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原因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语言表达(2) 细胞代谢中相关现象的原因分析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语言表达(2) 细胞代谢中相关现象的原因分析

1.绝大多数的多肉植物有一种特殊的CO2 固定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固定CO2产生 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如图一);白天气孔 关闭,苹果酸脱羧释放CO2,用于光合作 用(如图二)。夜间多肉植物细胞内的pH 会下降,原因是_夜__间__多__肉__植__物__细__胞__固__定__C_O__2_产__生__苹__果__酸__;__夜__间__多__肉__植__物__ _细__胞__呼__吸__作__用__产__生__C__O_2_形__成__H_2_C_O__3 _。
例1 (2017·全国Ⅰ,30)植物的CO2补偿点是指由于CO2的限制,光合速 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已知甲种植物的CO2补偿点大于 乙种植物的,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正常生长的甲、乙两种植物放置在同一密闭小室中,适宜条件下照 光培养,培养后发现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将甲种植物密闭在无O2、但其他条件适宜的小室中,照光培养一段 时间后,发现植物的有氧呼吸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情境的解题策略 ①从分子和分母两方面分析比例变化 例3 [2019·全国Ⅰ,37(2)]若将土壤悬浮液接种在Ⅱ号液体培养基中, 培 养 一 段 时 间 后 , 不 能 降 解 X 的 细 菌 比 例 会 ____________ , 其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比例变化的原因需要从分子和分母两方面去分析。因为缺乏碳源 导致不能降解X的细菌不能增殖,而能降解X 的细菌能够增殖,所以不 能降解X的细菌比例会下降。 答案 下降 不能降解X的细菌因缺乏碳源不能增殖,而能降解X的细菌 能够增殖

生物原因分析题答题模板

生物原因分析题答题模板

生物原因分析题答题模板此类问题的答题依据是逻辑推理的“三段论”,“三段论”是由亚里士多德创立的,是演绎推理的第一个逻辑体系,是由三个命题组成的逻辑推理形式,这三个命题被称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例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给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则小鼠的细胞代谢会增强。

上述的三个命题中,“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是大前提,“给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是小前提,“小鼠的细胞代谢会增强”是结论。

在生物学学科的高考试题中,大前提一般是生物学概念、原理或规律,小前提是一个特殊陈述,结论是基于大前提到小前提所推导的推论。

根据三段论的逻辑推理,在考试试题中,分别可以对结论、小前提、大前提进行考查。

如果考查结论,则题目一般会省略大前提的内容,并以“科学判断”的形式呈现,如:小鼠注射了甲状腺激素,则小鼠的细胞代谢会________在此类型的考查中,作为生物学概念、原理的大前提是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的必备知识,通常是会省略的。

如果考查小前提,则题目一般以判断题目所需的条件形式呈现,如:对小鼠注射某物质后,其细胞代谢增强,其可能的注射物质是________如果考查大前提,则题目就会以“原因解释”的形式呈现,如:小鼠注射了甲状腺激素,则小鼠的细胞代谢增强,原因是________对于此类问题,需要考生理解其逻辑推理过程,掌握相应的作答模式。

根据逻辑推理的三段论,从论述的完整性上来说,此类问题的作答需要囊括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个方面。

在原因解释类问题的答案中,大前提一般是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如:给小鼠注射胰岛素,其血糖浓度下降,原因是________。

该问题的答案为“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但若从三段论的逻辑推理角度来看,“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也可以解释该原因。

这样就会使考生纠结哪一种答案才较为恰当。

一般来说,依据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作答是较为稳妥的,对于上述问题,“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便是稳妥的答案,当此问题的分值较小,作答空格较短时,“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此答案也可能是满分的。

2024年高考生物复习专题题型归纳解析—长句作答类

2024年高考生物复习专题题型归纳解析—长句作答类

2024年高考生物复习专题题型归纳解析—长句作答类高考中生物强调能力立意。

全国卷尤其注重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能运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长句表达表面上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其实质是对思维推理的逻辑性、科学性及全面性的考查。

