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考试题分类:25.现代文阅读(议论文)
2017年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9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17年四川省议论文阅读9篇在“勤”读中构建精神家园周勇①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在满足人们“速食”需求的同时,难以避免地伴生一些负面效应,浮躁、急功近利的做法充斥在一些人的“选择性”读书之中,阅读的精度、深度和宽度呈现收窄趋低之势。
因此,当今社会“勤”读书显得尤为可贵。
②“勤”,就是要精挑细选。
由于种种原因,古代书籍数量极其有限,因此才有人“发奋识遍人间字,立志读尽天下书”。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进入了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报刊,唾手可得;影视、广播,无孔不入。
再加上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更让我们时时刻刻身处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
毫不夸张的说,一天产生的“书籍”,我们穷尽一生,也读不完,“皓首穷经”成为遥远的绝响。
吾生也有涯,而“书”也无数,以“有涯之生”PK无边书海,殆矣!的确,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不选择就没法读书的时代。
目前,由于文化出版业迅速发展,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出版物准入门槛降低,出版物的水平也就参差不齐。
如果不加选择,不作甄别,信手拈来,瞎读一通,势必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甚至劳而有害。
读无益之书则浪费生命,开有害之卷则贻误人生。
如何实现“开卷有益”,读有所获?那就需要“行万里路,读一本书”的精挑细选。
要精选主题,挑出符合社会主旋律、契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作品;要遴选内容,挑出介绍前沿专业知识、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文本;要优选形式,选择符合个人阅读习惯的知识载体。
书籍也好,网络也罢,不拘一格,灵活选择,收获方多。
众里寻他千百度而终得精神大餐,一生受益,而乐亦在其中。
③“勤”,就是要勤于思考。
培根在《随笔录•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读书要像这样富有成效,那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在开卷之前精心挑选,还要在阅读之中努力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川南充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8篇(含答案)(2003—2023)

D. 青岛、湖州等地采取的一些充满新意的促进垃圾分类的举措,很好地激发了人们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答案】
5. A
6. C
7. D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
文章第开头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视,指出垃圾分类的意义;接着②③阐述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在持续深入推进和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第④段从个体、社会组织层面论证了垃圾分类要求人们养成新的生活习惯,涵养新的生活方式的;第⑥段总结全文,倡导全社会一起努力,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再结合标题“涵养环保理念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要一起涵养环保理念,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
⑥一起来吧!为绿色发展,为美好生活!垃圾分类,是生活方式,更是“新时尚”。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中心论点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一起涵养环保理念,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
B. 垃圾分类不仅关系生活环境,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体现。
C. 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需要环环相扣,前后联动。
D. 基层社会组织要擅用技术赋能,让垃圾分类多些新潮味道。
6. 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视。
B. 第②段精准数据的运用,有力地证明了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在持续深入推进。
C. 第④段从个体、社会组织和法规三个层面论证了垃圾分类是你我共同的事。
故选D。
(2023年四川南充)
四川攀枝花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4篇(2003—2018)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四川攀枝花议论文阅读4篇(2003—2018)灵感并不那么值钱万维钢①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有三个迷信:创新的关键是某个绝妙的灵感,灵感非常难得,想法越离奇越有价值。
其实,这些迷行是不符合创造性思维的。
②据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想出了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大喊“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从此,有人把凡是通过神秘灵感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刻叫作“尤里卡时刻”)。
人们熟知: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另一个说法是梦见一张张扑克牌被放进一个大表中),醒来制成元素周期表……③人们由此形成了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神秘思维,其中,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
然而事实是,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
④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
牛顿的苹果故事完全是传奇。
在他之前就有多人有过万有引力的设想,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牛顿的引力思想是“学”来的--借鉴了前人的想法,使用了前人的数据,然后做了无数计算验证。
在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之前,给元素分类已是显学,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已经发现用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把这种周期性称为“八音律”,这已经非常接近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了。
⑤斯蒂芬•约翰逊在《好想法从哪里来?》一书中提出“慢直觉”的概念。
他说,伟大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系列小想法慢慢连接起来的结果,研究一个问题,开始有个模糊的直觉,选择一个方向往下走,随着研究深入,新想法连接起来,得到新事实支持,慢慢长大。
由此看来,“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
生物学家克里格•娄在他的《怎样成为成功的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战略思维》这本书中指出:不要指望灵感,要指望汗水。
⑥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他的秘诀在于使用简单、步骤少、并行、可以反复修改的方案,然后在实验室泡着,有庞大的助手团队帮着干。
发现电磁感应的物理学家法拉第每周做好几十个实验,大部分想法被证明是错的,这没关系,架不住他做得多!不管做什么研究,都会产生各种想法,也许一百个想法里面只有一个最后被证明是有用的。
四川宜宾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5篇(2003—2018)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四川宜宾议论文阅读5篇(2003—2018)享福与吃苦何仲英①现在我国人的大毛病,是只图享福,不愿吃苦。
有许多青年人看见人家享福,羡慕得很;勉强他们暂吃辛苦,而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希冀,总是对准享福的方面去进行。
只望“做得人上人”,不愿“吃得苦中苦”。
