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战后德国的社会状况看纳粹夺权
从一战后德国的社会状况看纳粹夺权

从一战后德国的社会状况看纳粹夺权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人类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残酷的战争,它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这场灾难的发起者——德国纳粹成功的在本国夺取政权使本已错综复杂的的矛盾迅速激化、最终爆发,将全球性的战争从有可能变为现实,这是大多数人不愿看到的结局。
然而纳粹在德国的掌权并不是偶发的,它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
以下是笔者就此问题作的一些尝试性分析,以求对二战爆发的根源有进一步的认识。
㈠一战后德国的经济情况及政治危机一战前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协约国的胜利及同盟国的战败,国际政治力量此消彼长,欧洲大陆原有的均势格局被打破。
德国在战争中的失败使其社会的方方面面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加剧了原先就已存在的社会危机。
这些首先从经济上显现了出来。
从二十年代初到三十年代中期,德国的经济虽然有过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是处于动荡不安中的。
二十年代初,作为战败国,《凡尔赛和约》中苛刻的赔款协议无疑使在战争中经济已严重受损的德国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债务包袱。
在鲁尔危机中,由政府发起的“消极抵制”直接导致了大量工矿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德国的经济再一次雪上加霜。
道威斯计划实施以前,德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惊人的地步经济实质已完全陷入了崩溃的状态。
此后,在美英贷款的帮助下。
德国经济开始复苏,在1929年4月达到顶点。
而同时国际上对尚在讨论中的杨格计划的担忧使外国资本开始撤出德国,使建立在外国贷款上的德国经济在1929年夏就进入了萧条。
另一方面,此时以垄断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已取代了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而各国政府的思维仍停留在19世纪,造成干预不力,是在发展生产率的同时忽视了购买率低下这一客观事实,加上银行系统的不完备,最终在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卷入其中,1930年以美英贷款为主的外国资本大量撤出使德国从萧条很快陷入危机,从此经济再度一蹶不振。
德国一战前后的政治和社会形势分析

德国一战前后的政治和社会形势分析一战前德国的政治形势德国一战前的政治形势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
德国成立于1871年,当时由普鲁士王国领导,以及南部四个州加入组成,主张中央集权。
但是,在政治上,德国的体系十分混乱。
如同流行的言语所说,德国的政治就是“铁和血的”,国家的统治层面充满着权威主义的影响。
德国立宪议会的成立也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改变,只是给民主派提供了一个平台罢了。
尽管德国在1871年成立之后,社会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德国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并没有改变。
德国社会一直分为贵族和平民阶层,贵族阶层拥有特权和权力,成为政治决策的主要阶层。
这种阶层制度对德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德国在一战前的日益衰退。
一战后德国的政治和社会形势随着一战的结束,德国的政治和社会形势也发生了变化。
精神崩溃的德国陷入了政治混乱和经济萧条,战败国的地位也让德国国际地位骤降,财政状况更是严重不足。
同时,德国的贵族阶层因为其加入战争中的角色逐渐失去了权力,传统的阶层制度也开始崩溃。
但是,德国的政治混乱和社会不和谐也给纳粹主义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在政治方面,德国国内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政治流派,左派、右派和中间派的政治声音层出不穷。
虽然自由民主党和社会民主党成为了主要的政党,但是右翼阵营在威胁和恐吓声中也得以生存。
此外,在一战后的德国还出现了政治犯罪,如1919年1月血腥周日,1919年3月的柏林斯巴达克起义等,这些事件伴随着恐怖活动、暴力和刺杀等犯罪事件为基础,导致了社会的深刻恐惧和不满,这些事件也对德国的政治和社会形势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经济方面,德国在一战结束后萧条加重。
战争中德国的工业化曾经给国家带来了短暂的繁荣,但是在战争中失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济资源。
战争后,德国的经济几乎完全瘫痪,物价飞涨严重,通货膨胀开始出现。
由于供应短缺,德国民众的生活状况极为恶劣,社会的不满情绪也随之升级。
总的来说,一战后的德国政治和社会形势充满了黑暗和不稳定,这也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纳粹德国的兴起与希特勒的统治

纳粹德国的兴起与希特勒的统治在 20 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纳粹德国的兴起以及希特勒的统治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给世界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破坏。