长句表达是考生的弱项,往往失分严重。

长句作答类试题可以分为原因类试题和依据类试题,原因类试题从题干事实出发,利用科学思维进行合理推断,依据类试题先作判断,再给出判断依据、理由。

【题型1】原因分析类【典例分析1】(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元中α-Synuclein蛋白聚积是主要致病因素。

研究发现患者普遍存在溶酶体膜蛋白TMEM175变异,如图所示。

为探究TMEM175蛋白在该病发生中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4)基因敲除等实验发现TMEM175蛋白参与溶酶体内酸碱稳态调节。

如图1所示,溶酶体膜的对H+具有屏障作用,膜上的H+转运蛋白将H+以的方式运入溶酶体,使溶酶体内pH小于细胞质基质。

TMEM175蛋白可将H+运出,维持溶酶体内pH约为4.6.据图2分析,TMEM175蛋白变异将影响溶酶体的功能,原因是。

(5)综上推测,TMEM175蛋白变异是引起α-Synuclein蛋白聚积致病的原因,理由是。

【答案】(4) 磷脂双分子层主动运输TMEM175蛋白结构变化使其不能把溶酶体中多余的氢离子转运到细胞质基质中,进而使溶酶体中的pH下降,而pH会影响酶的活性,影响溶酶体的消化功能,(5)TMEM175蛋白结构的改变导致无法行使正常的功能,即使得溶酶体中的氢离子无法转运到细胞质基质,导致溶酶体中的pH下降,影响了溶酶体中相关酶的活性,导致细胞中α-Synuclein 蛋白无法被分解,进而聚积致病。

【详解】(4)基因敲除等实验发现TMEM175蛋白参与溶酶体内酸碱稳态调节。

如图1所示,溶酶体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对H+具有屏障作用,膜上的H+转运蛋白将H+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入溶酶体,使溶酶体内pH小于细胞质基质,维持其中pH的相对稳定,TMEM175蛋白可将H+运出,维持溶酶体内pH约为4.6,图中显示,,TMEM175蛋白结构改变将不能把溶酶体中多余的氢离子转运到细胞质基质中,进而使溶酶体中的pH下降,而pH会影响酶的活性,影响溶酶体作为消化车间的功能。

2023年高考生物原因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2023年高考生物原因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2023年高考生物原因类试题的答题技巧近几年高考理生物学试题的命题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填空式作答改为问答式作答,增加了很多原因类试题,其设问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合理的解释是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其原因是______”“……其机理是______”等。

这些试题旨在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生物学试题中原因类试题分值大、难度高,相关参考答案都是由几个长句子组成,是考生获得高分的拦路虎。

认真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对原因类试题的答题技巧进行了整理,并且在教学中反复渗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原因类试题的类型原因类试题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解释已知条件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该类试题一般已知某一特定外界条件的改变,然后要求考生回答某一生理过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最后要求考生回答该生理过程发生改变的原因。

例如,与干旱处理前相比,干旱处理后该植物的光合速率会______,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第二类是没有对应的外界条件,要求考生直接解释某一生理现象出现的原因。

例如,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

此类试题比较简单,考生只需要用教材中的相关叙述回答即可。

第一类原因类试题所占比重更大,分值也更大,难度也更高,考生往往不知道如何组织文字,很难把要点答全,也会因为答案不准确、不规范而失分。

下面分别分析此类试题的答题模板和不同情境下的具体答题策略。

2.解释已知条件与结果之间逻辑关系一一原因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

在解释已知条件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原因)时,首先要明确问题的条件是什么,在该条件下指向结果是什么,相关的逻辑推理关系和过程是什么等。

其答题模板可归纳整理为“因为……导致……,于是……,所以……”其中“因为……”照抄题干中的已知条件,“所以……”照抄题干中的结果,“导致……,于是……”是用教材知识回答已知条件与结果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

