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栽培技术-课件(PPT·精选)
2024版第十二章杏鲍菇栽培技术

contents •杏鲍菇概述•杏鲍菇的菌种制作与保藏•杏鲍菇的栽培技术•杏鲍菇的出菇管理•杏鲍菇的采收与加工•杏鲍菇栽培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目录01杏鲍菇概述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杏鲍菇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初呈拱圆形,后逐渐平展,中部稍下凹,表面灰黑色至浅灰褐色,菌肉白色,具杏仁香味。
生长环境杏鲍菇是一种中低温型菌类,适宜生长温度为12-25℃,相对湿度为60%-80%,需氧量较少,属于好气性真菌。
生长周期从接种到出菇一般需要50-60天时间,菌丝生长阶段需25-30天,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需15-20天。
杏鲍菇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营养价值药用价值杏鲍菇的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市场前景经济效益杏鲍菇栽培周期短、产量高、价格适中,适合规模化生产。
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可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
02杏鲍菇的菌种制作与保藏孢子分离法采集成熟的杏鲍菇子实体,置于无菌纸上让其自然弹射孢子,收集孢子后接种到PDA 培养基上培养。
组织分离法选择新鲜、无病虫害的杏鲍菇子实体,切取菌盖与菌柄交接处的组织块,进行表面消毒后,接种到PDA 培养基上培养。
培养条件温度控制在25℃左右,避光培养,定期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待菌丝长满培养基后进行转接扩繁。
母种分离与培养原种与栽培种的制作培养基配方接种与培养注意事项菌种的保藏与复壮保藏方法01复壮措施02注意事项0303杏鲍菇的栽培技术栽培季节与场地选择栽培季节场地选择培养料选择与配方设计培养料选择杏鲍菇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主要来源于培养料。
常用的培养料有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稻草等。
要求培养料新鲜、无霉变、无虫害。
配方设计根据杏鲍菇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和培养料的特性,设计合理的配方。
常用的配方有棉籽壳80%、麸皮15%、玉米面3%、石灰2%等。
菌袋制作与接种菌袋制作接种发菌期管理01020304温度管理湿度管理通风换气光照管理04杏鲍菇的出菇管理催蕾与疏蕾催蕾疏蕾温度与湿度调控温度杏鲍菇出菇阶段温度应控制在13-18℃之间,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影响子实体的生长和品质。
杏鲍菇栽培技术ppt

1.工艺流程
▪
原料准备-培养料配制-装袋-
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管理-覆土
(仅覆土栽培有此环节)-催蕾-出菇
管理-采收。
2. 技术要点
▪ (1)栽培季节
▪
杏鲍菇适宜的出菇温度范围较窄,气温低
第八节 杏鲍菇栽培技术
一、概述
▪ 杏鲍菇是一种珍稀平菇。亦称刺芹侧耳、雪 茸(日本)、干贝菇,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伞 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 杏鲍菇菌肉肥厚,质地脆嫩,口感极佳,被 称为“平菇王”。杏鲍菇营养丰富,干品中蛋白 质含量为20%,粗纤维含量为13.28%,粗脂肪 含量为3.50%,多糖含量为6.30%,灰分含量为 6.10%。已测的17种氨基酸总量为15.85%,其 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65%。杏鲍菇还含有 一定量的磷、钾、铁、镁、钙等无机盐及维生素 B1,其含有的特异性多糖能调节人体免疫力。
适宜的光照强度为500-0001x,应保持菇房内
明亮。光照不足,子实体易畸形。
▪ ④空气
▪ 杏鲍菇是好气性真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 育都需要新鲜的空气。但在菌丝生长阶段,一定 浓度的二氧化碳对菌丝生长有刺激作用。原基形
成阶段,需要充足的氧气,二氧碳的浓度应控制 在0.1%以内,否则原基不分化而膨大成球状。 子实体发育阶段,二氧化碳浓度以小于0.2%为 宜。
▪
通常情况下,温度较高时子实体生长快,
菇体小,易开伞,不洁白,品质差。因此,在
子实体发育过程中,若气温偏高,应结合向地
面喷水、夜间通风进行降温处理;如气温偏低, 应适当关闭门窗,室外栽培加厚覆盖物,或采 用人工加温办法,提高栽培室温度。
杏鲍菇栽培技术