要理解这一黑暗时期,我们需要追溯到德国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面临着沉重的打击。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让德国承担了巨额的战争赔款,领土被削减,军事力量受到严格限制。
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通货膨胀肆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民众普遍感到失望、愤怒和绝望,渴望着改变和复兴。
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正是利用了这种社会情绪,通过煽动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情绪,宣扬所谓的“雅利安人种优越论”,承诺恢复德国的荣耀和力量,从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
希特勒的演讲极具煽动性,他善于抓住民众的心理,用充满激情和仇恨的言辞蛊惑人心。
他指责犹太人是德国困境的罪魁祸首,将社会矛盾转移到少数族群身上,以此来凝聚德国人的共识。
在政治手段上,希特勒逐步铲除了党内和国内的反对势力,通过恐怖和暴力手段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他建立了秘密警察机构——盖世太保,对反对派、知识分子和犹太人进行残酷迫害。
言论自由被剥夺,媒体受到严格控制,德国成为了一个极权主义的国家。
在经济方面,希特勒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恢复德国的经济。
他大力发展军事工业,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创造就业机会,使德国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复苏。
然而,这种经济复苏是以扩军备战为基础的,为日后的战争埋下了祸根。
希特勒的种族主义政策是极其残忍和不人道的。
犹太人成为了纳粹迫害的主要对象,他们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自由,被驱赶到集中营,遭受着惨无人道的屠杀。
数百万无辜的生命在这场浩劫中消逝,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的篇章之一。
纳粹德国还积极扩张领土,企图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
他们先是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数家庭破碎,城市化为废墟。
希特勒的统治给德国和世界带来了惨痛的教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割据和军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割据和军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然而,在和平初现的背后,各国内部却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混乱。
由于前期的战争造成了许多国家的经济破产和政治动荡,这导致了一系列的割据和军乱。
本文将以不同国家为例,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割据和军乱对各国社会和政治产生的影响。
一、德国的割据和军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战败并签署了凡尔赛条约,该条约使德国承担巨大的战争赔款和领土割让。
这导致了德国内部的动乱和社会不安。
1. 经济崩溃和赔款问题凡尔赛条约中规定,德国要支付巨额战争赔款给战胜国。
这使得德国的经济陷入了破产的边缘,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飙升。
这种经济崩溃进一步削弱了德国政府的稳定性,为未来的割据和军乱埋下了伏笔。
2. 军队割据和极端主义崛起在经济崩溃的背景下,德国军队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的叛乱和割据事件。
这些事件往往与极端主义团体有关,例如纳粹党。
纳粹党的崛起使得德国进一步陷入了政治混乱和军乱之中,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俄罗斯的割据和军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
然而,十月革命后的俄罗斯陷入了内战和割据的局面。
1. 白军和红军的冲突在革命的混乱中,形成了两支势不两立的军队:白军和红军。
白军代表了反革命势力,试图恢复沙皇统治;红军则代表了布尔什维克政权。
这两支军队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俄罗斯内战的爆发,割据局面进一步加剧。
2. 割据地区的经济恶化和社会动荡内战期间,俄罗斯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经济恶化和社会动荡。
割据地区缺乏有效的中央政权管控,导致了物资匮乏和社会秩序的崩溃。
这种割据和军乱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给俄罗斯的国家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奥斯曼帝国后的割据和军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崩溃,并在其领土上形成了割据和军乱的局势。
1. 领土划分和国家解体根据战胜国的协议,奥斯曼帝国的领土被划分为不同的势力范围。
这导致了原奥斯曼帝国领土上各种宗族和民族之间的冲突和割据。
纳粹德国崛起

纳粹德国崛起纳粹德国(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的崛起是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之一。
纳粹党在1920年代末期至1945年期间掌握了德国的政治权力,推动了德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巨大转变。
本文将探讨纳粹德国崛起的原因以及其对德国和世界的影响。
