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由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合集下载

一起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一起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 7 . R38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07 4 2 0 ) 70 5 —2 1 0-4 X(0 7 0 -6 80
20 年 8 2 03 月 2日, 我省某村村 民举办生 日酒
宴食物中毒, 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 以对进 一
宴引发一起群体性食物中毒 , 26 共 1 例进餐, 累计发
病率 呈迅 速扩 大和 上 升趋 势 , 已成 为 世界 性 的公共 卫生 问题 。黔南 存在 莱姆病 的 自然疫源 地及 人 间感 染, 因此深 入开展 黔 南 地 区 的莱姆 病 研 究 已成 为 了
种 鼠类为莱姆病伯 氏疏螺旋体的宿主, 粒形硬蜱是
携带本 菌 的媒介 , 有人群 感染 , 并 如独 山县人群 感染
5 王 昭孝 , 王定 明 , 翁超然 , 贵 州省莱 姆病 的调查 研究 等. 口]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0 3 1 () 1 3 . 2 0 ,92 : 1. 6 王启春 , 杨茂文 , 谢敏. 黔南 肾综 合症 出血 热区 域性 与水 系、 流域关 系的探讨 [] 中 国人兽共患病 杂志 , 96 2 J. 1 9 ,1
维普资讯
・6 8 ・ 5
Guz o e ia o r a, 0 7 Vo. 1 No 7 ih uM dc 1 u n l2 0 , 13 , . J
源性疾病的三环节模式 。我们在具有代表性的动物 地理区划内选点 , 分别从这三个环节人手 , 应用流行 病学 、 微生物学等多种研究方法 , 首次发现黔南有 5
1 翁超然 , 张哲夫 , 秀震 , 贵州省莱姆病 的流行病 学研 杨 等. 究( 黎平县大稼林场及其林区莱姆病感染情况初步调查 ) 口] 贵州 医药 ,9 11 ()2 8 . 1 9 ,54 :0 . 2 王昭孝 , 王定明 , 童亦兵 , 莱姆病伯 氏疏螺旋 体分离培 等. 养方 法的改 良口] 贵州 医药 ,0 22 () 1 5 . 2 0 ,6 3 :9.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2

食源性疾病与常见食物中毒2

分类
1. 生物性: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2. 化学性: 污染有害化学物质 加工时产生有害化学物质 有机磷农药、重金属
油脂聚合物 多环芳烃 亚硝酸盐
桐油、矿物油 工业猪油 工业酒精
添加或误用有害化学物质
3.物理性:放射性物质生产使用污染
经典食源性疾病案例
1986年,英国病牛病事件
1999年,比利时二恶英鸡事件 1999年,美国李斯特菌食物中毒 2005年,苏丹红 2003年,SARS病毒 1987年,上海甲肝大爆发 1996年,云南假酒事件 1997年,云南食蘑菇中毒事件 1999年,甲胺磷农药残留 2001年,广东“瘦肉精” 2006年,北京福寿螺事件
肠粘膜充血、 水肿、糜烂
呕吐中枢 呕 吐 腹 泻 结肠炎
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短,一般为2小时~5小时,最短1小时
突然恶心、呕吐,腹泻,呕吐物中常有胆汁、粘液和 血, 常导致严重失水和休克,以呕吐为其主要特征, 一般不发烧。
病程短,一般1天~2天,预后良好
预防措施
首先防止各类食品受到污染,特别是肉类等动物性食品、含奶 糕点、冷饮食品以及剩饭; 对患局部化脓性感染(疖疮、手指化脓)、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 化脓性咽炎、口腔疾病)的食品加工人员、饮食从业人员、保育 员,应暂时调换工作; 及时彻底加热杀灭已污染食品的葡萄球菌,并在低温储藏食品, 防止葡萄球菌繁殖和产生肠毒素; 如果食品上已有肠毒素形成,须在100℃持续加热2小时以上才 能破坏其毒性,因一般烹调温度难以做到,关键在于积极防止 葡萄球菌污染食品和形成肠毒素。
(三) 发病机制
1. 感染型:摄入含有大量活菌的食物造成消化道感染而引起的中毒 侵袭肠粘膜:急性胃肠炎 释放内毒素(脂多糖):发热 2. 毒素型:摄入含有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一起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食物中毒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一起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食物中毒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一起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食物中毒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作者:牛春荣,朱洪鸣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第09期[摘要] 目的:对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方法:对中毒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及接触可疑食物——猪肉的苫布和案板进行微生物培养鉴定。