这种观念,虽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般青年的脑海当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有一大部分,我们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觉悟。
②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
我既是人中一人,就当尽人的一份责任。
没有农夫,哪里有饭吃?没有瓦匠、木匠,哪里有房子住?没有工、商,哪里有物品?没有效命沙场的战士,哪里可以克服敌人,保护我们的安全?没有呕心绞脑的学人,哪里会有发明、发现和著述,安慰我们的精神?我们一时一刻的需要,都有无数的劳动者——无论是劳心或劳力——辛辛苦苦地来供给,而我们坐享其福;我们若不是也吃一点苦,也尽一点责,我们非但对不起他们,也何以对得起自己呢?③我们须知最可敬爱的,是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他们尽管做一天人,干一天事,他们的生命,总是完全靠吃苦来撑持的。
吃苦的人多,社会国家自然富强;吃苦的人少,社会国家自然衰弱。
若是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国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于泡影,终致吃苦而已!④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几多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吃苦磨炼出来的?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天下,宁受天下人揶揄,而救世之心,终不稍减,奔波之苦,迄未挂怀。
这种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
再看看晋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过于松散,每天要搬砖头;英国名相格兰斯顿,每日午饭后要劈一个钟头的柴。
难道他们一个要做瓦匠,一个要做火伕吗?笑话,笑话,他们决不是的。
他们不过借此锻炼吃苦的精神,恐怕身体安逸了,将来不能做事,他们的用心,是很深的。
⑤《论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大学》又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王阳明解说道:“闲居时有何不善可为,只有一种懒散精神,漫无着落,便是万恶渊薮,便是小人无忌惮处。
四川绵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4篇(2003—2018)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四川绵阳议论文阅读4篇(2003—2018)被微信撕碎的生活胡珉琦①微信是一种即时聊天工具,比起QQ,它更方便、更快捷,功能更强大。
每天我们在微信中醒来,在微信中睡去,我们舍不得错过每一条朋友圈的新鲜事。
我们无论饭前饭后都要照相,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看到名牌就要合影……②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第一件事不是相互问候,而是寻问wifi密码,当wifi终于连上,第一时间就是拍照并上传到朋友圈。
那一刻,谁说我们不是在“为朋友圈而活”?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不堪其扰。
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为正悄然兴起。
③对此,专家认为,自我觉察非常重要。
必须意识到,刷屏的行为是否真实地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是,就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
④随着微信的流行,人们所接收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
对此,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
⑤脑科学得出的一种结论是,这种形式会严重分散人的注意力。
因此,有科学家相信,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肤浅”。
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提供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让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而碎片化的阅读会“矮化”阅读者的文化。
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耐心和习惯去阅读一本书籍,甚至是一篇长文。
而文化是思想的产物,它需要创造者付出时间和专注力。
⑥不过,反对者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低估了年轻人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深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数字一代”往往是用建设性的方法与信息互动来感受信息并获取信息。
⑦你知道“同辈压力”吗?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
网络时代,人们的“疯狂”并不是真正源于对信息的渴求,而是害怕被“out”。
⑧韩寒曾写道:“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什么都是来得快去得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以为被人类抛弃了……”⑨2014年冬天,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火遍全中国。
2013年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13年四川省议论文阅读10篇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 比读文学写就的书就更难。
我认认真真地读, 读了大半辈子, 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 而下雨的时候, 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
①。
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 况且是人家的伞) , 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 你能说什么呢? 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 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 语言的表述像流淌一条清凉、甜美的大河, 而在河床的底下, 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②。
因为凡是以虚伪的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 人前人后活得也挺难的, 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 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
等待他的人性的回归和自省吧。
有的人, 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 他袖手旁观, 不肯洒一滴汗水, 而当你收获的时候, 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③。
因为有人肯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 不管他怀着什么样的心理, 都应该保持欢迎的态度。
你做出一点牺牲, 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 慢慢地, 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 注重外表的修饰, 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 而内心深处却充满着虚伪, 充满了无知和愚昧, 那种文化的形态, 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④。
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 仅仅是货币的标志, 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 却是一个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
对于庸俗的人, 你可以反观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读别人, 其实也在读自己。
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 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 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 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为人。
读人, 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 读人时, 要学会宽容与大度, 才能读出一些有益的东西, 才能读出高尚、欢乐和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 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方面去阅读。
