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初探
朱自清文章赏析

朱自清文章赏析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朱自清文章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朱自清文章赏析一:买书买书也是我的嗜好,和抽烟一样。
但这两件事我其实都不在行,尤其是买书。
在北平这地方,像我那样买,像我买的那些书,说出来真寒尘死人;不过本文所要说的既非诀窍,也算不得经验,只是些小小的故事,想来也无妨的。
在家乡中学时候,家里每月给零用一元。
大部分都报效了一家广益书局,取回些杂志及新书。
那老板姓张,有点儿抽肩膀,老是捧着水烟袋;可是人好,我们不觉得他有市侩气。
他肯给我们这班孩子记帐。
每到节下,我总欠他一元多钱。
他催得并不怎么紧;向家里商量商量,先还个一元也就成了。
那时候最爱读的一本《佛学易解》(贾丰臻著,中华书局印行)就是从张手里买的。
那时候不买旧书,因为家里有。
只有一回,不知哪儿来检《文心雕龙》的名字,急着想看,便去旧书铺访求:有一家拿出一部广州套版的,要一元钱,买不起;后来另买到一部,书品也还好,纸墨差些,却只花了小洋三角。
这部书还在,两三年前给换上了磁青纸的皮儿,却显得配不上。
到北平来上学入了哲学系,还是喜欢找佛学书看。
那时候佛经流通处在西城卧佛寺街鹫峰寺。
在街口下了车,一直走,快到城根儿了,才看见那个寺。
那是个阴沉沉的秋天下午,街上只有我一个人。
到寺里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
这股傻劲儿回味起来颇有意思;正像那回从天坛出来,挨着城根,独自个儿,探险似地穿过许多没人走的碱地去访陶然亭一样。
在毕业的那年,到琉璃厂华洋书庄去,看见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才十四元。
可是十四元并不容易找。
想来想去,只好硬了心肠将结婚时候父亲给做的一件紫毛(猫皮)水獭领大氅亲手拿着,走到后门一家当铺里去,说当十四元钱。
柜上人似乎没有什么留难就答应了。
这件大氅是布面子,土式样,领子小而毛杂——原是用了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的。
父亲给做这件衣服,可很费了点张罗。
拿去当的时候,也踌躇了一下,却终于舍不得那本字典。
论朱自清散文的古典文学传统

论朱自清散文的古典文学传统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朱自清散文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他的写景散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善于化用古典诗词营造意境,抒发真情实感,对古代散文的常用手法运用自如,语言注重炼词炼句,也讲究创新,运用新鲜的口语。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古典文学传统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我国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平易自然,既不晦涩,也没有华丽的铺排与藻饰,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又不乏神奇清新之处,朱自清散文艺术风格的形成,纵然许多地方是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的,但朱自清从小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以后又长期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因此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是形成他的散文风格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他说:“柳子厚的山水诸记,也常常引我入胜”,郦道元《水经注》所记奇山异水,“或令我惊心动魄,或让我游目骋怀”(《山野掇拾》)。
朱自清还很赞赏韩愈杂说的“理趣”。
在“五四”以来的散文作家中,朱自清所受的古典文学传统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正如李广田所说:“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陈营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
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①仔细品味朱氏散文中的古典文学传统,对认识其散文作品的艺术价值不无裨益。
我国古典文学传统博大精深,朱自清对古典文学有很深入的研究,古典文学的精髓在他的许多篇章里熠熠生辉,这里不可能全面论述,笔者试图结合其散文名篇,就其散文的意境,抒写主观情感的特点,对传统艺术手法的借鉴等三个方面粗略地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极力追求写景文的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营造散文的意境美,是朱自清散文继承古典文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表现。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论朱自清在散文中古典艺术特质

论朱自清在散文中古典艺术特质杜花柳2010年4月15日论朱自清在散文中古典艺术特质摘要:在新文学运动垦拓期,朱自清带着诗歌走上了文坛,却在散文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他的创作实绩,既包含了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启蒙价值,也有传统文化的心理深层机制对现代文明的反作用。
本文揭示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艺术特质,其中蕴涵并折射出的独特的古典丰韵。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古典艺术特质正文:在新文学建设中,迫切需要白话文以其“漂亮填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 ,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实践了这一时代使命。
