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区别例题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举例说明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举例说明:
例1:各期生产量不变,销量变动
1)生产量与销量相等(期末、期初存量为0)某企业201×年生产甲产品60000件,销售60000件。
该产品销价40元,单位产品直接材料8元,直接人工10元、变动制造费用6元,变动销售及管理费用4元;全年固定制造费用360000元,全年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160000元。
根据以上资料,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编制该企业甲产品的年度收益表。
①完全成本法:××企业损益表(201×年度)
②变动成本法××企业损益表
2)生产量大于销售量
如上例:假定生产量仍为60000件,销售50000件,其他资料不变。
(期末存量为10000件)
①完全成本法:××企业损益表
②变动成本法:××企业损益表
3)生产量小于销量
该企业期初结存10000件,本期生产60000件,共销售70000件,其他资料如前。
①完全成本法××企业收益表
②变动成本法××企业收益表
例2、各期销量不变,生产量变动
长城公司三年的销量均为6000件,三年的生产量分别是:6000、8000、4000件;第一年存货量为0。
每件产品售价10元,单位变动生产成本4元;固定生产成本总额24000;单位变动推销及管理费用为0元,固定推销及管理费用6000元。
用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来编制损益表。
长城公司收益表(完全成本法)
长城公司收益表(变动成本法)。
管理会计学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区别

1.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不同 完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变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
费用
(1)原因分析:对产品成本概念认识不同 完全:凡是与产品生产相关的耗费支出,都
应计入产品成本
生产耗费: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制造费用:为维持一定生产能力而发生的支出)
毛利 减:经营管理费用
营业利润
变动成本法
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变动生产成本)
生产边际贡献 减:变动经营管理费用
产品边际贡献 减:固定成本 (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和固定经营管理费用)
营业利润
4.产销不平衡时利润额不同
例2—3:某企业产销A产品,单价 100元,单位变动成本60元,固定制造 费用10000元,经营管理费用8000元, 其中变动为2000元,固定为6000元。
该产品本月产量1000件,本月销量: (1)1000件;(2)800件;(3)1200件
(1)本月销量1000件(产销平衡)
完全:
营业利润 = 100 000-1 000×(60+10)8 000=22 000(元)
变动:
营业利润 = 100 000 -1 000×60-2 00010 000-6 000=22 000(元)
(1)产销平衡(产等于销)
变动成本法:本期发生额 完全成本法:本期发生额
(2)产大于销
变动成本法:本期发生额 完全成本法:本期发生额×销量/产量
(3)销大于产
变动成本法:本期发生额 完全成本法:本期发生额+本期销售 的期初存货中的固定制造费用
变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与生产数量相关 的耗费
变动生产成本:符合上述特征 固定制造费用:与会计期间相关,与产量无关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计算例题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计算例题在讨论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时,咱们得先了解这俩家伙到底是什么。
想象一下,你在开一家蛋糕店,每天的忙碌不亚于一场马拉松,生意兴隆的同时,成本也是一头雾水。
变动成本法就像你朋友那句“只要你愿意,钱就能赚到”,它关注的就是那些跟生产量直接相关的成本,比如面粉、糖、蛋和奶油——你做的蛋糕越多,这些成本就越高。
简而言之,变动成本法关注的是“灵活的朋友”,能随着你做的蛋糕数量而波动。
而完全成本法则像是个认真八卦的邻居,什么都想知道。
它不仅计算了那些直接材料的费用,还把所有的固定成本,比如租金、员工工资和水电费,都算在内。
用完全成本法,你就能看到每一个蛋糕的“真实成本”,虽然这让人感觉有点沉重,但它能给你更全面的财务状况。
不过,别忘了,这样一来你的成本可能就像高峰期的地铁,拥挤不堪。
1. 变动成本法的计算1.1 计算直接成本想象一下,你今天决定做十个巧克力蛋糕。
每个蛋糕需要200克面粉,200克糖,两个鸡蛋。
面粉的价格是每斤5元,糖每斤4元,鸡蛋一元一个。
总之,你得先算算面粉和糖的成本,咱们按斤算。
面粉一斤大约450克,所以需要十斤面粉,总共就是50元;糖呢,十斤也要40元。
鸡蛋方面,十个蛋糕需要20个鸡蛋,也就是20元。
把这些加起来,直接成本就能一目了然,轻松搞定。
1.2 变动成本法的优点变动成本法的优点可多了,首先,它能帮你清楚地知道,生产每个蛋糕的直接成本是多少,这样你就能制定合理的售价。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能在需求波动时,灵活应对。
比如,暑假来了,冰淇淋蛋糕成了热销品,你就能根据销量调整原材料采购,既省钱又不损失生意,真是聪明绝顶。
2. 完全成本法的计算2.1 计算总成本接下来咱们说说完全成本法。
当你计算完变动成本后,别急着庆祝,固定成本可不能忘!想象一下,租金是每月3000元,员工工资6000元,水电费1000元,总共是10000元。
现在咱们得把这些分摊到每一个蛋糕上。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例题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例题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我们聊聊一个看似复杂但其实挺有意思的话题——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
听上去像是金融界的“高大上”,但实际上就像咱们生活中吃的泡面,简单又方便。
这两个概念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可谓是必不可少,像老友一样陪伴着企业一路成长。
接下来,咱们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把这些看似严肃的东西讲得简单易懂。
