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肝的认识

合集下载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它认为人体由五脏和六腑构成,而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载体,更代表了人体的精气神状态。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五脏和六腑出发,介绍中医对它们的基本认识和功能。

五脏:一、心:心主血脉,开窍于舌。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律乃情志,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器官,主要负责血液的循环和情志的活动。

心气不足则会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二、肝: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主要负责疏泄气机、藏血、调节情志,还有保证疏泄功能的平稳运行,肝的气机不畅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月经不调等症状。

三、脾:脾主运化。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水液代谢、调节四肢运动、提供营养,脾的功能正常与否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运动能量。

四、肺:肺主呼吸,在中医理论中,肺主呼吸,主要负责呼吸和气喘等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肺病和气喘。

五、肾:肾主藏精,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主要负责生殖和排泄,是五脏之一,肾阳虚会引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状。

六腑:1.胆:胆主决策胆在中医理论中,胆主决策,主要负责决策与勇气,胆气足则决心坚定,意志坚毅,气虚则多犹豫不决、胆小怕事。

2.胃:胃主受纳,在中医理论中,胃主受纳,主要负责受纳进食,消化吸收,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等。

3.小肠:小肠主分清,在中医理论中,小肠主分清,主要负责分清浊清,吸收精华,排除杂质。

4.大肠:大肠主传导,在中医理论中,大肠主传导,主要负责传导和排泄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便秘、肠病等。

5.膀胱:膀胱主排泄,在中医理论中,膀胱主排泄,主要负责排泄和存尿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失禁等。

6.三焦:三焦主运化在中医理论中,三焦主运化,主要负责化精、排泄,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排异排毒等。

中医对肝脏功能的调理与改善

中医对肝脏功能的调理与改善

中医对肝脏功能的调理与改善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承担着多种功能,如解毒、代谢、储存和生成重要物质等。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肝脏功能往往受到损害,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体系,注重整体补养和平衡,可以有效地调理和改善肝脏功能。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肝脏功能的调理与改善。

一、肝脏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中医理论认为,肝属于五脏之首,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通畅、调节情绪、掌握筋脉运动。

肝主疏泄,能够在情志不畅、饮食不当、运动不足等因素影响下,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肝脏功能失调,就会导致气血不畅、情绪不稳定、筋脉紊乱等一系列问题。

二、调理肝脏功能的中医方法1. 中药调理:中医通过选择具有利于肝脏的药材,制作成中药汤剂或草药粉剂进行服用的方式来调理肝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枸杞子、白芍等,它们具有平肝疏肝的功效,能够改善肝气郁结、促进血液循环等。

同时,根据个体情况,中医还可根据具体症状选用其他中药进行调理。

2. 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养生,合理的饮食对肝脏的调理非常重要。

例如,适量的摄入黑豆、花生、核桃等富含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锌的食物,有助于减轻肝脏疲劳和改善肝功能。

此外,中医还会针对不同的症状给予具体的饮食调理方案,如黄疸型肝炎可适量摄入苦瓜、山楂等食物,以清热解毒。

3. 针灸调理: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肝脏功能。

常用于调理肝气郁结、肝脏疲劳等症状。

比较常用的穴位有太冲穴、足三里穴等,针刺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刺激或扎豆疗法。

4. 气功调理:中医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平衡体内的气血、阴阳,改善肝脏功能。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都注重调动全身各个部位的经络,并且以舒缓的节奏进行,有助于增强肝脏的功能、舒缓情绪。

三、日常生活中的肝脏保健除了中医方法的调理外,日常生活中的保健也是改善肝脏功能的重要方面。

中医对肝的解读

中医对肝的解读

中医对肝的解读
在中医理论中,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被视为“将军之官”,负责协调人体的
各种生理功能。

肝在人体中的主要职责是疏泄和藏血,这两大功能对人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肝主疏泄。