一、1918年的战后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得德国陷入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混乱之中。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实施了严厉的赔款和领土削减,导致德国贫困和人民的不满情绪高涨。
同时,政府在大萧条时期未能有效管理经济,导致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合法性。
二、希特勒的兴起阿道夫·希特勒于1919年加入纳粹党,很快成为该党的领袖。
他利用党内激进主义者的支持,利用演讲和宣传来扩大党的影响力。
在经济困境和政府的无能之下,希特勒的纳粹党利用了人民的不满情绪,承诺通过强硬的政策来恢复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声誉。
希特勒在1923年试图夺取政权的慕尼黑军事政变中失败,并被判入狱。
然而,这一事件使得希特勒成为国内外的焦点,为他在纳粹党内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三、大萧条的崩溃1929年的华尔街股市崩溃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德国的困境。
失业率飙升,工人们的抗议行动愈演愈烈,政府试图通过调节财政政策和限制国内支出来克服经济困境,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同时,德国党派们争夺政权导致政府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这使得纳粹党有机可乘。
四、选举胜利和掌权在大萧条的背景下,纳粹党在1930和1932年的选举中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希特勒的演讲才华和广泛宣传帮助他赢得了中下阶层的支持。
1933年,希特勒成功当选为德国总理,并设法建立了专制的纳粹政权。
希特勒很快中央集权,镇压政治对手,并推行排犹主义政策,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权力。
五、纳粹德国的社会转变纳粹德国的政策引导了德国社会的巨大转变。
纳粹党通过恐怖和宣传手段来控制媒体,并将失业率下降视为其成功的象征。
纳粹德国的崛起与纳粹意识形态

纳粹德国的崛起与纳粹意识形态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纳粹德国的崛起和纳粹意识形态的传播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最为黑暗和令人震惊的事件之一。
纳粹德国的崛起并非偶然,它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交织结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纳粹德国的崛起和纳粹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
首先,纳粹德国的崛起与德国战后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混乱之中。
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巨额赔款使得德国社会陷入困境,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高涨。
这为纳粹党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希特勒和纳粹党利用了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承诺恢复德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荣誉,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其次,纳粹意识形态的核心是种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
纳粹党将德国人民视为“优秀种族”,认为他们应该统治世界。
他们对其他种族,特别是犹太人的仇恨和歧视达到了极致。
纳粹党通过宣传和教育系统灌输了这种种族主义思想,使得大部分德国人民接受了这种观点。
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成为纳粹德国的基石,也是他们对外扩张的动力。
纳粹德国的崛起还与希特勒的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密切相关。
希特勒是一个演说家和政治家,他的演讲才华和激情激发了人们的热情和支持。
他利用媒体和大规模集会来传播纳粹意识形态,使得纳粹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希特勒还通过集权和镇压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德国变成了一个极权主义国家。
纳粹德国的崛起还与德国社会的集体失落感和对过去的怀念有关。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和战后的混乱使得德国社会丧失了信心和自尊心。
纳粹党利用这种集体失落感和对过去的怀念,承诺恢复德国的过去辉煌和强大。
他们通过宣传和教育系统将德国历史和文化神圣化,使得德国人民对纳粹德国的崛起产生了认同感。
然而,纳粹德国的崛起并非所有德国人民的选择。
纳粹党在上台后采取了镇压和迫害政策,限制了人们的言论自由和个人权利。
德国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反对纳粹的力量,包括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
纳粹德国的兴起与希特勒独裁统治

纳粹德国的兴起与希特勒独裁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陷入了一片混乱和动荡之中。
战争的失利以及《凡尔赛条约》的严苛条件,给德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在这个背景下,希特勒迅速崛起,并最终成为纳粹党的领袖。
