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

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 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确保患者在知情同意过 程中充分了解相关信息, 并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
择
手术操作要求
手术前准备:了解手 术目的、方法、注意
事项等
手术器械准备:准备 手术器械、耗材等
手术环境准备:保持 手术室清洁、无菌
手术人员准备:手术 医生、助手、麻醉师
等
手术患者准备:了解 患者病情、过敏史等
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确保取材部位清 洁,无污染
取材过程中避免 损伤周围组织
取材后立即固定, 取材后及时送检,
避免组织变形
避免组织变质
Part Three
常见病变取材规范
肿瘤病变 01
取材部位:肿瘤组织、淋巴结、血管等
03
取材要求:完整、无污染、无坏死
05
病理诊断:肿瘤类型、分期、预后等
02
04
定期检查:定期 检查取材记录及 存档情况,确保 无误
感谢您的观看与聆听
汇报人:_
选择取材方式: 根据病变部位和 性质选择合适的 取材方式,如穿 刺、切取、刮取 等
准备取材工具: 根据取材方式准 备相应的取材工 具,如穿刺针、 手术刀、刮匙等
确定取材数量: 根据病变部位和 性质确定取材数 量,以满足病理 诊断的需要
患者知情同意
向患者解释病理取材的 目的和意义
告知患者病理取材的过 程和可能的风险
取材方法: 穿刺活检、 手术切除等
取材要求: 完整、无污 染、无坏死
取材后处理: 诊断依据:
固定、染色、 病理形态、
制片等
免疫组化等
治疗建议: 抗结核治疗、 手术治疗等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病理取材规范是指在进行组织学检查时,医务人员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操作,以保证病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病理取材规范的一些建议。
1.取材部位: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和症状,在手术或活检中,应选择有代表性的病灶和正常组织进行取材。
避免取材过多或过少,以免影响病理诊断。
2.取材方式:根据病灶的性质和大小,选择适当的取材方式。
常见的取材方式包括切除术、穿刺活检、钳夹取材、刮片等,取材时应注意避免毁坏病灶或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形态。
3.取材数量:根据需要,取材时应尽量多取材,以保证充分代表性。
例如,在手术中取材时,应尽量取多个部位进行切片,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小病灶和病变。
4.取材标记:为了方便后续的病理检查和诊断,必须对取材标本进行标记,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标本编号等,保证标本与临床资料的一致性。
5.取材顺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取材,先取不同类型的组织,再取不同部位的切片。
在取材时应准确记录各个切片的位置和方向,以便后续的病理分析。
6.取材工具和技巧:取材时应使用尖锐、干净、无腐蚀性的取材工具,如手术刀、刮刀、抹片等。
取材时应注意避免破坏组织的完整性,保持组织形态和结构。
7.取材保存:取材后,应及时将标本放入合适的容器中,添加适当的液体保存,如正常盐水或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
确保标本保存完整性和安全性。
8.取材记录:在进行取材时,应仔细记录每个标本的取材位置、大小、性状等信息,编写取材记录。
取材后,应及时归入病理标本库,以方便后续的查找和分析。
9.取材培养:某些情况下,需要将取材标本进行培养,以便观察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特性。
在取材时应注意避免污染标本,保持无菌操作。
10.取材安全:在进行病理取材时,医务人员应全程佩戴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防护用品,确保操作安全。
取材后,应及时进行消毒和清理工作。
病理取材规范的遵守可以提高病理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制定正确的诊疗方案和预后判断非常重要。
同时,医务人员在进行病理取材时应保持专业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确保患者权益和病理工作的质量。
病理取材规范PPT课件

准备取材工具
医生需准备适当的取材工 具,如手术刀、取材钳、 镊子等,确保取材过程的 顺利进行。
取材的基本原则
全面性原则
规范性原则
医生需对病变组织进行全面取材,确 保取材的完整性,避免漏诊或误诊。
医生需遵循规范的取材程序,确保取 材的质量和效率。
代表性原则
