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7课《散文诗两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7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课件

为什么妈妈读的是《罗摩衍那》而 不是别的书?
《罗摩衍那》是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史诗之 一,至今仍在印度人民中广为流传。从内容上看, 该著作当中也表现了家庭的天伦之爱。与泰戈尔 写作的意旨相呼应。
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呢?请在文中找出 我变成金色花为妈妈所做的事?并说说我为什么要 “暗暗地”、“悄悄地”做这些事情?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 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 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 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 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 了它的情势短小灵活。
金色花解释
《金色花》是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泰戈尔的作品。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的孩子形象,含蓄而奇妙 地表达了孩子热爱妈妈的深厚感情。
背景知识-小卡片
印度文学家。代表诗作:《新月集》、《 飞鸟集》、《园丁集》,长篇小说《小沙 子》、《沉船》等。爱、欢乐、光明是他 歌唱的永恒主题。1913年泰戈尔的诗作《吉 檀伽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语录收藏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 如秋叶之静美。
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金色 花而非其他?
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 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 意在赞美孩子的可爱,象征孩 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那金色反 应着母爱的光辉,用金色花表 现了母子之爱的美好与圣洁。
孩子为何不愿意让母亲知道自 己想做的事呢?
母爱是无私而不事张扬的,正因 孩子体会到了母爱的神圣,所以 也天真地想要以同样的方式表达 对母亲的爱。
什么是托物言情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 抒发感情是本文一个奇妙的手法。即是托物言情的写法。
第7课《散文诗两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后来受到《飞鸟集》的影响,觉得自己那些 三言两 语的小杂感里也有着诗的因子,这才整理起 来,而成为两 本小诗集,这就是《繁星》《春水》。
字词积累
qī
pái huái yīn bì
攲斜 徘徊 荫蔽
zhē
zǐ
遮拦 姊妹
莲蓬
hàn dàn
菡萏
dì
并蒂
整体感知
思考:作者在风雨中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
素养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文章,注意生字新词读音。 学习对照、借物喻人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情感与价值观: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主题思想。
作者简介
冰心 (1900-1999),原名谢婉莹,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 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 《春水》等。
课文研读
旁边的一个大荷叶,被风吹了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 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1.从文中看,荷叶的什么特点与母亲类似?
荷叶为莲花遮蔽风雨,这与生活中母亲为子女遮风挡雨,对孩子细心呵护和关爱多 么类似。
由“荷叶护莲”联想到母亲关爱、呵护子女,从而感激、赞美母亲。——借物喻人
2.怎样理解“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
莲的姿态如何? 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环境 红莲 心境
纷杂的雨声 开满亭亭 烦闷
雷声作了 雨越下越大
左右欹斜 无依 无靠
不适意,徘徊
雨肆意地下着
不动摇
感动 不宁的心绪散尽
课文研读
思考:作者写第一次看红莲却先写了白莲在雨中的 情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对照,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照,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 雨点打谢了,而紅莲却能够在荷叶的庇护下迎接风雨,这样对照 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料,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字词积累
qī
pái huái yīn bì
攲斜 徘徊 荫蔽
zhē
zǐ
遮拦 姊妹
莲蓬
hàn dàn
菡萏
dì
并蒂
整体感知
思考:作者在风雨中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
素养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文章,注意生字新词读音。 学习对照、借物喻人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情感与价值观: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主题思想。
作者简介
冰心 (1900-1999),原名谢婉莹,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 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 《春水》等。
课文研读
旁边的一个大荷叶,被风吹了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 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1.从文中看,荷叶的什么特点与母亲类似?
荷叶为莲花遮蔽风雨,这与生活中母亲为子女遮风挡雨,对孩子细心呵护和关爱多 么类似。
由“荷叶护莲”联想到母亲关爱、呵护子女,从而感激、赞美母亲。——借物喻人
2.怎样理解“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
莲的姿态如何? 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环境 红莲 心境
纷杂的雨声 开满亭亭 烦闷
雷声作了 雨越下越大
左右欹斜 无依 无靠
不适意,徘徊
雨肆意地下着
不动摇
感动 不宁的心绪散尽
课文研读
思考:作者写第一次看红莲却先写了白莲在雨中的 情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对照,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照,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 雨点打谢了,而紅莲却能够在荷叶的庇护下迎接风雨,这样对照 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料,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第7课《散文诗二首》课件(共35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评和责问之意。 嗔怒的语气
原文中“我”是以调皮、撒娇的语气说话 的,删去称呼后,语气变得冷淡和不耐烦。
任务三:对比阅读,探究手法
两首散文诗同中有异,请每组从下面四个角度中 任选两个,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角度一:联想与想象 比较角度二:视角与口吻 比较角度三:象征和比喻 比较角度四:语言风格
思考: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 予纸船特别的含义。请说说纸船象征什么。
纸船象征“我”对母亲的思念。
深沉、庄重、
同他背上的加起来, 担当
就是整个世界
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心中的雨
《荷叶 母亲》 点来了,除了你,谁
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 的荫蔽?
