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解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唐僧认为“劝善”就是“惩恶”,孙悟空认同这样的看法吗?联系《西游记》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解析】【分析】唐僧、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得最生动感人的行善者形象,都具有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行善思想。

唐僧广施仁慈,注重劝善;孙悟空嫉恶如仇,注重惩恶。

通过对他俩行善思想的比较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主旨、艺术构思,以及他俩在行善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对于当今的行善事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孙悟空并不认同唐僧“劝善”就是“惩恶”的看法。

“劝善”可以治本,“惩恶”可以治标。

没有“惩恶”,就等于没有了规矩方圆,不知悔改的坏人就可作恶多端。

所以两者都不能缺少。

可举白骨精之例证明之。

故答案为: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点评】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________;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含解析(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图中与孙悟空打斗的人物是谁?请根据图示简述该场打斗的结果。

【答案】红孩儿。

悟空请来四海龙王喷水助阵,也不敌红孩儿的三昧真火。

悟空反被烟呛得败下阵来。

【解析】【分析】图片描绘的是大战红孩儿的情节。

红孩儿想吃唐僧肉,变作小孩喊救命,把唐僧抓到了火云洞。

悟空得知红孩儿是自己五百年前结拜的兄长牛魔王之子,想要借此关系向他讨还师父。

红孩儿不信悟空所说,从口鼻中喷出烟火烧退悟空八戒。

龙王弟兄被请来向红孩儿喷水,可红孩儿喷的是三昧真火,雨水浇不灭,反使悟空熏了一身的烟火。

故答案为:红孩儿。

悟空请来四海龙王喷水助阵,也不敌红孩儿的三昧真火。

悟空反被烟呛得败下阵来。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

要求考生熟读名著,了解名著的内容和基本情节,掌握相关的人物及故事,其次要求考生读懂图片了解图内容。

2.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二人赶到他洞门前,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两拳。

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破鼻子,満出些血来,擦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间间眼火焰齐生。

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

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涮,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诚天炽地。

八戒了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在火里,莫想得活,把老猪弄做个烧热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快走,快走!”说声走,他也不顾行者,跑过涧去了。

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读,撞入火中,寻那妖怪。

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

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

那妖精在门首,看得明白,他见行者走了,却才收了火具,帅群妖,转于洞内,闭了石门,以为得胜,着小的排实奏乐,欢笑不题。

(1)选段所说的妖精是谁?孙悟空为何要和他大战一场?胜负如何?(情节关联)(2)这妖精的结局如何?请概括一下。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在一次讲演中说,《西游记》善于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去讲一些生活哲理。

你从下面这个片段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

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竿。

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

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

断是这畜生弄喧!”(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答案】【示例1】再有能耐的人也有一些无法隐藏的弱点。

【示例2】假象终究是要被人揭穿的。

【解析】【分析】节选部分内容主要写悟空的尾巴不知道该放哪儿合适。

真君因不曾见过庙宇后竖着旗杆这一细节识破了悟空变成的土地庙,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一情节反映出的生活哲理即可。

如:生活经验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故答案为:【示例1】再有能耐的人也有一些无法隐藏的弱点。

【示例2】假象终究是要被人揭穿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名著的阅读积累与理解。

学生要注意积累,注意对作者、背景、写作特色、人物及故事情节理解;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

要结合选段进行分析理解。

2.名著阅读(1)阅读小贴士,为下面名著选择合适的腰封。

第一组:①《白洋淀纪事》:②《湘行散记》:第二组:③《猎人笔记》:④《镜花缘》:A.冀中平原的诗意与浪漫,战争年代的人性美与人情美,普通劳动者的胸襟和品性,中华民族的正气和精神。

B.君子国、大人国、歧舌国、女儿国、黑齿国、淑士国等三十余个国家的奇闻异事、风土人情令人目不暇接、忍俊不禁。

想象绚丽斑斓,人物形象鲜明,中国古代有名的“才学”小说。

C.一部深沉奇丽的乐曲:湘西的现实与历史交织,独特的自然世界与别样的生命形态交融,美丽纯净的自然风物背后隐含的无奈与无常.....D.一个俄罗斯作者行猎漫游见闻,19世纪中叶俄罗斯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高尔基称之为“异常优美”的作品。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名著导读练习答案及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名著导读练习答案及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名著导读练习答案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以下题目。

