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笔记

合集下载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读书笔记《新媒体概论》新媒体概论/宫承波主编. —2版.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0什么是新媒体?关于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0年前。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

美国《连载》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斯贝(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

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

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

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标准。

首先,“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

在媒介发展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和物质形态的诞生。

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技术性概念。

当下的新媒体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其种类可谓丰富多彩,目前受到关注的不下几十种,其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则属于新的硬件、新的媒体软件或新的信息服务方式。

从传播学视角看,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称作新兴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形态,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

新媒体概论笔记 浙江大学

新媒体概论笔记  浙江大学

新媒体概论韦路目录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9)1.1 什么是新媒体 (9)1.1.1新媒体的定义 (9)1.1.2 新媒体的特征 (10)1.1.3 新媒体的形式 (10)1.1.4 新媒体的内容 (11)1.2 新媒体的历史 (11)1.2.1前新媒体时代:长 (11)1.2.2计算机时代 (11)1.2.3 Web1.0:人类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 (12)1.2.4 Web2.0 (12)1.2.5 Web3.0 (13)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13)2.1技术决定论 (13)2.1.1.媒介偏向论: (13)2.1.2 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14)2.1.3 传播时代论:倾向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14)2.2 社会决定论 (15)2.2.1 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15)2.2.2 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16)2.2.3 油门-刹车模式 (16)2.3 技术社会互动论 (16)2.3.1诞生期 (17)2.3.2成熟期 (17)第三章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 (19)3.1 社会学习论 (19)3.1.1 社会学习过程 (19)3.1.2 社会榜样概念 (19)3.1.3 自我效能理论 (19)3.2 创新扩散论 (20)3.2.1 技术创新的特性 (20)3.2.2 创新采纳的过程 (20)3.2.3 创新采纳的受众 (20)3.3 技术接受论 (21)3.3.1 理性行为理论 (21)3.3.2 技术接受模型 (21)3.3.3 权衡需求理论 (22)第四章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 (22)4.1 新媒体伦理 (22)4.1.1 网民伦理 (22)4.1.2 行业伦理 (24)4.2 新媒体法制 (26)4.2.1 知识产权 (26)4.2.2 网络色情 (26)4.2.3 个人隐私 (27)4.3 其他控制手段 (28)4.3.1 市场控制 (28)4.3.2 技术控制 (28)第五章新媒体的社会结构影响 (29)5.1 网络社会 (29)5.1.1 网络历史 (29)5.1.2 网络类型 (31)5.1.3 社会特征(大众社会 VS 网络社会) (32)5.1.4.1 社会关系:开放性 (32)5.1.4.2 社会关系:复杂性 (32)5.1.4.3 社会关系:无标度(Scale-free) (33)5.1.4.4 社会关系:弱关系(Weak Ties) (33)5.2 阶层结构 (34)5.2.1.1 阶层理论—马克思 (34)5.2.1.2 阶层理论—马克思.韦伯 (35)5.2.1.3 阶级理论(革新发展)—布尔迪厄(Bourdieu) (36)5.2.2 阶层变迁 (38)5.2.3 阶层目标 (39)5.2.4 阶层认同 (39)5.2.5 新媒体与阶层认同 (39)5.3数字鸿沟 (40)5.3.1.1接入沟——概念层次 (40)5.3.1.2 接入沟(国家层面) (41)5.3.1.3 接入沟(个体层面) (41)5.3.2.1 使用沟(信息娱乐) (41)5.3.2.2 使用沟:多模态网络使用 (42)5.3.3.1 知识沟:经典假设(Knowlege Gap) (43)5.3.3.2 知识沟:新媒体与知识沟 (44)第六章新媒体的政治影响 (45)6.1 网络参与 (46)6.1.1 网络赋权 (46)6.1.2 社会运动 (47)6.1.3社会运动的情感动因 (48)6.1.4.1 动员机制-悲情 (48)6.1.4.2 动员机制-戏谑 (48)6.1.4.3 动员机制-道德震撼 (49)6.1.5.1 微博参与-校车事件 (49)6.1.5.2 微博参与-公共知识 (49)6.1.5.3 微博参与-行为模式 (50)6.1.5.4 微博参与-研究结论 (51)6.2 网络治理 (51)6.2.1 网络治理 (51)6.2.2 信任机制 (52)6.2.3 协调机制 (53)6.2.4英美实践-信息发布 (53)6.3 电子政务 (54)6.3.1 电子政务 (54)6.3.2 