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魏巍《我的老师》资料

魏巍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 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 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 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 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
一、自主研学:生字词 【我会读, 我会写,我会用!】
二、互动研学: 多种描写 (练习三)
(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 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第3段)
神态、心理描写, “狡猾”是 “调皮、淘气”的意思,是贬词褒用。 形象地写出了我的机灵与调皮,反映 了我与蔡老师的关系非常亲近。
二、互动研学: 多种描写 (练习三)
(3)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 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她,连她 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第8段)
一、自主研学:生字词 【我会读,我会写,我会用!】
13、援(yuán)助:支援;帮助。 14、劝慰( wèi ) :
劝解安慰。
15、 纠( jiū )纷:发生争执的事情。 16、慈爱 ∶
[年长者对年幼者]仁慈而充满怜爱之情。 17、依恋 ( liàn):留恋,舍不得离开 。 18、珍宝 :
珠玉宝石等,泛指极有价值的物品。
一、自主研学:生字词
【我会读, 我会写,我会用!】
1、巍(wēi): 形容高大。 2、芸(yún) 3、痣(zhì) :皮肤上生的一种小疙瘩,
多呈红色、青色或黑褐色。
4、褪(tuì) :颜色或痕迹变淡或消失 5、焚( fén): 烧。 6、磕( kē ) : 叩拜,旧时跪下并把头 7、啰(luo) 碰向地面的大礼。 8、榆钱(yúqián) :榆树的果实,圆小似铜钱
四、研学反馈
我的老师_魏巍

魏 巍 ( 1920-2008 ) , 原 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散文家、诗人、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 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 《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 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 所写的回忆性散文。
用 你 的 心 感 悟
你喜欢蔡老师吗?为什么?
用 你 的 心 感 悟 用 你 的 心 感 悟
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是什 么样的?
用 你 的 心 感 悟
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 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 “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归纳指导
细节描写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真实,要合乎人情事理。 二要独特,选择表现力强的细节。 三要细致,把细小的对象“放大”。 平时要做有心人,多观察自己周围人物 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从中捕捉 到一些别人不太注意到的细节,来写好人 物特点。
慈爱 ④教我们读诗 生 公平 ⑤我们看老师写字 爱 伟大
⑥排除纠纷
校内—校外
①假装发怒
平日—假期
师
(详)
⑦梦中寻师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这样安排,突出了老师对我们的 爱,有主有从,详略得当。
5、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 为什 么?
校外 课内
平日
爱
课外
校内
假日
思维轨迹
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 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 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 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 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 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 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 换的。
开国少将魏巍简介

开国少将魏巍简介魏巍,中国共产党开国功勋将领之一,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和全军政治部主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和军事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作家,以自己的文学才华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魏巍,1919年9月14日出生于辽宁省义县(今辽宁省义县市)。
早年从军参加革命,先后担任军事干部、政治干部等职务,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平型关战役、独立自强战役、山海关战役等多次战争,表现出色,先后荣获独立自强战役一级红星勋章、抗美援朝战争功勋荣誉章等荣誉称号。
魏巍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展示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政治觉悟,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革命家、杰出的军事统帅、红旗兵团的精神领袖”。
1955年,魏巍被派往苏联军事学院学习,1976年,他调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979年晋升为解放军将军军衔,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少将军衔。
魏巍不仅是优秀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作家。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上获得了广泛认可,更成为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要代表和标志,其中以《动乱》、《山塞》、《夜莺》、《檀香刑》等作品尤为著名。
他的文学作品通过抒发人民的疾苦、反映现实的生活场景,深入描绘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人民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他的文学作品除了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外,也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1995年,魏巍的《红岩》被瑞典、芬兰、挪威等国翻译出版成为文学界的热点,成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
魏巍是一位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
在文学创作和军事战斗中,他始终关注民生和士兵的生活和健康。
他在文学作品中反映人民的生活疾苦,唤起人民的革命信念,为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在军事事业中,他关注官兵的生活困难和健康问题,提倡公正对待官兵,积极探索军队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魏巍是一位具有强烈革命气质和温暖人文情感的多面英才。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军事战斗,将革命理念和人道主义精神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和军事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践行者。
我的老师魏巍(1)