2. 完全成本法2.1 什么是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顾名思义,就是把所有的成本都算进去,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想象一下,你在家里做饭,买了食材、油盐酱醋,还有电费水费。
为了把这道菜做得更美味,你得把这些都考虑进去。
企业也是这样,他们在计算每一件产品的成本时,都会把一切可能的费用都算上,绝对不让自己吃亏。
2.2 完全成本法的好处那么,完全成本法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它让企业对自己的成本有个全面的了解,像是把账本捋了一遍,心里有底。
这样一来,在定价的时候,企业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亏本。
而且,完全成本法还有助于管理层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比如,你打算推出新产品,完全成本法能帮你搞清楚这个产品到底能赚多少钱,值得一试还是干脆算了。
3. 变动成本法3.1 变动成本法的定义说完完全成本法,我们再来聊聊变动成本法。
这种方法就有点儿“不拘一格”了,它只关注那些随生产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比如,你做饭的时候,米和菜的成本会随着做的量增减,而房租和水电费基本上是固定的。
企业在使用变动成本法时,主要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会随销量变化而波动的成本上,这样就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3.2 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变动成本法的优点是,它能让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像是灵活的小鱼儿,总能在水中找到最佳的游动方式。
不过,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毕竟只关注变动成本,容易忽略固定成本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企业出现资金链问题,甚至是亏损。
因此,企业在选择使用哪种方法时,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4. 举个例子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方法,我们来举个例子吧。
管理会计---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

180000
30000
0
120230
100000
28000 15000 10000
25000
21000 10000
92023
75000
210000
140000 31000 10290/02040
小结:
当产量等于销量时,两种成本法下计算旳损益完全相同。
当产量不小于销量时,按变动成本法计算旳损益不不小 于按完全成本法所计算旳损益。 3 当产量不不小于销量时,按变动成本法计算旳损益不小 于按完全成本法所计算旳损益。
• (1)2023年按照完全成本法计算旳利润比按照变动成本法计 算旳利润高:11800-8200=3600元。
• (18000÷1500)×300=3600元,按照完全成本法计算当年旳利润 中有3600元旳固定性制造费用没有扣除,故其利润升高3600元 。同步按照完全成本法计算旳当年期末存货旳价值比按照变 动成本法要多3600元。
本期销售量 固定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非生产成本 =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销售费用+固定性管理费用
+ 固定性财务费用 3.利润表旳格式完全不同:变动成本法使用贡献式利润表;完
全成本法使用老式式利润表。
11/24
12/24
•
例
某企业本年只经营一种A产品,2023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旳产销量及
成本、费用资料如下表所示。
转销旳时间选择十分主要)
强调不同旳制造成本在补偿方式上存在着差别性 强调销售环节对企业利润旳贡献
38/24
第三节 对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旳评价
二、变动成本法旳优缺陷 优点
变动成本法增强了成本信息旳有用性,有利于企业旳短期决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及其应用问题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及其应用问题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
两种方法在对成本进行核算时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同时也有适用的情况。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并讨论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概念1. 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其特点是只考虑与产品直接相关的成本,不考虑与产品生产无关的固定成本。
也就是说,变动成本法将只有在产量发生变化时才会发生变化的成本视为变动成本,而将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固定成本视为固定成本,不计入成本核算。
1. 优点比较变动成本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品实际成本,因为它只计入与产量直接相关的成本,能够更好地反映产量的波动对成本的影响。
(2)完全成本法的优点完全成本法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成本结构,包括了所有与产品生产相关的成本,对于全面评估产品的成本效益更加有利。
变动成本法忽略了间接固定成本的影响,不能全面评估产品所带来的成本,有可能导致成本低估。
完全成本法计入了所有的固定成本,即使在产量下降的情况下,也会增加固定成本的负担,导致成本高估。
1. 应用范围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成本核算方法。
一般来说,变动成本法更适用于短期决策,因为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量变化对成本的影响;而完全成本法更适用于长期决策,因为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产品的成本结构,对于长期规划更加有利。
2. 问题的处理在应用过程中,如果企业需要综合考虑短期和长期的成本情况,可以考虑采用混合成本法。
混合成本法将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相结合,根据具体的决策需求来进行成本核算,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决策情况的需求。