受过良好的旧有传统文化熏陶的朱自清,传承了温柔敦厚的中国传统美学,在散文中包孕了丰富的本土传统文化因素,具有民族的古典风韵。
他的漂亮、缜密的“美文”对传统文学的承袭。
一、含蓄的艺术朱自清在散文中常常对情感加以节制和调控,将情深藏于文字之中,通过叙述、描写隐隐地渗透出自己的情感,而不将其格外点明,读者只能隐隐地感悟到一种情绪的指向。
他善于使用中国文学传统的衬染手法来烘托主题,体现出一种含蓄美,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他作品的含蓄美在写景散文中表现很清楚。
波光激淞的幽静湖塘,清澈蜿蜒的小溪山泉,月色朦胧的飘香荷塘,给人以清秀,淡雅,柔和,朦胧,飘逸之感,具有婉转含蓄、妩媚动人的魅力。
他的荷塘“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他的秦淮河“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他的威尼斯“海水那么绿,那么配,会带你到梦中去”,他的歌声“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无不呈现出优美的形态。
写人的文章,他也善用淡淡的笔调把人带入无尽的遗憾。
即使是哀悼亡友亡妇时,他也是矜持和深沉的,说话有节制,情感的流露是平缓的。
《飘零》中朋友w的际遇令人心酸,但文中并没有强烈的惋叹。
在文末“我们于是都又默然”,对朋友的思念,通过不事声张的笔墨,含蓄地表露出来。
在《白采》里,听到好友的离世,只用了寥寥的“茫然若失了一会”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心境。
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初探

第2 8卷第 7期
安 庆 师范学 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u a o n i e cesC lg ( o il cec dt n o r l f qn T a h r ol e S ca S i eE i ) n A g e n i o
JI O 9 u .2 O Vo . 8 NO. I2 7
《 名著笺 》 《 诗 、古诗 十九首 释 》《 四家诗钞 》《 、十 、宋
五家诗钞 》 等专著 前后衔 接 , 现 出先 秦至 北宋 以 呈
印象; 清声 则 显 示 安 易 , 滑 , 动 , 静 , 妙 , 良 平 流 稳 轻 温
与娴 雅 。 浊 声如 重担 在 肩 上 ; 声如 蜜在 舌 上 。] 清 [
致” 。 的
朱光 潜先 生在《 文艺心 理学 》 一书 中就从 心理 学 的角度谈 到 吟诵 的好处 : 中国古 典 文 学作 品 的 吟诵 过 程 , 逐字 逐 句 , 出胸 臆 , 到眼 到 、 到 、 如 达 耳 心到、 到, 手 思想 感受 , 特别 深刻 。经过反 复 吟诵 , 读 者对作 品的 语言 文 字 有 了初 步 的感 知 , 作 品 对
朱 自清古 典 文 学欣 赏理 论 初探
方 大 卫
( 湖 信 息 技 术 职业 学 院 文 化 传 播 系 , 徽 芜 湖 2 10 ) 芜 安 4 典 文学 作 品离 不 开 吟 诵 , 在吟 诵 的 基 础 上 了 解 , 培 养欣 赏 力 的 同 时 培 养 判 断 力 。欣 赏 也 是 要 在
现 的独 特 内涵和 韵 味 。也 许 这 就 是古 人 “ 头 晃 摇 脑” “ 、 吟唱不绝 ” 的真正原 因吧 。朱 自清 特别 看重
朱 自清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

朱自清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朱自清,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他的散文,那可是清新自然,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读者的心间。
但今儿个咱们不聊他的散文,而是要深挖一下他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
先来说说朱自清的文学批评。
他对文学作品的评判,那可真是眼光独到,而且毫不留情。
就拿他评论某个作家的小说来说吧,他可不是那种敷衍了事,随便夸两句或者骂两句的主儿。
他会仔仔细细地琢磨每一个情节的设置,每一个人物的塑造。
比如说,他会指出某个人物的性格转变太突然,让人感觉像是坐过山车,一下子就从这头冲到那头,没有个缓冲的过程,显得特别生硬。
或者是某个情节的发展不符合逻辑,就好像是硬把两个不相干的东西拼在一起,怎么看都别扭。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里偶然翻到了朱自清的文学批评集,那时候我正在为一篇小说的评论作业抓耳挠腮。
翻开他的书,我就像找到了救星一样。
他那种一针见血,又有理有据的评论方式,让我一下子明白了该怎么去分析一部作品。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坐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上,我一边读一边在心里不停地点头,那种感觉就像是朱自清在面对面地跟我交流,给我传授他的独门秘籍。
再讲讲他的文学思想。
朱自清认为文学应该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
他强调文学要反映社会现实,要表达人民的心声。
这可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
他的作品里,无论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还是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就像他写《背影》,简简单单的一个送别场景,父亲那蹒跚的背影,却让无数人感动得稀里哗啦。
这就是他文学思想的体现,用最朴实的文字,写出最真挚的情感。
我曾经和一位文学爱好者朋友讨论过朱自清的文学思想。
我们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就想到了朱自清笔下那些鲜活的人物。
朋友感慨地说:“朱自清的文学思想,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它能让平凡的生活变得不平凡。
