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对于肝功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于不同2

合集下载

中医 肝

中医 肝

中医肝中医认为,保肝养肝,基本上就是改善身体环境,维持正常的疏通调节功能,以增强对抗疾病的能力。

专家提到,简单来说就是减轻肝脏负担,这一点中西医看法相同,但中医在做法上,似乎较为多元丰富,只要从一些日常生活细节着手,就可能改善肝的状况。

一、情绪要平稳中医提到“怒则伤肝”,情绪起伏过大,很容易影响到肝。

通常自我要求高、急躁、完美主义的人,较容易产生焦虑、不安,这在中医里是属于较易产生肝火的体质。

“肝属木,木喜调达。

”参与台大中西药合并治疗肝炎计划,台南医院新化分院副院长蔡宗龙,本身也是肝胆肠胃科医师,他认为可以把肝想象成一棵大树,树木喜欢自由、无拘无束,因此,养肝首重情绪调节、心情愉快。

行政、医疗工作繁忙,另外还有念书及研究工作,蔡宗龙个人调整压力的办法,是周末骑马。

跃马驰骋的快感,让他可以得到释放,重新找回力量。

成功抗肝癌10年,财团法人国家政策基金会国家安全组召集人苏起认为,“不生气”很重要。

担任公职六年半,无论面对立法院接受质询、挨骂等种种压力,苏起却很少失眠过。

“啊,恰到好处。

”个性开朗的苏起,一进门就为我们介绍他特别喜欢的,挂在墙上的圣严法师题字。

对他而言,没有升官、下台,只是平行的从一个圈子转任到另一个圈子,“上班打领带和不打领带而已”,自己把工作尽量做好,得失心不要太重,就不会随情绪起舞。

二、睡眠要足够肝主藏血,黄帝内经素问篇提到:“人卧则血归于肝。

”足够的睡眠,肝脏才可以得到完全的修复。

以中医观点而言,晚上11点至凌晨3点,血液流经肝、胆,此时应让身体得到完全的休息,否则肝的修复功能受到影响,体力无法恢复,连带思考能力也会变得迟缓。

“在这段时间内要睡着才算,”林口长庚医院中医内科主任郭忠祯提到,他个人一定想办法尽量在11点前就寝,至少十二点半点前会睡着。

睡眠品质不佳,也会造成肝火上升。

因此专家建议,晚上不适宜从事太过耗损脑力的工作,容易影响睡眠品质。

身兼教学临床多职,治疗肝病经验20年,陈荣洲主任坦承,自己经常得忙到凌晨1点才能就寝,“但我一定会打坐半小时以上,”持续打坐20多年,陈荣洲相信打坐可以沈淀白天的纷扰,让自己静下心来,短时间内就可以进入梦乡,且一夜好眠。

中医对肝的解读

中医对肝的解读

中医对肝的解读
在中医理论中,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被视为“将军之官”,负责协调人体的
各种生理功能。

肝在人体中的主要职责是疏泄和藏血,这两大功能对人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肝主疏泄。

中医认为,肝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能够调节人体的情绪、消化、气血运行等多个方面。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消化不良、气血不畅等症状。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均衡、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维护肝的疏泄功能非常重要。

其次,肝主藏血。

中医认为,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当人体进行活动时,肝会根据需求调节血量,保证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

如果肝的藏血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贫血、月经不调、视力模糊等症状。

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护肝的藏血功能。

此外,中医还认为肝与胆相表里,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疏泄和藏血的功能。

因此,在调理肝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胆的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对肝的解读主要集中在疏泄和藏血两大功能上,强调了肝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维护肝的健康,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愉悦的心情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平和等方面的问题。

中医理论中的肝脏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肝脏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肝脏功能(1)主藏血:肝脏的功能是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2)主疏泄:(疏泄即舒展、通畅之意)。

是指肝气具有疏展,升发的生理功能,与肝气“喜条达”的性质分不开。

肝气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与调畅。

气调畅,升降正常,生理活动正常;反之气机不调,升降失序,内脏呈病理性表现,如肝气抑郁、情志受损,可见胸胁胀满、郁郁不乐等。

如肝气亢甚则可见急燥易怒,失眠多梦、目眩头晕等。

再是肝失疏泄可影响脾剧目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除有上述情形症状外,常兼有肝气犯胃所致的胃气不降之暖气和脾气不升的肝脾不和之征出现腹泻。