医生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变组织, 以确保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取材规范规定了取材的部位、数量和质量,确保病理医生 能够获取足够且符合要求的组织样本,从而提高诊断的准 确性。
降低漏诊和误诊风险
通过遵循取材规范,可以减少因组织样本不足或质量不佳 导致的漏诊和误诊,为患者提供更可靠的病理诊断。
促进临床与病理医生的沟通
取材规范可以作为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确保双方对取材要求和诊断期望有明确的认识,减少误解 和沟通障碍。
推动病理学科的发展
取材规范的制定和应用有助于推动病理学科的发展,提高病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不同部位病理取材规范
脑部取材规范
总结词
脑部取材需注意部位、大小和深度,确保取到病变组织,同时避免损伤重要结 构。
详细描述
在脑部取材时,应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切口,注意避开重要的脑功能区和 大血管。取材大小和深度应适度,以足够诊断为宜,避免过度损伤脑组织。
肺部取材规范
总结词
肺部取材需注意病变部位、取材方法和送检方式,确保获取到高质量的病理组织 。
取材规范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 2 3
标准化研究流程
在科学研究领域,取材规范的应用有助于确保实 验材料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和可重复性提供保障。
病理学取材规范的关键方针与方法辨析

病理学取材规范的关键方针与方法辨析一、病理学取材规范的关键方针病理学取材规范是为了保证病理标本质量和准确性,为医学诊断和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关键的方针有:1. 标本采集前的周密计划:在病理学取材的过程中,应提前进行周密的计划,包括患者的临床信息收集、病理检查目的和要求的明确、标本类型和数量的确定等。
这样有助于提高取材效率和准确性。
2. 标本取材的时机选择:取材时机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来确定,以获得最有代表性的标本。
例如,对某些疾病需要在手术切除标本采集前进行冷冻切片术,以评估手术边缘是否存在肿瘤残留。
3. 标本的有效固定与保存:在取材过程中,标本的固定和保存至关重要。
正确选择合适的固定液可以避免标本缺失或变形,并能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生化活性。
固定液选择上,应根据标本类型和需要进行选择,如福尔马林适用于常规组织学检查,而乙酸乙酯适用于免疫组织化学。
4. 标本标志与记录:在取材过程中,应标志清晰,记录详细,以确保标本的可追踪性和数据的精确性。
标本标志应包括患者信息、取材部位、编号和日期等。
同时,应将取材信息准确地录入病理数据库,以便后续数据的查询和分析。
5. 严格遵守病理取材的伦理和法规要求:在进行病理学取材时,严格遵守相关的伦理和法规要求,保证患者隐私的保密性,确保取材过程的合规性和可靠性。
二、病理学取材规范的关键方法1. 标本取材的准确性:在进行病理学取材时,应根据病变部位和病理性质进行合理的取材,确保标本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病理变化。
同时,要注意标本的大小和分割方式,避免过大或过小的标本影响后续的病理学检查。
2. 标本取材方式的多样化:为了满足不同检查目的的需求,病理学取材的方式也需灵活选择。
常用的取材方式包括组织切片、细胞涂片、冰冻切片和细胞脱落液等。
根据不同疾病类型和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取材方式,以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标本的快速固定和处理:在标本取材后,应迅速将标本进行固定和处理,以避免标本变形和损坏,并保持组织形态的完整性。
病理取材规范的关键标准与实践指南

病理取材规范的关键标准与实践指南病理取材是病理学诊断的基础,它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为了达到规范的取材标准,需要了解和掌握一系列的关键标准与实践指南。
本文将详细介绍病理取材的规范要求,包括标本的选择、取材部位、取材方法等方面,旨在提高病理科医师的工作质量和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1. 标本选择在进行病理取材时,首先需要明确标本类型。
病理标本可以大致分为固定标本和冻结标本两类。
固定标本一般是通过组织固定剂进行处理后进行病理学分析,而冻结标本则是在手术过程中迅速冷冻并进行病理学分析。
根据疾病类型和取材目的,医师需选择合适的标本类型。
对于常见的肿瘤病理取材,一般优先选择手术标本。
手术标本包括切除标本和穿刺活检标本。
切除标本对于肿瘤的定性定量分析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穿刺活检标本主要用于肿瘤初诊和复发病例。
此外,对于某些疾病的特殊标本,如心脏、肺和肾脏等,需要特别注意取材的标本处理方法。
选择合适的标本类型对于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2. 取材部位取材部位对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有着直接影响。