蔡芸( )芝 黑痣( ) 睡觉( ) 恣( )情 模( )样 褪( )色 劝慰( ) 瞌( )睡 占卜( )
掌握字词
(wēi ) 榆(yú)钱 察觉(jué ) 姿(zī)势 模(mó)仿 军阀(fá ) 焚(fén)香 磕(kē)头 时辰(chen)
魏巍
蔡芸(yún )芝 黑痣(zhì ) 睡觉(jiào) 恣(zì )情 模(mú)样 褪(tuì )色 劝慰(wèi ) 瞌(kē)睡 占卜(bǔ)
越来越深,后两件事是“我”感情的深化。
11.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
不可以打乱。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是经
过作者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
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
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师
生感情一步步加深。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
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可见,这种次序
主要写“我”小学时的老师蔡芸芝先生。
主要写了老师假装发怒、教我们跳舞、让我们
观察蜜蜂、教我们读诗、对老师的依恋、老师排除
“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梦中寻师七件事。
1.第1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起全文,引出下文,“最”字突出作者深
切的思念之情。
2.第2段说“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温
柔”是针对什么说的,“美丽”又是针对什么而 言的? “温柔”是针对老师的心灵美说的,“美丽” 是针对老师的外貌美说的。一、读一读
榆钱( 磕头( 纠葛( yú kē ) 黑痣( zhì ) 褪色( tuì ) ) 海鸥( ōu ) 焚香( fén )
jiū ) 卜问( bǔ ) 劝慰( wèi )
蔡芸芝( yún ) 军阀( fá )
魏巍我的老师

魏巍我的老师
魏巍,原名魏文亮,是中国著名的作家、记者和政治活动家。
他曾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文化部部长助理,并长期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魏巍的作品以揭露社会现实和批判当时的政治体制而著称。
魏巍是中国左翼文化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叶问》、《红盾堡》、《高句丽王城》等多次获奖,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出版发行。
他的作品以纪实的方式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人民的艰苦奋斗,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作为我的老师,魏巍对我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让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困境,激励我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变革。
他的一生坎坷而充满艰辛,但始终热爱人民、关心社会,不断努力为人民争取利益和权益。
魏巍是我敬爱的老师,他的作品和思想将一直指导我前进,坚持正义和公平,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我的老师(魏巍)

魏 巍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 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 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 是作者小学时的教 师蔡芸芝先生。
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yú • 榆钱 tuì • 褪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mó 模仿
yuán 援助 liàn 依恋
fá 军阀 cí 慈爱
zhēn • 珍宝
jiū 纠纷
• 2、 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温柔:温和柔顺(多用于形容女性)。 • (2)心清如水: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 水一般。 (3)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4)纠纷:争执的事情。 (5)热恋:本 课是亲热难舍的意思。(6)莫大:没有比 这个再大。(7)模模糊糊:非常不分明不 清楚。(8)迷迷糊糊:(神智或眼睛)非 常模糊不清。(9)狡猾:诡计多端,不可 信任。引申义:也做聪明讲,聪明是褒义 词
①“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 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 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 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 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 思。” ② “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 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 读诗。” ③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 对派”的小纠纷
温柔,热 → 爱学生。 → 热情、慈爱
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 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 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蔡老师写字; 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 睡梦中去找老师。
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 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 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 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认真阅读课文,说说蔡老师是一个什么 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 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魏巍简介

魏巍简介篇一:作者简介第一单元情感呵护:《散步》作者莫怀戚简介: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当过知青、士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摩托车手、小提琴演奏员。
经历复杂、意志坚强、随和、豁达、原则性强。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能胜任多种体裁,但小说见长,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
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中篇小说《陪都旧事》、中篇小说《花样年月》、中篇小说《六弦的大圣堂》、中篇小说《诗礼人家》、中篇小说《隐身代理》等。
20XX年又成就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白沙码头》《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
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简介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
军旅作家魏巍的爱情人生