结果:分别从呕吐物、粪便、苫布和案板样本中检测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结论:根据本次食物中毒暴发的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食物中毒暴发是因为猪肉被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所污染引起的。

[关键词]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中图分类号] R155.3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c)-112-022008年5月8~13日,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镇某乡发生了一起因进食猪肉而引起侵袭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现报道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1.1 个案调查对所有病例采用统一的《食物中毒个案调查表》进行个案调查[1]:①了解病例进食可疑食物及与进食可疑食物有关的情况;②调查病例的发病时间、发病过程、临床表现等;③采集病例的呕吐物、粪便及可疑食物样本进行细菌学检查[2]。

1.2 可疑食物运输、销售环节的调查可疑食物为生猪肉,对销售生猪肉的个体商贩进行调查。

其内容包括:①生猪的购买、宰杀过程;②宰杀后生猪肉的运输与销售过程;③对运输生猪肉过程中的苫布及案板进行棉拭子涂样采集;对销售生猪肉的刀具、杆秤进行棉拭子涂样采集。

采集样本依据国家标准GB14938——19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的规定,按GB4789——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进行食物中毒常规致病菌检测[3]。

2 结果2.1 发病时间分布2008年5月8日11时出现首发病例。

病例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症状。

随后类似首发病例症状的患者陆续出现,末次发病例出现在5月9日16时。

共发生病例36例,占进食可疑食物总数的75.0%。

一起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引起食物中毒

一起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引起食物中毒

一起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引起食物中毒摘要:目的:对一起由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对发生食物中毒的现场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相关实验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中毒原因,并分析造成此次中毒事件的原因,给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结果: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可确定此次中毒事件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经及时治疗后3例中毒患者均痊愈。

结论:通过加大有关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食品卫生的认识,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可有效预防此类中毒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1-3](ETEC)可引发腹泻、腹痛等中毒现象,而因感染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造成的中毒事件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肠埃希氏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与人体或动物体内的菌种,只有少数几种可引起人类食用后产生中毒事件。

研究表明,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分为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肠道致病性埃希氏菌、肠集聚性粘附性大肠埃希氏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以及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4-6]。

有学者通过研究感染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的致病因素以及流行病学调查,为预防中毒事件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分析了2014年11月16日安福乡卫生院报告的一起家庭聚集性病例,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2014年11月16日中午10时,安福乡卫生院接诊了三例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等症状的患者,患者最早发病时间为16日凌晨4时。

接到相关报告后,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即赶往患者家中,展开流行病学调查。

同时,采集患者的食物、大便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

经调查发现,三例患者均为女性且来自安福乡黄湖村的同一家庭,年龄分别为14岁车某、38岁杨某、68岁李某。

一起侵袭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一起侵袭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作者 简介 :张建雄 ,男,主管 医师 ,疾病预 防控制与 管理 。
p tp \p p p \ p p p
p p p
26 方 法对 比试验 .
用 本 法与 磷 酸 高碘 酸 分光 光 度
27 共存 物 质 影 响 在 本 文 条 件下 ,于 10 . .
1 0
v ent . s
作者单位 :仁 寿县 疾病预 防控 制 中心( 仁 寿 四川
6 0 0 ) Ke r s E triv s e E ceiha c l.F o o一 25 0 y wo d neon a i sh rc i oi o d p i v snn o ig;Iv s g t n a d a ay i n et ai n n lss i o
C nefr s s C n o a dP eet no eso ony R nh u6 0 0 , i ui P oi e hn et o e e o t l n r ni R nh u C u t , eso 2 5 0 Sc ( rv c ,C ia r Dia r v o f h n n
维普资讯
20 0 8年 2月 幕 2 3
Ju n l fOc u ain lte h1a d Da g o ra o c p t a la l n mae,F b 2 0 . 12 o e . 0 8 Vo. 3
2【

