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头孢菌类抗生素是以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为原料,在其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加接不同的侧链而制成的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
头孢菌类药物以其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而广泛于临床。
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其不良反应也时有报道,其中又以包括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在内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报道最为普遍,已引起了医药界的广泛关注。
1 不良反应1.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为头孢菌素类药物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0.5%~10%[1]。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药物热、哮喘,严重者可致药物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据调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居头孢菌素之首。
1.2 消化、泌尿系统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10.8%,主要表现为腹泻。
近年来,多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报道,尤以头孢哌酮发生率居高。
这可能与头孢哌酮抑制或破坏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的正常菌群而使凝血酶原复合物生成减少有关。
同时头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肾毒性。
1.3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白细胞(WBC)与血小板(PLT)下降、急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小板凝集功能障碍等。
1例60岁女性患者,因胆囊炎、多囊肝合并感染静脉滴注头孢哌酮2g,bid,3天后查血常规示Hb 72g/L,BC 3.8×109/L,PLT35×109/L。
骨髓片提示巨核细胞系统增生低下,立即停用头孢哌酮,而改用其他抗生素并合用利血生,5天后血常规升至正常。
1.4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绝大多数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常规剂量下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当大剂量应用时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头孢菌素类药物可拮抗γ-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神经毒性反应。
头孢曲松可透过血脑屏障,在体内被代谢,当大剂量应用时,可引起脉络丛变态反应,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用药的风险事件分析及预防机制研究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用药的风险事件分析及预防机制研
究
佟洁丽;王雷
【期刊名称】《北方药学》
【年(卷),期】2024(21)3
【摘要】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用药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导致风险事件的84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本组患者不同风险事件的占比及年龄分布情况,为后续科学合理用药提供数据参考.结果:用药风险事件以过敏反应(61.90%)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20.24%);其中过敏反应构成比均高于其他风险事件构成比(P<0.05).年龄≤10岁的患儿及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风险事件构成比均高于其他年龄阶段患者(P<0.05).结论:抗菌药物临床用药的风险事件以过敏反应为主,其中儿童与老年群体更容易出现用药风险事件,临床用药前需要严密掌握患者指征,调控用药剂量与用药周期,提升用药安全性.
【总页数】3页(P126-127)
【作者】佟洁丽;王雷
【作者单位】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
【相关文献】
1.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风险预防机制探索
2.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风险预防机制探索
3.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4.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5.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见三代头孢曲别(抗菌谱+安全性+不良反应)

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四种头孢类抗生素之间的区别!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众多,包括注射制剂与口服制剂,但临床上最被大家所熟悉的还是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这四种头孢类抗生素之间有什么区别?头孢菌素分类及特点一、抗菌谱的区别1.对于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
2.对于肠杆菌: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3.对于铜绿假单胞菌: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强,超过氨基糖苷类。
4.头孢哌酮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差,现更多的是在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5.头孢曲松与头孢噻肟的抗菌谱相似率很高。