听他们说,世上还不曾有过像他那样尽心尽责的护林人:“连一捆枯枝都不让人拿走;要是你拿走林中的东西,无论在什么时候,哪怕在深更半夜,他会像雪一样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休想抗拒,因为他力大无比、又像魔鬼那样灵活……没有任何东西能收买他,无论金钱美酒都不管用;他不受任何诱惑。

有些人多次想干掉他,都干不成。

”①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作品),这是一部“异常优美”(高尔基语)的作品。

②尽心尽责的护林人,被称为“孤狼”“没有任何东西能收买他”,但他为何还是放走了偷树的庄稼人?________(2)北大教授林庚认为:“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

”的确,孙悟空与妖魔以及诸天神的角逐,也明显带有游戏意味。

你如何理解“儿童的游戏性”?请结合孙悟空的相关情节加以阐释。

【答案】(1)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因为内心善良的孤狼了解到偷树的庄稼人家境的艰难窘境,油然而坐同情之心,就不顾自己可能受到主人责罚的风险而放走了偷树人。

(2)儿童的游戏总是轻松愉快的,虽然西天取经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孙悟空大都能应付自如,七十二变、筋斗云等超凡能力,让他的降妖除魔像游戏一样。

比如与二郎神追逐,土地庙外树起了旗杆,钻到老妖肚子里翻跟斗等,都是易于顽童的恶作剧。

孙悟空的形象符合儿童的眼光,他的自由与不羁,体现出一份天真的童心。

(有情节,扣住“儿童的游戏性”即可)【解析】【分析】阅读《猎人笔记》,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

(1)①这段文字选自《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

②小说反映了农奴制下俄罗斯农村的现状,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 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名著导读练习答案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名著导读练习答案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名著导读练习答案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挂着一根穹头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

()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采寻人了!”……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断乎是个假的。

等老孙去看采。

”①选段出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②文中括号处人物指的是________。

③结合文中划线句行者说的话语简要说说行者认为胡说明的理由________。

(2)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A.(狗·猫·鼠)B.《五猖会》C.《二十四孝图》D.《琐记》【答案】(1)《西游记》;吴承恩;八戒(或猪八戒);他知道自己打死的是妖精,“老妈妈”与妖精不可能有关系自己刚打死女儿,老妈妈就来寻女儿不可能(2)D【解析】【分析】(1)①②此语段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③根据对这个故事情节的积累可知,文中括号处的人物是猪八戒。

④因为孙悟空有火眼金睛,他能一眼看出这是妖精变的来骗师傅的,因此才说她胡说。

据此意思答题即可。

(2)《狗·猫·鼠》里面有长妈妈踩死了他的隐鼠的内容,《五猖会》我背书的时候,有“长妈妈即阿长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的情节,《二十四孝图》有“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只有《琐记》中没有提到阿长。

故答案为:⑴1、《西游记》;2、吴承恩;3、八戒(或猪八戒);4、他知道自己打死的是妖精,“老妈妈”与妖精不可能有关系自己刚打死女儿,老妈妈就来寻女儿不可能⑵ D【点评】⑴此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

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及解析(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及解析(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及解析(1)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名著阅读(1)阅读小贴士,为下面名著选择合适的腰封。

第一组:①《白洋淀纪事》:②《湘行散记》:第二组:③《猎人笔记》:④《镜花缘》:A.冀中平原的诗意与浪漫,战争年代的人性美与人情美,普通劳动者的胸襟和品性,中华民族的正气和精神。

B.君子国、大人国、歧舌国、女儿国、黑齿国、淑士国等三十余个国家的奇闻异事、风土人情令人目不暇接、忍俊不禁。

想象绚丽斑斓,人物形象鲜明,中国古代有名的“才学”小说。

C.一部深沉奇丽的乐曲:湘西的现实与历史交织,独特的自然世界与别样的生命形态交融,美丽纯净的自然风物背后隐含的无奈与无常.....D.一个俄罗斯作者行猎漫游见闻,19世纪中叶俄罗斯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高尔基称之为“异常优美”的作品。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

”....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①孙悟空为什么称罗刹为“嫂嫂”?②罗刹说“坑陷我子”是指哪件事情?(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鲁迅先生活着的时候,给予海婴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他自己生活在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许广平《鲁迅先生与海婴》请结合《五猖会》或《二十四孝图》中一两件鲁迅先生“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的事,谈谈你对划线句的理解。