【 著】 论
A s a t jcie T ee pas a g r el gw t s l o osnn 、ns yivs g tnit bt c et od v l t t yf a n i i a f dp i igee t b et ai o r 0b v o re o d i h mi r o o r n i o n

大肠埃希菌PPT讲稿

大肠埃希菌PPT讲稿

甲基红试验(M)
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 使甲基红指示剂显红色。
VP反应
VP试验(V)
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 酸,脱羧生成乙酰甲基甲醇, 进而氧化生成二乙酰,与胍 基生成红色化合物。
枸橼酸盐利用
枸橼酸盐试验(C)
细菌分解柠檬酸盐生成碳酸盐, 进而氨盐分目录:解,产生氨, 培养基变碱,显深蓝色。
抗H原抗原结:构即及鞭毛分抗原类;不耐热,
3. 由常居菌转耶变尔森而氏来菌属的致病菌:如引起胃肠炎的
柠檬酸菌属
大肠埃希菌。
肠杆菌科的共同特征
1. 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少数有荚膜或微荚膜 (K或vi抗原);
2. 多数菌种(除志贺菌和克雷伯菌)有鞭毛和菌毛; 3. 营养要求一般,需氧或兼性厌氧; 4. 触酶阳性,还原亚硝酸盐;发酵乳糖的为非病原
80℃可破坏其抗原性。1个菌株 仅有1种H抗原。
K抗原:即荚膜抗原;个别位于 菌毛中。不耐热。O不凝集性: 具有K抗原的菌株不会被其相应的 抗O血清凝集。
O抗原:即菌体抗原,化学本质为多糖-磷脂-蛋白质 复合物。耐热——121℃ 2h不破坏其抗原性。每个菌 株只含有一种O抗原,其种类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可 用抗O单因子血清通过凝集试验鉴定。
2.检整验鸡项及目鸭:头致、泻鸭性掌大等肠9个艾冻希离氏类菌产品计20件样品。
3.检验方法:
3.1 增菌和分离培养:以无菌手续称取检验25g,加在225mL营养肉汤中, 以均质器打碎1min或用乳钵加灭菌砂磨碎。 取出适量,接种乳糖胆盐培养基,以测定大肠菌群MPN, 其余的移入500mL广口瓶内,于36±1℃培养6h。 挑取1环,接种于1管30mL肠道菌增菌肉汤内,于42℃培养18h。
科肠杆菌科与(医Ent学ero有bact关eri的acea属e)

一起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调查

一起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调查


食 品 卫 生


起 由致 病 性 大肠 埃 希 菌 引起 的 食 物 中毒 的调 查
檀香 山
(南京 市浦 口区卫 生监 督 所 , 江 苏 南京
【关 键 词 】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 食物 中毒
2 10 1 8 0)
【 图分 类 号1 R15 3 【 献 标 识 码 】 B 【 章编 号1 1 0 - 9 7 (0 0 0 -0 4 - 0 中 5.1 文 文 06 0021)1 00 2
[ 参考 文献]
毒的单位合格率 为 3 . (2 /8 )两者差异显著 73 3 880 ,
(。 8 9 , =5 . 1 P< O 0 ) . 1。
2 3 4 消毒 方法 : 取消毒 柜 消毒 和“ 4 .. 采 8 ”消 毒 , 其餐
[] 于红凯 , 1 娄峰阁. 食源性肠道传染病预测模 型和预警指标 的建立
室 检测结 果 , 判定 为一 起 由致 病性 大 肠 埃 希 菌 引起 的 食 物 中毒 。
泻等 胃肠 道 症状 , 为 阵发 性 绞 痛 , 泻物 为水 样便 , 多 腹 重 症病人 呕吐 5 以上 , 泻 3 i , 1人有低 热 次 腹 ~ 0次 有
( 温 3 .℃ )有 1 体 7 5 , 0人诉 头 晕 、 头痛 。年 龄 较 长者 I 临 床症状 较重 。临床 医师初步 诊 断为急 性 胃肠 炎 。经抗 菌治疗 , 病人 临床 症状 减轻 。
20 0 8年 1 0月 2日凌晨 本 区某 街 道社 区卫 生 服务 中心 陆续 接诊 因呕 吐 、 痛 、 泻 而 应 诊 的病 人 , 止 发病 例于 1 O月 2 E凌晨 0时发 病 , 例病例 的 l 末
到 当 日上 午 l 时共 收 治 了 1 1 4名症 状类 似 的病 人 。 当