二、药动学的区别头孢曲松半衰期较长,一天只需给药一次。
头孢曲松易透过血脑屏障,常用于细菌性脑膜炎的经验治疗;头头孢哌酮较难透过血脑屏障,一般不用于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
三、临床评价1、妊娠分级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均属于B级,妊娠期内使用较为安全。
2.哺乳分级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的哺乳分级为L1级(最安全),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的哺乳分级为L2级(比较安全)。
三、不良反应的区别1.双硫仑反应头孢哌酮含有甲基硫代四唑基,容易导致双硫仑反应。
头孢曲松因含有甲基硫代三嗪侧链也会发生双硫仑反应。
2. 出血风险关注头孢哌酮的出血风险,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合成维生素K的肠道菌群有关。
危险人群为营养不良、吸收障碍、酗酒、长期静脉或经鼻饲管高营养患者;对危险人群宜同时给予维生素K,每日10 mg,同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参考文献:[1] 朱依谆等.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21-423[2]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8,41(6):409-446[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2015:22-23[4] 贾辅忠、李兰娟.感抗病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78 - 7 - 5345 - 7232 - 6[5] 范宏伟等译.抗微生物治疗指南[M].第48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978-7-5679-1259-5.[6] 马小军等译.ABX指南: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第2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7] 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01-303.[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J].中华医学杂志,2020(10):738-739-740-741-742-743-744-745-746-747.[9] 林志强,陈婷婷,傅新阳.头孢菌素所致双硫仑样反应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20,32(05):83-85.[10] 张艳红.静脉滴注头孢他啶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伴心肌缺血1例[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06):471-472.。
23例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护理与分析

脑卒中发生后 , 患者出现肺炎的病例极为常见 , 但使患者的原 有病情 不 进一步加重 , 并且往往预后也相对较 差 , 大大增加 了脑 卒中患者 的致 残率和 致死率 。本文通过我院诊 治 的 4 0例 脑卒 中相关肺 炎 患者 , 进行 对症 治疗 , 同时治疗期间也实施 合适 的护理措施 , 对其 病例进行 回顾 性分析 , 分析 引起 脑卒 中后肺炎的相关危 险因素和病 因, 以及脑卒 中后肺炎的适当护理措施 。 随着年龄的增 长, 机体免疫 力下降 , 吸道的防御功 能也 降低 , 呼 因此 , 脑 卒中相关肺炎多发 生在高龄患者 _J 4 。尤其是老龄糖尿病患者 , 由于 自身糖、 脂肪代谢紊乱 , 严重破坏机体 防御功 能 , 患者病 情就 相应地 加重 , 白细胞数 明显增高 , 很容 易导致 医院感染 。与颈 内动 脉供血区 的脑卒 中相 比, 后循环 的脑卒 中患者发生脑卒 中相关肺 炎 的风 险增 高 , 尤其 当累及 1个及 以上供 血区出现脑卒 中时 , 发生脑卒 中相关肺 炎 的风险就 会更 高。脑 卒 中相 关肺 炎患者中发现 , 意识改变也与 吞咽 困难 有关 。吞 咽障碍 可以在 脑干和 双侧 大 脑 半 球 的脑 卒 中 患 者 中 出现 , 可 以 在 单 侧 半 球 的 脑 卒 中患 者 中发 生 。 也 昏迷患者由于颅压升高会引发呕吐 , 这就有可 能导致误吸 。意识 障碍患者 ,
容易 引发脑卒 中相关肺炎。并且 , 水不合 理 , 脱 可能导致水 电解 质的紊 乱, 也很容易诱发肺部感染。镇静药能 够减弱呼 吸道 的保护性 反射 , 而增加 从 肺炎感染的发生率 _ 。糖皮质激 素明显 抑制免疫功 能 , 6 J 引起 二重感染 。广 谱抗菌药物可使正常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 而引起气道细菌定植 , 从 使肺炎发 生率明显升高。与经 口 进食患者 的脑卒 中相关 肺炎发 生率相 比 , 经鼻 饲管 进食患者的脑卒中相关肺 炎发生率 明显降低 。如果鼻 饲管 长期 留置, 鼻饲 管则长期刺激咽部 , 同程度 地损伤环 状括 约肌 , 不 使其 生理 功能 出现障碍 , 增加吸人性肺炎 的发生率 , 如果 鼻饲操作 不正确 , 例如 食物注入 过快 、 鼻饲 操作 时体位不正确等 。 本研究 中, 院诊治的 4 我 0例脑卒 中相关 肺炎患者 , 进行对 症治疗 , 同时 治疗期 间也实施合适 的护理措施 ,5例康复 出院, 3 4例临床缓解 , 1例 自动出 院, 没有死亡 , 也没有严重的并发 症发生 。通 过治疗 加适 当护理 , 复率达 康 到 3/ 0 8 .% ) 54 ( 7 5 。总而言之 , 积极的对症处理 , 加之行之有效 的护理措施 , 可以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 , 提高脑 卒中的治疗效果 , 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
浅谈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与防治

第三代头孢 菌素类 药物 在抗感染治 疗方 面显 示出极大 的优越性 ,
但 其不 良反应 也不容 忽视 。只有科学 、 合理 、 范地应 用此类 药物 , 规 才 能使其 更好 地服 务干患 者。 了预防抗 菌药 物的不 良 反应 , 为 医务 人 员须做到 : ) ( 认真询 问既往史 , 1 包含既 往用药史 、 家族 史及药物过敏 史
【 键词 l抗 茵 药物 头孢 菌类 不 良反 应 防 治 关
【 图分 类 号 】R 9 中
【 献标识码l 文 A
【 文章 编号 l 1 7 —0 4 (0 81 () 0 7 — 1 4 7 2 0 ) 2b 一 0 0 6 2 0 脉 络丛 变态 反应 , 故对 中枢神 经 系统 有一 定影 响。
2 防治方法 2 1 严格 按 照适应 证选 药 .