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医师需选择合适的取材部位。
对于手术标本,取材应囊括肿瘤的全切面。
肿瘤的边缘切片是判断手术切缘是否清晰的重要依据。
在选择切取位置时,应尽量避免坏死、出血和囊变区域,并优先选择病变组织块和非病变组织的交界区域。
在穿刺活检时,应遵循“见病灶,取病灶”的原则。
避免采取病灶边缘组织,以免影响病理诊断结果。
如果病灶不明确,应取活检组织的最深处。
对于特殊标本,如心脏、肺和肾脏等,应注意取材部位的选择。
心脏取材应包括心肌、心内膜和心包。
肺组织取材时,应避免取到病变区域以外的正常肺组织。
肾脏取材时,应取肾实质和肾盂等部位。
3. 取材方法取材方法直接影响病理标本的质量和诊断的准确性。
正确的取材方法应遵循以下原则:(1)避免污染:在取材过程中,医师应妥善处理标本,避免污染。
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使用洁净器械和材料,并保持取材场所的清洁。
病理学中的取材规范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病理学中的取材规范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形态学和功能异常的科学,而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在病理诊断中,正确的组织样本和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对于疾病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因此,病理学中的取材规范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成为保证病理诊断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取材规范是指在进行病理取材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采集适当样本的操作流程。
它的目的是确保取得的组织样本具有良好的质量,能够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信息。
取材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取材部位和数量的选择。
取材部位需要准确、恰当地反映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对于病灶多发或有代表性的疾病,应取多个部位的样本。
另外,取材量也十分重要,过少的样本可能无法提供充分的信息,而过多的样本则可能增加检查的工作量。
其次是取材方式和工具的选择。
不同的病变和需要检查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取材方式和工具的选择。
常见的取材方式包括切片取材、冻结取材和穿刺取材等。
在选择工具时,需要考虑到工具的尖端是否锐利、松紧是否适宜以及是否有切床可供操作等因素。
再次是取材的正确操作。
取材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并且要求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解剖学知识和操作技巧。
在取材过程中,应注意不破坏组织结构和形态学特点,避免混杂其他组织或细胞,以免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衡量一个实验方法的重要指标。
在病理学中,实验结果主要包括组织切片的病理形态学描述和免疫组化实验等。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严格按照实验方法操作规范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应遵循操作规程,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避免影响实验结果。
同时,实验仪器和试剂应该经过校准和质控,以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其次是对实验结果的评估和验证。
在进行实验结果的解读时,应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判断。
此外,还可以通过重复实验和对照实验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是指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正确地取材,以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病理取材的一般规范:
1. 标本选择:根据临床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病变部位进行取材。
如果有多个病变部位,应分别取材。
2. 标本固定:取材后应立即放入适当的固定液中固定,常用的固定液有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