其次是肝主疏泄、还有疏利三焦(上、中、下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

如果疏泄功能失常,则三焦通利受阻,出现水液代谢障碍的水肿、腹水等病症。

(3)主筋,其华在爪:筋膜是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肛血盛衰关系到筋膜功能。

如肝血充盛、筋膜漏养充分,肢体活动正常;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手足震颤,肢体麻木,伸屈不利;若热邪伤津,津血耗损,血不营筋,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X,牙关紧闭等“肝风”病状。

肝血虚、筋弱无力“爪为筋之余”,爪甲多薄而软,变形脆裂。

(4)开窍于目:五脏六腑的精气、血脉运达皆注于目,目与肝脏有内在联系。

所以肝功能正常与否,常常表现在目的病变上。

如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夜盲、视物不明;肝经风热、目赤肿痛;肝火上升,目赤生翳;肝阳上无,头晕目眩;肝风内动、两目斜视、上吊;肝胆湿热,两目黄疸等症;因此肝开窍于目,此一理论,是屡试屡验的。

肝与疲劳相关疲劳的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运动能力下降。

中医认为肝与疲劳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说明筋的功能受肝的调节。

其实肝尚可通过脏腑气血等多个途径,影响疲劳感的产生和调节疲劳程度的轻重。

肝主疏泄,对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代谢有着重要影响。

《读医随笔》曰:“肝者贯阴阳,统气血……握升降之枢。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中医认为,肝是人体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循环、掌管人体的情绪和思维活动等。

下面是中医肝知识点的归纳: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具有促进气血运行和调节禀性的作用。

中医认为,肝气是疏泄之气,正常时肝气能够顺畅运行,维持全身的正常生理功能。

但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各种病症。

2.肝主情志:中医认为,肝主情志,情志过激或长时间压抑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发不同的疾病。

例如,怒气过旺可以导致肝火旺盛,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长期的忧思伤肝,可以引发情绪抑郁和肝郁血瘀等病症。

3.肝主疏泄水湿:肝主疏泄水湿,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水湿停滞不散,引发水湿肿胀、湿热病等。

例如,肝火上炎可以引发目赤、咽干、小便短赤等症状;湿热胆火上炎可以引发黄疸、尿黄等症状。

4.肝主疏泄气血:肝主疏泄气血,肝气郁结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肝郁血瘀可以导致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肝气郁结还可以引发头痛、眩晕、胸闷等症状。

5.肝主储藏血液:中医认为,肝藏血,如果肝气不调,就会影响血液的生成和储存,导致血虚、血瘀等症状。

例如,肝血不足可以引发面色苍白、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肝郁血瘀可以引发月经不调、经血颜色深红等症状。

6.肝主运动筋脉:中医认为,肝主运动筋脉,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筋脉失养,引发筋脉疼痛、关节僵硬等症状。

例如,肝气郁结可以引发头痛、颈项强痛等症状;肝郁血瘀还可以导致肌肉酸痛、经络阻滞等症状。

7.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中医认为,肝和其他脏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肝与脾相表里关联,所以肝气郁结可以导致脾气不运,引发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肝与肾相互依存,肝肾不和可以导致肝肾阴阳不和,引发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脾在中西医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脾在中西医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脾在中西医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本人在学习中西医理论的过程中发现,脾在中西医理论中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虽然也有共同点,但在应用时却相差极大,下面对比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各自的特点和两者的差异,了解这些或许对医学爱好者能有帮助。

中医的脾中医的脾的和中医的心、肝、肺、肾一样是一个概念:我们的中医祖先们,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他们肯定多次解剖和认真研究过人体结构,看到了各种内脏器官,于是把它们首先分为实质性和空腔性的两大类,并把前者称为脏,后者称为腑。

于是有了五脏六腑。

五脏者:心、肝、脾(胰)、肺、肾。

为什么说脾就是胰呢?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体解剖时能直接看到的最明显的脏(实质性的器官)除了心、肝、肺、肾,还有什么?必定是胰了,古人不可能看不到那么大那么明显的一个器官胰,只是后来我们引入西医理论,翻译时把那个虽然是最大的淋巴器官但却远没有胰那么明显的东西译成了脾,结果和中医的脾与胰混同了。