本文将探讨纳粹德国的兴起与希特勒的独裁统治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经济困境是纳粹德国兴起的一个关键因素。
经过一战后的战争赔款和领土削减,德国的经济几乎完全崩溃。
通货膨胀激增,失业率居高不下。
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来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
希特勒以其口才和魅力让德国人相信,只有他才能拯救德国经济并重建国家的荣耀。
其次,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抬头也是纳粹党兴起的原因之一。
纳粹党提出的种族纯洁和德意志民族优越的思想在当时的德国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德国人普遍对凡尔赛条约和外国的压迫感到愤怒和不满,他们渴望恢复德国的辉煌,并将这一理念传承给下一代。
希特勒的独裁统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策略和迅速行动逐步实现的。
他利用了德国民众对政治领导者的迷恋,并成功地建立了一个超越政府机构的个人权威。
他通过发动焚书运动、控制媒体和镇压政治对手来确保他的统治。
此外,希特勒实行的恐怖统治和大规模监控让德国人感到束缚,失去了自由和言论的权利。
纳粹党的提倡种族歧视和迫害的政策也是希特勒独裁统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纳粹德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剥夺犹太人的基本权益并进行迫害。
种族灭绝政策的实施让世界范围内对纳粹德国的批评和谴责不绝于耳。
然而,这种种族主义政策在当时的德国社会中得到了普遍的支持和默许。
纳粹德国的兴起以及希特勒的独裁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而严重的影响。
纳粹德国的对外扩张政策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而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少数民族和政治异己的迫害更是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总之,纳粹德国的兴起与希特勒的独裁统治是多个因素的综合结果。
经济困境、民族主义的抬头以及希特勒个人的魅力和手段都为纳粹党提供了舞台上的机会。
希特勒崛起与纳粹兴起

希特勒崛起与纳粹兴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经历了一段动荡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希特勒崛起并领导了纳粹党,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浩劫。
本文将深入探讨希特勒崛起的原因以及纳粹党的兴起。
第一部分:德国的社会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希特勒与纳粹兴起的原因,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当时德国的社会背景。
19世纪末,德国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陷入了经济危机和政治混乱中。
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以及战胜国对德国的苛刻对待,给德国社会带来了广泛的不满情绪。
第二部分:希特勒的崛起1. 希特勒的崛起始于纳粹党内部。
1920年,希特勒加入德国工人党(后改名为纳粹党),很快成为党的领导人。
他的口才和领导能力使他成为党内的瞩目人物。
2. 希特勒所追求的民族主义和德国复兴的观念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在战争创伤和国家屈辱感的背景下,希特勒的民族主义言论深深触动了德国人民的心弦,他们渴望重新崛起并追求德国的荣耀。
3. 希特勒善于利用宣传和媒体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他通过纳粹党的报纸、宣传活动和集会等方式,成功地将纳粹党打造成一个强大而有号召力的政治力量。
第三部分:纳粹党的兴起1. 纳粹党的组织和结构非常严密。
纳粹党采取了极度集权的体制,希特勒拥有最高权力,并在党内建立了强大的控制机构和秘密警察系统,以确保其统治的稳定性。
2. 纳粹党的扩张依靠了一系列的政治策略和手段。
纳粹党深入各个社会群体和领域,通过宣传、组织活动、利益诱导等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成员和支持者。
3. 纳粹党利用了德国的经济危机和社会不满来获取选民支持。
党内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改革方案,旨在改善德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并从中获得选民的支持。
第四部分:希特勒与纳粹党的崩溃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纳粹党及其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德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和纳粹政权的战争罪恶使得国内外对纳粹党的支持急剧下降。
2. 盟军的进攻以及国内抵抗力量的崛起最终导致了希特勒与纳粹党的覆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一战后德国的社会状况看纳粹夺权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人类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残酷的战争,它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这场灾难的发起者——德国纳粹成功的在本国夺取政权使本已错综复杂的的矛盾迅速激化、最终爆发,将全球性的战争从有可能变为现实,这是大多数人不愿看到的结局。
