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线数据的自动化处理

合集下载

城市地下管线测绘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创新点

城市地下管线测绘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创新点

城市地下管线测绘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创新点摘要:一、引言二、城市地下管线测绘的关键技术1.管线探测技术2.管线测量技术3.管线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三、城市地下管线测绘的创新点1.新技术的应用2.测绘流程的优化四、城市地下管线测绘的发展趋势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电力、通信、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下管线的规模和复杂度不断增加,对城市地下管线进行测绘和管理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地下管线测绘的关键技术及其创新点,以期为城市地下管线的测绘和管理提供参考。

二、城市地下管线测绘的关键技术1.管线探测技术管线探测技术是城市地下管线测绘的基础,其主要目的是查明地下管线的分布、位置、走向、埋深等信息。

常见的管线探测技术包括电磁波法、磁电法、地震波法等。

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探测方法。

2.管线测量技术管线测量技术是在管线探测的基础上,对地下管线进行精确定位和测量。

常见的管线测量技术包括全站仪测量、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地下管线仪测量等。

管线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高精度、高效率、自动化。

3.管线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管线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是将探测和测量得到的管线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和分析,从而为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提供有效信息。

常见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城市地下管线数据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

三、城市地下管线测绘的创新点1.新技术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技术在城市地下管线测绘中得到应用,如无人机、激光扫描等技术。

这些新技术可以提高测绘的精度和效率,降低人力和物力成本。

2.测绘流程的优化在城市地下管线测绘过程中,通过优化测绘流程,可以提高测绘质量和效率。

例如,采用分阶段、分层次的测绘方法,可以降低测绘的复杂度;采用实时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可以提高测绘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应用GIS技术的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数据组织与管理研究

应用GIS技术的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数据组织与管理研究

应用GIS技术的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数据组织与管理研究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入库的工作经验,以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数据组织与管理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给出了地下管线数据的组织和管理思路,全文是笔者长期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数据组织1 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特点研究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就是指利用GIS技术和其他专业技术,采集、管理、更新、分析和处理地下管线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

同一般的GIS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是一个四维的系统,隐蔽性决定了时间及三维空间动态的复杂性。

(2)隐蔽性、埋设位置的集中性也决定了地下管线数据的重要性,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与准确性是地下管线系统实用的关键。

(3)系统必须自动识别管线间的连接性,即管线与管点间的拓扑关系非常重要。

(4)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是一个信息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匀的空间异质系统,城市中心区的管线密度较大,从中心区向城市边缘区急剧减小。

(5)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必须将地下、地上的各种管线纳入统一的系统中进行管理。

2 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建立的意义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是城市建设、规划的一项重要基础上作。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部分城市进行了地下管线普查,获取了大量的地下管线资料。

如何管理这些宝贵的地下管线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地下管线普查的经济效益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传统的管线资料管理手段大多采用文本文件或者数据库来存储管线的属性数据,用DWG图形文件来存储管线的图形数据,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完全分离,管线资料管理混乱,资料更新速度慢,跟不上现代城市建设的步伐,不能保证资料的现势性和正确性。

因此,同步建立地下综合管线管理信息系统是确保地下管线普查使用目的的实现与广泛应用的最佳方法。

(1)使用计算机存储管线信息大大缩小了存储空间。

城市地下管线数据检查、整理及入库分析

城市地下管线数据检查、整理及入库分析

城市地下管线数据检查、整理及入库分析摘要:地下管线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全面掌握全市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建立地下管线三维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需整合各区地下管线普查成果数据,形成全市权威的、唯一的管线数据库。

我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参与了项目的设计、实施工作,由于管理得当,最终实现了项目预期目标。

关键词:地下管线;技术路线;数据检查;整理;入库引言某市为整合各区地下管线普查成果数据,形成全市权威的、唯一的管线数据库,启动了城市地下管线数据检查、整理及入库项目,项目总投资 2000 万元,总工期 1 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对地下管线的数据标准化、接边处理、逻辑检查等。

我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从建设内容、技术路线和要求、工作重点、难点及对策等几个方面,对城市地下管线数据检查、整理及入库进行分析。