22. ①本文采用的论证方式是, 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和。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议论文阅读含解析

议论文阅读广安市“知入”与“知出”张运辅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时,发现“见”字能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又想到在俗本中改为“望”,“望南山”就变为主动寻求,这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阅读,要“入”,也要“出”。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对本文中心论点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DA.阅读后要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2024年四川自贡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四川自贡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2024年6月11日9:00—11:30】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必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呐喊(nà)荣膺(yīn)哗众取宠(huá)B. 憋闷(biē)惆怅(chàng)不屑置辩(xuè)C. 侍候(sì)夹袄(jiá)栩栩如生(xǔ)D. 驾驭(yù)诡谲(jué)两肋插刀(lèi)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哄笑旷远异想天开取义成仁B. 捷报惋惜心旷神怡人情事故C. 涉猎寂寥无精打彩吹毛求疵D. 谚语苍芒味同嚼蜡喃喃自语的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一项是()A.B.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青少年应学会接受不同的观点,而不是拘泥于自我的认知。
C. 不求甚解的态度在工作中会导致失误,只有深入地了解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D. 城里新建了多个“口袋公园”,即使浮光掠影,也给广大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神州十八号载人飞船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32次飞行任务,计划于2024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B.十五年后,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获救的“敬礼娃娃”郎铮,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收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
C.2024年春节黄金周,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共接待游客近45万余人次,成为全省门票收入排名第一的景区。
D.随着数字技术迭代发展,让一批又一批的新农人正“跳回农门”,成为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攀枝花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 —4题。
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幻觉吗?岑嵘①单位里最近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探讨赚钱的新方法。
风暴刮得相当成功,大家一改沉默,你一言我一语,灵感大迸发。
虽然我最后记不得究竟想出了什么好的点子,但这场头脑风暴让大家都很愉悦。
②那么头脑风暴有用吗?③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指的是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产生出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的。
不过大家有所不知,头脑风暴”一词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专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
④在很多研究者看来,头脑风暴虽然说不上是精神病发病,但效用恐怕很有限。
⑤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头脑风暴呢?头脑风暴的好处在于,很多人在讨论之后,会把别人的意见误认为是自己的意见。
如果问题难以处理,每个人都能看出其他人也同样认为这个问题难以解决(不是自己傻,而是问题太难)。
这就使得人人都感觉很好。
⑥在《红楼梦》第十回中,秦可卿病倒了,尤氏说:“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哪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得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儿,吃了也不见效。
”一群庸医给秦可卿看病,大家头脑风暴一下,集体商量弄了个方子,成功地把秦可卿折腾个半死。
因此,头脑风暴最大的好处就在这里:即便这件事最后办砸了,但这可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任。
⑦那大家思维碰撞总有点用吧?研究者也不这么看。
他们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花时间却不太有效的方式,因为通常人们独自思考比在群体中思考能想到更多的点子。
一项对22个群体的研究发现,其中18个群体中的人在群体中生产力不高,而且群体越大生产力下降得越多。
心理学家称之为群体生产力的错觉”。
有许多人太依赖于他人的努力,想获得免费意见。
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即便如此,人们仍然倾向于高看群体讨论的重要性。
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群体头脑风暴比个人的思考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⑧米开朗琪罗把所有的助手都赶走,锁上了西斯廷礼拜堂的门,独自创作出了壁画《创世纪》;巴尔扎克爱将自己锁在小黑屋中创作,将百叶窗拉牢实,郑重地点燃蜡烛闭门不出,在浑浊的光线中天昏地暗地写出皇皇巨著。
如果他们喜欢的是拉上一大群人,大家拍脑袋想点子出主意,那么这些旷世作品我们恐怕永远也见不到了。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是由阿历克斯•奥斯本首次提出。
B、头脑风暴”一词是最早的精神病理学用语,专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
C、头脑风暴的效用恐怕很有限是个别研究者的看法。
D、研究者们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花时间且无效的方式。
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选文用疑问句作标题起到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第①段写作者身边发生的“头脑风暴”,提出了头脑风暴可以让大家都很愉悦的中心论点。
C、第⑥段举《红楼梦》一群庸医给秦可卿看病的例子,论证了头脑风暴最大的好处是:即便把件事办砸了,但因为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
]D、第⑧段举“巴尔扎克爱将自己锁在小黑屋中创作”的例子,论证了独自思考比一大群人在一起拍脑袋想点子出主意更好。
3、在作者看来,许多人喜欢头脑风暴的原因有哪些?仔细阅读⑤⑥段,概括作答。
(4分)4、文章最末一句“那么这些旷世作品我们恐怕永远也见不到了”中的“恐怕” 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1.A[解析】B项,“最早的精神病理学用语”错;C项,“是个别研究者的看法”错;应该是“很多”研究者的看法;D项,太绝对,应该是“不太有效” 。
2. B【解析】“头脑风暴可以让大家都很愉悦”不是中心论点。
3•①人人都感觉很好;②即便最后事情办砸了,但这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负责任。
4•不能去掉。
“恐怕”表推测的意思,表可见不到这些旷世作品,去掉后就表绝对的意思了。
12. (2019.宜宾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陈凌①美学家朱光潜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有一段时间喜欢作诗填词,兴之所至,常信笔直书,想到什么,便写什么,自觉不错。
后来将习作拿给朋友看,却碰了壁:“你的诗词来得太容易,你没有下过力,你喜欢取巧,显小聪明。
”一语点醒梦中人。
他由此方悟,意境经过洗练,用词经过推敲,才能百炼成钢,达到精妙境界。
遣词造句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②“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八九。
回首前尘,历历在目。
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
