方;
参考文献。
饲养标准一般需经专家组根据研究进展和生产情况不断进行修订,并定期或不定期由权威机关颁发行。
二、制定标准的意义:
应用基本原则:参见P191
灵活应用,依情适当增减。
目前各国动物饲养标准中常用的
2.能量:有DE;ME;NE。
禽:多用ME。
各国都比较一致。
猪:DE、ME。我国用DE。
各国不完全一致。美国、加拿大等国用DE;欧洲多用ME,也同时标出DE。
反刍动物:DE、ME、NE。多用NE。
3.蛋白质:CP和DCP。
奶牛饲养标准中CP和DCP都有,
反刍动物还用过瘤胃蛋白和瘤胃降解蛋白。
效 应
需要量
剂量
其测定方法:
饲养试验、平衡试验(消化、代谢)、屠宰试 验(了解养分的沉积情况)、生物学法(包括生 长速度、疗效、病变、血相、组织分析等, 常用于Vit、矿物元素需要)等。 其中严格控制试验条件的饲养试验法应用最 常用。
方法是利用不同营养浓度的饲粮同时进行饲养试验,根据动物的生理、生产反应来估测养分给量。 利用模拟模式估计动物的营养物质需要量或利用简单的数学模型给出特定动物的营养物质需要量正在不断发展之中。
2.以体内或产品中沉积营养物质的量为标征:
比以总重量为标征要准确。比较费时费力。
3.以动物生理生化的参数为标征:
体内酶活、血液某些成分的浓度以及其他生 理指标的正常与否等
,与动物体对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量视为动物的需要量。如猪锌。
以重量变化为标征不敏感的营养物质,如矿物元素、维生素等,常用此标征。具体测定时则把保证最低正常生理值(不出现缺乏症)的营养物质供给
只作参考,无法律作用。
在饲养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考虑了一些影响因素,有一
定的代表性,相对合理。但实际生产中的动物、环境、饲料、经济状况等千变万化。
灵活应用,依情适当增减。
三、饲养标准的应用
属指导性标准,无法律作用。
饲养标准具有两面性:
1.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对生产有指导作用 2.有区域性、条件性和局限性 3.可变性,不但发展
4.氨基酸:部分或全部必需氨基酸和半必需氨 基酸的需要量。
饲养标准中一般列出
5.必需脂肪酸:
多数饲养标准中列出了亚油酸的需要量。
6.维生素:
反刍动物:部分或全部的脂溶性维生素; 非反刍动物: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部分或 全部。
7.矿物元素:钙、总磷、有效磷、钠和氯(或 食盐);微量元素中铁、铜、锌、锰、碘、 硒等。
4.经济效益标征:商品生产的最佳标征。
5.环境标征:ຫໍສະໝຸດ (二)确定动物营养需要量的研究方法
方法很多。可分为两类,即析因法和综合法。
营养物质的总需要量,包括各种机能活动的需要。即:
1.析因法:
总需要量= 维持需要+生产需要
公式:R=aWb+cX+dY+eZ+…… 结果为净养分量
各生产需要
W:体重(kg); Wb:代谢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