中医认为,肝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能够调节人体的情绪、消化、气血运行等多个方面。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消化不良、气血不畅等症状。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均衡、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维护肝的疏泄功能非常重要。

其次,肝主藏血。

中医认为,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当人体进行活动时,肝会根据需求调节血量,保证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

如果肝的藏血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贫血、月经不调、视力模糊等症状。

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护肝的藏血功能。

此外,中医还认为肝与胆相表里,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疏泄和藏血的功能。

因此,在调理肝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胆的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对肝的解读主要集中在疏泄和藏血两大功能上,强调了肝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维护肝的健康,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愉悦的心情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平和等方面的问题。

中医肝的功能

中医肝的功能

中医肝的功能
中医认为肝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其功能不仅独立,还与其他脏器相互关联。

下面是关于中医对肝脏功能的解释:
1. 主疏泄功能:中医认为,肝脏是人体的主要疏泻脏器。

它能够调节血液的畅通运行,使气血流通顺畅。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导致气滞血瘀等疾病。

2. 储藏功能:肝脏在人体中起到了作为“藏血之海”的功能。

它能够储存和调节血液的供应和分配,保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运作。

当身体需要时,肝脏能够释放血液,满足其他器官的需求。

3. 疏肝解郁:中医认为,肝脏与情绪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肝气郁结会影响情绪和情绪稳定性,引发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等心理疾病。

4. 主筋络功能:肝脏对筋络的主导作用也是中医关注的一点。

筋络贯通全身,与气血运行紧密相连,保持身体各部分的正常生理功能。

肝脏功能异常会导致筋络不通,出现酸痛、僵硬等症状。

5. 肝主疏泄功能:中医认为肝脏也主管血液的调配和均衡。

它通过调节血液的供应和分配来满足各个器官的需求。

肝脏功能异常会导致血液紊乱,出现气滞血瘀、气血不足等疾病。

综上所述,中医对肝脏功能的认识包括主疏泄功能、储藏功能、
疏肝解郁功能、主筋络功能和调配血液功能。

保持肝脏的正常功能状态对于维持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学对于肝脏解剖位置的描述

中医学对于肝脏解剖位置的描述

中医学对于肝脏解剖位置的描述
中医学对于肝脏解剖位置的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位置:中医学认为肝脏位于人体右侧上腹部,主要在八个脏腑中处于上方位置。

2. 区域:中医学将肝脏所在区域称为“右胁”。

其中,“右”表示
肝脏位于人体右侧,“胁”表示在胸腹部之间。

3. 外部表征:中医学通过外部体表的反射区、穴位以及经络来描述肝脏的位置。

例如,肝经经过的穴位有太冲、太沖、行间;肝经走行在足太阳膀胱经的外侧,与心经相互交会。

4. 其他参考:中医学还将肝脏与其他脏腑、经络以及病证进行关联,如肝脏与胆囊、胆经、筋络等的相互联系与调节。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的肝脏解剖位置描述主要基于经络和经络的走向,与西医解剖学的术语并不完全一致。

中医对肝的认识

中医对肝的认识

中医论述肝,最早源自《黄帝内经》。

肝,位于腹腔,横膈膜之下,右胁之内,胆附于肝,是人体重要的脏腑之一。

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前人称为“刚脏”。

《黄帝内经》用“将军之官”形象地比喻它的职责。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司疏泄,内安脏腑气血,外御邪气,是谓“将军之官”。

因此,肝在人体内主要起到调畅气机和调节精神情志的作用。

肝气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气能行血,行津,肝气能调畅气机,故能促进血液运行与津液输布;②促进脾胃的运化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肝通过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③调畅情志:情志活动以气血运行通畅为基础,肝气疏泄能调畅气机,促进血行,故能调畅情志;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及肝气的疏泄功能。

《内经》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为几个方面:肝藏血、肝生于左、肝主筋。

1.肝藏血《素问·调经论》曰:“肝藏血”。

肝藏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贮藏血液。

肝如同“血库”一般,能够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体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能作用。