发展阶段 (55)6.3.3 绩效评估 (55)6.3.4.1 政务微博发展 (56)6.3.4.2 政务微博误区 (56)6.3.5.1 政务微信发展 (57)6.3.5.2 政务微信优势-信息发布 (57)6.3.5.3 政务微信优势-公共服务 (57)6.3.5.4 政务微信优势-危机管理、监督政府 (57)第七章新媒体的经济影响 (58)7.1 信息经济 (58)7.1.1 信息经济的概念 (58)7.1.2 信息经济的指标 (59)7.1.3 信息经济的特征 (59)7.1.4.1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阶层 (60)7.1.4.2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经济 (61)7.1.4.3 信息经济的层次-智能经济 (62)7.2 创意产业 (62)7.2.1 创意产业的概念 (63)7.2.2 创意产业的特征 (64)7.2.3.1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全球创意指数 (65)7.2.3.2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英国 (65)7.2.3.3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美国 (66)7.2.4.1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发展水平 (66)7.2.4.2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城市 (66)7.2.4.3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园区 (67)7.2.4.4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品牌 (67)7.2.4.5 中国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 (67)7.3 电子商务产业 (67)7.3.1 电子商务 (67)7.3.2.1 网络营销的概念特征 (69)7.3.2.2病毒式营销(Viral marketing) (69)7.3.2.3搜索引擎营销 (69)7.3.2.4网络营销-电子邮件营销 (70)7.3.2.5网络营销-微博营销 (70)7.3.2.6网络营销-微信营销 (70)第八章新媒体的文化影响 (71)8.1 网络文化概念 (71)8.1.1 网络文化界定 (71)8.1.2 网络文化特征-技术层面 (72)8.1.3 网络文化层面 (72)8.2 网络文化建构 (73)8.2.1.1 网络语言 (73)8.2.2.1 网络作品-恶搞缘起 (74)8.2.2.2 网络作品-文字恶搞 (74)8.2.2.3 网络作品-视听恶搞 (75)8.2.2.4 网络作品-抵抗颠覆 (75)8.2.2.5 网络作品-政经制约 (76)8.3 网络文化影响 (76)8.3.1.1 个体涵化-涵化概念 (76)8.3.1.2 个体涵化-主流共鸣 (77)8.3.1.3 个体涵化-新媒体涵化效益 (77)8.3.2.1 群体分化-亚文化概念 (78)8.3.2.2 群体分化-芝加哥和伯明翰学派 (78)8.3.2.3 群体分化-亚文化转向 (79)第一章新媒体导论媒介技术:区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鲜明标志之一以电脑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 新媒体概论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1数字技术( 新媒体的核心技术) ○2计算机网络技术 ○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 ○2交互性:本质特征 ○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 ○4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5个性化信息服务 ○6虚拟信息传播 ○7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web1.0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Web1.0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web1.0的主要特征:○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 ○2web1.0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 ○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 ○4web1.0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 ○5web1.0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web1.0与新媒体的发展:○1web1.0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2web1.0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web2.0的概念: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web2.0的主要特征:○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 ○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 ○3符合web 标准的网站设计 ○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 ○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 新兴媒体(一)网络媒体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篇一:新媒体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二、全文框架研究缘由事件背景及过程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三、逻辑线索(一)研究缘由风险的知识建构是一个知识争议的过程,知识争议涉及话语表达。

风险界定特别有赖于专家知识的鉴定,专家是知识争论的核心角色,普通公众对风险的判断虽往往依赖於具体的日常经验知识,但最后总是通过自身的经验知识与专家提供的科学知识相验证,信任与其经验知识相一致的专家意见。