固定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大块标本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3. 标本大小:标本的大小应适中,一般不超过3-5厘米。
对于大块标本,应切割成适当大小的片段。
4. 标本形状:标本的形状应符合解剖学结构,避免扭曲或损伤。
5. 标本取材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和病理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取材方法。
常见的取材方法包括切片法、冰冻切片法、切割法等。
6. 标本编号:每个标本都应有唯一的编号,以便后续的病理学检查和结果记录。
7. 标本保存:取材后的标本应妥善保存,避免干燥或受到其他损伤。
可以使用标本瓶、容器或包装材料进行保存。
8. 标本送检:标本送检时应填写完整的病理检查申请单,并注明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病史和检查要求等。
总之,病理取材规范是确保病理诊断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医务人员在进行病理取材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以提供可靠的病理学检查结果。
病理取材规范的关键要素与流程解析

病理取材规范的关键要素与流程解析病理取材是病理学诊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于确诊和鉴定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病理取材过程中,遵循规范的关键要素和流程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保证取得准确、可靠的检查结果。
以下将对病理取材规范的关键要素与流程进行解析。
1. 患者信息及标本标识:病理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患者信息及标本标识密切相关。
在进行病理取材前,应仔细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确保与病例资料一致。
同时,在取材时要在标本容器上正确标明标本来源部位、日期和取材序号,防止混淆或丢失。
2. 取材工具的选择与使用:取材时应选择合适的取材工具,例如手术刀、剪刀、刮刀、穿刺针等。
不同标本需要使用不同工具进行取材,同时要保证工具的清洁和无菌。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持握力度,避免损伤标本组织结构和破坏细胞形态。
3. 取材方法的正确性:取材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标本的质量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常用的取材方法包括切割、刮取、刺取、穿刺等。
在选择取材方法时,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临床表现和病变部位进行综合考虑。
在取材过程中应尽量将异常组织区域纳入标本范围,同时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
4. 取材时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病理取材时,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温和取材:避免过度刮擦、太强力度地取材,以免对标本造成损伤。
- 快速取材:尽量缩短取材时间,防止标本变性、坏死等影响结果的情况发生。
- 避免空气干燥:取材后要立即放入盛有生理盐水或固定液的容器中,避免标本在空气中干燥变形。
- 避免冷冻破坏:取材时要避免接触冷冻组织或器械,以免破坏细胞结构。
- 避免污染:避免其他组织或标本污染正在取材的组织,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5. 标本保存与传送:取材后的标本保存和传送是确保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关键环节。
在保存标本时,应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保存方法,如冷藏、冷冻或固定等,确保标本的组织学形态不受损害。
在传送过程中,应妥善包装标本,避免标本破损或变形,并标明送检的紧急情况以及需要的特殊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医科大学 李祖云
外科病理学诊断的目的和要求
--- 目的性: ①确定诊断(之前未确诊); ②证实诊断,并提供患者后续治疗和手术预后 评估的所有病理学信息。 (临床医生希望获得什么信息??)
--- 要求:准确性与全面性: ①各工作环节的严格核对 名字---病理号---蜡块和切片的编号。 贯穿于标本接收到报告发出的每个环节。 ----取材者与记录者的密切配合---②取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从哪里取?取多少块?
1、打开前正确识别标本内容 (组织的份数、名称与解剖学结构)
2、按器官或组织的结构特征正确打开标本:
打开标本的一般方法