然而纳粹在德国的掌权并不是偶发的,它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
以下是笔者就此问题作的一些尝试性分析,以求对二战爆发的根源有进一步的认识。
㈠一战后德国的经济情况及政治危机一战前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协约国的胜利及同盟国的战败,国际政治力量此消彼长,欧洲大陆原有的均势格局被打破。
德国在战争中的失败使其社会的方方面面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加剧了原先就已存在的社会危机。
这些首先从经济上显现了出来。
从二十年代初到三十年代中期,德国的经济虽然有过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是处于动荡不安中的。
二十年代初,作为战败国,《凡尔赛和约》中苛刻的赔款协议无疑使在战争中经济已严重受损的德国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债务包袱。
在鲁尔危机中,由政府发起的“消极抵制”直接导致了大量工矿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德国的经济再一次雪上加霜。
道威斯计划实施以前,德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惊人的地步经济实质已完全陷入了崩溃的状态。
此后,在美英贷款的帮助下。
德国经济开始复苏,在1929年4月达到顶点。
而同时国际上对尚在讨论中的杨格计划的担忧使外国资本开始撤出德国,使建立在外国贷款上的德国经济在1929年夏就进入了萧条。
另一方面,此时以垄断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已取代了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而各国政府的思维仍停留在19世纪,造成干预不力,是在发展生产率的同时忽视了购买率低下这一客观事实,加上银行系统的不完备,最终在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卷入其中,1930年以美英贷款为主的外国资本大量撤出使德国从萧条很快陷入危机,从此经济再度一蹶不振。
以德国经济最低点的1932年与危机前的1928年相比,生产资料生产降为50%,消费品生产为78%,国民收入指数降为62%,出口额从123亿马克降为57亿马克,几十万家中小企业破产,失业率由7%升为30.8%,失业人数多达600多万。
国库黄金储备比1929年减少了4/5。
1932~1933年农业收入只有1928年全年的40%,农民大量破产,农业工人大量失业。
[1]在危机的打击下,德国社会剧烈动荡,工人运动迅速发展,工人罢工从1930年的366次增至1932年9~12月的1100次。
农民运动的主要目标则是反对高额赋税和强行查封、拍卖。
而这场大萧条正是促使希特勒政治命运变化的直接、首要的原因。
[2] 纳粹运动能奇迹般的发展壮大,与此不无关联。
经济危机出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危机中德国政治的最大变化是左翼和极右翼发展特别迅速,尤其是以纳粹党为代表的极右翼实力大为膨胀。
在德国进入萧条和危机后,希特勒等纳粹党领袖就以“社会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反犹主义的宣传来欺骗小资产阶级、青年和失业者,以保护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以及解决失业的纲领去争取他们,使大量对社会民主党不满的群众加入了纳粹运动。
面对经济危机,魏玛政府仍然坚持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及粗暴发展“生产合理化”,导致德意志社会由“多元化”向“碎片化”发展,并导致社会福利保险制度危机和广大群众安全保障的全部丧失。
社会民众的财产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政府的威信也因此大打折扣。
[3]作为德国十一月革命后在应付外来压力条件下实现全国各种政治力量妥协而建立的魏玛政府,面对极右翼势力对共和国的挑衅,其创建者和主持者——社会民主党中、右翼也表现得异常保守和懦弱。
由于德国并未经历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还无法深入民心,帝国时期的专制基础并未受触动,军国主义的政治地位仍得以保存,这些因素仅仅是由于革命的不断发生,尤其是战胜国的压力才处于抑制状态,而经济危机的时机与纳粹运动的相互需要使他们得以复生,最终成为法西斯专政的重要支柱。
另外,当时政府中最不民主的因素是反民主军队的存在。
德国军队本质上是反民主的,充满着普鲁士精神,他们非常乐于看见右派上台。
一战失败后,军方几乎阴谋般的将战败的责任推卸给政府,使其背上了看似不败而降的黑锅,而这同他们外交上的失败——接受凡尔赛条约一起,使其成了很大一部分的国人鄙薄甚至仇视的对象。
从本质上看,这些共和国缔造者骨子里“软弱且和德国其他阶级一样,惯于向确实不疑的旧权威卑躬屈膝”。
[4]由于害怕社会革命,他们在宪法48条规定“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就是为统治阶级随时剥夺宪法所规定公民权制造了宪法依据。
由于议会是政党垄断,其很快就成为各政党的聚会而不是议员代表的会议。
因此当纳粹党人增加时议会就会丧失民主作用。
而在共和国当中,被原封不动保留下来的久统治阶层,包括容克地主、大垄断资本家、旧文职官员、大学教授和旧军官团等,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仇视共和体制,并满怀复仇心理。
[5]与专制联系密切的统治阶级为摆脱危机,镇压革命,也日益倾向抛弃资产阶级议会民主。
在他们看来,希特勒比社会民治党的危害要小得多,因此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法西斯主义。
可见,社会民主党既无意志也无能力来捍卫共和体制。
㈡一战后德国的社会思潮德国战败后,军国主义、普鲁士专制主义、德意志民主沙文主义及反犹主义的思想不仅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而且在社会危机中得以广泛蔓延,并成为德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关于有助于纳粹兴起的德意志主要思想传统,首先应当注意的是30年宗教战争的惨祸造成的种种历史状态,(特别是大部分德国人异常保守和懦弱的政治文化心理)它们使18世纪启蒙运动在德意志远未取得象中西欧其他地区的那种成功。