于是出现了今天的中医找不到脾,而胰在中医中却成了多余,这样的结果确实有点可笑。

中医的胰(脾)也和中医的肝、心、肺、肾等经过各代医生的归纳、总结、提炼,到最后就都成了一个概念化的东西了,和人们用现代科技所了解到的实际器官肝、心、脾(胰)、肺、肾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差距。

这是古今科技水平不同对事物的认识的方式和深度不同的原因造成的。

近代中医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

中医所描述的脾的形态,和现代医学中的胰腺类似,而脾的功能与胃肠有关。

如脾的阳气能温煦鼓动胃的受纳与小肠的分别清浊的功能;脾气的转输直接关系到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液的代谢等。

从上而知,中医的脾,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不能将两者混淆。

中医认为脾为脏、属阴,主运化,喜燥而怕湿;而胃为腑、属阳,主受纳,喜润而怕燥。

牌与胃不但在经络上相互沟通,它们的功能属性相反相成,彼此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故被称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是基于中医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的。

根据中医理论,肝属五脏之一,主司疏泄、藏血、调畅气机等功能。

以下是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的主要内容:
1. 肝主疏泄: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掌管身体内各种物质的流通和代谢,包括气血、津液等。

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气血不畅、湿气停滞、津液不足等问题,进而引起相关疾病。

2. 肝藏血:中医认为肝脏贮藏血液,并通过疏泄功能将血液在身体内运行。

因此,肝与血的关系紧密,肝血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个方面的生理功能。

3. 肝主调畅气机:中医认为肝主调畅气机,肝气疏畅则气血通畅,气机调和则身体健康。

肝气郁结或疏泄失调会引起气滞、血瘀等病理情况。

4. 肝与情绪的关系:中医强调肝与情绪的密切关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肝的功能。

因此,情绪不稳定、愤怒、抑郁等都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肝气郁结,引起一系列身体疾病。

总之,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强调肝脏在疏泄、藏血、调畅气机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肝脏,可以改善身体状况,促进健康。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与共通之处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与共通之处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与共通之处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有着各自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虽然存在差异,但中医与西医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西医在理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区别与共通之处。

一、理论差异与共通中医理论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阴阳”和“五行”等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健康与疾病是阴阳失衡或五行失调所致。

在治疗上,中医通常采用草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相比之下,西医理论基于现代科学方法,注重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西医更倾向于从微观和生物化学角度分析疾病机理,并使用药物、手术和物理疗法等方式治疗患者。

然而,中医与西医在某些理论方面也存在共通之处。

例如,两者都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都强调全面的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二、诊断差异与共通中医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望、闻、问、切四诊方法,通过观察舌苔、脉搏、听取病史等来判断疾病的原因和性质。

中医强调整体观察,将疾病与人体内外环境相联系。

相比之下,西医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技术。

西医注重客观数据的分析和病理学的研究,通过实验室检验、X光、MRI等工具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然而,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诊断的目的都是准确判断和理解疾病,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两种医学体系在诊断方法中也可以互相借鉴,结合使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三、治疗差异与共通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主要采用草药、针灸、推拿和气功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注重防治结合,强调调整生活方式来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相比之下,西医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手术和物理疗法等方式来直接治疗疾病。

西医注重证据和科学依据,依据疾病的病理机制来选择和应用治疗方法。

然而,中医与西医在治疗方式上也存在共通之处。

例如,两者都重视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活方式的改善,都秉持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结语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对肝功能的认识

中医对肝功能的认识

中医对肝功能的认识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

现概述肝的生理病理,肝所属的经脉,体表组织及络属脏腑,肝与它脏的关系。

一、肝的生理特点,五脏主藏精气,即生化和储藏气血,津液,精气等微物质。

它们主气,主血,藏精藏神,各司其职。

而肝主疏泄,分泌排泄胆汁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并不完全藏而不泻,可见肝的生理有它自己特点。