一、【空腔脏器】——消化管道、膀胱、子宫等。
--记录标本内容和大小(管道:长度+周长)。 --小心触摸探明病变所在,尽量避免伤及病变,沿 系膜或网膜对侧、或前中线纵向打开,识别病变,并 描述病变的位置、数目、分布、大小、形态,及其与 周围粘膜的关系。
四、【肿物多块状切除标本】
--识别和记录不同组织块的质地、颜色。 (一致者纪录为同质)
--大于3cm的组织,间隔1cm连续性平行切开。 (勿完全切断)
取材和记录
一、基本原则:——双方对取材和记录共同负责
1、正确识别标本内容和病变是取材的前提。
必须在弄清楚标本的结构并产生取材思 路后,才能动刀取材。
表二:临床科室不合格送检标登记清单
序号 患者姓名 送检单位
1 2 3 4
存在问题
送检日期 送检者 接收人
1、接受登记后的标本,出现不合格标本,由接收 人当日负责其合格化。不合格接收视为责任差错。
2、对无登记的标本,出现差错原则上由送检人负 全责,但同时要需追究接收人的责任。
大标本的打开固定
【目的】:良好固定(大标本(≥3cm,取材前需打开固定过夜) 【原则】:
序号 患者姓名 标本分数和名称
存在问题
送检者
1
2
3
4
5
接收者
病理标本不合格送检释因卡
广西一卡大学一附院病理科(电话:5356534)
标本不接收原因: ①缺少送检单/标本; ②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送检医院及科室、医生签名、取材部位、缺项。 ③送检单与标本容器信息不符; ④无任何临床病史及检查结果。 ⑤送检单或标本容器有明显的血迹或不明物质污染。 ⑥重要信息字迹无法辨认。⑦其它:
2、取-记配合:记录者必须把送检单的重要信 息读给取材者听;取材者必须把取材的主要 信息说明。两者对疑惑或遗漏之处要互相指 出。保证取材和记录的完整和规范。
3、有序工作:蜡块的收集由取材者完成,遵循 逐例进行的原则。必须保证病理号和小号与 取材记录单一致。
二、取材的基本方法与数量要求:
①肿瘤至少要取材四片。肿瘤与正常组织交界一 定要取材。至少有一片反映肿瘤的浸润深度或切缘、 被膜等重要标记的关系。
实体肿瘤,基本原则是每1cm直径取材一片,但 对于良性形态质地一致的肿瘤,一般每个肿瘤结节 取材1片已经足够。
②空腔脏器、粘膜组织、皮肤和囊性结构,应该 垂直于表面全层取材,以期在组织片内证实其组织 层次及其与病变的关系。
③小肿物(<3cm)肿物摘除标本,过最大切面 区一完整的切面,并标记顺序包埋。
尾)和层次:凹面为内侧面。 B、重量(正常4-6gram) C、大小(长*宽*高/厚度),皮、髓质
在头、体、尾的分别厚度(正常:皮质0.71.3cm,髓质≤0.2cm主要分布于头部)。
D、质地和颜色的描述(结节pale yellow; 肿瘤yellow-brown)。
E、被膜垂直方向取材: F、结节或肿物:
务必反应包膜状况以及肿物与临近组织的关 系;肿瘤带取4片以上,至少2片过肿瘤边界。
2、切忌边取材边找标本内容。 3、必要时:询问临床医生(确定其全名 和做好记录);临床医生到场指导并必须签 名作证。 4、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天报告科室主任。 5、对于有疑问的标本,一律禁止取材。
标本及组织处理清单
取材者: 记录者:
日期:
11106 12 2 3 43 5 6 7 8 9 10 11 12 12 14
标本接收
1、标本接收制度 ①专人接收: ②严格核对:送检单项目是否空缺和矛盾?
单上内容与标签是否一致? ③专门登记:交接完成的唯一凭证。 ④归类存放: 咬捡或穿刺标本(≤3mm,不切开) 小标本(需切开取材)
大标本(≥3cm,需打开固定过夜)
表一:临床科室送检标登记清单
手术室 / 门诊 / 西院 送达时间: 年 月 日 上/下午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Fra bibliotek1214
脱钙或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取材的病例均应填写相应表格
三、各器官组织取材的规范
【Adenal gland 肾上腺】 A、辨清标本的完整性、方向(头、体、
多个病变需注明相邻病灶间正常粘膜的距离。
--病变厚度≤2cm,保持病变完整固定。 病变厚度>2cm,横断面中心切开一刀。 (不完全切断)
二、【实性脏器】——肝、肺、肾、脾等
--记录标本内容和大小。 --小心触摸探明肿块所在后,按一定方向间隔 1.0cm连续切开(不完全切断),并描述病变数目、 位置(与切缘及被膜等的距离)、大小、形状、质地、 边界情况。
肺、肾要注意管道断端的识别;可先于打开前 横断切缘取材并用纸或纱布包好,随标本固定。
—注意:当标本固定后颜色变化会导致次日取材 时病变的识别,取材时应重新切面观察,确定病变层 次后取材。
三、【完整肿物切除标本】:
--记录标本的内容和大小。 --辨明标本的组织层面(如表皮、粘膜面、脂 肪组织、肌肉等)及病变。 --按一个方向间隔1cm连续性平行切开(不完全 切断),描述病变数目、大小、形状、质地、色泽、 边界及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
④结构无法识别的不规则活检组织,每块组织至 少取一片(同质者可适当减少取材数量)。
⑤刮宫标本等组织块数无法计数且眼观无法正确 识别的标本,随机取材,至少取材三片;必要时全 部包埋。
Be careful!!
1、取材医生,特别是缺乏诊断经验的年 轻医生,开标本或取材前应查看送捡单和并 粗略识别标本,对心中没数的标本,要事先 参阅相关的取材指导或找高年资医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