德意志思想拒绝了“普遍平等伦理”。
[6]这一思想大动态的主要表现就使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泛滥于德意志的浪漫主义潮流。
它将文化生活看作是决定民族的本质因素,看作一种统一力量的表达,使其发挥特有的“浮士德动力”。
其实质早于逆反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特别是它对理智的推崇,反传统的科学和功利倾向以及它的进步主义信念。
浪漫主义思想迷恋死亡、崇尚神秘、颂扬暴力。
[7]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新泛起的形态中,更可以看到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反民主的强烈倾向。
它在政治上的登场曾推动了德国现代化的继续前进,克服了德意志地方分裂。
同时它又是现代化危机的产物,用向社会个体介绍身份上的同一性来回答现代进程及压力所带来的种种痛苦。
浪漫主义是一种由于行为标准、理性化、经济主义、个人主义、毁灭历史的未来主义进步主义,抽象的普遍性等带来的现代化压力的产物。
[8]在外部因素的压力下,其固有的种族主义成分,汇集到现代法西斯运动的潮流中。
而在二十世纪的“社会大裂变中”,客观世界以比主观想象的行为模式快得多的速度变化着。
伴随着德意志快速工业化的成果一起来临的还有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现代阶级的形成和阶级斗争。
德国资产阶级在没有来得及从政治上战胜容克贵族的情况下。
又面临着工人运动的挑战。
在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厌恶和对工人运动的恐惧中,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社会控制问题提出来了。
“强有力的国家当局,是能够使个人赢利追求的结果和谐的协调起来”。
[9]这种所谓的“国家社会主义”,确切的讲,促进的只是一种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文化共同体”的思想发展起来。
助长了一种“阶级和谐论”,强调普鲁士美德和纪律化的容克贵族——大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不仅早已在政治制度现代化与传统专制体制决裂的前景中猜测到了对他们等级特权地位的威胁,而且也是在这种“共同体”的意识形态中,看到能为他们现存统治权力的凝固化服务功能。
利用这种无阶级论不仅能为这个受到阶级斗争振动的统治集团提供一个舒适的枕头,而且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掩护下,他们也能减轻令人头痛的阶级斗争问题的打扰。
当然,这个统治集团同时也在那些充满担忧的老中间等级身上找到了支持。
早在19世纪初拿破仑入侵时,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本身才真正诱发起来,一方面它包含了占上风的文化浪漫主义、非理性主义的思想潮流,另一方面,正是这种非理性主义的潮流,造就了现代德意志的民族意识。
而从大的历史背景看,随着历史的演进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民族国家不仅滥用民族主义的能量,更使之走向极端。
这种意识在一战后的德国之所以能不断获得市场,之归于魏玛时代的艰难岁月。
首先,这个民族在战争中的失败,对于不明军事局势而听信最高军事当局战胜宣传的广大群众,是普遍感到意外的。
战争以及“1789年法兰西思想”为基础的魏玛民主制的建立,使这个自拿破仑战争以来从未吃过败仗及数百年以来一直与王朝发生着密切联系的民族,在社会心理上一次性失去了中心基准点。
民族意识的价值观不能适应这种文化。
“战败是背后有人捅刀子”的理论能迅速从右派圈子中蔓延并在社会中广为传播,战败的责任被推倒犹太人和犹太化的社会民主党身上。
[10]正如前面所述,帝国经济发展使其不易察觉的福利制度的运行结构中的固有基本矛盾,在大危机年代清楚的暴露了出来,政府却依然显得无力。
因此“当民主主义被排挤到政治边缘上去的时候,当坚持传统的世界观的保守主义再也无力控制现代化社会的尖锐矛盾的时候,当坚持新现代性方向的马克思主义只能为部分失业工人所接受时,唯一还有可能跨越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区别和矛盾的政治信仰就只剩下民族主义了,因为民族主义的信仰者可以是来自不同社会集团,不同政治派别的任何人。
”[11]因此,当这场社会心理上的损失和经济灾难与西方民主国家也即战胜国所强加在头上的“凡尔赛民族耻辱”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不满的情绪就成为共和国时代自始至终唯一得到不断发展的东西,而在大危机中获得了加倍的膨胀。
而民族情绪越是膨胀,对“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就变得越是强烈。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希特勒的“民族革命”才获得它日益发展的感召力。
这种寻求内部一致性的需求本身有着一种在外部寻找对立物的倾向。
马丁·路德时期,其翻译的《圣经》加速了德国人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同时也在大部分是文盲的德国人中培育了日耳曼主义,当时就带上了反犹的色彩。
由于路德本人是一位激进的反犹主义者,其通过布道把这种情绪传播给了德国民众,这样,德国民众逐渐将勤奋、盲从、狭隘、严于律己和狂妄自大等优缺点融于一身,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族,易受反犹煽动是他们一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战后期,随着战争胜利前景的动摇,民族主义者所鼓吹的“内部更加一体化”,导致了这种发展趋势。
而德意志人越是“德意志化”,犹太人就越是“异体化”。
因为唯有将不利的战争局势归罪于“混入内部的敌对种族——犹太人的破坏,才能安慰受挫的民族自尊心,才能再度鼓舞起民族的战争、士气,也才能证明德意志民族本身是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