03
采收方法
采收时,用刀子在菌袋或菌瓶表面轻轻将杏鲍菇割下,尽量不损伤菌袋或菌瓶。
杏鲍菇的采收
01
采收标准
当杏鲍菇长到一定大小,颜色变为浅棕色,菌膜尚未破裂时,可以进行采收。
02
采收时间
杏鲍菇的采收应该在菌袋或菌瓶内的营养物质消耗到最低限度时进行,这时杏鲍菇的品质和产量最高。
杏鲍菇在温度1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50%-60%的环境下可以保持较好的品质和口感。因此,可以将杏鲍菇放在冰箱保鲜室内,控制温度和湿度进行保鲜。
杏鲍菇是一种中低温型食用菌,其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0℃,最适温度为25℃左右。
杏鲍菇属于恒温结实性菌类,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短的生长周期。
子实体分化温度为10-20℃,最适宜温度为15℃左右。
在自然条件下,主要生于春季和秋季的林中地上或腐木上。
03
栽培技术
需具备保温、保湿、通风、光照等功能,以满足杏鲍菇生长所需的适宜温湿度、空气流通和光照条件。
保鲜方法
杏鲍菇可以在温度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0%-80%的环境下长期贮藏。因此,可以将杏鲍菇放在冷库内,控制温度和湿度进行贮藏。
贮藏方法
杏鲍菇的保鲜与贮藏
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
开发利用前景
杏鲍菇的开发利用价值及前景
06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原因
培养料在堆制过程中可能被杂菌污染,如未经严格消毒的原料、不规范的堆制操作等都可能导致培养料污染。
措施
提高杏鲍菇产量的措施与方法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防治方法
加强培养料消毒灭菌,确保在堆制、发酵、使用前都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同时,加强操作规范,避免在堆制过程中引入杂菌。
杏鲍菇栽培技术