高考生物原因类主观题的解题模式分析与应用

高考生物原因类主观题的解题模式分析与应用

高考生物原因类主观题的解题模式分析与应用ʏ李雪芬近年来,生物学科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㊂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原因类主观题,主要通过特定的情景呈现出生物学现象,要求考生分析试题后作出合理解释㊂此类型题目可以充分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素养能力,同时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选拔性㊂下面就考生在此类试题解答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出解题方法及模式㊂一㊁原因类主观题常见误区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理综第29题(2)小题为例㊂题目将生长在水分正常土壤中的某植物通过减少浇水进行干旱处理,该植物根细胞中溶质浓度增大,叶片中的脱落酸(A B A)含量增高,叶片气孔开度减小㊂请回答下列问题:(2)与干旱处理前相比,干旱处理后该植物的光合速率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㊂第二空的标准答案是 气孔开度减小,使供应给光合作用所需的C O2减少 ㊂考生出现的典型错误分析:1.知识性错误:有的考生的答案是 缺水导致光反应速率降低,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㊂这部分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在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方面存在误区㊂2.答题不全面:有的考生的答案是 气孔开度减小 或 吸收C O2量减少 ㊂这部分考生能抓住其中的知识要点,但是不够全面,未能将问题解释清楚㊂3.概念阐述不准确:有的考生的答案是 气孔减小 或 气孔关闭 ㊂这部分考生没有看清题干中的 气孔开度 ,或是不清楚气孔的结构,导致对 气孔开度 概念阐述不准确㊂除以上提到的三种典型错误外,常见的错误还有逻辑不清晰㊁思维跳跃㊁硬套题干信息㊁抛离题干硬套课本知识等㊂二㊁构建原因类主观题的解题模式通过研究近几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中涉及的原因类主观题,我们发现该题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信息获取题,一类是课本知识应用题㊂求解此类问题可以套用如图1描述条件ң分析本质ң描述结果图1所示的解题模式规范准确答题㊂一般情况下,题干中会给出 条件 与 结果 ,因此,这两部分可以直接从题干搬到答案中㊂而分析本质中的内容往往是答案的关键部分,要从 条件 走到 结果 ,其中窍门类似于 桥墩原理 ,将每一个事实当成一个桥墩,能从条件跳到结果,则问题解决;也可逆推,即从结果推理出条件㊂三㊁原因类主观题解题模式的应用1.信息获取题㊂例12018年高考全国Ⅲ卷第29题(3)小题:由图2可知,当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其原因是㊂图2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条件是叶面积系数超过b,结果是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㊂将条件和结果联系起来,考生通过分析图像,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应从干物质的来源和去路进行回答㊂很多考生只写去路,即 群体呼吸速率在增加 ,显然不能解释降低的原因㊂应加上来源,即 群体光合速率不变 ㊂根据建模,答案可整理为 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条件),群体光合速率不变(本质1),而群体呼吸速率仍在增加(本质2),导致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结果) ㊂2.课本知识应用题(直接分析类)㊂例2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1题(1)小题:该同学发现,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实验兔的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㊂分析:由题干可知,条件是垂体提取液,结果是尿量减少,考查的是必修3课本中的8 4基础生物障碍分析自主招生2020年4月。

高考生物试题中原因类主观题的解题策略

高考生物试题中原因类主观题的解题策略

第37卷第3期2021年中学生物学Middle School BiologyVol.37No.32021文件编号:1003一7586(2021)03-0051-03高考生物试题中原因类主观题的解题策略王有为黎伟莉(贵州遵义市第一中学贵州遵义563000)摘要高考命题中对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常见考查方式之一是原因类主观题。

统计和分析2018—2020年全国卷生物试题中的原因类主观题,发现在每套试卷中原因类主观题均占主观题小题总数的20%以上,其常见类型主要有两类:①解释已知条件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②没有对应的外界条件,直接解释某一生理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解题策略以及在课本知识应用、含量或速率变化、对比分析、信息获取等情境下的应用。

关键词高考生物题原因类主观题解题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2020年高考生物命题基于“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注重高考育人功能的发挥,在考查内容上聚焦学科关键能力,引导中学生物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通过对比2018—2020年理综全国卷生物试题,发现生物学试题的试题风格和难度相对稳定,注重对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试题呈现往往以丰富的信息作为载体,考查获取信息能力,助力增长知识见识。