公众社会参与和表达的扩大是改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优先选择之一。

如何扩大公眾意见表达的渠道,这实际意味着公众话语权如何实现,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路径(三)案例分析特仑苏(omp)风波与知识争议回顾1.特仑苏之争话语文本分析4.网名信任表达中的专家话语权四、结论五、心得体会(一)研究方法值得借鉴1. 广泛的搜集材料,抽取科学合理的样本,然后有序、有目的组织材料;2. 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合理的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保证逻辑清晰,论证严谨;3. 论证过程,可以多学科知识交叉,保证论证的全面性。

(二)关于“风险的知识构成”一点思考这种过程,伴随着争论和探讨,是科学知识下放与民众的实际感知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而整个知识的构建,也建立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由于人的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风险的知识建构也不代表着就完全科学正确,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当下对风险的认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是谬误的风险。

风险中知识的建构,是科学知识与民众意识想结合的一个产物。

(三)关于论文不足的一点思考《解码新媒体》读书笔记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这个词在大家的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以前的印象中,提到新媒体首先就会想到手机和互联网,但这本书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为初识新媒体的读者介绍了当今的新媒体的种类和典型代表,也纠正了我一直以来对新媒体片面的了解。

结构梳理:1.绪论:第一部分,从最早的东方的算筹算盘,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计算钟计算器,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的第四代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作者从源头详尽挖掘了如今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计算机的家族历史。

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新媒体概论 MOOC韦路笔记新媒体概论第一周新媒体导论1.1什么是新媒体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特征:数字化;多媒体;互动性;网络化;个人化新媒体的形式:虚拟世界;镜像世界;生活记录;增强现实。

新媒体的内容:新闻→融合新闻;娱乐→互动;社交→用户生产内容;服务1.2新媒体的历史前新媒体时代:语言;文字;造纸;印刷术;摄影;电报;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时代:机械计算机; ENIAC ;EDVAC ;UNIV AC;TRADIC;IBM360;IBM PC;Apple 网络时代: Web1.0,浏览器,门户网站。

Web2.0,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从受众到用户,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

Web3.0,语义网,大数据,智能网第 2 周: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2.1 技术决定论媒介偏向论,伊尼斯,时间偏向媒介、空间偏向媒介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改变感官比率、改变人们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传播时代论,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电力传播时代2.2 社会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的反思:简化论、单向论、机械论、中立论、弱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提出:社会力量决定技术原型是否被采用油门—刹车模式,温斯顿2.3 技术社会互动论决定论的困惑诞生期:社会需要 >原型成熟期:技术决定,宏观上技术是社会变化主要原因,微观上技术是改变心理的原因,技术推动社会需求过时期:新的社会需要 >过时装置,新社会需要刺激技术——喜新,各种因素对新技术的延缓——恋旧第 3 周: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3.1 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过程:班杜拉,注意、记忆、模仿、结果。

交互决定论榜样,活榜样、口头指引、符号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能力、关注整体行为、对未来的评价。

影响因素:直接体验、间接体验、社会劝说、生理因素。

3.2 创新扩散论技术创新的特性: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2024)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2024)

03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算法,根据用户兴趣和行为,自
动推荐和生成相关内容。
17
内容传播渠道拓展
社交媒体传播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内容可以快 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的用户,形
成广泛的社交网络传播。
2024/1/30
搜索引擎优化
通过优化网站和内容,提高在搜索 引擎中的排名,增加内容的曝光度 和传播范围。
移动通信的应用服务
包括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移动支付等。
3
移动通信的新技术
包括5G技术、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
2024/1/30
9
数字化技术与应用
2024/1/30
数字化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包括数字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技术和主要特点等。
数字化的应用服务
包括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图像、数字出版等。
Web3.0时代
以智能媒体为代表,通过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 ,实现了信息的个性化推 荐和精准传播。
5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
01
互补关系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传统媒体具有权威性和公
信力,而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
02
融合关系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逐渐融合,形成了全媒体传播格局
手机游戏
在手机终端上运行的游戏,如 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
13
互动性电视媒体
网络电视
通过互联网传输的电视节 目,如IPTV、OTT TV等 。
2024/1/30
数字电视
采用数字技术传输的电视 节目,如有线数字电视、 地面数字电视等。
互动性电视应用
提供观众与电视节目互动 的应用,如电视购物、电 视投票等。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新媒体导论1.1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1.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内容创作、分享和评论,实现用户与内容、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

