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领导人
苏联领导人的接班制度

苏联领导人的接班制度作为过去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和实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苏联拥有一套严格的领导人接班制度。
下面将介绍苏联领导人接班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苏联领导人接班的原则苏联领导人接班的原则主要是选举和推荐制度。
而其中,以选举为主要方式。
苏联国家几乎所有的领导人都是在社会主义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的。
而在代表大会上,正式的选举人和候选人名单一经公布,所有的投票者都有权投票;同时选举结果必须经过全体代表的公告和确认才是有效的,从而保证了领导人接班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二、苏联领导人接班的程序通常情况下,苏联领导人接班程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领导人提名:国家领导人的提名以党内领导人会议为主要方式。
在会议上,党内领导人会根据候选人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力、行业经验等方面设想,综合选出若干突出的领导人备选人。
2. 候选人公示:公示期一般需要在一个月以内,期间,所有的领导人候选人均应在党的各级组织、媒体和公众面前公布自己的简历、思想观点等,以方便党内和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3. 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大会选举是苏联领导人接班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由代表大会选出新一届的主席和执行委员会成员,代表大会投票进行秘密投票,新旧领导人交替进行。
在选举结果公布后,由联邦委员会主持典礼仪式。
新任领导人将表示自己对前任领导人的承诺,并宣布国家新政策。
三、苏联领导人接班的变化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莫斯科政治力量之间的角逐,苏联领导人接班制度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尤其是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治国新政策——“改革开放”,打破了原有的体制和体系。
这种变革在许多方面都对接班制度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苏联整个体制的崩溃正是由于苏联领导人接班制度的破损所导致的。
四、苏联领导人接班制度的启示苏联领导人接班制度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其所带来的思考和启示却至今仍然不可忽视。
人民对领导人的选举和接班可以保证党和政府及其领导人与人民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同时也能帮助保护政府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苏联历任领导人

苏联历任领导人苏联,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在1991年解体了他虽说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上还有他的传说。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江湖传说中的国家的那些老大到底是谁呢?第一位领导者:列宁列宁这个被称为人类伟大的导师,是苏联的缔造者。
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1日,这段时间内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他最伟大功绩就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且打败了当时俄国境内的白军,还有十四国干涉。
从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权。
让这个新生的政权没有像当年的巴黎公社那样夭折。
列宁在位的时候初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发现问题所在就是纠正,实行新经济政策。
当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是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进的道路只有自己摸索,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借鉴。
1924年1月21日因病去世。
第二位领导人:斯大林斯大林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他上位有点来路不正,当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列宁指定的接班人是托洛茨基。
不过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很快就掌握了所有的权利,托洛茨基被驱逐了,最后在墨西哥被刺杀。
斯大林总的来说争议非常大的大。
他在为期间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人民公社,实行计划经济。
推展五年计划,把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建成了工业国,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之后实行了大清洗运动,清洗了几百万人口。
在二战期间可以说前期是以一国之力抵抗德国。
最终取得胜利。
使得苏联的国际地位急剧上升,成为了当时的超级大国,唯一一个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国家。
开始了两极争霸。
二战之后继续实行之前的政策,短时间内国家迅速恢复。
不过为日后苏联的发展埋下祸根,一直到苏联解体都没解决掉。
第三位领导人;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赫鲁晓夫的上位和斯大林一样来路不正,斯大林死后接班人是马林科夫,最后被赫鲁晓夫夺取了。
这哥们在1956年赫鲁晓夫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之后开始彻底的否定斯大林,开始进行改革。
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还提出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但是这一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苏联领导人列宁的历史故事