道 、给 药 局部 等 。2变 态 反应 : 称 过敏 反应 , 机体 受 药物 刺 激 () 又 指 所 发 生 的 异常 免 疫 反应 , 引 起 机 体 生理 功 能 障 碍 或组 织 损 伤 。 可
() 3 二重 感染 : 叫继 发 反 应 , 抗 菌 药物 使 用 过 程 中新 出 现 的 感 又 指 染 。是 由于长 期 、大 量 使用 广 谱 抗生 素 后 , 敏感 菌 群 受 到 抑制 而
0. 4% 。 1
生 化等 异 常 以及 组 织 、 器 官的 病 理改 变 , 其严 重 程 度 一般 随 剂 量
增 大及 疗 程 的延 长 而 增加 , 多属 于可 逆 反 应 。毒 性 反 应是 不 良反 应 中最 常 见的一 种 , 要表 现 在 肾 、神 经 系统 、肝 、血 液 、 胃肠 主
浅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

浅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中的头孢哌酮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它通过抑制敏感细菌在细菌繁殖期细胞壁粘肽的生物合成而达到杀菌作用。
舒巴坦可对抗耐药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破坏,且舒巴坦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很明显的协同作用。
对于敏感菌株头孢哌酮/舒巴坦较单用头孢哌酮时抗菌作用更强。
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制剂对所有对头孢哌酮敏感的细菌均具有抗菌活性且更强。
但随着其广泛应用也出现了许多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及戒酒硫反应,也有过敏性休克的报道,所以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有过敏史的及过敏体质的患者,不宜使用该产品治疗。
对于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过程中的双硫仑样反应应重视并警惕。
注意禁忌证:建议静脉给药时,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
标签: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过敏反应;戒酒硫反应;配伍禁忌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抗菌成分为头孢哌酮,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它通过在细菌繁殖期抑制敏感细菌细胞壁粘肽的生物合成而达到杀菌作用。
舒巴坦除对奈瑟菌科和不动杆菌外,对其它细菌不具有任何有效的抗菌活性。
但舒巴坦对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菌株产生的多数重要的β-内酰胺酶具有不可逆性的抑制作用。
舒巴坦可防止耐药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破坏,并且舒巴坦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因此敏感菌株通常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单用头孢哌酮时更强。
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制剂对所有对头孢哌酮敏感的细菌均具有抗菌活性。
另外它对多种细菌均表现出协同抗菌作用,所以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应用十分广泛,但也发现了许多不良反应,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注意和警醒。
1不良反应1.1胃肠道反应与其他抗生素一样,本品最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
有报道,腹泻/稀便最为常见,其次为恶心和呕吐。
1.2过敏反应与所有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一样,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过敏反应表现为斑丘疹和荨麻疹。
头孢菌素的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处理

头孢菌素的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处理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然而,使用头孢菌素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和不良反应。
本文将对头孢菌素的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处理进行探讨。
一、头孢菌素的安全性评价1. 药物代谢和排泄:头孢菌素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
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头孢菌素的代谢和排泄一般无明显问题。
但对于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头孢菌素,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2. 耐药性问题:由于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一些细菌已经产生了耐药性。
因此,在使用头孢菌素时,应根据细菌的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遵循合理用药原则,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3. 过敏反应:头孢菌素过敏反应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与头孢菌素的结构有关,其中第一代头孢菌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而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
对于已经发生过头孢菌素过敏反应的患者,应禁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二、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处理1. 过敏反应处理:对于出现头孢菌素过敏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用头孢菌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轻度过敏反应可使用抗组胺药物进行对症处理,如氯雷他定、扑尔敏等。
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紧急处理,包括给予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和人工呼吸。
2. 肝肾功能异常处理:对于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头孢菌素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同时,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如血清谷丙转氨酶、肌酐等,以及药物浓度,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 药物相互作用处理:头孢菌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头孢菌素时,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情况,并避免与影响头孢菌素疗效的药物同时使用。
总结:头孢菌素作为一类常用的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
在使用头孢菌素时,应注意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浅谈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浅谈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它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1]。
近年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同时不良反应报道越来越多。
根据201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数据分析,在抗感染药品中,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第一位的是头孢菌素类,下面就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及如何预防进行简单分析。
1.常见不良反应1.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为当前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约为0.5%~10%。
临床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热、皮肤瘙痒等,可伴有发热和嗜酸粒细胞增多,发生率约为0.9%~3.2%。