2. 即时性:信息传播速度快,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和传播。

3. 多样性:新媒体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

4. 个性化:根据用户需求和偏好提供个性化内容和服务。

5. 普及性:新媒体设备普及,用户基数庞大。

1.2 新媒体的历史1. 新媒体的起源:新媒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发了ARPANET网络,这是互联网的前身。

2. 新媒体的发展阶段:a) 萌芽阶段(1960s-1990s):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标志,出现了电子邮件、BBS等早期网络应用。

b) 成长阶段(1990s-2000s):互联网商业化,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开始流行。

c) 爆发阶段(2000s-2010s):社交媒体、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的兴起,用户生成内容成为主流。

d) 移动阶段(2010s至今):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新媒体向移动端转移。

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2.1 技术决定论1. 技术决定论的定义:技术决定论是一种理论观点,认为技术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驱动力,技术的进步决定了社会结构、文化和个人行为的变化。

2. 技术决定论的主要观点:a) 技术是自主的,其发展遵循自身的逻辑和规律。

b) 技术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技术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c) 技术的发展不受社会因素的限制,社会因素往往适应技术变化。

3. 技术决定论的批评:a) 忽视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b) 过分强调技术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结构的作用。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篇一:新媒体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二、全文框架研究缘由事件背景及过程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三、逻辑线索(一)研究缘由风险的知识建构是一个知识争议的过程,知识争议涉及话语表达。

风险界定特别有赖于专家知识的鉴定,专家是知识争论的核心角色,普通公众对风险的判断虽往往依赖於具体的日常经验知识,但最后总是通过自身的经验知识与专家提供的科学知识相验证,信任与其经验知识相一致的专家意见。

公众社会参与和表达的扩大是改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优先选择之一。

如何扩大公眾意见表达的渠道,这实际意味着公众话语权如何实现,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路径(三)案例分析特仑苏(omp)风波与知识争议回顾1.特仑苏之争话语文本分析4.网名信任表达中的专家话语权四、结论五、心得体会(一)研究方法值得借鉴1. 广泛的搜集材料,抽取科学合理的样本,然后有序、有目的组织材料;2. 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合理的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保证逻辑清晰,论证严谨;3. 论证过程,可以多学科知识交叉,保证论证的全面性。

(二)关于“风险的知识构成”一点思考这种过程,伴随着争论和探讨,是科学知识下放与民众的实际感知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而整个知识的构建,也建立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由于人的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风险的知识建构也不代表着就完全科学正确,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当下对风险的认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是谬误的风险。

风险中知识的建构,是科学知识与民众意识想结合的一个产物。

(三)关于论文不足的一点思考《解码新媒体》读书笔记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这个词在大家的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以前的印象中,提到新媒体首先就会想到手机和互联网,但这本书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为初识新媒体的读者介绍了当今的新媒体的种类和典型代表,也纠正了我一直以来对新媒体片面的了解。

结构梳理:1.绪论:第一部分,从最早的东方的算筹算盘,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计算钟计算器,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的第四代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作者从源头详尽挖掘了如今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计算机的家族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轮)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人学习每周一更新共10周2016.2.29——2016.5.5评分标准:≧80优秀1.“课堂交流区”讨论10%,≧20条2.章节测验40%,5单选,5判断,允许1次3.家庭作业20%,共有2次,互评≧6个4.期末考试30%,15个单选15个判断,只允许尝试1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1.1什么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a.数字化0101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3.形式:(四个维度)a.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增强现实,如谷歌眼镜4.新媒体的内容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

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来的。

(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

)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他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1.1讨论:你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鲜明特征是什么?为什么?1.2新媒体的历史1.前新媒体时代:a.大致从人类的语言开始b .第二阶段:文字c.造纸d.印刷:北宋毕昇印刷术。