”我深以为然。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文学批评和文学思想,就像是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文学的道路。
试析朱自清散文中的尚清审美倾向

试析朱自清散文中的尚清审美倾向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尚清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文人士大夫们不满现实逃避现实的产物,但“尚清”却又体现了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更多地体味到了自然和生活中美的情趣,从中获得了精神的自由,保持了精神的纯洁,找到了不同于仕途的人生价值,发展并传播了尚清生活与尚清审美意识。
“清”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最早在先秦的老庄哲学中,就作了深刻的论述。
老子日:“天得一以清。
”庄子也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人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澄水,以其清而静也。
”夭之所以清,是因为“得一”;水中没有杂物则清澈,不搅动则平静,但如堵塞而不流动则也不能清澈,这就是自然现象;人要像水那样,清澈明净。
在老庄的哲学中,“清”与“道”、与“自然,,、与“一”、与“纯”、与“和”、与“虚”、与“淡”有关,与“浊”、与“俗”、与“杂”相对。
“清”作为美学范畴,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的基本含义是清洁、清净、清明。
“清”的本字为“青”,“青”含有美好之意。
日之美好日“晴”,草之美好日’‘青”,米之美好日“精”,人之美好日“倩”,水之美好日“清”。
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与“清”有关的含有惬意的词语。
如:清爽、清凉、清脆、清澈、清净、清晰、清闲、清秀、清雅、清香、清幽、清新、清淡、清晨等等。
为官者崇尚清政、清廉;艺术家追求恬静、和润、飘逸、古朴、雅致;居家生活向往清福、悠闲、幽静、潇洒;就连古代读书人的清贫、清苦、清平也被儒家颂扬为固穷守道。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仅自然万物、宇宙离不开“清”,真正的人,真正的艺术,真正的政治,真正的道德等同样离不开“清”。
另则“新”亦为“清”。
新沐谓之“清爽”;新衣谓之“清新”;新房谓之“清亮”;新雨谓之“清凉”。
由此可见,作为美学范畴的“清”的内涵十分丰富。
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是以“清”作为基础的一种东方特有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尚清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美学是一种尚清的美学。
论朱自清经典阅读的“了解与欣赏”

论朱自清经典阅读的“了解与欣赏”摘要:朱自清经典阅读“了解与欣赏”能力的内涵:强调阅读是一种以理解和创造为旨归的对话活动。
通过阅读教学训练让学生具备一定读书思想习惯或能力,对文本有自我独立的思考和思辨,能够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具有一定分析文章内容、结构、组织、辞类、作者思想感情鉴赏能力进而提出“好”是判定欣赏能力重要的标准。
关键词:朱自清经典训练了解与欣赏朱自清先生认为经典阅读是国文训练最重要的任务,经典阅读训练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国文训练最基本任务是让学生“所谓读书(包括报纸、杂志等)的习惯或能力。
指‘善观大意’,注意句式、成语、生字等,而读书的嗜好的培养,也甚重要。
所谓思想的习惯或能力,指思想的条件与疏密等”即通过不断的读写训练让学生具备一定思想的习惯或能力。
在了解的基础是最后形成自我一定的欣赏能力——“了解与欣赏”是同时的。
一、经典阅读的“透彻的了解”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它包括语言文字知识(如语音、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如思维、写作、演讲、交际等)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
阅读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和人格情操的培养。
他说:“就像看一张图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什么境地,那么得由你自己体会,及体会的能力,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
可见“好”是判定一个人欣赏能力重要的标准。
任何作品不论文学的或艺术的鉴赏都是个人“体会的能力”深入的“了解”,绝不是只对作品泛泛的解读。
他提出“好”作为欣赏的标准进而强调任何作品的细密阅读而又要求甚解,阅读典籍不可只注重故事、匆匆读过,应该随时停下来思考研究,并且用心记住,并对文本深入进行了解然后细致鉴赏。
二、经典阅读的“设身处地”的欣赏“透彻的了解”的阅读教学文本的础上达到欣赏,而且通过品味中外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从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朱自清散文艺术特点初探开题报告

朱自清散文艺术特点初探09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武威学习中心陈芸芝提纲: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具有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他的散文大都篇幅不长,而构思却独具匠心,精美慎密。
他的写景散文追求朴素平实、雅俗共赏的文风。
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主要体现了“意境美”“构思美”“语言美”三个方面的艺术特点。
摘要:一、意境美——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1、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与画意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2、抒情与描写相结合,情景交融,追求一种“情感美”。