第二章栽培管理技术杏鲍菇栽培技术一、杏鲍菇的生物学特征:1.营养:杏鲍菇需要较丰富的碳源和氮源,特别是氮源越丰富,菌丝生长越好,产量也越高。
它是一种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能力较强的食用菌,可在棉籽壳、木屑、蔗渣、麦杆等农副产品下脚料组成的基质上生长,并非一定要用伞形花科植物才能栽培。
栽培料中添加棉籽壳、棉籽粉、玉米粉、黄豆粉,可以提高子实体产量。
2.水分:杏鲍菇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以60~6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要求6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生长阶段以85-90%为宜,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相对湿度要求各在85~90%左右或95%左右。
因栽培时不宜在菇体上喷水,水分主要靠培养基供给所以培养料含水量65~70%更适合子实体发生和生长。
3.温度:温度是决定杏鲍菇生长和发育的最主要因子,也是产量能否稳定的关键。
杏鲍菇菌丝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5℃左右。
原基形成的最适宜温度是10~15℃(台湾报道的是16~18℃)子实体发育的温度因菌株而异,一般适宜温度为15~21℃,但是有的菌株不耐高温以10~17℃为宜。
超过18℃容易发生病害。
有的菌株以20~30℃为适宜温度,而低于8℃子实体不会发生也难生长。
4.光线:杏鲍菇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阳光,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需要散射光。
适宜的光照强度是500~1000勒克斯。
5.空气:杏鲍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都需要新鲜的空气。
但在营养生长期二氧化碳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
6.酸碱度(pH值):杏鲍菇菌丝生长的最适宜pH值是6.5~7.5其生长pH值范围是4~8,出菇时的最适宜pH值是5.5~6.5。
二、杏鲍菇的栽培技术:(一)栽培材料1.栽培原料:据国外资料介绍杏鲍菇的"自然栽培法"是室外用段木栽培,但产量低。
也可在室外用麦杆栽培,产量不稳定。
用消过毒的木屑或谷草栽培,产量偏低。
木屑、麸皮培养料栽培,生物学效率仅20%,若用麦杆做培养料产量只有木屑的一半。
我国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其副产品如棉子壳、废棉团、蔗渣、木屑、黄豆杆、麦杆、玉米杆等均是栽培杏鲍菇的主要原料以棉子壳为主料掺入部分棉子粉能提高产量10~20%,用蔗渣或木屑为主料只要配方得当,也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第十二章杏鲍菇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的综合措施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安 排栽培季节和茬口,实 行轮作倒茬制度,培育 健壮菌丝体和子实体, 提高抗病虫能力。
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 化性等特性,采用黑光 灯、糖醋液等诱杀害虫; 利用高温闷棚、低温冷 冻等方法处理土壤和栽 培料,杀死病菌和虫卵。
THANKS 感谢观看
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宽2-12cm, 初呈拱圆形,后逐渐平展,成熟时中 央浅凹至漏斗形,表面有丝状光泽, 平滑、干燥、细纤维状,灰白色至灰 黄色,近菌柄部分常浅黄色;菌肉白 色,肥厚,绵软有弹性;菌柄长2- 8cm,直径0.5-3cm,上下等粗或基部 膨大,内部松软至中实,白色或近白 色,中上部有纵条纹,一般商品菇均 要求在未开伞前及时采收。
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 量60%-65%,空气相对 湿度60%-70%。子实体 形成阶段空气相对湿度 85%-95%,生长阶段空 气相对湿度90%左右。
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都 需要新鲜空气。在菌丝培 养阶段和子实体发育阶段 都要注意通风换气。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 在黑暗条件下培养。子实 体形成和发育阶段需要散 射光,适宜的光照强度是 500-1000勒克斯。
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菇蚊
以幼虫危害菌丝体和子实体,造 成减产和品质下降。防治方法包 括保持环境清洁、使用防虫网、
灯光诱杀成虫等。
跳虫
弹跳能力强,咬食子实体造成伤口 感染。防治方法包括保持环境干燥、 使用粘虫板捕捉成虫等。
蛞蝓
又称鼻涕虫,以成虫和幼虫危害菌 丝体和子实体。防治方法包括保持 环境清洁干燥、使用生石灰或草木 灰撒施地面等。
杏鲍菇的栽培意义
杏鲍菇的栽培技术

06
杏鲍菇栽培的注意事项
重视品种选择
适应市场需求
01
选择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抗病性强
02
选择抗病性强、不易感染病虫害的品种,减少农药使用。
产量高
03
选择产量高、生长周期短的品种,提高种植效益。
提高接种质量
选用优良菌种
选用经过严格筛选和培育的优良菌种,确保菌种纯正、生命力强。
杏鲍菇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消化系统和心血 管系统的健康。
杏鲍菇的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对菌类食品的青睐,杏鲍菇 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
在国际市场,杏鲍菇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应用领 域。
杏鲍菇的栽培前景
杏鲍菇的栽培技术不断发展,生产效率和产量逐步提高,品 质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贮藏条件
杏鲍菇贮藏时宜选择阴凉、干燥、通风、无直射阳光的பைடு நூலகம்所,贮藏温度应控 制在0-4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之间。
杏鲍菇的加工与利用
加工产品
杏鲍菇可以通过烘干、腌制、制酱等方式加工成多种产品,如干菇、腌制菇、菇 酱等。
食用方法
杏鲍菇食用方法多样,可炒、炖、煮、蒸等多种烹饪方式。同时,杏鲍菇也可与 其他食材搭配,如与鸡肉、猪肉、牛肉等搭配,制成各种美味佳肴。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类型一:书籍
• 食用菌栽培学 • 中国食用菌栽培学 • 食用菌基础教程
参考资料类型三:网络资源
• 中国食用菌栽培网 • 中国农业在线平台 • 杏鲍菇栽培技术百科参考资料类型二:期刊论文
• 杏鲍菇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杏鲍菇的营养价值与栽培技术 •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杏鲍菇栽培要点
杏鲍菇人工栽培技术