细菌性食物中毒 (2)

细菌性食物中毒 (2)
患者病程短,多在1~3d内恢复。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血象 WBC可正常或 。副溶血弧菌及 金葡菌感染者, WBC ,中性粒细胞比 例。
2、粪便检查 大便镜检可见WBC、RBC。
3、细菌培养 将呕吐物、排泄物及进食的可 疑食物做细菌培养,如病原菌相同即确诊。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一)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包括化学食物中毒(砷、汞、有机 磷等)和生物性食物中毒(生鱼胆、 河豚或毒蕈等)。有进食毒物史,潜伏
期仅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不发热,除肠 道症状外,还有神经系统与肝肾损害等症 状,病死率较高。
(二)霍乱
先泻后吐为多,且不发热,腹泻常为无 痛性,呕吐为喷射性与连续性,大便呈米 泔水样。患者常出现明显脱水,大便涂片 荧光抗体染色镜检及培养找到霍乱弧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系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 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 疾病。 临床上可分为:胃肠型
神经型
一、胃肠型食物中毒
多发于夏秋季。 特征为潜伏期短,常集体发病,以恶心、 呕吐、 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为主要 表现。
病原学
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的细菌,常见的有以 下6种:
食品本身带菌,或在加工、贮存过程中污染。
其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媒介:


苍 蝇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无明显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本病多发生在夏秋季。与夏秋季气 温高、细菌易于大量繁殖密切相关。病例 可散发,亦可暴发流行。
暴发流行的特征:
① 多发生于夏秋季。 ② 发病突然,时间集中,潜伏期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由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2007年8月17日某单位食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午饭后出现集体食物中毒症状。

其中5例病重病人送医院住院治疗,取5例肛拭子培养进行微生物检查鉴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用法国梅里埃鉴定系统和APl20E细菌生化试剂鉴定条。

大肠埃希菌O、K 多价血清以及志贺氏多价凝集血清采用宁波天润公司产品,实验方法参照GB/74789-2003,GBl7012-1997,GBl5984-1996,WT/S9-1996m中的有关规定和依据进行。

2 临床资料
5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30~40岁。

就餐4小时后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腹泻物为水样便。

入院后取5例病人肛拭子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3 结果
3.1 微生物学检验:取5例病人肛拭子上的标本分别接种在1%营养肉汤、EC肉汤、GN增菌液、7.5%NaCI肉汤、碱性蛋白胨水、氯化钠结晶紫增菌液增菌,37℃温箱培养6h,碱性蛋白胨水未见混浊,表面也无菌膜形成,涂片未找到弧菌,排除弧菌。

将出现浑浊的培养管用接种环接种SS平板,放37℃温箱中培养,18~24h,培养后在各选择性子板上观察可疑菌落。

在SS平板上可见不发酵乳糖,不产生H2S。

菌落半透明,边缘整齐,凸起,中等大小的优势菌,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的杆菌,氧化酶阴性,挑取些菌落接种KIA、普通营养琼脂平板。

3.2 生化反应结果:取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的上述优势菌落接种APl20E 生化鉴定条,(374±1)℃培养,18~24h,TSI为K/A,发酵葡萄糖、甘露醇等多种糖类,不发酵乳糖。

