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目标的修改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演讲等形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对《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理解故事的基本框架。
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人物分析: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范进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变化。
对其他重要人物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吴敬梓的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 课文讲解:分段落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
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细节和象征意义。
3. 人物分析:对范进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其命运的变化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其他人物的作用和与范进的关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和翻译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运用能力。
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书写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范进中举》课文文本。
2.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播放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片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六、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包括范进、胡屠户等。
《范进中举》语文教学教案中的评估与反思

李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她为自己的学生设计了一堂课程,旨在教授《范进中举》这篇经典文章。
在课程结束后,她开始评估与反思这次的教学,这篇文章将着重讨论这个过程。
一、评估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李老师最初设计课程时,明确了此次教学的目标:通过阅读《范进中举》,学生能够理解科举考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掌握古文阅读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在这个基础上,她编写了相应的教案和教学材料,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结束后,李老师就相关的测试题目进行评估。
测试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古文阅读技巧得以提高,他们也掌握了科举考试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并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进行写作和讨论。
2.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李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采用了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互动来进行阅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活动和任务,等等。
李老师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时,主要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观察来进行。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多数人对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满意,觉得自己更容易理解课堂内容,更加积极地参与了阅读和讨论,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收益。
从课堂观察来看,李老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喜欢与其他同学合作,也喜欢和老师互动。
二、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李老师也对课程进行了一些反思,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程设计的灵活性李老师认为,这堂课虽然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还有许多地方可以改进。
例如,她发现当课程进入到更深入的阶段时,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到疲倦,一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因此,李老师认为,提高课程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和资源,可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
2.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李老师发现每个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都有不同的需求,但在这次教学中她的重点并没有放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上。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范进中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范进中举》,使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社会中的类似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分析。
2. 《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理解。
3. 《范进中举》的语言特点把握。
教学难点:1.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2. 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范进中举》。
2. 参考资料:有关《范进中举》的评论、分析文章。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初步思考。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范进中举》,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中的人物形象,如范进、胡屠户等,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范进中举》所揭示的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人的影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范进中举》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类似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范进中举》的深入思考。
二、文本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的语言特点,如成语运用、句式结构等,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
2.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范进中举》的语言风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体验人物情感。
2. 各组汇报表演,其他学生担任评委,对表演进行评价。
四、总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范进中举》的语言特点及其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
(2)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范进中举》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
(2)介绍课文的社会背景,引发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古代习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举例说明。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如范进、胡屠户等,揭示其性格特点和社会形象。
(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个人感受,谈谈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6. 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等方面。
教师也应考虑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以及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自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等方面。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
(3)能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2)通过分析案例,学习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点。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
3. 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讽刺手法等内容。
2. 准备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
3. 准备创作练习的题目和要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范进中举》,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小组的观点和结论。
4. 作品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习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点。
5. 创作练习:(1)教师给出创作题目和要求,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的理解程度。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巧,如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范进中举》原文2. 教学重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范进中举》产生兴趣。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范进为什么能中举?”等。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范进中举》原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特点。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提问、讨论参与度评价。
2. 评价内容: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语文知识和技巧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材料:《范进中举》原文文本。
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2.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六、教学策略1. 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对《范进中举》的背景、作者、故事情节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本。
2. 互动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范进中举》中的典型情节,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心理变化等,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背景、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范进中举》课堂教学方略

《范进中举》课堂教学方略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卓越的讽刺艺术,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2、了解文章是如何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
3、感知人物性格,学习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1、如何辨证看待封建科举制度(联系现实)。
2、深入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三、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以及与教材相关的小说中涉及到的其他内容(如范进中举前后的故事情节)2、认真研读《教学用书》p196—210,在广泛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归纳。
四、学生预备1、自行了解有关作者及作品的简单文学常识2、通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感知情节,能流利复述。
4、初步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比较其中举前后的变化。
五、学习过程1、对联导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类似对联: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引入文章:古人云:人生三大乐事——喜极而疯者2、作家作品(学生交流、教师补充)3、复述情节4、分析问题(1)故事涉及到的人物(主要人物是?)(2)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补充《教学用书》p206内容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联系范进中举起的艰难历程,《教学用书》p204出场时的描写,五十多岁的老童生,不读书考试不行吗?)、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为什么?预备官员)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p155),对胡屠夫的称呼(岳父——老爹),发疯的过程(层次感)(为何如此?补充《教学用书》p205-206有关内容),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补充第四回有关内容(《教学用书》p207)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5、问题探究造成这一切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封建科举制度)简单介绍相关常识,增强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第23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积累重点字词。
2.梳理小说情节,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主题,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4.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主题,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2.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如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
(2)引导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人云:“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金榜题名是古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当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却喜极而疯。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探寻其中的缘由。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作者介绍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林山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
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
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
所作《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又有《文木山房集》。
2.作品介绍《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共 55 回。
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三、字词积累1.注意读音作揖(zuò yī)带挈(qiè)行事(háng)长亲(zhǎng)腆着(tiǎn)星宿(xiù)兀自(wù)轩敞(xuān)相公(xiàng)报帖(tiě)避讳(huì)赊欠(shē)绾发(wǎn)桑梓(zǐ)侥幸(jiǎo)攥紧(zuàn)2.解释词语作揖:拱手行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修改后的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1.重点: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