在应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时,还需要注意对固定成本的处理。
特别是在变动成本法中,要特别注意将间接固定成本进行适当的分摊,以便更好地反映产品的实际成本。
四、结论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各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情况来选择。
企业在应用成本核算方法时,应根据短期和长期决策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并且要注意对固定成本的处理,以便更准确地评估产品的成本。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及其应用问题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及其应用问题变动成本法(Variable costing)和完全成本法(Full costing)是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它们在核算成本和决策分析等方面存在差异。
下面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的应用问题。
1.定义变动成本法(Variable costing)是一种根据产品变动成本进行核算的方法,只将与产品直接相关的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视为产品成本,而将固定成本(如租金、折旧)视为期间费用。
完全成本法(Full costing)是一种根据产品全面成本进行核算的方法,既计入与产品直接相关的变动成本,也计入与产品间接相关的固定成本。
2.计算方法在变动成本法中,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是:产品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变动制造费用。
而在完全成本法中,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是:产品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包括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
3.应用范围变动成本法适用于长期规模经营较小的企业,因为它将固定成本视为期间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它也适用于短期经营决策,因为它能够提供对产品和部门的贡献度分析,为决策提供辅助依据。
完全成本法适用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因为它能够全面反映产品的成本,有利于管理层进行全面的决策分析。
4.应用问题(1)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变动成本法更适合考虑固定成本的弹性,同时可以计算出产品的贡献度,帮助管理层做出合理的决策。
(2)在长期经营决策中,完全成本法更有助于规划未来的产量和销售策略,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3)在市场定价决策中,变动成本法适用于短期市场定价,而完全成本法适用于长期市场定价。
(4)在产品线淘汰决策中,变动成本法更适合考虑固定成本的分摊问题,以确定是否淘汰特定产品线。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具有不同的核算方法和应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决策需求和企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能够更好地支持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
第六章变动成本法习题和答案

第六章变动成本法习题和答案一、单选题1、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不包括()A 直接材料B 直接人工C 变动制造费用D 固定制造费用答案:D解析: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2、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在于()A 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B 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不同C 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在应用前提条件、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以及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上都存在不同。
3、下列各项中,属于变动成本的是()A 广告费B 管理人员工资C 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费D 直接材料成本答案:D解析:直接材料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属于变动成本。
广告费、管理人员工资和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费通常在一定期间内相对固定,属于固定成本。
4、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应当列作()A 非生产成本B 期间成本C 产品成本D 直接成本答案:B解析: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被视为期间成本,不计入产品成本。
5、当业务量增加时,单位变动成本将()A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增加B 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C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减少D 以上都不对答案:B解析:单位变动成本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是固定不变的,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
二、多选题1、变动成本法下,期间成本包括()A 固定制造费用B 固定销售费用C 固定管理费用D 变动销售费用E 变动管理费用答案:ABCDE解析:在变动成本法下,期间成本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固定销售费用、固定管理费用、变动销售费用和变动管理费用。