3、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4、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
二、构思美——精巧独特的艺术结构1、结构严谨,脉络分明2、艺术构思上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3、线索结构的安排表现的比较巧妙。
4、结构严密,行文曲折多变,又浑然一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
三、语言美——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1、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
2、运用缤纷修辞手法运用,产生了语言的装饰之美。
3、语言赋予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有朴质无华、蕴藉腴厚的美。
4、真挚的言语,浸透着语言的情感之美。
正文: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主要以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为主。
按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
二是以《背影》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三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最为光辉绚丽的篇章,应属他的抒情小品。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具有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他的散文大都篇幅不长,而构思却独具匠心,精美慎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初探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其文笔清新,著作基本整理合编成《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对于古典文学有着很深的研究,他认为古典文学的欣赏离不开对古典文学的吟诵,通过吟诵来理解,不断培养自己的欣赏力和判断力,在欣赏的同时,去理解和感受,然后再进行创造。
本文主要对朱自清先生对于古典文学欣赏的理论进行探究。
标签: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
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离不开吟诵,在吟诵的基础上了解,在培养欣赏力的同时培养判断力,欣赏也是一种想象、感受和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其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以新诗步入文坛,创作了约六十首新诗。
随之又将创作方向转向散文方面,也相继创作了很多有名的散文,从而形成了朱自清独特的风格。
在其著作合集《朱自清全集》中,就有其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朱自清先生对于古典文学的欣赏和研究比较深入,其曾在清华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尤其钟爱古典文学。
探讨朱自清先生古典文学欣赏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离不开吟诵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也不例外,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发展环境下必然产生的,是那一个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朱自清先生一生不断探索出来的真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我们通常都是从吟诵开始的。
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也是进行吟诵的一种形式。
朱自清先生对于吟诵也十分看重,在他看来,吟诵是学习诗词的第一步,也是发掘诗词意境的重要方式。
他把吟诵看作古典文学学习的入门方法。
朱自清先生在其著作《文艺之力》中曾对吟诵进行过描述,他将吟诵同音乐联系起来,认为字和句子都依照着一定的韵律。
诗人在创作时依据一定韵律创作,而读者在阅读古典文学时,也需要依照一定的韵律。
在吟诵中,不同的韵律,刚音、柔音、粗涩、甜美音等,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内心感受,展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
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都极具耐读性,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吟诵,每次都会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在吟诵中,我们可以更为贴近作者的感受,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以及作者的内心情感变化。
二、欣赏古典文学,在“吟诵”中“了解”
朱自清先生在《欣赏与了解》中对“吟诵”和“了解”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吟诵和了解是进行古典文学欣赏的必然步骤,通过不断的吟诵来了解,而只有了解了才能欣赏。
尤其是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分析,必须做到逐层分析,一个分析不对,就会导致理解错误。
季镇淮先生曾提出:“只有懂得分析,才能做到欣赏,欣赏建立在了解透彻的前提下。
”分析其意义,这也是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的重要方法。