高考命题中对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常见的考查方式之一是原因类主观题,主要通过特定的情境呈现出生物学现象,要求学生分析试题后作出合理解释,其设问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合理的解释是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其原因是_____”“……其机理是_______”等。

这些题目的设置旨在立足生物学学科本质,聚焦关键能力,考查必备知识,同时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选拔性。

原因类主观题题目的分值大、难度高,在回答时要注意思维的严谨性、逻辑性,同时也要注意语言表达规范作答,相关参考答案都是由长句子组成,对于学生要求较高。

因此,教师应在认真分析高考试题的基础上,对原因类试题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学生在此类试题解答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题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这类题目。

高考生物“原因-阐释”类试题答题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考生物“原因-阐释”类试题答题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37卷第2期2021 年中学生物学Middle School BiologyVol.37 No.22021文件编号:1003 -7586(2021)02- 0050- 03高考生物“原因-阐释”类试题答题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卞袓华(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福建厦门361003)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髙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原因-阐释”类试题可有效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和精准表达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是学生的弱项,失分较多。

下面通过基于试题下的“原因”“理由”“依据”“原理”词义解析,提出“起因—逻辑分析—结果”的答题模式及训练方法,期待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2020年高考理综新课标全国卷“原因-阐释”类生物学试题的分析以2020年高考理综新课标全国卷的3套试题为分析对象,从表1中可以看出试题侧重于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其中对,关于‘‘原因”“理由”“依据”“原理”的考查分值在全国I卷为13分,在n卷、ID卷各11分。

表12020年高考理综新课标全国卷“原因-阐释”类生物学试题分值分布类型具体用词全国I卷全国D卷全国ID卷分析问题原因2+3+2+22+2+44+2+2+3理由2依据3基本原理2作用/功能2+2+43+42优点62目的2意义3条件2解决问题方法/措施3+42实验步骤3+3实验方案/思路322基于试题的“原因”“理由”“依据”“原理”词义解析,明确答题指向笔者发现,学生解答“原因-阐释”类试题的问题 往往体现为:无答题思路,语言组织能力欠缺;答题不 够完整,出现思维跳跃;存在知识性错误等。

这是因 为是学生思维能力欠缺吗?理科生有较强的理性思 维,但在解答生物学试题时却缺乏逻辑,原因之一在于 没有深刻理解词的含义,并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训练。

原因类题型答题技巧

原因类题型答题技巧

原因类题型答题技巧原因类题型是阅读理解的常见题型之一,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信息,找出造成某种现象、情况或者事件发生的原因。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以下是一些答题技巧可以帮助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一、仔细阅读题干和题目要求在回答原因类题型之前,需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

题目常常会要求考生找出“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等,而不是列举所有可能的原因。

理解清楚题目要求可以帮助筛选出正确的答案。

二、利用关键词定位原因在阅读原文或提供的信息时,考生可以寻找与原因相关的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通常与“因为”、“由于”、“所以”等表示原因的连词连接在一起,或是一些频繁出现的名词或动词。

通过定位这些关键词,可以更快地找到原因的提示。

三、寻找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原因类题型往往涉及到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判断。

考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找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常见的逻辑关系词包括“因为”、“由于”、“所以”、“导致”等。

理解好原因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准确理解原因的来源。

四、注意排除干扰选项在选择原因的时候,要注意排除干扰选项。

有些选项可能是正确的原因,但不是主要或最主要的原因。

同时,有些选项可能为其他问题的原因而非当前题目要求的原因。

要从整体上考虑,选择与题目要求和文意相符的答案。

五、灵活运用上下文信息和背景知识解答原因类题型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提供的信息,还需要考虑上下文信息和背景知识的运用。

有时候,需要通过推理和归纳来找出原因。

丰富的阅读和思考经验,以及对各种领域的知识积累,可以帮助更准确地找出原因。

总结起来,解答原因类题型需要考生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寻找关键词定位原因,分析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注意排除干扰选项,灵活应用上下文信息和背景知识。

通过运用这些答题技巧,可以更好地解答原因类题型,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生物原因类试题的答题技巧近几年高考理综全国I卷生物学试题的命题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填空式作答改为问答式作答,增加了很多原因类试题,其设问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合理的解释是______” “……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 “……其机理是______”等。