一、项目内容本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对地下管线的数据标准化、接边处理、逻辑检查等,具体如下:1、对各区提交的管线普查成果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数据检查、入库。

2、对跨区管线数据作接边检查、入库。

3、建立三维管线模型,并在三维环境下作进一步的逻辑检查、整改、入库等工作。

4、外业核查。

对内业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外业核查,进一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5、提供本项目相关技术咨询服务。

二、技术路线本项目利用“地下管线数据预处理系统”,可提高该系统在地下管线数据核查方面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同时,选取一块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将其作为试验区进一步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及作业方法的可行性。

本项目具体实施包括前期准备、项目设计及交底、管线数据计算机检查、建立三维管线模型、三维管线数据核查、管线探测、质量检查、项目验收等阶段,同步开展项目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三、技术要求1、技术咨询技术咨询服务将贯穿整个项目全过程,协助用户完成市地下管线相关技术标准规程、相关管理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包括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地下管线更新管理等。

城市地下管线三维自动化建模技术研究

城市地下管线三维自动化建模技术研究

工程技术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91DOI:10.16660/ki.1674-098X.2018.18.091城市地下管线三维自动化建模技术研究张欣欣(台州市测绘管理办公室 浙江台州 318000)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城市建设进程中地下管线管理技术落后的问题,以浙江某项目为工程背景,提出对BIM软件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分别对不同类型管线、管线与附属物间以及不同附属物间进行碰撞检测,发现了多处碰撞点或者冲突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推测这些碰撞点可能是未探测区或者探测失误区,需要现场进行复测,修正错误数据,并更新模型,使得模型中的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以便为后续的地下管线开挖和迁改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下管线 三维 BIM 建模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6(c)-0091-02城市综合地下管线在城市基础设施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担负着城市的资源、能源、信息的传输,是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的“生命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管线逐渐增多,它们错综复杂,相互交叉,出现了“密、乱、老”等状况,困扰着地下管线的管理工作。

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误判挖断地下管线的情况,造成停水、断电、爆炸、火灾等事故,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落后的管线管理及现有的管线探测技术与高速发展的城市之间存在的矛盾日益尖锐,亟需解决。

本文以浙江某项目为例,通过物探方法探查城市各类地下管线,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将其载入二次开发的BIM 软件,建立地下管线三维信息模型,并进行碰撞检测,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碰撞处的错误管线数据,为地下管线的现场复测及迁改提供指导,同时亦为后续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提供依据。

图1为地下管线三维信息模型建模的技术流程图。

首先利用物探技术对地下管线进行探测,初步获取地下管线所涉及的相关属性数据,得到所要模拟的管线信息。

街道地下管线如何实现可视化管理

街道地下管线如何实现可视化管理

街道地下管线如何实现可视化管理在城市的街道下方,错综复杂地分布着各类地下管线,如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

这些管线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然而,由于其深埋地下,管理和维护一直是个难题。

如何实现街道地下管线的可视化管理,成为了城市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

一、地下管线管理的现状与挑战目前,很多城市在地下管线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不准确、不完整是一个普遍现象。

由于历史原因,一些管线的铺设和变更没有得到准确记录,导致在进行新的建设或维护时,无法清楚了解地下管线的布局。

其次,不同类型的管线往往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信息难以共享和整合,形成了“信息孤岛”。

再者,传统的管理方式主要依赖图纸和人工记忆,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这些问题给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例如,在进行道路施工时,可能会因为不清楚地下管线的位置而挖断管线,造成停水、停电、停气等事故,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此外,由于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管线的故障,还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甚至引发火灾、爆炸等严重后果。

二、可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实现街道地下管线的可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直观的图像和数据展示,管理人员可以快速了解地下管线的分布和状态,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规划、建设和维护工作。

其次,可视化管理有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

在进行施工或抢修时,施工人员可以清晰地看到地下管线的位置和走向,避免误操作。

此外,可视化管理还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对地下管线的全面掌握,城市规划者可以更合理地规划城市的布局,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现可视化管理的技术手段要实现街道地下管线的可视化管理,需要借助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手段。