1、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藏血,即能藏有形之血,又能疏泄无形之气。

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

肝脏体阴的含义:一是指肝属阴范畴,肝位横膈下属阴;一是从肝的生理机能来看,肝为刚脏,以气为用,内寄相火,在六气中属风。

所以在病理上易阳亢,化为火动风。

临床上常出现头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抽搐,角弓反张等阳症。

气属阳,阳主动,阴主静,所以说肝体阴而用阳。

2、曲折刚柔之性。

肝属木,其气主升,主动。

历代医家对肝的这一特性作了形象的比喻。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即是说肝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

宛如春天的树木那样柔和舒畅,即富有顺其自然,遂其性能,不要违反其正常生理活动规律之意。

肝为刚脏,即肝有勇猛顽强之意,谓之刚劲,故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虚可以引起疲劳,萎弱,说明其柔弱,故有“肝为罢极之本”之说。

在正常情况下肝气升发柔和舒畅,即非抑郁也不亢奋,曲直刚柔维持平衡,若倾向某一方面即发生病理变化。

3、肝为血海,因为具有藏血的功能。

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人动则血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经。

”肝脏是动静之变时有活动调节血液的功能,使之冲和达条。

当机体状态改变时,人体各部所需血量发生改变时,肝脏贮藏的血液又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以机体活动的需求,以达到的新的平衡.肝脏贮藏一定的血液养自身,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太过,以维持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这就是肝脏藏血含有贮藏调节之意。

4、调节气机。

通过其疏泄功能来实现的。

肝主疏泄泛指肝具有舒畅,开展调达,宣发,流通等综合性能。

肝主疏泄,调节气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与西医对于肝功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肝位居膈下,腹腔右肋内。

在活体呈棕红色,质软而脆。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人们已从细胞水品对肝脏做了详细的分析。

在古代的中国,没有显微镜,没有分析仪。

经过上千年的经验积累,人民从宏观上对肝脏有一定的了解。

那么西医所说的“肝”的概念和传统中医“肝”的概念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又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中医和西医对肝功能的认识。

中医认为,肝脏的主要功能:一是主疏泄,二是主藏血。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不同层面上可以分为木、火、土、金、水五方面。

“木曰曲直”,意味有木性的事物具有生长,生发,舒畅,条达等特性。

肝脏五行属木,故喜条达顺畅,恶抑郁阻滞。

在体和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与胆相表里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说:“司疏泄者,肝也”主疏泄即肝气宜泄,疏泄是"疏通","顺畅","条达"之意,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肝气疏通调畅,全身气机才能保证个脏腑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其具体表现为:
(1)疏通气机,维持气血运行:"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而肝的生理特征又是主升,主动的,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要素。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于气的升降出入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

(2)调节精神情志: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

”肝在志为怒,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

(3)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和输布,疏泄胆汁: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主要依赖胃脾的消化功能,肝脏的疏泄正常则保证脾胃的功能正常。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协助脾升胃降,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和输布。

二是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祖国医学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在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
(4)协助水液平衡: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肝主疏泄密切相关,水的运动需要气的推动,气机调畅,水液才能维持正常的输布,排泄。

(5)调节生殖机能:“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的月经与肝疏泄密切相关。

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指出男子的排精也依赖肝脏。

精子封藏在肾,排泄在肝。

主藏血的含义主要有:(1)储存血液,调节血流量,防止出血: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输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

(2)滋养肝脏本身:肝脏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自体需要有足够的血液滋养,即所谓肝需血养。

西医对于肝功能的认识: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位于右季肋部和腹上部。

肝脏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呈现棕红色,质软而脆,西医认为,肝脏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极其重要而又非常复杂,具有调节器官功能的作用,又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肝脏功能有:
(1)造血和凝血功能:肝脏在胚胎第8~12周为主要造血器官,替代骨髓造血,维持生命和内环境所必需;至成人时,由骨髓所取代,造血功能停止。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可恢复造血功能。

肝脏生成凝血因子及纤维素,保持凝血和纤溶的平衡,维持血流的畅通并能有效地止血。

(2)代谢功能:肝脏参与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激素、酶类、电解质
和微量元素等的代谢过程,其中包括了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