这些试题旨在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019年、2018年、2017年和2016年高考理综全国I卷生物学试题中原因类试题的数量分别为4道、5道、7道和4道,这些试题分值大(2~6分)、难度高,相关参考答案都是由几个长句子组成,是考生获得高分的拦路虎。

笔者在认真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对原因类试题的答题技巧进行了整理,并且在教学中反复渗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原因类试题的类型原因类试题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解释已知条件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该类试题一般已知某一特定外界条件的改变,然后要求考生回答某一生理过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最后要求考生回答该生理过程发生改变的原因。

例如,2019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第29题第(2)问:与干旱处理前相比,干旱处理后该植物的光合速率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第二类是没有对应的外界条件,要求考生直接解释某一生理现象出现的原因。

例如,2019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第30题第(1)问: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

此类试题比较简单,考生只需要用教材中的相关叙述回答即可。

第一类原因类试题所占比重更大,分值也更大,难度也更高,考生往往不知道如何组织文字,很难把要点答全,也会因为答案不准确、不规范而失分。

下面分别分析此类试题的答题模板和不同情境下的具体答题策略。

2. 解释已知条件与结果之间逻辑关系一一原因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

在解释已知条件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原因)时,首先要明确问题的条件是什么,在该条件下指向结果是什么,相关的逻辑推理关系和过程是什么等。

其答题模板可归纳整理为“因为……导致……,于是……,所以……”其中“因为……”照抄题干中的已知条件,“所以……”照抄题干中的结果,“导致……,于是……”是用教材知识回答已知条件与结果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

该答题模板的优点是能够使答案既准确又规范,难点是要运用教材知识把已知条件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一层一层地分析清楚。

根据上述答题模板,2019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第29题第(2)问可以回答为:减少,所以该植物的因为干旱处理导致气孔开度减小,于是光合作用所需的CO2光合速率会降低。

又如,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第31题第(1)问可以回答为:因为注射垂体提取液导致抗利尿激素增加,于是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所以尿量减少。

当然,不能机械地照搬这一答题模板,而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试题情境适当修改,使语句通顺,既简洁又规范。

例如,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第30题第(2)问可以回答为:因为种植密度过大导致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从图中可知光照强度减弱甲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比乙大,所以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植物是甲。

3. 不同情境的答题策略下面结合经典的高考试题来强化上述答题模板的灵活运用,并且给岀不同试题情境下的具体答题策略。

3.1 从分子和分母两方面分析比例变化例1 [2019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第37(2)题]若将土壤悬浮液接种在Ⅱ号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不能降解X的细菌比例会______,其原因是______。

【解析】从数学角度岀发,比例变化的原因需要从分子和分母两方面去分析。

不能降解X的细菌比例会下降的原因,部分考生只回答“不能降解X的细菌减少”,该答案有两个缺陷:一是没有回答不能降解X的细菌减少的原因是缺乏碳源不能增殖;二是没有回答能降解X的细菌能够增殖。

因为该比例由不能降解X的细菌的数量和能降解X的细菌的数量共同决定,所以两种细菌的数量变化都要回答。

运用上述答题模板可以回答为:因为缺乏碳源导致不能降解X的细菌不能增殖,而能降解X 的细菌能够增殖,所以不能降解X的细菌比例会下降。

【答案】下降不能降解X的细菌因缺乏碳源不能增殖,而能降解X的细菌能够增殖3.2 从来源和去路两方面分析物质含量变化例2 [2017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第30(1)题]将正常生长的甲、乙两种植物放置在同一密闭小室中,适宜条件下照光培养。

培养后发现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降低,原因是______。

【解析】此题重点是分析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CO2,从来源即呼吸作用释放CO2和去路即光合作用吸收CO2两个方面分析CO2浓度降低的原因。

运用上述答题模板可以回答为:因为适宜条件下照光培养导致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于是密闭小室中CO2浓度降低,所以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降低。