1、地理信息系统(GIS)GIS 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的技术。

通过采集地下管线的位置、管径、材质等信息,并将其输入到 GIS 系统中,可以生成地下管线的二维或三维地图。

管理人员可以在地图上进行查询、分析和编辑,实现对地下管线的可视化管理。

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管线数据整合方案探讨

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管线数据整合方案探讨

智能管廊NO.10 202349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 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管线数据整合方案探讨潘誉(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60)摘要:文章根据广州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管线数据升级项目需求,基于已有测绘成果以及调查和收集到的各类管线数据,采用几何特征关联、属性特征关联等矢量数据融合的方法整合多源数,较大程度上避免重复测量,降低大量数据处理人员成本,形成一套集管理信息、技术信息和地质灾害隐患信息于一体的准确、全面的地下管线数据库。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管线;空间数据融合;管线数据处理中图分类号:TU9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936(2023)10-0049-03DOI:10.19301/ki.zncs.2023.10.015Exploring a data integration scheme for underground municipalinfrastructure survey pipeline data in urban areasPAN Yu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ipeline data upgrading project of Guangzhou underground municipal infrastructure survey, based on the exist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results and various pipeline data collected and investigated, the paper adopts vector data fusion methods such as geometric feature association and attribute feature association to integrate multiple sources, which avoids repeated measurements to a large extent and reduces the cost of a large number of data processing personnel, to form a set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echnical information and geological hazard information in one of the accurate, comprehensive underground pipeline database.Key words:municipal infrastructure; underground pipelines; spatial data fusion; pipeline data processing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存在统筹协调不够、运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1]。

如何进行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与更新

如何进行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与更新

如何进行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与更新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建设,地下管线的存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地下管线包括水、电、燃气、通信等各种管线,对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管网的庞大和复杂性,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管理和更新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与更新,以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建立管线信息数据库要进行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与更新,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线信息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应该包含对所有管线的详细描述,包括位置、种类、规格、运行状态等信息。

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需要收集现有管线的相关数据,并记录下管线的具体位置和状态。

此外,还应将该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以便通过地图查看和分析管线的分布情况。

二、加强监测和巡检工作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管理和更新需要借助科技手段。

一方面,应加强对管线的监测和巡检工作,及时发现管线的故障和损坏,并进行修复和维护。

可以利用先进的无人机技术、高清摄像和遥感技术等手段,对管线进行全方位的监测。

另一方面,还可以采用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管线的运行状态和压力变化,及早发现问题。

三、推行管线信息共享和交流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管理和更新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协作和共同努力。

因此,应建立一个管线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信息交流。

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提高城市管线信息的精确性和完整性。

各个部门应向该平台提供管线信息的更新,并及时通报任何管线变化和紧急情况。

四、采用创新技术进行管线信息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采用更多的创新技术来进行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更新和管理。

例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自动化识别和更新管线的信息。

另外,还可以使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模拟出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方便操作人员进行信息的更新和管理。