●爱情・关于爱■{破了这层纸。
'’魏巍后来接受采访;时说。
:t一个叫下花园的小车站.魏巍:礼。
没有鲜花美酒,仅有战友们的朔中麓生的爱忐德:女。
17岁那年,父亲在鬼子“扫荡”中惨遭杀害,弟;岁。
从此.他们走上了相伴一生、;妹幼小。
母亲体弱,淳朴勤劳的刘秋华成了家里的:生死与共的道路……巍原名魏鸿杰,1920年3月67,出生:顶梁柱,做饭、挑水j洗衣、织布、下田收种,什么都;俚河南郑州一个贫苦家庭。
少年时期,i干。
刘秋华16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岁担:套一矗可爱醯人-葡嘲魏巍在郑州东大街关岳庙小学(一座破庙改j任村妇女自卫队指导员。
;成的免费贫民小学,即现在的创新街小学’就j两人的相识很有缘分。
;婚后,同那个时代的许多革读・在那里,受一位叫蔡芸芝‘即魏巍作苎;1944年春节期间。
魏巍和战友一同访问“冀中{命伴侣一样,夫妻俩无处为家。
虽《我的老师》的女主人公’的年青女教师的熏;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大娘。
跨进大门,织布机旁j然都在一个军区,但总是聚少离陶和影响,喜爱上了文学。
j坐着一位年轻姑娘,正神情专注地织土布。
见有客:多。
1947年春节后,刘秋华生下了中学时代,魏巍便在郑州的报纸上主譬;人来.姑娘放下手中的梭子,笑着起身。
让座倒水,;大女儿魏欣。
而此时的魏巍正随斗《芦笛》周刊和《铁笛》周刊。
后来,魏巍依i然后跑到外面,将正发动群众做军鞋的李大娘找;部队攻打石家庄,别说回家,就连靠勤工俭学,又读了几年师范。
当时的师范学;了回来。
魏巍后来知道,姑娘叫刘秋华,是李杏阁;个电话都打不通。
直到3个月后,校不要钱,上师范的时候,家里给他介绍了一:的堂孙女。
望着姑娘俏丽淳朴的面庞、麻利干练的!石家庄战役彻底结束,魏巍才在个对象,魏巍足个热血青年,很有自己的想i身影,魏巍心里升起一种异样的感觉。
;部队休整期间抽空赶回家看了女法,不想被1H思想观念束缚,为了逃过这段婚i不久,部队驻地转移,魏巍恰巧被安排住进了;JL--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巍目录[隐藏]基本信息主要作品创作与获奖历程作品出版情况关于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病中情况身后评价著名片段基本信息主要作品创作与获奖历程作品出版情况关于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病中情况身后评价著名片段∙辽宁大学讲师∙艺人魏巍∙地产设计师魏巍∙江苏省歌剧舞剧院演员魏巍先生遗像[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姓名:魏巍民族:汉族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性别:男出生年月:1920年1月16日出生地:中国河南郑州逝世时间:2008年8月24日逝世地点:中国北京301医院职业:军旅作家国籍:中国配偶:刘秋华个人简介:魏巍(1920.1.16~2008.8.24)河南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
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
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
1 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2008年8月逝世后,魏巍灵堂设北京军区大院里,2008年8月26日起接受公众吊唁。
遗体告别仪式于2008年8月30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童年及少年时期曾就读于“平民小学”及简易乡村师范,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并产生浓厚阅读兴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赴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后转至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至晋察冀边区,在部队中做宣传工作,曾任宣传干事、宣传科长、团政委等职。
建国后亦未脱离部队生活,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文化部部长,《聂荣臻传》写作组组长,《中流》主编,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38年到延安,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
长诗《黎明风景》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写下了《前进吧!祖国》、《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优秀散文。
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国内引起轰动,“最可爱的人”成了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
主要作品还有电影小说《红色风暴》(与人合作),散文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诗集《两年》、《不断集》,短篇小说《老烟筒》,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矛盾文学奖”。
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
长诗《黎明风景》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写下了《前进吧!祖国》、《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优秀散文。
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国内引起轰动,“最可爱的人”成了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
主要作品还有电影小说《红色风暴》(与人合作),散文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诗集《两年》、《不断集》,短篇小说《老烟筒》,从1939年至1949中的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先后写作发表了《蛔蛔,你喊起他们吧》《好夫妻歌》及《黎明的风景》《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等诗歌作品,其中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
建国后专事故文及小说的创作,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故士和祖国》《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后,1956年又与钱小惠合作写出了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
1963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解说词编写工作。
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0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以史诗般的笔触,热情而又深远开阔的思想,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生活,因而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
还写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一篇著作。
另外,代表作还有著名的文艺随笔《路标》。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魏巍是一位长期生活在部队中的颇负盛名的优秀作家。
他的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杂文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并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语言朴实优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著有长篇小说《革命战争》三部曲《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东方》诗集《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魏巍诗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壮行集》、《话说毛泽东》、《魏巍杂文选》、《魏巍散文选》等。