舒缓、愉悦、 赞美、感激
感情基调低沉内 敛时,语气是沉 重的,朗读时应 放慢速度;感情 基调欢快愉悦时, 语气是昂扬的, 语速可以适当加 快。感情基调的 确定与朗读的设 计,都应考虑文 章的情感表达。
主题
文章
领悟的契机
回馈的方式
《秋天的怀念》 母亲病逝,临终遗言 改变自己的状态来报答母亲
母爱
《散步》 《金色花》
母亲年老身弱,逐渐衰 老
陪伴、顺从、孝顺母亲
1 变作金色花来观察母亲 2 悄悄的陪伴、依恋母亲
《荷叶 母亲》 3 看到雨打红莲,荷叶护莲 4 赞美、感激母亲
任务二:朗读诗歌 品味诗意
找出《荷叶 母亲》的文眼,根据文眼确 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再探讨文章的感情基调 和朗读的语气、语调之间的关联
问题: (1)荷叶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2)文章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
有关的往事? (3)作者为什么写风雨中的红莲? (4)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心中的
雨点”指的是什么?
原文中“我”是以调皮、撒娇的语气说话 的,删去称呼后,语气变得冷淡和不耐烦。
任务三:对比阅读,探究手法
两首散文诗同中有异,请每组从下面四个角度中 任选两个,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角度一:联想与想象 比较角度二:视角与口吻 比较角度三:象征和比喻 比较角度四:语言风格
思考: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 予纸船特别的含义。请说说纸船象征什么。
纸船象征“我”对母亲的思念。
深沉、庄重、
同他背上的加起来, 担当
就是整个世界
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心中的雨
《荷叶 母亲》 点来了,除了你,谁
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 的荫蔽?
舒缓、愉悦、 赞美、感激
感情基调低沉内 敛时,语气是沉 重的,朗读时应 放慢速度;感情 基调欢快愉悦时, 语气是昂扬的, 语速可以适当加 快。感情基调的 确定与朗读的设 计,都应考虑文 章的情感表达。
主题
文章
领悟的契机
回馈的方式
《秋天的怀念》 母亲病逝,临终遗言 改变自己的状态来报答母亲
母爱
《散步》 《金色花》
母亲年老身弱,逐渐衰 老
陪伴、顺从、孝顺母亲
1 变作金色花来观察母亲 2 悄悄的陪伴、依恋母亲
《荷叶 母亲》 3 看到雨打红莲,荷叶护莲 4 赞美、感激母亲
任务二:朗读诗歌 品味诗意
找出《荷叶 母亲》的文眼,根据文眼确 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再探讨文章的感情基调 和朗读的语气、语调之间的关联
问题: (1)荷叶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2)文章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
有关的往事? (3)作者为什么写风雨中的红莲? (4)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心中的
雨点”指的是什么?