泥板-木头-古登堡1455年发明了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材料、机械的旅馆装置)e.印刷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

f.摄影: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牌摄影法《巴黎寺院街》g.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将传播和交通分离(电波在空气中传播)h. 电影:1895年法国一对兄弟,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之父>(1895年称为电影的开元年)i.广播:1920在匹兹堡的广播电台j.电视:第一家,英国的BBC在1936年伦敦开播,视听兼备。

2.计算机时代(世界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春秋时期算筹)历史阶段:A.机械计算机:英国1835查尔斯·巴贝奇设想(创新:用齿轮模拟算盘的算珠,他不仅设想也是发明者)B.ENIAC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2.14美军方,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宾夕法尼亚大学),6个C.EDVAC 1949人类现代意义上的通用计算机诞生,第一采用二进制,第二采用存储程序,现在计算机都属于冯诺伊曼结构的计算机。

D.1951年,UNIVAC第一台商用电算机的代表,美利用人口普查机。

以上都是电子管的E.TRADIC,1954年美国第一台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属第二代计算机。

F.IBM 360属第三代计算机,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出现的。

1964年推出划时代IBM360宣告了大型机的来临,共享OS/360的操作系统。

G.IBMPC对现代生活影响深远的IBMPC(Personal Computer)1981.8.12推出的个人电脑(IBM5150当时1565美元)H.Apple(苹果电脑)1977.4推出Apple II,被誉为缔造家庭电脑市场的产品。

3.Web 1.0(网络发展历程的第一阶段) Web1.0就是万维网WWW,前身是阿帕网,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WWW HTTP HTML URL,通过HTML(超文本标识语言),可以创建图文并茂的网页,万维网的首要宗旨是使人能够在交流的时候合作共事。

浏览器Web Browser 门户网站(Portal Sites)网景公司1994.12.15推出网易浏览器1.0最早独霸的浏览器:网景导航者Netscape Navigator4.Web2.0 必须要提的一个公司:O’Reilly Media,有了它,才有了Web2.0,它在2003年的一次会议提到了Web2.0,并申请了2.0的服务商标。

Web2.0是集合集体智慧的一个平台。

分析2.0,它有以下几点特征:A.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

用户参与:博客微博视频照片、维基百科的知识词条、论坛都参与信息生产。

B.从受众到用户转变。

用词:受众、消极、被动用户(比较贴切):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

C.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

用户生产内容例子,如网民胡戈把陈凯歌电影《无极》恶搞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D.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

Web1.0最显著特征:门户网站(即传统媒体一对多形式)5.Web3.0(万维网不属于Web3.0范畴)它究竟是什么,有争议(韦路认为现在到了Web2.5时代)A.语义网(SemanticWeb)2006.5蒂姆·伯纳斯-李说:3.0就是也涵盖了大量数据的语义网络,核心应该是通过给全球信息网上的文档,添加能够被计算机所理解的语义元数据,从而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通用的信息交换媒介。

语义网的关键是对信息的意义进行标注。

B.大数据(BigData)与语义网有关语义网会使得结构化、半结构化,甚至零散的数量内容都可以被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数据格式普遍存在。

C.智能网:3.0网络以类似于人类的方式进行思辨。

(比如2016.3.14新闻说韩国棋手李世石战胜了电脑,比分扳为1:3)(如电脑通过信息预测未来哪一首歌会流行)第二周新媒体与社会2.1技术决定论2.1.1媒体偏向论:这一派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加拿大伊尼斯Harold Innis提出著名的媒介偏向论:a.时间偏向媒介,经历历史长河,而不受太大影响,如莫高窟壁画、雕塑。

b.空间媒介,凡在空间上易于传输,方便移动的媒介,如:造纸-印刷-电报-广播-电视(手机属此)a.伊尼斯媒介偏向的社会影响,更加重视历史,更加注重传统,更加注重礼仪-典籍-宗教-等级关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以时间偏向媒介为主导的社会,导致社会形态呈现出比较传统、保守、僵化、封闭、等级、森严的社会形态。