桥何名欤?曰奋斗。
”桥梁专家茅以升晚年这样总结一生。
诚然,谁的人生没有几分坎坷?谁的道路不曾有过崎岖泥泞?生命的常态,永远不只是浅浅的涟漪,更有涌动的暗流、潜在的礁石。
正是这些,才构成了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也正是在崎岖道路上的砥砺前行,每个人的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
有作家写道:“你不可能要求海洋没有风暴,那不是海,是泥潭。
”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
然而,总有一些人,一提到压力,就心生畏难情绪;一遇到困难,就只会向后退缩,畏葸不前。
还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一压就扁,一碰就倒。
如此,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
相反,中流击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披荆斩棘,才能抵达未曾抵达的地方。
正所谓,“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③其实,很多时候,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困难,看似高山,实际上不过是座小山丘。
能否迈过去,关键就看我们能否拿出攻坚克难的意志。
《史记》曾载,飞将军李广有一次外出打猎,把草丛中的一块石头误认为是潜伏的老虎,于是弯弓射箭,箭镞居然深陷石头之中。
等知道是石头之后,却始终无法再次以箭穿石。
这里的区别,就在于射箭之时的意志,是否一往无前、绝不退缩。
李白由此感慨道:“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 意志坚定与否,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④不可否认,一些困难并非能轻易克服,但没有尝试过,怎会知道到底能不能克服呢?不试,半点机会都没有;试了,至少还有机会。
即使最终没有克服,至少也是增加了阅历、磨砺了心性。
正如哲人所言:“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
”与困难作斗争,不管成功与否,本身就是一笔重要的人生财富,它将成为下一次成功的基石。
⑤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写的。
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
说到底,挫折和苦难,不过是块磨刀石。
不被困难吓倒,不向挫折屈服,勇往直前,人生的刀刃才能越磨越锋利(1)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请梳理并概括文章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对于挫折和困难,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简要作答。
12、(1)在困难和挫折中砥砺前行,人生才能丰富完整,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
( 2 )作者先引用茅以升的名言,明确观点:在困难和挫折中砥砺前行,人生才能丰富完整,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
接着引用某作家的名言,并举有的人一听到压力与困难就心生畏惧的例子,从正反两面有力地论证了挫折与困难对人走向成功的巨大作用。
(3)示例:俗话说,逆境出人才,“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与挫折,要勇往直前,努力地去克服它们,将苦难转变为一种锻炼自己的法宝,在逆境中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强者。
别让速成毁了匠心(2019. 南充中考)①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 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
比如各类技能培训, 只要有钱,到处都是班, 两三个月就能拿到一本证书。
写书、拍电视剧等等,也无不可以速成。
②现代社会, 时间就是生命, 办事讲效率没有错。
随着科技的进步, 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但实践也告诉我们, 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 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
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会先天不足, 无异于拔苗助长。
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 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程等等, 多是以牺牲质量或功效, 乃至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就不仅无益, 而且有害。
③常言道: 慢工出细活, 文火煲靓汤。
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
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 不尚速成。
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 对工序的苛求。
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 办好一件事情。
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 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 一锻一称, 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 最终锻造岀高纯度的器具。
古人有句话叫“技近乎道”,即技艺层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 与最高的“道”相符,而这种“道”不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吗?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 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名匠和作品。
明代奇巧人王叔远精雕细琢, 在很小的桃核上雕出各色各样的人物景观, 而且形神毕肖,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 反映出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的高超成就。
④只有沉得下心, 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
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 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08 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 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
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 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 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 成功地把“蛟龙”送入海底, 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
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 没有那种“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的体认, 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⑤其实, 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 行业千万种, 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
这颗匠心, 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 更需要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工序, 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
养此匠心,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
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⑥“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
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
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8•阅读第②段,简要概括作者对“速成”的看法。
(2分)19.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2分)20. 结合选文,谈谈如何养成一颗“匠心”。
(3分)18. ①办事讲效率没错,很多事情可以做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