苏联领导人列宁的历史故事1917年的俄罗斯,是一个处于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中的国家。
在这个时期,一个伟大的领导人崛起,他就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苏联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首任领导人。
列宁的历史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和奋斗,更是一场彻底改变了俄罗斯历史进程的革命。
一、列宁的早年经历弗拉基米尔·列宁于1870年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
他的父亲是一位学者,母亲则是一位教育家。
这个家庭环境培养了列宁的卓越才华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他年少时,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观察到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困境后,决定将自己的一生献给推翻压迫和剥削的斗争。
于是,他投身于马克思主义运动,开始了他的政治活动之路。
二、列宁的斗争与革命列宁在斗争和革命中展现出非凡的领导能力和坚定的决心。
他毫不畏惧地面对当时沙皇专制政权的镇压,积极组织党派,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1905年,俄罗斯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革命浪潮,列宁看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机会。
他积极推动工人罢工运动,并在革命的高潮中发表了《祖国的命运》等一系列重要著作。
虽然这次革命最终未能成功,但列宁成功地将共产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三、十月革命:苏联的诞生1917年10月,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一场决定性的政变,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俄罗斯革命的胜利。
这一事件被后世称为“十月革命”。
在新的政权掌握之后,列宁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
他实行了土地革命,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他也推动了国有化运动,把工厂和企业转为国有,以消除私有制度下的剥削关系。
四、列宁对世界的影响列宁的思想和行动不仅仅改变了俄罗斯,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革命思想鼓舞了全世界的工人阶级,激励了其他国家的革命斗争。
此外,列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全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他的著作《国家与革命》等成为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经典文献。
《苏联领导人》课件

03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之后担任苏联领导人,他进行了去斯大林化和改革,试图解决苏联内部存在的问题。虽然他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体制的弊端。
重视领导人的个人品质和能力:苏联领导人的历史表明,领导人的个人品质和能力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应该具备远见卓识、果断决策、善于团结等品质。
感谢观看
THANKS
列宁
01
作为苏联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列宁在俄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苏联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斯大林
02
斯大林在苏联建设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重大政策,使苏联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但他的个人崇拜和政治斗争手段也给苏联带来了负面影响。
政策制定
苏联领导人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和法律,来管理国家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和军事等。
苏联领导人致力于推动社会改革,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
社会改革
他们还关注国家的经济发展,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计划和政策,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
经济发展
苏联领导人的个人特质
苏联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了不同的领导风格,包括集权式、民主集中制等。这些领导风格对苏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领导人的政策和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等。这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面貌。
对世界的影响
苏联领导人的遗产包括许多方面,如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传统等。这些遗产对苏联和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遗产
结论
苏联领导人的职业经历也各不相同,他们在成为领导人之前,曾在不同的领域工作过,如工人、农民、军官等。这些职业经历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视角。
苏联领导人

•
马林科夫的生涯
赫鲁晓夫
• 尼基塔 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苏联重要领导人,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苏联重要领导人, 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曾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曾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 会议主席等职务。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 会议主席等职务。赫鲁晓夫于 年的苏联共产 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了“秘密报告” 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了“秘密报告”,对 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 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 约瑟夫 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国 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 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 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 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 苏联的文艺领域获得解冻。 苏联的文艺领域获得解冻。同时他积极推行农业 改革,使苏联的民生得到改善。 改革,使苏联的民生得到改善。
契尔年科
戈尔巴乔夫
• 米哈伊尔 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末代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 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1985~1991)、 ~ )、 第一位兼最后一位总统苏联总统( 第一位兼最后一位总统苏联总统(1990~ ~ 1991)。俄苏政治家,国务活动家。苏联 )。俄苏政治家 )。俄苏政治家,国务活动家。 的改革和“公开性”创始人。( 。(3枚 的改革和“公开性”创始人。( 枚)列宁 勋章、十月革命勋章、 勋章、十月革命勋章、劳动红旗勋章获得 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者。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 列昂尼德 伊里奇·勃列日涅夫,苏联政治家,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苏联政治家, 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后 为总书记),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为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和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 和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苏联武装力量最 高统帅)。 高统帅)。
苏联历届领导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

苏联历届领导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苏联领导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917年10月6日- 1922年4月3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22年4月3日 -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953年9月7日 - 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4日- 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2日 - 1984年2月9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 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1日 - 1991年12月2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元首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 - 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1917年11月21日- 1919年3月16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1919年3月16日- 1919年3月30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 - 1938年7月19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 - 1953年3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 - 1960年5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 - 1964年7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 - 1965年1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1965年12月9日- 1977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 - 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 - 1983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83年6月16日- 1984年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 - 1984年4月1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1984年4月11日- 1985年3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 - 1985年7月2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1985年7月27日- 1988年8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 - 1989年5月25日(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政府首脑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1917年11月8日 - 1924年1月23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 1924年1月23日 - 1930年12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1930年12月19日- 1941年5月6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 - 1946年3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主席)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 - 1955年2月8日(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 - 1958年3月27日(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958年3月27日- 1964年10月15日(部长会议主席)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 - 1980年10月23日(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 - 1985年9月27日(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1985年9月27日- 1991年1月14日(部长会议主席)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1991年1月14日- 1991年8月24日(苏联总理)。
与肃苏运动相关的苏联领导人有哪些?