B.空间偏向媒介更加注重现在,而不是历史,更加重视地理意义上的扩张,而不是封闭,更加重视未来而不是历史,更加重视人和人之间平等的关系而不是等级的森严,更加重视科技,而不是是典籍和传统,呈现出比较有活力,在空间上又易于扩张,科技飞速发展的形态。

2.1.2“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和其师伊尼斯称为多伦多学派,都关注媒介技术如何影响社会变迁。

(“权力的媒介”是美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提出的,不是麦克卢汉)如何理解“媒介即讯息”?A.媒介能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如电视利用电波,瞬时传播,时间改变了。

空间上,“地球村”,电力媒介缩小人与人的距离,“若比邻”。

B.媒介能改变人们的感官比例(媒介是人的延伸)。

a.部落时代-全感官b.书写、印刷时代打破了感官平衡,只通过视觉获取c.广播时代:听觉d.电视:视听。

麦克卢汉认为能调动人类最多感觉的,最综合,最全面的传播方式是:口语(意即部落时代)C.媒介改变思维方式,如肯尼迪尼克松辩论投票,电视和广播两种媒介,但投票数不同(人们的兴趣爱好不同),看电视的更喜欢肯尼迪,听广播的理喜欢尼克松。

D.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E.冷媒介、热媒介。

2.1.3传播时代论:伊尼斯、麦克卢汉都倾向于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麦克卢汉的人类历史的传播分期为三:A.口语传播时代(原始社会):部落生产方式:采集渔猎文化传播方式:传说B.书面传播时代:主流的传播方式是书写传播。

传播媒介的是文字,生产方式:农业社会结构:村庄C.电力传播时代:电波、广播、电视生产方式:工业社会结构:城市文化形态:知识普及。

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2.2社会决定论2.2.1技术决定论的反思A技术决定论的缺陷:简化论(或单因论);单向论:技术→社会;机械论;中立论:技术是中立的。

B.除了技术决定论,还有弱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不是所有的原因,单因论是不对的,还有经济、政治、文化各种力量一道产生交互影响。

2.2.2社会决定论的提出彩电、传真。

社会力量决定了一些技术原型被采纳2.2.3油门-刹车模式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布里恩·温斯顿理论《媒介技术与社会》,提出了一个加速器和制动器模式。

温斯顿:油门就是社会需要,它将原型转化为发明,并将发明推向世界,如电影。

温斯顿:刹车理解为一般的社会制约因素联合起来对发明装置所具有的,从根本上瓦解,既存在社会形态的潜力进行限制,使得新技术必须适应现有的社会结构,如对媒介内容的管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先加速后刹车急动的、抽搐的)2.3技术、社会互动论1、互动演进模式决定论的困惑:有的质检地超出预定的发展轨迹,进而产生预料之外的结果,如英国产业革命,工人阅读《圣经》。

一种区别于单向决定论的新的框架——互动论的提出。

2、(互动)诞生期社会对技术的影响(社会决定):社会需要决定了技术原型是否能真正变成发明,技术处于实验阶段。

政治经济学派的学者提出了“意图”问题,可见与主导权利阶层的利益相一致的社会需求才是催生新技术的关键因素。

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指出技术本身就是预先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和需要设计出来的,设计本身就包含了一种统治的先验性和控制的欲望,如彩色胶卷的发明。

纽约建设师罗伯特·莫斯设计的道路系统只能方便一部分出行,从而得出结论:技术可以被人们有意无意的设计,用来提供某些社会选择而阻碍其他的。

3、成熟期:技术的作用由隐性变为显性社会和技术的关系主要体现技术决定,社会的影响成为一种能动的反作用,通过社会压制因素对技术的激进潜力进行限制。

技术的作用:a.宏观层面,社会变迁中技术是主因,众学者贝尔、增田米二等提出信息社会的理论,卡斯特尔进一步提出了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概念,认为社会中信息生产处理和传送成为生产力和权力的根本来源,信播技术使得网格化,成为不断变化的自我扩展的人类活动形式,并使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发生变化。

b.微观社会变迁,在特定工具的日常应用的层面上,技术是细微而又深刻的社会心理变化的主因。

技术驱动社会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