正如《灵枢·本神》所说:“肝藏血,血舍魂。

”《素问·五脏生成》亦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②调节血量。

肝除藏有---定的血液外,还具有依据机体之需,调节循环血量作用:当机体处于安静休息,或睡眠状态时,机体所需血量减少,部分血液回流入肝,并贮藏起来;而当人体在工作,或剧烈活动时,机体所需血量增加,血液则由肝脏输送到经脉,以供全身各组织器官所需。

即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肝藏血,心行之。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何也?肝主血海故也。

”“血海”之名,除指任脉中一-穴位外,一般是指冲脉而言。

《灵枢。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中医认为,肝是人体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循环、掌管人体的情绪和思维活动等。

下面是中医肝知识点的归纳: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具有促进气血运行和调节禀性的作用。

中医认为,肝气是疏泄之气,正常时肝气能够顺畅运行,维持全身的正常生理功能。

但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各种病症。

2.肝主情志:中医认为,肝主情志,情志过激或长时间压抑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发不同的疾病。

例如,怒气过旺可以导致肝火旺盛,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长期的忧思伤肝,可以引发情绪抑郁和肝郁血瘀等病症。

3.肝主疏泄水湿:肝主疏泄水湿,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水湿停滞不散,引发水湿肿胀、湿热病等。

例如,肝火上炎可以引发目赤、咽干、小便短赤等症状;湿热胆火上炎可以引发黄疸、尿黄等症状。

4.肝主疏泄气血:肝主疏泄气血,肝气郁结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肝郁血瘀可以导致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肝气郁结还可以引发头痛、眩晕、胸闷等症状。

5.肝主储藏血液:中医认为,肝藏血,如果肝气不调,就会影响血液的生成和储存,导致血虚、血瘀等症状。

例如,肝血不足可以引发面色苍白、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肝郁血瘀可以引发月经不调、经血颜色深红等症状。

6.肝主运动筋脉:中医认为,肝主运动筋脉,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筋脉失养,引发筋脉疼痛、关节僵硬等症状。

例如,肝气郁结可以引发头痛、颈项强痛等症状;肝郁血瘀还可以导致肌肉酸痛、经络阻滞等症状。

7.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中医认为,肝和其他脏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肝与脾相表里关联,所以肝气郁结可以导致脾气不运,引发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肝与肾相互依存,肝肾不和可以导致肝肾阴阳不和,引发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是基于中医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的。

根据中医理论,肝属五脏之一,主司疏泄、藏血、调畅气机等功能。

以下是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的主要内容:
1. 肝主疏泄: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掌管身体内各种物质的流通和代谢,包括气血、津液等。

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气血不畅、湿气停滞、津液不足等问题,进而引起相关疾病。

2. 肝藏血:中医认为肝脏贮藏血液,并通过疏泄功能将血液在身体内运行。

因此,肝与血的关系紧密,肝血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个方面的生理功能。

3. 肝主调畅气机:中医认为肝主调畅气机,肝气疏畅则气血通畅,气机调和则身体健康。

肝气郁结或疏泄失调会引起气滞、血瘀等病理情况。

4. 肝与情绪的关系:中医强调肝与情绪的密切关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肝的功能。

因此,情绪不稳定、愤怒、抑郁等都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肝气郁结,引起一系列身体疾病。

总之,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强调肝脏在疏泄、藏血、调畅气机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肝脏,可以改善身体状况,促进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肝的认识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有分叶。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

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有“刚脏”之称。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的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及其气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保持肝脏本身的功能以及其他脏腑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畅全身气机:调畅全身气机,是指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使脏腑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

气机,即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脏腑、经络、器官等的机能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由于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作用,对于维持全身脏腑、经络、器官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也相应正常和调。

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可表现为“肝气郁结”和“肝气上逆”两种病理变化。

(2)、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和输布:血与津液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