2 栽培技术
2.1 出菇设施 塑料棚式或房舍栽 培方式可。春季栽培塑 料拱棚(宽×高为1.5- 2.0×0.4-0.5m)和塑 料棚(宽×高为6- 8×2.0m);秋季栽培采 用室内“墙式”栽培为 宜。 设施要求靠近水源, 卫生条件良好,设施具 有抵御特殊天气(高温、 干旱)影响及通风换气 的能力。
• 2.5.3 采收管理
当杏鲍菇菌盖平展、 孢子尚未弹射时进行采收。 采收第一批菇后,按 上述出菇管理方法经14天 左右还可采收第二潮菇, 杏鲍菇栽培以畦床覆土方 式产量最高,生物学转化 率达100%。依据品种、栽 培原料、栽培方式的不同, 生物学转化率为60-80%不 等。
• 2.6 病虫害防治
•• • •• •来自1 生物学特性 1.1 营养 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等均可作为栽培杏鲍 菇原料,适当增加氮素辅料麦麸、米糠等可明显增产。 1.2 温度 杏鲍菇属中温偏低型食用菌,菌丝体生长 最适22-25℃,子实体发育温度12-22℃。低于12℃子实 体原基不分化,高于22℃子实体发黄、死亡。 1.3 水分 菌丝体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量为60%左 右,空气相对湿度为60-65%,子实体分化和生长阶段要 求空气相对湿度分别为95%和85-90%。 1.4 空气 出菇及菇体发育阶段 需要新鲜的空气。 1.5光线 避光养菌,子实体发 育需适度(500-1000LX)的散 射光照。 1.6 酸碱度 PH值5.5-6.5为宜。
当气温低于20℃采收第一潮菇之前,杏鲍 菇一般不易受杂菌感染和病虫害的侵袭。但当 气温高于20℃且湿度较大时,子实体和料面易 遭受假单孢杆菌、木 霉和蚤蝇的的侵害。 用生物杀虫剂(如2500倍的杀灭菊酯或300倍 的溴氰菊酯)喷洒地 面及四周墙壁,杀灭 蚤蝇,但不能喷到菇 体上。
工厂化杏鲍菇栽培技术ppt课件

普通一级种常运用PDA培育基,按常规进
展消费。二级种、三级栽培种制造选择木屑、
棉子壳、麸皮、轻质碳酸钙等做培育基。按常 规配制,可用15cm×30cm×0.005cm折角聚
丙烯袋或规范菌种瓶分装,塞棉塞。含水量 55%~58%,自然pH,常规高压灭菌。在24℃ 适温条件下,普通一级种培育基需10~12天, 二、三级种25~35天。工厂化消费是延续性消 费过程,菌种也需按消费方案提早预备。
。催蕾室设定12~15℃,白天灯照9小时,光强在 100~200lx。调理室内空间湿度85%左右,CO2 浓度1000mg/kg以内。催蕾时每天掀开地膜2 次,每次15分钟。催蕾7天后原基开场构成,每 天应检查菌袋原基发生情况,10天左右菇蕾构 成后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育菇现蕾后将菌袋移人育菇室培育,离料 面3cm高以上塑料袋剪去。育菇室内设定温度 15~18℃,每天灯照9小时,光强200~500k。空 气湿度85%~90%,提高湿度应在缓冲室调理或
普通工厂化规模消费采用延续性机械打
包装袋,还必需坚持栽培包质量的一致性,装
袋高度为18cm,单包分量为1100g~1200g,
为了保证预留的孔洞不被堵塞,插上公用塑料
棒〔接种时再拔出来〕,塑料棒很容易插在正
中间。填料后采用喇叭口塑料套环,套紧,塞
上棉花塞,置入周转筐内,罩上防湿盖。
〔二〕灭菌、冷却
〔二〕配制方法
先将不同质量的培育料,换算成相应的体 积,采用不同体积容器来来量取培育料各成分。 倒入大型搅拌机,先搅拌5分钟,然后用微电 脑时间控制器和电磁阀及加压水泵连动,根据 需求控制加水量,为了使每次培育基的湿度都 可以到达根本一致,到达所要求的湿度,搅拌 至少需求20分钟以上。含水量控制在62%±1, pH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