与肃苏运动相关的苏联领导人有哪些?一、约瑟夫·斯大林约瑟夫·斯大林作为苏联领导人,对于肃苏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在苏联大清洗期间,通过政治手段铲除了大批被认为是“敌对分子”的人员,以巩固他的个人权力。
斯大林以铁腕手段镇压肃苏运动中的反对派,使苏联进一步深陷高压统治之下。
然而,斯大林的做法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动乱。
二、列昂尼德·布列日涅夫肃苏运动对苏联的政治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列昂尼德·布列日涅夫在该运动中崭露头角。
在斯大林去世后,他接替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布列日涅夫通过政治改革和打击腐败现象,试图消除斯大林时期的恐怖氛围,促进社会的发展。
然而,布列日涅夫的政策变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社会面临着更加严重的问题,肃苏运动的阴影延续至今。
三、弗拉基米尔·普京在肃苏运动的背景下,弗拉基米尔·普京成为了苏联在新纪元里的领导人。
普京通过重塑苏联形象和提升国家实力,试图使苏联重获国际社会的尊重。
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
然而,普京的政策也受到了争议,一些人认为他过于强调国家的军事力量,而忽视了国内社会问题的解决。
四、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肃苏运动对于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则在该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
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试图打破苏联长期以来的僵化体制。
他提倡的“新思维”政策使苏联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引发了社会动荡和国家分裂的风险。
总结起来,与肃苏运动相关的苏联领导人有约瑟夫·斯大林、列昂尼德·布列日涅夫、弗拉基米尔·普京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这些领导人在肃苏运动的背景下,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对苏联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内外压力,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走向了瓦解。
历届领导人---从苏联至俄罗斯

苏联至俄罗斯的历届领导人分别是1.列宁(1917年12-1922年4月)、2.斯大林(1922年4月-1953年3月)、3.3.马林科夫(1953年3月-1955年2月)、4.赫鲁晓夫(1953年9月-1964年10月)、5.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982-11月)、6.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984年2月)、7.契尔年科(1984年2月-1985年5月)、8.戈尔巴乔夫(1985年5月-1991年12月)、9.叶利钦(1991年12月-2000年1月)、10.普京(2000年1月-至今)11.梅德韦杰夫马林科夫目录简介人物生平马林科夫的改革展开编辑本段简介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Гео?ргийМаксимилиа?новичМаленко?в,1902年1月8日-1988年1月14日),苏联政治家,也是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斯大林死后曾于1953年3月到1955年2月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
马林科夫于1919年担任红军政战官,192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之后成为斯大林的心腹;二十世纪30年代马林科夫曾经与贝利亚共同进行对苏联党政军的大清洗。
马林科夫一直都与贝利亚有着良好的私交,但是之后马林科夫却在最后抛弃了贝利亚。
卫国战争中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1946年马林科夫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在日丹诺夫死后成为斯大林决策的核心人物。
1953年斯大林死后,马林科夫成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一度兼苏联共产党中央书记,而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但是有意形成集体领导的马林科夫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让位给赫鲁晓夫。
而马林科夫也于此时清除与其政策不合的贝利亚。
马林科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的两年内,曾经对外表示“核武会导致世界毁灭”,反对继续制造核子武器并探索与美国的和解之道;但是这样的行为都引发党内强硬派的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领导人(按时序排列)
苏联共产党领导人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917年10月6日- 1922年4月3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922年4月3日-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953年9月7日- 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4日- 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2日- 1984年2月9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 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11日- 1991年12月2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
苏联的缔造者列宁于1924年逝世。
约瑟夫·斯大林获得政权。
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
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
苏联采取亲德政策,敌视英国、法国和其他盟国,并努力破坏他们抵抗德国的战争。
1941年6月22日,阿道夫·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
在同盟国的大力援助下,苏联红军和盟军在1945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斯大林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公约,同美国和北约相抗衡,冷战时期开始。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
随后赫鲁晓夫掌握了政权。
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一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
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共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获得政权。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也门、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
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但是由于入侵阿富汗,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
1985年,共产党改革派人物戈尔巴乔夫接掌政权。
他改变了许多陈腐的旧观念。
戈尔巴乔夫试图改进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治国方法,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
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
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
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
尤其是在1989年,共产主义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共产党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 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
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
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
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
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