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全诗赏析

合集下载

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王维《使至塞上》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但关于此诗学术界迄今仍存在诸多争议,令人莫衷一是。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尤为人称赏。

然而,学术界关于此诗的论争迄今仍聚讼纷纭,异论异解迭出,令人莫衷一是。

据笔者考察,关于此诗,从创作的时间、地点到主题思想,从标题到诗歌最后一词,几乎都存在争议,古虽有“诗无达诂”之说,但如本诗一样争议如此之多,争论涉及面如此之广,持续时间如此之长,这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是极为罕见的。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特作此文,试图解开这个学术界的难解之谜,以期为这首著名诗歌的研读乃至诗人王维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一我们认为,解读本诗,了解当时王维出塞的路线是关键。

《使至塞上》诗是王维出塞时创作的一首描写旅途见闻的诗歌,此点为学术界所公认。

我们知道王维此次出塞,是从当时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出发去往凉州(唐代河西节度使幕府所在地,即今武威),而这段路途正是汉唐时代我国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的东段。

了解王维此次出塞行走的路线,对于准确理解本诗的内容至关重要。

历来解诗者,大多有意无意忽略了这个问题。

其实,不管是持本诗作于赴塞途中说者还是持凉州说者,关于本诗的内容基本都持相同的观点,即本诗主要描写了王维赴塞途中所见到的奇特壮阔的边塞风光。

如果我们弄清楚了王维此行出塞走的路线,再对照诗中所描写的景观,自然也就能准确理解诗句的内容与含义了。

在盛唐时期,凉州是唐代西北的边关重镇,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它位于河西走廊咽喉之处,其东南可直通长安、洛阳,其北可防突厥、回鹘,其南可抵御吐蕃,其西可通西域各国,故唐朝将其作为河西节度使幕府所在地,有重兵驻防。

大漠孤烟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全诗赏析

大漠孤烟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全诗赏析

大漠孤烟-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全诗赏析【各位读友,本文仅供参考,望各位读者知悉,如若喜欢或者需要本文,可点击下载下载本文,谢谢!】祝大家工作顺利】诗词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岀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岀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一一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 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 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王维使至塞上译文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译文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译文及赏析王维使至塞上译文及赏析王维使至塞上译文及赏析1使至塞上①单车②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③。

征蓬④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⑤。

大漠⑥孤烟直,长河⑦落日圆。

萧关⑧逢候吏,都护⑨在燕然。

——唐·王维⑩注释①使:出使。

寒上:边塞。

②单车:这里表示行装简便,随从少。

问边:到边塞察看、慰问。

③这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装。

属国,汉朝时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属国。

居延:属国名,古县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

④征蓬:随风远飞的蓬草。

汉塞:边塞。

⑤胡天:北方的边境外的天空。

⑥大漠:大沙漠。

孤烟:指狼烟,即边塞用作报警的信号。

据史书载:“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所以诗中称“孤烟直”。

⑦长河:黄河。

⑧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冋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是古代从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塞。

候骑: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

⑨都护:官员,意即总监。

燕然:古山名,就是现在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古代也用来指代北部边塞。

⑩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jié),唐代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承,后世人称其为“王右丞”,他崇信佛教,被人尊称为“诗佛”。

解读翻译轻车简从到边塞去慰问,路过我们的属国居延国。

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飞出了边塞,又像展翅的大雁飞到了边境外的天空。

狼烟在广阔的沙漠中直直地冲向高空,壮阔的黄河映照着圆圆的夕阳。

到了萧关,遇见担任侦察任务的骑兵,(他们票报说)都护在前线。

赏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命王维出使边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实际上是把他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诗人去边塞的途中。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去边疆慰问。

既是“单车”,当然就装备简单,两个字暗含了作者人生的失意。

接着作者将自己比作蓬草和大雁,进一步渲染了自己的渺小和环境的苍凉。

不过作者很快就被边塞的奇特风光吸引住了,看那烽火台上的狼烟直直地冲向高空,血红的夕阳把蜿蜒的黄河都染红了,此情此景,似乎把我们带入了神奇的梦幻,这壮美的场景也让作者忘记了个人的惆怅。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赏析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两句诗描写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哲理意味。