朱自清认为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具有层次感的,需要不断去吟诵,才能对
古典文学作品做到深入了解,进而分析作品和体验作品带来的美感。
在《诗多义举例》中,他提出对于诗歌需要仔细地分析,不仅要了解一首诗好与不好,还要给出为什么,而“为什么”就需要我们做足分析。
诗词都有着多种意思,一词多义的情况十分普遍,这是我们在进行古典文学欣赏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诗词中蕴涵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在语言和表达上,都存在相异性。
同一诗人在不同诗词中的语言和表达手法都不相似,这就增加了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难度,只有反复吟诵,细致推敲,方能了解其中之妙。
三、欣赏古典文学,培养欣赏力和判断力
欣赏古典文学需要人们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欣赏力和判断力。
人们在欣赏古典文学时,反复吟诵,深入了解和分析,在不断探索作者内心情感的同时,欣赏能力得到培养。
在培养欣赏能力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判断力。
朱自清先生对古典诗文学非常熟悉,其写散文时也经常会借鉴,从而让诗词的意境跟散文的意境有效联系在一起,让散文具备古典美。
如在《松堂游记》中,“晚饭后在廊下暗里等月亮”“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这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句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姗姗来迟而又被云半遮的月亮比喻成害羞的乡下姑娘,又引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使得害羞的乡下姑娘更加形象化,让人感觉情趣无穷。
朱自清先生认为“欣赏力和判断力才是进行古典文学欣赏的重要培养能力”。
欣赏力和判断力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古文学的欣赏》一书中,朱自清提到,我们在进行古文学的欣赏之前,必须弄清自己和古文学的不同立场,正所谓知己知彼,只有清楚自己的立场,才能明确哪些立场是该保留或者该扬弃的,也就是一面接受,一面批判,这也是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说既要培养欣赏力,还要培养判断力。
在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时,欣赏力和判断力是必不可少的。
四、欣赏古典文学感受、理解和创造
欣赏古典文学,从反复吟诵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进而去创作。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古典文学作者因思想而创作,我们欣赏其语言和文字,来了解作者的情感。
欣赏活动的开展建立在对作品分析、了解的基础上,然后,对古典作品来鉴别和评价,实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接着,再进行再创造。
古典文學欣赏需要欣赏人有着一定的艺术修养,对艺术有着敏锐的感受能力,拥有独特的审美眼光,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精妙,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朱自清认为“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古典文学因文字和语言引发读者想象,读者想象的同时也是情感的操练。
人们阅读、想象,在大脑中构成生动的画面,在享受画面的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升华,这也就是情感的操练,文学欣赏的过程,也是情感操练的过程。
五、欣赏古典文学需要联系作品的历史背景
古典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是在进行古典文学欣赏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古典文学作品除去感受和品位之外,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因此,任何古典文学作
品都跳不出当时的历史背景。
古典文学作品来源于作者的思想,对事物的理解和阐释,而思想又离不开物质,也就是说,古典文学作品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阐释,这同样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原因之一。
朱自清先生曾说:“艺术虽然与人生存在差距,但是与人生并无隔阂……离开艺术便无人生,欣赏和创造都属于艺术活动。
”
综上所述,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其独特性在于,既有欣赏性也有批判性。
朱自清认为,古典文学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欣赏古典文学,必须从吟诵出发,进而去分析和理解,培养欣赏能力和判断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理解的同时去创造。
此外,古典文学作品离不开历史背景,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经历做到深入理解。
参考文献:
[1]方大卫.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7):96~99.
[2]尚玉瑞.朱自清的文本细读观研究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方大卫.朱自清古典诗学批评初探[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5):64~67.
[4]李菀.“美人幻象”:朱自清写景散文审美视角管窥——兼与余光中先生商榷[J].名作欣赏,2011(29):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