如果肝脏“罢工”,人体的营养来源就会中断,生命也就危险了。

(3)分泌胆汁:肝脏能合成胆盐、分泌胆汁。

血液中的不溶性胆红素或直接吸收于肝细胞内,或转运至肝细胞内。

与胆盐、胆固醇等组成胆汁并储存在胆囊。

胆汁将食物内的脂肪乳化、溶解,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如果肝内或肝外胆管发生堵塞,胆汁自然不能外排,并蓄积在血液里,于是出现黄疸。

(4)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肝脏的血流量很大,肝脏的血容量也很大。

肝脏就象一个仓库,在需要时可以供出一部分血液来,为其他器官所用。

(5)解毒与防御功能:有毒物质(包括药物)绝大部分在肝脏里被处理后变得无毒或低毒。

严重肝病时,如晚期肝硬化、重型肝炎,解毒功能减退,体内有毒物质就会蓄积,这不仅对其他器官有损害,还会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

库普弗细胞,淋巴细胞够清除血液中的外来抗原、抗原-抗体复合物和细胞碎片等物质将其吞噬、消化,尤其是在有炎症反应时
(6)调节热量、水及电解质:如肝脏受到损害时,可导致对钠、钾、铁、铜、钙、镁、磷、锌等电解质的调节失衡,多见水钠潴留,可引起水肿,甚至出现腹水。

(7)肝脏的再生能力:肝脏的再生功能极强大,切除70%~80%肝脏的动物,经过4~8周修复,剩余的肝脏最终能再生至原来的肝脏重量。

这是一种代偿性增生,是肝脏对受到损伤的细胞修复和代偿反应。

从以上中医西医对肝脏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

中医中的肝主疏泄与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即消化吸收需要肝气的资助,食物入胃,经过消化吸收后产生的精微,通过肝脏的疏泄作用而输布它脏。

同时,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在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

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主要依赖胃脾的消化功能,肝脏的疏泄正常则保证脾胃的功能正常。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协助脾升胃降,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和输布。

二是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这与现代医学所说“肝脏是机体的化学工厂,肝从胃肠道吸收许多物质后,需经肝内代谢、合成或分解成所需营养物,敷布于全身,供机体所用,以及肝分泌胆汁,促进食物消化的功能”是相符的。

第二点:西医与中医所说的肝脏的功能都有储存血液,调节血量等功能。

第三点:肝开窍于目。

五脏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肝经上络于目,故肝与目的关系密切。

现代医学研究已验证,肝脏的窦周间隙内有一种贮脂细胞,具有贮存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功能,V A 分子是合成感光物质的重要原料,后者有感受暗光和弱光的作用。

尽管中西医对于肝脏的认识有共同的部分,但明显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的不同。

通常西医所说的肝主要是从解剖学概念来认识是一较具体的概念,是一个解剖学上的单位。

肝脏是深藏在人右腹腔深部横膈膜的下面,具有解毒、合成、代谢、排泄及调整血液量的功能的一个人体器官。

而中医学所说的肝,比西医所说的概念更广更复杂一些,它是一个功能活动系统,有抽象的概念,如调节精神情志。

调节全身气机,维持气血运行等。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肝五行属木,在体和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与胆相表里。

西医则是从解剖的基础上得出肝脏的一系列生理功能。

同样,中医“肝病”概念也有别于西医所指的肝脏病,中医肝病的范围是以肝与胆的功能失调和其经络循行部位所引起的病症为主,主要是一组病症概念,由于中医肝胆生理功能上的特性及经络循行部位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所涉及的病症很广。

根据五行属性,某些外在表现在中医看来便是内在疾病的现实。

即中医所称得藏像。

例如,某些眼科
疾病在中医诊疗时,常可看到医生说是肝火上炎、肝肾阴虚、肝血不足等等。

西医则不同,我们平日讲的乙型肝炎是指肝脏被病毒侵入引起的病变。

而且要了解肝脏的功能是否正常或有无肝炎病毒的感染,必须靠抽血检查才能得知,而非靠中医的望闻问切判断。

总之,中、西医学对“肝”的定义完全不同,对肝病的认知也就产生很大的差异。

民众怀疑有肝病时最好先到医院接受抽血检查,以确定是否真有肝脏的毛病。

不论接受中医或西医疗法,治疗疾病时必须“辩证论治”,也就是根据不同的证型给予不同的药物。

若确定有肝脏毛病时,定期的健康检查仍是身体健康的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