[编辑本段]创作与获奖历程童年及少年时期曾就读于“平民小学”及简易乡村师范,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并产生浓厚阅读兴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赴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后转至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至晋察冀边区,在部队中做宣传工作,曾任宣传干事、宣传科长、团政委等职。
建国后亦未脱离部队生活,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文化部部长,《聂荣臻传》写作组组长,《中流》主编,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1938年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
长诗《黎明风景》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写下了《前进吧!祖国》、《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优秀散文。
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国内引起轰动,“最可爱的人”成了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
主要作品还有电影小说《红色风暴》(与人合作),散文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诗集《两年》、《不断集》,短篇小说《老烟筒》,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矛盾文学奖”。
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
从1939年至1949年,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先后写作发表了《蛔蛔,你喊起他们吧》《好夫妻歌》及《黎明的风景》《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等诗歌作品,其中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
建国后专事故文及小说的创作,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故士和祖国》《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后,1956年又与钱小惠合作写出了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
1963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解说词编写工作。
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0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以史诗般的笔触,热情而又深远开阔的思想,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生活,因而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
[编辑本段]作品出版情况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通讯集)1951,人文长空怒风(中篇小说)与白艾合著,1951,中青两年(诗集)1951,文生志愿军叔叔和朝鲜小姑娘(故事)1952,中青老烟筒(故事)1954,通俗黎明风景(诗集)1955,人文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散文集)1956,中青红色的风暴(电影小说)与钱小惠合著,1956,工人女将军(故事)1958,中青春天漫笔(散文集)1959,作家晋察冀诗抄(诗集)选编,1959,中青不断集(诗集)1963,作家东方(长篇小说)1978,人文壮行集(散文集)1980,河北人民邓中夏传(续记)与钱小惠合著,1981,人民魏巍散文集1982,河北人民我爱老师1984,少儿魏巍文论集1984,河南人民魏巍诗选1985,解放军文艺怀人集1987,文化艺术地球的红飘带(长篇小说)1988,人文新语丝(魏巍文集续1卷)/中国文联晚霞文库(中国文联晚霞文库)四行日记(魏巍文集续2卷)/中国文联晚霞文库(中国文联晚霞文库)魏巍散文选集——百花散文书系·当代散文丛书《谁是最可爱的人》封面[编辑本段]关于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1950年魏巍调入解放军总政治部时恰逢抗美援朝战争打响,魏巍作为总政派往前线的部队文化工作者赶赴朝鲜前线。
1950年至1958年间魏巍3次赴朝鲜。
他深入战士们中间,被许多感人场面所打动,便决定留下来。
经过3个月的采访,魏巍回国已是1951年2月。
调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的魏巍,便夜以继日地伏案疾书,以图及早将所见所闻准确真实地告诉读者。
采访本上的20多个故事,魏巍又几经遴选几经推敲,最后才确定最典型最感人的3个细节。
《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一位读者、该刊主编宋之的阅罢,当即吩咐:“送《人民日报》!”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有着与宋之的同样的感受。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隆重推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主席旋即批示“印发全军”。
自此,“最可爱的人”便成为志愿军官兵的光荣称号,自此,写给“最可爱的人”的慰问信,雪片似的从祖国四面八方飞过鸭绿江,魏巍的名字也由此传遍全国。
后来,《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
作为文学家,魏巍留给世人的作品很多,但广为人知的是那篇影响数代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作为刻上毛泽东时代烙印的“战士”,晚年的魏巍一直是“继续革命”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捍卫者,他主办的《中流》杂志一度影响颇大。
因此,对魏巍的悼念,有一番值得寻思的意味。
2008年8月24日,走过88年生命历程的魏巍老人谢世。
消息传出,引起诸多关注。
向一位逝去的老人恭致悼念,是人之常情,但对魏巍的悼念,却有一番值得寻思的意味。
一篇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后,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的魏巍向领导请缨,赶赴朝鲜前线。
他“深入生活”到了战斗的最前线,与部队战士同吃同住,积累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1951年2月,魏巍回到了国内,调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
之后,《谁是最可爱的人》诞生。
1951年4月1 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高规格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并建议其他领导人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
从此,“最可爱的人”便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
后来,《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中学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成为我们今天怀念魏巍的理由。
这篇文章在2007年的命运,为这种怀念添加了意味深长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