【答案】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使密闭小室中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3.3 要从正面回答而不要从反面回答例3 [2017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第37(2)题]为了筛选可分解尿素的细菌,在配制培养基时, 应选择______(填“尿素”“NH4NO3”或“尿素+ NH4NO3”)作为氮源,不选择其他两组的原因是______。

【解析】为了筛选可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中应该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

不选择其他两组的原因不能从反面回答,如“培养基中应该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而应该从正面回答选择其他两组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因为其他两组都含有NH4NO3,导致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和不能分解尿素的细菌都能利用NH4NO3,所以不能起到筛选作用”。

【答案】尿素其他两组都含有NH4NO3,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和不能分解尿素的细菌都能利用NH4NO3,不能起到筛选作用3.4 答清楚逻辑关系,知识点一层层地呈现例4 [2017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第30(2)题]若将甲种植物密闭在无O2、但其他条件适宜的小室中,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植物的有氧呼吸增加,原因是______。

【解析】该题首先需要从O2的来源和去路两方面分析照光培养导致密闭小室中O 2增加,然后回答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个阶段。

运用上述答题模板可以回答为:因为照光培养导致甲种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O2大于有氧呼吸消耗的O2,于是密闭小室中O2增加,而O2参与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所以植物的有氧呼吸增加。

【答案】甲种植物在光下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使密闭小室中O2增加,而O2与有机物分解产生的NADH发生作用形成水是有氧呼吸的一个环节,所以当O2增多时,有氧呼吸会增加3.5 既要解释前者又要解释后者例5 [2019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第38(3)题]目前在PCR反应中使用Taq酶而不使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解析】部分考生只回答了使用酶的原因“Tag酶热稳定性高”,而没有回答不使用大肠杆菌 DNA聚合酶的原因“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在高温下会失活”。

当解释“不是……而是……”“只能……而不能……” “用……而不用……”等原因时,既要解释前者又要解释后者。

【答案】Taq酶热稳定性高,而大肠杆菌 DNA聚合酶在高温下会失活3.6 运用“只有……才能……”的方式解释原因例6 [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第32(1)题]果蝇体细胞有4对染色体,其中2,3,4号为常染色体,已知控制长翅/残翅性状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性状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某小组用一只无眼灰体长翅雌果蝇与一只有眼灰体长翅雄果蝇杂交,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表所示:根据杂交结果, 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

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位于X染色体上。

根据上述亲本杂交组合和杂交结果判断,显性性状是______,判断依据______。

【解析】一只无眼雌果蝇与一只有眼雄果蝇杂交,杂交子代中有眼雌:有眼雄:无眼雌:无眼雄= 1:1:1:1,这对亲本可能为Aa×aa,X A X a×X a Y 或X A X a×X a Y a,所以不能判断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

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位于X染色体上,则母本的无眼性状是显性性状。

但判断的依据学生很难组织文字,此时可以运用“只有……才能……”的方式来进行原因解释,即只有当无眼为显性时,子代中才能出现有眼雌:有眼雄无眼雌:无眼雄=1:1:1:1。

【答案】不能无眼只有当无眼为显性时,子代雌雄个体中才都会出现有眼与无眼性状的分离3. 7 不要答非所问,要回答题目要求回答的原因例7 [2016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第29(3)题]将一个某种噬菌体DNA分子的两条链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大肠杆菌,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

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NA 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n个)并释放,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原因是______。

【解析】此题很多考生只回答“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该答案有两个缺陷:一是没有点到2/n 即没有把2/n的原因解释清楚,二是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只能解释含有的DNA所占比例为 2/n,而没有解释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的原因。

所以,一定要回答标记的两条单链只能分配到两个噬菌体中。

【答案】一个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双链 DNA分子经半保留复制后,标记的两条单链只能分配到两个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中,因此在得到的n个噬菌体中只有2个带有标记。

3.8 用所学知识,提出合理的假说,解释问题例8 [2015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第32(2)题]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种基因型。

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

【解析】基因型为Aa的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正常情况下应该有AA、Aa和aa3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2:1,现在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说明AA致死。

至于AA为什么致死不需解释,作为科研人员则需要进一步探究。

【答案】A基因纯合致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