生化编码为5144552,id=99.9%,T=1.0,鉴定结果为大肠埃希菌。

具体生化反应见表1。

3.3 血清学试验:为进一步鉴别诊断,采用宁波天润公司的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

用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0、K多价凝集血清做多次重复试验,结果是O112和K95发生凝集。

同时还用志贺菌属血清作凝集试验,发现志贺菌属多价血清凝集,痢疾志贺菌5~8型凝集。

根据生化反应及血清学凝集,试验确诊引起5例腹泻病人的病原体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O112:k66。

4 讨论
侵袭性大肠杆菌(IEC)是一种肠道侵袭性细菌,它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在细胞内繁殖引起细胞变性,使上皮出现损伤,导致黏膜固有层发生炎症、溃疡、出血,临床表现为细菌性痢疾症状,所以当初称之为志贺痢疾样大肠杆菌{ShigelloidE,eoli)。

该菌株于1967年被Sakaiaki首先确认。

O124血清型曾引起英国学校学生急性腹泻和医院成人腹泻的爆发流行,以后在匈牙利、美国等地也曾引起流行。

]984年9月,北京首次发现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新的血清型引起食物中毒,填补我国这方面的空白。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偶有报道。

西部地区至今未见此类报道。

1999年,傅宜方等从市售卤鹅和花生芝麻包中检出EIEC。

这次在5例病人肛拭子中均检出EIEC,提示这次由于食人被EIEC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填补了重庆西部的空白。

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5个型,即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侵袭性大肠埃希菌(IEC)、产肠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SIEC)。

Silva等报道97株EIEC中,30株为非发酵乳糖,41株为迟缓发酵乳糖,26株为发酵乳糖,本组分离出5株EIEC除均不发酵乳糖外,其于99.9%的生化反应符合大肠埃希菌的特征,因此不能仅依靠发酵或不
发酵乳糖来判断EIEC,必须结合进一步的血清学凝集试验来鉴别。

大肠埃希菌抗原主要有O抗原和H抗原,相当部分菌株还存在K抗原。

至今EIEC已检出O121、0124、O144、O28ac、O11ac、O29,O143、O152、O164和O173等12个血清型。

其中O124血清型与痢疾志贺菌3型、O112ac秘痢疾志贺菌2型、O136与鲍氏志贺菌1型、O164与痢疾志贺菌3型间显示一种ab-ae 型的相互关联,O167与鲍氏志贺菌组的O抗原相关,其余血清型与志贺菌属间未见重要的抗原成交叉,这种抗原交叉现象可用两者密切的遗传同源性来说明。

故将本次检出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O112:K66型与志贺菌诊断血清进行凝集试验,结果与志贺菌属4种多价血清,痢疾志贺菌5~8型多价血清出现凝集现象,由于此菌的生化反应与志贺菌属不完全符合,所以排除志贺菌属的可能。

EIEC具有编码侵袭性基因的大质粒,与志贺菌编码侵袭性基因的大质粒高度同源。

因而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上类似痢疾症状。

据相关报道和资料显示间,侵袭力的检测已无必要作为EIEC检验的必检项目和鉴定要求了,在新的GB/T4789-2003中已不再将其列入检验项目,故本组中的检验过程中未做侵袭力的检测。

本组多人食人被EIEC污染的食物,出现多人集体不同程度的腹泻、呕吐,又从5例人院病人肛拭子中均检测出EIEC。

为减少或避免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

只有控制、减少病原菌生长、繁殖的机会。

由于7、8月份是高温、潮湿的气候,适于病原菌大量生长繁殖,据有关食物中毒的报道,当条件致病数量>105/g可引起食物中毒。

我们认为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大对饭店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饭店工作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食品在加工过程中要严防生、熟交叉污染;食物要新鲜,隔餐食品要放冰箱内保存,吃前要加热处理才能食用;从业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体检合格后才能上岗,把好病从口入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