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 六国论测试
苏洵《六国论》同步练习(附答案)

导语:做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下面是苏洵《六国论》同步练习,欢迎同学们过来做一做!【同步达纲练习】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í)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创新能力训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六国论》检测及答案

《六国论》检测一、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苏洵,字_______,号______,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_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著有_________(文学集)。
《六国论》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弊在赂.()秦革灭殆.()尽思厥.()先祖父胜负之数.()洎.牧以谗诛()如弃草芥.()暴.霜露()日削.月割()咽.喉()3.解释下列加点词弊.在赂秦:___________率.赂秦耶:_________________非兵.不利:___________破灭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固.不在战矣:______________奉之弥繁..,侵之愈急:_____________________强弱胜负已判.矣:____________始速.祸焉:__________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____李牧连却.之:_________后秦击赵者再.:_______________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于颠覆与.赢而不助五国也_____ _五国既.丧:_________________洎.牧以.谗诛:___________诚.不得已:_________________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_______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_______苟.以天下之大: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___________4.找出并解释通假字暴霜露__________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___5.解释下列多义词(1)为以荆卿为计____________ 邯郸为郡____________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_________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2)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并力西向________(3)兵非兵不利__________而秦兵又至矣__________斯用兵之效也___________(4)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_________此言得之__________诚不得已__________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5)率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____________瑜等率轻锐继其后______________六国互丧,率赂秦耶____________子路率尔而对曰__________________6.找出并解释活用的词语。
《六国论》文言知识小测试

《六国论》文言知识小测试一、一词多义以:1.秦以攻取之外()2.以有尺寸之地()3.举以予人()4.以地事秦()5.苟以天下之大( )之:1.较秦之所得()2.秦之所大欲()3.以有尺寸之地()4.子孙视之不甚惜()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7.此言得之()而: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4.二败而三胜()兵:1.非兵不利()2.而秦兵又至矣()3.斯用兵之效也()暴:1.暴霜露( )2.暴秦之欲无厌( )事:1.以地事秦()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犹:1.犹抱薪救火()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始:1.始有远略()2.始速祸焉( )向: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 )二、古今异义1.其实:古义:今义:2.祖父:古义:今义:3.至于:古义:今义:4.可以:古义:今义:5.故事:古义:今义:6.智力:古义:今义:7.然后:古义:今义:三、词类活用义不赂秦牧连却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以地事秦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不能独完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始速祸焉四、通假字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暴霜露通曝冒着一、一词多类一词多义一、一词多义以:用,凭;才,可用而代替;来;用;凭借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的;代词,土地;的;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都是代词;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而:因果承接;可是,表示转折;就,承接关系;递进;兵:名词,兵器、武器;名词,军队;名词,战争暴::动词,曝露;形容词,凶暴,残酷事:动词,侍奉;名词,旧事;动词,像,好象;副词,仍然,还始:名词,起初;副词,才向:副词,假使,如果;动词,朝着,对着)二、古今异义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今义:实际上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古义:以至于。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包括情景式默写题、单选题,共计100分)一、情景式默写(28个空,每空1分,合计28分)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3分,合计7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 (bào) 弊在赂.秦(luò)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 (wèi)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 (dài) 日削.月割(xuē)【答案】D【解析】A. 薪xīn;B.暴pù,赂lù;C.为wéi。
《六国论》练习题

《六国论》练习题能力演练题库【跟踪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 率赂秦耶率:全部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③暴霜露,斩荆棘暴:bao暴露④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⑥始速祸焉速:很快⑦洎牧以谗诛洎:ji等到⑧当与秦相较当:应当⑨或未易量易:轻易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侵略A.①③⑤⑦⑧B.①②⑤⑦⑨ C.③④⑥⑧⑩ D.②④⑥⑨⑩3.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王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此言得之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二.填空题:5.分别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②思厥先祖父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③至于颠覆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④可谓智力孤危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6.中国文学史上往往有作家并称的现象,如〝三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宋八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三苏〞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曲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试题】三.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⑩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7.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秦以攻取之外B.与战胜而得者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与战败而亡者C.犹抱薪救火D.然后得一夕安寝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然则诸侯之地有限8.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理〞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C.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D.我知种树而已,理, 非吾业也9.