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亦有赖于气机的调畅。

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

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

若气机郁结,则血行障碍,血运不畅,血液瘀滞停积而为瘀血、癓积,或肿块,在女子可出现行经不畅、月经后期、痛经、经闭等。

若肝气上逆,迫血上涌,又可使血不循经,出现呕血、咯血、晕厥,或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

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因此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

若肝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结,会导致津液的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水肿、痰核等病证。

(3)、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

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间气机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间气机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另一方面,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食消化和吸收的“精汁”,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并且其分泌还要受肝疏泄功能的影响。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汁才能够正常地分泌与排泄,则饮食消化吸收正常。

正因为肝的疏泄作用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往往影响脾胃升降及胆汁的排泄机能,常出现肝气乘犯脾胃及胆汁郁滞不畅的病变。

(4)、调畅情志:情志活动,指人的感情、情绪的变化,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以气血调和为基本条件的。

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分属五脏,但由心所主。

心之所以有主神志的功能,与心主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

而血的正常运行,又要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所以肝具有调节情绪(包括情感)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若肝的疏泄功能不及,则易肝气郁结,心情抑郁不乐,多忧善疑;若肝气郁而化火,则肝气上逆,肝阳上亢,常急躁易怒,易于激动。

反之,情志活动异常又多影响肝之疏泄,导致气机不调的病变。

(5)、疏泄男子精液与女子月经:男子的排精及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等生理现象,与肝的疏泄功能亦有密切的关系。

男子排精、女子排卵是肾主封藏和肝主疏泄二脏协同作用的结果。

肝疏功能正常,则精液、卵子排泄通畅有度;肝失疏泄,则排精、排卵不畅或紊乱。

气机调畅又是女子经血排泄能否通畅有度的重要条件之一、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月经周期正常,经行通畅;若肝疏泄功能不及,则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痛经。

中医治疗此类病证时,常以疏肝为第一要法,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2、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藏血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肝必须贮藏一定的血液,才能制约肝的阳气,防其过亢,维护肝脏正常的疏泄功能,从而具有防止出血的作用。

二是肝的藏血功能还可以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

但是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的变化、外界气候的变化等因素,人体各部分的血量也随之有所变化。

人体这种变化是通过肝的藏血功能实现的。

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肝脏所贮存的血液就通过心脏向外周输布,以供机体需要。

当人体处于安静或情绪稳定时,机体外周对血液的需求量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藏之于肝。

故前人有“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之说。

正因为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所以人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皆与肝有密切的关系。

肝血充足,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得以濡养,则脏腑和组织器官的功能包括人体感觉和运动功能才得以正常发挥。

如目得血养,则视物清晰;筋得血濡,则肢体屈伸自如;冲任充盈,则妇人月事以时下。

如果肝脏有病,贮藏血液减少,可引起血虚,从而出现机体各部分特别是外周因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导致各种功能减退的病变。

肝藏血功能失职,还易导致各种出血。

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肝气虚弱,收摄无力;二是肝火旺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临床上均可出现吐、衄、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征象。

肝主疏泄,又主藏血,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相辅相成和相互影响。

肝主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调畅,肝主藏血关系到血液的贮存和调节。

故二者的关系就是气血调和的体现。

肝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血运通达,藏血功能才有保障。

肝藏血功能正常,则发挥血的濡养作用,不使肝气亢逆,才能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

在病理情况下,若肝的疏泄功能减退,肝气郁滞,可导致血瘀证,影响肝的藏血功能;反之,也只有肝的藏血功能正常,肝血充足,肝木得养,疏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因此,肝阴血不足也可致肝气升泄太过,甚或导致阳亢风动等病变。

二、肝的生理特性1、肝主升发肝主升发,主要指肝气以“升散”、“宣发”为主的气机运动特点。

肝在五行属木,在季节为春,肝就像春天的树木一样,具有充满生机、升发生长的特性。

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具体体现在脏腑经络的各种功能活动中,其中肝脏对气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升发、疏通之作用。