【答案】(1)①A;②C;③D;④B(2)①孙悟空与牛魔王是结义兄弟,罗刹是牛魔王的妻子。

②罗刹女与牛魔王的儿子是火云洞的红孩儿,因捉拿唐僧,要吃唐僧肉,被观音菩萨收去做了善财童子。

罗刹女因见不到儿子对悟空怀恨在心。

(3)示例:《五猖会》中鲁迅先生回忆小时候,满怀兴奋,急匆匆要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要幼时的鲁迅背诵《鉴略》,读背后才放他去看赛会,以至于幼年鲁迅看赛会的兴趣全消。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及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及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唐僧认为“劝善”就是“惩恶”,孙悟空认同这样的看法吗?联系《西游记》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解析】【分析】唐僧、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得最生动感人的行善者形象,都具有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行善思想。

唐僧广施仁慈,注重劝善;孙悟空嫉恶如仇,注重惩恶。

通过对他俩行善思想的比较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主旨、艺术构思,以及他俩在行善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对于当今的行善事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孙悟空并不认同唐僧“劝善”就是“惩恶”的看法。

“劝善”可以治本,“惩恶”可以治标。

没有“惩恶”,就等于没有了规矩方圆,不知悔改的坏人就可作恶多端。

所以两者都不能缺少。

可举白骨精之例证明之。

故答案为: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点评】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名著阅读。

(1)“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

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文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具情节是:________ 。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练习阅读训练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练习阅读训练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阅读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图中与孙悟空打斗的人物是谁?请根据图示简述该场打斗的结果。

【答案】红孩儿。

悟空请来四海龙王喷水助阵,也不敌红孩儿的三昧真火。

悟空反被烟呛得败下阵来。

【解析】【分析】图片描绘的是大战红孩儿的情节。

红孩儿想吃唐僧肉,变作小孩喊救命,把唐僧抓到了火云洞。

悟空得知红孩儿是自己五百年前结拜的兄长牛魔王之子,想要借此关系向他讨还师父。

红孩儿不信悟空所说,从口鼻中喷出烟火烧退悟空八戒。

龙王弟兄被请来向红孩儿喷水,可红孩儿喷的是三昧真火,雨水浇不灭,反使悟空熏了一身的烟火。

故答案为:红孩儿。

悟空请来四海龙王喷水助阵,也不敌红孩儿的三昧真火。

悟空反被烟呛得败下阵来。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

要求考生熟读名著,了解名著的内容和基本情节,掌握相关的人物及故事,其次要求考生读懂图片了解图内容。

2.运用你课外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________》。

“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故事都出自这本书。

你还能说出这本书里的两个故事吗?________(2)《西游记》中孙悟空所使用的兵器叫________;西天取经成功后,孙悟空被封为________。

【答案】(1)伊索寓言;狮子国王、乌鸦与狐狸、龟兔赛跑(2)如意金箍棒;斗战胜佛【解析】【分析】(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很多,如《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猫和母鸡》《驴和骡子》等。

(2)《西游记》中孙悟空所使用的兵器叫如意金箍棒。

原是太上老君冶炼的神铁,后被大禹借走治水,治水后遗下的定海神珍铁,放在东海。

斗战胜佛是佛教里面著名的“三十五佛”中的一位。

《西游记》中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孙悟空最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故答案为:⑴伊索寓言;狮子国王、乌鸦与狐狸、龟兔赛跑⑵如意金箍棒;斗战胜佛【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作者和故事情节的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西游记》中的一段文字。

那________闻得此言,满心欢喜,对大圣道:“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

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大圣声声道:“愿去,愿去!(1)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是________(2)《西游记》中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________(3)为什么说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西游记》这部小说也许更像一个励志故事?请简要回答________。

【答案】(1)观音菩萨(2)斗战胜佛(3)示例:《西游记》这部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苦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1)选文选自《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

”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是观音菩萨。

(2)《西游记》中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猪悟能封为净坛使者;沙悟净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

(3)题干问《西游记》这部小说更像一个励志故事的原因。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先说说什么叫励志,“励”字古同“厉”“砺”,有磨炼,振奋的意思。

“志”字最初是“之”字下面一个“心”字,“之”字的意思要去的地方,和心合起来就是心要去的地方就叫做志,现在通俗的讲叫理想。

有一句话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任何一个理想的实现都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孙悟空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断战胜自己磨砺意志的过程。