本段层次切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0.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简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四.阅读下面一段苏洵的《心术》,完成11-14题.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11.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举:发动知势则不沮沮:沮丧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支:应付.支撑B.不足以辱吾技也辱:玷污吾蔽而置之蔽:隐藏使之狎而堕其中狎:阴险C.此用长短之术也术:本领使之无所顾顾:回头知此者,可以将矣将:出发D.乌获不敢逼逼:靠近冠胄衣甲衣:衣服据兵而寝兵:武器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固不在战矣B.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C.夫惟养技而自爱者向使三国各爱其地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知势而后可以加兵1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14.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A.①③⑤ 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创新试题】五.阅读下面一段苏辙的《六国论》,完成15-16题:六国论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犹,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5.比较苏洵.苏辙《六国论》两文的异同点,填写下表:篇名项目苏洵《六国论》苏辙《六国论》观点同异结构同异写法同异16.试以《六国新论》为题,从人才的利用和革新变法的角度写一篇文章,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阐述新的观点.不少于700字.【参考答案】1.C(宋仁宗年号)2.B3.C(使动用法)4.B5.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副词,承上文转折古义:泛指组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另起话题的发语词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智慧古义:旧例,今义:有情节的事情6.曹操.曹植.曹丕;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7.B. 8.B9.A10.D(以散文为主,简杂骈句)11.A12.B13.B(暴为显露)14.C15:篇名项目苏洵《六国论》苏辙《六国论》观点同六国灭亡,主要是内因. 异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六国破灭,弊在自相屠灭. 结构同逐层深入异设置分论点,分论合议. 选其一点深入击破写法同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异议论有〝破〞有〝立〞, 重在立论16.略。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暴霜露,斩荆棘..,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③至于..孤危..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⑤然后得一夕安寝..百倍..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答案:B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⑤攻克,攻破;答案:B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①③⑤ B①②⑤C③④⑤ D②④⑥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答案:A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答案:B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答案:D10.翻译下列句子;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参考答案: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①弊在赂秦luō ②率赂秦耶shuài③思厥先祖父jué④暴霜露bù ⑤洎牧以谗诛jì ⑥日削月割xuē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答案:C;解析:“赂”应读“lù”,“暴”应读“pù”,“削”应读“xiāo”;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答案:B;解析:B项,厌:满足;1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C可谓智力孤危 D而从六国破亡之答案:B;解析:A项古义是指“祖辈”;C项古义是指“智力和力量”;D项古义是“旧例”; 14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是被动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15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与指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不同;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不同;答案:D;解析:①损失的,②灭亡,③指代秦国,④指代六国;16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思,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⑥洎牧以谗诛⑦不赂者以赂者丧A①④/②⑤/③/⑥⑦ B①⑥⑦/②③/④⑤C①⑥⑦/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③⑤/⑥⑦答案:A;解析:①④介词,“用”;②⑤连词,表结果;③介词,“把”;⑥⑦介词,“因为”;17分别选出翻译正确的选项;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A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愈厉害;B秦国送给的越多,秦国所受的侵害就越厉害;C六国送给秦国越多,秦国受到的侵害就越厉害;D六国送给秦国的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答案:D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A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B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C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D虽然如此,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答案:C18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证明的观点是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六国破灭,弊在赂秦;D不赂者以赂者丧;答案:B19“此言得之”的“之”字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答案:上面说的道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①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弃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⑤未可专以罪秦也有罪的秦国⑥兵连祸结,曾无虚岁竟然⑦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假使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劫掠哉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⑧ C①④⑥⑦ D①④⑦⑧答案:C;解析:②责怪;③排斥,抵挡;⑤认为秦有罪;⑧挟制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而四国休息于内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②③答案:D;解析:①古:崤山以西;④古:挺身而出;⑧古:休养生息;22第①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A喻证法 B例证法 C对比法 D引证法答案:B2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到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答案:A24翻译文中线句子;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答案: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赵、燕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2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答案:所以终于因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25默写下列;1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赂者以赂者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答案: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3暴霜露斩荆棘举以予人如弃草芥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6将下面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杨子之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韩非子·说林上1其恶者贵,美者贱;答案:那个长得丑的很显贵,长得美的很卑贱;2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答案:丑的自己知道丑,我也就不觉得她丑了;3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答案:品行高尚却能去掉自认为高尚的念头,这样的人到哪里去会不好呢。