2、采用变动成本法的优点有()A 便于进行本量利分析B 便于成本控制C 简化成本核算D 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答案:ABC解析:变动成本法便于进行本量利分析、成本控制和简化成本核算。
但变动成本法一般不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
3、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体现在()A 日常核算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B 期末编制完全成本法下的会计报表C 期末对固定制造费用进行调整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通常表现为日常核算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期末编制完全成本法下的会计报表,并对固定制造费用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知:乙企业只生产经营一种产品,投产后第2年有关的产销业务量、销售单价与成本资料如表3—2所示。
要求:分别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该企业当期的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
解:依上述资料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当期的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如表3—3所示。
本例计算结果表明,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产品总成本与单位成本要比完全成本法的相应数值低,而它的期间成本却高于变动成本法,这种差异来自于两种成本计算法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不同处理方法;它们共同的期间成本是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已知:例1中的表3-2资料。
要求: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确定产品的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货成本,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解:计算结果如表3—4所示。
在本例中,变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成本全部由变动生产成本构成,为10 000万元。
在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成本为12 500万元,其中,除了包括10 000元变动生产成本外,还包括2 500万元(2.5万元/件×1 000件)固定性制造费用,因而导致变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成本比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货成本少了2 500万元。
同样道理,变动成本法下的30 000万元销货成本完全是由变动生产成本组成的,而完全成本法下的本期销货成本中包括了30 000万元变动生产成本和7 500万元固定性制造费用,由此导致变动成本法的销货成本比完全成本法少了7 500万元。
总之,上述两种差异的产生,都是因为在变动成本法下,10 000万元固定性制造费用被全额计入了当期的期间成本,而在完全成本法下,这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则被计入了产品成本(最终有2 500万元计入存货成本,7 500万元计入销货成本)所造成的。
【例3】两种成本法营业利润的计算已知:例1中的表3-2资料。
要求:分别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和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当期营业利润。
解:在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下:营业收入=20×3 000=60 000(万元)销货中的变动生产成本=10×3 000=30 000(万元)变动成本=30 000+600+300=30 900(万元)贡献边际=60 000-30 900=29 100(万元)固定成本=10 000+1 000+2 500+600=14 100(万元)营业利润=29 100-14 100=15 000(万元)在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下:营业收入=20×3 000=60 000(万元)营业成本=0+50 000-12 500=37 500(万元)营业毛利=60 000-37 500=22 500(万元)营业费用=1 600+2 800+600=5 000(万元)营业利润=22 500-5 000=17 500(万元)【例4】两种成本法利润表的格式已知:例1中的表3-2资料。
要求:(1)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编制当期利润表(其中贡献式利润表应按三种格式编制);(2)结合本例比较三种格式的贡献式利润表的异同;(3)结合本例比较贡献式利润表(简捷式)与传统式利润表在格式上的异同。
解:(1)编表结果如表3—5所示。
(2)从表3—5中,可以看出变动成本法的贡献式利润表三种格式之间的异同:①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的补偿顺序不同。
在标准式利润表中,属于混合成本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是按其性态分别处理的。
其中,变动部分作为变动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计算贡献边际前被扣除,固定部分则在贡献边际后被扣除;在变动成本法的变通式利润表中,按销量计算的变动生产成本与变动性非生产成本分开了,这样可以分别计算出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贡献边际;在变动成本法的简捷式利润表中,只计算生产阶段的贡献边际,而将属于混合成本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与固定性制造费用被合并为管理会计的期间成本。
②尽管非生产成本在贡献式利润表中被扣除的位置不同,却丝毫也改变不了它们属于期间成本的性质。
③不论哪种格式,都能够反映“贡献边际”这个中间指标。
④不论哪种格式,计算出来的当期营业利润数额相同。
(3)从表3—5中,可以看出贡献式利润表(简捷式)与传统式利润表在格式上的异同:①两种成本法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相同。