第7课《散文诗二首》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这其实就是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法:借物喻人、借物抒情。
任务三:自主阅读,感悟诗情——《荷叶·母亲》
第3段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
表明“我”家对莲花有深厚的感情,借祖 父的话暗示“我”与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写 “我”惦记雨中的莲花,以花喻人,进而为揭 示主题埋下伏笔。
任务四:对比阅读,感知文体
➢ 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和一位慈祥爱读书的妈妈。 ➢ 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和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 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和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 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和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总结:这是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爱撒娇、爱妈妈的孩子; 这是一位沉静、美丽、慈爱、智慧的妈妈。
感情基调 低沉 不安 担忧 感动
任务三:自主阅读,感悟诗情——《荷叶·母亲》
由此看来,作者的情思主要为这红莲的遭遇变化而变化,那么可否把 散文诗的题目改为《荷叶·红莲》?为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请简要阐述。 不可以。作者看到雨中的荷叶不顾风雨的打击,毅然主动地向红莲
倾侧并覆盖它,不离不弃,就像勇敢慈怜的母亲关怀困境中的子女,作 者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并由此表达了对如荷叶般的母亲的由衷赞美 和歌颂。
活泼、口语化
典雅、书面化
人物形象
都表现了母 亲的形象
母亲的形象非常具体 、鲜活,而且有着鲜 明的印度文化特色
母亲未正面出场,只 是用荷叶覆盖红莲象 征母亲对儿女的庇护
任务四:对比阅读,感知文体
总结散文诗的特点。
散文诗
概念 内容 形式
兼有散文与诗的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有诗的情绪和幻想,像诗歌一样精粹、凝练 。篇幅短小,以散文的形式呈现,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 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任务三:自主阅读,感悟诗情——《荷叶·母亲》
第3段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
表明“我”家对莲花有深厚的感情,借祖 父的话暗示“我”与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写 “我”惦记雨中的莲花,以花喻人,进而为揭 示主题埋下伏笔。
任务四:对比阅读,感知文体
➢ 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和一位慈祥爱读书的妈妈。 ➢ 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和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 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和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 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和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总结:这是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爱撒娇、爱妈妈的孩子; 这是一位沉静、美丽、慈爱、智慧的妈妈。
感情基调 低沉 不安 担忧 感动
任务三:自主阅读,感悟诗情——《荷叶·母亲》
由此看来,作者的情思主要为这红莲的遭遇变化而变化,那么可否把 散文诗的题目改为《荷叶·红莲》?为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请简要阐述。 不可以。作者看到雨中的荷叶不顾风雨的打击,毅然主动地向红莲
倾侧并覆盖它,不离不弃,就像勇敢慈怜的母亲关怀困境中的子女,作 者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并由此表达了对如荷叶般的母亲的由衷赞美 和歌颂。
活泼、口语化
典雅、书面化
人物形象
都表现了母 亲的形象
母亲的形象非常具体 、鲜活,而且有着鲜 明的印度文化特色
母亲未正面出场,只 是用荷叶覆盖红莲象 征母亲对儿女的庇护
任务四:对比阅读,感知文体
总结散文诗的特点。
散文诗
概念 内容 形式
兼有散文与诗的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有诗的情绪和幻想,像诗歌一样精粹、凝练 。篇幅短小,以散文的形式呈现,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 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第7课《散文诗二首》课件(共29张PPT)语文七年级上册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 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
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 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 荫蔽(yìn bì)?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写一写
并蒂(dì) 姊(zǐ)妹 莲蓬(pénɡ) 菡(hàn)萏(dàn) 荫蔽(yìn bì)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 发点。
读一读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 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 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 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dì)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 莲。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 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曲终
见主旨,总结宕开一笔,留给读者更多想象 空间,自然界的雨点是有形的,而“心中的 雨点”涉及面广,内容纷繁。谁来荫蔽?这 就把母爱推向高潮。
主旨
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联想到母 亲对子女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既美 好又伟大,抒发了对母爱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 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 (zǐ)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 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 (ɡěnɡ)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pénɡ),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 朵红莲,昨天还是菡(hàn)萏(dàn) 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 叶中间立着。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课件

文体常识——散文诗
·含义: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 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
·特点: (1)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
给读者以美和想象; (2)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3)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
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亲昵
结构划分
2.《荷叶·母亲》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1-3段:写得到两缸莲花和由此引起的回忆。 4-7段:写雨打红莲时荷叶护莲的感人场景。 8-9段:卒章显志,点明主旨,抒发感动之情,讴歌伟大、
无私、圣洁的母爱。
对母亲的感激、依恋
明确角度
1.两首散文诗都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文中的“我”分别指谁?
导入
世界上有一本书,读不完,写不完,品不完,那就是 母爱;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唯独不能忘记母 亲,她把我们带到世界,给了我们生命;
让我们通过泰戈尔和冰心的散文诗一起来感受伟大的 母爱吧。
散 文 诗 二 首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并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 2.精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基调等。 3.学习象征的表现手法。 4.体会理解美好纯真的感情。
诗集《繁星》《春水》,散文诗《寄小读者》 《樱花赞》等。
字音字形
蒂 dì 梗 ɡěnɡ 匿笑 nì xiào 沐浴 mù yù 祷告 dǎo ɡào
姊妹 亭亭 徘徊 遮蔽 心绪
zǐ mèi tínɡ tínɡ pái huái zhē bì xīn xù
字音字形
流转 荫蔽 菡萏 攲斜
liú zhuǎn yīn bì hàn dàn qī xié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课件(共38张PPT)

7.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 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肯定越来越浓,一旦 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8.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生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 有虔诚的信仰。
B.徘徊
(1)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迷失方向,也比漫无目的原地( B )
的人走得快。
(2)我们要做到:面对机遇,不犹豫;面对抉择,不( A );面对决
战,不惧怕!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是印度作家。 B.《荷叶·母亲》的作者是冰心,选自《繁星》。 C.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著有《繁星》《春水》等。 D.泰戈尔,著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 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7.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 用?