《六国论》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弊在赂.(lù)秦小则获邑.(yì) 暴.(bào)霜露B.率.(lǜ)赂秦耶思厥.(jué)先祖父如弃草芥.(jiè)C.奉之弥.(mí)繁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胜负之数.(shǔ)D.洎.(jì)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 革灭殆.(dài)尽之际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率赂秦耶率:一概,都②暴霜露,斩荆棘暴:暴露③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④始速祸焉速:迅速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和⑥洎牧以谗诛洎:等到⑦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危险⑧或未易量易:轻易A.①⑤⑦⑧B.①②⑥⑧C.②③④⑦D.①②⑤⑥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举以予人④以有尺寸之地⑤苟以天下之大⑥洎牧以谗诛⑦以地事秦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②⑦⑧B.①⑤⑥C.②④⑦D.③④⑧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C.日.削月.割,以趋于王D.不能独完.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刺客不行....④至于颠覆⑤可谓智力..之势..孤危⑥有如此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⑦⑧C.①⑤④⑥⑧D.②③⑤⑥⑦6.下列句中有关“为”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鲁教版-语文-高一-《六国论》最新同步测试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窃怪天下之诸侯窃:私下B.韩、魏塞秦之冲冲:冲击C.而蔽山东之诸侯蔽:掩蔽D.以阴助其急阴:暗中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为作者批评六国的错误做法的一组是(3分)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③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④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⑥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由读史引发对六国灭亡的思考,借此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六国灭亡皆因它们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
六国论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链接:
六国论(节选)李帧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韩、魏不能独当.秦当:抵挡
B.藉之以蔽.其西蔽:以……为屏障
C.以二国委.秦委:委托
D.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阴:暗暗地,暗中地
2.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五倍之地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C.而.不免于灭亡而.见利之浅
D.常为.之深思远虑彼秦者将何为.哉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从韩、魏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论证了六国之所以先后覆灭,是由于将相谋士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胸无韬略,不能联合抗秦。
B.北宋在军事上长期积弱,不能自振,辽和西夏屡屡袭扰,苏辙的议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C.苏辙此文着重论述韩、魏地位及“礼天下之奇才”的重要性,只是针对北宋的形势而言的,用语比较含蓄。
D.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从正、反两方面反复对照,逻辑严密,气势奔放,体现了苏辙散文笔力雄健的特点。
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李帧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
..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
..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CBC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楚说的,而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
”如果照苏辙说的六国“厚韩亲魏”,做韩、魏的后援,“赂秦”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三篇《六国论》的作者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原因在于六国“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
”李帧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自弱而取夷灭”。
D.苏辙认为六国应该“厚韩亲魏以摈秦”的观点是基本正确的,李桢认为“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是应该肯定的。
只是局限于生活的时代,他们都不可能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去看秦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魏国。
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服时,就要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就为此担忧而加以劝阻。
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
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
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算得上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大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于秦国呢?韩、魏屈服于秦国后,秦国人就可以对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全天下诸侯普遍受到秦国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作为对西方的屏障,所以就不如亲近韩、魏以此来抗拒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越过韩、魏,去觊觎齐、楚、燕、赵等国,那么齐、楚、燕、赵等国就能够凭这样的局面保全自身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支持面对敌寇的韩国和魏国,使韩国和魏国没有来自东方的忧虑,从而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以便暗中帮助前方两国解除危急,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事变,那秦国还能怎么样呢?诸侯们不知道想出这样的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
致使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攻取这些国家,结果能不令人悲哀吗!
17.阅读全文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4分)
(1)本文作者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
(2)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5个字)
参考答案
13.A(题干和A:掩护;B.遮住;C.隐蔽,躲藏;D.受蒙蔽)
14.D
15.C
16.(1)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2)后来秦国攻打了赵国两次,李牧接连打退了他们(或李牧接连使他们退却),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17. (1)六国之士虑患疏,见利浅,不能看清天下形势而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秦国得以各个击破而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