②本期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都被全额计入当期的利润表,但在计入两种利润表的位置和补偿的途径方面存在形式上的区别。
③两种成本法的利润表所提供的中间指标不同。
如贡献式利润表的中间指标是“贡献边际”;传统式利润表的中间指标是“营业毛利”指标。
这两个指标的意义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例5】两种成本法多期营业利润的比较已知:乙企业从投产迄今连续10年的有关产销业务量、销售单价与成本资料如表3—6所示。
该企业存货成本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
要求:(1)分别编制各年贡献式利润表(简捷式)和传统式利润表。
(2)据此分析产销量与两种成本法分期营业利润之间的关系。
解:(1)根据相关资料两种成本法编制的利润表如表3—7所示。
(2)根据相关资料编制的综合分析表如表3—8所示。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发现两个问题:第一,即使前后期成本水平、价格和存货计价方法等都不变,两种成本法出现不为零的营业利润差异也只有可能性,而没有必然性;第二,产销平衡关系与分期营业利润差异的性质之间的联系似乎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有规律。
【例6】利用变动成本法销售量与营业利润之间的规律,直接判断某期利润水平已知:仍按例3-5中的资料及结果,假定其他条件均不变,第十一期的销量为5 000件(不论该期产量是多少)。
要求:根据表3—8的资料,判断该期变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不用计算),并说明理由。
解:根据资料,可以断定第十一期变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为34 400万元,因为该期的销售量等于第六期,所以变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也等于第六期。
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指标与产销量之间缺乏这种规律性联系。
如在表3—8上可以看出,同样是在单价和成本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前后期产量不变时,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可能有增有减,如第一与第二期;当任意两期销售量相同时,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也可能不相同,如第四与第十期、第五与第九期。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有时在单价和成本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会出现以下奇怪的现象,即:当某期销售量比上期增加时,该期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却比上期减少;当某期销售量比上期减少时,该期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却比上期增加;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当某期销售量最高时,该期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可能不是最高;而当某期销售量最低时,该期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也可能不是最低;当前后期产量与销量都不变时,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却可能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指标往往难于被管理者理解,不便于正确地决策。
【例7】完全成本法的销售量与营业利润之间缺乏规律性联系已知:仍按例3-5中的表3—6资料及结果,假定第七期和第十一期的产销量均为5 000件,各期生产成本为60 000万元,营业费用合计为5 600万元,其他条件均不变。
要求:按完全成本法计算这两期的营业利润,并与第六期进行比较。
解:∵第七期的期末存货量=1000+5000-5000=1000(件)单位期末存货成本=单位期初存货成本=12(万元/件)∴第七期的营业利润=20×5 000- (12×1 000+60 000-12×1 000) -5 600=34 400(万元)同理,第十一期的期末存货量为=0+5 000-5 000=0 (件)第十一期的营业利润=20×5 000-(0+60 000-0) -5 600=34 400(万元)答: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两期营业利润均为34 400万元,比第六期的营业利润33 900万元多了500万元。
在本例中,除了第十一期的期末存货量不同外,第七期和第十一期的产销量、成本水平及销售单价同第六期完全一样,但这两期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却与第六期不一样。
这种计算结果必然会使管理者大为困惑。
另外,由于变动成本法要求区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可将其分解落实到有关责任单位,便于开展业绩考核评价,调动各有关单位降低成本的积极性;而完全成本法则可能歪曲各部门努力降低成本的真实业绩。
【例8】两种成本法对降低成本方案的评价结论不同已知:仍按例3-5中的表3—6资料,假定第九期有两套计划经营方案可供选择:第一方案是生产5 000件产品,其他条件均不变;第二方案是维持上期产量2 500件,但设法使本期直接材料成本降低25%(已知上年单位产品直接材料成本为6万元),其他条件均不变。
要求: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分别按两种成本法评价上述方案的优劣。
解:在变动成本法下,第二方案的单位产品成本8.5万元/件[=6×(1-25%)+3+1],比上年的10万元/件下降了1.5万元/件;而第一方案的单位产品成本则仍为10万元/件,没有变化。
从降低成本的角度看,显然第二方案优于第一方案。
从完全成本法的角度看,尽管第一方案并没有采取任何降低成本的措施,但由于增产,使单位产品成本由原来的14万元/件(=6+3+1+10 000/2 500)自动降低到12万元/件(=6+3+1+10 000/5 000),降低率为14.29%;而真正采取了降低成本措施的第二方案,则只由原来的14万元/件降到12.5万元/件[=6×(1-25%)+3+1+10 000/2 500],降低率为10.71%。
∵12<12.5<14∴第一方案优于第二方案由上例可见,对同样的方案,按两种成本法会得出完全相悖的结论。
从降低成本的角度看,完全成本法的评价结论可能挫伤有关部门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如果第九期实际市场容量仅为2 500件,那么,按完全成本法的评价结论组织生产,还会导致2 500件产品的积压。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