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 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 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 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 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文 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捉迷藏:看妈妈工作 开放花瓣散香气
三次嬉戏 投影子在书页上 求妈妈讲故事
回报母爱
母子对话: 母子情深
拓展-泰戈尔经典语录
1.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 知道我爱你。 2.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这就是爱情。 3.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4.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 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5.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6.天空不曾留下飞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第7课《散文诗两首》课件(共29张PPT)

合作探究:
1、朗读感悟,把握整首诗的朗读基调。 你认为该用什么样的语速和感情基调来
朗读? (明确:稍快,喜悦、舒缓、温馨、深情, 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朗读感悟,深入理解,体验情感。(先由学生圈点勾画,朗读品味) 以下诗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
拓展提升: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 刻刻地滋润着我们。谁不应该感谢母亲、报答母 亲呢?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 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示例: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 水中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 尔《告别》)
你还想变成什么美好的事物 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呢?
金色花
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
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
开金色碎花。
金色花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
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
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
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 (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我不告诉你,妈妈。” (要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 ④、“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
课堂小结:
《金色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 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 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 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 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 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解读
2.最后一段中“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 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 坎坷与磨难的人。
课文解读
3.这篇借景抒情的文章美在何处?
场景美。描绘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 生动场景。
意境美。作者被美景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 呵护与关爱。
情感美。母爱是纯洁的,总是在你遇到风雨 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量;母爱是无私 的,她将永远罩临着你,伴随你一生。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
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 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假如”表明全篇文章是以一种想象的方式来 写的,这个词是本文的文眼。
讨论回答
Ke Wen Da Yi
1、“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是怎 样的表现的?
2、金色的花象征着什么? “我”为什么想象自 己变成一朵金色花?
3、“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4、“我”和妈妈各自的性格是怎样的?
课文解读
Ke Wen Jie Du
我变成金色花之后为妈妈所做的事。
妈妈
沐浴后做祷告 中饭后读书时 黄昏时拿灯去牛棚
我
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跳到妈妈面前, 恢复原形
课文解读
Ke Wen Jie Du
我为什么要“暗暗地”、“悄悄地”做这些事情,不让妈妈知 道?
孩子懂得母亲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 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温馨、 快乐。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 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小说家、儿童文学家。1919年,她以 “冰心”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 《两个家庭》。其作品有诗集《繁星》 《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 花赞》等。
课
后
作
业
1.课后读读写写,汉字+拼 音,每词写两遍。标好日期。
2.预习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 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秾艳 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荷
叶 母 亲
要求Leabharlann 朗读课文Lang Du Ke Wen
1.大声朗读,充满情感节奏,深入体会散文诗的情 感。
2.作者为什么要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 3.点明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其表达方式是什么? 4.划出代表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的词语。
课文解读
1、作者为什么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赞母的散文。文章 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是写雨中的莲 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受到 了触动,从而联想到爱护子女的母亲,于是借 景抒发自己对守护子女的母亲的依恋和敬爱。
( hé)荷叶( ) 荷
荷枪h实è 弹
( qiǎo)悄然无声 悄
( qiā)o 静悄悄
生词释义
Sheng Ci Shi Yi
匿笑:偷偷地笑。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攲斜:倾斜,歪斜。 花瑞:指花带来的好兆头。 菡萏:荷花的别称,文中指含苞未放。
课文解读
Ke Wen Jie Du
散诗文
两首
荷 叶
·
金 色 花
母 亲
散 文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 诗 代抒情文学体裁。在本质上,它属于
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在内容上, 又保留了诗意的散文性特征;在形式 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但不乏内在的 音韵美和节奏感。
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 《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 《红夹竹桃》,诗集《新月集》《园丁集》 《飞鸟集》等。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 族风格,又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 1913年以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
字音字形
Zi Yin Zi Xing
匿笑( nì) 沐浴( )mù 嗅到( ) xiù 梗(ɡěn)ɡ 祷告( ) dǎo徘徊( ) pái huái 花瑞( ru)ì 菡萏( h)àn 攲dà斜n ( ) qī 衍( yǎn) 遮拦( ) zhē荫蔽( ) yīn bì
多音字词
Duo Yin Zi 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