皮疹较轻微,自限性,停药后可消失。
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有报道口服头孢克洛出现血清病样反应[2],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各种皮疹,包括各种荨麻疹、多形性红斑,有或无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或不伴有发热,血清病样反应发生率从0.2%~40%,且常见于儿童。
除头孢克洛以外,还有头孢噻吩、头孢噻啶等。
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不清楚。
1.2 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胃肠道反应属于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约有3.6%~10.8%的发生率[3]。
主要变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和腹部不适等症状。
同时本类抗生素强力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引起内源性致病菌的过度繁殖,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和维生素K缺乏。
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尤以第2、3代头孢菌素为甚。
1.3 肝脏毒性多数头孢菌素大剂量应用可导致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血胆红素等值升高,多为轻至中度,持续时间短,停用可恢复。
头孢曲松可引起较明显的肝脏反应,如原发性胆汁淤积、胆囊泥沙样结石等,尤其以儿童多见,但停药可恢复。
1.4 肾毒性主要表现为一过性肾毒性,如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异常、少尿、尿蛋白等,停药后即可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头孢菌类抗生素是以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为原料,在其母核7- 氨基头孢烷酸(7 -A-CA)加接不同的侧链而制成的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
头孢菌类药物以其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而广泛于临床。
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其不良反应也时有报道,其中又以包括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在内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报道最为普遍,已引起了医药界的广泛关注。
1 不良反应
1.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为头孢菌素类药物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0.5%~10%[1]。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药物热、哮喘,严重者可致药物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据调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居头孢菌素之首。
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皮疹发生率分别为
2.2%、1.8%、1.3%。
在头孢菌素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中,头孢噻肟占17.7%,头孢哌酮占1
3.3%,头孢曲松占11.3% [2]。
1.2 消化、泌尿系统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10.8%,主要表现为腹泻。
近年来,多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报道,尤以头孢哌酮发生率居高。
这可能与头孢哌酮抑制或破坏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的正常菌群而使凝血酶原复合物生成减少有关。
同时头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肾毒性。
故对肾脏疾病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
1.3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白细胞(WBC )与血小板(PLT)下降、急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小板凝集功能障碍等。
1例60岁女性患者,因胆囊炎、多囊肝合并感染静脉滴注头孢哌酮2g,bid,3天后查血常规示Hb 72g/L,BC 3.8×109/L,PLT35×109/L。
骨髓片提示巨核细胞系统增生低下,立即停用头孢哌酮,而改用其他抗生素并合用利血生,5天后血常规升至正常。
1.4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绝大多数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常规剂量下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当大剂量应用时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头孢菌素类药物可拮抗γ-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神经毒性反应。
头孢曲松可透过血脑屏障,在体内被代谢,当大剂量应用时,可引起脉络丛变态反应,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
因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故在应用时尤应注意。
1.5 二重感染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应用的日趋广泛,由难辨性羧状芽孢杆菌过度生长所致的伪膜性肠炎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
其中头孢哌酮、头孢他
啶和头孢噻肟的发生率分别为0.15%、0.12%、0.14%。
长时间应用本类药物使体内正常菌发生改变,引起耐药菌株大量繁殖,导致二重感染。
2 防治
2.1 严格使用指征严格掌握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适应证,合理选择药物及用药的剂量和方法,防止滥用、过量应用。
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对有药物过敏史或高敏体质者慎用本类药物,用药前应以该药原液做皮试,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做好急救准备,以便及时抢救。
2.2 预防为主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均为广谱杀菌剂,经胆道排泄率高,易使肠道菌群失调,引起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的缺乏,在营养不良、肾功能不全、溃疡、血友病等有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及老年人中应避免大剂量、长疗程应用该类药物,并及时补充维生素K,以使延长的凝血酶原时间恢复。
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可抑制凝血过程,故不宜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用。
由于本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绝大部分发生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因此,本类药物应慎用于儿童、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必要时应按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药物剂量。
在过程中一旦发生伪膜性肠炎应立即停药、卧床休息,轻者可以很快改善,重者应给予补液、万古霉素和激素等治疗。
3 结语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抗感染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但其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只有、合理、规范地此类药物,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胡万方,胡运新,杨峻青.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55例.医药分析,2002,21(9):600
[2]黄凯文.113例头孢菌素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中文文献分析.误诊学杂志,200 1,1(6):845
(收稿日期2008-07-26)(编辑张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