五、加强培训和人员管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管理和更新需要专业的人才和技能。

地下管线探测数据处理及可视化技术的分析

地下管线探测数据处理及可视化技术的分析
地下管线探测数据处理及可视化技术的分析
宋子铖 (辽宁省地理信息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 :探地雷达在地球物理探测及浅表层测绘中被广泛应用, 自身具有快速性、无损性及分辨率高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 效果。国内外的探究人员对该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但是该 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受数据处理及数据可视化影响较大, 给探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较多的制约性因素,其自身的实 用效果较差。本文主要是对探地雷达在地下管线探测中的数据 处理及可视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地下管线 ;探地雷达 ;数据处理 ;可视化
2.2 管线要素的三维可视化 2.2.1 组件对象模型的管点要素可视化 组件对象模型主要是指一种有支持和开发功能的组件框 架,能够通过统一的方式实现对各个软件的交互工作,使交互 方法具有规范性,组件对象之间不受特定语言的约束,在进行 管线三维建模时,应该运用专业性较强的三维建模软件确保管 线设施的可视化,结合管线的空间走向,对设施的角度进行调 整,通过与管线的密切配合,展现出软件的强大集合造型能力, 对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促进模型的可视化具有重要作用。 2.2.2 顶点混合技术的管线段衔接处的平滑处理 在管线要素的三维可视化中,管线段的衔接部分会导致系 统耗费较多的资源和时间,导致管线的管点数据量增大,绘制 的效率降低。通过运用图形处理单元中的顶点混合技术,能够 实现对管线衔接处的无缝粘结,确保管线表面的平滑和完整 性,对提高三维管线的可视化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提高了三维 渲染的速度。顶点混合技术能够模拟人体的运动方式,提供了 绘制动画所需的集合模型和纹理信息,明确了骨骼运动对顶点 因子造成的影响。而 GPU 三维图形编程主要是运用运算器来 完成图形计算工作,将顶点处理器和片元处理器作为主要的流 处理机,对提高运算速度具有重要作用,使计算结果精度大大 提高 [2]。 1. 三维可视化中的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类型主要包括管点资源和各类管线纹理两大类内 容。大多数数据库都是由二维表组成的,各个表都是独立的, 不受外键约束,主要是采用外码索引表的建立方法,将外码作 为系统中的关键词,通过在数据库汇中进行文字定位的形式, 提升了文字获取的速度 [3]。 结论 :本文主要是对地下管线探测数据的处理及可视化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对探地雷达原理及数据处理流程进行阐述, 详细的分析了地下管线探测数据的可视化技术,系统的介绍 了管线技术的三维建模和管线要素的三维可视化,构建了实 用化的地下管线探测数据可视化原型系统,充分的展现出了 探地雷达在地下管线探测中的重要作用,对提升浅表层测绘 的速度及精确性具有重要作用,实现了对探地雷达技术的定 性判读和定性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地下管线数据的自动化处理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计算机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在管线普查的应用,旨在提高管线数据处理的效率,降低内业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数据的差错率。

关键词数据的逻辑查错;机助成图;图库联动;批量分幅和打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建立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越来越被规划管理部门重视。

地下管线普查工程是集物探、测量、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多专业、多工序复杂工程,有着环节多,数据量大的特点,由于数据量大,手工处理会带来效率低下,质量难以保证的弊病,数据的自动化处理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内业处理的劳动强度、改善工程质量。

1、数据的逻辑查错
管线外业探查数据的采集和录入,由于人为因素的存在,管线数据中存在许多难以预料的各种错误,而地下管线数据量巨大,如果仅靠人工进行校对,检查等手段显然不可能有效的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错误,为了降低错误率,提高管线普查工程的质量,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过查错程序的逻辑检查,并输出错误记录报表,然后进行校对,修改,有效的减少人为错误的存在。

例如埋深检查,埋深作为数据库中最重要的普查参数之一,管线埋深的正确与否直
接影响管线成果的质量,因此工作中应最大限度的保证其正确性。

而在实际工作中,排水管道或管沟的埋深一般量测地面至管(沟)底之间的距离作为其埋深,当数据中排水管道或管沟的埋深值小于沟规格的高度或管道的管径时,埋深值显然是错误的,工作中可根据这一原则,编写检查程序用于检查此类错误,并输出错误信息进行改正。

排水管道在设计和铺设时都有一定的坡度,利用水往低处流这一特点,采用计算机程序,检查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埋深粗差。

工作中可以将进水方向的管道高程大于出水方向的管道高程20cm 作为判定错误的标准,通过计算机统计检查出所有错误,然后由外业人员进行现场核实并修改。

管道铺设都是存在一定坡度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坡度检查,找到坡度突变的地方,进行埋深核实。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有效的杜绝人为疏忽导致的埋深错误。

2、机助成图
管线图的编绘需要将管线按管类分颜色绘制在图面上,由于管线数据数据量巨大,如果手工操作,费时费力,不但效率低下,而且会出现各种人为的错误。

通过成图程序,自动完成管线图的绘制工作。

绘制图形主要有两种方法实现:
一是通过数据库文件,生成ascii码文件,然后通过autocad
的二次开发工具(vba或者autolisp)读取ascii文件并绘制管线图。

二是通过开发平台调用ado控件或dao控件读取数据库文件,直接绘制管线图。

机助成图有效提高了绘图的速度,降低了数据处理的强度,提高了数据处理的质量。

3、图库联动
由于电子管线图的直观性较强,通过查看草图,可以很方便的查看图面是否有连接关系的错误、子图应用等错误,利用开发的程序在autocad图形上直接对属性数据进行修改,同时将修改结果返回到数据库中。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更改数据库时错改漏改的发生,有效降低了数据的差错率。