以下是对这两句诗的赏析:
1.描写自然景色:这两句诗以生动的笔触勾画出了两
幅壮丽的自然景象。

"大漠孤烟直"描述了辽阔的沙
漠,沙漠的烟雾笼罩,似乎无边无际。

"长河落日圆
"则描绘了一轮红日在长河上缓缓落下的场景,夕阳
的余晖映照在河水上,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圈。


些形象通过诗人的文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2.对比的美感: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突显出了大
自然的壮丽和无穷的广阔。

"大漠孤烟直"与"长河落
日圆"的对比,既强调了沙漠的辽阔和荒凉,又突出
了河流的宽广和夕阳的美丽。

这种对比让读者感受
到自然界的宏伟和多样性。

3.哲理意味:这两句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还蕴含着哲理意味。

"大漠孤烟直"可以视为对生活
中孤独和无助的表达,而"长河落日圆"则象征着生
命的圆满和完整。

这两个景象之间的对比,反映出
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启示人们要积极应对生活中的
挑战,寻求生命的圆满和完美。

总的来说,王之涣的这两句诗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抒发。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字摩诘。

唐代著名诗人,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

开元25(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

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

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激愤而又忧郁。

“使至塞上”含义就是:奉命出使到边塞去。

这首诗,一、二句和五、六、七、八句写景。

但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都流淌着作者奔涌不息的激情。

首联“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意思是“我轻车简从出使边塞去察访军情,要经过西汉时的属国居延”。

“单车”表明此次出使装备简单,随从不多。

“过居延”点明出使行程遥远,要经历居延国,到达西北边陲。

虽是交代出使目的和行程的语句,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抑郁之情,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颔联“征蓬出汉塞。

归雁人胡天”。

作者由眼前的景物“征蓬”、“归雁”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被排挤出朝廷,就像这随风漂泊的蓬草一样。

孤独地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的飞人胡天边塞。

虽是写景之句,但诗人因受排挤而激愤和压抑的内心感受却展现得生动具体。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壮阔的宏伟画面:在浩瀚无边的沙漠荒野中,一股浓烟孤然升起。

在浩荡奔涌的黄河尽头。

一轮落日徐然下降。

画面雄浑而壮美,通过作者精美的描绘,读者想象到了诗句以外的苍天白云,也体会到了作者悲壮孤寂的情绪被融化在自然景色当中,随滚滚黄河水奔流而去。

这流传千古的名句,不但展现了大漠景色的奇特。

而且为下文抒发感情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将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迎面碰到前线巡逻兵,从“侯骑”口中得知“都护”在燕然(前线),抑郁孤寂的凄然即刻被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所淹没。

由单纯的沉沦于个人得失,上升到了对戍边将士的称赞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

诗词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全诗赏析

诗词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全诗赏析

诗词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全诗赏析诗词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作品赏析:737年(开元三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

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

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思_全诗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思_全诗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思_全诗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思_全诗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使至塞上》《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全诗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

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处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注浩瀚的沙漠中,一缕孤烟直上,绵延的长河上,一轮圆日正缓缓西沉。

①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戍边的官兵。

②属国:一指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的少数民族。

二指官名,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③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④归雁:大雁北飞。

胡天:这里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⑤大漠:此处大约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一指烽火台点燃的烟火信号,二指塞外的旋风,或称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为孤烟。

⑥长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⑦萧关: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⑧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说明《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律。

公元736年,吐蕃攻打唐属国小勃律,次年春,唐军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以察访军情。

实际上,是朝廷以此为借口,将王维排挤出朝堂。

这首诗记叙了出使塞外的情况及感受,刻画了边塞的雄奇自然景观,境界极其阔大,历来为评家所激赏。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用字极普通,却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极具震撼之美,被徐增评为“独绝千古”,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

塞北大漠、烽火孤烟、长河落日之景,能亲眼所见之人,可谓少之又少,然而经王维这么一写,人人皆能在脑海中浮现那种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大漠景观。

单看上句“大漠孤烟直”,仅有两个意象——大漠、孤烟。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广袤无垠,用一个“大”字概括,显得拙而真。

沙漠既然大而无边,定没有什么特别的景物,所以烽火台上的一缕孤烟就显得格外醒目。

这一道浓烟,垂直而上,更显得劲拔坚毅。

诗人用简单的“直”字形容孤烟,不仅是对景物的客观记录,还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孤寂情怀融入到了自然景象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漠孤烟-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

全诗赏析
诗词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
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
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月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
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