肝的升发作用正常,则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消化、调畅情志、调节血量等功能正常。

若肝的升发太过,则易化火、上逆、亢动、生风而导致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病理变化,临床往往可见急躁、头痛目赤、眩晕震颤等表现。

这些都说明肝脏具有刚强躁急的特性,故前人有“肝主升、主动、为刚脏”之说,临床治疗常从柔润和缓或清降潜镇立法以遂其升发之性。

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条达,指树木枝条曲直伸展、柔和舒展畅达之象,中医学常以此来类比说明肝的生理特性。

肝属木而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

肝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

肝之条达与肝的藏血充足、气机畅达、情志舒畅和胆汁的正常排泄等因素有关。

若肝之阴血不足或肝失疏泄均会导致肝失其柔和条达之性而致肝郁。

若肝郁不和,每易火发为怒,产生气逆、生风、动血诸证,故治疗气郁多以辛散为法。

三、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包括肌腱和韧带,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主司关节运动的组织。

正是由于筋的收缩、弛张,关节才能运动自如,而筋的活动又依赖于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筋得其养,才能运动灵活而有力。

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能耐受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即肝是耐受疲劳的根本。

如果肝血亏虚,不能很好地濡养筋脉,则筋的运动力就会减退。

老年人动作迟缓,运动不灵活,动则容易疲劳,就是由于肝血衰少,不能养筋之故。

肝血不足,血不养筋,还可出现手足震颤、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表现,临床上统称为“肝风”,前者叫“血虚生风”,后者叫“热极生风”,大多从肝论治。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

爪与肝有着密切的联系。

爪甲有赖肝血以营养,因而肝之盛衰可以影响到爪的荣枯变化。

因此,视爪甲的荣枯可以测知肝脏功能正常与否。

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萎软而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2、在窍为目目为视觉器官,具有视物功能,故又称“精明”。

肝与目有密切联系,一是由于肝与目有经络直接连属,足厥阴肝经上连目系;二是因为目之所以具有视物功能,依赖于肝血之滋养和肝气之疏泄,肝藏之精血由经脉上注于目,使其发挥视觉作用。

肝气调和,肝血充足,肝藏血功能正常,目才能正常发挥其视物辨色的功能。

若肝血不足,则会导致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夜盲、目眩、目眶疼痛等症;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肝风内动则目睛上吊、两目斜视;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而火动痰生,蒙阻清窍,可致两目昏蒙、视物不清。

由于肝与目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因此临床上目疾多从肝论治。

同时,目的视力还依赖于五脏六腑之精的濡养。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分别滋养目的各个组织。

3、在志为怒肝与怒的情绪反应密切相关。

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一种本能的情志活动,对于机体来说是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人体气血上逆,阳气升泄。

由于肝主疏泄,主阳气升发,调节人体的气机和血液的运行,当人受到不良精神刺激发怒时,就可导致肝的气机逆乱,阳气升发太过,血随气逆而吐血,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称为“气厥”。

反之,肝的阳气亢盛或阴血不足,阳气升发太过,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

在治疗上,平肝为治怒之大法。

4、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

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分泌异常。

如肝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可出现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

5、与春气相通应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肝主春。

肝与春气相通应,是因为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而在人体之肝脏主疏泄、恶抑郁而喜条达,为“阴中之少阳”,故肝与春气相通应。

因此,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

如要保持情志舒畅,力戒暴怒忧郁,应该踏青登山,陶冶情操;要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广庭信步,舒展形体,以助生阳之气升发。

春季,自然界转暖而风气偏胜,在人体以肝气旺盛。

然肝木太过则克脾土,故素体肝气、肝阳亢盛或脾胃虚弱之人春季多易发病,可见眩晕、惊痫、情志抑郁或焦虑、两胁肋部疼痛、胃脘痞闷、嗳气泛酸、腹痛腹泻等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