图库联动的方法很多,使用autocad自带的vba就可以用简单的代码实现,首先需要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全部写到图形的扩展数据中,修改属性时先读取扩展属性,并修改扩展属性,使用ado控件或是dao控件连接数据库,并获取字段名,取得字段内容。

然后通过getentity方法选取图形对象,用 getxdata方法获取图元的扩展数据,并使用ado的filter方法筛选记录,得到图元对应的数据库记录,然后匹配扩展数据于数据库中的数据,将数据库中与图元扩展数据不一致的数据进行修改。

图库联动使数据库修改变得更加直观,更加方便数据处理工作
的完成。

是数据处理工作得心应手,减少错误发生,提高工作了质量。

4、批量分幅和打印
由于地下管线普查工程是按照城市为单位进行的,所以成果如果用一个整图存储的话,因为图形太大,会导致操作速度慢,给图纸的利用带来不便。

因此我们需要将图纸按国家规范或本地标准分成标准图幅进行存储,
而一个城市几百张甚至上千张图纸的分幅和打印工作,工作量巨大的的,如果可以批量进行的话,将会节省大量的人力。

下面笔者以autolisp为例对图形分幅和打印进行介绍:
众所周知,autolisp是autocad自带的二次开发工具,擅长建立新命令和产生已有命令的连接,而分幅和打印的工作其实就是让autocad循环执行裁剪,删除和打印这样相同的命令,autolisp有很强的优越性。

分幅其实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标准矩形框将图形分成若干图幅。

因此在操作上就是要建立一个命令,读取用户输入的两个点然后执行循环,在两个点范围内画若干标准矩形框,在画矩形框的同时用trim命令将跨越图幅的线对象裁剪。

然后删除图幅外的图元,将保留的图像通过saveas命令保存到文件,再通过undo 命令撤销所有操作,接着进入下一循环。

分幅后的图形要加入地形,图框等才可以算是一幅完整的综合
管线图,而这些操作也可以通过autolisp自动完成,首先我们要做地形图,地形图按一定规则命名,这样的目的是便于autocad插入地形时知道应该要插入哪个地形图文件,并将图框做成一个图块保存。

(需要计算的部分空出)由于autolisp不支持多图档操作,因此我们在操作插入地形和图框的操作要在一个图档内完成,这样我们首先用vl-directory-files函数遍历文件夹,获取文件夹下的所有以dwg为后缀的文件的文件名,通过循环将文件逐个插入,并通过insert命令将以对应的地形图命名规则的地形图插入图形中,将图框插入,计算出需要的坐标值写到相应的位置,用saveas 命令保存到文件,这样就生成了一幅综合图,然后用erase命令,删除图档中的所有图元,用purge清理图形,得到一个空的图档,然后插入下一个dwg文件。

这样做有效的避免的图形分幅时由于疏忽导致的漏裁错裁和错误命名,提高了工作效率。

打印的操作和分幅操作类似,通过vl-directory-files函数遍历文件夹,并得到所有以dwg为后缀的文件的文件名,并循环插入图档中,通过-plot命令执行打印操作,批量打印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避免了漏打印问题,有效的降低了打印管线图的劳动强度,一步操作,所有的管线图打印由计算机和绘图仪自动完成。

5、数据库建立
由于提交成果资料时,必须保证图形和数据库的一致性,即用数据库重新绘图,绘制的图形应该和提交的图形完全一致,但是在
进行图面整饰的工作时,经常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比如点号位置不美观等等,需要对图形进行小的修饰,但是这样的操作后如果分别修改数据库和图形难免出错,导致提交的数据库和图形不完全一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数据库中所有字段按不同的扩展数据名都写入到autocad图形中的扩展数据中,在生成数据库时,可以将所有的数据全部从图上读取字段,转为要求的格式。

这样得到的数据库将和图形完全一致。

6、结束语
通过管线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效率,有效降低了内业处理的劳动强度,降低了数据的差错率,提高了工程的进度及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