因此他最后成的佛叫斗战胜佛。

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放弃,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勇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才能成功。

故答案为:⑴观音菩萨;⑵斗战胜佛;⑶示例:《西游记》这部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苦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⑵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⑶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12部(类)中外文学名著。

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2.请根据下面的描述,推测人物。

(人物一)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为人孤傲,正直倔强,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最后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他是________(人物二)她唆使幼童偷母亲的首饰变卖,鼓励他们吃冰,但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却要打骂。

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深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她是________【答案】范爱农;衍太太【解析】【分析】《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其中,范爱农是个思想激进、个性倔直、不趋炎附势的正直青年,与当时的社会潮流格格不入,他的悲剧正如同辛亥革命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的悲剧,他再也经受不住社会的压迫,革命的失败更如同催化剂一般,让他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衍太太是鲁迅所著的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人物。

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

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

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

据此可作答。

故答案为:范爱农;衍太太【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

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

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

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

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

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

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怎么不知道。

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1)选文选自于鲁迅作品《朝花夕拾》的《________》(作品),文中的“他”是________(人名)(2)文中的“他”和鲁迅是什么关系?同时分析一下“他”的人物形象。

(3)联系原著,简要分析“他”悲惨命运是由什么造成的。

【答案】(1)范爱农;范爱农(2)①曾是鲁迅的对头,后来又成为鲁迅的挚友。

②外冷内热;耿直、率真;对改造社会,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有极大的热情;有理想、有抱负、思想进步的觉醒的知识分子。

(3)范爱农的悲剧是当时的黑暗社会所造成的。

范爱农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封建势力复辟的必然结果。

【解析】【分析】(1)此文段出自鲁迅作品《朝花夕拾》中《范爱农》一文。

(2)《范爱农》一文中回忆了范爱农以下几件事:恩师被杀,他却违逆众人,反对发电报;他与作者在回国后结成好朋友,共同办学;由于苦闷困顿,最终悲惨地死去。

范爱农外冷:外表极冷,以白眼看人,面对无聊的争执,把不满藏之于心;内热:对师友知己有极深的感情,保持操守、不妥协、不屈服。

(3)《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

这个悲剧既是个人理想在黑暗社会面前的幻灭,更是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困境的悲剧。

故答案为:⑴范爱农;范爱农;⑵①曾是鲁迅的对头,后来又成为鲁迅的挚友。

②外冷内热;耿直、率真;对改造社会,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有极大的热情;有理想、有抱负、思想进步的觉醒的知识分子;⑶范爱农的悲剧是当时的黑暗社会所造成的。

范爱农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封建势力复辟的必然结果。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⑵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⑶阅读名著,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对名著中的人物,要掌握其形象特征。

阅读名著,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

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做此类常识题,注意题干要求答什么,简要回答即可。

4.阅读名著,回答问题【甲】“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以上选文均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甲文选自《________》,“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是指作者的内心意愿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

(2)乙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藤野先生;弃医从文(2)“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朝花夕拾》各篇中的重要人物的了解,并分析出人物性格特点,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识记其相关的故事情节和文章主旨。

故答案为:⑴藤野先生,弃医从文⑵“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点评】名著题。

本课是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判断即可。

注意鲁迅的散文集有两部,内容各有则重,可根据本文的内容来判断出处。

根据文章内容语言要简洁。

5.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以下几个名号。

请任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解说得名的缘由。

①美猴王②弼马温③齐天大圣④孙行者⑤斗战胜佛【答案】示例一:叫弼马温是因为孙悟空拿了东海的定海神针。

东海龙王上告玉帝,玉帝要捉拿他,但是太白金星出来为他解围,说要招安,便封为“弼马温”,“弼马温”就是管理天马的一个官吏。

后来就一直有人这样叫了。

示例二:叫美猴王是因为在《西游记》中,石猴(即孙悟空)发现水帘洞后: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因为,在此之前,众猴答应拜第一个进入瀑布后的人为王。

示例三:叫齐天大圣是因为,齐天大圣是孙悟空自封的,欲与天齐,与玉帝平起平坐。

后来玉帝因为派十万天兵捉孙悟空未果,就封了他为齐天大圣,不过只是一虚职,无实权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识记。

要熟练掌握小说主要人物的姓名籍贯,出身经历,性格特点,小说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用概括的语言分条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